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激光拉曼光谱法测定流体包裹体压力的研究进展
激光拉曼光谱法测定流体包裹体压力的研究进展李佳佳;李荣西;刘海青【摘要】介绍了目前测试流体包裹体压力的方法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激光拉曼光谱法测试流体包裹体压力的研究进展。
与目前的测试方法相比,激光拉曼光谱法具有快速、方便的特点,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结果主要受到样品、荧光、出峰信号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技术在微区微观分析研究上存在局限性。
随着仪器和方法的不断改进,流体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将会成为一种方便、准确的地质压力测量手段(引用文献34篇)。
%The current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pressure of fluid inclusion and the problems were introduced,and the recent progress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pressure of fluid inclusion by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was parison showed that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was a more rapid and convenient method,wherea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btained by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were affected by samples,fluorescence,weak signal of peak,which brought some limitation on a microscopic or micro-region analysis.With the improvement of apparatus and methods,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would be a new approach to obtain internal pressure of inclusions in the future (34 ref.cited).【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6(052)007【总页数】6页(P859-864)【关键词】激光拉曼光谱法;流体包裹体;压力;综述【作者】李佳佳;李荣西;刘海青【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 710054;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分局,西安 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7拉曼光谱是一项重要的现代分子光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石油、生物、环境、地质和天体等领域[1-10]。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
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
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
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
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
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
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
石盐中流体包裹体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我们利用石盐 中流体包裹 体进行古 温度的研 究提供了很好 的样品基础 。通 过对石盐 中原生流体包 裹体最大均 一温 度测试 , 已经得到了一些现代盐湖以及古代盐类 沉积 时的环境 温度信 息 , 并 在古气 温波 动方面也展 示 了一定前景 。 尽管石盐 中流体包裹体在古气候研究 中取得 了初 步成果 , 但仍存在一 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 : 如除最 大均一温度 的其它 温度数据代 表的环境 温度 意义 问题 ; 通过对盐类 地质剖 面进行 连续 的包 裹体 测温建立 高分辨 率定量 古温度 变化记 录等 , 也 尚未有大量文章报道 。我 国盐类资源 分布广泛 , 石盐包裹 体测温 技术 的应 用 , 对于盐 类发育 地 区古 气候环 境 定量 化信 息提取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容提要 : 蒸发 岩沉积在地质历史上分 布十分广 泛。其中的石盐属于广温相矿物 , 其 内部捕获 的流体包裹体记 录 了大量石盐沉积时 的古温度信息 。石盐 中流体包裹体 的冷冻测 温法 已经广 泛应用 于包 裹体均一 温度的测定 。通 过该方法 , 目前 已经初 步建 立了包裹 体记 录的均一温度与古气温的关 系 , 即石盐 中纯液相 原生流体包裹 体均一 温度
K o v a l e v i c h e t a 1 . ,1 9 7 6 ; P e t r i c h e n k o e t a 1 . ,1 9 7 9 ) o
深 入 的认识 地层 中石 盐 内包裹 体温 度记 录及 其保存
积( 袁见齐等, 1 9 9 1 ; 杨吉根 , 1 9 9 4 ; 魏东岩等 , 1 9 9 9 ; 张芳等 , 2 0 0 1 ) , 时 代 分 布 十分 广 泛 。这 些 盐 类 矿物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李晓东;张艳;韩润生;王磊;吴建标;成功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22(68)6
【摘要】流体包裹体是近年来研究地质流体,尤其是成矿流体的关键途径,各种与之相关的测试技术与方法及理论成果日新月异。
流体包裹体研究不仅可以获得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还可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与组成,为识别矿床类型、构建成矿模式提供直接证据。
笔者等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与盐度、成分分析、pH 测试与计算、P—V—T—x状态方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其在矿床学上的应用7个方面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与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
首先,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流体包裹体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流体包裹体成分测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其次对各类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进行了归纳整理,对分析矿床的成因类型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14页(P2305-2318)
