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合集下载

[汉德,词法,文化差异]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浅析汉德词法学中的文化差异

[汉德,词法,文化差异]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浅析汉德词法学中的文化差异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浅析汉德词法学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谓说话,它是人与人交流和沟通方式的一种。

对于一个非外语学习者来说,母语即构成了其语言概念的全部,他们并没有必要去追究语言的深层涵义。

然而对于我们外语的专业学习者,对比母语和外语的互通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好外语,还可以使我们对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么对语言的深层概念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也就产生了语言学。

语言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语言特点及规则的学科。

语言有其规则,大脑里有其语言系统。

当人们想要说话时,他就可以运用语言规则来表达交流。

而语言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多数语言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世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点和特色,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和背景。

但是世界各族人民对待自然、社会现象、日常交际等都有大致一致的看法。

他们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是由此却产生了语言一致性规则。

语言既然有一致性,是不是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语言的通性,对另一门语言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了呢?因此,语言学又出现了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学科。

它研究的是各语言之间的混合、杂交以及母语和外来语之间的冲突。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从语音、词汇、词法、语法结构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使学习第二语言更加容易和深入。

由于对比语言学是一门非常庞大的学科,在本文中,本人只能对汉德语言学中词法学部分进行浅显比较。

又由于德语中的构词方式分为衍生法、派生法和复合法,而汉语的构词法中多以复合法为主,所以本人主要对比汉德语中复合词构成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一)衍生法是基于词本身进行的曲折变化。

比如德语中经常把一个动词用作名词,leben 用作动词表示生活、活着,而das Leben则表达生活这个名词性概念,比如我们常说生活真美好,此处das Leben才对。

这种现象我认为比较类似于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常说种这个字,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播种;也可以用作名字,表示用来结出果实的种子;甚至我们把种子作为定语使用,种子选手来形容有潜质的比赛者。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VS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By: 周琴201520040430 参考书目:[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9因素a.产生背景假说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早在1945年,CharlesFries在Teachingandlearning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一书中提到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他认为,最有效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描写和仔细对比的基础上。

1957年,RobertLado(拉多)在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把母语特征迁移到目的语中(母语负迁移),因此,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可以预测和描写可能引起和不会引起困难的地方。

(此假说最初的表述)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比分析的假设及其分析方法不断受到挑战和批判。

(忽视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

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

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科德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成为观察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窗口。

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

但是,有学者认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国内偏误分析研究始于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被视为哈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引发了之后一系列便无研究,是偏误分析始终成为汉语第二与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密集b.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综述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习人数的增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现象,影响着教学和语用效果,本文主要从近几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语调、汉字、语法(词法、句法)三个方面对偏误现象研究和分析进行梳理,做一下总结。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eder)在1967年首先提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类型。

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 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研究是以1967 年Corder 论文TheSignificanee of Learner.s Errors 的发表为标志的。

1972 年,Selinker 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1984 年鲁健骥的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6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一、语音语调的偏误分析(一) 双音节词偏误分析夏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误分析》(2006)在其论文中则侧重在语流中探讨韩国留学生的两字调偏误。

最后得出结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四声的习得情况最好,一声和二声其次,三声情况最为严重。

侯晓虹、李彦春《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2006)以巧名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在16种双音节词语组合模式的发音过程中声调的偏误问题。

并根据不同声调组合的不同难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声调发音训练的对策。

董倩倩《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2012)指出:“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

并从音调和音高两方面分析了原因。

(二)调域调型偏误分析罗音《俄罗斯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7)从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分析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指出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的偏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汇总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综述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习人数的增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现象,影响着教学和语用效果,本文主要从近几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语调、汉字、语法(词法、句法)三个方面对偏误现象研究和分析进行梳理,做一下总结。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eder)在1967年首先提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类型。

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 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研究是以1967 年Corder 论文TheSignificanee of Learner.s Errors 的发表为标志的。

1972 年,Selinker 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1984 年鲁健骥的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6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一、语音语调的偏误分析(一) 双音节词偏误分析夏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误分析》(2006)在其论文中则侧重在语流中探讨韩国留学生的两字调偏误。

