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发生的规律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机理、分布特征及其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21b550af8c75fbfc77db2ee.png)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7 遮挡避让示意图
7 、综述
综上所述,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 其活跃程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层状结 构岩石的岩层面和构造裂隙面在崩塌的形成中普遍起到控制作用。 水平岩层、顺向岩层、逆向岩层、块状岩体陡峻边坡崩塌的形成 条件不同,崩塌表现出不同的扩展特点。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就 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缓卸 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在 对边坡崩塌的防治工作中,应对形成边坡崩塌的具体条件,如岩石 结构面和各类节理裂隙面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分析崩塌的形成机 制和扩展趋势,再结合具体加固目的,才能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具 体设计防治加固工程。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图5 错断式崩塌示意图
6、崩塌防治的理论依据与方法
陡峻边坡崩塌主要受控于节理裂隙和结构面的组合,其活跃程 度取决于卸荷裂隙的扩张与卸荷裂隙区的扩展。崩塌防治的理论 依据就是加固已经形成的危岩体,阻止危岩体脱落,并且阻止或减 缓卸荷裂隙的扩张和卸荷裂隙区的扩展,保持边坡的相对稳定性。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5.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
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 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 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8 、崩塌实例(预览照片)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2021年6月3日4时21分
自然灾害第七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自然灾害第七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258986ea19e8b8f67c1cb915.png)
(2)层面上摩擦系数的影响 层面上摩擦系数受水的影响很大,水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润滑作用:干燥的岩土层面摩擦系数大,不容易发生滑动,一旦有水进入层面时 (特别是松软的岩层,水很容易渗入),摩擦系数会大幅度降低——大量滑坡多发 生在大量降雨和冰雪融化天气 减小正压力:水进入岩土层后,水的孔隙压力增大,导致有效正压力减小,从而减 小摩擦力
松散堆积物中发生的滑坡主要和粘土夹层有关;
基岩滑坡主要和千枚岩、页岩、泥灰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 滑石片岩、炭质页岩等有关;
冰川研磨作用产生的粒径小于0.02 mm的岩粉、火山灰风化产生 的粘土矿物也都属于易滑地层。
第7章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5)构造效应:构造条件包括区域构造特征、坡地的褶皱形态、岩层产状、断层 及节理的发育特征、岩体结构、区域新构造活动性等。地质构造对坡地块体运动有 着多方面的影响。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 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2008年国土资源部、 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https://img.taocdn.com/s3/m/1185c35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f.png)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_泥石流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下面小编带来的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希望大家喜欢!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一、河水突然变得浑浊,水流中会夹杂较多的杂物,如杂草,树枝,树叶等,而且水流会变大。
二、正常流水的河流突然断流,这是因为上游可能发生山体滑坡进入河谷,阻断了河流,并形成了堰塞湖,一旦蓄水量超标可能会引起决堤造成洪水或泥石流。
三、山沟远处突然变昏暗,并伴有轰隆声,这是因为,泥石流发生时,裹带的石头等巨物撞击山沟壁会产生沉闷的声响,这是因为泥石流正在往下流动,此时应该立刻远离山谷,逃到高地上去。
遭遇山洪泥石流该怎么办遭遇持续强降雨,山区居民则要注意防范山洪,当上游来水突然浑浊,水位上涨较快时,需及时转移至安全区域。
山洪是指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或拦洪设施溃决等原因,在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
而由山洪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包括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称为山洪地质灾害。
它具有来势迅猛、破坏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
其中,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如果不慎遭遇泥石流,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地或陡汛的山坡下躲避或停留,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与山洪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
泥石流易发生地带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
我国有泥石流沟1万多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则多是冰雪泥石流。
中国有70多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潜在威胁。
泥石流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缺一不可:第一个是水。
水是泥石流的载体,提供了泥石流运动的能力。
水的来源有好几种,除了最为常见的降雨之外,冰川融化有时也能提供泥石流所需的水。
第二个是大量松散颗粒物质,通俗来说,就是之前三个答案中提到的山体崩塌、碎裂形成的碎石、松散土等等。
第五章泥石流
![第五章泥石流](https://img.taocdn.com/s3/m/3bd22e81b9d528ea81c7799a.png)
也被再塑造。
22
泥石流活动的过程形成—运移—堆积就是地 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 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形成区由条带 状向树枝状发展;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 逼下游大河变形,导致河流改道. 3、水源条件: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 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 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52
(3)沟谷两岸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发育, 分布集中;水土流失、坡面侵蚀强烈。 (4)沟内贮集有大量松散土层,包括崩滑堆 积、崩坡积、过去形成的泥石堆积、冲洪
积或冰川堆积土层等。
53
2、地形条件