【作者】李晓东;张艳;韩润生;王磊;吴建标;成功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流体包裹体分析法在铀矿床研究中的应用——以相山铀矿田邹家山、沙洲矿床为例
2.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LA-ICPMS分析与矿床学应用进展
3.流体包裹体及石英LA-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4.热液矿床中不透明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5.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成分分析及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洋洲流体包体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第5卷第5期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V ol.5,No.51996年10月 GEOL OGICAL EX P L ORATION FOR N ON -FERROUS METALS Oct .,1996大洋洲流体包体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大洋洲及毗邻国家的学者们对研究流体包体的最先进的显微分析技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珀斯和汤斯维尔,以大学为主体成立了矿床研究中心。
对热液成矿系统的浓厚兴趣促使堪培拉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和国立大学地球学院研制出多种世界先进水平的流体包体测试仪。
众所周知的冷热台(如ChaixMeca ,L inkam,USGS 等)中大多数测试温度范围在-196℃~1350℃之间。
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还有一台用于流体分析的Microdil -28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及热爆裂质谱仪、全浸析(Leachate)分析仪和影像分析仪等设备。
悉尼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 )也有冷热台,一台Microdil 28激光拉曼显微探针,同位素分析设备和一台质子感应X 射线(PIXE )显微探针(PEXE )。
CSIRO 与澳大利亚地质调查所合作研究出一种PIX E 显微分析设备定量分析流体包体的方法。
以前的方法是仿造流体包体与质子束之间的隔膜,散焦以击中整个包体。
这种方法是半定量的,误差大约在30%~40%之间。
不定因素主要来自每个包体复杂的内部结构(典型的是含蒸汽泡或子晶)以及质子束强度的分布不均匀性。
可是,近年来在利用分层屈服模型计算无损流体包体质子感应X 射线屈服方面和模拟质子束与流体包体相互作用的复杂三维几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现在用3MeV 质子束小光栅扫描便可得到已知质子束强度分布。
用石英深部2~15μm 处的人造流体包体做了方法试验。
在扫描质子探针上用ClK α/K β比技术测试深度达±1.5μm 。
结果表明,对重元素精度提高大约10%~15%,Cl 分析提高20%~30%左右。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一、本文概述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内部流体活动的重要记录者,一直以来都是地质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它们以微小包裹体的形式被固定在矿物晶体中,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内部流体性质、活动历史以及成矿作用的关键信息。
本文旨在综述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形成机制、分析方法以及地质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梳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内部流体系统的运作机制,为资源勘探、环境评价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流体包裹体,作为地质作用中重要的记录者,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包裹体的形成通常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地质过程密切相关。
在岩浆活动中,随着岩浆冷却和结晶,其中的挥发分和溶解物被捕获在矿物晶格中,形成原生包裹体。
而在变质作用中,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原有岩石中的矿物发生重结晶,其中的流体被包裹在新的矿物中,形成次生包裹体。
包裹体的演化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随着地质环境的变化,包裹体中的流体可能发生相变、溶解-沉淀、氧化还原等反应,导致其成分、形态、大小等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记录了地质历史中的流体活动信息,也为研究地壳内流体性质、运移路径和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区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通过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手段,可以对包裹体中的流体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通过显微测温、压力计算等方法,则可以揭示包裹体的形成温度和压力条件。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工具。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我们对流体包裹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
通过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地质背景分析,有望揭示更多关于地壳内流体活动、物质迁移和成矿作用的细节信息。
表生环境条件形成的石盐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Mg2
+、SO
2- 4
、Cl-
等离子
的含量,且测试精度很 高,所有离子 的测试误差 在
7 %以下。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对较小的石盐流体 包裹体,Na +、Cl- 离子含量的测定误差较高,但这可 以在测得 K +、Ca2 +、Mg2 +和 SO 2- 含量后利用离子
4
相互作用 模型[37 ~40] 定量计算 出 Na +、Cl- 的 含量, 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36] 。