最后得出结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四声的习得情况最好,一声和二声其次,三声情况最为严重。

侯晓虹、李彦春《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2006)以巧名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在16种双音节词语组合模式的发音过程中声调的偏误问题。

并根据不同声调组合的不同难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声调发音训练的对策。

董倩倩《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2012)指出:“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

并从音调和音高两方面分析了原因。

(二)调域调型偏误分析罗音《俄罗斯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7)从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分析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指出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的偏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

二语习得中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的对比研究

二语习得中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的对比研究

二语习得中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的对比研究作者:冯莉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3期摘要:二语习得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史。

期间,二语习得领域也一直不断扩展,先后涌现出许多理论,如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人们发现对比分析无法解决应用语言学领域尤其是二语习得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提出了偏误分析理论,这一发展被认为是外语学习研究领域的一场剧变。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作为二语习得理论中两种分析偏误的方法,反映了不同的语言学习理论和原则,而偏误分析又是在批判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故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对比分析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以及将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来实现对二者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二语习得;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一、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假说模式是由Charles Fries提出的,早在1927年他就设计了对比语言教学的方法。

Fries认为,在外语教学课堂背景下,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的目标语的学习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母语的形式和结构会潜在的迁移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中去,这是学习者初学阶段的必然特征。

而对比分析假说理论的确立是以美国语言学家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为标志的。

Lado的这部著作为对比分析假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语言教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语言迁移研究者的主导思想在语言学理论上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学习心理学上受行为主义的支配。

这一时期进行的对比分析主要依据描写、选择、对比和预测四个步骤进行,即首先对两种语言进行形式描写,再选择两种语言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对比以确定其异同,最后预测哪些方面有可能会引起错误。

这种观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距离二难度”,即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大小与目标语学习难度成正比[1]。

但是,随着70年代偏误分析的兴起,对比分析假说的论断受到偏误分析研究结论的挑战,因为实验数据显示,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并不一定会引起迁移,而学习者的很多错误是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而并非都是由母语影响所致。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

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共3篇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1德语母语者汉语词汇习得偏误研究随着中德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德语母语者开始学习汉语,但由于语言结构和语音差异,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会出现不少习得偏误。

本文将从汉语的语音、语法、习惯用语等方面分析德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习得中容易犯的错误,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一、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德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语音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区分汉语中的四个声调。

由于德语是一个重音语言,而在汉语中每个字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因此德语母语者在汉语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声调习得偏误。

解决方法:加强声调练习,尤其是第二声和第三声的区分,可以通过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来提高。

二、汉语语法习得偏误1.名词前缀和后缀的处理。

在德语中,名词前缀和后缀经常用来表示性别、单复数等意义,但在汉语中却很少用到,因此德语母语者在处理汉语名词时会出现习得偏误。

2.虚词的使用。

在汉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灵活,而德语中的虚词比较固定,因此德语母语者容易在使用汉语虚词时出现错误。

解决方法:逐步熟悉汉语名词的构成和虚词的使用规则,通过大量阅读和书写来加强记忆和练习。

三、习惯用语习得偏误1.词语搭配。

德语和汉语在词语搭配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德语母语者容易在使用汉语词语时出现习得偏误。

2.习惯用语的使用。

汉语中有很多固定的习惯用语,而德语中习惯用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德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习惯用语时也容易出现偏误。

解决方法:加强习惯用语的学习,尤其是练习常用的习惯用语,可以通过听力、口语和阅读来提高。

综上所述,德语母语者在汉语词汇习得中容易出现不少偏误,但只要加强练习和记忆,逐步熟悉汉语的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就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实现汉语的顺利习得在汉德语言学习交流中,德语母语者常常会出现词汇、语音、语法和习惯用语等方面的习得偏误。

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和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以及加强相关练习和实践,就能够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汉语的有效习得。

