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合集下载

刘鹏-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案例(南宁简版)

刘鹏-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案例(南宁简版)

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水 给 《
》 水 排
会 讨 研
概念与术语
下垫面种类
水 给 《
下垫面种类与径流系数的关系
》 水 排
雨 与 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 0.8~0.9 1 涝 排 》 铺石子的平屋面 市 0.6~ 0.7 0.8 城 水 会 绿化屋面 届 0.3~0.4 0.4 讨 排 水 0.8~0.9 研 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0.9 第四 给 术 《 块石等铺砌路面 0.5~0.6 用技 0.7 利 干砌砖、石及碎石路面 0.4 0.5 洪 雨 0.3 非铺砌的土路面 0.4 与 涝 绿地 0.15 0.25 排 市 水面 1 1 城 届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 (覆土厚度≥500mm) 0.15 0.25 四 第 地下建筑覆土绿地(覆土厚度<500mm) 0.3~0.4 0.4
水 给 《
》 水 排
术 技 用
会 讨 研
概念与术语
术 技 雨水利用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入渗利用,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时又称间接利用; 用 利 收集后净化回用,替代自来水,有时又称直接利用;先蓄存后排放,单纯削减雨水高 洪 雨 峰流量。 与 涝 排 市 》 城 水 会 届 排 讨 四 水 研 第 术 《给 技 用 利 洪 雨 与 涝 排 市 城 届 四 第
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等的总称。
水 给 《
》 水 排
会 讨 研
概念与术语
术 技 下垫面中的地面包括透水地面(如绿地、透水材料铺设的道路等)和硬化地面 用 利 (如普通材料铺设的道路等)。 洪 雨 与 涝 排 市 》 城 水 会 届 排 讨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 四 水 研 第 给 术 《 技 用 稳定渗透速率可通俗的理解为土壤饱和状态下的渗透速率,此时土壤的分子力对 利 入渗已不起作用,渗透完全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而进行。土壤渗透系数表征水通过土 洪 雨 壤的难易程度。 与 涝 排 市 城 届 四 第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重点问题解析)

(2)4.2.3条
对于下凹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主要是延续1316号
文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园林绿化的多样性,因此地标中下
凹式绿地率规定为50%。
目前大部分小区或公建项目地库区域面积较大,透水铺装 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无法做到100%的透水铺 装,因此维持70%透水铺装率的要求。但是对于有条件实施透

缺少市政管线相关参数:
市政接口管径、标高及排水能力等设计条件不全

(2)规范理解不透彻
1)调蓄设施未按规定设置; 如:硬化面积8000平方米,未做雨水调蓄池 2)没有相关雨水设计; 3)执行标准不一致; 4)排水标准不符合规范要求; 如:排水设计标准按2年执行,不满足要求。
5)调蓄设施设置有误;
入附属绿化用地面积。
2. 相关要求
北勘设测字【2013】107号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 信息管理办公室、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合发 布关于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的通 知 北京标字【2014】1号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联合发布 “关于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的通知
4.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标准,应使得建设区域的
外排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的水平,并满足以下要求:
1 已建成城区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0.5;
2 新开发区域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4;
3 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4.2.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
计文件报审时应含涉及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所有外线施工
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四个专业),和 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 (二)对于住宅小区或公建组团分期建设时,单体 建筑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规度。最后一栋楼施工图文件报审时,应同时提交

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设计

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设计

XXX项目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设计年月目录1.项目概况 (1)2. 评价方法 (1)3.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1)3.1雨水利用措施 (1)3.2建设后场地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计算过程 (1)3.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过程 (4)4.结论 (5)1.项目概况(项目简介)图1.1 项目效果图2. 评价方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条款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对大于10hm 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

第8.2.2条:规划场地地表和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10分。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5分;达到70%,得10分。

3.雨水专项规划设计3.1雨水利用措施本项目雨水、污水分流排放 屋面雨水采用外排水形式,采用透水路面(砖),公共绿地设为下凹绿地,雨水调蓄容积3.2建设后场地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计算过程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北京地区综合径流系数为0.5~0.7,所以该地块建设前综合径流系数取0.5。

