中专中职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电子教案

说明:教参里的参考教案,供大家参考。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接受集合语言,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感受利用数学知识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乐趣,发展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利用元素特征性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在花括号【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运算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即{}A B x x A x B=∈∈I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观察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25【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可编辑)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可编辑)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会用适的法表示集合集合的表示法集合表示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新阶段学习导入语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特点等等.同学们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能够独立生存,能够成为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自我贡献的能工巧匠.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你脚踏实地的认真的学做人、学做事,那么现在请让我们从学习开始……1.学习――旅程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未来的成功在现在脚下!2.老师――导游与大家一起开始这一段新的旅程、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一起体会成长与进步的滋味.3.目的――运用我们应当能够理解数学,而且通过运用数学进行沟通和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养成一种数学上的自信心理.请不要害怕学数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学好自己的数学.4.准备――必需品轻松愉快的心情、热情饱满的精神、全力以赴的态度、踏实努力的行动、科学认真的方法、及时真诚的交流.回答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怎么学数学?介绍说明讲解说明倾听了解领会引领学生了解新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重点是要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8 *揭示课题缤纷多彩的世界,众多繁杂的现象,需要我们去认识.将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加强对其属性的认识,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存放物品,在取用时就十分方便.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学习的1.1集合.说明了解引入教学内容10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解决显然,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放在食品归纳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组成了食品播放课件质疑引导分析观看课件自我建构从实际事例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启发学生体会集合概念1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如大于2并且小于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是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集合,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下列特点:互异性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3 确定性的所有解;(4)不等式的所有解.解 1 由于小于10的自然数包括0、1、2、3、4、5、6、7、8、9十个数,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它们可以组成集合.(2)由于个子高没有具体的标准,对象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组成集合.(3)方程的解是?1和1,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可以组成集合.(4)解不等式,得,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可以组成集合.类型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方程的解集.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像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像不等式x-2 0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像平面上与点O的距离为2 cm的所有点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或.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例如,方程x的实数解的集合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读作“属于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读作“不属于A”).集合中的对象(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对于任何的一个对象,或者属于这个集合,或者不属于这个集合,二者必居其一.总结归纳讲解说明强调质疑分析讲解提问归纳说明引领强调讲解分析讲解理解领会记忆思考回答理解领会明确思考了解理解记忆领会带领学生理解整体个体意义为后习做准备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元素确定性观察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集合类型比较简单可以让学己分析强调各个数集的内涵和表示字母突出强调符号规范书写3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1.11.用符号“”或“”填空:(1)?3 ,0.5 ,3 ;(2)1.5 ,?5 ,3 ;(3)?0.2 ,,7.21 ;(4)1.5 ,?1.2 ,.2.指出下列各集合中,哪个集合是空集?(1)方程的解集;(2)方程的解集.提问巡视指导思考动手求解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40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不大于5的自然数不大于5的自然数只有0、1、2、3、4、5这6个,是可以一一列举的.(2)归纳当集合中元素可以一一列举质疑引导讲解总结思考自我分析自我建构用较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4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集合的表示有两种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如不大于5的自然数.当集合为无限集或为元素很多的有限集时,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省略的写法.例如,小于100的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描述法.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将省略不写.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为了简便起见,有些集合在使用描述法表示时,可以省略竖线及其左边的代表元素,直接用中文来表示集合的特征性质.例如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正奇数.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说明理解记忆了解理解记忆了解带领学生总结集合两种表示方法特别注意强调写法的规范性5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大于且小于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的解集.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有限集.(1)题的元素可以直接列举出来;(2)题的元素需要解方程才能得到.解(1)集合表示为;(2)解方程得,.故方程解集为.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1)不等式的解集;(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3)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分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1)题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2)题奇数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的形式”.(3)题元素的特征性质是“为第一象限的点”,即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为正数.解(1)解不等式得,所以解集为;(2)奇数集合;(3)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分析强调说明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思考求解领会思考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集合的表示注意观察学生理解知识点突出表示法的书写要规范复习对应数学知识6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1.1.2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1)方程的解集;(2)方程的解集;(3)由数1,4,9,16,25组成的集合;(4)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1)大于3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2)方程的解集;(3)大于5的所有偶数所组成的集合;(4)不等式的解集.巡视指导动手求解检验学习的效果70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本次课重点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元素清晰明了;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元素特征性质直观明确.因此表示集合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例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采用描述法来表示,方程(组)的解集,一般采用列举法来表示.总结归纳理解体会从整体再突出集合表示方法7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用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5 0的解集;()不等式3x-7 5的解集(3)大于3且小于11的偶数组成的集合;()不大于5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1 ?5 ;2 x| x 4 ;3 4,6,8,10 ;4 x| x≤5 .引领分析讲解说明领会思考求解进行综合解巩固所归纳的强化点80*运用知识强化练习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下列各集合:1 由大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 方程的解集;3 不等式的解集;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5 方程的解集;6 不等式组的解集.提问巡视指导归纳强调动手求解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8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回忆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学习过程88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 阅读理解:教材1.1,学习与训练1.1;2 书面作业:教材习题1.1,学习与训练1.1训练题;3 实践调查:探究生活中集合知识的应用说明记录90【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复习知识揭示课题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识点:1.集合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元素组成集合的对象.2.常用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3.集合的表示法1 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2 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4.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或“”填空:1 0 ;2 0 N;3 R;4 0.5 Z; 5 1 1,2,3 ; 2 x|x 1 ;(7)2 x|x 2k+1, kZ .质疑引导强调明确回忆加深回答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有助于新内容的学5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1.表示我班全体学生的集合,表示我班全体男学生的集合,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2.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 N 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那么集合与集合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3.Z与整数集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解决显然,问题1中集合的元素(我班的男学生)肯定是集合的元素(我班的学生);问题2中集合的元素肯定是集合的元素;问题3中集合N的元素(自然数)肯定是集合Z的元素(整数).的元素肯定是集合的元素时称集合包含集合.两个集合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包含关系.播放课件质疑引导分析观看课件理解自我建构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关系启发学生体会包含含义1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一般地,如果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的元素,那么称集合包含集合,并把集合叫做集合的子集.表示将集合包含集合记作或(读作“包含”或“包含于”).可以用下图表示出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拓展由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自身的子集,即.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总结归纳说明强调引导介绍理解领会记忆观察了解带领学生理解包含意义特别介绍符号的规范性图形有助学生加深理解1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 用符号“”、“”、“”或“”填空:1 ;2 ;3 ;4 ;5 ;6 .分析“”与“”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而“”与“”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解(1)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的元素,因此;(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因此;(3)自然数都是有理数,因此;(4)是实数,因此;(5)d不是集合的元素,因此;(6)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的元素,因此.说明引领讲解强调观察思考领会主动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关系的分类确定2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1.2.1用符号“”、“”、“”或“”填空:(1);(2);(3);(4);(5);(6).提问巡视指导动手求解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2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如果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并且集合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B,那么把集合B叫做集合A的真子集.表示记作或,读作“A真包含B”(或“B真包含于A”).拓展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则AC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2选用适当的符号”或“”填空:1 1,3,5 __ 1,2,3,4,5 ;2 2 _ _ x| |x| 2 ;3 1 _ .解 1 1,3,5 1,2,3,4,5 ; 2 2 x| |x| 2 ; 31 .例3 设集合,试写出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的真子集.分析集合中有3个元素,可以分别列出空集、含1个元素的集合、含2个元素的集合、含3个元素的集合.解的所有子集为.除集合外,所有集合都是集合的真子集.说明讲解说明讲解强调主动求解思考理解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真包含的含义特别提醒注意空集3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2.21.设集合,试写出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的真子集.2.设集合,集合,指出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巡视求解交流检验学习效果40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设集合A x|x2-1 0 ,B -1,1 ,x2-1 0的解是x1 -1,x2 1,所以说集合A中的元素就是1,-1,可以看出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集合A与集合B 相等.归纳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我们就说集合A与集合B 相等,即A B.质疑引导分析总结思考理解自我建构学生体会相等含义4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一般地,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表示将集合与集合相等记作.拓展如果,同时,那么集合的元素都属于集合A,同时集合A的元素都属于集合,因此集合A与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由集合相等的定义知.讲解强调说明领会记忆理解强调相等的本质含义5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判断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分析要通过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解由得或,所以集合A用列举法表示为;由得或,所以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为;可以看出,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相等,即.质疑提问分析引领思考主动求解总结归纳注意第一节中有关知识5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判断集合A与B是否相等?1 A 0 ,B2 A …,-5,-3,-1,1,3,5,…, x| x 2m+1 ,mZ ;3 A x| x 2m-1 ,mZ , x| x 2m+1 ,mZ .巡视指导动手求解检验学习的效果60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元素与集合关系:属于与不属于、;集合与集合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总结理解体会从整体再次突出6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3,51,2,3,4,5,6; 3,-3 ⑶ 2 x| |x| 2 ;⑷ 2 N;⑸ a a ;⑹ 0 ?;⑺ .解; x|x2 9 3,-3 ⑷ 2∈N;⑸ a∈ a ;⑹ ?; ?,.引领分析质疑讲解说明领会思考求解强化巩固所归纳强化点,可以适当的教给学生完成,再进行核对7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用适当的符号填空;(2);(3);(4);(5);(6);(7);(8).提问巡视指导求解汇总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80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自我反思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引导提问回忆反思培养学生学习过程能力85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 阅读:教材章节1.2;学习与训练1.2;2 书写:习题1.2,学习与训练1.2训练题;3 实践:寻找集合和集合关系的生活实例.说明记录90【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1.3集合的运算*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1 在运动会上,某班参加百米赛跑的有4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有6名同学,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有2名同学,那么这些同学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哪些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 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 王燕,王勇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质疑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思考自我分析了解从实际事例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引导式启发学生思考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与的交集,记作,读作“交”.即.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集的运算叫做运算*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AB,求A∩B.1 A 1,2 ,B 2,3 ; 2 A a,b ,B c,d , e , f ;3 A 1,3,5 ,B4 A 2,4 ,B 2,3,4 .分析因为 AB 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解 1 相同元素是2A∩B 1,2 ∩ 2,3 2 ;2 没有元素AB a , b ∩ c, d , e , f ;3 因为A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B ;4 因为AA∩B A.例2设,,求.分析集合表示方程的解集;集合表示方程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解解方程组得所以.例3 设,,求.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2),;(3);(4)如果. 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强调含义说明启发引导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思考求解领会思考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复习方程组的解法突出数轴的作用数形结合可以交给学生自我发现归纳2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3.11.设,,求.2.设,,求.3.设,,求.提问巡视指导动手求解交流及时了解知识掌握情况35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1 某班有团员34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该班团员;B 该班非团员;C 该班同学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第一学年的三好学生都有哪些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 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李炎,孙颖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斜三角形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并集.介绍质疑分析了解观看课件思考自我分析从实际事例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引导式启发学理解集合的元系4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与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即.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可用图形表示为:求两个集合并集的运算叫做并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思考理解记忆带领学生总结三个的统一点得到并集含义4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已知集合AB,求A∪B.1 A 1,2 ,B 2,3 ; 2 A a , b ,B c, d , e , f ;3 A 1,3,5 ,B4 A 2,4 ,B 2,3,4 .分析因为AB是由集合A集合B的元素组成,解 1 A∪B 1,2 ∪ 2,3 1,2,3 ;2 A∪B a , b ∪ c , d , e , f a , b, c , d , e, f ;?3 因为所以A∪B 1,3,5 ∪ 1,3,5 ;4 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A∪B 1,2,3,4 B.由并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1);(2);(3)(4)如果那么说明。

