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诗歌的赏析
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诗歌的赏析篇1《房兵曹胡马诗》作者:杜甫【唐代】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鉴赏】: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
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
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像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诗人刻画细致,唯妙逼真。
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
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杜甫诗》赏析全文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一体化讲义一、诗人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英年早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杜甫的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杜甫的诗歌及赏析精彩9篇
杜甫的诗歌及赏析精彩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的诗歌及赏析精彩9篇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有“诗史”之美誉,他本人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
杜甫《登高》诗词赏析与感悟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衰转折,见证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社会动荡。
杜甫的诗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咏史抒怀,又有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作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
此时,杜甫流离失所,身处四川夔州。
诗人在战乱中饱经沧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
在一个重阳节登高之际,他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充满悲凉气息的诗歌。
三、诗词赏析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诗词重点句子赏析(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诗通过猿啸、鸟飞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诗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落叶和长江的景象,寓意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艰辛的现状,透露出他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3.情感表达《登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诗中充满了浓郁的悲凉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4.写作意境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诗歌赏析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赏析,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赏析(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杜甫诗歌赏析及翻译
杜甫诗歌赏析及翻译杜甫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背景: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
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翻译:无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赏析: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
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
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
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
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
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
”(《仇注杜诗》引)。
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
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
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
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
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
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
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唐杜甫古诗赏析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充分展示了他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诗文原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赏析:
1.情感深沉,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忧虑。
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局的悲哀。
杜甫常以个人的境遇寄寓对国家的忧虑,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
2.个人遭遇的悲凉: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和“艰难苦恨繁霜鬓”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的困苦和身体的衰老。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3.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开头两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落叶和滚滚长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4.诗意深邃,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的感慨,构建了一幅深沉而广阔的画面。
杜甫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对国家、民众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5.风格含蓄,哲理深远:杜甫的诗风通常内敛而深沉,这首诗也不例外。
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登高》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反映。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
客至杜甫诗歌鉴赏
客至杜甫诗歌鉴赏一、原文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生活相对安定。
诗人久经离乱,草堂的落成,让他有了栖息之所,朋友的来访让他感到格外高兴,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三、诗歌赏析1. 首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描写了居处周围的环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出一幅春水环绕、江波浩渺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清幽淡雅的田园氛围。
“但见群鸥日日来”中,“但见”是只见的意思,群鸥日日到来,暗示了此地的清幽,也流露出诗人生活的一种闲适和寂寥。
因为在古代,鸥鸟常常被视为忘机的象征,诗人与群鸥为伴,可能暗示他远离尘世纷争的生活状态。
2. 颔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这两句写庭院小路和家门的状态。
“花径不曾缘客扫”表明平时少有人来,连花径都不需要打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则点明因为友人的到来,简陋的柴门才第一次打开。
这两句将主人的好客之情表现得真挚而质朴。
“花径”“蓬门”点明了居所的简陋,与后面的盛情款待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主人对客人到来的欣喜之情。
3. 颈联-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诗人向客人解释家中酒菜的情况。
“盘飧市远无兼味”说因为离集市远,盘中菜肴很简单,没有多种美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表示由于家境贫寒,酒也只是自家酿的陈酒。
这两句虽然写的是招待的简单,但却充满了真诚。
诗人毫不掩饰自己生活的困窘,反而让客人感受到他的率真与实在,也体现了安贫乐道的情怀。
4. 尾联-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这两句描写了诗人想要邀请邻翁一同饮酒的情景。
诗人询问客人是否愿意与邻家老翁相对而饮,如果愿意的话,就隔着篱笆把邻翁唤来一起把剩下的酒喝完。
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宾主之间的融洽关系,也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邻里之间的和睦。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
杜甫古诗鉴赏大全杜甫古诗鉴赏大全杜甫《月》赏析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①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②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③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④背景诗为大历二年(767)六月初旬所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
此时正困居夔州。
