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脑卒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随机的选取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脑卒中抑郁的患者,并把80名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以及结合组,然后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一定的比较,并对抑郁的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结合组经过实验可以明显的看出治疗的效果要好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还没有进行治疗时结合组与对照组的SDS以及ADL评分没有太多的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后,结合组与对照组的SDS以及ADL评分相比较,对照组明显ADL评分高于对照组。

而SD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荐。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后抑郁;临床效果脑卒中比较常见的后遗症就包含的有脑卒中后抑郁,其发病率还比较的高,脑卒患者在得有此病时情绪通常比较的低沉,对任何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以及本身就有疾病,很多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轻生的想法,所以此种病情要及时的给与发现并进行治疗,本文主要探讨了对脑卒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随机的选取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名脑卒中忧郁的患者,并把80名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以及结合组,然后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一定的比较。

其中结合组有40名患者中男22名,女18名,年龄53~80岁,而对照组中的40名患,男28名,女12名。

平均52~81岁,所有的患者都是被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且年龄性别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注册证号:H20130126,规格:每片含氟哌噻吨0.5mg和美利曲辛10mg)治疗,早晨及中午各1片,口服。

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中药

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中药

卒中后抑郁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中药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指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后除脑卒中各种躯体症状外,出现以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功能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情感障碍,是一种继发性抑郁。

作为脑卒中后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

至少1/3脑卒中幸存者在卒中后或早或晚地都有抑郁的表现,且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均有不利影响并增加病死率。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PSD药物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肯定了此类药物的疗效,但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起效缓慢,通常需2周才能充分起效,且有一定副作用,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承受。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症用药,效果较佳,而且副作用较小,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中风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多样,使患者短时间内出现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存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长时间未恢复还可出现肢体挛急紧张,偏身麻木或疼痛,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加之家庭关系紧张、医疗费用巨大,患者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难以适应,同时对是否能够完全恢复产生害怕和担心的心理。

肢体疼痛及障碍和情绪的剧烈波动,可使患者产生忧愁悲观、烦躁易怒、无所适从的情志变化,进而影响脏腑和气血的正常功能而产生“郁证”。

现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瘀内生损及人体阴阳气血,使脑神失养,神失所藏而发病,病变在脑,与肝、心、脾、肾有关,尤以肝失调畅为主,病多虚实兼见。

就病因而言,大部分医家多从情志而论,如金普放滕晶等认为情志内伤是PSD的重要病因,高向丽等认为患者因恼怒、思虑、悲哀、忧愁等情志异常,更易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郁证,认识到郁证是以气郁为先,肝气郁结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

李继安等认为中风后的所欲不遂是PsD诱发和加重的主要因素。

以上学者从郁证角度认识卒中后抑郁,强调了PSD乃“因郁至病”。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概述摘要: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病,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

对该证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治疗的状况进行分析概述。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综述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多发病,而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又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还可能有躯体不适,如失眠、头晕、口渴,腹胀、性欲减退、食欲不振等。

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妨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因此,随着对疾病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西医为主,但西医往往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

近年来,中医针对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逐步开展,并有学者结合中西医治疗PSD。

本篇从西医、中医及中西医三种治疗方式PSD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1 西医治疗临床上,脑血管病变后常常发生心理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约占38%,PSD的诊断必须是继发性抑郁,以脑卒中病史为前提。

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有研究表明额叶和左侧颞叶的脑血管病变比较容易引起抑郁。

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普遍认为PSD是由于颅内脑血管病变使神经通道遭受破坏,影响了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传导,而这两种神经递质跟情绪密切相关。

从另一个角度,也有研究认为脑血管病变后遗留的躯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家庭社会地位的改变,使患者心理产生落差,从而形成抑郁。

抑郁不但影响生活,严重的更会影响康复,因此现在提倡早发现、早治疗。

西医临床治疗主要指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用于PSD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这是最传统的抗抑郁药,主要作用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但副作用较多,如可能引起心率失常等;SSRIs(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帊罗西汀等,可以增加突触间隙的5-HT浓度,但有胃肠道的副作用[1];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效果好,副作用少;NaSSA(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药)作用强,起效快,适合于重症。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现状分析及中西医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脑卒中发生后,随之出现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滞、活动能力降低为主要表现的复杂的情感性障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1]。

是卒中后主要并发症之一。

此病不仅使患者精神痛苦,而且由于会进一步加重已缺损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延缓阻碍损伤的神经功能修复。

