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合集下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自然辩证法中,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概念的思考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自然辩证法中,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概念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课程教师:岳猛自然辩证法中,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概念的思考摘要:通过对自然辩证法中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概念的学习,联系个人实际的经历,对三者的概念和联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进而指导自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让自己成长的更快。

关键词:科学;技术;工程;转化;成长一、问题的提出在岳老师的带领下,这学期开展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上课的听讲和下课对自然辩证法书本的学习和思考,我想到一个问题:作为工科学生的一员,我该怎么联系和运用自然辩证法让自己更加高速有效的成长?活着是一种修行,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伴随一生的是成长。

小时候,在父母的不耐其烦的教导下,我们学会了叫“爸爸妈妈”;中学的时候,在老师的细心教诲下,我们学会了礼貌、知识,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和脑袋中有意义的东西也越发丰富;大学研究生的时候,老师像个方向标,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中,迷茫和不解时,他们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此时的我们有能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完善自己生活、心灵和学习。

社会竞争这么残酷,自己不坚韧培养自己,你的路将何去何从?那该怎么主动培养自己呢?抓住每一次可让自己身体或智力或精神或能力提升的机会,不遗余力的磨练自己,如:此次的自然辩证法的课程。

下面就自然辩证法一个角落: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概念做一分析和感悟。

二、课程的部分理论科学:是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研究过程中,追求精确的数据和完备的理论,从认识的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的水平,运用实验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解决自然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以真理为准则,评价是非正误,得出具有公共性或共享性的知识形态的理论或知识体系。

就研究的规范来说,科学具有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创造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它与社会现实联系相对较弱,价值中立。

技术:是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利用,在研究过程中,追求比较确定的应用目标,利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认识由理论向实践转化,运用调查、设计、试验、修正等方法,解决变革自然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以功利为尺、评价利弊得失,得出科学知识和生存试验的物化形态,某种程序或人工器物,具有商品性。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科学与宗教——论伽利略科学思想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摘要:伽利略具有科学家和宗教徒的双重身份。

他游离又交融于科学和神学之间,努力恪守一个灵魂已有归宿的科学家的职责。

本文以伽利略为个案进行微观研究,从他的科学探索实践出发,通过个案分析具体深入地探讨他的科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通过对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以及《圣经》的分析,我们发现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下所理解的那样毫不相干甚至互相抵抗。

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的曲折进步、共同发展的张力,这种科学与宗教复杂的关系清晰而深刻地体现在伽利略身上。

关键词:科学思想宗教信仰伽利略《圣经》1引言伽利略1632年因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和捍卫哥白尼学说而被罗马宗教法庭审判,并判处终身监禁。

此“伽利略事件”一方面作为宗教压制科学的证据,凸显了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冲突;另一方面,伽利略也由此成为与宗教作“斗争”的勇士而备受赞扬。

有学者认为:伽利略是“将科学与宗教脱离和分裂的思想界中去成为领袖人物”[1]。

这个观点正确吗?历史上的伽利略究竟是怎样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呢?本文从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两个侧面及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来尝试展现历史上真实的伽利略。

2伽利略时代的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指,在各种特殊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发现和解释其它同类或更多事物的合理观念和推断法则,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简单地说,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有助于知识的扩展和方法的推广[2]。

科学思想作为一种理论观确实是科学知识的提升与系统化,零散的知识必须有思想来穿针引线。

人文思想的引入,则促使科学产生对自身的反思,赋予科学思想以价值的意味。

科学思想不仅生动地体现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联系,而且往往超出各学科本身的范围,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

因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矛盾、各种物质形态、各种运动形态、各种作用、各种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自然辩证法高分结课论文(绝对原创)科学的自由精神

自然辩证法高分结课论文(绝对原创)科学的自由精神

自由引导科学:试论科学的自由精神摘要科学实⽤主义之风的猖獗,是由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造成的。

从科学的起源来看,古希腊⼈把科学视作⼀种伟⼤的智慧,这⼀智慧不允许跟世俗⽣活有任何牵连。

正是在这种完全⾃由的、不被约束的⼤环境下,古希腊科学乃⾄后来的西⽅近代科学才得以发展。

科学不是功利的,⽽是求实的,是⾃由的。

科学的最终⽬的,不是为了发展⽣产⼒,⽽是为了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培育肥沃的学术⼟壤。