建设前,本地块没有控制与综合利用设施,因此外排雨水总量等于总径流量,总径流量:F h W t z 10ψ=,单位m 3。

z ψ:综合雨量径流系数;t h :3年重现期最大24小时降雨厚度(mm ),北京市取108mm ;3)。

表3.1 面积指标核算表则,根据上表可知,1)下凹式绿地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为%;2)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为%。

不同类型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缺少资料时可参考《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的表3.1.4。

FF i i ϕϕ∑=z式中:F ——汇水面积,m 2;i F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m 2;i ϕ——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本项目场地综合径流系数为:XX =ϕ建设后外排量及实际外排综合雨量径流系数:(1)建设后雨水实际外排流量P Q =建设后的总径流量—雨水收集蓄水量 (2)建设后的总径流量:F h W t z 10ψ=,单位m 3。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编号:DB11/685—2013备案号:J12366—20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and harvest engineering2013-07-24发布2014-02-01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日期:2014年02月01日2013 北京DB11/685—2013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北京市小区雨水利用工程设计指南》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及原指南进行全面修订。

DB11/685—2013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符号;3. 设计计算;4. 建筑与小区;5. 市政工程。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

建筑小区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分析2014-11-21给水排水[题记] 如何设计合理的调蓄池容积,既符合规范要求,又能兼顾经济因素,是小区雨水调蓄系统设计的关键。

本文是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 11/685-2013)编制过程中进行的专项研究成果,可供借鉴探讨。

李斯1许萍1郑克白2张雅君1(1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100044; 2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0引言为解决大型城市的城市内涝和雨水管理利用等问题,近年来,在建筑小区的雨水调蓄系统设计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低影响开发理念,强调在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削减建筑与小区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从而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达到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在小区建设中可采取设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等来实现对雨水外排流量、峰值径流系数及雨水外排总量的控制。

国外城市化发展得较早,大型城市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得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概念应运而生。

美国的雨水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是最早提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概念,随后产生的美国最佳管理措施理论(BMP)及低影响开发理论(LID)都是基于对雨水控制与利用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发展而来的。

雨水控制主要分为水量控制和水质控制两方面,在各国的雨水控制概念中都把雨水调蓄视为雨水控制的关键因素,是解决城市内涝,实现雨水管理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途径。

美国绿色建筑认证(LEED)也在雨水调蓄中设立了重要得分点。

雨水调蓄的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1)雨水滞蓄,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集回用。

(2)雨水储存,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

(3)雨水调节,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

设置雨水调节池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小雨水外排的流量,减轻市政管网的压力。

雨水设计控制雨量计算手册

雨水设计控制雨量计算手册

雨水设计控制雨量计算
一、 计算依据
北京市地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北京市地标图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筑与小区)》15SB14
二、 设计计算
1)
2) 要求,1.2.
3 3.3) 。

4) 根据《规范》专项指标要求配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后,实际雨量综合径流系数为: Ψ=(0.85*4651.01+0.40*1097.37+0.15*8411.67+0.30*2874.36+0.8*812.83+0.85*4788.78)/22636.02=0.50
5) 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前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
F h W y Z ψ10==10*0.50*108*22636.02=1213.60m 3
其中:y h =108mm ,F =22636.02m 2,
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 )
6)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前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
小区设置300立方雨水调蓄池后,外排雨水径流总量为1213.6-300=913m3
7)
Ψ2=
8)
9)
量为
根据《规范》表,可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5%,满足要求。

10)总结
通过以上计算,根据《规范》确定的专项控制指标可达到外排水径流系数不大于0.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85%的要求。

下沉式绿地.pdf

下沉式绿地.pdf

下沉式绿地.pdf2014.3 South Architecture / 南⽅建筑 /The Frontier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风景园林研究前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Optimization Design of Sunken Greenbel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Sponge City”苏义敬1王摘要我国许多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资源短缺的⽭盾不断加深,融合“海绵城市”与国内外最新的⾬洪管理理念建设下沉式绿地,实现防治内涝、⽔资源利⽤、景观美化的多重效益。

基于北京《⾬⽔控制与利⽤⼯程设计规范》,通过⽔量平衡法计算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参数。

在壤质砂⼟地区,绿地下沉率为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条件下,绿地率为20%、30%、40%时,合理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深度分别为200、120、75mm。