浅谈从汉德语言的对比看中德文化差异

浅谈从汉德语言的对比看中德文化差异

:W i r w r d e n u n s s e h r f r e u e n , we n n … ; 等。汉语的谦词还常常 出
以常常看到猫头鹰,把猫头鹰运往雅典去 ,岂不是多此一举?因此 , 这
个成语 的实际意思就解是会说一些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 , 诸如发言结束 时会说 “ 浪费 了大家时间 ” , “ 如有不当之史 批评指正”等。的国人 在这种场合下不会讲这一套 ,因而也找不到对应的表达 方式。一般在报
习 惯、 传统文 化、社会 心态、价值观念、风土人隋、审美 情 趣等。文化 的创造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文化和发展街 主 又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汉语中许 多成语是具有民族特色和 历史背景 的。例如 : 他不会吹
胡子瞪眼。译成德语 :E r wi r d n i e ma n d e m z o r n i g i n s G e s i c h t s c h a u e n
[ 关键词 思维习惯 ; 语 言形式 ;汉德文化差异;对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接受是语言接受的前提。汉德两种语言 词的搭配意义在交际活动中是十 分活跃的,不可等闲视之。例如 :
的文化差异就反映了这两种语言 的民 族所特有的不同的思维模式。陈建
明先生认为,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表层 ,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
n e h me n . n e h me n 本身可以理解为拿 , 取的意思。由于跟它搭配的词不

样 ,意思也就发生 了变化 ,如 : e t wa s e r n s t n e h me n( 认真对待某
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荼文化 、饮食文化、服
饰文化、戏 曲文化等 :中层 ,即制度文化 , 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 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 深层 ,即观念文化 ,包括思维方式、思维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德语专业毕业论文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  德语专业毕业论文

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摘要:作为人类的共同交际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本文通过对汉语和德语在称谓、词义以及外来语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说明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从而深入地阐释和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期外语同仁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承载功能Abstract:Language is carrier of culture as well a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is essay I compare the forms of addresses, connotation and words borrowed from other languages in German with those in Chinese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as a carrier.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eastern culture are better analyzed and depicted so that learners or resear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s can attach some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l coalition of languages and their cultures.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function as a carrierTopic: Th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as a Carrier of Culture____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引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工具,是人类共同的交际手段。

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文献综述

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文献综述

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文献综述
周千驰
【期刊名称】《教育界》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文章对于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偏误中,以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分析、对比分析、迁移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为指导,整理分析共同偏误问题及其原因,并加以解决.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周千驰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华秘鲁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辅音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2.汉语习得中语音偏误文献综述
3.杂居地区布依族习得汉语的语音偏误及分析
4.孟加拉留学生汉语声母习得语音偏误分析
5.袁博平学术论文《从汉语二语习得中的界面问题看影响成人二语习得成功的因素——以习得汉语wh-词做不定代词为例》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共47页文档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共47页文档

6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 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法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2、系统性偏误(systematic errors),出 现在学习者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则,只是它是一 个错误的规则的情况下;(知而不改)
3、形成系统后的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出现在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标语规 则,但不能总是正确使用(如差错的产生)。
(知而且改)
鲁先生在该文中首次引进“偏误”和“中介语” 两个概念,并给“偏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 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 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 音的、语法的、词汇的、篇章的、语用的。我们把这 种差距叫做‘偏误’。‘偏误’与通常所说的‘错误’ 不同。错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例如口误。
visit一词相当于汉语的“访问、参观、看望”等 词,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造出“我回老家参观我爷 爷”这样的句子。显然是把visit仅仅和“访问” 这一语义挂上了钩。
对比分析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汉语的 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修饰语之后;即:

汉语: 修饰语 + 中心语
对比分析法
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 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 有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 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 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错误的的目的。
对比分析法
据统计,学生初级阶段的大多数语音错误、半数以 上的语法都来自语际干扰,有些化石化错误也来自 语际干扰。因此,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 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 比如: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汉德语言对比