(1)沟谷上游是漏斗姿态、勺状、树叶状,中游切割深 而窄,下游比较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 300m以上,坡面泥石流的相对高差一般200m以上。 (2)沟底平均纵坡降一般在10%以上,泥石流初始起动段 沟底坡降一般大于25%,部分段沟底坡降比较缓,但其 中存在有陡坎和跌水,在横向上多为峡谷。 (3)斜坡面的坡度一般大于25°。
2004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乐清龙西泥石流现场 17
二、泥石流分类 1.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 ①泥石流 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②泥流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石块、粘度大、 呈稠泥状。 ③水石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18
2.泥石流按其物质状态可分为两类: ①粘性泥石流
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
产造成很大危害。
按流域的沟谷地貌形态可分为
沟谷型泥石流;
坡面型泥石流 。
8
坡面型泥石流示意图
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机理资料汇总
![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机理资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25f67ee19e8b8f67c1cb9da.png)
甘肃舟曲泥石流成因机理资料汇总姓名班级学号背景泥石流是发生于山区沟谷间的、含有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不均质的特殊洪流,可由暴雨、冰雪的快速消融、火山爆发、地震和溃堤引起。
其爆发突然,很难预知其发生的准确时间,其泥位和流量陡涨暴落,历时较短,一次泥石流过程一般仅需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但造成的灾害非常严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5] 2010年8月7日晚22时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开始打雷下雨,23:20分左右县城断电,23:40分左右县城后山三眼峪沟及罗家峪沟先后突发了大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持续时间将近一个小时。
来自三眼峪的泥石流直接冲进白龙江,堵塞白龙江,形成了堰塞湖,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此次三眼峪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给舟曲县城造成了毁灭性灾难,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的泥石流灾害之最。
区域地质因素舟曲县城依白龙江而建,处于三眼峪沟等泥石流沟堆积扇上。
舟曲县属西秦岭地质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舟曲县城北侧,沟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北高南低,流域面积25.75平方千米,沟口距江边约2千米,整个流域呈“漏斗形”。
舟曲县内从西南向东北主要发育迭部一白龙江断裂、坪定一化马断层。
舟曲县属西秦岭构造带的西延部分,在构造形态上为一北西向古生界复背斜,其轴部位于白龙江南部,核部地层为志留系。
舟曲县城境内以坪定一化马断层为主,构成北西、南东向断裂带(图2一l)。
三眼峪沟流域位于复背斜北翼,翼部二叠系地层又发育了次一级向斜。
[5]新构造运动在境内十分活跃,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各断裂带空间上不同地段的活动性和强度不同,断裂活动的时代也不同。
迭部~白龙江断裂带北支在拉路沟~多儿沟间全新世活动段长120 km,东西两端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南支在拉路沟~迭部县城南全新世活动段长75 km,西北、东南两端是晚更新世活动段;光盖山~迭山南缘断裂带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且由东向西活动程度逐渐加剧;临潭~宕昌断裂带北支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显著,而南支断裂在岷县西全新世活动明显。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其他灾害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其他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e573e92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b.png)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其他灾害【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其他灾害除了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风暴、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灾害,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这些灾害的地理知识点。
一、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山坡上的土石松散,经过大雨或融雪等因素的刺激,形成的大规模、高速度的流动体。
泥石流在中国的发生频率较高,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等地区。
泥石流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山坡陡峭,土石松散,风化程度较高,雨量较大等都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
泥石流的灾害影响范围广泛,易破坏建筑、道路、桥梁等设施。
二、滑坡滑坡是指由于斜坡上的土石松动,失去支撑力,通过重力作用而发生的坡体运动。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滑坡的地理条件包括植被减少、人为开挖破坏、雨量较大、地震等。
滑坡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破坏房屋、道路、河流、田地等,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三、塌方塌方是由于山坡上的土石崩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形和自然灾害。
塌方一般是由于破坏了山坡的稳定结构,导致土石崩塌,产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塌方的地理条件包括山坡陡峭、土层透水性差、受到人为开挖破坏等。
塌方在山区和斜坡较多发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沙崩沙崩是指沙丘受到风或震动等因素的刺激,形成的大规模的沙土流动。
沙崩在沙漠、戈壁等沙漠区域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沙海地带、大漠缘区等地,常常发生大面积的沙土流动现象。
沙崩的地理条件包括沙丘细沙透风性好、风速较大、草木薄弱、沙丘坡度较大等。
沙崩对于沙漠、戈壁景观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影响。
五、海啸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等海洋地球物理事件所引起的海浪。
海啸的灾害性质主要是海水的潮汐现象和浪涌现象,能够对沿岸造成大面积的危害。
海啸的发生地理条件包括在海域中发生地震等地球物理事件,并且在震源周围海域形成强大的海浪。
海岸线曲折、海岸地形比较平坦等条件也是海啸灾害的影响因素之一。
泥石流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
![泥石流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edcfe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8.png)
泥石流形成的3个基本条件一、地形条件泥石流是一种由降雨引发的山地自然灾害,其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地形条件。
以下是泥石流形成所必需的三种地形条件:1. 陡坡泥石流往往发生在陡坡上。
陡坡能够加速水流的下滑速度,使泥石流动能增加。