最后介绍了下沉式绿地的竖向设计、景观美化、植物淹⽔时间的优化设计⽅法。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基础设施;⾬洪管理;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ABSTRACT In many Chinese cities, the conflict of frequent flooding and water shortage got deeper,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latest concept of ecological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sponge cit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sunken green space landscape, so as to realize multiple benefits including the flooding control,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landscaping. Based on Beijing “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 through water balance method,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sunken greenbelt is determined. In the loamy sand area, sink rate of green space is 50%,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ntrol rate of total annual runoff more than 85%, when the ratio of green space for 20%, 30%, and 40%, the proper sinking depth of sunken greenbelt are 200mm, 120mm, and 75mm,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optimum design of grading, landscaping, and plant waterlogging time.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green infrastructure; stormwater management; sponge city; sunken greenbelt; optimal design* 北京市教委环境科学及环境⼯程教学专项,项⽬编号:PXM2013-014210-000157;国家⾃然科学基⾦青年科学基⾦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洪过程和⾬⽔系统效果的影响及优化调控研究,项⽬编号:51208020。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思路解读

2.硅砂透水砖路面 1)适用场所:停车场、广场、小区道路、人行道、步行街等,也可用于道路、道牙、树池等的砌块 铺设;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a、做法同普通透水砖路面。 b、硅砂透水路缘石:
c、硅砂排水沟、硅砂蓄水池、硅砂渗排水管渠、硅砂雨水井等。
d、硅砂透水树池:
3.透水混凝土路面 1)适用场所:小区与公园的轻荷载道路(仅允许轴载40kN以下车辆行驶的城镇道路和停车场、小区 等道路)、广场等; 2)典型铺装结构图(以北京标为例):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类型及其组合形式: a、类型分为三种: (1)间接利用(雨水入渗);(2)直接利用(收集回用);(3)只控制不利用(称调蓄排放)。 b、组合形式: (1)雨水入渗;(2)收集回用;(3)调蓄排放;(4)雨水入渗+收集回用;(5)雨水入渗+调蓄排放; (6)雨水入渗+收集回用+调蓄排放。 ▲适用范围要点: a、雨水收集回用设施宜用于年均降雨量大于400mm的地区。(北京地区年均降雨量595mm,但由于降 雨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优先入渗,收集回用要考虑经济性,根据项目 综合考虑)。 b、雨水入渗设施适用于土壤渗透系数10-6~10-3的工程,且渗透面距地下水位应大于1.0m。不适用 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高含盐土、永久性冻土土壤。 ▲源头减排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实现源头雨水的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并尽可能实现雨水资源化。 a、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 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按国标或地标执行。设计日降雨量应按常年最大24h降雨量确定,
●国标: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规定如下: 1)《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16: ▲3.1.2 建设用地内应对年雨水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控制率及相应的设计降雨量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 规划控制指标要求。 ▲6.1.2条: 1 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庭院、广场等硬化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硬化地面中透水铺 装的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mm~10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3 绿地宜设置为下凹绿地。涉及绿地指标率要求的建设工程,下凹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宜低 于50%;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19: ▲8.1.4条: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对大于10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控制项) 3)《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 ▲海绵型小区雨水系统构成的三个层次: a、源头减排雨水系统,处置常年(出现频率为50%,对应P=2a)以内的雨水;b、传统(灰色)雨水系 统,处置重现期3a或5a内雨水;c、溢流雨水系统或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处置约50a重现期以内的雨水。

雨水径流系数

雨水径流系数

雨水径流系数【篇一:径流系数】【篇二:北京科学技术中心综合径流系数、雨水利用水量平衡分析等】北京科学技术中心综合径流系数、雨水利用水量平衡分析等一、硬化面积、综合径流系数等1、设计依据本项目依据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685-20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的有关要求对雨水利用工程进行了相应设计。

2、项目基本数据2.1、建设前综合数据建设前:该地块为综合性科技馆区,根据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北京地区综合径流系数为0.5~0.7,故本地块取综合径流系数为0.50。

