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酵母菌实验
酵母菌实验报告
酵母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探究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并验证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最适生长范围。
实验结果显示,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生长最好,同时不同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与发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等领域。
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适宜环境对于优化酿酒和面包等食品工艺以及生物制药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1. 酵母菌培养液:取适量酵母菌培养基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调整pH值至6.0±0.2。
2. 多孔瓷片:用105度高温煅烧的多孔瓷片,用于沉淀酵母菌。
3. 酵母菌悬液:取适量酵母菌培养液,通过多孔瓷片的滤过作用制备酵母菌悬液。
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培养杯:准备4个培养杯,分别标注为10℃、20℃、30℃、40℃。
实验步骤:1. 将酵母菌培养液倒入培养杯中,每个培养杯装满1/3。
2. 使用移液管向四个培养杯中加入相同体积的酵母菌悬液。
3. 将培养杯放入相应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
4. 每天观察并记录培养杯中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包括酵母菌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酵母菌在10℃、20℃、30℃和40℃四个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了每天的观察结果。
在10℃温度下,最初的小菌落在第一天变大,但生长速度较慢。
第二天至第四天,小菌落开始扩张,数量逐渐增多。
然而,在第五天开始,酵母菌的生长停滞,数量没有显著变化。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0℃对于酵母菌的生长不够适宜,可能是因为温度过低导致酵母菌代谢缓慢。
在20℃温度下,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较为良好。
在第一天,小菌落变大并开始扩张。
第二天至第四天,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并呈现活跃的状态。
第五天以后,酵母菌的数量趋于稳定,但生长速度减慢。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20℃是酵母菌生长的相对适宜温度,在这一温度下酵母菌能够较快地繁殖并维持稳定的生长状态。
酵母菌的实验报告
酵母菌的实验报告酵母菌的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它们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发酵制作面包、啤酒等,还在科学研究中作为模式生物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菌的生长特性、代谢活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实验一:酵母菌的生长特性通过观察酵母菌在不同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酵母菌的生长特性。
我们选择了葡萄糖、麦芽糖和蔗糖三种不同的碳源,分别制备了含有这三种碳源的培养基,并在相同的温度下培养酵母菌。
结果显示,酵母菌在葡萄糖和麦芽糖培养基中生长迅速,而在蔗糖培养基中生长较慢。
这说明酵母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而葡萄糖和麦芽糖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实验二:酵母菌的代谢活性酵母菌通过发酵代谢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这是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重要特性。
我们在实验中添加了甲酸和乙酸两种有机酸,观察酵母菌的代谢活性是否受到影响。
结果显示,甲酸的添加显著抑制了酵母菌的代谢活性,使其产生的乙醇和二氧化碳减少。
而乙酸的添加则对其代谢活性没有明显影响。
这表明不同有机酸对酵母菌的代谢产物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甲酸可能抑制了酵母菌的发酵能力。
实验三:酵母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酵母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
我们在实验中将酵母菌分别暴露在高温、低温和高盐浓度的环境中,观察其生存状况。
结果显示,酵母菌在高温环境下生长受到抑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而在低温环境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虽然减慢,但仍然能够存活。
当暴露在高盐浓度的环境中,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细胞数量急剧减少。
这说明酵母菌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其耐受高盐浓度的能力较差。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酵母菌的生长特性、代谢活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酵母菌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葡萄糖和麦芽糖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不同有机酸对酵母菌的代谢活性有不同的调节作用,甲酸可能抑制了酵母菌的发酵能力。
观察酵母菌实验报告
观察酵母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方式,了解酵母菌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1、材料:酵母菌培养液、碘液。
2、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消毒牙签。
三、实验步骤1、制片用滴管吸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中央。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下,避免产生气泡。
2、染色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碘液浸润标本。
3、观察将制作好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酵母菌。
再换用高倍镜仔细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方式。
四、实验结果1、在低倍镜下,可以看到许多酵母菌细胞,它们大多呈椭圆形或球形。
2、换用高倍镜后,能够清晰地看到酵母菌细胞的结构。
酵母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中可以看到一些颗粒状的物质。
3、观察到了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在一些酵母菌细胞上,可以看到一个小突起,这就是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芽体。
随着芽体的长大,最终会脱离母体,形成一个新的酵母菌细胞。
五、实验分析1、制片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效果。
如果出现气泡,可以用镊子轻轻按压盖玻片,将气泡赶出。
2、染色时,碘液的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细胞染色过深,影响观察;过少则可能染色不均匀,无法清晰显示细胞结构。
3、观察时,要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六、实验讨论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它在食品、酿造、医药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2、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是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可以快速增加个体数量,有利于酵母菌在适宜的环境中迅速繁殖。