2024年度-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

2024年度-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
二次函数是形如$y=ax^2+bx+c$( $aneq0$)的函数,其图像是一个抛 物线。
03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是形如$y=a^x$( $a>0,aneq1$)的函数,其图像是一 个指数曲线。
05
04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是形如$y=log_a
x$(
$a>0,aneq1$)的函数,其图像是一
个对数曲线。
14
斜率计算
直线的斜率k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即k = tanα。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x1, y1)和(x2, y2),可以通过斜率公式k = (y2 - y1) / (x2 - x1)计算直线的斜率。
斜率性质
当直线与x轴垂直时,斜率不存在;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斜率为0。
25
圆方程求解与圆心半径确定
04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15
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及性质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通过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来定义任意角的正 弦、余弦和正切函数。
三角函数的性质
包括周期性、奇偶性、增减性、最值等性质 。
诱导公式
利用周期性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 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16
三角函数图像和变换
三角函数图像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特点 。
其他应用
如地理中的太阳高度角计算、物理中的力学问题等。
18
05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19
数列概念及表示方法
数列定义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
数列的表示方法
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像 法和列表法。
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递增 数列、递减数列和常数列; 周期数列和非周期数列。

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 高教版)上册电子教案:4

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 高教版)上册电子教案:4

【课题】4.1 实数指数幂(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 .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设计】⑴ 在复习整数指数幂的运算中,学习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培养计算技能;⑶通过“描点法”作图认识幂函数的图像,通过利用软件的大量作图,总结图像规律;⑷通过知识应用巩固有理数指数幂的概念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 (90 分钟)【教学过程】教过*揭示课题4.1 实数指数幂.*回顾知识复习导入知识点整数指数幂,当n N* 时,a n = ;规定当a 0 时,a0 = ; a n =教学意图复习已有知识教师行为介绍学生行为了解学程时间;m 分数指数幂:a n =m ;a0时,a n=其中m、n N*且n>1.当n 为奇数时, a R;当n 为偶数时, a 0.问题1.将下列各根式写成分数指数幂:(1) ; (2) .20 4 32.将下列各分数指数幂写成根式:3(2) (2.3) 3.扩展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为:(1) a m . a n = ;(2) (a m )n = ;(3) (ab)n = .其中(m、n Ζ).归纳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于有理数指数幂的情况.*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当p 、q 为有理数时,有a p . a q = a p+q ;(a p )q = a pq ;(ab)p = a p .b p.教师行为提问巡视解答引导学生行为回忆求解交流思考领会教学意图知识建构基础了解学生指数运算掌握情况回顾整数指数幂为后续做好3 2(1) 65 4;a2教过时间学程.运算法则成立的条件是,出现的每个有理数指数幂都有意义.说明可以证明,当p 、q 为实数时,上述指数幂运算法则也成立.*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 4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说明总结归纳说明了解思考理解记忆领会准备自然过渡到实数指数幂通过115 说明观察例题13 根 3 6(1) 0.1253; (2). 3 9 根 3 2分析 (1)题中的底为小数,需要首先将其化为分数,有利于运算法则的利用; (2)题中,首先要把根式化成分数指数幂,然后再进行化简与计算.解 (1)1 -3根 1 8 21 1 1 1 1(2) 3 根 3 6 = 32 根 (3 根 2)3 =32 根 33 根 233 9 根 3 2 1 1 2 1(32 )3 根 23 33 根 231 12 1 1 1 1说明 (2)题中,将 9 写成 32 ,将 6 写成 2根3 ,使得式子中只出现两种底,方便于化简及运算.这种尽可能将底的化同的做法,体现了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化同”思想. 例 5 化简下列各式: (1); (2) (||(a 21 +b 21))|| (||(a 21 -b 21))||;(3) 5 a -3b 2 合 5 a 2 合 5 b 3 .分析 化简要依据运算的顺序进行,一般为“先括号内,再括教师 行为分析强调引领讲解质疑学生 行为思考主动 求解领会了解观察教学 意图进一步使 学生 理解指数 幂的 运算 法则引导 学生 体会 化同 的的数学 思想= 32+ 3- 3 根 23-3 = 36 根 20 = 36.1 1 1 1教 过学 程0.1253 = ( )3 = (2-3 )3 = 2 3 = 2-1 = ;时 间号外;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也可以利用乘法公式. 解 (2a 4b 3 )4= 24 a 4根4b 3根4 = 16a 16b 12 = 16 a 16-6b 12-2 = 16 a 10b 10.(3a 3b )2 32 a 3根2b 1根2 9a 6b 2 9 9(||(a 21 + b 21))|| (||(a 21 -b 21))|| = (||(a 21))||2- (||(b 21))||2= a 21根2 - b 21根2= a - b .1 2 35 a -3b 2 合 5 a 2 合 5 b 3 = (a -3b 2 )5 合 a 5 合 b 51 123 3 2 2 3= (a -3 )5 (b 2 )5 合 a 5 合 b 5 = a -5 b 5 合 a 5 合 b 5= a (- 53 - 52)b 52 - 53 = a -1b -51.说明 作为运算的结果,一般不能同时含有根号和分数指数分析强调讲解思考主动 求解领会了解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点可以 适当 交给 学生自我 探究幂. (3)题的结果也可以写成1 ,但是不能写成a一 1 ,本章a 5b 5 b中一般不要求将结果中的分数指数幂化为根式.*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4.1.21.计算下列各式:2 1 1 5(1) 3 人3 9 人4 27; (2) (23 42 )3 (2一2 48 )4.2 .化简下列各式:( 2 1 )3 ( 1 5 )4 (1) a3 . a一3 . a2 . a0;(3) 3 b2 . 3 a 政a3b.a*知识回顾复习导入问题观察函数y = x、相关性质.探究由于 y = x =x1,y = x2 、y = ,回忆三个函数的图像和xy = = x一1 ,故这三个函数都可以写成xy = x a ( a 仁R )的形式.教师行为强调提问巡视指导质疑学生行为动手求解交流思考教学意图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用所345 (2)|a 3 b2|.|2a一2 b8|;( ) ( )1 2学程时间11教过*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一般地,形如 y = x a ( a 仁R )的函数叫做幂函数.其中指数 a 为常数,底x 为自变量.*巩固知识典型例题1例 6 指出幂函数 y=x 3 和 y=x 2 的定义域,并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作出它们的图像.分析首先分别确定各函数的定义域,然后再利用“描点法”分别作出它们的图像.引导分析总结归纳说明分析体会理解记忆观察思考学的知识进行判断特别强调关键词汇通过例题555教学 意图 进一 步使学生 感知 幂函引领数的图像…特点y= x 2引导领会掌握描点 作图 的方 法观察突出 数形 结合的数 学思 想质疑总结:这两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同,在定义域内它们都是增函 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经过坐标原点和点 (1,1). 例 7 指出幂函数 y = x 2 的定义域,并作出函数图像.以表中的每组 x, y 的值为坐标, 描出相应的点 (x, y), 再用1光滑的曲线依次联结这些点, 分别得到函数y=x 3 和函数 y = x 2 的图像,如下图所示.1解 函数 y =x 3 的定义域为 R ,函数 y=x 2 的定义域为 [0,+).分别设值列表如下: 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xy=x 3 主动求解学 程教 过时 间−2 −8−1 −1… ………1 41体会讲解学生 强调归纳引领了解4 20 09 30 02 81 11 1…x1于 = ,故函数为偶函数.其图像关于 y 轴对称, 可以注意是否理解 知识解 y = x 2 的定义域为 (,0) (0,+ ). 由分析过程知道函1 1 (x)2 x 2先作出区间 (0, + ) 内的图像, 然后再利用对称性作出函数在区 间 (,0) 内的图像.分析 考虑到 x 2 = , 因此定义域为 ( ,0) (0,+ ), 由 分析思考2x数为偶函数.在区间 (0, + ) 内,设值列表如下:1…2 1…以表中的每组 x, y 的值为坐标, 描出相应的点(x, y), 再用光滑的曲线依次联结各点,得到函数在区间(0, + ) 内 的图 像.再作出图像关于 y 轴对称图形,从而得到函数 y = x 2的图像,如下图所示.引导观察学生 总结 函数图像 的特 点*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总结: 这个函数在 (0, + ) 内是减函数;函数的图像不经过坐标 原点,但是经过点 (1,1).可以 适当 交给学生 自我 探究教学 意图点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主动求解学 程教 过时间x …y …领会体会讲解 理解强调归纳引领704 421 1及时 总结例题 中的 规律75了解 学生 知识一般地,幂函数 y = x a具有如下特征:(1) 随着指数 a 取不同值,函数 y = x a 的定义域、单调性 和奇偶性会发生变化;(2) 当 a >0 时, 函数图像经过原点(0,0)与点(1,1); 当 a <0 时,函数图像不经过原点(0,0),但经过(1,1)点.*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 4.1.31.用描点法作出幂函数 y = x 4 的图像并指出图像具有怎样的对领会理解 记忆动手引领总结提问2.用描点法作出幂函数 y = x3 的图像并指出图像具有怎样的对称性?*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自我反思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教材章节4.1;(2)书面作业:学习与训练 4.1;(3)实践调查:了解常见幂函数的性质特点.教师行为指导引导提问说明学生行为交流回忆反思交流记录教学意图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总结反思学习过程能力8859学程时间教过。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的解集.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填空:(2){∅;2,3{}2;(4){}{}2的子集,并且集合叫做集合AB (或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B{2}{1}{1,2,3,4,5,6}=9}={3,-3}x x=={x x=|2};⑸{0}?;2|1{|x x+x x+=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王燕,王勇}.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也就是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考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 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强调含义说明启发引导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思考求解领会思考求解了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理解25B .表示方程程组({2,B =}2,}3B ,求B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 {}{}|12|03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B B A ⊆ ,;B .}23y =,求B .}4x,求AB .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质疑B.}2,}4B x,求A B.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B x={0{1B x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求AB x x2,04活动探究教材章节;学习与训练;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课题】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兴趣导入质疑引导UA ,读作“{|UA x =.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将UA 简记为A ,读作的补集”.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 A U及B U .{0,2,6,7,8,9A =U {0,1,2,4,6,9B =U 2 设U =R ,}2x <,求A .作出集合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 {}|12A x xx =->或.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 UA )=?,UA )=U ,U U=?,U ∅=U ,U(UA )=A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练习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U A ..设U R =,{}|24A x x=-,求A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 什么是集合并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A U ,B U ,()()A B U U ,)()UU A B,()U A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U A B=因为{}3,5AB =,所以(){0,1,2,4,6,7,8,9UA B =因为{1,3,4,5,7,8AB =(){0,2,6,9UA B = 设全集U =R ,集合UA ,U B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解 因为全集U =R ,A ={x | x UA ={x | ,所以U B={x | {B x =-A 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U =B ,B ,UA ,U B,()()UU A B ,()()U U A B .巡视指导}0180α<<,}090A α<<,}90180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引导提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4x|24}x<24}x<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B,B.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A B=-[0,4)B=质疑分析讲解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已知集合,集合B=B,B.巡视辅导B ,A B . A B ,A B .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2}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2}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说明强调细节典型例题已知集合(A =-∞B ,B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1)(AB =-∞(B =-∞. 3 设全集为R ,集合,集合(2,B =+∞1)求A ,B ;(2)求B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0](3,)A =-∞+∞,(,2]B =-∞; (0,2]AB =.说明讲解启发强调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实数,且a b <).B,B.2.设全集为,求A,B,B A.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总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设计】⑴ 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 ⑵ 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 ⑶ 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⑷ 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揭示课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 解决观察函数26y x =-的图像:方程260x -=的解3x =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x x >;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x x <. 归纳一般地,如果方程0ax b +=(0)a >的解是0x ,那么函数y ax b =+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0)x ,并且(1)不等式0ax b +>(0)a >的解集是函数y ax b =+的图像在x 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介绍 提出 问题 引领 分析 讲解 提炼了解 思考 观察 领悟 理解 认知 复习 相关 知识 内容 强化 知识 点的 内在 联系 突出 数形 结合15()0或()0(a≠感受新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2(,)x +∞ (2ax bx c ++=bx c +的图像与示).此时0(,)x +∞)当2b ∆=-一元二次函数y )所示).此时,不等式0bx c +>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x -=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1,+∞时,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0x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揭示课题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回顾思考 复习导入 问题任意实数的绝对值是如何定义的?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解决对任意实数x ,有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x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不等式2x <和2x >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介绍 提问 归纳总结 引导 分析了解 思考 回答 观察 领会 复习 相关 知识点为 进一 步学 习做 准备 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总结 强化 理解 记忆 强调 特点15(2)(1)a 与x a (a >)26x.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0>,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1,3⎛⎫+∞ ⎪⎝⎭)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强化练习解下列各不等式: 8;(2) 2.6x <;(3)1x ->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7>.257x +>,整理,得6- 或 1x >,)()61,+∞.1142; 12.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 的理解;f(x(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设计】(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值,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两个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叫做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1,-+∞0,得12 x.因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2⎛⎤-∞⎥⎝⎦.代数式中含有分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等于零;代数式中含有二次根式,使得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0,这个函数与-<x x,0..但是它们的对应法则不同,因此不是同)尽管表示两个函数的字母不同,但是定义域与对应法则都相同,所以它们是同一个函数.C)之间的11月29C)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 (C )与时间t (h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t ,有唯一的气温T 与之对应.例如,当6t =时,气温 2.2T C =︒;当14t =时,气温12.5T C =︒.3. 用S 来表示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则2πS r =.这个公式清楚地反映了半径r 与圆的面积S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R .以任意的正实数0r 为半径的圆的面积为200πS r =.讲解 公式*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函数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三种. (1)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例如,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等都是用列表法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2)图像法:就是用函数图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例如,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的曲线,工厂的生产图像,股市走向图等都是用图像法表示函数关系的.用图像法表示函数关系的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3)解析法: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例如,s =60t 2,A =πr 2,S =2πrl ,y =2-x (x2)等都是用总结 归纳 介绍 说明 举例 说明 举例 介绍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 体会 了解 带领 学生 总结 函数 的三 种表 示方 法并 了解 其各 自的 特点 可以 教给学生55。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电子教案