建设前因没有控制与综合利用设施,因此外排总量等于总径流量,总径流量:w?10?zhtf,单位mht:3年重现期最大24小时降雨厚度(mm),北京市取108mm。

f:汇水面积(hm2)。

2.23、建设后外排量及实际外排综合雨量径流系数建设后雨水实际外排流量qp=建设后的总径流量-雨水收集蓄水量建设后的总径流量:w?10?htf,单位m31建设后实际外排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按公式?z?qp计算 10fht本项目下凹式绿地总面积11114m2,下凹绿地下凹深度小于100mm的部分均不作为调蓄设施的调蓄容积。

但在实际降雨发生过程时,下凹绿地的下凹空间可以储存部分径流,然后再溢流排放,因此在场地径流量计算过程中将这部分下凹空间也作为存水空间。

设计降雨量取32.5mm,则场地降雨总量为:57614.8x32.5/1000=1873(m3) 入渗实现的降雨控制量为:v1=1873x0.49=918(m3)下凹式绿地消纳容积为:v2=11114x0.1=1111.4(m3) 雨水调蓄池调蓄容积为:v3=555(m3) 场地内雨水调蓄量计算:降雨总量;查《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表3.1.1-2,得,设计降雨量32.5mm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5%,因此,该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大于85%。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大于0.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外排水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

雨水蓄水池设计

雨水蓄水池设计

雨水蓄水池设计篇一:雨水收集2014 技术要求】雨水回收系统的说明一.概况1 新建雨水池位于isg 工厂东南侧,现有树木位置。

配提升泵,用于雨水利用。

配排污泵,用于污物排弃.原100 立方米水池现800 立方米水池2 雨水首先进原有雨水回用水池(100 立方米),再进800 立方米水池,满后沿现有积水坑沿沟渠排走。

项目区域内的雨水经过管网汇总至y56---y57 管网后,在雨水进入提升泵坑之前,由初期雨水分流井把雨水引入雨水调蓄池(800m3 ),调蓄池水满以后,雨水溢流到提升泵坑,由提升泵提升至排水明沟排出。

具体流程如下3 收集雨水接绿化中水管网,浇水使用。

4 原植物恢复,不影响工厂绿化,植被。

二.方案(一).雨水处理回用系统1. 雨水处理回用工艺流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流程(含原设备)雨水经雨水收集管网汇集至南侧排水管,雨水进入原100 立方蓄水池以及新建的800 立方(地埋式水池尺寸为23m*17.8m*2.4m, 地埋深度约 2.8 米)蓄水池,当两雨水蓄水池满水时,多余的雨水量进行弃流。

蓄水池中的雨水按照用水需求、经雨水处理站之后,蓄水池回用泵管道接现有中水浇灌管网,以及预留阀门,以供回用,蓄水池污水水泵管道接现排水沟渠,以便排污。

三.雨水处理回用系统由雨水分流井,蓄水池,水泵设备,配套管路组成. 在水池前端设置初雨分流井,经弃流后,雨水进入雨水收集水池,后经水泵提升后送入厂区绿化系统和景观水体,作为绿化和景观的补充水源。

弃流雨水排入污水管道或下游雨水管道。

雨水初期弃流,采用溢流堰式初期雨水分流井, 雨水初期弃流井穿墙预埋管使用刚性防水套管。

初雨分流井为现浇混凝土井,做法参见《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2s515 第33 页标准图。

800 立方蓄水池, 用于收集雨水的储存装置,采用成品组合装配式pp方块,聚丙烯塑料模块相组合,形成一个地下水池,包裹防渗不透水的土工布,作成贮水型水池。

水池上方恢复为绿地,回植树木等, 雨水储水池:采用pp 模块组合水池,每块单体尺寸为800*400*440 (h),承压≥0.22n/mm2,层间采用共用板的形式进行连接,列间采用连接卡,进行连接。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审查要点一、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审要求(一)新建建筑工程(含改、扩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报审时应含涉及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所有外线施工图(包括: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四个专业),和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的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

(二)对于住宅小区或公建组团分期建设时,单体建筑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规划总图和单体楼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外线施工图,并应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

最后一栋楼施工图文件报审时,应同时提交本项目区域全部雨水外线图纸(含调蓄设施)及说明.二、审查要点(一)《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市规发【2012】1316号)设计要求中(七)雨水储存与调蓄设施应按下列要求设置:1.当有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时,应作为雨水径流高峰流量调蓄设施。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1、规范中所有强制性条款(见规范原文)必须审查。