3、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对于进一步学习微生物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出芽生殖方式,了解了酵母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酵母菌的实验报告
酵母菌的实验报告酵母菌的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在食品加工、酿酒、面包制作等许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菌的生长条件对其生长速度和代谢活性的影响,以及酵母菌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1. 酵母菌培养液2. 葡萄糖溶液3. 酵母菌培养基4. pH计5. 试管6. 显微镜方法:1. 准备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如1%、2%、3%等。
2. 将酵母菌培养液分装到多个试管中。
3.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应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使其浓度分别为1%、2%、3%。
4. 在每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培养基。
5. 使用pH计测量每个试管中的pH值。
6. 将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恒定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7. 取出培养液,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8. 分别测量不同试管中酵母菌的生长速度。
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酵母菌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的生长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葡萄糖浓度对酵母菌的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
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酵母菌的生长速度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葡萄糖是酵母菌的主要能源,高浓度的葡萄糖提供了更多的能量,促进了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2. pH值对酵母菌的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我们观察到,在酵母菌培养液的pH值为5-6之间时,酵母菌的生长最为旺盛。
这是因为在这个范围内,酵母菌的酶活性最高,有利于其代谢和生长。
3. 酵母菌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将酵母菌培养在不同温度下,发现酵母菌在较高温度下(如37℃)生长迅速,而在较低温度下(如4℃)生长缓慢。
这表明酵母菌具有一定的耐温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酵母菌的生长条件和适应能力。
我们发现葡萄糖浓度、pH值和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食品加工、酿酒等行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酵母菌计数实验报告
酵母菌计数实验报告酵母菌计数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
它们在食品工业、酿酒业、面包糕点制作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酵母菌计数实验,了解酵母菌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琼脂培养基、酵母菌培养液、平板培养皿、移液管、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a. 准备琼脂培养基:按照指定比例将琼脂粉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冷却后倒入平板培养皿中。
b. 酵母菌培养液的制备:将酵母菌培养液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充分搅拌均匀。
c. 菌液接种:用移液管取一定体积的酵母菌培养液,均匀地滴在琼脂培养基表面,使其均匀分布。
d.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平板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0℃)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如24小时)。
e. 计数:将培养好的平板培养皿取出,用显微镜观察和计数酵母菌的数量。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酵母菌的数量数据。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酵母菌的生长特性:酵母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迅速繁殖,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酵母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了白色的菌落,并且数量逐渐增多。
2. 酵母菌的繁殖能力:通过计数酵母菌的数量,我们可以了解到酵母菌的繁殖速度。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酵母菌数量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这表明酵母菌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
3. 影响酵母菌生长的因素:酵母菌的生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使得酵母菌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
4. 实验误差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例如在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由于酵母菌数量较多,可能会出现计数不准确的情况。
此外,实验中的培养条件也可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通过酵母菌计数实验,我们了解到了酵母菌的生长特性和繁殖能力。
酵母菌的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酵母菌的观察方法。
3.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材料1. 酵母菌培养基2. 培养皿3. 显微镜4. 显微镜玻片、盖玻片5. 接种针、接种环6. 美蓝染液、碘液7. 蒸馏水、生理盐水8. 温度计、计时器三、实验方法1. 酵母菌菌落培养(1)将酵母菌培养基加热融化后,待冷却至50℃左右,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
(2)用无菌操作,将少量酵母菌接种于平板中央。
(3)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2. 酵母菌菌落观察(1)取出培养好的平板,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落,涂布于载玻片上。
(2)用盖玻片轻轻压平,制成临时涂片。
(3)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特征。
3. 酵母菌细胞观察(1)用无菌操作,将少量酵母菌接种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
(2)用盖玻片轻轻压平,制成临时涂片。
(3)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大小、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等结构。
(4)使用美蓝染液和碘液分别染色,观察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4. 酵母菌生长曲线测定(1)将酵母菌接种于不同浓度的酵母菌培养基中,制成一系列平板。
