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见病及原因

鱼类常见病及原因

鱼类是水中生活的动物,因此容易受到水质、环境、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疾病。下面将列举一些鱼类常见的病症及其原因。

1. 菌病:菌病是鱼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鱼类的皮肤、鳃和内脏等部分都容易受到感染。菌病的原因包括水质恶化、饲料不合理、过度捕捞等。

2. 寄生虫病:鱼类寄生虫病也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寄生虫一般通过鱼类的鳃、内脏等部分侵入其体内,并且会繁殖、生长,对鱼类的生长及健康造成影响。寄生虫病的原因包括鱼类生活环境恶劣、饲料受污染等。

3. 水质疾病: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水质对其健康影响很大。水中含有过多的悬浮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都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此外,水的温度、PH 值等也会对鱼类的生长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可能导致鱼类发生疾病。

4. 缺氧病:鱼类需要通过鳃呼吸获取氧气,但如果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过低,就会导致鱼类发生缺氧病。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微生物过多繁殖、养殖密度过高等因素都会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增加了鱼类发生缺氧病的风险。

5. 疫病:鱼类中普遍存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疫病是由这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疫病的传播往往是因为鱼类密度过高、饲养设施卫生条件差、

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等原因造成的。

以上仅是鱼类常见的疾病及其原因的一部分。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1.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确保鱼类生活在适合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保持水质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2. 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饲料的质量和配方对鱼类的健康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不同鱼种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

3. 控制养殖密度:适度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4. 定期检查和预防接种: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防治病害。同时,对一些常见病害可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总之,鱼类的常见疾病和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水质、环境、饲养方式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持鱼类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加强鱼类疾病防控的研究,提高对鱼类常见疾病的认识,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引发鱼类疾病的因素 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能引起鱼类发病的因素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外界环境和鱼类内在因素两大类,研究鱼类疾病时,应当把外界环境因素与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了解鱼类发病的病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一、外界环境因素 (一)生物因素:鱼类疾病大多数是由于各种病原生物的传播和侵袭而引起的。如: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生物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鱼类。如:水鸟、凶猛鱼类、水蛇、水生昆虫、水网藻等敌害生物。 (二)理化因素: 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系统,体温是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外界温度突然间急剧变化,鱼类就产生应激反应,情况严重时可能引起鱼类大量死亡。一般情况下,鱼苗下塘时水温差不得超过2摄氏度,成鱼不得超过5摄氏度。 2、水中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水中溶解氧不得低于4毫克/升,鱼类才能正常生长。如果溶解氧过低,鱼类容易发生浮头,严重时引起泛塘;水中溶解氧过饱和,则容易引起鱼苗、鱼种发生气泡病。 3、酸碱度:大多数鱼类对水体中的酸碱度(PH值)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通常以PH值7.0-8.5为**适宜鱼类生长范围,水体中PH 值低于5或高于9.5,一般就会引起鱼类生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死亡。

4、水中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鱼类如果长期生活在汞、镉、铅、铬、镍、铜等重金属盐含量较高的水体中,容易引起弯体病或慢性中毒等;若水体中排入大量石油、酚、氰化物、有机磷农药等污水,则容易引起鱼类中毒大量死亡。水体中的有机物、水生生物等在腐烂分解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水中溶解氧,而且还会释放出大量硫化氢、沼气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鱼类发病和死亡。 (三)人为因素:在鱼类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放养密度、饲养管理不当以及操作不慎等人为因素,也会导致鱼类发生疾病或死亡。 二、内在因素 鱼体自身对疾病都有抵抗力,即鱼体的免疫力,是鱼类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鱼类机体自身的免疫力以及免疫力的强弱,对鱼类是否发生疾病具有至关重要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当某些流行性鱼病发生时,在同一池塘内的同种类同龄鱼中,有的患病严重死亡,有的患病轻微,逐渐痊愈,有的根本就不被感染。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鱼类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免疫力,即使是同一种鱼,不同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鱼对疾病的感染性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在同一池塘中草鱼发生肠炎病时,鳙鱼则不发病。