只有真正⾃由的科学才可以做到尊重知识,尊重⼈才。

关键词:科学起源;科学精神;实用主义;自由1引言“学数学到底有什么⽤?”这可能是⼤多数⾼中⽣,甚⾄⼀部分⼤学⽣,在受到⾼中数学和⾼等数学的各种“打击”之后提出的最普遍的⼀个问题。

的确,在⽣活中,我们所需要⽤到的“数学”,⽆⾮是⼩学时已经烂熟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罢了。

更不⽤说稍难⼀点的初中代数和⼏何,也⾜以应付⽇常⽣活中的各类“挑战”。

所以,这种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效⽤”,给予了“数学⽆⽤论”以发展和传播的⼴袤⼟壤。

同样,在⼏乎不被⼈了解的哲学领域,⼈们往往也会质疑其存在的理由。

不管怎么说,数学好便可以学好理化⽣,找到好⼯作,但⼈们认为,学好哲学既不能⽤来找⼯作,也不能⽤来开公司。

与⽕热的经济管理学科相⽐,⼤学⾥相当⼀部分哲学专业的⽣源都是靠接受调剂,⼈才市场上⼀听到哲学专业的也置之不理,哲学成了⼀门⼗⾜的冷门学科。

这便引出了⼈们常问的第⼆个问题——“学哲学到底有什么⽤?”在科学与技术进⼊中国的⼀个多世纪以来,公众逐渐享受到了科技对⽣活带来的种种便利与快乐,也渐渐将“科学”奉为⼀个崇⾼的字眼,认为它能改变落后的旧中国,唤醒⼈们愚昧的思想。

这本⾝是⼀件好的事情,如果没有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就没法过上祖辈们⽆法想象的⽣活。

不过,科学与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让⼈们偏向了另⼀个极端,认为科学应当是有⽤的,应当是为改善某⼀具体领域的不⾜⽽存在的,这便是科学的实⽤主义。

科学的实⽤主义不仅让⼈们只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领域,⽐如医疗健康、科技致富等,⽽忽略⼀些基础学科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发展新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拉动我国经济,和科学的提高执政能力,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经济增长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先从输电线路工程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杆塔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结构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角钢结构塔或设计为钢管结构塔或设计为混凝土电杆,而忽视了杆塔的易于攀爬性。

特别是许多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有的把塔的脚梯设计在主材的一侧,很短很细,仅供人脚的宽度,没有与脚足够的接触面积,攀爬时费时费力,虽然满足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却没有想一想作业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快速、省力的爬到塔顶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超高压塔,塔体很高,需要有安全的可靠的平台供人在中间累的时候歇息。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却没有考虑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科学)3000字

自然辩证法作业(论科学)3000字

论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科学”一词由近代日本学界用于对译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

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现代中国人理解的科学,包括三层含义:(1)科学与迷信、谬误、绝对真理相对,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可以说,科学即实证。

(2)合乎科学的和合理的东西。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正是这层含义。

(3)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这是科学最重要的一层含义。

如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科学发展至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

这种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星球的客观物质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也即将改变着人类未知的未来世界。

本文从科学对人类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科学发展的利弊三个方便进行概括叙述。

1 科学对人类物质世界的影响科学发展分为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当属古希腊的“七贤”(泰勒斯、梭伦等)到阿基米德时期。

他们开创了数学证明的先河,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即根据归纳总结出来的基本常识,用逻辑方法推导、演绎,从而构建科学的体系。

并测量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发现了勾股定理及实数开展了天文学和医学的研究。

特别是到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由于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阿波罗尼斯三位大数学家,使古希腊的科学,特别是数学达到了全盛和顶峰时期,对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时期,阿基米德的成就出类拔萃,最具代表性。

第二个重要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时期。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主要思想:这一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并且是具体的物质,比如水、火、气、种子等。