(2)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3)观察并记录酵母菌在不同浓度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四、实验结果1. 酵母菌菌落培养酵母菌在37℃、pH 4.5-6.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落呈乳白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2. 酵母菌菌落观察酵母菌菌落大小约为1-2mm,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颜色多为乳白色或淡黄色。
3. 酵母菌细胞观察酵母菌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均匀,细胞核明显,呈圆形或椭圆形。
4. 酵母菌生长曲线测定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分为四个阶段: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五、实验讨论1. 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但在高温、高盐、低pH等不利条件下生长受到抑制。
酵母菌临时装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2. 掌握临时装片的基本操作步骤;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细胞结构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组成。
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可以了解其形态和结构特点。
三、实验材料1. 酵母菌培养液;2. 载玻片、盖玻片;3. 吸管;4. 碘液;5. 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 制备临时装片(1)用吸管吸取少量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中央;(2)用镊子夹取盖玻片,轻轻覆盖在培养液上,避免产生气泡;(3)用碘液滴在盖玻片边缘,使碘液慢慢渗入培养液中,染色。
2. 显微镜观察(1)将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2)调整显微镜,使视野清晰,然后逐步切换至高倍镜;(3)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酵母菌的形态:酵母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大小不一,有的细胞表面有突起。
2. 酵母菌的结构:(1)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层,较厚,有弹性,可保护细胞;(2)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较薄,具有选择性透过性;(3)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内侧,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4)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呈圆形或椭圆形,含有遗传物质DNA;(5)液泡:位于细胞质中,内含细胞液,可调节细胞内环境。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为后续学习酵母菌的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2. 临时装片实验操作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效果。
3. 显微镜观察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手段,要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提高观察效果。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观察了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掌握了临时装片实验操作步骤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加深了对酵母菌的认识,提高了生物学实验技能。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为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酵母菌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 掌握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方法;3. 熟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二、实验材料1. 酵母菌菌种;2. 显微镜;3. 载玻片、盖玻片;4. 生理盐水;5. 美蓝染液;6. 碘液;7. 吸管;8. 记录本。
三、实验方法1. 将酵母菌菌种接种于生理盐水中,振荡混匀;2. 取一滴生理盐水滴于载玻片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量酵母菌悬液滴于生理盐水滴中;3. 盖上盖玻片,轻压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4.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5. 分别用美蓝染液和碘液染色,观察酵母菌的死活细胞;6. 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2. 将酵母菌菌种接种于生理盐水中;3. 取一滴生理盐水滴于载玻片上;4. 滴加少量酵母菌悬液于生理盐水滴中;5. 盖上盖玻片,轻压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6.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7. 分别用美蓝染液和碘液染色,观察酵母菌的死活细胞;8.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1. 酵母菌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均匀;2. 酵母菌的死活细胞可通过染色区分,活细胞呈蓝色,死细胞呈紫色。
六、实验讨论1. 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对其繁殖和代谢具有重要意义;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直观地了解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3. 美蓝染液和碘液染色可以帮助我们区分酵母菌的死活细胞;4. 本实验为观察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方法,了解了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酵母菌的死活细胞区分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呈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细胞质均匀,活细胞呈蓝色,死细胞呈紫色。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2. 观察酵母菌时,可适当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以便更清晰地观察;3. 可增加实验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 进一步研究酵母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酵母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2. 掌握酵母菌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3. 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及生长条件。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具有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个体比细菌大。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包括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出芽生殖是酵母菌常见的繁殖方式,即在菌体的一侧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并从母体分离,形成新的个体。