相比之下,平坦的地表无法给水流足够的动力,因此不容易形成泥石流。
陡坡的存在能让雨水迅速径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 松散的地质构造松散的地质构造,例如疏松的土壤或岩石碎屑,易于被水流冲刷,并形成泥石流。
相比之下,坚硬的地质构造会减缓或阻碍泥石流的形成。
因此,松散的地质构造是泥石流形成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 植被减少植被可以稳定土壤和减缓水流,因此植被的减少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当土地被破坏、林木被砍伐或火灾烧毁时,植被的覆盖率会降低,土壤暴露在外,雨水会迅速冲刷,进而引发泥石流。
植被减少使得土壤更容易被水流冲刷,从而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是泥石流形成所必需的两种气候条件:1. 多雨气候多雨气候是泥石流形成的前提之一。
雨水通过降落到地面上,加速了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大量的降水会增加山区的水位,导致山谷溪流水量增大,超过河道容量,进而引发泥石流。
相比之下,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水量较少,泥石流的形成风险相对较低。
2. 强降雨强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关键条件之一。
当大量降水在短时间内集中下来时,地表无法充分吸收,土壤饱和并且无法再保持其稳定结构。
这样,雨水将迅速渗入土壤中,使得土层变得松散而易于运动,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因此,强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必备气候条件。
三、人为活动人为活动也能够对泥石流的形成产生影响。
以下是人类活动对泥石流形成的几种可能影响:1.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会增加泥石流的形成风险。
例如,山区过度开发建设、采矿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防护、大面积的植被砍伐等。
这些活动都会破坏自然环境,使得地形条件与气候条件变得更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滑坡泥石流-高中地理
![滑坡泥石流-高中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830f2187c24028915fc327.png)
真题感悟 | 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典例1】► (2011· 课标全国文综,43)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 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 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 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解析 黄土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夏季降水多,且 多暴雨;由图中可看出,黄土与基岩属两层;如果大量开 挖山坡,就会导致下面不牢固,就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 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 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 坡。
读课本 p34页找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 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 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 层岩层相对松软、受重力和 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 不断加大等
滑坡、泥石流
比较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
一、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一般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 特大暴雨的激发,所以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由于诱发因素很多,一年 四季都可能发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 滑坡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 雨、暴雨、久雨中多发。 二、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三、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
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 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 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灾害的严重后果
摧毁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 水电工程及矿山等。
(一)泥石流
1、定义:
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 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 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往往突然爆发,山谷如雷鸣。
防洪防雷电防暴力防滑坡防泥石流交通安全常识
![防洪防雷电防暴力防滑坡防泥石流交通安全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a09b45e1f46527d3250ce009.png)
一、交通安全知识1.行走的安全常识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指挥灯信号: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在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
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
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在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67a814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b.png)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两个规律,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2)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
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均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
水灾害 7 泥石流
![水灾害 7 泥石流](https://img.taocdn.com/s3/m/0aeb2f453b3567ec102d8abe.png)
二、泥石流分布的时间冰雪强烈消融的年份。特征 泥石流大都发生在较长的干旱年之后,出现多雨 或暴雨强度大的年份及
泥石流爆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爆发频率
(%)
1 0
2 0
3 0
4 2
5 9
6 18
7 34
8 24
9 10
10 2
11 1
12 0
三、中国泥石流分区及概述 为概括反应泥石流灾害生成,发育的区域大环境条件 及灾害总体特征的异同,我国对泥石流进行了灾害分区。
二、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一般有三种形式: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
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固体物松动、