是导致脑卒中后致残率、死亡率急,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 卒中后抑郁的现状研究发病率:国内报道此病发病率在30%-50%[2]之间。

由于目前对本病尚无特异性生物学指标和客观诊断标准、无针对此病的专用量表,多采用各种抑郁症量表进行衡量、调差样本不全面,临床医师对此病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同,甚至有报道,此病漏诊率可达50%-80%。

诸多原因,导致发病率统计数值差异较大。

但不可否认PSD广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泛存在于脑卒中患者当中,危害性极大,需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发病机制:目前PSD发病机制的尚无定论,没有哪种学说可以完全解释此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

在西医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占主导:立论于神经解剖部位和神经递质的改变的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侧重于社会、心理等影响因素的反应性机制学说则。

中医也因几千年的研究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病众医家论述颇多,各有见解。

原发性内源性学说:即从生物学角度论证。

该学说认为卒中后,大脑病变损伤部位累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使得NE和5-HT的含量下降,传递功能受损,导致抑郁发生[3]。

反应性机制学说:从心理角度论证。

本学说认为由于卒中为急性发病,患者卒中后立即出现的肢体障碍所导致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处处需要别人照顾、大脑反应迟钝,无法准确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词不达意甚至失语、社会工作无法再完成,家庭生活改变等,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都使患者一时无法接受,由此产生恐惧、绝望、悲观的念头,最终导致PSD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例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45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同时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观察疗效。

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卒中后抑郁症;安神解郁汤;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目前,脑卒中是临床医学中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卒中后抑郁症(PSD)中也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卒中后患者的神经恢复能力,还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份沉重的包袱,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经济上,都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所以,治疗该病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2007~2009年,本院使用导痰汤合菖蒲郁金汤联合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5例,目前临床上侧重于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笔者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对PSD的综合治疗作用。

治疗效果较好,具体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患者共45例,所有患者均在本院住院治疗,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1例,出血性脑卒中14例;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患者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指定的诊断标准[2]。

本组资料中,有过高血压病史者18例,高脂血症者15例,冠心病者5例,糖尿病者7例。

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岁;病程5~10个月。

对照组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67岁;病程6~12个月。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缺血性脑卒中采用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脑代谢和神经保护等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采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所有患者均酌情进行康复锻炼和配合心理治疗,解释病情,鼓励支持安慰,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研究对象包括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安全性较高,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关机制探讨表明,中西医结合可能通过多个途径调节脑卒中后抑郁症状。

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具有一定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讨治疗机制、优化治疗方案等。

【关键词】中医, 西医, 脑卒中, 抑郁, 临床观察, 结合治疗, 研究对象, 方法, 结果分析, 有效性, 不良反应, 安全性, 相关机制, 结论, 展望未来研究.1. 引言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背景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但效果有限并且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备受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相结合,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

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神经功能等方面,达到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

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还相对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效果,评估其对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通过对比中医传统治疗和西医药物治疗的优缺点,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开展本研究,旨在促进脑卒中后抑郁疾病的治疗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指导,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
中 国 实用 医 刊 20 0 c cl dc eMa.0 9, o. 6 N . ieeJ u n l ata ii r20 V 13 , o6 o P i Me n

6 ・ 7
患者。同时我们也 注意 到 , 频烧 灼 止血 的方 法也 不 是万 能 射
抑郁药百忧解 , 日 1次 , 每 每次 2 g 治疗组 在对照 组用 药的 0m ;
基础上加服 中药 , 主药为 : 郁金 1 , 2g 菖蒲 1 , 志 1 , 2g 远 2g 丹参
【 关键词 】 抑郁 ; 中; 脑卒 中西 医结合治疗
卒 中后抑郁状态 ( S ) P D 是常见 的脑血管病 并发症之 一 , 相 关 因素 比较复杂 。发生率为 3 % ~ 72 , 0 6 .% 多数统计 在4 % 一 0 表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例
5% , 0 该病对患者神 经功能 和 日常生活 能力 的恢 复影响极 大 ,
国内 镜 杂 志 ,0 7 1 ( 1 :1 81 8 . 2 0 ,3 1 ) l7 -10
( 收稿 日期 :0 8—1 5 20 l一1 )
( 文编辑 : 本 崔长征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脑 卒 中后 抑 郁 障碍
吴根 喜
【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 中后抑郁 (S ) P D 的疗效 。 方法 将 8 例 PD患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 0 S
稳 定数 天后 进行 。
参 考 文 献
[ ] Fr s J N, i asnN C, hama J E dsoyi gson 1 or t A Fn yo D S er nD V. n ocp n at i— e l r
t t a b ei [ ] L ne, 7 ,( )3 4 e i l l d g J .a c 1 4 2 6 : . sn e n t9 9

