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物理化学》:探求自然规律,培育哲学思维,激发爱国情怀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大学物理》课程面向全校非物理专业本科生,基础性强、教学要求高、学生受众量大、受益面广。
在OBE教学理念下,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大学物理》课程始终坚持以打好学生必需的物理基础为出发点,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各种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学习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形成了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家国情怀2.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原理是创新的基石。
(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借由直升机螺旋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技术虽会过时,但物理原理却是恒久不变、永远是创新的基础”;2.利用航天器姿态调整实例,培养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课程思政案例内容(一)案例的引出情景展示+问题导入:首先请大家先来观赏两个熟悉的运动场景:一个是在花样滑冰运动中,都有一个经典原地旋转动作,运动员起先伸展双臂旋转,当其收拢双臂时,转速会增大很多,请思考这是为什么?另一个是在跳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为了完成旋转动作,总要在空中收拢身体;可入水时,无一例外,要打开身体,这有什么物理规律吗?好,总结一下我们的问题:1.为什么运动员在旋转时,常常要收拢、打开身体?2.为什么收拢身体和打开身体时,转速不一样?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揭示其中的规律,就要学习我们本堂课的有关内容。
(二)案例内容(45分钟)1. 问题提出 3 min 情景展示2. 定律推导 10min 增强能力3. 适用条件 2 min4. 两类守恒 10min 情景展示、增强能力5. 共轴转动 5 min 增强能力6. 课堂思考 3 min 培养情怀7. 应用拓展 10min 主题讨论、问题驱动、增强能力8. 课堂小结 1 min9. 课后思考 1 min 问题驱动四、分析讲解(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1.通过我国航天器姿态调整案例,实现角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迁移,同时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课程思政示范课】《物理化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材料化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理论和逻辑性强,对科学研究和实践指导有重要意义。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程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热力学基本原理在化学平衡和相平衡中的应用,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
二、课程思政实现方式新工科背景下的《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原因。
客观方面是:“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化学类专业课程建设目标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往往把教学目标完全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且课内课时被不断压缩,导致“有限课时中课程如何思政”成为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主观方面是虽然一线教师积极贯彻思政育人,但是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思政德育元素随时随机插入存在着矛盾。
具体而言,推动“课程思政”向“媒介中思政”转变,可以探索将“思政”元素总结于各种媒介中,建立课前推送、课上带入和课后总结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一)育人元素:1.物理化学科学发展简史——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
3.物理化学与各学科的交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物理化学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
5.物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加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切入点及其实施路径:该课程的特点是课时少,理论性与逻辑性强,公式推导繁琐、公式的适用条件多,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在确保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稳定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挥各种教学平台功能,解决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课时紧凑问题,实现媒介中“思政”元素的传递。
具体而言,将“思政”元素总结于各种媒介中,在课前推送、课上带入和课后总结一体化的思政教学体系中,各部分所占比例大约是课前占70%,课中占20%,课后占10%,从而达到全程思政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物理化学》课程
一、课程概述“物理化学C”是面向化学与化工领域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系统中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理论本质,并能够应用理论提炼、分析和解决化学反应相关问题,认知和指导相关工业实践,为进一步学习化学与化工领域相关课程奠定基础。
二、思政元素抗疫精神、感恩奉献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及举措★思政教学目标:通过理解熵增定律的物理内涵,理性领会抗疫精神的伟大意义,自觉发扬爱国爱党、感恩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熵增定律(1)熵的定义:系统的无序混乱程度(统计热力学观点)(2)熵变的定义:可逆过程的热温商(3)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不等式定积分式):(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熵增原理★教学设计:(1)在介绍第一部分熵的定义时,联系当前新冠病毒传播的客观规律,联系人们在疫情初期应对病毒传播时的混乱无序,此时系统的熵是迅速增加的。
(2)在介绍第四部分熵增原理时,联系我国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初期的混乱无序后立刻动员全部力量投入抗疫,同时制定科学的防疫隔离政策,斩断病毒传播途径。
另外,科研人员经过努力研究迅速确定了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为后续研制疫苗提供重要实验参考。
(3)在拓展第四部分内容时,需要明确虽然隔离系统的熵增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但是在隔离系统内的子系统,比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周围无数防疫人员(教师、警察、医生、公务员、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的共同努力下,用他们的“熵增”(辛勤工作、感染危险、舍小家为大家)来抵消我们的“熵减”(有序隔离、有序检测、有序治疗、有序复课),明确这种宝贵而伟大的“熵减”本质上就是大爱和奉献。
★教学资源:(1)电子书、电子课件(2)抗疫图片、视频(3)2022年10月4日以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师生刻骨铭心的抗疫经历★评价与教学反思:(1)每位同学在课堂结合自身经历讲述抗疫故事。
(2)每位同学在课后提交一份对熵增原理的理解感悟短文。
(3)教师课后提炼更具代表性的抗疫事例,并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
物理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物理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探讨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种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以物理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物理化学素养,提高他们在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能力。
通过融入思政元素,物理化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1、科学精神的培育在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科研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他们的科研热情。
2、人文素养的提升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科学家的人文精神等,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3、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物理化学在能源、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在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2、互动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的目标。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公正等问题。
初中物理思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学科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思政教育融入物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一堂初中物理课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物理教学。
二、案例主题本次案例的主题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案例内容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为什么愿意回国为我国科技事业献身?(2)新课讲授教师讲解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实验展示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有哪些?(3)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电磁感应现象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学生可以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
(4)总结升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电磁感应现象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再次强调钱学森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 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讨论交流: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4)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案例反思1. 将思政教育融入物理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物理化学与化学中的其他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很大程度上常常需要应用物理化学的规律和方法。
