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e7491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dd.png)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性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思想。
它是以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以“太极图”为表达方式,把中国古代药物理论、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综合起来的一套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模式。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是“阴阳五行”的组成部分,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五行”,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当“阴阳五行”失去和谐统一时,就会出现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调节“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275111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7a.png)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元论、阴阳学说、五⾏学说。
⽓⼀元论讨论的是⽓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
⽓是运动不息,变化不⽌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的运动变化,即⽓化。
⽓⼀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是⽣命的本源,也是⽣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体⽓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的两个事物⼜可代表⼀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的两⽅。
阴阳既是对⽴的、⼜是统⼀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学说则认为世界上⼀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
五者之间存在着⽣克关系。
阴阳五⾏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以说明⼈体的组织结构、⽣理功能、病理变化并⽤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关于正常⽣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津液主要阐述⽓⾎津液这些⼈体⽣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成、作⽤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理功能;⼗⼆正经概念、分布、⾛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脉的循⾏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筋、⾻、脉;眼、⿐、⽿、⼝、⾆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1919bda98271fe910ef9ec.png)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6d3d1c6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b.png)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93f4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c.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3574e4a0116c175e0e485c.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b4eb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a.png)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51fab9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a.png)
二.宗气
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 处,称作“气海”, 又称作“膻中”。
组成与分布:是以肺 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中运化 而化生成的水谷精气 为其主要组成部分, 相互结合而成。宗气 聚集于胸中,灌注于 心肺之脉。
一.主要功能
○ 贯心脉以行气血 ○ 走息道以行呼吸
0 营气
在液为涎
01
02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03
04
在志为思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肝的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① 调畅气
机
肝者,将军之官,
② 促进脾
肝
谋虑出焉
胃的运 化功能
③ 调畅情志2. 主 Nhomakorabea血: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
肝的在志、 在液、在体 和在窍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和筋 其化在爪
在窍为目
肾
肾为“先天之本” 腰为肾之府
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 能,是机体活动的主要物 质基础。
第三节 津 液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等。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藏 象
什么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古 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 从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 的某些生理功能。 ➢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 整体观。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a83b7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7.png)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闻气味或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疾病。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获得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来探查病情,了解疾病的程度和位置。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物成分、药物剂型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理论,即通过中药的味道和性质来判断其对脏腑的作用。
中药学又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成分,通过分离和鉴定药物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和药物配伍的学科。
方剂学主要包括对古代名方的研究、方剂的分类和药物配伍的原则等内容。
方剂学通过对历代名方的整理和总结,发展出了千余种中药方剂。
方剂是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的关系。
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包括常用的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药师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309bfa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4.png)
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汇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为中医学的核心,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汇总。
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信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各个器官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
2. 中医的气血理论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运行和供应对于人体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通过调整气血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医的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而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常常以阴阳平衡为基础,通过调整阴阳关系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 中医的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运行,人体的各个部分得以相互联系。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通过调理经络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包括了诸多理论,如六淫、七情、火热病机等。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人体内部因素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知识的汇总,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人体健康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张林国. 中医理论基础[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基础理论[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d2ed5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c.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737bc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b.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646630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5.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第二节阴阳学说第三节五行学说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三章脏象第一节五脏第二节六腑第三节奇恒之府第四节形体官窍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第二节气第三节血第四节津液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五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二节十二经脉第三节奇经八脉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六章体质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第二节内伤病因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四节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发病机理第二节基本病机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四节脏腑病机第五节经络病机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一节养生第二节预防第三节治则[附]五运六气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二节标本中气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基础理论旨在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在整个中医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7a3a55e518964bcf847cb5.png)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ee71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3c.png)
中医基础理论问题及答案问题1: 什么是中医?中医是一门传统医学系统,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广泛应用。
中医注重平衡和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通过采用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问题2: 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核心概念,并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问题3: 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描述了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
阴阳观念被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在中医中,健康被视为阴阳的平衡,而疾病被视为阴阳失衡。
问题4: 五行学说是什么?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归类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中医认为,这些元素相互关联并具有相互制约的属性。
五行学说用于解释人体器官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题5: 气血津液学说是什么?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人体的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气、血、津液等。
中医认为,这些物质的平衡和流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津液学说被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
