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伴随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并发症为特征。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2011年11月,被德国医学界认为早已消失的麻疹传染病卷土重来,已有2人丧生,另有1500人染病。

麻疹 - 概述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波斯医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首先解释该病,并将其与天花区别开来。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

麻疹 - 病原学

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1]

麻疹 -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麻疹

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传染途径

麻疹病毒随飞沫进入被感染者的鼻咽和眼或直接被吸入气管、支气管,在局部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并经过淋巴管内的流动细胞到达局部淋巴结,继续繁殖并扩散到血流,形成第一次病

毒血症。病毒进入血中淋巴细胞后被送到全身的淋巴组织、肝、脾器官,在这些组织和器官广泛增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全身皮肤和粘膜的毛细管内皮细胞亦被麻疹病毒所感染。

易感人群

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约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中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2]

麻疹 - 发病机制

麻疹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

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典型麻疹的潜伏期较规则,一般为7~14天,最长可达21天。

本病有多种类型:

典型麻疹

1、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

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2、出疹期

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3、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轻型麻疹

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轻型患者多见。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

重型麻疹

病情重笃。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伴循环衰竭者为休克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之不退色者为出血性麻疹。

异型麻疹

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中国用减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见。

麻疹 - 并发症

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喉炎及耳炎,其它可发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以及结核病变播散等。

麻疹 - 诊断

临床诊断

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