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
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
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
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行血浆置换,比较患者治疗后血清总
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治疗后12周时,46.81%的患者好转出院,53.19%的患者病情恶化后死亡;
Logistic回归分析TBIL(P<0.05)和PTA(P<0.05)是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短期
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3次血浆置换过程中,PTA明显的升高(P<0.05),TBIL在平稳下降,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
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指标变化有益于
患者的预后康复临床干预。
关键词:肝衰竭;血浆置换;血清总胆红素;影响因素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解毒、分泌以及代谢功能的器官,若受到肝炎病毒或肝
毒性物质的感染,易出现肝脏类疾病[1]。
肝衰竭就是各种重型肝脏类疾病发展到
终末期表现,临床分为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以及慢性四种,一般表现为黄疸、乏力、腹水、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功
能[2]。
一直以来肝衰竭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发布的调查报告显
示[3],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慢性乙型肝炎,由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衰竭
患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且预后不良。
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
法包括肝移植和常规内科综合干预。
其中肝移植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最佳,但因
该方法肝脏资源有限,基层医院无法开展、大部分患者无法承担医疗费用等因素,未能大范围内应用。
常规内科综合干预为保守治疗,以防治并发症和提高免疫力
为主,患者死亡率高达70%[4]。
近年来,随着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TPE)的不断发展,在肝衰竭患者上的治疗也略见成效。
TPE是一种体外循环治疗模式,通过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将患者的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同时重新补充血浆或代血浆制品,通过清除大分子致病溶质的方法,助患者肝功能恢复,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短期疗效明显[5]。
本次研究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探究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肝衰竭患者47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分期均符合我国2018年修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详见表1。
表1 47例肝衰竭患者的基本资料
基本项目信息
平均年龄(岁)42.6±11.8
男性/总人数(例 %)38/47(80.85)
临床分型(例 %)
AC
LF
早期14(29.79)
中期16(34.04)
晚期8(17.02)SA
早期2(4.26)
LF
晚期3(6.38)
AL F4早期1(2.13)中期1(2.13)晚期2(4.26)
病因分类(例)
HBV感染36(76.59)
自身免疫性肝病2(4.26)
药物及肝毒性物
质
5(10.64)妊娠性脂肪肝1(2.13)
病因不明3(6.38)
1.2临床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2018年更新修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对血液制品或肝素等过敏、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精神障碍等所有不能耐受TPE治疗的患者;排除资料不充分患者病例。
1.3方法
2.4.1 内科综合治疗
47例患者均配合常规的内科基础治疗,如卧床休息,能量营养物质的供给,
口服或静脉应用保肝降酶退黄药物,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的急慢性HBV感染者予
以加用核苷(酸)类似物,辅以补充白蛋白、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
极防治并发症,特殊类型的肝衰竭患者可加用激素抗炎等免疫调节治疗。
2.4.2 人工肝治疗
人工肝支持治疗应用NGL XJC2000血液成分分离机以及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的P-1000G血浆分离装置,根据病情治疗频次为1-6次,每天一次,每
次置换血浆量1600-2000ml血浆,设置血液流速50-80ml/min,设置血浆分离速
度30-50ml/min,首次治疗前需行无菌股静脉导管置管术,妥善固定并叮嘱患者
相关注意事项,每次治疗按照人工肝操作规范常规应用抗凝剂、葡萄糖酸钙等,
防止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抽搐及血栓形成等。
治疗中严密监测生命
体征,定期检查置管处有无折损或渗血,观察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
每次治疗前
后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凝血指标等。
1.4疗效评价
(1)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2周时的转归情况;(2)所有患者TPE前、后的
生化学指标比较: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尿肌酐(Cr)、甲胎蛋白(AFP)、白细胞计数(WBC)、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TPE次数、单次血浆用量、MELD评分(首次术前3天内),其中MELD计算公式:9.6×ln(肌酐 mg/dl)+3.8×ln(胆红素mg/dl)+11.2×ln(INR)+6.4×病因(病因:胆汁淤积性和酒精性肝硬化为0,病毒等其他原因肝硬化为1)(肌酐:1mg/dl=88.41umol/l; 胆红素:1mg/dl=17.1umol/l)。
(3)比较TBIL清除率、TBIL下降水平、PTA升高水平、PTA升高比。
TBIL下降水平=术前TBIL水平-术
后TBIL水平、TBIL清除率=(TBIL下降水平/术前TBIL水平)%、PTA升高水平=
术后PTA水平-术前PTA水平、PTA升高比=PTA升高水平/术前PTA。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所有患者在治疗后12周时的转归情况。
所有入选的肝衰竭患者治疗后12周时的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生
存组:患者好转出院,22/47(46.81%);死亡组:患者病情恶化后死亡,25/47(53.19%)。
2.2所有患者TPE前、后的生化学指标比较
单因素法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的生化学指标相比较,其中TBIL、AFP、PTA以及MELD评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2。
将存在统计学差
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OR:1.353,回归系数:0.258,95%置信区间:0.0075~0.880,P<0.05)和PTA(OR:0.649,回归系数:
0.043,95%置信区间:0.483~0.968,P<0.05)是影响两组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的
短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2 所有患者TPE前、后的生化学指标比较(x±s)
生化指
标
生存组(n=22)死亡组(n=25)
TPE前TPE后TPE前TPE后
TBIL (μ想mol/L)
339.15
±89.36
201.36±
87.37$
410.36±1
10.46^
294.36±12
1.46*$
Alb28.36±28.35±328.34±3.28.34±3.6
(g/L) 3.78.59684
Cr (μmol/L )
71.35±
16.36
71.22±1
5.99
71.36±16
.28
71.24±16.
