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教案教学设计[最新WORD版可编辑]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难词,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诗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诗歌朗诵音频,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新授: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词难词,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实践: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巩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感受。
板书设计1. 《望天门山》2. 作者:李白3.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突出修辞手法和意境。
4. 课后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感受。
作业设计1. 背诵:《望天门山》2. 写作: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对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2.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入诗歌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学生反馈: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以上是对《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7《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劣,也发现了自己在课堂管理上的不足。首先,我发现通过讲授法、朗读与背诵、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角色扮演和实验与游戏等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我也意识到在课堂管理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纪律和秩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1. 讲授法:教师将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望天门山》的背景、诗句意义和诗人的情感。通过讲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 朗读与背诵:学生将参与朗读和背诵古诗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为了深化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学习,提出以下拓展建议:
- 阅读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体会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 查阅有关天门山的地理资料,结合诗句描述,绘制一幅天门山的想象图。
- 搜集唐代历史背景资料,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望天门山》反映的社会状况。
- 阅读古诗鉴赏文章,选取一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撰写一篇读后感。
6. 使用教学媒体和资源:教师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教学媒体和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实施教学方法和策略时,教师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将注重课堂管理和纪律,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在线平台或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成果,如对诗句的解读、个人的感受等,以此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望天门山》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出《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创作方法: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如立意、构思、表达等,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的能力。
4.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设置写作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朗读、理解和背诵。
4.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5.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的环境。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还可以布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装饰,如诗句挂饰、图片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领略自然之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李白及《望天门山》的创作背景。
2. 词语解析:解释“天门山”、“楚江”等词语的含义。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意,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4. 诗歌意境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蕴含的豪放与壮阔。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 学具: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天门山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逐句解析诗意。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诵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教师指导纠正。
5. 总结: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诗歌望天门山- 诗人:李白- 重点词语:天门山、楚江、断、开、流- 诗句解析:山断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望天门山》。
- 选做题:续写或绘画《望天门山》的情景。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感受了古典诗歌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一些抽象词语的把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同时,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重点细节:诗句解析与诗歌意境体会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诗句解析与诗歌意境体会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完整版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理解“中断”“开”,感受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断开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激荡的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体会“相对出”的动态感,仿佛青山在向自己走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想象孤帆从太阳旁边驶来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山水的雄伟壮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动词的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巩固学习成果。
5. 欣赏: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诗歌意境: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欣赏文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教学过程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
(板书)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
(教师板书:望)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
(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3.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投影仪
-白板
-教学PPT
-纸质教材《望天门山》
-打印机(用于打印相关资料)
课程平台:
-校内外网络教学平台(如学校自建的OLE平台)
-电子教材和阅读软件
信息化资源:
-与《望天门山》相关的视频资料
-古诗朗读音频文件
-字典或在线词典工具
-古诗学习网站或在线课程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认读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这些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化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1.在导入新课时,虽然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望天门山》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望天门山》的重要性和意义。
-拟人:如“碧水东流至此回”,拟人化江水似乎有意识地绕道而行。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七、重点题型整理
---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分析《望天门山》中的意象。
答案:《望天门山》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天门山”、“断”、“开”、“碧”、“出”等。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描绘,展现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天门山》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天门山》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天门山》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天门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法:首先,我将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与模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尝试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和模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古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生字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古诗,学生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朗读和模仿来学习古诗,他们喜欢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如朗诵和表演。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了解天门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过程,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望天门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2.理解并运用古诗词描绘自然景观,增强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4.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4. 创作实践(10分钟)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门山的景象,体验创作过程。
- 课堂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回顾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还将关注以下几点:
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1. 主题:《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4.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课题。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背诵古诗:学生齐声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古典文学的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意4.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自学古诗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
望:就是观看,欣赏。
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八、作业:1、背诵《望天门山》2、默写《望天门山》【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体验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大自然的壮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体验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情境体验: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天门山的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天门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板书内容:诗句、作者、背景、意境、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感想,字数不限。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了解其历史背景,认识生字词,并能用适当的词语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欣赏自然之美的高尚情操。
教学内容-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 词语解释:解释生字词,如“天门山”、“楚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境,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音乐、图片等手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认识生字词,能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 难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欣赏。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诗歌朗诵音频。
-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望天门山》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3. 词语解释: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境。
5. 诗歌欣赏:通过朗读、音乐、图片等手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6.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文。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背景: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 意境欣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望天门山》。
- 选做题: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文,描述自己的一次户外体验。
17《望天门山》(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7《望天门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理解并背诵诗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句的品读、想象、体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 作者背景: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歌解析:解读《望天门山》的诗句,分析其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3. 文化拓展:引导学生了解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理解《望天门山》的诗句,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2. 难点:品味诗句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录音、PPT、黑板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望天门山》的朗诵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新授:结合PPT,逐句解读诗句,分析其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 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4. 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标注重点字词- 意境与情感:描述诗歌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望天门山》,并默写诗句。
2. 选做题:结合诗句,画一幅描绘天门山的画作。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练习,观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朗读水平。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注:本教案为简化版,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壮丽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的感知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
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12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李白(唐)苏轼(宋)天然美热爱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