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主要探讨和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是化学以及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变化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
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际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地为生产实际服务。
相关思政元素: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致力于三方面: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科学精神。
在知识方面,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原理以及这些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先行课如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解,拓宽化学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
掌握物理化学的理论、实验方法,充实化学的研究方法。
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化学理论解释化学领域的现象以及解决科研、实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探究化学领域的问题。
在精神塑造方面,强化课程的人文性,突出学科育人特性,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突出追求真理、探索创造、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实践创新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爱国敬业:黄氏三相点(一)案例(材料)简介1927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选定水的冰点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定为273.15K。
水的冰点是指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达到液-固平衡时的温度,也被称为水的凝固点。
外界大气压、水中溶解空气的量会影响水的凝固点的数值,导致水的凝固点的测量值在重复性和精度方面不好。
因此科学界开始测定水的三相点,即水在其饱和蒸汽压力下气-液-固三相成平衡的温度,以代替冰点作为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
大道至简,润物无声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大道至简,润物无声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特别是在理工科教育中,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大道至简,润物无声”为理念,探讨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旨在分析如何在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将首先阐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物理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接着探讨具体的实践策略和方法,最后总结实践经验与启示,以期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物理化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物理化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
这种融合,旨在通过物理化学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念,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可以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的培养。
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探索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同时,强调科学研究的诚信与公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道德观。
物理化学课程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介绍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能源利用效率。
物理化学课程还可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讲述相关物理化学现象时,可以引入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贡献,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物理化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通过这种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我们致力于实现“大道至简,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也是化学化工类专业主干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训练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
本课程阶段性地开设3至4个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讲座,要求学生完成15至16个综合性实验(包含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与胶体、物质结构等方面内容)和2至3个探究式实验。
教学团队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教书育人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课程以“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为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关思政元素:环保意识、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课,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增加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验证,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正确测试数据和记录、处理数据以及合理的结果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思考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合格的综合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绿色新能源:锂电池与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一、案例(材料)简介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斯坦利•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三人,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
锂离子电池主要由阴极、阳极、电解液、隔膜、外电路等部分组成,依靠锂离子在阴阳极之间的移动产生电流。
电池阴阳极材料的选择对于能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目前最普遍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使用钴酸锂材料为阴极,碳材料为阳极,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等优点。
《物理学》课程思政探索自然规律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通过物理学课程的学习,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与物理学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与科学精神的目标
1 2
掌握物理学基础知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如
创新性物理实验项目的选题与立项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提出创新性物理实验项目方案,进行项目立项和团队组建,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和时间表,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技术支持,监督实验项 目的进展和质量,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实验项目的总结与成果展示
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方面,物理 学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物理学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产生更多的交叉 学科和应用领域。
未来物理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感谢观看
THANKS
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求学 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能力,学会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总结规律。
提倡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气,鼓励 学生诚实面对实验结果,不篡改
、不伪造数据。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学习,共同解决物理问题,培 养团队协作精神。
要求学生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结果,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分 享实验经验和收获,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物理学》课程思政:探索自然规律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精神的内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程思政的未来发展: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 结合,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社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思政教育中
案例二:物理学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
物理学在环保领 域的应用:如新 能源、节能技术
等
物理学家对社会 责任的认识:如 爱因斯坦、霍金
等
物理学教育中的 环保意识培养: 如课程设计、实
验教学等
物理学与社会发 展的关系:如科 技进步、环境保
护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三:现代物理学前沿与科学伦理
卫星等
物理学在教育领域 的应用:如物理实
验、科普教育等
物理学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如推动 科技进步、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等
05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结合物理学知识,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 课程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与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 勇于探索,敢于挑战
物理学中的科学精神体现:伽 利略的实验精神,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力学
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追求真 理,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物理学中的探索精神体现: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 第的电磁感应定律,玻尔的