汉德语言对比
2014-9-26 德汉语言比较 Shangke G族而异 -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各民族特有的词
语 -外来语的特定意义 -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不同→民族特色词语 -言语行为的不同
2014-9-26 德汉语言比较 Shangke Gu 7
思维反应现实要素的顺序不同
2014-9-26 德汉语言比较 Shangke Gu 17
汉语中韵母&声母
单元音韵母:a, o, e, i, u, ü , er 等 双元音韵母:ai, ao, ei, ou, ia, ie, ua, uo, ü e 三元音韵母:iao, iou, uai, uei 带鼻音韵母: an, en, ang, eng ong, ian,in, iang, ing, iong, uan, uen, uang, ü an, ü n
2014-9-26
德汉语言比较 Shangke Gu
10
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不同 —民族特色语言
★ 汉语成语有特定历史背景 例: 蜀犬吠日– 少见多怪 Wenn in Sichuan die Sonne scheint, bellen gleich die Hunde. -- aus Ignoranz ü ber etwas staunen ★ 德语 例: Jn. In den April schicken – 愚弄某人 Einen Kreuzzug gegen etwas fü hren – 对某事兴师动众
2014-9-26 德汉语言比较 Shangke Gu 5
相似性形象思维的一致性
对待某一事物的概念或传递某一信息方面 有相似的形象的表达方法
例: - 他埋头苦干 Er vergrub sich ganz in harte Arbeit. - 他翘尾巴 Er trug seine Nase zu hoch. 比喻的事物或使用的词不一样,但表达方式相似,表达 内容一致

汉德语气词对比及其对德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德语气词对比及其对德汉语教学的启示

汉德语气词对比及其对德汉语教学的启示作者:付瑞怡翁震华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22期付瑞怡翁震华内容摘要:汉语语气词作为虚词的分支,依附于实词和语句,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某种语气。

德语语气小品词作为德语中不变化词类的分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持有的态度,同汉语一样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本文将从语音、语法、语用三方面来比较汉语语气词与德语语气小品词的异同,旨在为对德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汉语语气词德语语气小品词对德汉语教学启示一.引言语气词依附于语句,一般出现在句中或句末,不重读。

汉语和德语语句中都存在利用语气词来表明语气的现象,它们不仅具有语法功能,也具有强大的语用交际功能,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来给对德汉语教师的语气词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汉语语气词与德语语气小品词的定义汉语语气词属于虚词的一种①,只表示语法意义,没有词汇意义,常依附于实词或句子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某种语气。

中国学者对语气词的界定有:“汉语语气词的作用在于表示语气。

主要用在句子的末尾,也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后面有停顿的地方,它本身念轻声。

”、“语气词一般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永远黏着、后附、轻声。

”“语气词主要用在句尾表示某种语气,有时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由此可以看出它不重读、主要出现在句尾,通过对整句语气进行润色与加工,达到说话的目的。

德语语气小品词也叫情态小品词,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Weydt提出,将其定义为:“一些不变化的小词,它们的作用是标志出说话者对所言之事的态度,但不能够用来回答问题,不能位于句首,而是用于句中对整个句子起作用。

在句中若位置或重读发生变化,其含义与功能也随之变化,这种情况下,它们就属于其他功能词。

”②德国语言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解,还将其称为“调味词(Würzwotrer)”、“填充词(Füllworter)”等,虽然名称表述不一,但是由此可以看出德语语气小品词本身既无实质意义,也无形态变化,它对整个句子起作用,影响整个句子的语气。

如何利用语言对比分析改进对外汉语教学

如何利用语言对比分析改进对外汉语教学

如何利用语言对比分析改进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比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于改进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可以更好地揭示汉语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

一、语言对比分析的重要性语言对比分析有助于揭示汉语的独特之处。

与世界上其他语言相比,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例如,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声调的变化会影响字词的意义;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且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汉语的语法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在表达语法意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学习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语言对比分析能够预测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偏误。

例如,对于以印欧语系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汉语的语序和虚词的使用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容易出现语序不当和虚词误用的情况。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可以提前预测这些问题,并在教学中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帮助学习者避免或减少错误。

语言对比分析还有利于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可以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练习,突出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针对学习者的母语特点,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二、语言对比分析在语音教学中的应用语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比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语音系统,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的声调是一个难点。

英语是一种非声调语言,没有类似汉语的声调变化。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汉语的四个声调与英语的语调,让学习者了解声调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来掌握声调的发音。

