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
历史专题复习(二)中国历史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通西域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2、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3、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4、了解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二、知识网络三、要点整合: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1727年,清雍正时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事务。
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时设置台湾府(1684年),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2、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1)新疆: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北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②唐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清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伊犁和乌里雅苏台两个将军辖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2)西藏:①元朝时,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清朝初年,顺治帝接见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一、隋唐和两宋少数民族分布1.隋唐时期:(1)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
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
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唐太宗对东突厥采取开明政策,被东突厥尊为“天可汗”。
(2)回纥——原住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改名回鹘。
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中亚。
(3)——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
(4)南诏——分布在云南西北洱海一带。
(5)吐蕃——青藏高原。
2.两宋时期:(1)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
(2)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地区。
(3)大理——控制云南。
(4)金——原居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线以北属金。
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及活动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2.松赞干布:7世纪中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
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4.元昊:建立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5.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
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
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了对于明朝的攻势。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专题复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
第6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提能训练1.(2019·四川成都诊断)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 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快 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自然科学的进步 解析:A 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演变为“共 同”或“同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祖先同源的 神话体系,故选A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冲击,排除B项;变法运动主 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排除C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 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排除D项。
府拒绝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发达;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和平交流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 和丝织品外传,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 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 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2)政策:“行汉法”的同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3)管理机构:
“因其俗而柔其人”
①西藏:设 宣政院 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②东北、云南:设行省,纳入行政体系。
③澎湖屿和琉球(今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4)民族交融:元朝时出现民族交融的盛况。
5.明朝 (1)管理机构:中央礼部、鸿胪寺,管理各民族事务;提督四夷馆,负 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2)修筑长城:防范蒙古入境,同时 开放马市 ,与蒙古、女真各族 进行贸易。 (3)羁縻政策: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族进行管理;漠南、哈 密等地,设置蒙古卫、所;西南,设土司。羁縻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 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 (4)对西藏管理:敕封西藏宗教领袖,对藏族地区进行管辖,并通过 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3.隋唐时期
特点:海陆并举
4.两宋时期
5.元朝时期
特点:陆路受阻,海路发达。
特点: 海陆通道恢复畅通
1)原因: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⑤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2)海路:
港口城市发展——广州、明州、泉州 贸易物品——出: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
入:香料、珠宝等
3)成就:
外贸税成为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及航海造船技术,传入欧洲,对西方向近代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6.明清时期
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清朝——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仿唐建立中国中
③佛教交流代表:
央集权制度
鉴真、空海
隋:从南海郡出航 到达赤土国(今马 来半岛南部) 唐:很多人到南洋 谋生
10世纪初,建高丽
王朝,仿唐制设三
省六部、引入科举、
儒学广泛传播
从东汉到北 朝,印度佛 教伟传入中 国,东晋法 显和唐朝玄 奘远赴天竺 取经,伴随 着佛教东传 而来的异域 文化,对中 国多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 影响。
陆
陆路经河西 走廊向中亚、 西亚延伸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 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③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 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宋朝: 北方陆路交通受阻 元朝:
陆路通畅
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 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 易体系,实行海禁及闭关锁 国政策 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 对外关系慢慢转型。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专题三纳新接远——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微点1 九州贯通——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华夏和戎、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
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
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
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
唐初西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
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专题3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领先是对外 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1、西汉:(1)张骞能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2)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唐朝:(1)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2)鉴真东渡日本送经并传播中国文化。
3、宋元:(1)陶瓷之路繁盛。 (2)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欧洲。 (3)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华, 著《马可·波罗行纪》。
( 大秦)
(古罗马)
大月氏
葱
安息
岭
玉门关
阳关(敦煌)河西走廊
(长安)
(西安)
中国输出:丝绸为主——瓷器为主 茶叶、漆器等
外国输入:香料、珠宝等
4、古代中外交往的意义
促进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 流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开放之比较
近代:鸦片战争 后的被迫开放
4、明清:
(1)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印度洋)。 (2)明后期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归纳 1、古代中外交往的四位著名人物:
张骞、玄奘、鉴真、马可·波罗
2、古代中外交往的两条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 起点:长安(今西安) 终点:大秦(古罗马帝国)
陶瓷之路 起点:福建泉州、广东广州 终点:印度、西亚
现代: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的改革开放
开放内容(表现): 签订不平等条约,开 通商口岸,给予列强 各种特权。
开放结果:
贫弱,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 术与管理方法,扩大对 外贸易。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一、单选题(2023秋·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 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
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留学生。
这表明留学生来华()A. 扩大了理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B. 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国家的钳制C. 有利于周边国家制度的完善D. 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
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质子、留学生大多是王室贵族,他们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其在本国仿行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国家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平等交往,排除D项。
故选C项。
2. 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
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
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A. 大一统局面的巩固B.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 著史规范逐渐形成D. 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