失稳,被猛烈铲刮,并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2. 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侵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 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 的坡面泥石流。(3)滑坡土体触发沟床物质,带动沟 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形成泥石流。
5.根据预报的灾害结果分类 根据预报的灾害结果分为泛滥范围预报和灾害损 失预报。泥石流泛滥范围预报是泥石流流域土地利用 规划,危险性分区,安全区,避难场所划定和选择的 重要依据。 6.根据预报方法分类 泥石流预报方法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分为定性预 报和定量预报。 三、泥石流预报中存在的问题 泥石流预测存在着不确定性,预报模式推广尚有 难度,灾害规模预报难度大。
二、泥石流的危害
1.对城镇和居民点的危害。 川滇两省坐落在泥石流堆积扇上的县城便达50余个。
7月11日深夜,特大泥石流袭击巴底乡 邛山沟一山庄,造成50人失踪、1人死 亡。邛山一村、二村16户80人被围困。
台风莫拉克肆虐台湾南部,造成重大 人员伤亡。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在等 多个村庄失去联系,其中小林村至少 约有600人被泥石流掩埋,生死不明。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8159e146bd97f192279e929.png)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泥石流的成因
![泥石流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83a9f44a10a6f524ccbf8593.png)
泥石流的成因根据对泥石流频发地区的观测勘查结果,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崩塌、滑坡、土壤侵蚀剧烈、岩石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长度大、集水面积大、沟床纵向坡降大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
综上所述,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因素:1、自然因素一般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都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模数相对较大,岩体构造面较发达,坡面陡且长,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很容易诱发局部山体滑坡,从而产生泥石流顺坡而下。
不同岩体结构面,抗风化能力不同,风化程度也不同,风化程度高的地区,沟谷内松散堆积物和风化剥落物丰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吉林省山区的岩体主要以火成岩为主,岩石的种类又以花岗岩和玄武岩居多,地表的花岗岩大多风化强烈、裂隙发育,玄武岩柱状节理也十分发育,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都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
这里我们从一个重要的指标中找到规律,即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每平方千米年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
需要观测及计算获得。
在我国乃至国外是评价某地生态环境现状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测其变化,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还可以为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证明,随着土壤侵蚀的加强,也在增加,极易引起沟谷侵蚀发育,从而促进加剧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被剥蚀的泥土、砂石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
资料表明,根据土壤侵蚀分级情况,当>5000t/(km2・a)时,只要坡度、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满足泥石流产生的三大因素,便极易产生泥石流,应重点加强监测,提前预警,启动相关预案。
2、人为因紊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采取极其低下的不科学的耕作方式或进行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水土流失。
由于植被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在植被被破坏后,坡面降水很容易形成径流并且逐渐形成侵蚀沟,久而久之,侵蚀沟不断发展,坡面被侵蚀沟纵横相切,遇到强度大的降雨,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洪水混合下泄,从而发生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
![什么是泥石流?](https://img.taocdn.com/s3/m/c154f01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2.png)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又称泥石流、土石流、山洪崩等,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通常在陡峭的山坡、溪谷和高原上发生。
泥石流以其剧烈的破坏性和令人震惊的力量而闻名。
那么,什么是泥石流?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灾害现象。
一、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是由沿着河岸、山坡或陡峭的溪谷流下的土石流、雪崩或山崩并带来了大量碎石、泥沙和石块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该流体通常在暴雨、雨雪、地震或泥石流前期形成的滑坡活动的影响下运动。
2. 形成原因泥石流是由于陡峭山坡上的大量泥土和石头被冲走,形成流体而引起的。
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如陡峭的山坡、溪流,强烈的暴雨等。
人类活动因素如过度采矿、大规模的伐木、建筑开发等。
这些活动可能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覆盖,造成过度侵蚀和脆弱的土壤,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1. 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一种高速流体,速度可高达几十公里每小时,具有以下特征:(1)泥石流粘稠黏滑,流速快,紊流强烈,可携带卵石、沙子和块状物等,阻力大且破坏性强;(2)泥石流的规模大小难以预测,有时形成小型泥石流,有时形成巨型泥石流,影响范围较大;(3)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难以预测,常常突然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2.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对人员安全的危害: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泥石流可摧毁耕地和农作物,损坏水源和生态环境。
(3)对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危害:泥石流容易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里造成裂缝和破坏,导致建筑坍塌和道路塌陷。
三、泥石流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难,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以下三点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1. 开展科学的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恢复,修建实用的防护工程,包括植树、种草和造型不规则的地面,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及其影响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3681b4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3.png)