脑卒中后抑郁症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症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症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脑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在治疗以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抑郁症是其中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通常情况下出现在脑卒中后3个月到1年时间以内,由于出现抑郁症状不容易被察觉,同时有的患者还存在有较为严重的语言障碍,直接就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该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绝望、失落以及自责等,有的患者极容易因为抑郁情绪出现自杀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还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该症状出现的病因各异,单纯使用西医进行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有效对治疗该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通常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经过多名治疗医师的研究证明其有着较佳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本文就现今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引言:抑郁症属于一种情感障碍,脑卒中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按严重程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轻型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感减退、睡眠障碍以及社会性退缩等。

一种是重型抑郁,主要表现为悲伤、焦虑、厌世以及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由于情绪原因还会出现自杀行为。

因此为了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症状,以此来降低抑郁情绪为患者正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病理病机贾青霞等认为患者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原因主要与其肝脏功能失调、情志失调以及痰疲闭窍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是肝郁致病。

朱红等认为脑卒中后的抑郁症是“郁症”与“中风”的合病,患者出现中风以后,其后火、痰、风等均会郁结到体内,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气血凝滞、肝气失调,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情志障碍,临床表现出焦虑、抑郁以及寡言等不良情绪。

而西医在对该病的发病病机上还未给出明确的结论,一直在动物身上进行类似的研究,现今研究出来患者出现脑卒中后抑郁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的,涉及有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211066652_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211066652_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医药健闻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李宗花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重庆 402360)脑卒中后抑郁是指发生于脑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的躯体症状的综合征。

如未及时治疗,将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占患者的50%左右。

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近几年,中医在卒中后抑郁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高。

以下就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进行阐述。

脑卒中后抑郁现状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主要临床表现除了躯体症状外,往往还伴随严重的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

根据国内外文献研究,约50%的脑卒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及时调整脑卒中患者精神状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尽快恢复健康,尽早融入社会。

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医学界提出了多种理论,如内源性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大脑的神经生物学转换密切相关;反应机制理论,认为由于身体功能、语言障碍和角色变化,导致患者出现绝望、抑郁的心理状态。

中医专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有两个基本理论。

一种理论是由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认为气郁、血郁、湿郁、火郁、痰郁以及食郁是发病因素;另一种理论是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

中医认为,脑卒中抑郁属于“郁症”范畴。

郁病具有心情抑郁、情绪不宁的特点。

临床研究认为,气虚血淤型脑卒中合并抑郁症发病率相对较高。

脑27医药健闻卒中后抑郁患者伴有出汗、乏力、消瘦,经中医辨证认为,主要存在肾气衰减、精血不足、气血失调,通过采用辨证治疗能够有效调整阴阳平衡。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方法中医主要从肝、肝两经的角度对脑卒中后抑郁进行治疗,因为肝主疏泄,情绪不佳,会造成肝气郁结。

体针治疗针灸疗法具有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脉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不仅能缓解抑郁症,还能提高中医疗效,达到治病的效果。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现今我国脑卒中的患病风险极高,而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其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等,严重影响了卒中患者病后康复信心及康复疗效。

本文在论述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基础上,综述了近几年运用中西医综合手段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为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1],属继发性抑郁,常常存在情绪低落、动作迟缓、失眠多梦、兴趣缺乏甚至厌世自杀等临床表现。

WHO调查报告指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22%~60%[2]。

有研究显示[3],国外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30%~70%,国内的发病率为30%~50%。

脑卒中后抑郁不仅会延缓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脑卒中的复发率和病死率,还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PSD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和医疗问题,近年来有关治疗PSD的临床研究较多,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方法与治疗手段,本文就近几年来中西医综合治疗PSD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PSD的发病机制1.1中医角度中医上,脑卒中被称为“中风”,脑卒中后抑郁属于“郁症”范畴。

从中医学领域看,PSD的病变部位在肝,还可涉及心、脾、肾和脑。

气机不畅、肝气郁滞、脾失健运、心失所养、阴阳失调、肾精亏虚,均可引起“郁症”的发生。

PSD具体的治疗应结合虚实及病症表现的不同而改变,不可拘泥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证型,需辨证看待。