20种常见鱼病防治(水产养殖)

介绍二十种常见鱼病 一、车轮虫、斜管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而引起的鳃病。这些 原虫对幼鱼和成鱼都可感染,在鱼种阶段最普遍,严峻时成“跑马病”。虫体常成群地聚拢在鳃丝边缘或鳃丝缝隙里,使鳃丝腐烂,严峻影响 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1.每立方米池水用 0.5 克硫酸铜和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可杀死鳃上车轮虫。 2.最好其次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 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二、小瓜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成虫为球形,全身纤毛均匀,胞口圆形,大核香肠形或马蹄形。病鱼的体表有很多被小瓜虫侵袭而形成的白色小脓泡,故又称白点病。寄生处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特别,呼吸困难而死亡。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欣赏鱼危害最为严峻。 〔二〕防治方法 1.放养时用亚甲基兰 10ppm 浸泡 10—30 分钟。 2.用敌百虫辛硫磷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三、指环虫病 〔一〕病原病症 由指环虫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鳃病。病鱼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丝黏液增多,鳃丝全部或局部苍白,阻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高锰酸钾 20 克洗浴 10—30 分钟。

2.用 90%晶体敌百虫 0.2~0.5ppm 全池遍洒,对杀灭指环虫也有很好效果。 3.最好是用指环净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杀虫后第三天用二氧化氯、二溴海英、聚维酮碘等兑水全池泼洒,以防继发感染烂鳃病。 四、中华鳋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大中华鳋和鲢中华鳋寄生而引起的鳃病。大中华鳋寄生在草鱼鳃上,鲢中华鳋寄生在鲢鱼鳃上。雌虫用大钩钩住鱼的鳃丝,像挂着很多小蛆〔因此又称鳃蛆病〕,它破坏鳃组织,并分泌一种酶,刺激鳃组织增生,使鳃丝末端肿胀发白、变形,严峻时,整个鳃丝肿大发白,甚至溃烂。 〔二〕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 5 克、硫酸亚铁 2 克,浸洗鱼种 20~30 分钟,杀灭鱼体上的中华鳋幼虫。 2.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五、锚头鳋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种锚头鳋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寄生在鲢、鳙鱼体表的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的鲩锚头鳋,寄生在鲤、鲫、金鱼、乌鳢等鱼体的鲤锚头鳋。锚头鳋体大、瘦长,呈圆筒形,肉眼可见。锚头鳋把头钻人鱼体吸取养分,使鱼消瘦。被钻人部位鳞片裂开,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如遇低温往往有水霉菌侵入丛生。1 条 6~9 厘米长的鱼种,如有 3~5 条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 〔二〕防治方法 用氯氰菊脂溶液、精博混杀灵、虫菌强杀、敌百虫辛硫磷粉等兑水全池泼洒,用法用量见说明书或遵医嘱。 六、鱼鲺病 〔一〕病原病症 由多种鱼鲺寄生而引起的鱼病。常见的有日本鲺、大鲺和中华鲺等。虫体椭圆形,透亮,肉眼可见。鱼鲺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很多伤口,使组织溃烂,病鱼呈现极度担忧。能造成病鱼死亡。 〔二〕防治方法

观赏鱼常见病症与治疗

观赏鱼常见病症与治疗 热带鱼疾病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其特点大多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不易防治;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鞭特点是发病和传播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较容易。另一类是非生物性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水质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饲水变质,诱发鱼体生理机能失调,使鱼体出现不适,出现代谢紊乱而发病。 1、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2、水霉病。又叫白毛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病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 病原体:水霉属、绵霉属等水生霉菌。 症状和病变:鱼刚染上病时看不出什么症状。一旦发现鱼体长“白毛”时,菌丝已侵入鱼体伤口,蔓延到肌肉组织间隙之中。随着病情发展,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死亡。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内都可发生。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除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被寄生虫咬伤之外,还可以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治疗方法: A、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C、特效药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每天浸洗20-3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3、肠炎。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吃了不洁净的食物或是吃的过饱、肠道饱胀、排泄受阻,导致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症状:须细心观察,病鱼呆滞,停在鱼缸角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肛门红肿重血,严重时溃疡直至死亡。 治疗方法: A、在80厘米X50厘米X40厘米的水族箱中,用0.2克呋喃西林粉或2片呋喃溶解在水中进行浸洗,用药2~3次,效果很好。