代表层及钻孔中自生石盐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的均 一温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实验室 31.5 ± 2℃和 41 ±1℃两个温度条件控制下形成的石盐单 一液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 ~33℃和-5 ~42℃,各石盐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均 一温度大都比石盐形成的实验室控制温度低,但所 测均一温度的最大值(最大均一温度 Thmax)同石盐 形成的实验室控制温度相一致:实验室 31.5 ±2℃ 和 41 ±1℃温度条件控制下形成的石盐单一液相流 体包裹体的最大均一温度分别为 33℃和 42℃;1993 年4 月期间采集的死谷湖现代表层石盐单一液相流 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 4 ~34℃,最大均 一温度(Th 为 34℃)与同期实地观测到的湖水水
第 20 卷第 8 期 2005 年 8 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 VA NCES IN EAR TH SCIEN CE
文章编号:1001-8166(2005)08-0856-07
表生环境条件形成的石盐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Vol.20 N o.8 Aug.,2005
刘 兴起1 ,倪 培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 ; 2.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流体研究所,地球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流体包裹体地质学
讲课提纲
1. 流体包裹体定义 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3. 流体包裹体相体系 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 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与方法 6. 流体包裹体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90(C)
K1t
J1s2-1
-10
3875-3878m
-8
100(C)
-6
-4
-2
0
40
50
60
70
80
90 100
Th ( C)
110(C)
JJ22tx
J1s 120(C)
J1b
200
150
100
50
Age (my)
t=0
0
深部热流体?_@渤海
6
样品深度: 2352m
E2k E2S4 E2S3E3S2E3S1 E3d
1. 90~120 C 2. 120~150 C 3. 150~170 C
油气包裹体组成分析与PVT模拟计算
多种PVT模拟方法可以实 现判别油气类型,确定成藏 温压条件、流体势计算等。
PVT模拟软件
包裹体原位低温拉曼光谱分析方法
应 用 实 例
Intensity (counts/s) Intensity (counts/s)
(Ma) 50
40
30
N1g
20
30
50
70
等
90
温
线
110
℃
130
150
QHD34-2-1井
Nm Q 深
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
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在地学中应用的进展一、流体包裹体的定义成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因晶体生长机制、生长速度或某(些)组分浓度发生变化、或多相界面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空穴、品格空位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成岩成矿流体,是保存至今。
在多数地质作用过程中,流体都担任着元素迁移的载体、化学反应的活化剂的角色。
大量研究表明,岩石、矿物以及元素在有无流体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迥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对于认识某一地质过程而言,流体方面的研究往往能够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
流体包裹体则以其直接反映古流体的成分,在各种司矿物中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对各种后期改造有一定的抵抗力等特点而成为研究占地质流体的最佳样本,并己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各种地质过程的研究中。
测温及均一性的实验仪器镜下的流体包裹体二、流体包裹体在地学中的应用(1)在矿床学中的应用: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确定矿床形成时的压力和温度;测定成矿流体成分;研究成矿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判断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质沉淀富集机制;确定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
(2)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推断隐伏断裂构造,判断区域应力场方向;判断构造期次和演化顺序;判别变质岩区构造。
(3)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在石油地质中应用最多的流体包裹体是有机包裹体,有机包裹体指的是含有有机物的包裹体,是成矿及油气流保留下来的唯一原始样品。
有机包裹体研究在以下儿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生油盆地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有机包裹体,有利于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有机包裹体可以用来恢复盆地占地温和生油热史;可用于研究盆地构造演化史。
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应用:有机包裹体研究可用于判断油气运移通道和油气运移的相对时间(阶段);推断油气演化程度和油气源性质。
在油气评价及远景预测中的应用:可以根据有机包裹体的丰度特征来预测评价油气藏;可以根据有机包裹体类型、特征、均一温度、成分特征来预测油气远景区;也可以应用于模拟生油盆地地下水动力学。
流体包裹体研究若干进展及对热液矿床研究的启示
张德会1 张文淮2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Zhang Dehui1 and Zhang Wenhuai2
(1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2 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和成矿金属均与岩浆热液有密切成因联系
研究表明斑岩铜矿成矿经历了早期岩浆和晚期大气水阶段,但在搬运和沉淀矿石的是早期岩浆热液还 是晚期地下水的问题上还有争论。包裹体研究不仅证明引起早期高温钾质蚀变的是岩浆流体,而且伴随Cu 沉淀的热液也是岩浆热液。斑岩铜矿中的流体包裹体大都是在低于和接近花岗闪长岩固相线的温压条件下 被捕获的,因此不仅那些在相对高温下(t≥500~600℃)均一的高盐度包裹体是岩浆热液包裹体,而且中 等盐度(w(NaCleq)为 10%)、中温(t 为 300~400℃)或低盐度富气包裹体也可以是岩浆热液成因,它们 代表了直接从岩浆中分异或从岩浆中出溶的两种不混溶相。整个斑岩成矿系统垂向上延伸达 10 km,不同 类型包裹体实质代表了不同矿床形成的温压条件(Bodnar,1995)。
