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德语言对比及偏误分析

摘要:本文将汉语与德语进行对比,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入手,并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进行分析,找出其偏误的原因和规律,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帮助。

关键字:汉语德语语言对比偏误分析

第一,汉德语音对比和偏误分析。

汉语、德语中都存在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这是两种语言中最基本的音位"它们组成语言中的基础音位,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辅音音位和元音音位统称为音质音位.如ӧ和eu 是德语中特有的元音音位,汉语中没有.汉语中的i在z,c,s,j,q,x,zh,ch,sh,r 之后组成的语素中构成i独特的音位.在辅音音位方面,汉德两种语言相同的辅音音位少,不同的较多。语言中最基本的语音结构单位是音节,一个音节可能只有一个音位构成,但更多的音节是由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的"汉语中在有辅音音位的音节里,辅音音位多半都出现在开头,收尾的辅音音位只限于鼻辅音音位/n/和/ƞ/,而且不可能出现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在德语的音节中几乎找不到三个元音连续排列在一起的现象,最多只有两个元音排列在一起,这就是复合元音,辅音音位多半出现在开头,但收尾的辅音音位也很多,而且不限于鼻辅音音位。在德语音节中两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可谓俯拾皆是,没有连续排列三个元音音位的音节,但有三个辅音音位连续排列的现象。汉语中的非音质音位最突出的表现是四声,几乎每一个元音音位都可能有“四声”,从而区别意义。德语中没有四声,但是构成音节的元音却有长短音之分,长音和短音也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在两个音节以上的德语词语中必有一个音节的元音音位是重读的,这就是词重音。两个音节相同的词因为词重音的不同构成了词义的差别。

1、汉语有,而德语没有的辅音。汉语辅音中的送气音p〔p'〕、t[t']、k【k'〕,在德语中没有,这是德国学生学习汉语辅音的难点之一。德国学生面对送气音p[P']、t[t']、k〔r」的时候,常常会犯错,把送气音发成不送气音;在面对不送气音b[P]、d[t]、g[k」时,会按照德语发音的习惯,发成浊音[b][d][g]。zh、ch、r、j、q的偏误情况相似。

2、同一个字母读不同的音。b、d、g、z、sh、h、w、j在汉德语中发音非常不同。

3、舌面单元音发音开口度过大。德语单元音发音的时候,唇形往往比汉语的单元音更大更夸张,同样是圆唇,德语的圆唇比汉语的更圆,同样是双唇前伸,德语的唇形比汉语的更向前;另外发音器官也比汉语的更紧张。

4、德国学生拼读汉语拼音时缺少动态过程。汉语的复韵母是由两个或者三个元音,或者加上辅音(鼻韵母)组合而成的,不仅是复元音韵母,而且单元音韵母也需要呈现一个动态的发音过程,德国学生由于受到德语自身的影响,往往发音欠饱和,不到位,发音时常常只呈现发音结果,缺少动态的过程。

5、鼻音的问题。在德语中,有“ing”这样的字母组合,但是其特别的地方是,在“ing”中的“g”也发音,发音为[k]。因为德国学生在发比如“王“[wang]这样的音时,会发成[vank](把“w[u]”发成[v])。

6、声调学习困难。

因此,初学汉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熟练掌握汉语的发音,教师应基于汉德发音的异同点,注意清晰的讲解汉德两种语言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白目标语言与母语的联系所在;详细讲解相似发音的差别,防止学生套用德语发音拼读汉语;强调汉语在德语中不存在的发音,仔细分解舌位及口型,督促学生打好良好的语音基础;举例或播放汉语语音对话。

第二,汉德语法对比。

汉语语法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存在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

数的区分;动词无需变位,更无时态;于是在面对复杂严密的德语语法时,如:名词的性数格,复杂的名词复数,动词变位,形容词词尾,动词的各种时态,动词的框架结构等等,以及各种复杂的语态,脑中固有的汉语语法思维结构让中国学生不适。汉语中谓语动词无需根据主语做出任何形态变化;德语动词对应每一人称均有相应变位。汉语中不存在词性的概念,而德语中名词的词性不得有丝毫的差池,一旦出错便会影响冠词,形容词词尾以及整个名词结构格的表现形式。在德语语法中,格的变化是构成句子最为基本的概念,离开了格,整个语法体系将瘫痪,时态变化不存在于汉语之中,而德语动词的时态变位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由此看出汉德语言的语法结构截然不同,教师在面对习惯了德语语法思维模式的德国学生时,更应将两种语言语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突出体现,并用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能更积极的从心理上接受汉语语法,寻找合适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学生能正确熟练的将汉语语法融汇到语言中,能更多的将语法点放到语言环境中进行对比体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制造课堂语言环境,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语法点,脱离传统的讲解加练习模式。

第三,词汇构词对比。

汉德两种语言的词汇皆极为丰富,构词法各有特点,也有共性。汉语的构词法类型主要是合成法,还有少数类型是派生法和缩略法。合成法类型包括:并列式,如:动静;偏正式,如:秋天;陈述式,如:自信;支配式,如:脱水等;派生法就是加前后缀组成词,比如老虎,桌子等;缩略法就是缩写而成的词语,严打,文革,三反等。德语是一种派生性及复合性语言,大部分单词通过组合构成,组合可以通过前缀或后缀实现,也可以通过词汇单位的叠加实现。大部分德语复合词为限定性复合词,但根词与限定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复杂,没有定规"由此可见,两门语言的构词法在合成词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教师教授词汇时,应从汉语的构词法入手,联系汉语构词方式,用实例让学生明白构词法在实际运用中的规律,学会记忆词汇的技巧。

第四,词义和语用对比。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词放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使用就会发生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词义和语用的基本概念。从这一角度对比会发现,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词放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就会产生词的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和搭配意义等等。例如,汉语中跟“龙”有关的词语多半都是褒意,而跟drachen(龙)组成的句子多半都带有贬意,这就是中德两国人民对“龙”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具体词义和语用都与使用语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简单的告之词义,而应当从文化背景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国情和传统,还应该引领学生关注中国文化的新发展和汉语的语言的新变化,能更好的学会怎样理解词义和正确的使用词语。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德国学生由德语语言特点决定的思维模式,正确的利用与汉语语言特点的相似之处,强调并重点,突出不同点,加强引导和讲解,在对比语言的环境中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