说明:教参里的参考教案,供大家参考。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接受集合语言,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感受利用数学知识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乐趣,发展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利用元素特征性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在花括号【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运算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及其关系,掌握常用数集的字母表示;(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从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接受集合语言,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元素与集合间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2)感受利用数学知识描述和研究实际问题的乐趣,发展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利用元素特征性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在花括号中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上集合的代表元素,并标出元强调素的取值范围,竖线的右边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够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可以不的解集.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的概念,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集合的关系的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2)经历利用图形研究集合间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3.自然数集Z 与整数集N 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解决显然,问题1中集合B 的元素(我班的男学生)肯定是集合A 的元素(我班的学生);问题2中集合N 的元素肯定是集合M 的元素;问题3中集合N 的元素(自然数)肯定是集合Z 的元素(整数). 归纳当集合B 的元素肯定是集合A 的元素时称集合A 包含集合B .两个集合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包含关系. 引导 分析理解 自我 建构系 启发 学生 体会 包含 含义10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一般地,如果集合B 的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那么称集合A 包含集合B ,并把集合B 叫做集合A 的子集. 表示将集合A 包含集合B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包含B ”或“B 包含于A ”). 可以用下图表示出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拓展由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一个集合A 都是它自身的子集,即A A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 总结 归纳 说明 强调引导 介绍 理解 领会 记忆 观察 了解 带领 学生 理解 包含 意义 特别 介绍 符号 的规 范性 图形 有助 学生 加深 理解 15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用符号“⊆”、“⊇”、“∈”或“∉”填空: (1) {},,,a b c d {},a b ;(2) ∅ {}1,2,3; (3) N Q ; (4) 0 R ; (5) d {},,a b c ; (6) {}|35x x << {}|06x x <.分析 “⊆” 与“⊇”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 说明观察 思考通过 例题 进一 步指AB}6x<的元素,}6x<.∈”或“∉(2){}2的子集,并且集合叫做集合B(或B 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典型例题{1,2,3,4,5,6}=9}={3,-3}x x=={x x= |2};⑸a{0}∅;2{|x x |10}x x+=}2【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目标:(1)经历利用集合语言描述集合运算的过程,养成规范意识,发展严谨的作风。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能够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如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集合的类型及特点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如无序性、确定性等。