2、建筑专业审查内容:4。

1。

9 小区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绿地应采用下凹式做法,并应采取将雨水引至绿地的措施。

4。

2。

3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应优先利用低洼地形、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滞蓄雨水减少外排雨水量,并满足以下规定:1 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1)硬化面积计算方法: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的投影面积计;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庭院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2)雨水调蓄设施包括:雨水调节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降雨前能及时排空的雨水收集池、洼地以及入渗设施,不包括仅低于周边地坪50mm的下凹式绿地.2 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 50%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3 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4。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civil buildingDB**/T******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x)3 设计参数 (x)3.1 降雨参数 (x)3.2 水量与水质参数 (x)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设置 (x)4.1 一般规定 (x)4.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方案 (x)4.3 系统选择 (x)5 雨水收集与排除 (x)5.1屋面雨水收集 (x)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x)5.3雨水弃流 (x)5.4雨水排除 (x)6 雨水入渗 (x)6.1一般规定 (x)6.2渗透设施 (x)6.3渗透设施计算 (x)7 雨水储存与回用 (x)7.1一般规定 (x)7.2储存设施 (x)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x)7.4系统控制 (x)8 水质处理 (x)8.1处理工艺 (x)8.2处理设施 (x)8.3雨水处理站 (x)9 调蓄排放 (x)1总则1.0.1 本规程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浙江的天气气候条件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贯彻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长,造成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等问题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涝频现。

实施贯彻雨水控制与利用可以在强降雨中不同程度地减轻周边区域积水现象,对减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节水的重要措施,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与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的“五水共治”政策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相关和相辅相成的。

本规程的制定,对指导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其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规范浙江地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2 本条规定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对本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都适用,内容涵盖了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一、施工图设计总体要求(一)主要设计依据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审批的文件。

说明:施工图设计中应全部落实规划审批的各项文件要求。

2、《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市规发【2012】1316号)。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

说明:《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将于201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4.2.3条款“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替代1316号文件“规划要求”部分的第三条“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50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条款。

(二)主要设计、审查施工图纸及内容1、建筑总平面图,设计、施工说明,详图。

2、室外雨水排水总平面图,设计、施工说明,详图。

二、建筑专业施工图要求(一)建筑总平面图1、除总平面图要求的常规项目外,还应按照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图例标出保留的地形和地物、地下车库和地下构筑物、建筑屋面、硬化道路、透水铺装、下凹绿地、调蓄设施等,并注明相应的面积或容积。

说明:当透水铺装设在地下建筑顶板上时应分别标明透水铺装面标高及地下建筑顶板标高。

2、应标注室外场地的地面标高,明确周边道路与个体工程室外地面高程的关系。

3、调蓄设施应标明定位尺寸,室外雨水口(沟)的位置,地面排水方向等。

(二)设计、施工说明1、主要专项指标:绿地总面积、下凹绿地面积及下凹深度;硬化面种类及面积,透水铺装种类及面积,雨水调蓄设施容积。

说明:硬化面积计算内容(公建区、工业区,工业厂房硬化面积计算按照“1316号文”中的公建硬化面积计算方法执行,居住区、工业附属生活设施硬化面积计算按照“1316号文”中的居住区硬化面积计算方法执行)。

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说明

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说明

1.项目概况1)1.本工程位于2)项目用地面积m2,其中:屋顶绿化面积m2,绿地面积m2,硬化面积(屋顶)m2,沥青路面积:m2,透水铺装面积m2,总铺装面积m2,透水铺装率;下凹绿地面积m2,下凹绿地率%。

3)屋面雨水排水方式采用外排水,排至散水面。

2.设计依据1)市政雨水规划条件;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水务局》(市规发〔2013〕1304号)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4)《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3.外部条件向市政外排的雨水管道为1条,位于南侧。