俄罗斯一个研究小组经多年研究提出,热液学说不能完全解释金属从岩浆中的分离和富集。Sobolev and Starostin(2001)提出了硅酸盐熔体-卤水流体(Silicate-salt melt-brine)的观点。指出含矿花岗岩中不仅存 在玻璃、液体和气体包裹体,而且存在由硅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盐水熔体组成的两相包裹体,或硅酸盐-盐 (熔体-卤水)单相包裹体。在无矿花岗岩中未发现此类包裹体。这些硅酸盐熔体-卤水中盐度w(NaCleq)高 达 70%,富集H2O、F、Cl、B等挥发分,含有高浓度W和Sn的化合物。当这种富金属硅酸盐熔体-卤水上 升到地壳浅部时,与地下水作用,形成通常所称的热水溶液,在稀释过程中形成金属沉淀。这一认识深化 了Marakushev 等(1983)的流体熔体观点。这一观点还得到元素在熔体/溶液之间分配系数(Kpm/v)实验 数据的支持,即在含F的熔体-溶液体系中,W、Sn、Li、Nb、Ta等元素的Kpm/v>1 或远大于。上述认识可以 较好地解释一些石英脉型和花岗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机理。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地球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经过漫长的时间的发展,流体包裹体现在已经成为最热门的研究之一。
目前,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主要是从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区分、测温以及成分的分析等方面。
虽然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发展,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技术日渐成熟,但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而这些不足之处也将成为流体包裹体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现状;研究方向1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史流体包裹体是成岩矿物中成岩成矿流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的这部分物质[[1]]。
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了整个地质作用的过程。
它记录并保存了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素组成、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等等,从而推断和解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
对于包裹体最早的认识是:我国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的。
对包裹体进行描述:士人宋述家有一珠,大如鸡孵,微绀色,莹澈如水。
手持之映空而观,则末底一点凝翠,其上色渐浅;若回转,则翠处常在下,不知何物,或谓之“滴翠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后来又有多位学者相继对包裹体进行了研究。
尤其是英国地质学家Sorby通过对包裹体的详细研究,在论文中提出了包裹体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和方法,即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根据观察和实验,对流体的性质和成因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认为可以用气液包裹体测定成矿温度,奠定了后来研究流体包裹体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由Smith提出并由其学生Scott设计完成发明的爆裂法测温法,该方法使测定不透明矿物成为可能,也是包裹体研究史上的又一大进步;在1958、1962和1963年Scott相继发表论文,系统阐述了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打开包裹体后分析液相和气相的方法。
1968年美国学者Roedder发表了关于包裹体均一法、冷冻法及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应用的一系列论文,提出了气液包裹体是作为成矿溶液样品保存下来的论点[[2]]。
流体包裹体及其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应用
摘要流体包裹体及其在含油气盆地研究中应用流体包裹体是成矿成岩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矿物包裹体的形成贯穿在整个地质作用过程中。
它记录并保存地质作用不同阶段的物理-化学特征包括温度、压力、PH、EH、化学组成、矿化度、同位组成、热动力条件等。
油气运移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往往产自于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的方解石脉、石英脉、石英次生加大边、石英颗粒裂缝愈合处或与其同期形成的萤石、硬石膏等自生矿物中,特别是被包裹在晶格缺陷或窝穴内的那部分由有机的液体、气体组成的包裹体,称为有机包裹体,它们是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的直接标志。
流体包裹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球化学体系,可以反映成矿时的流体性质(包括温度、压力、pH值等),作为流体活动的唯一原始样品和直接标志,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有机包裹体研究在盆地演化史分析、恢复盆地古地温、分析断裂构造、研究油气运移通道、确定油气运移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确定油气勘探深度和预测远景区以及油气源对比等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已成为生油盆地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冰点和成分是目前研究流体包裹体最为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在油气勘探方面。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反映的是包裹体形成时的温度,对于油气包裹体而言也就是油气充注时的温度,因此利用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以研究成藏期次及充注时间。
包裹体的冰点可以用于研究流体的盐度,从而恢复古环境。
包裹体的成分还可以直接反映流体的组分。
一、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可根据组成的不同分为七个亚类:1)、纯液体包裹体。
在室温下为单相液体包裹体,纯液体包裹体通常是从均匀流体中捕获的,形成温度一般较低(图1);2)、纯气体包裹体。
在室温下为单相气体包裹体,一般是在火山喷气、气成条件或沸腾条件下形成的;3)、液体包裹体。
当前流体包裹体研究和应用概况.
6"+&#.*)+’#"
=6@ A@>@*AH6 ’+ *+4 *??G)H*F)’+> ’D DG&)4 )+HG&>)’+> 6*B@ ?A’,A@>>@4 FA@E@+4’&>GI ’B@A F6@ G*>F FC’ 4@H*4@>K =6)> )> A@DG@HF@4 LI F6@ )+HA@*>)+, +&EL@A ’D ?*?@A> ’+ DG&)40)+HG&>)’+ >F&4)@> )+ @*AF60>H)@+H@ M’&A+*G>K S’A @(*E?G@,E’A@ F6*+ 8;9 ?*?@A> 4@*G)+, C)F6 DG&)4 )+HG&>)’+> 6*B@ *??@*A@4 )+ ,#*;@1(1;% #’ 8*3*(*;@1(1;% 7;’% *+4 8@#(1;%- ,#*-*./ >)+H@ F6@ !:U9’>, )+HG&4)+, >@B@A*G >?@H)*G )>>&@> 4@B’F@4 F’ F6@ >&LM@HFK =6@
