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南大世纪辉煌
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100年前,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唤醒了中国人的强国梦。一批志士仁人本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奏请朝廷兴办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1902年,在扬子江畔钟山脚下的金陵古城,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创办。兹此以后,薪火传衍,教泽绵绵,蔚然而为今日的南京大学。100年来,已有10余万学子从这里走出。2002年5月20日,海内外2万多名校友代表将聚首校园,共贺母校百岁生日。人们发现,百年南大几乎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一
“三江”于1902年创办之后,很快改名为“两江”。190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广延名师,增设新式学科,使学校声誉日隆,培养出了秉志、胡小石、柳诒徵、陈中凡等学科中坚。
1915年,“两江”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名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再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其间留美博士郭秉文主持校务达十年之久。在郭秉文的努力下,成立于美国的中国科学社社长任鸿隽和主要发起人秉志、胡刚复、杨杏佛等先后加盟南高师,使南高师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的发源地”。一时间,南高师、东大名师荟萃、俊彦云集。一代大师的辛勤努力为以后南京大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28年至1949年,南京大学经历了21年的“中央大学”发展时期。李四光、罗家伦、顾毓琇、吴有训等校长筚路蓝缕,抗战时期学校西迁东还,中大师生们在危难之际仍艰难前行。至1947年,中大已拥有7院41个系,23个研究机构,师生5000余名,规模和师资力量居全国大学前列。当时全国45名部聘教授中,中大就占了12人。1948年选出的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中,中大的教授和校友占到了2/5。
从1949年中大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到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开始稳步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朝着以“综合性、研究
型、国际化”为特征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不懈努力,柳诒徵、李叔同、刘伯明、陶行知、秉志、竺可桢、熊庆来、吴宓、茅以升、胡小石、陈中凡、宗白华、童第周、徐悲鸿、孙本文等几代宗师的传道授业,严济慈、方东美、王应睐、赵忠尧、吴健雄、李国鼎、戴安邦、高济宇、程千帆等代代学人的传薪续火,魏荣爵、冯端、闵乃本等23位院士的科海探索,几代大师的默默耕耘,方造就了今日南大的辉煌。
二
大冶铸莫邪,名师出高徒。从两江师范时期“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和“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一直到20世纪南大“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学脉相承,学风绵绵,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南大学子。
朱光亚、任新民、钱骥、黄纬禄、程开甲、赵九章等6位“两弹一星”专家从这里走出,200多位南大校友、学子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5。近年来,南大毕业的8位年轻学人,摘取美国总统奖、沃特曼奖等国际科学桂冠。在国家首次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中南大毕业生人数居全国高校第三。以南大学子和导师姓氏命名的新理论有许—李推广中间玻色子理论、周—龚分步相变理论、吴孤子理论……这些事实雄辩地表明:南大是一块古老又年轻的成才沃土。
三
南大在百年发展史上有中国人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和外国人办的“金陵大学堂”两个源头,这本身就是以开放的心态促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20世纪7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进一步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目前已与140多个国外著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1986年,南大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至今已培养了15届学员,毕业人数1153名,成为中美事务及中国和其他国家外交、外经领域的重要骨干。南大在1989年成立的中德经济法学研究所,是中国和德国高等学校在法学领域共同设立、运行的第一所教学科研机构。2001年12月,“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又在南京大学成立。除了
“引进来”,南大还积极“走出去”办学。1994年,南京大学在新加坡开办MBA班,2001年在马来西亚开办中国文学专业硕士班。如今,南大在美洲、欧洲、亚洲等地的办学格局已成为探索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成功典范。所有这些举措源自于南大人一以贯之的高瞻远瞩、敢为天下先的内驱力。
——从南高师时期陶行知先生主持校务时首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到20世纪90年代重视基础研究,走向国际舞台与科学前沿对话,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数曾连续七年位居国内高校首位,迄今被引用论文数也连续八年位居国内高校第一,南大都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风。
——1978年5月11日,南大一位教师在中央领导的支持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声之一。
——1983年5月,南大校长匡亚明等一批教育家、科学家上书中央,提议在我国重点建设一批大学,成为211工程、985工程的先导之一。
四
100年来,南京大学始终以民族振兴、科教兴国为己任。
早在“五四”时期,南高师就是南京地区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抗战期间,以中大教授潘菽、梁希等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座谈会”、“民主科学座谈会”为争取科学民主和民族独立而奔走,后来发展成为九三学社。1947年,中大的进步师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五二○”因此成为南大的校庆纪念日。
改革开放后,南大抓住发展机遇,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992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大并题词“把南京大学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1999年,南大进入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9所大学的行列。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南大确定了“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更高目标开拓前进”的奋斗目标。面对新的征途,南大师生整装待发。
——经过百年来数代师生的努力,南大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整体水平高、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相结合、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完备的学位教育体系等优势。目前南大已拥有28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数量和水平均居全国高校前列。此外,86个研究所、5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为创新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
——面对21世纪科技竞争的挑战,南大着手实施“学科群”和“学科特区”建设方略。学科群建设,旨在跟踪国际前沿、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2000年,南大从哈佛大学成建制地引进一个课题组,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机制,成立了分子医学研究所。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等学科特区也显示出特有的活力和潜力。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南大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项事业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以600名教授、413名博导、23位院士、4名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为主干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面对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南大着力贯彻“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起点高、基础厚、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
——南京大学积极为社会、为国家服务,明确提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力争使学校成为探索、解决国家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科学基地和思想库。近年来,南大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相继成立了“纳米材料技术研究中心”、“微结构科学技术高等研究中心”等几十个应用开发研究机构,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智力型服务四大领域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南大苏富特软件公司2001年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以南大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为中坚力量组成的“江苏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多项江苏经济文化发展重大项目的科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