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九讲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三、上古三十韻部與《詩經》押韻(一)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於同一個韻部。

(二)最先對上古音韻進行比較和科學歸納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

他通過對《詩經》用韻的考察,得出上古韻十部。

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韻為二十九部,後來從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三)上古三十韻部列表(三)三十韻部归纳方法1、這三十個韻部是通過對《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中的韻語以及諧聲系統歸納得出的。

2、以《詩經》的用韻為例,從《關雎》第三章的韻例可以劃定“得”“服”“側”是一個韻部,然後再用繫聯法增加這個韻部的字數。

比如從《伐檀》第二章的韻例,可判定“福、側、直、億、特、食”這六個字也是與“得、服”等一個韻部的字,因這兩首詩的兩章共有一個“側”字,而把其餘的韻腳字繫聯到了一起。

一般情況下,同一諧聲偏旁也就同屬一個韻部。

但是後期的形聲字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

(四)名詞解釋1、陰聲韻:無韻尾或元音收尾的韻部。

2、入聲韻:塞音(/-k/、/-t/、/-p/)收尾的韻部。

3、陽聲韻:鼻音收尾(/-m/、/-n/、/-ŋ/)收尾的韻部。

4、旁轉:同一類的陰聲韻之間、陽聲韻之間以及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近,韻尾相同)例:叩、考分別屬於候部、幽部(同屬甲類陰聲韻),候幽旁轉5、對轉:同類同主元音的陰、陽、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職、蒸三個韻部,之職屬於陰入對轉,之蒸屬於陰陽對轉,職蒸屬於陽入對轉。

從形聲字的聲符與被諧之字的語音關繫也可看出陰陽對轉的痕跡例:從軍得聲之字有揮、輝,這是文與微對轉6、通轉:不同類但是元音相同,韻尾發聲部位不同者為同轉。

例:在、存是之文通轉,因為之[Ə]屬於甲類,文[Ən]屬於乙類,但是兩者元音相同均為[Ə],且發音部位不同。

(四)三十韻部排列1、甲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單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根塞音韻尾/-k/,陽聲韻收舌根鼻音韻母/-ŋ/。

2、乙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兩個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頭塞音韻尾/-t/,陽聲韻收舌頭鼻音韻母/-n/3、丙類無陰聲韻,入聲韻收唇塞音韻尾/-p/,陽聲韻收唇鼻音韻尾/-m/。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性和流畅性。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其桃李,�\���t非之,上�檎�者得�t�P之。

此何也?以��人自利也。

今,假�O�B�~“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嗑涑R�活用法:解��原因。

�@�e是它的�g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a豚者,其不�x又甚入人�@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攘,�`取。

其不�x又甚(于)入人�@圃。

甚,超�^、�龠^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诰牵�取人�R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a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冢�牢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L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L,同��、拖。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第1��(共38��)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亩��u之,�B�~?而?�B接�����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f往,若,假�O�B�~;往,此��是推��下去,��是��?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Υ恕�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情, �\、实在。

肯定�Z�飧痹~。

情、�\,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B�~,因此。

其言,指攻��之言��。

以,�B�~。

夫奚�f,究竟怎麽解��。

奚,疑��代�~作�钫Z。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古代汉语(全套课件220P)

06
文化背景与典籍选读
古代文化常识简介
古代礼仪制度
包括祭祀、朝拜、婚丧嫁娶等 各种场合的礼仪规定。
古代教育制度
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州县学 府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考试 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的名称、 职责和品级。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对天象的观测和历法的制 定,如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
等。
《诗经》、《楚辞》选读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解析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省略句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通过“……者,…… 也”的结构表示判断。
如“而刘夙婴疾病,常 在床蓐”中的“婴”,
意为被……缠绕。
如“甚矣,汝之不惠! ”中的“甚矣”是谓语 前置,强调程度之深。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蛇)黑质而白章”,
省略了主语“蛇”。
古代汉语虚词用法举例
01
02
03
04

作代词,如“公与之乘”;作 动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作代词,如“其真无马邪?” ;作语气词,如“其如土石何
?”。