有性生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啤酒酵母、无菌水、无菌培养皿、无菌接种环、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美蓝染液、碘液。
2. 试剂:无菌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麦芽汁、CaCl2溶液。
四、实验步骤1. 酵母菌培养- 将啤酒酵母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置于28-30℃的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取适量培养好的酵母菌,接种于麦芽汁中,继续培养24小时。
2. 制片与染色- 取少量培养好的酵母菌,滴于载玻片上,用无菌接种环轻轻涂匀。
-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美蓝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3. 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 取适量培养好的酵母菌,滴于载玻片上,用无菌接种环轻轻涂匀。
-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
-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4. 酵母菌生长条件观察- 将培养好的酵母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溶液和麦芽汁中,置于不同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 观察并记录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形态特征- 酵母菌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均匀。
- 通过美蓝染色,观察到酵母菌细胞核为蓝黑色,细胞质为无色。
2. 酵母菌繁殖方式-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为出芽生殖,即在菌体的一侧长出芽体,芽体逐渐长大并从母体分离,形成新的个体。
- 通过碘液染色,观察到酵母菌的芽体为深色。
3. 酵母菌生长条件- 酵母菌在葡萄糖溶液和麦芽汁中均能生长,但在麦芽汁中的生长速度更快。
- 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不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初中观察酵母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认识酵母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了解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二、实验材料1. 酵母菌培养液2. 盖玻片3. 载玻片4. 滴管5. 显微镜6. 酵母菌培养基7. 灭菌棉签8. 烧杯9. 玻璃片10. 酒精11. 洗涤剂三、实验步骤1. 将酵母菌培养液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洗涤剂,用无菌棉签搅拌,使酵母菌悬浮在液体中。
2. 用滴管吸取少量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
3. 用盖玻片覆盖在载玻片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没有气泡。
4.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的焦距,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5. 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6. 观察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如出芽生殖。
7. 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的形态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酵母菌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壁明显,细胞质清晰,细胞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2.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酵母菌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细胞膜包裹着细胞壁,细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
3.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生殖进行繁殖,即在母细胞的一侧产生一个新的细胞,新细胞逐渐长大,最终与母细胞分离。
五、实验结论1.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明显的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
2.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
3.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酵母菌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六、实验心得1.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我对微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
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记录实验数据,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七、实验改进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倍数的显微镜观察酵母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其特征。
酵母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了解其基本特征。
2. 掌握酵母菌的观察方法,包括制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
3. 学习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如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典型的真菌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呈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壁厚,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有液泡和细胞器。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包括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其中出芽生殖是最常见的繁殖方式。
三、实验器材1. 酵母菌培养物2. 显微镜3. 载玻片、盖玻片4. 接种针5. 美蓝染液、中性红染液、碘液6. 无菌水、生理盐水7. 酒精灯、镊子、滴管四、实验步骤1. 制片(1)用接种针挑取少量酵母菌培养物,置于载玻片上。
(2)用无菌水将酵母菌稀释至适宜浓度。
(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 染色(1)将制片放在染色缸中,用滴管加入适量的美蓝染液。
(2)将染色缸放入酒精灯上加热,使染液沸腾,持续约5分钟。
(3)染色结束后,用滴管加入适量的无菌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先低倍镜观察酵母菌的整体形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
(3)再换用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细胞核、液泡、细胞壁等结构。
4. 酵母菌繁殖方式观察(1)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过程,记录芽的产生、生长、分离等情况。