1.2西医角度西医对于PSD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发病机制不可孤立看待。

1.PSD的临床治疗方法2.1中西医独立用药治疗中医认为实证多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柴胡疏肝散等进行治疗;虚证多以脏腑亏虚为病变,常见的证型有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心脾两虚、心肾阴虚等,治疗时应根据累及的脏腑和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滋养肝肾,或补益心脾,或养心安神,中药可选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和天王补心丹等[4]。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分析摘要: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研究[7]认为,大脑损伤后致炎因子作用、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等因素与抑郁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卒后抑郁疗效目的:观察中药配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对部分血清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治疗组予越鞠丸合归脾汤加减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测定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hs-CPR 水平。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I、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越鞠丸合归脾汤加减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PSD能够有效减轻抑郁焦虑状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hs-CPR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认知功能的改善。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病死率位居前三的疾病之一[1],对其并发症的治疗与预防已成为临床研究工作的重点[2]。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20%~80%左右,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失眠、焦虑、情绪不稳定、绝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患者可伴有自杀倾向。

对其预后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导致其社会功能下降,影响其生活质量,是延迟患者康复期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3]。

常规抗抑郁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停药后抑郁症状容易反复,且药物安全性尚存争议[4]。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0年03月-2023年02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39例。

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则加入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差异,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SDS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在上述几项观察指标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帕罗西汀的疗效与安全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血清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生活能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03月-2023年02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39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为61~82岁,平均为(72.6±4.3)岁。

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62~84岁,平均为(73.1±4.5)岁。

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口服20 mg帕罗西汀片,1次/d, 连续用药1个月。

观察组则加入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帕罗西汀用药方法同对照组,加味补阳还五汤配方为:川芎、地龙、桃仁、红花、佛手各6 g, 赤芍、白芍各9 g, 生黄芪、当归尾、白术各12 g, 柴胡15 g, 辩证加减,合并偏瘫症状的患者加用水蛭10 g、桑枝9 g; 合并失语症的患者加用菖蒲6 g、远志9 g; 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加用茯苓10 g、泽泻9 g、薏苡仁6 g; 合并便溏患者加用炒山药10 g。

加水煎煮,1剂/d, 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本次疗效标准显效:SDS评分减分率≥75%。

卒中后抑郁?不妨试试针灸

卒中后抑郁?不妨试试针灸

卒中后抑郁?不妨试试针灸⊙重庆市中医院 张 洁/鲁洪江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主要并发症,会造成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衰退等。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临床多推荐心理+药物(包括中药)治疗。

但实际上,针灸对卒中后抑郁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或可一试。

针刺疗法首先是单纯用针刺治疗。

有学者将通督调神针法、醒脑安神解郁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同西药治疗卒中后抑郁对比,发现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等方面的效果也更好。

还有学者利用针刺四关穴(合谷穴和太冲穴)的方法治疗卒中后抑郁,发现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病症;而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入针刺膻中穴的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强化抗抑郁效果。

此外,在卒中早期利用针刺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总体来说,如果只利用针刺治疗,主要是以督脉穴为主穴,中医认为,督脉穴和大脑密切联系,督脉穴治疗卒中抑郁或者神经损伤等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其次是针药结合。

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针刺和西药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单纯使用西药更有效果,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盐酸阿米替林等西药在和针刺疗法结合之后,都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运用通督调神针刺法和西药百忧解的结合治疗结果表明,两者结合能够有效缩短药物治疗的起效时间,并在抗抑郁方面起到更好的效果。

针刺联合逍遥散、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舍曲林等也有较好的效果。

再就是针刺联合特色疗法。

比如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比单纯的康复治疗或者单纯的针刺治疗效果更好。

百会穴针刺,结合心腧、肝腧穴注射红花注射液,在改善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上和西药差不多,但比单用西药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配合耳穴电针治疗,通督调神针刺法结合认知疗法治疗,针刺“百会五针”结合放血疗法,针刺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法等方法的治疗效果,都比单纯使用西药的治疗方法更好。

调神开郁针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和通调针刺法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其效果则比单纯的心理干预治疗要好。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而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更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

下面我们将对这一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以期能够从中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脑卒中后抑郁的主要表现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在脑卒中发病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这些症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

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抑郁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后气血不足、气机郁滞、心神不宁所致,因此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气机、安定心神来治疗抑郁症状。

而西医则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来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以综合发挥中西医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观察对象和方法我们在某医院随机选择了100例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在45岁至75岁之间。