表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 ”;表转折关系,如“学而不
思则罔”。

表承接关系,如“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表假设关系,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
词义系统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体系。
词义引申的规律和特点
包括相似性引申、相关性引申、相反性引申等。
古代汉语常用词词义辨析
常用词
古代汉语中频繁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词义辨析
对常用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进行区分和解释。
辨析方法

第九讲 反切

第九讲  反切

第九讲反切的拼读问题反切的拼读本来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按照反切注音的原则,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将两者一合成就是被拼音字的读音了。

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么简单,由于语音的演变,许多字在当时是能够拼出准确的读音的,现在已经拼不出准确的读音来了。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语音演变的规律去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以解决反切的拼读问题。

第一,平声字的反切。

被切字是阴平还是阳平由反切上字的清浊来决定。

上字为清声母的,被切字为阴平,上字为浊声母的,被切字为阳平。

这一条跟“平分阴阳”的清阴浊阳规律有关。

如:心,息林切;高,古劳切;饶,如招切;牢,鲁刀切;“心”“高”的反切上字为清声母,被切字读音为阴平;“饶”“牢”的反切上字为浊声母,被切字拼阳平。

第二,反切上字为全浊塞音和塞擦音,下字如果是平声字,被切字声母为送气音,下字如果是仄声字,被切字声母不送气。

这一条跟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时的“平送仄不送”规律有关系。

如:坛,徒干切;同,徒红切;度,徒故切;荡,徒朗切;“坛”“同”的切下字为平声字,声母拼送气音,“度”“荡”的切下字为仄声字,声母拼不送气音。

第三,切上字为非全浊声母,切下字是全浊上声字,被切字读上声,这一条与全浊上声变去声有关系。

如:苦,康杜(定)切;古,公户(匣)切。

第四,切下字现在的声母为卷舌音声母,切下字韵母为细音的话,被切字要改读洪音,具体是齐齿改开口,撮口改合口。

这跟卷舌音声母对韵母洪细的影响有关。

如:长,直良切;畅,丑亮切;尚,时亮切;让,人样切;穿,昌缘切;阮,虞远切。

第五,切下字声母为卷舌音,切上字韵母细音,被切字韵母为细音。

一般是开口改齐齿,合口改撮口。

如:基,居之切;拘,举朱切;第六,切上字现在的声母为z、c、s或g、k、h,切下字韵母为细音,被切字声母改为舌面音j、q、x。

如:酱,子亮切;俊,子峻切;降,古巷切;腔,苦江切;鸡,古溪切。

第七,切上字现在的声母为舌面音j、q、x,切下字现在的韵母为洪音,被切字的声母读z、c、s或g、k、h,如:造,七到切;操,七刀切;鼾,许干切;第八,切上字声母为b、p、m、f,切下字为合口呼或撮口呼的话,被切字韵母改为开口或齐齿。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

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常识内容精讲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

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

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

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

试看以下例句:①四鄙之萌人。

——萌(氓)人:草野之民。

“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

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

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

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

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

第九讲汉语古今词义地异同

第九讲汉语古今词义地异同

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的转变与辞汇的转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讲古今词义的异同之前,第一应该明确,词义的转变与辞汇的转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辞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合。

辞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辞汇是由众多的词组成的,自古至今,辞汇是一直在不断地进展转变着的。

汉语的辞汇也一样,这种进展转变包括三个方面:1、旧词消亡。

由于社会制度的变更,与之紧密联系的一些词也就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如:《左传·昭公三年》有一段记载奴隶社会中把人分为十等的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因此事上,上因此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医生,医生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由于奴隶制度的消亡,其中“皂、舆、隶、僚、仆、台”等表示各类奴隶品级的词也就随之而消亡了。

再如:㸬(音“背”,二岁牛)、犙(三岁牛)、牭(四岁牛)——在以畜牧业生活为主的社会里,这些词都是超级重要的。

它说明人们对家畜的重视和熟悉。

但当社会进展到以农耕为主的时期,这些专门的辞汇,就慢慢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

因此这些辞汇以后就很少再用了。

再如一些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割去鼻子;黥:在脸上刺字,并加墨于其上,又叫墨刑;膑:剔去膝盖骨(孙膑),这些词语也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2、新词产生。