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及其影响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除了直接破坏地震本身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泥石流。
本文将探讨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以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原因1.地震震源深度变化地震震源深度的变化是导致泥石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地震震源深度较浅时,地震波在地表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导致地表物质的松动和位移增大,进而引发泥石流。
2.地震引发的地面破裂和滑坡地震引发的地面破裂和滑坡也是导致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地震会导致地壳产生应力变化,进而引发地表的破裂和滑坡,使大量的土石物质流入河道,形成泥石流。
3.地震引发地下水位改变地震会引起地下水位的改变,特别是当震源位于地下水埋藏层上方时。
地下水的位移会导致土壤饱和度增加,使其变得不稳定,进而引发泥石流的形成。
二、地震引发泥石流的影响1.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引发的泥石流会对周围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泥石流破坏性强,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道路堵塞、农田毁坏等财产损失。
2.水源受到污染泥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会进入河道,导致水源受到污染。
泥石流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对水源的净化造成巨大困难。
3.交通和通信中断泥石流破坏了道路、桥梁和通信设施,导致交通和通信中断。
这对于救援工作的展开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4.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恢复困难泥石流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导致土地退化和地质灾害的形成。
受到泥石流影响的区域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长期影响。
三、应对地震引发泥石流的措施1.建设合理防护设施为了应对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应建设合理的防护设施,如泥石流拦挡坝、河道整治和固土加固等。
这些设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泥石流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
2.做好灾后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灾后救援工作。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联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7be5ae54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e.png)
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地震的关联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与地震发生关联。
本文将探讨泥石流形成的机制以及与地震的关系。
一、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泥石流是由于山区陡坡上的土石和水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
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因素:山地地形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斜坡、陡壁和沟谷等地质构造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多发生在剧烈的地壳运动区域,如地震带。
2.水文因素:水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大小和降雨强度的高低都会对泥石流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影响。
特别是降雨携带了大量的水分,使土壤软化,促进了泥石流的形成。
3.土壤力学因素:土壤的类型和土壤的稳定性是泥石流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
粘性土壤和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更容易形成泥石流。
此外,土地的覆盖和植被的稀疏也会增加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二、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地震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因之一。
地震在形成泥石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地震引发的土地震动:地震引发的强烈地面震动会导致山体破裂和崩塌,从而使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得以启动。
地震震动会使土壤松动并流动,形成泥石流。
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地震造成的断层破裂在山坡上形成了通道,使得泥石流沿着断层线流动,增加了泥石流的范围和速度。
3.持续性地震活动:地震发生后,地壳持续性的震动会加速泥石流的运动并扩大泥石流的规模。
持续性地震活动会破坏山体稳定性,导致更多的土石松动参与到泥石流流动中。
三、防灾措施和减灾建议针对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灾措施和减灾建议: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并完善泥石流和地震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
2.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在地震带和泥石流高发区的建设活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破坏。
3.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包括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减少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浪费。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21c7fa1b7360b4c2f3f64a2.png)
摘要: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的发生受很多条件的制约,是山地常发地质灾害之一。
本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条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
泥石流是指沟谷坡地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在洪水作用下的混合流动。
泥石流是物源、地形地质地貌、降雨等因子非协同异变耦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具有突发性强、历时短的特点,破坏力极大。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3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②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③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
