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社会方言之隐语行话

摘要:各种语言几乎都存在使用民间秘密语的历史或现实。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民间秘密语,不免印有时代与群体的文化痕迹,乃至政治、经济的烙印。人们一向对隐语行话有所误读与偏见,但事实上,流行隐语行话的群体,大多不属于涉嫌犯罪的群体,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隐语行话,其使用与传承是现实社会语言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关键词:隐语行话;语言生活;语言问题

隐语是一种语言变体,是某一社会群体为对外人保密而创制的专用语词。因此,长期以来隐语一直处于一种被封闭的状态;又由于当代的隐语基本上在违法犯罪人员中流行,甚至有人把隐语叫作“违法犯罪隐语”、“刑事犯罪隐语”,这就限制了对隐语的研究。本文拟就隐语的渊源、类型、特点、功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隐语的渊源

隐语,是隐其事而假以他辞进行表达的语词。《汉语大辞典》“隐语”:“指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它们的特点是回互其辞、隐伏诡诱,使他人难以理解,以达到对外保密的目的。例如:赶碟子(刮脸)、鞭托(动武打架)、不钻朵(说书的不识字)、挂丽(衣裳)、看花(窥探事主衣兜)等。

这里所列的隐语,有的是旧时行当、帮会的用语,有的是当代违法犯罪人员的用语。这些隐语的含义,外人是难以了解的,所以,隐语实际上就是某个言语集团即交际群体的一种交际工具,即文流信息的载体。

从广义上说,隐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谜语;从狭义上说,谜语已从隐语中分离出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隐语,除了谜语式的隐语,是不含其他谜语的。认清这一点,有利于集中认识隐语这个特殊而神秘的语言现象。

隐语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化出许多不同的称谓,如黑话、切口、行话、暗语、术语、春点(唇点)、市语、锦语、方语、俏语、杂话、秘密语、查语等。这些称谓,或反映了使用者的职事行当区别,或反映了流行的地域、范围,或反映了隐语内容的特点。[1]

黑话,是对隐语的一种俗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社会的帮会、无业游民、盗匪等所使用的秘密语。”人们之所以称隐语为黑话,是出于对隐语及其使用者表示厌恶,也反映了人们对黑话使用者的恐惧、抵制心理。不过,在隐语、行话长期使用、流传的过程中,江湖中人并不在意“黑话”这种称谓。

切口,与反切语有关。反切语又称切口语。反切语的特点是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合拼为一字。旧时北京语中的一说作也基,吴语中把一说作郁结,就是用反切法构造隐语语词的。

其他如行话、春点、市语、锦语等名称,都同江湖上的行当(行话、暗语、术语、春点)、流行范围(市语、方语)、修辞效果(锦语、俏语)、内容〔查语一内容狠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市井中流行的称为市语,方语表明了流行的地域,锦语、俏语则表示隐语的绚丽不俗。

二、隐语的分类

大致上可以把隐语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以保密为目的的行当隐语

这种隐语,主要是各个行当在进行内部交际时使用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或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是对社会上各种行当职事的总称,流行于这些行当中的隐语,亦称行话。其最大特点是以回避人知为目的。我们从清翟硕《通俗编》卷三十八中所列举的部分行当的数词隐语中,便能看出各有一套、互不相通的特点:

米行:则一子,二力,三削,四类,五香,六竹,七才,八发,九丁,十足。丝行:则一岳,二卓,三南,四长,五人,六龙,七育,八豁,九底。绸续行:则一叉,二计,三沙,四子,五固,六羽,七落,八末,九各,十汤。铜行:一豆,二贝,三某,四长,五人,六土,七木,八令,九王,十合。药行:一羌,二独,三前,四柴,五梗,六参,七等,八壳,九草,十曹。[2]

这些独家使用的秘密语词,从某种程度上说,保障了其行当的存在、竞争与发展,以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又如一些行当所使用的隐语行话黑话:

理发行用语:扫青(理发)、光盘子(修面)、起锋(剃刀布)、窗头丝(假发)、通

勒(大木梳)、过相(镜子)等。

梨园用语:开花子(伞)、打黄梁子(做梦)、头衬(戏票)、攒锅(蒯窃别人之戏)、挂刀(八班拜师)、池子(客坐)等。

盗贼用语:翻高头(越墙贼)、介扉子(关着)、里帘(上衣里兜)、把咸(派人守望)、搬死倒(扒熟睡人的钱物)、奔货(扒窃)、钻底子(潜入船舱行窃)、毛挑(鸡)等。

赌博用语:摇堂(赌场)、郎中(善识牌者)、上风(押宝局主)、过搭(偷换吃牌)、叶子(麻将牌)、跳生(赌客)、挂牌头(招揽赌客)等。[3]

上述用于行当内部的隐语,都围绕本行当活动的内容、特点而创设,其宗旨都是隐遁本辞,借他辞进行表达,以达到内部交流的目的。

(二)习俗避讳隐语

所谓习俗避讳,是指人们生活中的言语禁忌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约定俗成的群体或大众的行为。习俗避讳问题并非小事,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1.对死亡的避讳。生与死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却十分忌讳乃至惧怕死亡,遇到同死亡有关的情境时,犹加以避讳。在我国传统的避讳习俗中,避讳死亡的隐语很多,有难有俗,有褒有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黔首平民,都在使用。比如千秋、百年、百岁、仙逝、仙升、羽化、不测、不威、自裁、毕命、崩、鉴、卒、不禄、返圣、成仁、牺牲、就义、归天、归西、命归黄泉、上天堂、下地狱、见阎王、虫出、填沟壑、去世、离世、逝世、走了、老了、去了、不在了、离开我们了、回家、伸腿、三长两短等等。惧怕、厌恶死亡,却又要不得已而为之地涉及死亡,于是,就把本辞隐去,用别的语词进行表达,这起码在心理上能求得些许的平衡。

2.对凶祸的避讳。趋吉避凶,以求岁岁平安、吉样如意,是人之常情。旧时戏班中人称伞为“开花子”,因为“伞”、“散”音同,“散”有散班、散伙之嫌;帮会中称路为“条子”,因为“路”同基露、败露中的“露”同音,鸭同关押的“押”同音,则鸭子为“扁嘴子”。生意人把下班关门称作打徉而不说关门,也是为回避因关闭、倒闭而关门的凶祸,人若生病,犹有死亡之虞,则称生病为“延年”,反映出对疾病、死亡的抵制、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