词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社会生活的转变反映最为灵敏,因此辞汇的进展转变比起语音、语法也最快。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风俗等等的不断转变,人类思维的深化,新思维、新概念也大量地产生出来,这些都要求语言能够知足新的交际需要,因此也就推动了新词的大量产生。

这一点比较容易明白得,不作举例说明。

3、词义的进展转变。

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熟悉不断深化,所有的词义古今都有不同,比如以最简单的“人”为例,古今所指尽管相同,可是古代人所明白得的“人”跟咱们今天观念中的“人”确信会有不同,又如古此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例如“坐”,古代是指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脚后跟上,而此刻是双脚垂地,臀部着物。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研复习用)

第二册墨子《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了解中国文化又谈论国事者,多少都会想到《非攻》,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

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正确地解读《非攻》,重要的是要明白《非攻》产生的场景。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那个被定名为春秋战国的时代充满了政变、瓜分,侵略、吞并,欺诈和屠杀,时间绵延两百多年。

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建文化基础逐渐地被破坏,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直接造成了社会紊乱、经济凋蔽。

墨子的《非攻》就写作于这一时期,表达的是平民百姓对战乱的看法,也是兼爱思想在战争问题上的体现。

在文中,墨子对于打着“义”的旗号侵略他国的战争行为的非正义性予以抨击。

墨子问道,偷窃他人桃李、猪羊等损人利己的事情,大家都认为应该给于惩罚,但是发生进攻他国的事情,大家却跟随、响应,而且谓之“义”,这是什么意思啊?墨子又问道,杀一人是不义,定死罪,杀人越多罪也越重,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

可是,对于大不义的侵略他国,大家为什么却拥护、支持呢?墨子质问:对于小事,大家知道是非。

可是对于侵略他国的大事,大家都犯糊涂了。

这种所谓“义”和“不义”的辩论是不是胡扯?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王⼒古代汉语第⼆册通论讲义通论⼗三:连词,介词⼀、连词(⼀)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连词:与、及、且、⽽、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1、“⽽”字的作⽤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两种性质或者两种⾏为的联系。

“⽽”字不连接两个名词。

所以“⽽”字前後的名词只要不做主语和宾语,就有可能活⽤为动词。

2、顺接和逆接(1)连词“⽽”连接的两项上有时是事理相关的,有时是前後相承的,有时是状态类似的,有时是性质上相同的。

这时的“⽽”起到顺接作⽤。

⼀般翻译为“⽽且”“便”,⽽更多的翻译为“⽽”。

例:任重⽽.道远。

(事理相关)质的张⽽.⼸⽮⾄焉,林⽊茂⽽.斧⽄⾄焉,树成阴⽽.众鸟息焉,醯酸⽽.蜹⾄焉。

(前後相承。

质、的都是射箭的靶⼦)(2)连词“⽽”连接的两项有时在意思上是相反的或者事理不相因、语意不连贯的。

这时“⽽”起到逆接作⽤。

⼀般翻译为“却”“可是”“但是”例:⽬不能两视⽽.明,⽿不能两听⽽.聪。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却能看得很清楚,⽿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却能听得很清楚)(3)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字有两种性质。

3、从“⽽”连接的前後两部分的句法关系来看有这样三种情况:(1)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组。

这种⽤在联合结构中的“⽽”,被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分。

例:敏于事⽽.慎於⾔。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动词。

例:未⾄,道渴⽽.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独未见夫仆乎?⼗⼈⽽.从⼀⼈者,宁⼒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没有见过仆⼈吗?⼗个⼈跟随着⼀个主⼈,是因为⼒⽓不如,智⼒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信,不知其可也。