养好金鱼防治十种病

养好金鱼防治十种病 养鱼一族经常讲金鱼难养,其中一部分转而改养热带鱼,但漫长的冬天又要支 付昂贵的电费。金鱼真的难养吗?只要正确掌握防治技术,那么多姿多采的金鱼世界一定能为您的家庭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金鱼的原产地在中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世界各国所出现的变异金鱼多 是中国传送的,被誉东方圣鱼。最早发现的野生金鲫鱼在浙江的淳安、杭、嘉、湖地区。由于金鱼一直被人饲养,其抗性远不如淡水鱼,更不如海水鱼,一年四季均会发病。如冬季一般观赏鱼多不会发病,而金鱼最容易得松鳞病;夏季饲养水温超过35℃,又有阳光直射,金鱼容易烫尾(又称气泡病),要养好金鱼,重在 “防”“治”,常见金鱼疾病诊治如下。 一、白点病 金鱼、热带鱼均有出现,由小瓜虫感染引起,春末、秋末最易发生。 病因:寄生性小瓜虫。 防治方法:延长自来水晾晒期,让水“熟”透。用150V加热棒,2-3天内鱼 缸内水温升至30℃以上,小瓜虫能自行脱离鱼体,用吸虹吸出缸底污物及病原体,加适量新水。也可用硝酸亚汞,一盆水用0.001毫克,浸洗受感染的鱼体。(笔者 提示:硝酸亚汞毒性很强,使用时注意人畜安全) 二、竖鳞病 又称松鳞病。 病因:点状极毛杆菌感染引起,冬季水温较低或换水水温差异过大引起。 防治方法:一盆清水配制高锰酸钾,以配制成深色水为准,浸洗时间以鱼体忍 受度为准。浸洗后将鱼放入清水中漂洗,然后用呋喃西林干粉涂抹患病处,几次治疗后松鳞面积逐步缩小,最后能痊愈。

三、打印病 鱼体表发炎,有红斑印记,鳞片脱落,肌肉充血,病鱼反应迟钝,逐步死亡。 病因:革兰氏菌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防鱼体碰撞受伤,增加增氧量(如小增氧泵换成大增氧泵),配紫外线杀菌灯(市场有售)增加照射。投喂含有呋喃唑酮的饵料。鱼体疾〈ν磕ǜ吲ǘ雀呙趟峒亍?br> 四、出血病 鱼体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鳍条破裂,特别是尾鳍。 病因:水质不良,荧光杆菌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食盐3%-5%浸洗,1毫克漂白粉兑一盆水浸洗;庆大霉素一盆水配8万单位浸洗,彻底换水一次。 五、痘疮病 鱼体身上有白色斑块,呈石蜡状增生,严重时病鱼全身蔓延。深色鱼看上去明显,鱼体消瘦死亡。 病因: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防治方法:多喂干净鲜活饲料,增加鱼体体质,一盆水配10毫克红霉素,浸洗,大鱼也可注射百万分之零点二左旋氯霉素。 六、水霉病 鱼体外表有棉球丝状白色粘附物,严重时全身都有。 病因:水霉菌,鱼体外表伤容易引发。

鱼的十八种常见病,你知道吗?