问题6: 脏腑学说是什么?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将人体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六腑包括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基础,并与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互关联。
问题7: 中医如何诊断疾病?中医诊断通常包括四个步骤: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其声音和气味、询问症状和切诊脉象,中医医生可以获取关于患者健康状态的信息,并作出诊断。
问题8: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等。
中医强调整体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整体功能来促进自愈能力。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个体情况。
问题9: 中医是否适用于所有疾病?中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急性病。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f565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d.png)
中医基础理论(完结)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它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和临床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它认为人体内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解释,它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运行和调节失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的生理学部分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理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是指疾病发生的机制,病证是指疾病的表现。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的诊断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八纲辨证。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体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诊断疾病。
八纲辨证是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八个方面进行辨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的治疗学部分主要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
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全)
![中医基础理论(全)](https://img.taocdn.com/s3/m/5dc22a8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5.png)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35ad42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d.png)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清·叶天士——《温热论》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清·薛生白——《湿热条辨》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诊断上:察外知内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生理方面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
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11、12、阴阳的相对性:属阴属阳是相对比较而言。
阴阳无限可分(阴阳的可分性)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3、阴阳的无限可能性:《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考研需要)14、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
15、阴阳互根——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16、阴阳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7、阴阳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18、病理变化的总纲(十六字总纲)阴阳偏盛(指邪气有阳盛或阴盛)阳盛则热,导致阴病;阴盛则寒,导致阳病——邪气盛则实阴阳偏衰(指正气有阳或阴的不足)阳虚则寒,导致虚寒证;阴虚则热,导致虚热证——精气夺则虚19、20、事物属性五行归类表:21、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22、乘侮规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五运行大论》)23、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虚证的治则;实则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实证的治则。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抑强——用于相克太过病证的治则;扶弱——用于相克不及病证的治则。
24、精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生长发育——精是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生髓化血——生髓——肾精是生髓的物质基础。
化血——水谷之精化血;肾精生髓化血——精充则血足濡养作用——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化气化神25、气的生理功能:推动调控作用(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凉润作用(气主煦之)——维持人体恒定体温;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与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
防御作用——护卫肌肤,防御外邪入侵;抗御邪气,驱邪外出;自我假复,恢复健康。
固摄作用(对液态物质固护、统摄、控制)——固摄血液,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与尿液,防止津液外泄;固摄唾液与胃肠液,防止体液丧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固摄内脏,使其保持恒定位置。
推动与固摄——相互协调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和液体正常代谢——气推动血液运行和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气固摄体内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体外。
气化作用——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以及脏腑经络等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变化。
营养作用——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以保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26、元气——又名大气、动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来源于先天,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父母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出生后又依赖脾胃吸收水谷精微的充养。
分布:元气藏于肾中,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通过三焦运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肾之元气)激发、推动人体的生发育与生殖,以固摄精液,尿液和纳气等的作用。
全身之元气:激发、推动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若元气不足——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能低下的病变。
27、宗气——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生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和脾吸收水谷之精气结合于胸中。
分布: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于息道。
其下者,蓄于丹田,注入气街,下行于足。
生理功能: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而司呼吸。
(前半句: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有关;后半句: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影响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呼吸运动、气血运行、肢体活动、视、听、语、声等与宗气有关。
28、营气——又名荣气、营血,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中精专部分化生。
分布:在脉中运行全身。
生理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29、卫气——又名卫阳,行于脉外的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
分布:行于脉外运行全身,水谷之悍气,不受脉道之约束。
生理功能: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护卫肌表控制腠理的开合。
(温分肉,肥腠理,司开阖者也)30、营气与卫气的异同:31、血的生成——源于脾胃化生水谷精微。
血液化生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
32、血的循行血液循行的方式:血的生理功能:营养滋润全身——维持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血主濡之”。
维持感觉和运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素问·五脏生成篇》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机理:能过濡养滋润五脏,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实现。
“血气者,人之神,人不可谨养。
”《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灵枢·平人绝谷》。
33、津液的代谢: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胃主受纳;脾游溢精气,脾气散精;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灌注四旁。
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体表;肃降——内脏、肾与膀胱。
肾——主管整个人体水液代谢;分清泌浊(清者上升,固摄体血;浊者生成尿液,下输膀胱)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之官——水液通道;三焦气化——输布全身。
排泄:34、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津液——滋润、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津:质地清稀,滋润作用较显。
液:质地稠厚,濡养作用较著)生化血液:津液——孙络(加营气)血液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维持体温恒定。
排泄废物:汗、尿、粪便。
35、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营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
【气旺则血足】;病理【气虚则血虚】。
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病理(血瘀)——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血行受阻。
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使血行脉管之中而不逸出体外;病理——气虚不能摄血——出血。
36、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病理: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
血能养气——存血中,血不断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提供水谷精微,发挥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病理:【血虚则气少】37、藏象——藏于内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有反映于外的征象。
38、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藏象学说是以功能为主的学说39、“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脏别论篇》)(满——精气,实——水谷)五脏:组成:心、肝、脾、肺、肾;生理特点: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组成: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生理特点:传化物“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机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名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生理特点: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40、41、肺主全身之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吸入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主要)。
调节全身气机: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宣降)(次要)。
42、肺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
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平衡肺位最高,可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大肠、膀胱,排出体外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
肺主宣发、肃降的关系:在生理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维持肺的正常生理活动发挥重要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