(2)观察酵母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如接合、子囊孢子的形成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结果显示,酵母菌呈卵圆形、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壁厚,细胞核明显,细胞质内有液泡和细胞器。
2.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1)出芽生殖:观察到酵母菌在细胞的一端产生芽,芽逐渐增大,最终与母细胞分离,形成独立的菌体。
(2)有性生殖:观察到酵母菌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新的酵母菌。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了解了其基本特征。
2. 掌握了酵母菌的观察方法,包括制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
酵母菌的观察的实验报告
酵母菌的观察的实验报告酵母菌的观察的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酿酒和面包制作等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生长过程,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以及探索不同环境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酵母菌培养基:含有酵母菌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2. 显微镜:用于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
3. 培养皿:用于培养酵母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
4. 温度控制设备:用于调节培养环境的温度。
实验过程:1. 准备酵母菌培养基并倒入培养皿中,确保培养基均匀分布。
2. 从酵母菌培养基的培养物中取一小部分,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
3. 将酵母菌培养皿放入温度控制设备中,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如25℃、30℃和35℃)。
4. 每隔一段时间,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和形态,我们可以看到酵母菌是由一个个圆形的细胞组成的,细胞表面光滑,呈现出微黄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我们还可以看到酵母菌细胞内部有许多小颗粒,这些颗粒是酵母菌的细胞器,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观察结果显示,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25℃的条件下,酵母菌生长较为缓慢,细胞数量有限;而在30℃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细胞数量迅速增加;在35℃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受到抑制,细胞数量较少。
这表明酵母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是有限的,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温度,其他环境因素也会对酵母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例如,酵母菌需要一定的氧气浓度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因此在密闭环境中酵母菌的生长会受到限制。
此外,酵母菌还需要适当的pH值和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长和繁殖。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酵母菌的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生长受到温度、氧气浓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完整版)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选一选
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在下列装置中都加入活酵母,其
中适于产生酒精的装置是( A)
A 加入葡萄糖和水
B 加入葡萄糖
C 加入水
D
加入葡萄糖和水 并不断搅拌
+ A装置的酵母菌滤液
不变灰绿色
+ B装置的酵母菌滤液
溶有重铬酸 钾的浓硫酸
灰绿色
五、观测、记录结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条件 澄清石灰水/出现时间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有氧 无氧
变混浊/快 变混浊/慢
无变化 出现灰绿色
六、得出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均产生了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CO2要 多。 3、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没有酒精生成,不能 使重铬酸钾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在无氧情况下, 生成了酒精,使重铬酸钾溶液发生灰绿色显色 反应。
有氧呼吸装置
无氧呼吸装置
四、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2、组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图,放置在25-35℃、 环境下培养8-10小时。 3、检测CO2的产生 4、检测酒精的产生 (1)取2支试管编号; (2)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2毫升注入 试管; (3)分别滴加0.5ml重酪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震荡、 混匀。
探 究 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P91
★酵母菌:一种单细胞的真菌(真 核生物),在有氧和无 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 于兼性厌氧菌。
单细胞真核生物,生长周期短, 增殖速度快,可以用酵母菌作 为实验材料研究。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CO2 ,无氧呼吸产 生C2H5OH和CO2。 2、 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 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 ★橙色的重酪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 反应,变成灰绿色。
酵母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酵母菌的培养方法。
2. 了解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规律。
3. 培养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子细胞。
本实验通过培养酵母菌,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 酵母菌(啤酒酵母)- 酵母菌培养基(葡萄糖酵母膏琼脂培养基)- 100ml三角瓶、无菌滴管、酒精灯、镊子、培养箱等2. 实验试剂:- 葡萄糖- 酵母膏- 琼脂- 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 称取20g葡萄糖、5g酵母膏、15g琼脂,加入100ml蒸馏水。
- 将混合物加热溶解,调整pH值为6.0-6.5。
- 分装至100ml三角瓶中,每瓶15ml。
- 121℃高压灭菌15分钟。
2. 酵母菌接种:- 将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
- 用无菌滴管吸取酵母菌,接种于培养基中。
- 每瓶接种量约为1ml。
3. 培养与观察:- 将接种后的培养基置于28℃培养箱中培养。
- 每天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4. 不同条件下的酵母菌生长实验:- 调整培养基的pH值,观察酵母菌在不同pH值下的生长情况。
- 调整培养基的葡萄糖浓度,观察酵母菌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 调整培养基的琼脂浓度,观察酵母菌在不同琼脂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在28℃培养箱中生长良好,菌落呈白色,圆形,表面光滑。