排出管径为d700外排雨水总量不大于开发前水平、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4.设计雨水量计算(3年重现期)1)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W =10’ z h y F =10*0.50*108*22636.02=1213.60 m3(0.85*4651.01+0.40*1097.37+0.15*8411.67+0.30*2874.36+0.8*812.83+0.85*4788.78)/22636.02=0.50h y =108mmF=22636.02m2(总汇水面积);流量径流系数幽取值及面积Fi见表降雨厚度按排水设计重现期最大日降雨厚度,见下表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3)小区内设一300立方的蓄水池。

外排雨水径流量为1213.60-300=913.6 立方米4)外排水径流系数二外排雨水径流总量/设计重现期下汇水面积内的总降雨量913.6/( 10*108*2.26)=0.37(小于0.4,满足当地控制指标的要求)5).外排雨水峰值流量(L/s):Q=^qF (2)=0.37 X 355 X 2.26=366.47S取谕=0.37q=355L/ (s.hm2) F=2.26hm2。

五年重现期下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复核:5.设计雨水量计算(5年重现期)1)室外场地排水设计降雨重现期P为5年,降雨历时t取10min,暴雨强度[L/ (shm2)]计算公式为_ 2001(1 +0.811lg P)q—0 711(t 8)=402L/ (s.hm2)2).设计雨水径流总量(m3):W =10 Z h y F 二 10*0.40*141*2.26=1273.56m3'Z二—=0.40Fh y=141mmF=2.26hm2(场地总面积);降雨厚度按排水设计重现期最大日降雨厚度,见下表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3).外排水量和径流系数a)小区内设一300立方的蓄水池。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
作者:郑克白, 徐宏庆, 康晓鹍, 李艺, 吕志成, 张书函
作者单位:郑克白,徐宏庆,康晓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45), 李艺,吕志成(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2), 张书函(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44)
刊名:
给水排水
英文刊名:Water & Wastewater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4(5)
引用本文格式:郑克白.徐宏庆.康晓鹍.李艺.吕志成.张书函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解读[期刊论文]-给水排水
2014(5)。

雨水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

雨水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

雨水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一、计算依据北京市地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 685-2013北京市地标图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筑与小区)》15SB14二、设计计算1)工程概况:项目基本情况见下表:透水铺装率78%;下凹绿地率51%。

2)雨水调蓄设施规模计算根据“京政发[2015]7号”文件要求,硬化面积大于等于一万平方米时,按每万平米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根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 685-2013要求,硬化面积小于一万平方米时,按每千平米配建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

1.调蓄设施计算:因硬化面积为<10000 m2,因此所需调蓄池容积为V1=1000*30=140 m3,本工程实际配建300 m3调蓄池。

2.下凹式绿地蓄水空间计算:按下凹50mm计算,则蓄水空间V2=*=213m33.总蓄水空间:V3=V1+V2=300+213=513 m33) 暴雨强度公式4) 本工程位于石景山区北辛安地区,属于Ⅱ区,设计重现期为3年,降雨历时小于等于120min 。

所以暴雨强度公式取《规范》公式711.0)8()lg 811.01(2001++=t P q 雨量综合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范》专项指标要求配置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后,实际雨量综合径流系数为: Ψ=(*+*+*+*+*+*)/=5) 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前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F h W y Z ψ10== 10**108*= m 3其中:yh =108mm ,F =,北京地区典型降雨量资料(mm )6) 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前外排雨水径流总量(m3):小区设置300立方雨水调蓄池后,外排雨水径流总量为=913m 37) 设置调蓄设施后外排水径流系数Ψ2=外排雨水径流总量/设计重现期下汇水面积内的总降雨量(10*108*)=(小于,满足当地控制指标的要求)8) 外排水峰值流量计算:120min 的降雨历时内,每5min 的降雨厚度接近于这个降雨隔间的降雨强度,雨量径流系数接近于流量径流系数。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主要条款解读-天鸿圆方