鱼的十八种常见病,你知道吗? 做为水产养殖户的您,了解养鱼过程中的十八种常见病吗?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病毒性病害: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易感染250px以下鱼种,但也有个别8两至1斤草鱼感染发病。常见于20~25度水温,死亡率高。 2.细菌性病害: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爆发性出血病),病原:气单胞菌属,易感群体:所有养殖鱼类,20度以上水温易爆发,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 3、细菌性肠炎,易感群体:所有养殖鱼类。发病严重个体出现停食,肠道充血。 4、细菌性烂鳃,病原:柱状黄杆菌 5、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6、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链球菌 7、黄颡鱼一点红、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原:鲶爱德华氏菌 8、水霉病、鳃霉病: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9、车轮虫病: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 10、孢子虫病 11、指环虫、三代虫病:大量寄生三代虫的鱼体,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粘液,鱼体失去光泽,游动极不正常。食欲减退,鱼体瘦弱,呼吸困难。将病鱼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仔细观察,可见到蛭状小虫在活动。 12、中华蚤、锚头蚤病:锚头蚤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 13、九江头槽绦虫病:鱼黑瘦,体表黑色素沉着,摄食力剧减,口常张开,故又称为"干口病"。 14、扁弯口吸虫病: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鱼的头部及躯干部(以尾柄处密度为大)有大量橘黄色胞囊、其次为腹鳍和臀鳍的浅肌层,体侧浅层肌肉中也有少量胞囊。胞囊为圆形,直径2.5毫米,每尾鱼上有数个至百余个胞囊。 15、肠袋虫病:慢性型起病隐匿,以反复发作的腹泻为主要表现,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并呈周期性发作,常因劳累、受凉、饮酒或进食脂肪食物而诱发。

热带观赏鱼常见疾病与防治

热带观赏鱼常见疾病与防治 热带鱼以其多样的品种、绚丽的色彩和优美的姿态,受到了众多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但有些品种由于饲养难度较大,或饲养方法错误,导致了鱼儿的疾病发生.本期秋水鱼悦小编为大家归纳了一些热带鱼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供鱼友们学习参考. 1、白点病 其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后,病鱼皮肤粘液增多,皮肤上肉眼可见一层密密麻麻的白点.患病初期,病鱼聚在缸角互相摩擦;患病后期,病鱼呆滞地浮在水面,投饵不食. 防治方法:根据小瓜虫在水温25℃以上不易繁殖,28℃时开始死亡的生理特点,可将水温缓慢地升高到28℃,静养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开始脱落,及时更换新水,病鱼即可康复.也可选用0.05~0.07%的红汞药液放在10千克水中,将病鱼浸洗5~10分钟. 2、肤霉病 又名水霉病或白毛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可选用0.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3、烂鳃病 其病原体是粘球菌.患病个体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粘液,严重时鳃丝溃烂形成一个个圆洞,病鱼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可选用3~4片土霉菌,溶于100千克水的水族箱中,低浓度浸泡,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4、烂鳍病

其病因是由于水质不良导致细菌侵染所致.病鱼各鳍腐烂,皮肤干涩无光泽.有时也可能是因鱼体相互撕咬,导致鱼鳍破损而遭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分钟.也可选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或选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0分钟. 5、肠炎 其病原体是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病因是鱼吃了不洁食物,或摄食过饱消化不良等引起.表现为病鱼静卧缸底,投饵不食,粪便呈乳白色,肛门红肿. 防治方法:可选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药后可康复.也可选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20~30分钟. 6、眼球凸出症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多是由于水中细菌感染所致.有时病鱼眼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眼球失明或脱落.此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绿,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3~5分钟,多次用药后可痊愈. 7、竖鳞病 又称立鳞病、松鳞病、松皮病等.其病原体是为一种与水型点状极毛杆菌类似的细菌.表现为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都不如以前好看. 防治方法:可将病鱼浸入浓度为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还可用2%的氯化钠溶液与3%碳酸氢钠溶液混合洗浴10分钟;或用氯霉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灵

鱼类病虫害常见种类及防治方法

鱼类病虫害常见种类及防治方法绪论 自古以来,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鱼类作为重要的食物 来源之一,备受人们关注。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鱼类病虫害的发生 常常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困扰,不仅会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还会造 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将介绍鱼类病虫害的常见种类及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保护养殖环境和提高养殖效益。 一、鱼类病害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由白点虫寄生于鱼体表面引起。患病鱼体表面会出现白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片,严重影响 鱼的正常生长和生活。预防白点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检查鱼体,保 持水质清洁,并添加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 2. 鳃腔寄生虫病 鳃腔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主要由鳃粘虫或鳃藻虫引起。患病鱼的鳃腔内会有大量的寄生虫滋生,并且会引发鳃炎,导致鱼咳嗽、鳃膨胀等症状,进而影响鱼的呼吸和摄食。预防鳃腔寄生虫病的 方式包括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检查鱼的鳃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药物 治疗。 二、鱼类虫害

