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意义和地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意义和地位

一、内涵

1.供给侧改革基本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满足出国民的需求。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2.农业供给侧改革基本内涵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

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力气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生猪、

牛羊、渔业生产布局,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的六类结构性问题,在农业领域均有表现。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兴农之要。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农业供给侧方面主要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经营主体不健全、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缺乏有效整合等。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既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区域范围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研究范畴与全国层面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范畴是有某些差别的。在国家层面,保供给是首要任务,因为农产品供给是否充足,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但就地方而言,往往把着重点放在调结构、提质量和增加收入方面,因为区域市场需求可以通过内贸和外贸渠道予以补充。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现代化研究的辩证关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侧重点也是与一定差别的。首先,农业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和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要和世界经济走势联系起来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组织化、企业化、专业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

型农民发展农业的过程。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供给侧改革的基础。其次,当前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重要环节。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把调结构作为核心任务,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农业区域布局,坚持优质、安全、绿色标准,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把育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把转方式作为基本要求,抓好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补短板作为当务之急,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短板,夯实发展基础;把促改革作为根本途径,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创新创业机制,激活农业现代化的内生动能。

二、现实意义

首先是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其次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较快上涨,而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越来越大,玉米、棉花、糖料等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问题突出,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竞争力;再次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由于供求结构失衡,全国一些地力一出现了“粮价跌、伤心菜、贱苹果”等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在青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后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近年,青岛和全国各地一样,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同时生产成本的“地板”逐年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因此,必须抓住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力一式和资源利用方式,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三、性质和历史地位

现阶段我国农业供给侧问题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滞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针对农产品进一步过剩现象和竞争力不足问题而提出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之所以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是对当时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难度和关键路径缺乏精准的判断,因而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以改革为统领来持续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很显然,与当时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密切关联的农业纵向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品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单纯依靠政府行政推动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着眼于适应市场经济供给体系的构建,通过改革的深化与配套来实现。

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与改革,要重点突出改革推动和战略性结构调整。不仅要将政府行政推动和改革推动有机结合,而且要将现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三去、一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