?@AH@+F*,@ ’D ?*?@A> H’+F*)+)+, DG&)40)+HG&>)’+ >F&4)@> )+ G;*)*(1; ,#*-*./ )+HA@*>@4 >F@*4)GI DA’E ;W )+ !:<; F’ #<W )+ #999( S),K !)K =6)> FA@+4 )> +’F >&A?A)>)+, ,)B@+ F6*F DG&)4> *A@ )+B’GB@4 )+ E’>F ,@’G’,)H ?A’H@>>@>,*+4 DG&)4 )+HG&>)’+> *A@ F6@ ’+GI >*E?G@> ’D F6@ *HF&*G ?*G@’0DG&)4>K X)F6 F6@ H’+F)+&’&> )E?A’B@E@+F ’D *+*GIF)H*G F@H6+)J&@>, DG&)4 )+HG&>)’+> C)GG H’+F)+&@ F’ L@H’E@ *+ )+4)>?@+>*LG@ F’’G )+ >F&4I)+, B)AF&*GGI @B@AI ,@’G’,)H ?A’H@>> C6@A@ F6@I C@A@ D’AE@4 *+4 ?A@>@AB@4K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油气成藏学是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及应用决定着中国未来石油天然气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应地,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其重要的应用,以便全面认识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未来石油勘探提供参考。
一、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流体包裹体是油气成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和地层沉积物之间的重要接触界面。
从油气对地层沉积物的渗透、溶解、滞留、渗流、膨胀、排空等方面,流体包裹体可以评价油气分布和成藏状况,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目前,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一方面,研究人员从油气渗透性、油气渗流性能、床底水环境、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多个研究角度,对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油气勘探开发能力。
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油气勘探技术也为流体包裹体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数据,比如重力流体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等,使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现场及地质壳的研究,它既考虑到物理地质测量,也考虑到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测量,从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1、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主要是针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和地层沉积物接触界面的实验研究,其目的是研究油气的渗透、溶解、滞留、渗流等物理地质性质。
在实验室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采用油气渗透性测试、油气膨胀研究、油气萃取等方法,研究油气的形成机理和成藏状况。
2、现场研究流体包裹体的现场研究主要是指对流体包裹体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构造和特征进行现场调查和研究。
现场研究主要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中构造变形、岩性改变及油气滞留特征等,并结合重力流体勘探、三维地震勘探等技术,进行系统的现场调查研究。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间
包裹体 均一 化温 度测 定是 流体 包裹体研 究 的重 要参 数 , 是 直接 了解 流体 古温 度 、 推 测盆地热 演化史 的主要依据 。 同时也 可 以确定 油气 的充 注时间 , 对油 气 藏的成 藏史进 行研 究 。 目前 , 均一 化温度 的测 定是 将 包裹 体样 品置 于显 微 热 台上加 热 , 测定 升温 时两 相 界线 刚消 失 ( 气 泡 消失 ) 时 的 温 度称 为 均 一 化 温 度, 这一 温度 大致 可 以反 映包裹 体 捕 获 时流体 的古
质 妇。
单相 气态 、 气液 两相 、 气态 烃 、 沥青包裹 体 。
2 包裹体 的研 究方 法 2 . 1 有机 包裹体 的显微 荧光 分析技 术
赋存 于矿物 中的流体 包裹体 是 一个很 有用 的工 具, 它是油 气运移 聚集 过程 的直 接 标志 , 其形成 后没 有 外来 矿物 的加 入 和 自身 物 质 的 溢 出 , 因此 它 可作 为原 始 的成 矿液 体 来 研究 , 可 以用 来 确 定油 气运 移 的相 态 、 时期 、 期次、 方式、 深度等 ] 。 l 包裹体 的分 类 按照物 理状 态 , 包 裹体 可分 以下两类 : 包括 流体 包裹 体和熔 融包 裹体 。依 据 晶体 生 长时彼 此之 间 的 关系 , 以及 包裹体 的发 育形 成 的时 间进行 划分 , 可 以 分为 原生 、 假次生 以及 次生 包裹 体 ] 。 所有 原生 包 裹 体 , 不论 它们 捕 获 的是 何 种 流体 ( 均 匀 的或者 不 均匀 的) , 都 是在 主 矿 物结 晶或重 结 晶过程 中形成 的 , 它们 与主 矿物 同时形成 , 它们 所含 的溶 液就是 形成 主矿物 的成矿 流体 , 因此 , 它们 是主 矿 物形 成 时成矿 流体 的代 表 。次 生包 裹体 是 主矿物 形 成 以后 由后 期 构 造热 事 件 形 成 的 , 主矿 物 由于受 后 期 构造 应 力作 用 产生 裂 隙 和 孔 隙 , 后 期 热 液进 入 这 些 裂隙和 孔隙 , 并且 使主 矿物 产生 部分 溶解 , 进而 又重 新结 晶 , 在 此过 程 中捕 获后 期 热液 而形 成 的包 裹体 , 称为 次生包 裹体 。 假 次生包 裹体 是一 种特 殊 的 原 生 包裹 体类 型 , 当 晶体在 生 长 过 程 中 收到 应力 作 用 而 产生 裂 隙 , 生 长 晶 体 的介 质 就会 进 入 裂 隙并 被 继 续生 长 的晶体封 存形 成包 裹体 。 根据 流体 包 裹体 的成 分 及相 态 , 可 以分 为盐 水 溶液 和有 机包 裹 体 , 盐 水溶 液 流 体 包裹 体 又 包括 单 相 盐 水、 气液 两相 的盐 水包 裹体 , 有机 包裹 体又 分为
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意义
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意义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非黑色金属矿床之一,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关于该矿床成因及其流体来源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因此,研究该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成分和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该矿床的成因和探讨相关研究问题。