这些患者被随机分成了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另一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持续治疗3个月。

在观察期间,我们将观察对象的抑郁症状、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我们还将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以便观察并分析治疗的长期效果。

四、临床观察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和观察,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在抑郁症状的缓解、睡眠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组的患者。

尤其是在对治疗的满意度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者明显高于常规西医治疗组的患者。

我们还发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一些患者的自杀倾向得到了有效的缓解,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

五、结论通过本次临床观察,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对患者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
后遗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康复均有影响,因此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传统中医认为,脑卒中后抑郁症是由于气血不畅,心神失守所致,治疗应当“调久神”为主。

西医则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部神经递质异常所致,需要用药物治疗。

因此,中西
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次临床观察选取了2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年龄为40岁以上,诊断时间在6个
月以上。

随机分为中西医治疗组和单纯西医治疗组,每组10例。

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加辅以中医中药治疗,单纯西医治疗组只采用药物治疗。

治疗时间为6个月。

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Hamilton抑郁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结果显示,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单纯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

中西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单纯西医治疗组高20%。

治疗前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中西医治疗组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平均值为11.5分,单纯西医治
疗组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平均值为14.2分。

中西医治疗组治疗后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平均值较单纯西医治疗组低2.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抑郁症
状得到明显缓解,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身体不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症45例
12 治 疗 方 法 .

治 疗 组


1 5

垦墼 查塾


塑 堕壹塑窒(

1 2
缺血 性 脑 卒 中采 用 改 善微 循 环 、 血 小 板 聚 集 、 进脑 抗 促 代 谢 和神 经保 护 等治疗 。 出血 性 脑卒 中采 用 甘露 醇脱 水 降颅
中缺血 性脑 卒 中 3 例 , 血性 脑 卒 中 l 1 出 4例 ; 过 头 颅 C 通 T或 MR 确 诊 , 患 者 均 符 合 1 9 I 9 5年 中华 医 学 会 全 国 第 四 次 脑 血 管 病 学 术 会 议 中 指 定 的 诊 断 标 准 闭 本 组 资 料 中 , 过 高 血 压 。 有 病史者 1 8例 , 脂 血 症 者 1 高 5例 , 心 病 者 5例 , 尿 病 者 7 I 冠 糖 f。 J
均 年龄 6 5岁 ; 程 5 l 病 ~ 0个 月 。 照 组 2 对 2例 , 中 , 1 其 男 3例 , 女 9例 ; 均 年 龄 6 平 7岁 ; 程 6 l 病 ~ 2个 月 。 两 组 患 者 年 龄 、 性 别 、 程 等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5 , 有 可 比性 。 病 P 00 ) 具
采用 HA MD量 表评 定抑 郁 程度 。临 床疗效 根 据《 床疾 临 病 诊 断 依 据 治 疗 好 转 标 准 》 分 为 显 效 、 效 、 效 3级 。 显 , 有 无
效 : MD 评 分 变 化 > 5 : 有 效 : MD 评 分 变 化 在 5 %~ HA 7% HA 0 7 %; 效 : A 5 无 H MD 评 分 变 化 < 0 5 %。
段 : 解 郁散 , ① 由柴胡 、 壳 、 附 、 皮 、 子 仁 、 仁 、 神 、 枳 香 陈 柏 枣 茯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脑部神经功能损伤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在脑卒中后恢复期常常会出现情绪不稳、焦虑、郁闷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对脑卒中后抑郁进行有效的治疗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传统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抑郁是由于心肝脾肾四个脏器之间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上应该以调整情志为主,通过中药治疗,调节五脏六腑,提高体内气血运行状况。

西医学界则认为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的身体状况、面对疾病的态度等因素有关,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抑郁症状。

本研究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 50 名,按照病程时间分为前期组( < 1 年)、中期组 (1 ~ 3 年)、晚期组 (> 3 年) 三组。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脑卒中后抑郁症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每组各 25 名。

随访时间为 6 个月。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方法:患者首先进行情志疏导,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情绪问题。

接下来进行中药治疗,用《金匮要略》中的益气、养阴、活血药物进行调理。

针对患者不同症状,制定不同的方案。

如气虚血瘀型、脾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等不同类型。

治疗 3 个月,每月复查一次患者心理和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再进行药物调整。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HAMD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但在治疗 3 个月和 6 个月时,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的 HAMD 评分降低率分别为 58.4% 和 67.2%,对照组的降低率分别为 33.4% 和 43.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亦呈现类似趋势。