古代汉语第二册教案

古代汉语第二册教案

北冥有鱼(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 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有魚(一)
北冥有魚,北冥,北方的海。課文註“冥” 通“溟”,非。《說文· 冥部》:“冥,幽也。” 本義為幽暗,引申為幽深、深遠。海水浩瀚而幽 深故亦稱“冥”。《說文· 水部》:“溟,小雨 溟溟也。”本義是細雨濛濛,並不能引申為 “海”。其名為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 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 也。怒而飛,怒,振奮,這指鼓起翅膀。其翼若 垂天之雲。好像從天邊垂掛下來的雲彩。是鳥也, 海運則將徙於南冥。海運,海水运动。课文注释 为“在大海上运行”,不恰当。南冥者,天池也。
非攻(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 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 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 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 後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 遗後世哉?
非攻(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冥有鱼(四)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 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风;背负 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後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 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非攻(二)
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虧人愈多,其不 仁兹甚,罪益厚。至殺不辜人也,辜,罪。扡 其衣裘,扡即‘拖’異體字,這裏指拽(zhuà i) 下來。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廐,取人 馬牛。此何故也?以其虧人愈多。茍虧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當此天下之君皆知而 非之,當此,對此。謂之不義。今至大(不義) 爲攻國,爲,是,動詞。攻國,攻打別國,動 賓詞組作賓語。則弗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 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别乎?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doc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doc

古代汉语(2)》课后习题与答案1、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中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是()。

A.连绵词B.附音词C.叠音词D.偏义复词教师解析:答案是 D.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A联绵词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B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

C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

2、下列复音词中,属于联绵词的是()。

A.犹豫B.险阻C.独特D.饥饿教师解析:答案是A. “犹豫”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即连绵词.B险阻是联合式合成词C 独特是联合式合成词D 饥饿是联合式合成词.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为双音合成词的是()。

A.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B.于是焉望洋兴叹曰。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D.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爲天下得人難。

教师解析:答案是D.天下师偏正式的合成词.A地方是两个单音词,土地方圆的意思B望洋是连绵词,仰视的样子C关关是叠音词,鸟叫声。

4、融融属于复音词中的()。

A.连绵词B.叠音词C.附音词D.合成词教师解析:答案是B.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A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C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

D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5、古代汉语的词汇从音节上看是以()为主的B。

A.复音词B.单音词C.双音词D.附音词教师解析:答案是B. 单音词包含一个音节的词,古汉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词.A 复音词是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C双音词是含有两个音节的词. 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黏着在实语素前后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6、下列各句加“.”的词中,属联绵词的是()。

09第九讲 词汇概述

09第九讲 词汇概述

第九讲词汇概述授课教师:邵琛欣2016.12.5❍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语的总和。

❍“词”——词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语”——由词或词和语素构成的、性质相当于词的固定语。

❍主要内容:❍词、语素、词汇山江山华山山上哎呦麦克风徘的一、词词的定义、词的判定词的定义❍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最小❍有意义❍独立运用理解之一:有意义❍词都代表一定的意义。

山:地面形成的高耸部分。

耸立:高高地直立。

的:用在定语的后面;用来构成“的”字结构。

❍词汇意义意义比较实在,是实词。

❍语法意义意义比较抽象,是虚词。

❍葡、啡、荔、彷❍天、地、海、草❍站、笑、喜欢❍大、小、金灿灿、善良、虚伪❍前、后、里面、外头❍和、从、了、着、第❍虽然、如果、即使❍我和你、在屋里无意义有意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解之二:独立运用❍典型的独立运用——实词①单说(单独成句)②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作主语、宾语、谓语等)❍非典型的独立运用——虚词不能单说,但能独立表达句法关系红的花、好吧、吃了理解之三:最小❍我们喜欢高山和大海❍喜欢高山和大海❍高山和大海❍山和海❍我们/喜欢/高/山/和/大/海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独立运用?❍词的意义比较凝固,读音比较固定,各个音节有固定的声韵调。

❍有些词在运用中受连读变调的影响会改变语音形式,但这种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儿化、轻声等音变,大多是在词的层面上发生的。