针对该矿床,研究者采用显微波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其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该矿床中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一是主成分为H2O-CH4-NaCl的含气包裹体,它们分布在伴生矿物如石英、白云石等中,并具有显著的盐度(NaCl约占液体份量的50%)。
此外,还发现其高温阶段中存在着溶解态的H2O和NaCl。
二是主成分为H2O-NaCl-CO2的含液包裹体,分布在伴生矿物如蛇纹石、辉锑矿等中。
其特征为低温阶段和高温阶段各有一个最大密度温度峰值,如低温阶段的最大密度温度峰值为82℃,而高温阶段的最大密度温度峰值为290℃。
通过对这些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H2O-CH4-NaCl的含气包裹体是矿床中主要的热液成因流体,并具有较高的盐度,说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流体的热液成因过程。
其次,H2O-NaCl-CO2的含液包裹体可能是该矿床成矿流体中的后期成分,但其来源和演化过程目前仍需要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最后,对于该矿床成因机制的探讨,以上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持,但矿床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机制仍需要在更深入的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等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总之,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该矿床的成因问题,同时也能为我国其他多种矿床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利益。
四川雪宝顶钨锡铍矿床是中国著名的钨锡矿床之一,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相关的数据也成为研究该矿床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下列举了一些与该矿床有关的重要数据,并进行分析。
1. 矿床的产状和规模:该矿床呈东西向长条状走向,总体规模较小。
激光拉曼技术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新进展
关 键 词 : 光 拉 曼 ; 裹 体 ; 度 ; 力 ; 度 激 包 盐 压 浓
激 光 拉 曼 光 谱 显 微 探 针 ( s rRa n M ir — Ia e ma c o po e 是 近 年 来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的 分 子 光 谱 微 区分 析 rb )
1 0
内蒙 古石 油4 = 5J
2 0 年第 2 期 08 2
激光拉曼技术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的新进展
邹 广明 , 李保 华 毛红 光 陈 良。徐 厚 倜 , , ,
(. 1 成都理工大学 , 都 60 5 ;. 成 1 0 9 2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 开发局四一八队, 湖南 娄底 4 7 0 ; 10 0 3 凉 山 矿 业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技 术 部 , 川 会 理 6 54 ;. 江 省第 十一 地质 大 队 , 江 温 州 3 5 0 ) . 四 1 1 6 4浙 浙 2 0 6 摘 要 : 文 总 结 了近 几 年 来 激 光 拉 曼 光 谱 显 微 探 针 技 术 在 测 定 包裹 体 的 盐 度 、 本 内压 和 溶 液 浓 度 等
技 术 , 一 种 测 定 物 质 分 子 成 分 和 分 子 配 位 体 结 构 是 信 息 的 、 破 坏 性 的 微 观 分 析 技 术 。 项 分 析 技 术 在 非 该 微 区分 析 上 所 显 示 的 高 精 度 、 位 、 损 和 方 便 快 捷 原 无 的特 点 , 之 成 为 测 定单 个 流体 包 裹 体成 分 的 最重 使
以 使 用 显 微 激 光 拉 曼 光 谱 偏 移 参 数 法 确 定 溶 液 中 的
流体包裹体研究_进展_地质应用及展望
第24卷 第10期2009年10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24 No.10Oct.,2009文章编号:100128166(2009)1021105217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3孙 贺,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摘 要:在多数地质作用过程中,流体都担任着元素迁移的载体、化学反应的活化剂的角色。
大量研究表明,岩石、矿物以及元素在有无流体的情况下会表现出迥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所以对于认识某一地质过程而言,流体方面的研究往往能够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
流体包裹体则以其直接反映古流体的成分,在各种矿物中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对各种后期改造有一定的抵抗力等特点而成为研究古地质流体的最佳样本,并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各种地质过程的研究中。
从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流体包裹体的种类和原生、次生流体包裹体的区分,对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要点以及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的综述,着重介绍了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及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并举例说明了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以及近期的一些关于流体包裹体中保存生物标志和生物遗迹化石的研究,最后对未来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简单的展望。
关 键 词: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变质岩;矿床成因;生物标志中图分类号:P592 文献标志码:A 流体包裹体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勘探、地球内部的流体迁移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
本文就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原理、分析技术、地质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系统的阐述。
1 流体包裹体的种类和区分流体包裹体按其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host2 m ineral)形成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倪培;范宏瑞;丁俊英【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年(卷),期】2014()1【摘要】本世纪前十年(2001年-2010年),国内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和应用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本文就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包裹体流体体系PVTX性质的模拟、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以及油气包裹体和成藏过程研究等——进行了总结。