3. 练习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列举五个常见的集合,并说明其表示方法。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1.2 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规则集合运算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运算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3. 练习集合运算,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 练习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基本要素,巩固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识别和理解给定的函数,说明其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性质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列出常见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2 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能够判断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半角公式2.2 三角函数的性质理解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能够判断简单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第三章:解三角形3.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2 解三角形的应用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的问题能够运用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数列4.1 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定义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4.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求和公式第五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1 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性质5.2 不等式组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能够解不等式组并求出解集第六章:平面解析几何6.1 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和组成掌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表示6.2 直线方程理解直线的点斜式和两点式方程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和标准式方程第七章:多项式与方程7.1 多项式的概念理解多项式的定义掌握多项式的运算规则7.2 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配方法、求根公式)第八章:概率与统计8.1 概率的基本概念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独立事件)8.2 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图表法、数值法)第九章:函数图像的绘制9.1 函数图像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图像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描点法、直线法)9.2 常见函数图像的特点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图像的特点和性质第十章:数学应用10.1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0.2 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理解数学在其他领域(如科学、技术、经济)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领域问题的方法第十一章:排列组合与初等数论11.1 排列组合的概念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掌握排列与组合的计算方法(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11.2 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理解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掌握素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十二章:复数12.1 复数的概念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和复数代数表示法掌握复数的运算规则(加法、减法、乘法、除法)12.2 复数的应用理解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运用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十三章:导数与微分13.1 导数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掌握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13.2 微分的概念理解微分的定义和应用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第十四章:积分与微分方程14.1 积分concepts理解积分的方法(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换元积分、分部积分)掌握基本积分表和积分的应用14.2 微分方程的概念理解微分方程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可分离变量法、齐次方程法、线性方程法)第十五章: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15.1 数学建模的概念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2 数学软件的概念与应用了解常见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Excel)掌握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性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平面解析几何、多项式与方程、概率与统计、函数图像的绘制、数学应用、排列组合与初等数论、复数、导数与微分、积分与微分方程以及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集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通过图形演示运算过程。

3. 进行集合运算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

教学评价:1. 通过对集合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测试,评估学生对集合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集合运算的练习,评估学生对集合运算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函数的性质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讲解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图形演示性质的表现。

3. 进行函数性质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性质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对函数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测试,评估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函数性质的练习,评估学生对函数性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2. 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2. 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

2. 讲解不等式组的解法,并通过图形演示解法的过程。

3. 进行不等式组解法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解法的方法。

教学评价:1.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和解法的测试,评估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不等式组解法的练习,评估学生对不等式组解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数列1.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表示方法。