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3个区,沟谷也相应具备3种不同形态。
上游形成区多3面环山、一面出口状,漏斗状或树叶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固体物质聚集;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狭谷,沟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较宽阔的河谷,使碎屑固体物质有堆积场地。
沟床纵坡降是影响泥石流形成、运动特征的主要因素。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5%~10%和70%~40%的其次,其余发生频率较低。
坡面地形是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源地之一,其作用是为泥石流直接提供固体物质。
沟坡坡度是影响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数量和泥石流规模的主要因素。
集水面积较小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面积为~10者最易发生,50以上者较少。
岩石来源在泥石流形成区,大多数岩石为粉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石英砂砾岩、页岩、砂质页岩、浅变质石英砂岩。
这些岩石均属于碎屑岩,性脆、化学物质稳定、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66ed7f55f0e7cd185253664.png)
河北省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规律分析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泥石流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泥石流的发育规律主要受构造岩性、地形地貌、降雨、植被覆盖率、人为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且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
标签:河北;泥石流;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引言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大量且急促的地表径流激发、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爆发突然、具有很大冲击力的、危害十分严重、破坏力极大的特殊洪流,是河北省山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根据发育泥石流的流域特征,可将泥石流分为标准型、河谷型、山坡型等三种;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等三种;根据泥石流性状和成分,可分为粘性、稀性两种;根据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可分为暴雨型、冰川型两种。
河北省的泥石流,由于固相物质相对较少,多为稀性泥石流,多因暴雨激发而形成,以沟蚀为主。
1、泥石流分布情况及形成条件河北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中低山地区,在太行山、燕山暴雨中心區尤为发育,其中以承德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唐山市居多。
泥石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少数为大型,极少数为巨型。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概括为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地貌条件等三个方面。
其中物源条件主要是指沟谷山坡中有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如岩石风化物质、第四系残坡积物等;水源条件主要指有足够的水源能够提供动力和物质,可激发泥石流的发生,如大气强降水、冰雪融水等。
同时因采矿、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破坏造成的水土保持变坏极易在强降雨时形成山洪,激发泥石流;地貌条件主要指有利于泥石流形成和运动的地形地貌等。
2、泥石流发育规律泥石流的形成、发育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岩性、构造、降雨量及降雨强度、植被覆盖率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为活动强弱及对自然的改造程度等。
2.1 泥石流与构造、岩性的关系。
受构造体系的影响,河北省基底构造活跃,强烈的构造活动加剧了岩体的破碎程度,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体物质补给。
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岩性的结构、抗风化能力、软弱程度等均与泥石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的发生](https://img.taocdn.com/s3/m/2a7e92b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88.png)
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山体崩塌、泥石混合物流动而形成的。
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
泥石流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由于山体的高低起伏,地势陡峭,土壤松散,加上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泥石流。
此外,人类的不良行为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乱砍滥伐森林等行为,都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泥石流的流速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泥石流的流量也非常大,可以达到几十万立方米,甚至上百万立方米。
泥石流的流动力非常强,可以摧毁一切阻挡它的物体,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泥石流还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和石块,对下游的农田、城镇等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山区的环境保护,禁止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乱砍滥伐森林等行为。
其次,要加强对山区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最后,要加强对泥石流的科学研究,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方法。
泥石流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
的威胁。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泥石流的防范和治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发生的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如一下两个规律:
季节性:中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周期性: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
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
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
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
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
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
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