2. 酵母菌在不同pH值下的生长情况:- 在pH值为4.0时,酵母菌生长缓慢,菌落较小。
- 在pH值为6.0时,酵母菌生长旺盛,菌落较大。
- 在pH值为8.0时,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几乎不生长。
3. 酵母菌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在葡萄糖浓度为2%时,酵母菌生长缓慢,菌落较小。
- 在葡萄糖浓度为5%时,酵母菌生长旺盛,菌落较大。
- 在葡萄糖浓度为10%时,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几乎不生长。
酵母菌实验报告
酵母菌实验报告简介: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们可以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
因此,在食品和饮料加工中,酵母菌被广泛应用于面包、啤酒、葡萄酒等产品的发酵过程中。
本实验旨在考察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发酵能力和生长情况,以了解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
材料与方法:1. 酵母菌培养液:将酵母菌培养在含有营养物质丰富的培养基中,使其生长繁殖,待培养液达到一定浓度后,收集培养液用于实验。
2. 糖溶液:制备不同浓度的糖溶液,分别为5%、10%和15%的葡萄糖溶液。
3. 发酵管:准备多个具有刻度的发酵管,用以观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
实验过程:1. 在不同的发酵管中分别加入5%、10%和15%的糖溶液,每个浓度各设置三个重复。
2. 将培养液注入各个发酵管,使其与糖溶液完全混合。
3. 观察发酵管中气泡的产生情况,以及气泡的数量和大小。
4. 定期记录发酵管中的气泡情况,并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在所有不同浓度的糖溶液中,酵母菌开始发酵作用后都产生了大量的气泡。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的数量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高浓度的糖溶液中。
在低浓度的糖溶液中,发酵的过程相对平稳,气泡的产生并不频繁。
而在高浓度的糖溶液中,酵母菌的发酵速度明显加快,气泡也更为密集。
可以推测,在高浓度的糖溶液中,酵母菌有更多的可供分解的糖类物质,从而增加了发酵速度和效率。
此外,在观察酵母菌生长情况时发现,随着发酵的进行,酵母菌逐渐增加,并形成了可见的菌体团块。
这表明酵母菌在糖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并能够快速繁殖。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在不同条件下观察了酵母菌的发酵能力和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对糖类物质的分解和发酵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能力。
在高浓度的糖溶液中,酵母菌的发酵速度更快,产生的气泡更多。
这一实验结果对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在制作面包、葡萄酒等产品时,选择适宜的糖浓度和酵母菌种类,可以加速发酵过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酵母菌实验报告
酵母菌实验报告引言:酵母菌作为一种单细胞真菌,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尤其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发酵过程,并探讨其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1. 酵母菌培养基的制备:将酵母提取液加入无菌环境下的培养基中,经过高温灭菌处理。
2. 实验组设定:分别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为培养基,培养酵母菌。
3. 实验条件固定:恒定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的发酵情况。
4. 发酵过程的观察:每隔一小时测量发酵溶液的酸碱性、温度、CO2排放量以及生长情况。
结果与讨论:1. 酵母菌的发酵能力有一定的选择性。
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培养酵母菌,产生的CO2排放量存在显著差异。
高浓度蔗糖溶液中培养的酵母菌产生的CO2排放量明显较低,而低浓度蔗糖溶液中培养的酵母菌产生的CO2排放量显著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高浓度蔗糖溶液中的渗透压过高,阻碍了酵母菌的代谢过程,从而限制了其发酵能力。
2. 酵母菌的发酵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将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培养,发现合适的温度范围能够促进酵母菌的繁殖和代谢过程。
当温度过低时,酵母菌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发酵能力受到抑制;而当温度过高时,酵母菌的生命活动被损害,导致发酵过程停止或受到严重影响。
3. 酵母菌的发酵与酸碱性有关。
我们观察到在碱性环境下培养的酵母菌产生的CO2排放量较高,而在酸性环境下培养的酵母菌产生的CO2排放量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酸碱性对酵母菌膜的通透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酵母菌的代谢过程。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的发酵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温度和酸碱度等。
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发酵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为酵母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中,酵母菌发酵技术的合理应用将为产品的品质改善和新药的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然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酵母菌代谢途径和相关机制,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利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酵母菌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确定实验的最佳条件,为后续实验提供依据。
3. 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移液器、酒精灯、培养皿、试管、镊子、剪刀、剪刀、试管架、吸管、滴管等。
2. 实验试剂:酵母菌菌种、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琼脂、无菌水等。
三、实验方法1. 酵母菌活化:将菌种接种于含有葡萄糖、酵母提取物、氯化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的培养基中,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制备实验组培养基:将活化后的酵母菌按一定比例接种于不同组别的培养基中,包括:葡萄糖组、酵母提取物组、氯化钠组、磷酸二氢钾组、硫酸镁组、琼脂组、无菌水组。
3. 观察酵母菌生长情况:将制备好的培养基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4. 酵母菌形态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包括菌体大小、细胞形态、繁殖方式等。