2. 掌握数列的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数列的性质教学步骤:1. 引入数列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数列的表示方法。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可编辑)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可编辑)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会用适的法表示集合集合的表示法集合表示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新阶段学习导入语介绍中职阶段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数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特点等等.同学们就要开始新的人生阶段了,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能够独立生存,能够成为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自我贡献的能工巧匠.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你脚踏实地的认真的学做人、学做事,那么现在请让我们从学习开始……1.学习――旅程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且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未来的成功在现在脚下!2.老师――导游与大家一起开始这一段新的旅程、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快乐、一起体会成长与进步的滋味.3.目的――运用我们应当能够理解数学,而且通过运用数学进行沟通和推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来解决问题,养成一种数学上的自信心理.请不要害怕学数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学好自己的数学.4.准备――必需品轻松愉快的心情、热情饱满的精神、全力以赴的态度、踏实努力的行动、科学认真的方法、及时真诚的交流.回答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怎么学数学?介绍说明讲解说明倾听了解领会引领学生了解新阶段的数学学习特点重点是要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8 *揭示课题缤纷多彩的世界,众多繁杂的现象,需要我们去认识.将对象进行分类和归类,加强对其属性的认识,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按照使用功能分类存放物品,在取用时就十分方便.这就是我们将要研究学习的1.1集合.说明了解引入教学内容10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某商店进了一批货,包括:面包、饼干、汉堡、彩笔、水笔、橡皮、果冻、薯片、裁纸刀、尺子.那么如何将这些商品放在指定的篮筐里?解决显然,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放在食品归纳面包、饼干、汉堡、果冻、薯片组成了食品播放课件质疑引导分析观看课件自我建构从实际事例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启发学生体会集合概念1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如大于2并且小于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是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集合,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下列特点:互异性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3 确定性的所有解;(4)不等式的所有解.解 1 由于小于10的自然数包括0、1、2、3、4、5、6、7、8、9十个数,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它们可以组成集合.(2)由于个子高没有具体的标准,对象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组成集合.(3)方程的解是?1和1,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可以组成集合.(4)解不等式,得,它们是确定的对象,所以可以组成集合.类型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方程的解集.由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像方程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有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像不等式x-2 0的解组成的集合那样,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像平面上与点O的距离为2 cm的所有点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记作.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或.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例如,方程x的实数解的集合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读作“属于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读作“不属于A”).集合中的对象(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对于任何的一个对象,或者属于这个集合,或者不属于这个集合,二者必居其一.总结归纳讲解说明强调质疑分析讲解提问归纳说明引领强调讲解分析讲解理解领会记忆思考回答理解领会明确思考了解理解记忆领会带领学生理解整体个体意义为后习做准备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元素确定性观察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集合类型比较简单可以让学己分析强调各个数集的内涵和表示字母突出强调符号规范书写3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1.11.用符号“”或“”填空:(1)?3 ,0.5 ,3 ;(2)1.5 ,?5 ,3 ;(3)?0.2 ,,7.21 ;(4)1.5 ,?1.2 ,.2.指出下列各集合中,哪个集合是空集?(1)方程的解集;(2)方程的解集.提问巡视指导思考动手求解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40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不大于5的自然数不大于5的自然数只有0、1、2、3、4、5这6个,是可以一一列举的.(2)归纳当集合中元素可以一一列举质疑引导讲解总结思考自我分析自我建构用较简单的问题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4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集合的表示有两种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如不大于5的自然数.当集合为无限集或为元素很多的有限集时,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省略的写法.例如,小于100的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描述法.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将省略不写.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为了简便起见,有些集合在使用描述法表示时,可以省略竖线及其左边的代表元素,直接用中文来表示集合的特征性质.例如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正奇数.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说明理解记忆了解理解记忆了解带领学生总结集合两种表示方法特别注意强调写法的规范性5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由大于且小于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的解集.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有限集.(1)题的元素可以直接列举出来;(2)题的元素需要解方程才能得到.解(1)集合表示为;(2)解方程得,.故方程解集为.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1)不等式的解集;(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3)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分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1)题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2)题奇数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的形式”.(3)题元素的特征性质是“为第一象限的点”,即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为正数.解(1)解不等式得,所以解集为;(2)奇数集合;(3)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分析强调说明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思考求解领会思考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集合的表示注意观察学生理解知识点突出表示法的书写要规范复习对应数学知识6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1.1.2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1)方程的解集;(2)方程的解集;(3)由数1,4,9,16,25组成的集合;(4)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1)大于3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2)方程的解集;(3)大于5的所有偶数所组成的集合;(4)不等式的解集.巡视指导动手求解检验学习的效果70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本次课重点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元素清晰明了;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元素特征性质直观明确.因此表示集合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例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采用描述法来表示,方程(组)的解集,一般采用列举法来表示.总结归纳理解体会从整体再突出集合表示方法7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用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5 0的解集;()不等式3x-7 5的解集(3)大于3且小于11的偶数组成的集合;()不大于5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1 ?5 ;2 x| x 4 ;3 4,6,8,10 ;4 x| x≤5 .引领分析讲解说明领会思考求解进行综合解巩固所归纳的强化点80*运用知识强化练习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下列各集合:1 由大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 方程的解集;3 不等式的解集;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5 方程的解集;6 不等式组的解集.提问巡视指导归纳强调动手求解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8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回忆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学习过程88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 阅读理解:教材1.1,学习与训练1.1;2 书面作业:教材习题1.1,学习与训练1.1训练题;3 实践调查:探究生活中集合知识的应用说明记录90【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复习知识揭示课题前面学习了集合的相关问题,试着回忆下面的知识点:1.集合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元素组成集合的对象.2.常用数集有哪些?用什么字母表示?3.集合的表示法1 列举法:在花括号内,一一列举集合的元素;2 描述法:代表元素|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4.元素与集合之间有属于或不属于的关系.”或“”填空:1 0 ;2 0 N;3 R;4 0.5 Z; 5 1 1,2,3 ; 2 x|x 1 ;(7)2 x|x 2k+1, kZ .质疑引导强调明确回忆加深回答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有助于新内容的学5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1.表示我班全体学生的集合,表示我班全体男学生的集合,那么,集合与集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2.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 N 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那么集合与集合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3.Z与整数集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解决显然,问题1中集合的元素(我班的男学生)肯定是集合的元素(我班的学生);问题2中集合的元素肯定是集合的元素;问题3中集合N的元素(自然数)肯定是集合Z的元素(整数).的元素肯定是集合的元素时称集合包含集合.两个集合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包含关系.播放课件质疑引导分析观看课件理解自我建构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集合之间关系启发学生体会包含含义1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一般地,如果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的元素,那么称集合包含集合,并把集合叫做集合的子集.表示将集合包含集合记作或(读作“包含”或“包含于”).可以用下图表示出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拓展由子集的定义可知,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自身的子集,即.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总结归纳说明强调引导介绍理解领会记忆观察了解带领学生理解包含意义特别介绍符号的规范性图形有助学生加深理解1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 用符号“”、“”、“”或“”填空:1 ;2 ;3 ;4 ;5 ;6 .分析“”与“”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而“”与“”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解(1)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的元素,因此;(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因此;(3)自然数都是有理数,因此;(4)是实数,因此;(5)d不是集合的元素,因此;(6)集合的元素都是集合的元素,因此.说明引领讲解强调观察思考领会主动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指导学生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关系的分类确定20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1.2.1用符号“”、“”、“”或“”填空:(1);(2);(3);(4);(5);(6).提问巡视指导动手求解交流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2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如果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并且集合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B,那么把集合B叫做集合A的真子集.表示记作或,读作“A真包含B”(或“B真包含于A”).拓展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则AC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2选用适当的符号”或“”填空:1 1,3,5 __ 1,2,3,4,5 ;2 2 _ _ x| |x| 2 ;3 1 _ .解 1 1,3,5 1,2,3,4,5 ; 2 2 x| |x| 2 ; 31 .例3 设集合,试写出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的真子集.分析集合中有3个元素,可以分别列出空集、含1个元素的集合、含2个元素的集合、含3个元素的集合.解的所有子集为.除集合外,所有集合都是集合的真子集.说明讲解说明讲解强调主动求解思考理解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真包含的含义特别提醒注意空集3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2.21.设集合,试写出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的真子集.2.设集合,集合,指出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巡视求解交流检验学习效果40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设集合A x|x2-1 0 ,B -1,1 ,x2-1 0的解是x1 -1,x2 1,所以说集合A中的元素就是1,-1,可以看出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集合A与集合B 相等.归纳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只是表示方法不同,我们就说集合A与集合B 相等,即A B.质疑引导分析总结思考理解自我建构学生体会相等含义4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概念一般地,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表示将集合与集合相等记作.拓展如果,同时,那么集合的元素都属于集合A,同时集合A的元素都属于集合,因此集合A与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由集合相等的定义知.讲解强调说明领会记忆理解强调相等的本质含义50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判断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分析要通过研究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来判断这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解由得或,所以集合A用列举法表示为;由得或,所以集合B用列举法表示为;可以看出,这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因此它们相等,即.质疑提问分析引领思考主动求解总结归纳注意第一节中有关知识5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判断集合A与B是否相等?1 A 0 ,B2 A …,-5,-3,-1,1,3,5,…, x| x 2m+1 ,mZ ;3 A x| x 2m-1 ,mZ , x| x 2m+1 ,mZ .巡视指导动手求解检验学习的效果60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元素与集合关系:属于与不属于、;集合与集合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总结理解体会从整体再次突出6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1,3,51,2,3,4,5,6; 3,-3 ⑶ 2 x| |x| 2 ;⑷ 2 N;⑸ a a ;⑹ 0 ?;⑺ .解; x|x2 9 3,-3 ⑷ 2∈N;⑸ a∈ a ;⑹ ?; ?,.引领分析质疑讲解说明领会思考求解强化巩固所归纳强化点,可以适当的教给学生完成,再进行核对7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用适当的符号填空;(2);(3);(4);(5);(6);(7);(8).提问巡视指导求解汇总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80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自我反思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引导提问回忆反思培养学生学习过程能力85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 阅读:教材章节1.2;学习与训练1.2;2 书写:习题1.2,学习与训练1.2训练题;3 实践:寻找集合和集合关系的生活实例.