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结论使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内镜黏膜;剥离术;麻醉方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主要用于上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治疗。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时候比较久,在手术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出血以及穿孔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循环以及呼吸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手术均选择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本文探讨一下我院在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时的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法,该法具有安全、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5岁至68岁之间。排除有明显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

1.3 监测指标

本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医务人员应该严密进行血流动力方面的监测,认真记录患者诱导前、术中以及术后的主要指标。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低氧血症、体动、皮下气肿以及出血等等。

2 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术中出现出血症状比较少,在10ml至30ml范围。患者在术后24小时可见创面已形成伪膜。有2例在术后出现出血,给予立止血静脉

滴注后好转。

3 讨论

相关对外科手术而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创伤小、不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等优点,但其耗时以及操作复杂度都明显增加。可见,有效的麻醉方法不但能够减少心、脑血管方面的意外现象,而且可以为手术操作的准确以及稳定提供保障。下面简要讨论一下麻醉注意要点。

首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以及麻醉共用一个气道,不仅要保证手术的成功,避免血液等误吸,而且要防止导管错位以及扭曲,同时也要确保麻醉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在手术后,应该能保证患者较快地恢复气道保护性的反射功能,能够及时地苏醒。患者如是儿童,则在进行麻醉插管时一定要更加地轻柔准确,避免损伤粘膜而导致出血以及水肿等并发症;同时应在患儿完全清楚后才进行拔管操作,避免患儿躁动而造成一些意外。如果是老年患者,则应明确患者术前是不是合并心血管方面的疾病,避免术中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意外。

其次,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的患者是处于仰卧位的姿势,有可能会出现手术过程中出血现象,从而造成对视野以及操作的影响。以扁桃体剥离术为例,解决的方法是:可以先将扁桃体的上极充分暴露出来,将纱布置于扁桃体上窝,再通过两把剥离器对上极及上窝进行反张用力,最后使用圈套器进行摘除处理。而穿孔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主要并发症之一,必须早发现早对症处理,这就要求麻醉医生与主治医生之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一旦发生穿孔,先停止剥离术的进行,再对穿孔处进行补救处理,并对相关并发症进行治疗。

另外,麻醉药物中的丙泊酚主要以镇静疗效为主,镇痛作用相对较弱,但该药还具备起效快、无蓄积作用以及副作用少等优点,在侵袭性检查方面应用比较普及。而本文的麻醉选择丙泊酚与芬太尼配伍,可以产生深度镇静作用,再辅以适量肌松药,可以让患者保持松弛的状态,达到很好的全麻诱导程度。另术中给予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可以保证患者不出现体动以及呛咳等症状,给手术提供一下良好的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手术意外衣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法适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值得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红梅, 崔苏扬.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比较[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12).

[2]刘月强, 赵素贞, 杨五臣, 张琳, 童明军, 侯铁柱. 食管原位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食管气管穿孔麻醉处理[J]. 医药论坛杂志, 2011,(12).

[3]Mccollum JS, Dundee JW. Comparison of in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ur intravenous anaesthetic agents .Anaesthesia, 2006, 41(10) :995-10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