在高校物理化学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
总结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物理化学教学 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不仅需要培养 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将“课程思政”理念 融入物理化学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还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 感。
结果与讨论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先,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 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英语课程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通过引入相关的思政元素,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高校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在发 生变化,从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转向更加注重过程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展望未来,我们建议教师在高校物理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理 念的内涵和应用。例如,可以尝试将物理化学知识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 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 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的物理化学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了积 极作用。学生们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此外,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挥 自己的作用。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认为“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未来的研 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路径和方 法,为相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思政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作为化学专业的重要实验课程之一,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课程内容应该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
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中,应该增加一些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同时,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展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伦理。
例如,在进行环境污染类实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进行生物类实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生命伦理观念。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和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
例如,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误差来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最后,在评价方式上应该注重思想品质的考察。
除了传统的实验报告外,可以增加一些思想品质的评价方式,如思想品德自评、团队协作评价等。
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思政教育是化学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在实验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加以重视。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具备更高的素养和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初探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初探在当前高等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受到。
本文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该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在物理化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
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将所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教材选择:在教材选择上,应注重选取含有思政教育元素的物理化学教材。
这类教材能在基础知识讲述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师资培训:为了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应加强师资培训。
通过举办相关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班,使教师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其思政教育水平。
课程考核方式:为了客观评价学生在物理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学习成果,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例如,除了传统的试卷考试外,还可以加入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形式,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思政领悟情况。
学生评价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及时了解思政教育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评价的分析,教师可以针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改进,从而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推动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开展科研项目,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思政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参加各类教育研讨会、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方式,教师们可以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本文对“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强调了物理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目标,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思政教育的作用,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加强师资培训,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收集学生评价反馈。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案例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案例(一)教学设计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严谨的公式推导等,对提高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能力、数理分析能力、思辩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从知识点出发,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了思政素材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图1 物理化学思政教育切入点其次,按照物理化学的四大知识层次和板块:化学热力学(宏观)、化学动力学(宏观)、量子力学(微观)、统计热力学(微观到宏观)分别进行梳理,从各板块的知识点出发,分别按照图1所示的6个方面去分析和挖掘思政元素,构建了课程思政案例库,并选取典型思政专题录制了案例视频,形成了较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将其用于线下课堂和线上教学。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点1、贯彻“课程思政隐性育人”的教学理念,在专业知识中加入思政的“盐”。
围绕知识点,把科学前沿、名人轶事、生活中化学案例等内容融入教学,通过思政的“盐”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社会责任、生态意识、工程伦理和人文关怀等和学习兴趣。
在点滴之间影响学生, 使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了“思政课程”教育目标。
2、注重国之重器、国之大师等“榜样示范”教学手段的应用,结合案例分析,做到以事感人、以榜样育人,达成“隐性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
3、注重师生交流。
通过分享思政元素案例、思政相关题目问答、学生分享心得体会等形式,促进课堂内外思政教育一体推进。
(一)案例名称: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教学案例(二)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原电池的构成及图示表示;掌握原电池的电动势的概念及计算;掌握可逆原电池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韦斯顿标准电池的构成及其用途;掌握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及其在热力学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思政教育探索——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
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思政教育探索——以物理化学课程为例发布时间:2021-11-18T08:11:13.885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18期作者:杨利[导读] 物理化学是材料科学和化学与化工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杨利营口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15014 摘要:物理化学是材料科学和化学与化工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富含思政元素。
在物理化学教育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通过准确把握思政的映射与融入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估方式,持续改进,引导学生丰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与思政课程相向而行,最终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政教育;物理化学课程;工科专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学化工类、材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富含思政元素,和其它专业课程一样,都是育人的主阵地。