说明记录90【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1.3集合的运算*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1 在运动会上,某班参加百米赛跑的有4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有6名同学,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有2名同学,那么这些同学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哪些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 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 王燕,王勇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质疑引导分析归纳总结思考自我分析了解从实际事例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引导式启发学生思考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5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与的交集,记作,读作“交”.即.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集的运算叫做运算*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AB,求A∩B.1 A 1,2 ,B 2,3 ; 2 A a,b ,B c,d , e , f ;3 A 1,3,5 ,B4 A 2,4 ,B 2,3,4 .分析因为 AB 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解 1 相同元素是2A∩B 1,2 ∩ 2,3 2 ;2 没有元素AB a , b ∩ c, d , e , f ;3 因为A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B ;4 因为AA∩B A.例2设,,求.分析集合表示方程的解集;集合表示方程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集.解解方程组得所以.例3 设,,求.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2),;(3);(4)如果. 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强调含义说明启发引导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思考求解领会思考求解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复习方程组的解法突出数轴的作用数形结合可以交给学生自我发现归纳2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练习1.3.11.设,,求.2.设,,求.3.设,,求.提问巡视指导动手求解交流及时了解知识掌握情况35 *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1 某班有团员34名,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该班团员;B 该班非团员;C 该班同学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第一学年的三好学生都有哪些同学?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 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 李佳,王燕,张洁,王勇,李炎,孙颖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斜三角形 .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集合A、B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并集.介绍质疑分析了解观看课件思考自我分析从实际事例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引导式启发学理解集合的元系40 *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的所有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与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即.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可用图形表示为:求两个集合并集的运算叫做并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思考理解记忆带领学生总结三个的统一点得到并集含义45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4 已知集合AB,求A∪B.1 A 1,2 ,B 2,3 ; 2 A a , b ,B c, d , e , f ;3 A 1,3,5 ,B4 A 2,4 ,B 2,3,4 .分析因为AB是由集合A集合B的元素组成,解 1 A∪B 1,2 ∪ 2,3 1,2,3 ;2 A∪B a , b ∪ c , d , e , f a , b, c , d , e, f ;?3 因为所以A∪B 1,3,5 ∪ 1,3,5 ;4 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A∪B 1,2,3,4 B.由并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1);(2);(3)(4)如果那么说明。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读作“{=B x xA与集合B.表示方程程组({2,B=}3…,求B.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剟==-<<|12|03B x x x x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B.B.B.介绍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B.}4,求A B.=B x={0{1B x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B,A B.质疑()B U,()U B,)B,)BðU.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U B=()U B={3,5B=){0,1,2,4,6,7,8,9B={1,3,4,5,7,8A B=){0,2,6,9B=设全集U =R,B,A B.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B x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B ,B ,U ð()U B ,()U B . 设}U =,}90A α<<,{}|90α=<()()U B ,()U B .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B ,B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A B =-[0,4)B =分析讲解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教材练习2.2.1B ,A B . B ,A B . A B ,A B .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质疑讲解B ,B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1)(AB =-∞(B =-∞说明讲解启发强调Bð.A、B的数轴表示,得+∞,(,2](3,)B=-∞ð.(0,2]B=理论升华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B,A B.(0,3),求Að,ð.A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2(,)x +∞ (2ax bx c ++=0(,)x +∞)当2b ∆=-一元二次函数y+∞.(3,))29x<可化为290-=的解集为[)1,+∞.[)1,+∞时,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2,)+∞(如图(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0a >)的解集.1,3⎛⎫+∞ ⎪⎝⎭)由不等式26x ?,得(2)(1)()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 的理解;f(x(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设计】(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1,.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C)与时间t(h)之间的函]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读作“{=B x xA与集合B.表示方程程组({2,B=}3…,求B.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剟==-<<|12|03B x x x x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B.B.B.介绍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B.}4,求A B.=B x={0{1B x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B,A B.质疑()B U,()U B,)B,)BðU.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U B=()U B={3,5B=){0,1,2,4,6,7,8,9B={1,3,4,5,7,8A B=){0,2,6,9B=设全集U =R,B,A B.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B x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B ,B ,U ð()U B ,()U B . 设}U =,}90A α<<,{}|90α=<()()U B ,()U B .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B ,B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A B =-[0,4)B =分析讲解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教材练习2.2.1B ,A B . B ,A B . A B ,A B .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质疑讲解B ,B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1)(AB =-∞(B =-∞说明讲解启发强调Bð.A、B的数轴表示,得+∞,(,2](3,)B=-∞ð.(0,2]B=理论升华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B,A B.(0,3),求Að,ð.A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2(,)x +∞ (2ax bx c ++=0(,)x +∞)当2b ∆=-一元二次函数y+∞.(3,))29x<可化为290-=的解集为[)1,+∞.[)1,+∞时,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2,)+∞(如图(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0a >)的解集.1,3⎛⎫+∞ ⎪⎝⎭)由不等式26x ?,得(2)(1)()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 的理解;f(x(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设计】(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1,.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C)与时间t(h)之间的函]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与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2,3,,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5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x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就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0得12x-,所1 2⎫-⎬⎭;奇数集合{}x∈Z; 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的解集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与难点各就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 x<.}6x<的元素}6x<.∈”或“∉}2A的子集,并且集合那么把集合B叫做集合B(或B A), 读作“空集就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B{2}{1}{1,2,3,4,5,6}=9}={3,-3};x x=={x x= |2}; ⑸a∈{0}∅;2{|x x |10}x x+=}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瞧出集合C中的元素就是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也就就是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就是A与B的交集.间的关系*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 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就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就是由集合A 与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说明强调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强调含义观察思考主动求解观察思考求解领会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25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间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就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 (3) 因为A 就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就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就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就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就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与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说明 启发 引导思考 求解 了解学生 就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复习方程 组的解法突出 数轴 的作 用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B.}+=B.x y23}4x,求A B.非团员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同B.}2,}4=,求A B.B x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与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与符号)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间什么?(1)由集合A 与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就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就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 B x x =<≤2},{0A B x x =<≤3}、引领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 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化点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与难点各就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引导 提问 巡视回忆 反思 动手培养 学生 总结85}{}A2,04=,求BB x x活动探究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间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就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就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瞧全集U 就是明确的,特别就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 强调 引导 说明观察 领会关键 词的 含义 强调表示方法的书 写规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观性*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就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说明 讲解 引领引导 分析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35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间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 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与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讲解 说明理解思考 理解 自我 总结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 突出数轴的作用 交给 学生 自我发现 归纳*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 指导互动 求解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质疑 归纳小组 讨论以学 生小55A U,B U ,()()ABU U ,)()UU A B,()U A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就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0,1,2,4,6,7,8,9UU A B={3,5B =(){0,1,2,4,6,7,8,9UA B =因为{1,3,4,5,7,8AB =(){0,2,6,9U A B =4 设全集U =R UA ,U B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因为全集U =R ,A ={x | 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U =B ,A B ,U 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αα=<<,{}|090A αα=<<,}90180α<<UA ,U B ,()()U U A B ,()()U U A B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关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 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4xx< |24} <24}x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间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 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 分析 讲解思考 理解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2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质疑 讲解 说明 强调 细节思考 领会 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间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就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就是符号,而不就是一个确切的数.*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 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 说明 讲解 启发 强调观察 思考 领会 主动 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 规范 书写30。