1. 鱼蚤虫害 鱼蚤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主要寄生于鱼体的表面。鱼蚤寄生虫会吸食鱼体上的养分,影响鱼的生长和健康。防治鱼蚤虫害的方法包括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定期清洗养殖设施,并使用适量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2. 鱼蛔虫害 鱼蛔虫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鱼的肠道内。鱼蛔虫寄生虫会占据鱼的肠道内养分,造成鱼体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严重影响鱼的生长和养殖效益。预防鱼蛔虫害的方法包括保持饲料卫生、养殖设施清洁,并使用适量的驱虫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结论 鱼类病虫害是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通过定期检查鱼体、保持水质清洁、使用合适的药物和杀虫剂等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鱼类病虫害,提高养殖户对鱼类养殖的信心,并改善鱼类的生长健康状况。

鱼类养殖场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方法

鱼类养殖场的常见疾病与防治方法 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也是人们获取鱼类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疾病,给养殖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将重点讨论鱼类养殖场常见疾病的种类及防治方法,以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养殖场。 一、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鱼腐病、红斑病、出血性败血症等。这些疾病通常由水质污染、不合理的饲养管理以及外界各种污染因素引起。 防治方法: 1. 维持良好的水质: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 过度饲养,减少粪便和饲料残渣对水质的污染。 2. 使用消毒剂:定期对养殖设备、饲料和养殖场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杀灭潜在 的病菌。 3. 合理饲养管理:注意鱼类的营养搭配和饲料的使用,避免过度投喂或不足投喂,保持鱼的身体健康。 二、寄生虫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包括鱼蚴病、 鳃蚴病等。这些寄生虫通常通过感染鱼类的皮肤、鳃等部位引起疾病。 防治方法: 1. 隔离患病鱼:一旦发现某条鱼患有寄生虫病,要及时将其隔离,以免感染其 他鱼类。

2. 使用药物驱虫:对已感染寄生虫的鱼类进行药物治疗,以消灭寄生虫,防止 传播。 3. 定期清洁养殖设备:定期清洁鱼塘、养殖设备,以去除可能藏匿的寄生虫。 三、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鱼类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包括白点病、霉菌病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外界环境中的真菌感染鱼体引起。 防治方法: 1.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和处理鱼塘的水,保持水质清洁,减少真菌的滋生。 2. 使用药物治疗:发现鱼体出现真菌感染的情况,及时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3. 注意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鱼类的饲料,保持鱼体健康,提高其抵抗力,减少 感染真菌的风险。 四、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鱼类养殖场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对鱼类的生长和养殖环境造成 较大的危害。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鱼病毒感染性脓肿病、鱼病毒出血性败血病等。 防治方法: 1. 定期检测病毒:定期对养殖场的鱼类进行病毒检测,及早发现和隔离患病鱼种。 2. 注意隔离和消毒:将发现病毒感染的鱼类隔离,避免病毒传播。定期进行设 备和场地的消毒,减少病毒的存活环境。 3. 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合适的饲料,提高鱼类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

鲑鳟鱼类常见疾病与预防

鲑鳟鱼类常见疾病与预防 鲑鳟鱼类是世界性的主要养殖冷水鱼类,一般均采用较密集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因而各种鱼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鱼病、细菌及真菌性鱼病、寄生虫性鱼病这几大类。 一、病毒性疾病 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病原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

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预防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用降低;病鱼彻底销毁;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