在物理化学课堂上把握住思政教育的内涵,将思政元素落实在教学的相关环节,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持续改进,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十分必要的。
一、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思政教育课程团队建设学校和学院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组,出台相关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思政课程建设,形成团队,开设相关讲座和培训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专业课除了传授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外,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团队教师要在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努力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合理更新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撰写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重价值引领,将自己对专业、社会现象等的正确认知分享给学生,从而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人生观及价值观等产生实质影响。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必修课,96个学时,共6个学分。
它是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化学运动普遍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在无机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化学运动做理论和定量的探讨,了解和掌握化学运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
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1.案例简介“表面化学”属《物理化学》(傅献彩)教材第13章(表面物理化学)的第一节,本节课程主要讲授表面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比表面、分散度、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等;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单原子催化”。
2.案例《物理化学》第13章的第一节为“表面张力及表面Gibbs自由能”,本节课程主要讲授表面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比表面、分散度、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等。
在讲该章节前,首先以图片的形式插入一个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设置悬念。
课上首先给同学们介绍工业催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生活所见的化学品与材料90%以上都是要借助催化作用分步实现的,而在这些催化反应中多相催化又是一个重要分支;然后列举一些形色各异的固体催化剂图片,介绍其应用场景,以此彰显我们课程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固体催化剂的组成,讲解载体与活性组分的关系,引入比表面和分散度的概念,由此延伸工业催化剂该如何制备。
通过该思政学习可以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引发学生主动地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秘,从而达到在教书育人的目的。
课前,我会利用学习通发通知,布置预习任务。
课上先设置疑问,问题的答案与我们的经验可能会大相径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
物理化学 课程思政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
物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探究物质在物理和化学上的性质和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也必不可少。
首先,物理化学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学生可以了解科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态度,包括批判精神、求知欲、客观公正等,从而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
其次,物理化学课程也应该关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物理化学课程也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物理化学知识与人类文化、历史、哲学等的联系,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培养出有远见、有情怀、有人生价值观的人才。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课程应该注重思政教育,培养出既具有物理化学专业知识,又有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人才。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思政案例】《物理化学》:探求自然规律,培育哲学思维,激发爱国情怀
一、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环境、轻化、食品等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物理化学包含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较多的数理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化学教研室目前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党员5人,承担了全校40余个班级/年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任务。
教研室积极响应“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研室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线上课程思政培训,全面了解思政元素,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认证标准》,修订教学大纲。
新的大纲注重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在建立物理化学课程素材库的基础上,再度深入挖掘一些案例中的思政内涵。
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我国老一辈物理化学家的经历及成就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化自信。
如在讲解相平衡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黄子卿院士的
例子。
黄子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是我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毕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溶液理论和热力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尤为突出。
黄子卿院士曾精确测定了热力学温标的基准点——水的三相点,其测定数值(0.00980℃)被国际温标会议采纳,定为国际温度标准之一,其本人也因为该项成就被选入美国的《世界名人录》。
该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对该案例教研室教师又进行深入挖掘。
黄子卿院士生于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年代,但他一直认为是中华民族养育了自己,立志要报效祖国。
他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后,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身边人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国,但他却认为:“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毅然决然地回国效力。
之后,他第三次出国求学,面对美国政府的各种威逼利诱,最终毫不犹豫地再次回到了祖国,为我国的化学科研发展以及教育工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与单纯的理论知识介绍相比,通过这样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今后报效祖国的决心。
2.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哲学思维,树立正确的三观
物理化学课程理论性强,被誉为“化学中的哲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这使得物理化学课程在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解和践行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功是有序的能量表现形式。
一个自发过程的熵是增加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做功,使系统变得更有序,这凸显了劳动做功的意义。
社会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我们都为此做功付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高度有序的强国就能够建成。
通过化学热力学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能够发生,解决了可能性的问题,而反应的快慢和反应的具体途径需要靠化学动力学解决,即动力学解决的是现实性的问题。
这里凸显出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生态环保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化学”一章,教师通过给学生分析电池的能量利用效率远远高于热机效率的原理,解释电池在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原因。
课程讲述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笔记本等方面的应用,还特别引入了电动汽车的案例。
近年来国家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居民购买使用电动汽车,除了能量利用高的原因,还因为电动汽车没有尾气排放,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由于还存在充电不方便,电池低温性能衰减等缺
点,电动汽车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还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行车安全性、低温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成本,相信不远的将来电动汽车一定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教师还结合宁德时代等先进的电池生产商的介绍,为学生从事科研或就业提供指导。
如今社会上推广垃圾的分类回收,我们教师也要做好宣讲员。
生活中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需要投入指定的垃圾箱。
哪怕是简单的一句话,对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总结
物理化学教研室的课程思政工作刚刚起步,教师们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总结。
我们要求教师将思政内容融入课堂的同时,要避免与专业内容脱节,要做到自然地引入,且篇幅适宜,为理论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思政内容融入理论课教学后,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
受到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放松了脑力,增进了思考,提高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