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

【摘要】大邑构造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其中的须家河组三段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该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对储层的储集和渗透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在该储层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中起着重要

作用。笔者以岩芯裂缝观测为主要依据,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关键词】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三段构造裂缝类型

裂缝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储集层的渗滤特性,特别在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1],甚至有人提出了“无缝不成藏”的认识。

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下简称须三段)是川西坳陷深层天然气的有利勘探区。该区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改善储层的渗滤特性,尤其在该区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流体渗流和油气运移主要通道,它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但目前该区裂缝研究程度较低,裂缝的发育特征认识不清,因此,对该区低渗透性储层裂缝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岩芯裂缝的系统观测,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该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

大邑构造地理位置处于成都市大邑县城西北,距成都市约70km。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属于龙门山南段冲断推覆带前缘的隐伏构造带,东临什邡—邛崃中央向斜带(成都凹陷),西为雾中山—三河场半裸露断褶带,北与鸭子河—平落坝隐伏断褶带相接,南与邛西构造相接(图1)。工区处于四川盆地彭州—大邑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内。

2 储层构造裂缝类型

构造裂缝是那些按照其方向、分布和形态可以归因于局部构造事件或与局部构造事件伴生的裂缝[7]。在该区,构造裂缝常成组出现,切穿深度较大,方向性明显,分布比较规则,对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影响最大。通过对大邑9口垂直井(大邑1井、大邑2井、大邑3井、大邑4井、大邑5井、大邑6井、大邑7井、大邑101井及大邑102井)(图2)须三段储层的岩芯裂缝观测,按倾角大小可将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分为垂直缝(≥75°)、高角度缝(45°-75°)和低角度缝(≤45°)三种类型。

2.1 垂直缝

该区垂直缝共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剪裂缝,这种裂缝缝面一般比较平直、光滑,无充填物(图3a);另一种是与最大挤压应力方向平行的张裂缝,其缝面粗糙不平,延伸较短,常被矿物充填(图3b)。

2.2 高角度缝

岩层变形后在局部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该类型的裂缝。其缝面平

直,常见擦痕和阶步(图3c);当局部应力为拉张环境时,形成高角度张裂缝,缝面凹凸不平,常有矿物充填(图3d)。

注:a.垂直剪裂缝(大邑3井);b.垂直张裂缝(大邑4井);c.高角度缝剪裂缝(大邑2井);d.高角度缝张裂缝(大邑1井);e.缝面上的摩擦镜面和擦痕线理(大邑2井);f.剖面“x”型剪切缝(大邑1井)

2.3 低角度缝

岩芯观察发现,顺层滑脱裂缝是该区发育最多的一类低角度缝。当地层的岩性不均一,岩石能干性差别较大时,地层沿软弱层顺层滑脱(该区主要是砂岩层沿炭质粉砂岩、炭质页岩或煤层滑脱),形成顺层滑脱裂缝,在该区表现为低角度缝。这种裂缝缝面上常有明显的摩擦镜面和擦痕线理(图3e)。当岩性较均一,通常在岩层变形后的挤压环境,或者岩石褶皱变形中性面以下部分处于弯曲后派生的挤压应力环境时形成另一类低角度缝(剖面“x”型剪切缝)(图3f)。

3 各类构造裂缝发育程度

通过对大邑9口井须三段储层岩芯观测,统计出了各井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表1)。经统计,大邑构造须三段岩芯构造裂缝中,低角度缝分布最广(86.5%),垂直缝次之(10.1%),高角度缝发育最少(3.4%)。

4 结论

通过岩芯观察,大邑构造须三段低渗透砂岩储层构造裂缝按其倾

角大小分可为垂直缝(倾角≥75°)、高角度缝(45°﹤倾角﹤75°)和低角度缝(倾角≤45°)三种类型。其中,低角度缝是该区分布最广的一类构造裂缝,约占86.5%;垂直缝次之,约占10.1%;高角度缝发育最少,约占3.4%。

参考文献

[1] 于红枫,王英民,周文.川西坳陷松华镇白马庙地区须二段储层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3):17—21

[2] 吴世祥,汪泽成,张林,等.川西坳陷t3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区带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1):75—79 [3] 唐立章,张贵生,张晓鹏,等.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04,24(9):5—7

[4] 赵爽.川西坳陷大邑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含气富集带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袁明生.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6] 周文.裂缝性油气储集层评价方法[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8

[7] 袁士义,宋新民,冉启全.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