整个物质世界(宇宙)是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限”中产生的,又复归于它,连续地产生于本源,又复归于本源;或者几种物质性的元素通过“爱”和“恨”的相互作用而分离和结合;“自然”就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思想: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4)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6)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思想: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

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特点:1、恢复和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自然事物,承认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上帝干预的,天上地下有着统一的客观运动规律2、具有机械性的缺陷,用力学的知识和规律去解释和说明其他一切自然现象,设置认为运动时机器,人是机器3、具有形而上学的缺陷。

学习自然辩证法后的收获

学习自然辩证法后的收获

学习自然辩证法后的收获——科学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新认识通过前一段时间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主要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宇宙物质发展史,人类诞生和走向文明的历程,中西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概念有了重新的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同时引发了很多新的思索。

本文中主要从认识,收获和建议这三个方面谈谈对自然辩证法中科学精神的内涵的一些浅显的理解和对中西方文化的一点新认识。

认识《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

它对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 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 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哲学概括所形成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部未完成稿,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容。

它不仅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极为抽象的层面上深刻地关联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而且还从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非常具体的层面上倾注了恩格斯对于人类极为浓厚的现实关怀。

恩格斯在撰写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不仅广泛地涉猎了当时的自然科学,而且在他留下来的未完成的自然辩证法手稿中也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的论述,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

这些零散的内容已经被许多学者进一步发挥成为系统的科学技术观或者科学技术论,它们对于人们理性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作用,从而又被作为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学原理。

首先, 恩格斯论述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他指出,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15 世纪下半叶,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世界贸易的发展, 欧洲许多国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论科技创新精神 自然辩证法2000字

论科技创新精神 自然辩证法2000字

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创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技创新分不开的。

马克思认为,科技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科技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

因此,自然辩证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技创新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一方面,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另一方面,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

因此,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 对于加强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由恩格斯创立,被马克思称为是“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

[1] 从某种意义上说, 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

实际上, 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 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20 世纪是人类历史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 科学和技术自从17 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 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1939 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 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 造成20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 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 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0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

自然辩证法 论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  论科学精神

1.什么是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

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1941年, 我国科学家竺可桢就发表《科学的方法与精神》一文,对科学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论述, 他认为科学精神包括以下内容:(1) 不盲从, 不附合, 依理智为归。

如遇逆之境遇, 则不屈不挠, 不畏强暴, 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2)虚怀若谷, 不武断, 不蛮横。

(3)专心一致, 实事求是, 不作无病之呻吟, 严谨毫不苟且。

2.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

科学精神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引下,发扬科学精神,深化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

我们不仅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诞生于科学领域,但已不局限于科学领域。

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

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

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3.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执着的探索精神。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 (2)创新、改革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

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自然辨证法论文---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自然辨证法论文---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论文题目
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研08 2班
学号:850229
姓名:薄纯磊
科学技术是这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
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爱因斯坦说:“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对改变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第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

自然科学和技术,都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

它们既是人类以往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又为人类继续扩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

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

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
1。

自然辩证法作业-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作业-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院(所)学号姓名记分课程名称教师签名考试时间2014年4月18日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摘要:根据当前只重视科学带来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的现状, 讨论了科学蕴涵的精神价值, 并且针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讨论了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缺失;培养一、引言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

但是不可否认, 当今社会,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科学的物质成就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对科学所能够蕴涵也应该蕴涵的精神意义却有所忽视[1] 长期过分地注重科学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将不仅导致科学本身的危机,而且将导致整个人类的危机。

因此, 必须关注科学的精神价值。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2]。

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

它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不轻信盲从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牛顿的怀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的思考,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

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

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

第三,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

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

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科学精神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科学精神

论科学精神科学和科学精神,是一个大而泛之,各具其说的概念。

人种、民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生活环境、学科类别,都是引起对这个两个概念产生不同看法的影响因素。

不论是论科学还是论科学精神,都有许多前辈大师的精辟解释阐述辩论。

而且从发展辩证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能够一直保持其完整的正确性的。

所以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塑造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兼容并蓄,去伪存真”的思想来指导人们学习历史经验和创造新事物。

其实这一思想的本源即是一种“根骨”不变性: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由于受到宇宙世界客观的抑制,至少在目前是没有办法超脱二元论的思维(肉体和精神),所有,必然有人类产生科学概念以来一直延续的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本质。