5.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各组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落数、菌体大小、繁殖方式等,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1. 葡萄糖组:酵母菌生长旺盛,菌落数较多,菌体大小适中,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2. 酵母提取物组:酵母菌生长一般,菌落数较多,菌体大小适中,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3. 氯化钠组:酵母菌生长较差,菌落数较少,菌体大小较小,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4. 磷酸二氢钾组:酵母菌生长一般,菌落数较多,菌体大小适中,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5. 硫酸镁组:酵母菌生长较差,菌落数较少,菌体大小较小,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6. 琼脂组:酵母菌生长一般,菌落数较多,菌体大小适中,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7. 无菌水组:酵母菌生长不良,菌落数极少,菌体大小较小,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五、实验讨论1. 葡萄糖组酵母菌生长旺盛,说明葡萄糖是酵母菌生长的主要碳源。
2. 酵母提取物组酵母菌生长一般,说明酵母提取物对酵母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酵母菌的结构实验报告
酵母菌的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酵母菌的结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酵母菌的结构,了解其细胞组织构造和特点。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载玻片、酵母菌培养液、甲苯、封口膜、移液器等。
实验步骤:1. 准备酵母菌培养液:取一小块酵母菌实验室保存的菌落,接种到含糖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待观察时使用。
2. 取一滴培养液:在载玻片上滴上一滴培养液,尽量均匀摊开。
3. 封片:将玻璃片与载玻片用封口膜封起来,避免水分的挥发。
4. 准备显微镜:将显微镜放置在台面上,打开镜下灯,适当调节光源亮度,以获得最佳观察效果。
5. 观察:将封好的玻璃片放置在显微镜上,用低倍(如100倍)镜进行初步观察,然后用高倍(如400倍)镜进行细致观察。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酵母菌的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呈椭圆形或圆形,有细胞壁包裹。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酵母菌的外部有一层透明的细胞壁,细胞壁较为均匀,整个细胞壁包裹起来。
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在细胞壁内部是酵母菌的质膜(细胞膜),质膜承担着酵母菌的营养代谢、物质运输等功能。
在细菌的质膜内部,可以看到一块圆形的核,核内有核仁,核仁是细胞内部的重要结构,参与核酸的合成和调节。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酵母菌质膜内的液胞。
液胞是细胞内部的一个类似小囊泡的结构,主要存储细胞内的水和溶质物质。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酵母菌的结构,可以了解到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细胞壁包裹,内部有质膜、核、液胞等结构。
酵母菌的结构为其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环境,并且这些结构也承担着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酵母菌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深入了解其细胞结构,将有助于在酵母菌的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酵母菌培养实验报告高中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的基本特性。
2. 掌握酵母菌的培养方法。
3. 培养无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本实验通过培养酵母菌,观察其生长过程,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无菌锥形瓶、无菌试管、无菌吸管、酒精灯、无菌培养皿、无菌镊子、无菌剪刀、无菌接种环、无菌纱布、无菌水、无菌棉塞。
2. 实验试剂:马铃薯琼脂培养基、酵母浸出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培养基)、无菌水、无菌封口膜。
四、实验步骤1. 培养基制备(1)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将200g马铃薯去皮,切成1~2cm²的小块,加入1000mL 蒸馏水中,煮沸至马铃薯软烂;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后,用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20g葡萄糖(或蔗糖)、15~20g琼脂,并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2)酵母浸出粉培养基:取酵母浸出粉、胰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和蒸馏水按比例配制。
(3)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PD培养基):取酵母浸出粉、胰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和蒸馏水按比例配制。
2. 酵母菌接种(1)将5g高活性干酵母放入无菌小烧杯中,加入20mL无菌水,用无菌玻璃棒搅拌5min。
(2)将充分混匀的菌液分装到总容积为1.5mL的无菌离心管(或试管)中,分发给学生。
3. 酵母菌培养(1)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上棉塞(可用封口膜代替),外侧包上牛皮纸(或报纸),用皮筋勒紧。
(2)将锥形瓶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
(3)将灭菌后的锥形瓶取出,待冷却后,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中。
(4)将锥形瓶放入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4.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数量、形状、大小等。
(2)连续观察7天,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酵母菌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用酵母菌研究一个种群
实验原理
酵母菌繁殖快,是单细胞个体,常被用来研究种群。
我们将观察在试管内肉汤培养基中的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
酵母菌的种群属于封闭种群类型。
在自然条件下,开放种群的大小会随着生物个体的迁入或迁出而变大变小。
在开放种群中,各种物质可通过种群进行循环。
但在封闭种群中,情况有些不同,测定封闭种群的增长率比开放种群的增长率要容易得多。
用浊度计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就能知道酵母菌种群是如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
通过细胞计数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细胞的数量变化与浑浊度之间的关系。
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观察,说明种群是如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
学习酵母菌计数的方法以及取样法。
材料用具(2人一组)
2副护目镜;2支16mm×150mm有螺旋盖的试管,每支盛有10ml无菌肉汤培养液;2支18mm×150mm试管;盖玻片;有标尺的载玻片(2mm×2mm方格);有刻度的吸量管(1ml);滴管;比浊计或比色计;显微镜;试管架;玻璃标记笔;米尺;4张半对数坐标纸。
实验方法
请仔细阅读实验并提出3种假设,说明种群如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把这些假设记在你的记录本上,并用你在实验中收集的数据对它们做出评价。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叫取样法—通过对样品中的酵母菌计数以估计试管中的种群大小。
还可根据试管中培养液的浑浊度获得这一估算值。
实验步骤
实验从第0天—第7天。
(一)第0天:
1、在你的记录本上画好与表2.1类似的数据表。
2、用标记笔把两支螺旋盖的试管标上A和B,并在每支试管上标上你的组别。
表2.1酵母菌细胞的数目
3、教师将把0.1ml酵母菌贮存用培养物注入试管A中,轻轻倒转试管几次使酵母细胞分布均匀。
试管B不加任何东西。
将试管盖稍微拧松并将两支试管放在教师指定的地方。
设置试管B的目的是什么?