国内包裹体流体体系PVTX性质的模拟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各种天然流体体系的状态方程被应用于包裹体研究中。
结合国际上流行的流体包裹体合成技术,国内学者利用人工流体包裹体,已经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形成机理、包裹体中流体体系相平衡和流体包裹体分析设备标定的研究工作。
成矿流体和成矿机制研究仍然是流体包裹体的主要应用领域,一些国际前沿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如金属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红外显微测温技术,单个流体包裹体成矿元素的LA-ICP-MS测定方法,以及流体包裹体组合(FIA)研究方法等,被国内学者在研究中采用。
油气包裹体研究越来越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其在油气成藏机理尤其是油气充注以及成分演化史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主要研究领域,利用熔体包裹体研究地幔流体,通过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变质流体,应用表生环境下蒸发岩(石盐)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古气候,这些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本世纪的前十年,国内流体包裹体研究与国际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学者创立的ACROFI系列会议目前也已经成为国际流体包裹体界的重要系列会议之一。
【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流体PVTX;人工合成包裹体;成矿流体;成藏流体【作者】倪培;范宏瑞;丁俊英【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内生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1;P575【相关文献】1.地质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国际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流体包裹体会议在广州召开[J], 单强2.原位低温拉曼光谱技术在人工合成CaCl2-H2O和MgCl2-H2O体系流体包裹体分析中的应用Ⅱ:低温下流体包裹体相变行为的研究 [J], 倪培;丁俊英;Jean DUBESSY;张婷3.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应用——Ⅰ.流体包裹体研究 [J], 麦碧娴4.用二次离子质谱仪(SIMS)对矿物中单个流体包裹体进行元素分析:太古宙中温热液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阳离子比的应用 [J], L.W.Diamond;龙洪波;陈晓枫5.地质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国际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流体包裹体会议在广州举行[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1.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 流体包裹体的分类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
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
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1953-1976 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 年Ermakov 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 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
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 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
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 3 类。
(3)2003 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
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0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 流体包裹体的区分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
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
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
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 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
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
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
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
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影响等因素的影响。
2.2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分析按其取样方式以及分析的数据代表性可分为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和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的对象是通过压碎或热爆裂萃取法获得成群包裹体爆裂后释放出来的混合流体。
优点是获取样品的量较大,可以达到大多数仪器的检出限。
缺点是数据代表性差,无法区分不同世代的流体包裹体,工序繁杂,对多数包裹体而言,固相很难从主矿物中萃取出来,而气相很难收集。
单个流体包裹体分析相对于群体分析的优势在于其分析数据所代表的信息是确定意义的,并且能够有选择性的对多个世代的包裹体分别分析以获得不同时期流体变化活动的信息吗,从而通过控制分析样品对岩石内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十分精细的研究。
缺点是由于单个包裹体体积很小,因而每次能够检测的元素有限,且对仪器的要求较高,要求同时具备高的空间分辨率,高的灵敏度以及较低的检出限。
按照实验方法可分为非破坏性和破坏性分析两种类型。
2.2.1 单个包裹体非破坏性分析单个包裹体非破坏性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紫外荧光法、激光拉曼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法。