❍词的前后可以停顿,词的中间一般不会有停顿。

我们一起去我们——一起——去*我——们一——起去二、语素语素的定义、语素的确定、语素的分类语素与音节、汉字、词的关系“耸立”还能不能再切分?❍耸:高高直立。

❍立:树立。

❍再例如,“险峻”还能不能再切分?❍险:(山势)险恶,不容易通过。

❍峻:(山)高大。

耸立险峻不一定单说有意义❍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的基本单位。

❍学习弹钢琴语素词词组学习弹钢琴学习学习弹弹钢琴钢琴语素是构词的基本单位。

钢、琴、手、风钢琴、手风琴*琵、*琶、*徘、*徊琵琶、徘徊语素、词多个语素构成的词非语素1个语素构成的词语素的确定——替换法如果语言片段的每个组成成分都能被替换,那么未被替换的成分(即被检测部分)就是语素,有几个组成成分就有几个语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中不用兮字,又不是六字句的,在屈原的作品中很 少见,只有《天问》是以四字句为主,又极少用兮 字。屈原以后的作品,不用兮字,又不限于六字的 句子就多一些。例如: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天 问》)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卜居》) ◇ 《楚辞》的另一句式特点是很少运用连接的词语。 见P873.
◆句中自对,再两句相对,也是一种工对。句中自对,是 指本句内已有对得很工整的并列结构,再和另外一句相 对,这时两句之间两两相对的词语并不需要对得很工整。 例如: ◇冰释泉涌,金相玉振。(萧统《文选序》)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王勃《滕王阁序》)
◆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初期 骈体文,一般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 也不避同字对,还有骈散兼行的作法。(例见教材 P862)
(一)辞赋的押韵 ◇辞赋都是有韵的。辞赋押韵和诗歌押韵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古代辞赋中,有些押韵的地方用现代汉语来读仍是押韵 的。有不少地方,用现代汉语来读就不押韵。例见教材 P871. ◇在辞赋中,押韵的规则与诗歌基本相同,最常见的是奇句 不用韵,偶句用韵。奇句也有用韵的,那是全篇的首句, 或换韵的开头。当句尾是语气词时,往往是语气词前的一 个字押韵。例见教材P872. 汉赋和唐宋古文家所作的赋,押韵比较自由,有句句韵、隔 句韵,也有隔两三句才押韵的。同时还常以散文与韵文兼 行,因此,有的地方是不用韵的。例见教材P872.
四、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 事类》)。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 引事,引文。 1.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 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水经注· 巫山、巫峡》)
2.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这种修辞方式,不论是 辞赋、骈文,还是散文、诗歌,俯拾即是。例如: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凰逸之士,皆欲收名定 价于君侯。(李白《舆韩荆州书》)“登龙门”,用的是 东汉李膺的故事。 3.引文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先秦时候的著作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达 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达七十次。 ◇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王郎(指王勃)健笔 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孤鹜” 是撮取“落霞与孤鹜齐飞”而来。
◆骈体文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在一联对句里要讲究词语 的相互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要求名词对 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也与 连词、介词相对。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是异字相对。 例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 思书》) ◆连词、介词大多是同字相对,但也有异字相对的。例如: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文心雕 龙· 情采》)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 序》)
三、学习《辞赋的构成》
辞和赋都是韵文。辞的名称来源于“楚辞”。“楚辞” 最初不是书名,只是“楚国的诗歌”的意思。汉朝 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长诗编辑起来,统称为《楚 辞》。 赋本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特点是铺陈事物, 和比、兴相并列。《文心雕龙· 诠赋》说:“然赋也 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就是说,赋 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辞本来是偏 重于抒情的,而赋则偏重于叙事。到了汉代,辞渐 渐为赋所代替,赋也可以有抒情明喻往往用“譬如”、“譬 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 加以表明。隐喻不用“譬喻”等字眼,而是直接表 述,但我们阅读这些句子时,都要把它当作譬喻来 看待,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 记· 鸿门宴》)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 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㈣ 用典
◆骈体文用典是文体特点之一,骈体文用典并不在于援引 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在于追求文 章的“典雅”“含蓄”。 ◆骈体文用典,大多是意在言外,表面说的是甲,实际讲 的是乙,必须透过典故才能了解作者的真实意思。骈体 文用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 ◆所谓藻饰,就是追求辞藻华丽。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是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奇兽、香花、异草 等类的词。(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了骈体文词汇方面的 特色。)
(一)骈偶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雨两相对,直到篇末。古人没有明确 的语法概念,但是懂得分辨语词的虚实和句式的同异,讲究虚字对虚 字、实字对实字以及句式的对称。 ◆骈体文,用今天的语法概念来考察,就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 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 复句。这是骈偶的基本要求。例如: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其中腾波触天,高浪灌日。(鲍照《登大雷 岸与妹书》) ◇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萧统《文选序》)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萧统《文 选序》) ◇ 复句对复句。 冰释泉涌,金相玉振。(萧统《文选序》)