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
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 设施;
本条参照市规发【2012】1316号文《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
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中的要求作出规定。基于控 制大中型工程的雨水外排流量考虑,提出每2000平方米硬 化面积以上的项目要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 面积配建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可控制33mm厚度的 降雨,由统计数据可得这一数值的设计降雨量可实现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为85%,已经满足低影响开发要求;
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
36 号)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 防涝工程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部明确指示要按照国务院23号和36 号文件 的精神,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 LID)建设模式。
2013年10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1号)公 布《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明确规定要充分利用自然 生态系统,提高雨水滞渗、调蓄和排放能力。
流量径流系数宜按扣损法经计算确定,资料不足时可采用0.25~0.4”,
当溢流排水的设计重现期比雨水利用设施的降雨量设计重现期大1年以 内时,取用下限值,当前者比后者大2年左右时,取高限值,当前者比
后者大5年时,取0.5;按照目前北京地区按3年至5年的重现期标准,已
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应取0.5;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中“北京市的综合径流系数为0.5~ 0.7”,即市政设施要求建设项目控制的外排雨水径流系数为0.5~0.7; 参考北京市地方规划对已建城区的外排径流系数规定为不大于0.55。 综上,考虑到已建成区域的用地紧张,硬化程度普遍较高,加大滞蓄设 施成本较高,不经济,因此:取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工作,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对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 号D 座303,邮政编码:100045,邮箱:********************)。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系电话:************,邮箱:****************。

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徐宏庆、郑克白、李艺、张书函、康晓鹍、吕志成、龚应安、赵世明、李俊奇、徐志通、翟立晓、刘强、蔡芸、李萍、陈建刚、车伍、宫永伟、彭志刚、李万华主要审查人:吴德绳、章林伟、曾捷、赵新华、甘一萍、刘红、王军、任向东、肖燃目次1 总则 (6)2 术语、符号 (7)2.1 术语 (7)2.2 符号 (9)3 设计计算 (12)3.1 设计参数 (12)3.2 水量计算 (15)3.3 渗透设施计算 (18)4 建筑与小区 (20)4.1 一般规定 (20)4.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20)4.3 系统设计 (21)4.4 雨水入渗与滞蓄 (23)4.5 雨水收集与截污 (25)4.6 雨水储存 (26)4.7 雨水调节 (27)4.8 雨水处理及回用 (29)4.9 系统监控 (30)5. 市政工程 (31)5.1 一般规定 (31)5.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 (31)5.3 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 (31)5.4 雨水入渗 (31)5.5 雨水调蓄排放 (32)5.6 雨水收集回用 (36)附录A 北京市常用暴雨强度参考表 (39)附录B 日调节计算法确定雨水池回用容积 (41)附录C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的数值模拟流程 (42)本规范用词说明 (424)引用标准名录 (425)附:条文说明 (426)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6)2 Terms and Symbols (7)2.1 Terms (7)2.2 Symbols (9)3 Design and Calculation..... . (12)3.1 Design Parameters (12)3.2 Water quantity calculation (15)3.3 Calculation of infiltration facilities (18)4 Building and sub-district (20)4.1 General provisions (20)4.2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planning (20)4.3 System Design... (21)4.4 Stormwater infiltration and retention (23)4.5 Stormwater collection and pollutant abatement (25)4.6 Stormwater storage (26)4.7 Stormwater detention (27)4.8 Stormwater treatment and reuse (29)4.9 System monitoring (30)5 Municipal Engineering (32)5.1 General provisions (32)5.2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planning (32)5.3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patterns (32)5.4 Stormwater infiltration (32)5.5 Stormwater retention (33)5.6 Stormwater harvest and reuse (37)Appendix A The commonly used design rainfall intensity of Beijing (40)Appendix B Daily adjustment calcul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volume of stormwater storage measures (42)Appendix C Flowchart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simulation...... .. (43)Explanation of several words in this code (44)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5)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6)1 总则1.0.1 为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内涝,使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小区及市政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1.0.3 北京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内容。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1.0.4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防止内涝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兼顾城市防灾需求。

1.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建设应根据水文地质、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要注重节能环保和工程效益。

1.0.6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广泛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

1.0.7 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采取保障公众安全的防护措施。

1.0.8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指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

2.1.2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已建成区域已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2.1.3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2.1.4雨水滞蓄stormwater retention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部分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和收集回用。

2.1.5雨水储存stormwater storage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

2.1.6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洪峰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

2.1.7铺装层容水量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pavement layer单位面积透水地面铺装层可容纳雨水的最大量。

2.1.8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雨的雨量,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

2.1.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1.10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高峰流量的历时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2.1.11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

2.1.12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

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1.13绿化屋面green roof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