(1)紫外荧光法用紫外可见光对有机包裹体进行照射,可以鉴定包裹体中某些特定的基团或有机官能团。
该方法对有机包裹体中烃类成分的定性解析和烃类成熟度的判别具有重要意义,它对鉴定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比较有效,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而对饱和烃则无能为力,因此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激光拉曼光谱法(LRS激光拉曼光谱应用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适用于分子骨架的测定,是确定包裹体内轻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含量的强有力工具。
它可以检测包括所有的含硫化合物、CO 2、CH 4、CO N 2、O 2、C-H C=C C三C及子矿物,其空间分辨率较高,理论上的最大分辨率约0.7卩甲一般可以对5 ym以上的有机包裹体进行单体研究,是获取包裹体成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它对具有荧光的有机包裹体研究效果较差,因为激光引起的强荧光会完全遮掩很弱的拉曼信号。
(3)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FTIR是一种可以分析流体包裹体内多原子分子的非破坏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油气中包裹体的分析。
与LRS 相比,分析的流体包裹体要相对大很多(约为仝25卩m)并且对于同一样品的多次测量结果重复性很好。
由于被分析的流体包裹体尺度与红外光波长相差不大,所有被分析的流体包裹体在红外光下都会产生一定的衍射作用,这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FTIR 样品的制备严格且复杂,进行成分分析时必须要测量样品的厚度。
除了上述方法外,常用的方法还包括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核微探针(PIXE和PIGE以及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分析(XANE)o2.2.2 单个包裹体破坏性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主要用于固体物质的主量、微量、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分析,已成功的用于单个流体包裹体元素组成的定量分析。
激光剥蚀是一个强大且普遍应用的原位采样技术,而ICP-MS则是一个高灵敏度、高精确率、低检出限、多元素同时检测并可提供同位素比值信息的元素分析技术,LA-ICP-MS 将二者相结合,从而同时获得了高空间分辨率、原位采样能力以及多元素的高精度快速检测能力。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分析距离样品表面100 ym之下的多阶段包裹体,缺点是无法消除多原子间的相互干扰。
2.2.3 群体包裹体分析群体包裹体分析主要通过热爆裂法、破碎法、酸解法等实验方法提取样品中包裹体的流体组分,再利用四极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法、离子色谱法等对成分进行分析。
四极质谱法利用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根据其运动轨迹来实现质量分离,并经过检测器检测后,得到样品分子的质谱图。
该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较普遍采纳的包裹体流体气体成分分析方法之一,可以用来测定包裹体的气相成分和含水量,气体样品的成分及水样品中的杂气。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质谱图简单的特点,是目前分析稀土最灵敏的方法之一,它一般用于测定各种岩石和地质流体中低含量的稀土含量,这种方法分析包裹体中微量重金属离子效果较好,并且运行成本低、样品处理极其简单。
但是该仪器维护复杂,仪器的可靠性受影响,对复杂对象及一些常见元素(如K、Ca)的分析性能较差。
离子色谱法只需将样品中包裹体高温爆裂后制成溶液,无需再进行化学分离即可进行测定,灵敏度可达10 -6〜10 -9数量级,而且操作简单、速度快、用样量少、成本低。
但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阴离子分析,一次进样可以测定 F -、Cl -、Br - 、SO 4 2- 、NO 3 -、PO 43- 、BrO 3 - 等多种阴离子。
3. 流体包裹体的应用3.1人工流体包裹体及P-T-V-X属性3.2 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3.3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藏中的应用油气包裹体是存在于储层并被捕获、封闭于成岩自身矿物晶格缺陷或碎屑矿物成岩愈合裂隙中的显微流体样品。
油气包裹体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在盆地模拟和油气地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油气包裹体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以其具有的特殊性受到石油地质学家的重视,在油气成藏机理尤其是油气充注以及成分演化史研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3.1 烃源岩排烃史、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研究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排烃的次数,通常认为均一温度峰值区间即代表排烃过程,若只有一个峰值,则认为是连续排烃,若出现多个峰值区间,则为多次排烃。
根据包裹体的类型、荧光特征、均一温度、成分等参数可以确定有机质的类型及成熟度。
紫外荧光分析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它指的是石油流体被紫外光激发,会发出落在可见光范围内(400~70Onm)的荧光,重质油相对于轻质油荧光光谱波长更长,而包裹体石油流体成分成熟度的进一步提高,荧光颜色不断“蓝移” ,因此包裹体的紫外荧光分析能提供油气成熟度的信息。
3.3.2 油气运移的时间、方向和通道油气包裹体是油气运移的原始记录,有记录发现,有些岩层中大量的裂隙网络中留下了包裹体排列迹线,保留了古流体渗流的“化石”通道形态。
因此在一定地区,对构造矿脉或各期缝隙中冲天的包裹体进行分布方向、期次的研究,可以推断油气运聚时的动力状况和相对时间,从而有助于油气的运移方向、运移通道体系的模拟研究。
Levine 研究发现,有机包裹体类型可以大致确定油气运移时间,出现含液相烃有机包裹体标志着烃类物质已开始成熟,大量液相烃有机包裹体和气-液烃两相烃有机包裹体的存在代表了石油的大量运移和聚集过程,大量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和沥青-气相烃有机包裹体的广泛分布则是天然气大规模运移、聚集历史的直接标志。
3.3.3 油气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利用油气包裹体成分分析,对比不同阶段的成分分析结果可显示油气藏成分的性质及演化,如利用包裹体过冷却现象或气相成分确定油气从生成到运移聚集阶段的氧化还原性质;利用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阴阳离子总和之差与C02总量、离子浓度及均一温度参数来计算流体酸度;采用拉曼光谱技术对天然气包裹体成分分析,若烃类流体中存在二氧化碳流体,则可证实成藏过程中存在酸性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