2.赋的句式特点。 ◇赋的句式不拘字数,但大多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 特别是六朝的赋。例如江淹的《别赋》,几乎全是 四字句和六字句。汉赋则不同,例如枚乘的《七 发》,虽然四字句、六字句为主,但短到一字句, 长到十几字的句子都有。举例见P874. ◇赋的特点正如《文心雕龙•诠赋》所指出的,它是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因而咏物叙事的成分 多,抒情的成分少。其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因此 其句式比诗歌自由得多。
◇思尽波涛,悲满潭壑。(鲍照《登大雷岸舆妹书》) “思”对“悲”,人事对。“波涛”对“潭壑”,地理 对。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长安”对“吴会”,地理对。“日”对“云”,天文 对。 ◆数目对和颜色对是一种典型的工整对,骈体文特别讲究 以数目对数目,以颜色对颜色。例如: ◇东顾五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鲍照《登大雷岸与妹 书》) ◇左右青霭,表里紫霄。(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二、(平仄;用典)
(三)平仄 ◆所谓声律,就是讲究平仄相对。平是平声,仄是非平声, 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唐代以前的骈体文是不讲究平仄的; 唐以后,骈体文受诗律平仄规则的影响,在对仗的时候,不 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上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以 平对仄,以仄对平。 ◆举例见教材P866-P867 ◆关于平仄,其总的原则是平对仄,仄对平,节奏点的平仄 要求严格,虚字相对不讲平仄。但是,骈体文的平仄相对, 远没有近体诗要求那样严格。近体诗的平仄是一种格律要求, 必须遵守;骈体文的平仄相对没有形成固定格律,运用起来 比较自由。
一、复习古代汉语常识《骈体文的构成》 (1、骈偶;2、四六)
★ 骈体文是受了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 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唐代一 般把它叫做“时文”,用来和“古文”相对;因为通篇多 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 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 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二)辞赋的句式 1.辞的句式特点。 ◇《楚辞》的句式与《诗经》不同,《诗经》以四字 句为主,《楚辞》一般是用六字句,或者加上兮字 成为七字句,两句合成一联。这是《楚辞》的句式 特点之一。例如: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束迁。(《九章•哀郢》) 震愆:震,指 震动,动荡;愆,罪。这里是遭罪的意思。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彀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九歌•国殇》)
《古代汉语》(下册)
第九讲
教学课题:学习《辞赋的构成》、《古代汉语的修辞方 式》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辞赋的构成》、《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丰富古代汉语常识,提高应用古代汉语常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古代汉语举例材料,扩大古代汉语词汇量。 教学重难点:《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3.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它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在古赋中 已有许多对偶的句子,到了南北朝,赋中用对偶已经成为 定型,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 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 般特点,又体现赋的铺陈夸张的特色。例如江淹的《别 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唐宋时期,科举以诗赋取 士,诗是五言长律,赋是骈赋,限定韵字,要求平仄对仗, 因此又叫做“律赋”。 4. 文赋。该类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 在赋的创作方面,也摆脱骈偶平仄的桎梏,不重视铺排和 藻饰,通篇贯串散文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 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 文赋,如苏轼《赤壁赋》等。
(三)赋体的演变 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1. 骚赋。指的是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如贾谊的《吊 屈原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甘泉赋》 等,在形式上同楚辞没有多大区别,也以兮字入句。汉初 的骚赋是楚辞转变成赋的开端。 2.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班固 等人所写的长篇大赋,一般多采用问答体形式。往往分成 三部分,开始有段散文,近似序;中间是赋的本身,主客 之间,或彼此夸张形势,或极力渲染声色犬马之乐,韵文 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部分再用一 段散文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 “讯”。一般不再用兮字,主是用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 五言。例如枚乘《七发》、班固《西都赋》等。
(二)四六 ◆骈体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除骈偶外,还有一个与骈偶相关的 “四六”问题。主要说的是对句的字数。“四六”的基本结构 有五种①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②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 为六六;③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④上四下六 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⑤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 四六四。例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文心雕龙· 情采》)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 序》) ◇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滕王阁序》) ◇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庾信 《哀江南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