海南省豹纹鳃棘鲈商品鱼养殖常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海南省豹纹鳃棘鲈商品鱼养殖常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域,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豹纹鳃棘鲈是海南省特有的一种商品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豹纹鳃棘鲈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问题,严重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对于豹纹鳃棘鲈养殖常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豹纹鳃棘鲈养殖常见病害发生特点 1. 白点病 白点病是豹纹鳃棘鲈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主要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发病时,鱼体表面会出现白色颗粒状的斑点,严重的话还会出现鱼体浑浊无神的症状。白点病主要在水温较高的季节发生,而且在养殖密度过大、饲料质量不好、水质不合格的情况下容易发病。 2. 眼球突出 眼球突出是豹纹鳃棘鲈养殖中的另一种常见病害,主要是由于缺氧、过度捕食、长时间逆流等因素引起的。鱼群中出现这种情况时,鱼的眼睛会突出,看上去十分不健康。 3. 鱼体溃疡 鱼体溃疡是豹纹鳃棘鲈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真菌感染、水质污染等。在发生这种病害时,鱼体表面会出现溃疡、褐色病灶,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几乎全身溃疡。 1. 加强饲料管理 为了预防白点病的发生,豹纹鳃棘鲈养殖场应当加强饲料管理,确保饲料的质量和种类。适时清理废弃饲料,避免其成为病害的传播源。 2. 保持良好水质 豹纹鳃棘鲈对水质的要求十分严格,养殖场应当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水质的清洁和适宜。 3. 注重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适中是预防眼球突出的关键,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质恶化,增加了豹纹鳃棘鲈的免疫系统负担,从而易发生眼球突出病。 4. 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控

鱼塘死鱼常见原因

鱼塘死鱼常见原因 鱼塘死鱼的常见原因有很多,包括水质问题、饲养管理不当、疾病感染、温度波动、氧气不足等。 首先,水质问题是导致鱼塘死鱼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过低,鱼类就无法正常呼吸,导致窒息而死亡。此外,有毒物质如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超标也会危及鱼类的生命。过度投喂饲料和未及时清理饲料残渣也会导致水质恶化,从而影响鱼类的健康。 其次,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导致鱼类死亡。过度密度饲养会使鱼塘内的鱼类争夺养分和空间,导致压力大、免疫力下降以及疾病易传染。此外,饲料的选择和喂养方法也是影响鱼类健康的关键因素,如过量投喂或采用低质量饲料都可能引发肠胃疾病。 第三,鱼类容易感染疾病,疾病的传播也是导致鱼塘死鱼的重要原因。鱼类常见的疾病包括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这些疾病会引起鱼体病变、形成溃疡、损伤鱼的免疫力等,进而导致鱼类死亡。高密度饲养、不洁净的饲养环境以及恶劣的水质都会增加鱼类感染疾病的风险。 此外,温度波动也是鱼塘死鱼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鱼类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季节交替和气候变化时,鱼类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而死亡。