中专中职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中专中职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中职数学【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的解集.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B (或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 B(1) {1,3,5}(2) {2}(3) {1}*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 {1,3,5} {1,2,3,4,5,6}; ⑵ 2{|9}x x = {3,-3};⑶ {2} { x | |x |=2 }; ⑷ 2 N ; ⑸ a { a }; ⑹ {0} ; ⑺ {1,1}- 2{|10}x x +=. 解 ⑴ {1,3,5}{1,2,3,4,5,6}; ⑵ {x |x 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 ⑷ 2∈N ; ⑸ a ∈{a }; ⑹ {0};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归纳总结了解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B={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B={a , b}∩{c, d , e , f }=∅;(3) 因为A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说明强调引领观察思考主动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讲解说明 引领强调 含义 说明启发 引导求解 观察思考 求解领会思考 求解了解 理解 知识 点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突出 数轴 的作 用强调 数形 结合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提问 及时B.}y=,求B.23巡视}4x,求A B.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该班团员};={该班非团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1.设{}1,0,1,2A =-,{}0,2,4,6B =,求A B .2.设{}|22A x x=-<,{}|04B x x=,求AB .巡视 指导 交流学习 效果6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质疑 归纳 强调小组 讨论 回答理解强化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培养}{}=,求AB x x2,04活动探究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明确}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总结 归纳 分析领会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仔细 分析 讲解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记忆观察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通过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讲解引领引导 分析讲解说明 理解观察思考 主动 求解观察 思考理解自我 总结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突出 数轴 的作 用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 指导 互动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 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 U A B ,()UA 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 U A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 AB =4 设全集U =R ,集合UA , UB ,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 巡视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记忆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分析讲解思考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2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 说明强调 细节思考领会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说明讲解启发强调观察思考领会 主动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注意 规范 书写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复习相关知识()0或()0(a≠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讲解 分析强调讲解观察 理解领会记忆程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当0a >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解集0∆>0∆=0∆< 20ax bx c ++= {}12,x x{}0x∅20ax bx c ++> 12(,)(,)x x -∞+∞00(,)(,)x x -∞+∞R 20ax bx c++(][)12,,x x -∞+∞R R 20ax bx c ++<12(,)x x∅∅引领 归纳强化领会总结综合 归纳 便于 学生 理解 记忆24b ac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1,+∞.[)1,+∞时,3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引导 分析观察 领会准备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强化 理解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10x ->; (2)26x.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 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33⎛⎫⎛⎫-∞-+∞ ⎪⎪⎝⎭⎝⎭;(2)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分析讲解强调 细节思考主动 求解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2) (1)8;(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读作“{=B x xA与集合B.表示方程程组({2,B=}3…,求B.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剟==-<<B x x x x|12|03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B,都有B.}y=,求B.23B.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B.}4,求A B.=B x={0{1B x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B,A B.质疑()B U,()U B,)B,)BðU.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U B=()U B={3,5B=){0,1,2,4,6,7,8,9B={1,3,4,5,7,8A B=){0,2,6,9B=设全集U =R,B,A B.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B xB =R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1,2,3,4,5,6,7,8=B ,B ,U ð()U B ,()U B . 设}U =,}90A α<<,{}|90α=<()()U B ,()U B .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 (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B,B.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A B=-[0,4)B=分析讲解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2.2.1B,A B.B,A B.A B,A B.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质疑讲解B,B.说明讲解启发B=-∞B=-∞((设全集为R,集合,集合(2,B=+∞ð.ð;(BAð,BA、B的数轴表示,得+∞,(,2](3,)B=-∞(0,2]ð.B=理论升华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B,A B.(0,3),求Að,ð.A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0x=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的解3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恰好是不等式260x->的解集{|x x>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一般地,如果方程0ax b+=(a>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x2(,)x +∞ (2ax bx c ++=0(,)x +∞)当2b ∆=-一元二次函数y (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1,+∞.[)1,+∞时,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2,)+∞(如图(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0a >)的解集.1,3⎛⎫+∞ ⎪⎝⎭)由不等式26x ?,得(2)(1)()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2) 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 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 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 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 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y 的理解;f(x(2) 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设计】(1)从复习初中学习过的函数知识入手,做好衔接;(2)抓住两个要素,突出特点,提升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水平;(3)抓住函数值的理解与计算,为绘图奠定基础;(4)学习“描点法”作图的步骤,通过实践培养技能;(5)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1,.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T(C)与时间t(h)之间的函]0,14.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