同时,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也与许多语言存在差异。

如汉语拼音中的“zh、ch、sh”等卷舌音,在一些语言中并不存在。

浅析德语母语者汉语习得中的词汇偏误

浅析德语母语者汉语习得中的词汇偏误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说文解字浅析德语母语者汉语习得中的词汇偏误吴滨洋彭若何思燕(四川农业大学,四川雅安625014)摘要: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与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与德语母语的国家交流也日益频繁。

为更好地密切两国交流,减少交流阻碍,本文将基于HSK语料库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于德语母语者汉语习得中的词汇偏误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可行性措施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德语母语者;汉语习得;词汇偏误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9-0077-03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9.037一、前言偏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由于受到了母语的干扰,而产生的错误。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而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层次的分析,通过分析偏误原因,揭示偏误本质,进而探索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偏误方法。

因此,通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的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尽量减少偏误的产生。

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是语言的三个要素,因而德语母语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也涉及这三方面,经过数据统计标明,在各种语言偏误类型中,词汇偏误是最为严重的。

因此,研究德语母语者习得汉语时产生的词汇偏误是本次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论文将以词汇偏误为重点,根据HSK语料库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所收集的语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得出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教学建议。

二、词汇偏误的类型分析(一)词语误用据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统计显示,德语母语学生汉语语汇习得偏误共有1702例,其中词语误用有529例,占比31.08%。

词语误用指的是在交流或书写过程中,由于对词语本身的含义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刻,或混用了其可使用的各个语境的范围而导致的语汇偏误现象。

汉德简单句语序差异

汉德简单句语序差异

作者: 孙福生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25页
主题词: 汉德;语序;差异;比较
摘要: 本文对汉德两种语言的语法语序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讲德语学生的一些汉语病句 ,总结汉德基本语序的特点 ,重点比较了两种语言在主语宾语 ,修饰语在语序中的差异 ,以及判断词的有无问题和否定词在句中的位置差异。

通过分析这种不同之处 ,力求找出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难点 ,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解释和纠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摘要:本文将汉语与德语进行对比,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入手,并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其偏误的原因和规律,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帮助。

关键字:汉语德语语言对比偏误分析
第一,汉德语音对比和偏误分析。

汉语、德语中都存在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这是两种语言中最基本的音位"它们组成语言中的基础音位,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统称为音质音位.如ӧ和eu 是德语中特有的元音音位,汉语中没有.汉语中的i在z,c,s,j,q,x,zh,ch,sh,r 之后组成的语素中构成i独特的音位.在辅音音位方面,汉德两种语言相同的辅音音位少,不同的较多。

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能只有一个音位构成,但更多的音节是由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的"汉语中在有辅音音位的音节里,辅音音位多半都出现在开头,收尾的辅音音位只限于鼻辅音音位/n/和/ƞ/,而且不可能出现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在德语的音节中几乎找不到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在一起的现象,最多只有两个元音排列在一起,这就是复合元音,辅音音位多半出现在开头,但收尾的辅音音位也很多,而且不限于鼻辅音音位。

在德语音节中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可谓俯拾皆是,没有连续排列三个元音音位的音节,但有三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

汉语中的非音质音位最突出的表现是四声,几乎每一个元音音位都可能有“四声”,从而区别意义。

德语中没有四声,但是构成音节的元音却有长短音之分,长音和短音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在两个音节以上的德语词语中必有一个音节的元音音位是重读的,这就是词重音。

两个音节相同的词因为词重音的不同构成了词义的差别。

1、汉语有,而德语没有的辅音。

汉语辅音中的送气音p〔p'〕、t[t']、k【k'〕,在德语中没有,这是德国学生学习汉语辅音的难点之一。

德国学生面对送气音p[P']、t[t']、k〔r」的时候,常常会犯错,把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在面对不送气音b[P]、d[t]、g[k」时,会按照德语发音的习惯,发成浊音[b][d][g]。

zh、ch、r、j、q的偏误情况相似。

2、同一个字母读不同的音。

b、d、g、z、sh、h、w、j在汉德语中发音非常不同。

3、舌面单元音发音开口度过大。

德语单元音发音的时候,唇形往往比汉语的单元音更大更夸张,同样是圆唇,德语的圆唇比汉语的更圆,同样是双唇前伸,德语的唇形比汉语的更向前;另外发音器官也比汉语的更紧张。