一、引言和定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在解释这两个问题之前,必要阐述和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

每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看法:宇宙世界时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又客观存在相互的联系和影响。

根据这个基本的思想就可以认为,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包括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等人;而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我对他们又是客观的。

总结就是,所有人都是客观的,不论是谁。

如果再延伸一下的话,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客观的,我们所有的主观的意识和活动都是整个宇宙体系客观决定的。

所以,区分客观和主观、唯物和唯心,只是看人所需要产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大小,即在某个小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任何客观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为主观。

这就是辩证思维的相对性。

自从人们产生对科学的追求以来,一直在极大和极小两个方面追求极限。

对科学的认识和定义也随着对极限的不断地深入了解之后得到了更新。

因此,要定义科学和延伸的科学精神,只有限定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

于是,就目前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而言,科学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任何必然和偶然发生的事物使其重复发生的经验总结。

这种经验的总结包含了各个领域,不分种族、文化、宗教、学科,其特点是在可以对任何事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复制,这种复制可以是单独的复制,也可以是复杂的组合和逻辑的复制,其特别的限定条件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

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

2----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科技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进一步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人们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力量.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

关键字:哲学自然科学信仰发展社会正文: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

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观的启迪与李约瑟同时的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

因为道家太极图的阴阳鱼互咬正是体现了阴阳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哲理。

面对着诱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1]。

”这似乎表明他深刻地认识到道家的太极图正是他心目中对互补原理的最佳表述。

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的真知灼见曾使玻尔倾倒。

量子论的中心思想是互补性。

这种思想在西方似乎是革命性的,在中国却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

惠勒在宇宙学研究中提出了“从无到有”的生成假说,使他惊讶的是,中国哲学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提出了这种思想。

他的“质朴性原理”同老子的“道”也是相通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自然辩证法课程如何培养学 生的科学精神
2、自然辩证法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传授科学思维方法:自然辩证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强 调实证、逻辑和系统的思考方式。例如,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 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此外,课程还强调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自然辩证法课程在培养学生 科学精神方面的优点
3、自然辩证法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的优点
(1)激发探索欲望:自然辩证法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前沿知识, 使其对未知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激发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3、自然辩证法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的优点
(2)培养批判性思维:自然辩证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导学 生在面对信息和观点时能够进行合理的质疑和评判。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在 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2、自然辩证法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培养创新精神:自然辩证法课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动态,向学生介绍最新 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思维。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创意,培养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自然辩证法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强化实践能力:自然辩证法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调 研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实践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自然辩证法在应对互联网科学挑战中的应用
最后,自然辩证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我们处理好互联网 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结论
自然辩证法与互联网科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紧密的。互联网科学的快速发展 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 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 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互联网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可 以提出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 以便更好地应对互联网科学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2024年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心得体会模版《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创新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分析鉴别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技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更加自觉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和认识世界。

恩格斯说“不仅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缩减到最小限度,并且过去和机体种源说相对立的最根本的困难之一也被排除了。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善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与成果,又是改变人们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又是人与人的关系的中介。

论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论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

·91·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第27卷第4期2010年4月Vol.27No.4Apr 2010[收稿日期]2010-01-29[作者简介]郑雨(1965-),男,江苏淮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要]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重要内容。

科学精神包括三个要素,即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深入探讨这三个要素,对于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素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精神;学术道德规范;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10)04-0091-02论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郑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6)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科学家精神气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就是科学家作为从事学术研究人员所具有的一般规范。

这一类规范,作为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就如库恩所说的,它像一套政治制度,制约着科学家的社会行为。

科学家精神气质与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提到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随着近代科学研究活动,定格在科学研究者身上的一种精神气质。

默顿把科学精神看成是由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性的怀疑主义这几个部分构成。

深入探讨科学精神的这几个要素,对于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素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普遍主义的培养在科学精神中,普遍主义是科学精神的一个基本要素。

这条规范特别地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原则,即关于真理,不论它是来自何人、何处,都必须服从一个先定的非个人化的标准,也就是实验标准。