据材料先秦“夷夏有别”“尊王攘夷”,汉朝《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先秦时期和汉朝关于“民族认同观念”的变化,并不只是为了说明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排除A项;一般说是唐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汉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到《史记》,但不能得出“著史规范”是什么,是否形成,排除C项。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民族关系一、史实1 横向2 纵向: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①秦汉:匈奴②隋唐:突厥,靺鞨(黑水、粟末),回纥—回鹘,吐蕃,南诏,③五代—元: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黑水——女真——满洲——满族二、基本内容1 民族融合⑴高潮:三次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⑵方式:①战争②中央政府政策——设机构、和亲、册封、会盟③经济文化交流加强④民族间的迁徙和杂居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⑶作用①对国家而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对少数民族而言,加快了封建化进程③对中原而言,丰富了日常生活,丰富文化内涵2 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基本认识1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2 主流:融合、统一、发展3 对战争的认识········对外关系一、基本史实二、理论总结1 交往⑴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邻友好⑵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⑶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⑷军事上:反击侵略,捍卫边疆2 对外交往的途径政治:遣使及留学生经济:经济的交流文化:以宗教为纽带军事:战争3 文化交流的条件及原因①政治:国家的统一,国力的强盛②经济的发达③文化领先④交通便利⑤政策开明4 影响: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对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三、闭关锁国政策1 含义:对外商限制,对中国人禁止2 时间:清初——鸦片战争前夕3 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4 根本目的:维护统治直接目的: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海防5 评价:积极:捍卫了主权消极:*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的区域*重要人物*对外交往经历了几个过程。
中考历史 中考专题探究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关系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的原 因。
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 需要中国牵制日本。
(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材料二中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
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有力推 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
10日 4月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 14日 大等五国乒乓球代表团 4月 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到达纽约进行友好访 19日 问。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 9日 华,并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 1972年 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
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 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 义。(两点即可)
(2)材料二中“新的国际格局”有何特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 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到来的主要原因。
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主要原因:中国外交战 略的转变,中美关系的缓和。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
知识专题三 中国的对外 关系
2023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地方
政权的联系加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东
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 西汉
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
[精编]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澶州之战)、宋金(郾城大捷)之间的战争。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末年,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从不同时期看:1、秦汉时期: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
4、五代辽宋夏金元: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5、明清: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立意中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在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是支流,即使在分裂中也蕴含着大一统的各种因子,最终国家还会走向更高级的统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合有重要促进作用,民族融合背后是“不同经济形态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中逐渐达到民族交融。
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带动了周边国家甚至整个亚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3、通过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从微观层面提高历史解释水平,提升宏观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了解通过创造历史情境,提出思考类型问题,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讲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在介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史实的过程中,讲述了民族融合与封建化的互动关系。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课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古代外交,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了解很多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对祖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升华和规律探究,避免与必修知识的简单重复。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交流和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交流概况:1、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2、两汉:(1)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2)对西域各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内地的冶金、凿井等手工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西南夷”)的交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4)汉武帝时,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东胡”)的治理。
3、三国:①“诸葛亮治蜀”(七擒七纵孟获)加强了南中八郡(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各民族的交流。
②孙权开发江南,强迫南方的山越人进入平原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共同居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等)5、唐朝:(1)民族关系:由于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关系融洽。
(2)民族政策:“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两宋:两宋在与辽、西夏和金和解后,都在双方的边界开辟互相贸易的场所加强交流。
7、元朝:(1)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
(2)西藏作为地方的特别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8、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9、清朝——(1)清初册封达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4)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初三专题复习课
7xP110
新疆
台湾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战争 7xP111 设置伊犁将军 设置机构 7xP111 设置台湾府(1684)设置机构 7xP104
考点回顾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军事上)
秦始皇派 蒙恬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辽东
临洮
练一练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和 对 外 关 系
练一练
戚继光和郑成功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A.开发建设台湾 B.参加反清斗争 C.保卫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安全 D.驱逐外国侵略者,维护了民族主权
中 国 古 代 的 民 族 关 系 和 对 外 关 系
练一练
◆(2010·莱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1)下图所示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 写出其名称。(1分)
闭关锁国 影响:对西方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的巨大 变化,你得到了什么启示?(1分)
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1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回顾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政权 名称
建国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北宋
10世纪初
960年
契丹 阿保机
汉族 赵匡胤 元昊
上京
兴庆
东京(今开封)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
12世纪初 金 南宋 1127年 元 1271年
女真 汉族
会宁(迁燕京 阿骨打改中都今北京)
赵 构
临安(今杭州)
蒙古 忽必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元朝回族形成
三、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的交通路线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
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
A天竺B新罗C日本D波斯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印度南端C好望角D波斯湾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儿歌中的“戚爷”()。
A打退了沙俄侵略军B七下西洋C荡平东南沿海倭寇D收复台湾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重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沙俄侵略者B 荷兰侵略者C法国侵略者D英国侵略者
6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当时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
A伊犁将军B黑龙江将军C驻藏大臣D乌里雅苏台将军
7美丽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下列关于新疆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派班超出使西域B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C清朝打败回部噶尔丹的叛乱D郑成功收复新疆
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A——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1)指出图中A代表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比表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
从材料二看,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史上的典范。
请指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西藏等边陲地区也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
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西藏喇嘛教首领除了材料三中的达赖还有谁?
(3)为了有效地管理西藏,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上所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