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2、概念的学习
3、规则的学习
4、概念与规则学习的教育含义
第一节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一、知识的概念
(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二)知识的分类
心理学家安德森在1976年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还包括一种策略性知识。梅耶(1987)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的含义
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例如历史事实、数学原理、观点信念都属于陈述性知识。三、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系统和图式形式来表征的。
(一)命题和命题网络
命题是从逻辑学和语言学中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由系词把主词和宾语联系而成。在心理学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由两个成分构成:论题和关系。
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命题网络是一种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奎廉和科林斯提出了一个语义知识表征的层次网络模型,认为语义知识是以层次结构贮存的。(二)表象和表象系统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除了命题和命题网络,我们的长时记忆中还存在大量以表象表征的形象性的陈述性知识。
表象是指头脑中呈现的某些事物的具体形象。
Paivio(1975)提出了双重编码说,认为人的长时记忆系统可划分为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表象系统利用表象编码来贮存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物的信息。1975年,Paivio 通过一个精巧的实验证明了长时记忆中确实存在视觉编码,即表象和表象系统也是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
(三)图式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图式是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大的知识单元或称为信息组块。现代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鲁墨哈特(1977)提出了图式的四个特点:
图式含有变量;
图式可以相互嵌套;
图式可以在各种抽象水平上表征知识;
图式所表征的是知识而不是定义
四、陈述性知识的分类根据概括程度和复杂程度,陈述性知识分为:
☞符号,也就是各种事物的名称和标记;
☞具体事实,是指非概括性命题及其网络组织;
☞概念和抽象事实,是指概括性命题;
☞有联系的论述组成的事实集合等类型
前两类可成为简单陈述性知识,后两类成为复杂陈述性知识。五、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一)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
传统心理学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是指借助于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协调而实现的外部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中的心智操作方式。加涅提出了智力技能层次论:他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亚类
辨别——区分具体刺激物之间的不同点;
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
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
规则——运用单一规则完成某项任务;
高级规则——同时运用几条规则完成某项任务。
六、策略性知识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的作用: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丹塞雷,1985 )
根据学习策略涵盖的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1990)
根据学习策略的可教性:大策略、中策略和小策略(比格)
根据学习的进程:注意策略、编码策略、知道何时使用某一策略、检查策略的有效性(加涅)
几种主要的策略性知识复述策略(rehearsal strategies)
精加工策略(elaboration strategies)
组织策略(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理解—控制策略(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strategies)
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
第二节概念的学习
一、概念的概念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如“书”、“战
争”、“红色”这三个词(语言符号),如果分别代表书(一类物品)、战争(一类事件)和红色(物体的一类属性),则这三个词分别代表三个概念
大多数概念都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子和概念属性
等边三角形概念(1) 概念名称。若“等边三角形”一词代表一般等边三角形,则它便是一个概念名称
(2) 概念定义。等边三角形是平面上有三条等边和三个等角的简单封闭图形
(3) 概念例子
(4) 概念属性
所谓概念学习就是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即关键特征
习得一个概念不仅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要求他能排除非本质特征
一个人仅仅理解概念的以上方面,能说出或在头脑中想出概念的定义、属性,能记住概念的一些例子,这只是学习概念的第一步――获得概念的陈述性知识。但是,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可以对复杂的现实世界作简化的、概括的或分类的反应,也就是使环境简化和标准化。也就是说,概念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一个人能够识别概念的新的例子,把概念的正例同反例区分开来。在此阶段,概念就成了程序性知识
二、概念的分类教育心理学上的五种分类
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2、合言概念、选言概念和关系概念
3、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4、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
5、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
三.概念和命题意义的同化过程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是意义学习的高级形式。奥苏伯尔根据新概念或命题与其固定点的关系,区分了概念和命题意义同化的三种模式。(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1)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认知结构本身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的水平方面,倾向于按层次组织。
新的概念或命题的意义的出现,最典型的形式是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归属关系,即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学习的知识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
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归属关系,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归属学习的同化过程便称为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a、派生归属(derivative subsumption)
b、相关归属(correlative subsumption)
(2)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又称总括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如:
“苹果”、“香蕉”、“桔子”→“水果”
(3)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如果新命题既不能与认知结构中特定的有关观念构成下位关系,又不能构成上位关系,而对它们的学习能够引起联合的意义,这种学习便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如:“质量与能量”、“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
总结:通过下位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而通过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协调。(二)威特罗克的意义生成模式威特罗克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生成(或者说是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选择性注意与知觉
第二,在知觉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的有关方面之间建立联系
第三,以各种形式评估暂时建构的意义,并将合理的、有用的、明智的意义(包括原有观念的重新组合)纳入长时记忆中。
第三节规则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一)陈述性知识阶段
(二)转化阶段
(三)自动化阶段
二、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过程
(一)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
费茨和波斯纳于1967年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
2、联系形成阶段
3、自动化阶段(二)智力技能的学习过程
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