当然,作为具有社会职业性质的科研人员,他不仅生活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同时还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群体之中,社会领域的游戏规则必然会对这些科研人员有着较大影响,特别是当社会活动与一个学术共同体在行为目标上发生较大分歧时,这种影响就会通过学术共同体的中介作用,强化地作用在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中。

科学精神辩论辩题

科学精神辩论辩题

科学精神辩论辩题正方,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首先,科学精神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客观事实。

正是因为科学精神的倡导,才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一系列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验证,不仅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其次,科学精神注重实证和实践。

只有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才能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完善。

最后,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开放和包容。

在科学研究中,不排斥任何可能的观点和假设,只要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其正确性。

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科学家们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开创新的领域的勇气和决心。

名人名句,“科学是一种谦逊的知识,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告诉我们什么该去思考。

”——卡尔·萨根。

经典案例,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了木星的卫星,这一发现颠覆了当时的宇宙观念,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反方,科学精神是一种局限和偏见。

科学精神虽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见。

首先,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客观事实和实证验证,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忽略了人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需求。

例如,在艺术领域,科学精神可能会忽略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其次,科学精神注重实证和实践,但在某些领域,如哲学和宗教等,这种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导致对于超自然现象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忽视。

最后,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开放和包容,但在实际应用中,科学界也存在着种种偏见和门槛。

例如,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和机会相对较低,这就是科学精神的局限性所在。

名人名句,“科学只能解释事物的发展过程,而不能解释事物的本质。

”——爱因斯坦。

经典案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牛顿力学的经典观念,展示了科学精神的包容和开放。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2021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每一题300字—500字)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立之间的辩证关系?2、为什么科学开展表现为继承及创新的统一?3、多学科的穿插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4、如何对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安康、持续的运行?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展伦理标准?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及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立有何意义?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及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开展之路的想法。

10、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开展对策研究。

11、从科学技术开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位出色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开展。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途径。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立之间的辩证关系?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开展,它的核心是强调人及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开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立,这是对生态自然观的实践。

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立的哲学依据和思想根底,为生态文明建立提出了总要求。

它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及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倡导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及繁荣的根底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

建立生态文明是实践生态自然观的深化及完善。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将生态自然观及我国环境现状相结合,把生态文明建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立、政治建立、文化建立、社会建立各方面和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
院(所)学号姓名记分
课程名称教师签名考试时间2014年4月18日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摘要:根据当前只重视科学带来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的现状, 讨论了科学蕴涵的精神价值, 并且针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讨论了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缺失;培养
一、引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因此,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

但是不可否认, 当今社会,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科学的物质成就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对科学所能够蕴涵也应该蕴涵的精神意义却有所忽视[1] 长期过分地注重科学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将不仅导致科学本身的危机,而且将导致整个人类的危机。

因此, 必须关注科学的精神价值。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2]。

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

它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不轻信盲从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牛顿的怀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的思考,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

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

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

第三,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

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

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第四,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1998 年6 月1 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 勇于创新”。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21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结果。

三、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既承担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能,也担负用科学理性精神教育、培养人的使命。

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表现为对大学科学精神的漠视。

当前,弄虚作假、顺从迎合、实用功利、等不良风气正不断侵蚀着这种精神品质,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课题研究组自1992年起,曾多次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1996年),1.4%(2001年),1.98(2003年)。

实践证明,只有在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大学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我认为,培养大学科学精神主要应该鼓励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

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老师和学生都勇于生疑、勇于质疑,勇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善于批判。

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潜在优势和怀疑精神。

因此,要通过教师引导、专家示范、成才典型教育和学生相互切磋等手段,使学生消除自卑感、创新神秘感、权威神圣感等心里障碍。

大学应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有适应人才能力培养的机制和环境,让大学能够通过独特的教和学,使教师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努力思考,使学生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求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献身是科学研究的主观条件,自由和宽容是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创新则是科学精神的自然结果。

只有具备了这种学术自由,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学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学,才能去努力开拓和创新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 王金福,宋新康:《论科学精神》,苏州大学学报,2009(5)
2. 王建平:《论科学精神》,沧桑,2009(4)
3. 庾光蓉:《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