4、试管A中为刚开始增长的酵母菌新种群。
就下周期间你认为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评论你的假设。
5、为了确定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必须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拧紧试管盖将试管A轻轻倒转几次使酵母菌细胞分布均匀,然后用滴管从试管A中取出一滴培养液移到载玻片方格上,小心盖上盖玻片,不要有气泡。
在显微镜高倍镜下进行镜检。
注意: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光线不要太强。
6、为了计算中央方格内酵母菌细胞的数目,先将方格左上部置于高倍镜下并记下酵母菌细胞数目,接着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统计方格右上部、右下部和左下部的酵母菌数,直到把整个方格内全部酵母菌数量统计完为止。
要确保你所观察到的是酵母菌细胞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酵母菌细胞常常粘附在一起,但可以数出任何一个分离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酵母菌出芽时的芽体也应算为独立的个体。
7、至少要数300个细胞,如果少于300就应在原方格周围的另一方格内进行计数,直到达到300为止。
用细胞数除以方格数即可得到每方格内的平均数。
8、为了知道每立方厘米(cm3)体积(1ml)内的细胞数,可用计得的细胞数乘以2500。
这是因为每方格的面积是2mm×2mm,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是0.1mm,所以每方格的体积就是
2mm×2mm×0.1mm=0.4mm3,而1cm3=1000mm3,因此:细胞数 1000mm32500×细胞数
为了知道试管A中的细胞总数,可将最终获得的细胞总数乘以10,因为试管A中含有10ml 培养液。
9、让同组的另一人对一个新样品做同样的工作,将结果写在记录本上并计算两次计数的平均值。
把第0天观察到的种群大小填写在你的数据表中。
10、对试管B重复步骤5—9。
11、使用比浊计测定两试管的浑浊度。
算出读数的平均值,并将第0天的平均值写入你的资料表和班长的表格中。
当酵母菌种群增长时你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把你的预测写入记录本。
(二)第1—7天
13、多次倒转试管A使酵母菌细胞分布均匀,测定浑浊度,将第1天的平均值记在你的资料表和班长的表格中,对试管B重复同样的工作。
14、分别使用试管A和试管B中的一滴培养液重复步骤5—9的计数工作,并将第1天的结果写入你的资料表和班长的表格中。
15、根据你现在已有的数据,你可开始绘一曲线,此曲线可帮助你从浑浊度读数估算出酵母菌种群的大小,虽然这些天你并未实际统计酵母菌细胞的数目。
先在一张半对数坐标纸上画出x轴和y轴。
y轴是垂直轴,代表酵母菌细胞数;x轴是水平轴,代表浑浊度读数。
y轴的值应当是105至109,x轴的值应当是0—100。
16、在坐标纸上,在第0天的浑浊度读数和试管A酵母菌数的交叉点上做一标记。
第二个标记标在第1天的浑浊度读数和酵母菌数的交叉点上,用尺画一条线把两个标记点连接起来,并把此线延伸到图纸的两边。
现在,这条线就可帮助你估算出第2天和第3天的酵母菌数量了。
对试管B重复同样的工作,用点线标于图上。
17、每天都要重复步骤13和16,第4天和第7天则要重复步骤14。
如果你的计数超过了300或多得数不过来,可按下法进行稀释:用1ml的吸量管把0.9ml水移入一清洁试管中,将此试管标记为D1。
把试管A倒转几次混合均匀,马上把0.1ml培养液移入试管D1中并倒转几次使其混合均匀,然后用吸量管滴一滴在载玻片网格上,盖上盖玻片,按步骤6对细胞进行计数。
如有必要可再稀释一次,即从试管A中取出0.1ml培养液移入盛有1.9ml水的干净试管中,并将此试管标记为D2。
按步骤8计算种群大小。
第一次稀释后应该再做什么计算?第二次稀释呢?请把计算结果登记在数据表的相应日期内。
18、在第4天和第7天,在坐标纸上,浑浊度读数和酵母菌数的交叉点上也要做上标记,标记做好后如有必要可修改你所画的线。
19、在第7天根据班长的数据表计算全班各组读数的平均值。
20、每天离开实验室前都要把手洗干净。
教学建议
本实验通过对样品中的酵母菌计数以估算试管中的种群大小;也可根据试管中培养液的浑浊度获得这一估算值。
为了增加你的估算和读数的精确度,你必须十分谨慎,试管要多次倒转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在第0、1、4和7天要按计算程序估算种群大小。
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各次计算之间的随机误差。
你也可以根据浑浊度读数估算种群大小。
从班长的数据表中你可以获得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利用很多试管的数据可进一步减少随机误差。
每天种群的最终计数实际上是根据计数结果所预测的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
请在一张新的半对数坐标纸的水平轴上列出培养液的培养天数,在垂直轴上列出每次所测得的酵母菌数。
用你自己从试管A和B所获得的数据做图,然后用不同的颜色把各组A
和B两试管的平均值画在图上。
讨论
1.根据你对本实验的结果,说明图中各条线(代表着不同组的数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图中代表各组平均数据的线条有没有一个总趋势?如果有请予以说明。
3.在本实验开始前评论一下你提出的3个假设。
你所收集的资料是否支持了其中的哪一个,或否定了其中的哪一个?请说明。
4.为什么在第0、1、4和7天必须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5.试管B的浑浊度是否有变化?对这些变化你能做何解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你对试管A
读数的精确性?
6.可能影响酵母菌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