随访 6 个月时,中西医结合组生活质量评分为 82.6 分,对照组为75.4 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观察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出现抑郁情绪。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被称为“中风后抑郁症”,并且在临床中采用了许多中医治疗方法。

而在现代医学中,针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往往采用药物疗法为主。

那么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否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呢?我们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以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一、研究目的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实际观察,验证这一治疗方法的疗效。

也期望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方法和经验。

二、研究方法本次临床观察共选取了100例脑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患者的年龄在40岁到70岁之间,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

这100例患者均接受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周期为3个月。

具体治疗方案为中药治疗结合心理疗法。

中药治疗方面,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配合使用“活血化瘀”、“舒肝理气”、“安神止痛”等中药制剂,同时饮食上酌情忌口,保持心情舒畅。

心理疗法方面,患者接受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

观察指标则主要包括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认知功能评估等。

三、研究结果在治疗结束后,对10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在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有84例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占总数的84%。

有64例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占总数的64%,有20例患者的抑郁症状完全消失,占总数的20%。

而另外16例患者的抑郁症状变化不明显。

观察还发现,在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改善,认知功能也有所提升。

四、结论综合以上观察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是显著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

这一治疗方法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治疗方案,不仅考虑了肉体疾病的治疗,还关注了患者的心理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5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5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55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10例PSD 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卒中后抑郁症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实验组增加服用自拟中药汤剂,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周末测量HAMD评分,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第2、4周末HAMD评分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脑卒中;抑郁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属于脑卒中后发生的情感性障碍疾病,其发病率最高可达79%,患病后3~6个月的发病率为53.4%,2年内的发生率为18~55%[1]。

卒中后抑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因此PSD的预防与治疗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目前,治疗卒中后抑郁取得很大的进展,西医药物、心理疗法、中药治疗、针灸等都为改善患者症状起到重要作用。

有报道,对卒中患者预防性应用氟西汀可以降低PSD的发病率并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2-3]。

本笔者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在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PSD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标准[5],且HAMD≥18分。

(3)神志清楚,语言交流正常,无智能障碍,知情同意参加此项研究活动。

排除既往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意识障碍、痴呆、沟通障碍及不愿意配合此项研究的患者。

110例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2.32±8.24)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
随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目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增高。

卒中除造成躯体残疾,也常常并发情绪障碍。

目前,医生和病人家属只重视患者的躯体功能康复情况,对卒中后情感障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其结果影响病人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卒中后情感障碍包括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焦虑、卒中后淡漠、卒中后情感失禁、卒中后躁狂、卒中后失语患者的情感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卒中后抑郁,今天我们重点讲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诊治。

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约为33%左右,卒中后3-6个月是卒中后抑郁的高发阶段,其发病因素与卒中的病灶部位、卒中的严重程度和病程、认知功能障碍、年龄、性别、性格等有关,另外患者的既往抑郁病史、经济状况、家庭关心、文化程度、小血管病变、脑萎缩程度等也可能与之相关,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各种表现和神经心理学检查进行确诊,并将之分为轻、中、重度三个层次。

卒中后抑郁有两个方面的危害:
1、降低患者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延缓肢体功能的恢复,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

2、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增加了不良预后的风险。

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药物治疗:由于患者通常合并心血管疾病,故在药物治疗方面应选择对心血管副作用小、药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性较高的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黛力新、西酞普兰等。

2、心理治疗:多采用积极肯定的心理疗法,帮助病人建议战胜疾病的信息。

3、音乐疗法:根据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安排音乐疗法。

中医学认为卒中后抑郁包括了中医诊断的中风和郁症。

中风的病理机制主要是风、火、痰、瘀、虚等,治疗中需根据症候特点辨证用药。

常用的方剂有大秦艽汤、镇肝熄风汤、涤痰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明仁医院自制的通神复脑丸。

郁症主要与肝、脾、心等脏器相关,临床分为气血虚实,在实证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

在虚证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肝气郁结型郁病—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郁化火型郁病—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甘栀逍遥散加减。

血行郁滞型郁病—活血化瘀、理气解郁—血瘀逐病汤加减。

痰气郁结型郁病—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加减。

心脾两虚型郁病—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加减。

心阴亏虚型郁病—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加减。

肝阴亏虚型郁病—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加减。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除中药治疗外,还可配合针刺、按摩等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改善卒中后抑郁的各种临床症状,为病人进一步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铺平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