4、德国学生拼读汉语拼音时缺少动态过程。

汉语的复韵母是由两个或者三个元音,或者加上辅音(鼻韵母)组合而成的,不仅是复元音韵母,而且单元音韵母也需要呈现一个动态的发音过程,德国学生由于受到德语自身的影响,往往发音欠饱和,不到位,发音时常常只呈现发音结果,缺少动态的过程。

5、鼻音的问题。

在德语中,有“ing”这样的字母组合,但是其特别的地方是,在“ing”中的“g”也发音,发音为[k]。

因为德国学生在发比如“王“[wang]这样的音时,会发成[vank](把“w[u]”发成[v])。

6、声调学习困难。

因此,初学汉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练掌握汉语的发音,教师应基于汉德发音的异同点,注意清晰的讲解汉德两种语言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白目标语言与母语的联系所在;详细讲解相似发音的差别,防止学生套用德语发音拼读汉语;强调汉语在德语中不存在的发音,仔细分解舌位及口型,督促学生打好良好的语音基础;举例或播放汉语语音对话。

第二,汉德语法对比。

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名词不存在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
数的区分;动词无需变位,更无时态;于是在面对复杂严密的德语语法时,如:名词的性数格,复杂的名词复数,动词变位,形容词词尾,动词的各种时态,动词的框架结构等等,以及各种复杂的语态,脑中固有的汉语语法思维结构让中国学生不适。

汉语中谓语动词无需根据主语做出任何形态变化;德语动词对应每一人称均有相应变位。

汉语中不存在词性的概念,而德语中名词的词性不得有丝毫的差池,一旦出错便会影响冠词,形容词词尾以及整个名词结构格的表现形式。

在德语语法中,格的变化是构成句子最为基本的概念,离开了格,整个语法体系将瘫痪,时态变化不存在于汉语之中,而德语动词的时态变位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由此看出汉德语言的语法结构截然不同,教师在面对习惯了德语语法思维模式的德国学生时,更应将两种语言语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突出体现,并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能更积极的从心理上接受汉语语法,寻找合适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学生能正确熟练的将汉语语法融汇到语言中,能更多的将语法点放到语言环境中进行对比体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制造课堂语言环境,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语法点,脱离传统的讲解加练习模式。

第三,词汇构词对比。

汉德两种语言的词汇皆极为丰富,构词法各有特点,也有共性。

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

合成法类型包括:并列式,如:动静;偏正式,如:秋天;陈述式,如:自信;支配式,如:脱水等;派生法就是加前后缀组成词,比如老虎,桌子等;缩略法就是缩写而成的词语,严打,文革,三反等。

德语是一种派生性及复合性语言,大部分单词通过组合构成,组合可以通过前缀或后缀实现,也可以通过词汇单位的叠加实现。

大部分德语复合词为限定性复合词,但根词与限定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没有定规"由此可见,两门语言的构词法在合成词方面存在一定的共。

教师教授词汇时,应从汉语的构词法入手,联系汉语构词方式,用实例让学生明白构词法在实际运用中的规律,学会记忆词汇的技巧。

第四,词义和语用对比。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词放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使用就会发生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词义和语用的基本概念。

从这一角度对比会发现,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词放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就会产生词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和搭配意义等等。

例如,汉语中跟“龙”有关的词语多半都是褒意,而跟drachen(龙)组成的句子多半都带有贬意,这就是中德两国人民对“龙”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

具体词义和语用都与使用语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简单的告之词义,而应当从文化背景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国情和传统,还应该引领学生关注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和汉语的语言的新变化,能更好的学会怎样理解词义和正确的使用词语。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德国学生由德语语言特点决定的思维模式,正确的利用与汉语语言特点的相似之处,强调并重点,突出不同点,加强引导和讲解,在对比语言的环境中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