另外,鱼类需要充足的氧气来呼吸和生长。缺氧是导致鱼塘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气候异常或水中氧气含量不足都会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鱼塘必须保持良好的流通和氧气供应,以维持适宜的生态环境。 总结起来,鱼塘死鱼的常见原因包括水质问题、饲养管理不当、疾病感染、温度波动和氧气不足等。为了保持鱼塘中鱼类的健康,我们应该定期检测和调整水质,合理饲养鱼类,确保适宜的饲料供应和喂养方法,提前预防和治疗疾病,注意温度变化,并保持鱼塘中充足的氧气供应。只有通过综合治理和有效的饲养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鱼塘死鱼的风险,保证鱼类的生存和健康。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生活质量也追求的更加精致、舒适,也因此对于淡水鱼的需求量也在加大,本文就针对淡水鱼的养殖中出现的疾病及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的浅析。 标签:淡水养殖;鱼类;疾病;预防 淡水鱼的需求量加大许多人看到了它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人就利用各种淡水鱼养殖技术来进行淡水养殖,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伴随着养殖中出现了许多鱼类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想要有效的治疗就先要了解常见疾病发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淡水养殖鱼类出现疾病的原因 淡水鱼类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受外界各种致病因素与鱼类自身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的影响 淡水鱼养殖一般都是在室内,外界的环境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1)淡水水温影响;通常情况下,在自然界淡水水温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滋生出许多的寄生虫,这就会使淡水鱼类出现大量的疾病产生,甚至出现大批死亡现象。(2)氧气影响;氧气是淡水鱼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存条件,但是在水中氧气含量的高低也会对淡水鱼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3)水中酸碱度影响;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最适合淡水鱼生存的酸碱度保持在7-8.5之间最合适,一旦PH值高于9或者低于5时,都会使得疾病的发生,严重的会致使大量的淡水鱼死亡。 2.人为因素的影响 人类是淡水鱼的饲养员,所以,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淡水鱼的生长和生存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对淡水鱼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为原因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高质量的生活质量有了更加强烈的要求,例如,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大量建立一些工厂等。毋庸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一系列地污染问题,其中,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比较显现的,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在淡水鱼的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患病鱼。2非正常捕捞如果捕捞者的捕捞方式不当,就会造成鱼类的受伤的情况,这时,大量的有害微生物机会进入鱼类的伤口处,导致淡水鱼出现疾病。3.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一部分因素主要是指饲养员在对淡水鱼的养殖过程中,把一些变质或者过期的饲料喂给鱼类,导致一些鱼类在吃了此类食物后,出现患病的问题。

鱼类生长旺季鱼病多发原因及综措施

鱼类生长旺季鱼病多发原因及综措施夏秋季节由于水温适宜,饵肥充足,鱼类摄食旺盛,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但是,由于时有气温偏高,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排泄物增多,水体水质变化无常,往往可导致鱼病多发,安全隐患较大,直接影响养鱼效益。 1.鱼病多发原因 (1)养殖密度较大夏秋季节由于水温偏高,水体可控程度较差,如果放养密度过大,病害发生的机率相应增大。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水质条件和配套设施而定,密度过大则水质无法控制,可导致鱼病多发,死亡率较高,养殖效益较差。 据生产实践,池塘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情况下,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则水质不稳定且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持续高温的夏季,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处于缺氧状态,极易导致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易暴发各种鱼病。 (2)投入品管理不当饲料、肥料及鱼药等投入品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夏秋季节鱼病多发的重要原因。使用低质、低价饲料极易造成鱼体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较差而极易感染多种疾病。若饲料中含有不良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 实际生产中,如果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排泄量大,容易加剧水体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投喂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总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率降低,排泄物增多,极

易污染水体;同时也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引发肠道等多种疾病。 (3)水质条件较差生长旺季鱼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所致。 目前应用颗粒饲料养殖的最大问题就是鱼类排泄物增多,水体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如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采用肥水养鱼方法调控水质,大量使用有机粪肥,极易加速养殖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增加水质调控难度。 (4)鱼病防治不力鱼病防治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及夏季高温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会造成水质变坏。 杀虫和消毒药物都会杀灭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极易造成缺氧泛塘或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摄食减少,抗病力减弱呈中毒状态,甚至暴发鱼病。 2.鱼病防控措施 (1)注意精心投喂要想防控生长旺季的鱼病暴发,投喂管理至关重要。生长旺季水温在20℃以上,鱼类生长最为旺盛,饲料利用率高,应抓紧时间强化培育。投喂中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投饵数量。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饲料以投喂后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准;贝类饲料则以下次投喂前吃完为宜。 第二,投饵次数。一般精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时及下午2—3时各投喂一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上