中职数学上册电子版讲稿

中职数学上册电子版讲稿

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2)使学生初步了解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3)使学生初步了解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关心个别对象,而且要考虑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集合。

集合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时刻用到。

1.简介数集的发展。

2.教材中实例(P2)。

二、讲解新课:1.1.1 集合与元素阅读教材1.1.1集合与元素,问题如下:(1)有哪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哪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1.集合的概念(1)集合:由某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注: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②.“∈”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了解)(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数学【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的解集.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或“∉}2B (或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A B(1) {1,3,5}(2) {2}(3) {1}*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 {1,3,5} {1,2,3,4,5,6}; ⑵ 2{|9}x x = {3,-3};⑶ {2} { x | |x |=2 }; ⑷ 2 N ; ⑸ a { a }; ⑹ {0} ; ⑺ {1,1}- 2{|10}x x +=. 解 ⑴ {1,3,5}{1,2,3,4,5,6}; ⑵ {x |x 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 ⑷ 2∈N ; ⑸ a ∈{a }; ⑹ {0};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的交集.归纳总结了解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B={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B={a , b}∩{c, d , e , f }=∅;(3) 因为A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是不含任何元素说明强调引领观察思考主动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学生是否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2)A A A = ,∅=∅ A ; (3)B B A A B A ⊆⊆ ,;(4)如果A B A B A =⊆ 那么,.讲解说明 引领强调 含义 说明启发 引导求解 观察思考 求解领会思考 求解了解 理解 知识 点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突出 数轴 的作 用强调 数形 结合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提问 及时B.}y=,求B.23巡视}4x,求A B.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该班团员};={该班非团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1.设{}1,0,1,2A =-,{}0,2,4,6B =,求A B .2.设{}|22A x x=-<,{}|04B x x=,求AB .巡视 指导 交流学习 效果6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 2.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集合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时进行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质疑 归纳 强调小组 讨论 回答理解强化以学 生的 小组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讲解 说明领会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培养}{}=,求AB x x2,04活动探究教材章节1.3;学习与训练1.3;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明确}2,}4=,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没有获得金奖的学生的集合为Q ={赵云,冯佳,薛香芹,钱忠良,何晓慧}. 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总结 归纳 分析领会合之 间元 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仔细 分析 讲解强调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记忆观察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通过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讲解引领引导 分析讲解说明 理解观察思考 主动 求解观察 思考理解自我 总结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突出 数轴 的作 用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 巡视 指导 互动 求解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集合交运算?如何用符号表示?如何用图形表示?质疑小组 讨论 以学 生小 组讨A U,B U ,()()ABU U ,)()U U A B ,()UA 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 U A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AB =因为{1,3,4,5,7,8AB =(){0,2,6,9U AB =4 设全集U =R ,集合UA , UB ,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UA ={x | ,所以U B ={x | {B x =-A B =R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 巡视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说明引导 讲解强调 细节理解记忆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分析讲解思考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20 *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质疑讲解 说明强调 细节思考领会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说明讲解启发强调观察思考领会 主动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注意 规范 书写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复习相关知识()0或()0(a≠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讲解 分析强调讲解观察 理解领会记忆程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当0a >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解集0∆>0∆=0∆< 20ax bx c ++= {}12,x x{}0x∅20ax bx c ++> 12(,)(,)x x -∞+∞00(,)(,)x x -∞+∞R 20ax bx c++(][)12,,x x -∞+∞R R 20ax bx c ++<12(,)x x∅∅引领 归纳强化领会总结综合 归纳 便于 学生 理解 记忆24b ac =-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2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0.由于判别式43x -+=0的解集为0的解集为是什么实数时,有意义. 题意需要解20-.解0=得1x =.由于二次项系数为30>[)1,+∞.[)1,+∞时,30.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2)所示).引导 分析观察 领会准备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总结强化 理解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 (1)310x ->; (2)26x.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 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11,,33⎛⎫⎛⎫-∞-+∞ ⎪⎪⎝⎭⎝⎭;(2)由不等式26x ,得3x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3-.分析讲解强调 细节思考主动 求解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0*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2) (1)8;(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如何通过x a <等式2x +3.3213x --, 224x -, 12x-,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