17
AFP (μg/L)
198.36
±16.36
39.36±6
.30$
99.38±15
.36^
27.36±5.8
9*$
WBC (X109/L)
4.99±2
.16
5.35±2.
09
5.43±3.1
1
5.32±2.89
PTA(%)
33.28±
7.39
25.64±5
.38$
29.11±9.
01^
21.37±7.2
6*$
TPE(次
)
2.61±0.68 2.59±0.55
单次血
浆量(ml)
2493.26±70.382498.46±81.49
MELD
(分)
27.87±4.1935.34±5.11
注:与生存组相比,*P<0.05,且^P<0.05;与TPE前相比较,$P<0.05。
2.3 TBIL下降水平、TBIL清除率、PTA升高水平、PTA升高比的变化情况
所有患者在3次血浆置换过程中,PTA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P<0.05),同时TBIL在不断下降,但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3次TPE后的TBIL、PTA比较(x±s)
1次TPE2次TPE3次TPE t P
TBIL下降水平
(μmol/L)
209.9±79
.21
192.58±8
0.22
178.74±7
6.83
1
.012
.613
TBIL清除率(%)
42.71±9.
23
46.42±8.
49
45.53±11
.10
.116
.963
PTA升高水平(%)
23.94±10
.01
15.42±13
.22
18.18±8.
89
1
.842
.105
PTA升高比(%)
105.18±8
2.33
74.14±10
0.19
62.91±50
.51
4
.889
<
0.05
3讨论
肝衰竭具有发展速度快速,并且治疗及预后较为困难,致死率极高的特点[5]。
目前,临床对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还尚未有完全明确的报道,但是对于我国
比例较高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而言,患者在短时间内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功
能失代偿,临床表现严重。
因此,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
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6]。
TPE作为目前肝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为肝脏修复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主要手段是通过清除体内有害因子,补充所需因子和体外物理干预来达到改
善机体内环境,减轻肝脏代谢负担的目的,过程中配合抗凝药物,证血浆置换循
环的顺利进行[7]。
本次研究显示,47例肝衰竭患者治疗12周时的转归情况显示:有46.81%的患者情况好转出院,53.19%的患者病情恶化后死亡。
与2018年王艳
红[8]等人报道的肝衰竭死亡率70%相比,有显著的降低。
本次研究用单因素分析
法对生存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的生化学指标进行分析,发现TBIL、AFP、PTA以
及MELD评分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
果发现TBIL(P<0.05)和PTA(P<0.05)是影响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疗法后短期
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证实[9-10],AFP升高可能与肝脏基因表达调控有关,而乙型肝炎肝硬化可能促使肝细胞重新获得合成AFP的能力。
本次研究还对TBIL
下降水平、TBIL清除率、PTA升高水平、PTA升高比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所有患者在3次血浆置换过程中,PTA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P<0.05),同时TBIL在不断下降,但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影响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
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血浆置换疗法后,部分实验室生化学指标出现明
显的变化,有益于患者的预后康复临床干预。
参考文献:
[1]史媛媛.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有效率影响分析
[J].International Infections Diseases(Electronic
Edition),2020,9(01):35-36.
[2]高飞,李烨,曾晖等.不同肝素钠抗凝治疗方案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中的
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2,32(03):70-73.
[3]陈姣艳,陈斌,曹冬容等.慢性乙型肝炎并发肝衰竭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J].肝脏,2021,26(09):994-997.
[4]李清奇,郭婷,张丽丽等.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效果[J].中
国当代医药,2020,27(17):40-42.
[5]李刚磊,武杰,王世明.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72例)[J].
医疗装备,2018,31(07):8-9.
[6]吕云云.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
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1):72-75.
[7]徐晖,潘成,何雪明等.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0):11-13.
[8]王艳红, 朱翔, 冯定云,等. 人工肝支持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Ⅲ~Ⅳ期肝性脑病患者成功完成肝移植14例分析[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8, 26(9):4.
[9]李洪智,郭鑫鑫.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和胸腺素β4水平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03):354-355.
[10]李剀.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炎性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影响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 032(011):1683-1685.
吉首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
酶原活动度变化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编号:jdzd2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