常见鱼病与防治含图谱

寄生虫引起的肠道病 病症由鲩变形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病。虫体寄生在肠内,由于肠黏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乳黄色黏液,因此与细菌 性肠炎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其他病症,常与六鞭虫、 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病形成并发症。 防治方法(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 (2)加强饲养管理工作,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人或其他媒介物把病 原体带人池中。 病症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在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发病鱼苗体色变黑,群集于鱼池下风处,停顿摄食,故又称"闭口病〞。发病6—7天的鱼苗, 鱼体透明,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肠道中的吸虫。6—7厘米的鱼种发 病,除了鱼体消瘦外,并无明显病症,刮下肠道内含物和内壁,在低 倍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虫体。 防治方法(1)每100千克鱼每天用90%晶体敌百虫30—40克拌饲料投喂,连喂6天。 (2)鱼种阶段须加强投喂,随着负种的生长,病症可自然消失。 病症由隐藏棘衣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棘衣虫是黄鳝、草鱼肠道中常见的寄生虫之一,肉眼可见,大量感染时可达数百条。病鱼腹部膨大,伴 随充血现象,慢性感染,外表不显病症,危害不大。 防治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以杀灭中间宿主剑水鳋,以防夏花草鱼种的急性感染而致死。 (2)黄鳝肠道中的成虫,对黄鳝危害不大,一般不显病症,尚无治疗方 法。 病症由长棘吻虫寄生而引起的肠道病。病鱼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病症。大量感染时,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 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使鱼丧失食欲,逐渐死亡。进一步确诊需刮 下肠液置于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数量。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2)病鱼池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克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 主。同时,每50千克鱼用90%晶体敌百虫15~20克拌饵喂鱼,每天 1次,连喂3~5天。

金鱼常见疾病说明

金鱼常见疾病 一、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出血病: 症状: 病鱼的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鳍条的基部充血,如将皮肤剥开,肌肉呈点状充血,严重时全部肌肉呈血红色,某些部位有紫红色斑块,解剖病鱼,肠道、肾脏、肝脏、脾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现象,有腹水,鳃部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通常各种鳍条、鳞片都较完整。此病状和草鱼出血病很相似,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很差。 病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6—10月常见。 防治方法: 1.小金鱼培养过程中,适当稀养,保持池水清洁,每周要有三天投喂水蚤、剑水蚤、水蚯蚓等鲜活食料对预防此病有一定的效果。 2.流行季节用漂白粉1ppm浓度全池遍洒,每15天进行一次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3.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50~60分钟,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浓度全池遍洒,10天后再用同样浓度全池遍酒,有一定的疗效。 2、竖鳞病(松鳞病,鳞立病): 症状: 病鱼体表粗糙,部分或全部鳞片竖起像松果状。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存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如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有液体从鳞基喷射出来,有时鳍基充血,皮肤轻度充血,眼球外突。文种、龙种的病鱼,看来像珍珠鳞那样的外形。病鱼沉在水底部或身体夫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病因:嗜水气单胞菌全身感染引起。该菌在体内产生毒素,组织液在鳞囊内贮留,发生鳞片竖起症状。 发病时间:全年可见,水温不稳定的春、秋两季易发。 防治方法: 1.强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鱼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满度,增强抗低温和抗病力。

2.用维生素E内服。每10公斤鱼体重每天用0.3-0.6克拦人工饲料内长期服用,有效预防竖鳞病、水霉病等;每天用0.6-0.9克内服,连续10-15天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待鱼病治愈后,维生素E用量改为预防用药量。 3.用食盐水浸洗或红霉素浸洗。 3、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病): 病状: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背鳍、尾鳍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未端腐烂,水温低时(15℃左右)感染水霉菌,口腔正常,肌肉正常。 病因:荧光杆菌感染所致。当水质恶化,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 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生,不过当水温为25℃~30℃时是该病的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1.合理密养,水中溶氧量最好维持在5毫克/升左右。注意饲养管理,操作要小心,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用漂白粉1ppm浓度全池遍洒,适用于室外大鱼池。 3.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浸洗。 4、打印病(腐皮病): 病状: 病灶部位通常在肛门附近的两侧,少数在身体前部。最初皮肤发炎,出现红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病灶呈圆形,周围充血发红,犹如打上一个红色印章或椭圆形。病鱼身体瘦弱,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终至衰竭而死。 病因: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感染所致,鱼体受伤后,通过接触而感染发病。 发病时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常见。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勿使鱼体受伤。夏季经常换水,可有效预防此病。 2.用呋喃唑酮或利凡诺1%浓度涂抹病灶。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