注译①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这两句意为: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出现上弦月了。
首联既交代了时间(六月初旬)和地点(瞿塘峡),又寄寓了万里漂泊、羁留难归之感。
②时时:常常。
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指照亮。
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蓝天。
这两句意为: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见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望月思归。
③爽:清爽,凉爽。
合:环绕,充满。
风襟:衣襟。
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对着。
悬:悬挂天空。
这两句意为: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颔、颈两联,3、5句相接,写出月的殷勤多情;4、6句相接,写出月的清冷疏远。
王嗣奭《杜臆》云:“中四,有一喜一恨意。
时开暗室,则喜之而爽合风襟;故满青天,则恨之而空当泪脸。
一月而分作两般,景随情转故也。
”④乌鹊:乌鸦。
夜久:夜深。
这两句意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此联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暗喻自己到处漂泊,无处栖身。
赏析:以“月”为题,让我们联系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
月有一个特定的内涵:望月就易思乡。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杜甫被称为诗圣,但他的代表作你知道是哪一首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一)《送远》【原文】送远带甲满天地⑴,胡为君远行⑵!亲朋尽一哭⑶,鞍马去孤城⑷。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⑸。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⑹。
【注释】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
《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
《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⑶亲朋:亲戚朋友。
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
《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二)《望岳》【原文】《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诗歌赏析
杜甫,唐朝最杰出的诗人,由于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和手法精湛,受
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杜甫的诗歌有别于其他诗人,特别是他的抒情诗,在独特的结构、风格和语言上实现了一种畅快的感受。
由于具有
深厚的审美价值,他的抒情诗受到了世人的追捧。
“将进酒”、“关山月”是杜甫脍炙人口的两首经典抒情诗,它们表达出他对社会局势变化的深刻思考,又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惊叹与沉思。
其
中《将进酒》抒发出诗人对理想主义和改革的坚定信念,展示了浪漫
主义情怀;《关山月》则深刻反映了杜甫对生活的失望。
《江畔独步寻花》和《望庐山瀑布》也是杜甫的经典诗歌,前者轻快
婉转,抒发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后者则深情恋慕,抒发出诗人对他
人的思念之情。
后者有着浓郁的浪漫气息,表达出杜甫给世人留下的
美好愿景。
此外,杜甫的抒情诗不仅注重情感表达,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对
世界充满了时代性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可以看出杜甫对微观与宏观的关联性;《忆江南》中的“黄花蒿绿野更幽”,可以看出杜甫对变化的普遍性。
总之,杜甫的抒情诗集可以被称为一部永恒的经典,它们不仅展示了
诗人对于物质世界的热爱,也是关于生活中理想主义和希望的哲学思
想及诗意美学的最好体现。
杜甫绝句原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原文及赏析杜甫绝句原文及赏析《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第二首则在春色秀丽的美景上涂了一层羁旅异乡的愁思和伤感,春色和乡思交相辉映,增添了诗的韵味。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杜甫绝句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杜甫绝句原文及赏析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赏析杜甫平生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
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
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
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我很喜欢这首诗,她通俗不晦涩,明快无僻生。
而且对仗工整,色彩分明,颇奈人品味。
后人也有很多对这首诗的评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圣人已经故去千年,后人望其项背,大多猜测臆断而已,以资茶余饭后谈兴。
传说纪晓岚一生治学严谨,对学生的教育也很严格,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请他指点,他看完后,批了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个学生莫名其妙,去问老师,什么意思。
纪晓岚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讲些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愈飞愈远离(堤)题万里。
当然这不过是野史的幽默罢了。
我到觉得“两个黄鹂鸣翠柳”诗人暗喻朝中当权的叽叽喳喳的小人。
“一行白鹭上青天”则表明了诗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情。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壮志难酬,大有“行路难,今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境遇。
“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遥想公瑾当年,羽扇纶巾,火烧赤壁不亦快哉。
而今自己却郁郁不得志,叫人怎不发幽古人之感慨。
品味之余我忽然发现这四句诗里面每句都暗藏一个字谜,来佐证我的胡诌。
“两个黄鹂鸣翠柳”谜底:“笨。
”柳本就是一木。
个个本就是指鸟。
“一行白鹭上青天”谜底:“笑。
”一行白鹭,象形。
杜甫古诗鉴赏
【篇⼀】《空囊》翠柏苦犹⾷⑴,晨霞⾼可餐⑵。
世⼈共卤莽⑶,吾道属艰难⑷。
不爨井晨冻⑸,⽆⾐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⑹,留得⼀钱看⑺。
【注释】⑴翠柏:原产中国的⼀种松科乔⽊。
⑵晨:⼀作“明”。
⾼:⼀作“朝”。
⑶卤(lǔ)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cuàn):烧⽕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钱。
⑺⼀钱:⼀⽂钱,指极少的钱。
【⽩话译⽂】纵然翠柏味苦,朝霞⾼⾼,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多苟且偷⽣,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井⽔也冻了,夜来⽆⾐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钱。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治今⽢肃成县)。
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活极其艰难。
【赏析】⾸联“翠柏苦犹⾷,明霞⾼可餐”,诗⼈紧扣诗题,意在⾔外,写出两层意思,⼀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层⾔外之意,在古⼈看来,明霞翠柏均⾮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列仙传》“⾚松⼦好⾷柏实”和司马相如《⼤⼈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表现杜甫虽⽣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尚。
颔联“世⼈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囊空的根本原因。
所谓“世⼈共卤(鲁)莽”,指⼈多苟且偷安。
战乱爆发后,诗⼈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后⼜因两次直⾔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
这⾥,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
颔联两句,通过对⽐的⼿法,将杜甫⾼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床夜寒”,进⽽具体写贫状。
作者皆从“寒”字来⼊笔。
上句说“不爨”,并⾮因为“井晨冻”,⽽是因为⽆⾷。
严冬季节,却晨炊⽆⽶,夜寒难御,可见⼀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钱看”,点明“空囊”题旨。
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
诗⼈已是⾝⽆分⽂,贫不⾃救,却还要强留⼀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笑话,这举动本⾝就是⼀种反常。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
杜甫《登高》诗歌鉴赏一、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创作背景此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三、整体赏析(一)意境雄浑高远1. 首联写景- 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哀”“回”二字,不仅写出了景物的动态,而且渗透了诗人的感情。
猿啸哀鸣,飞鸟徘徊,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2. 颔联写景深化-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 从写景的角度看,此联前句写山,后句写水;前句仰视,后句俯视。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而且“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对仗工整,意境雄浑开阔,气象万千。
诗人通过对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集中表现了深秋的典型特征,也为后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二)情感深沉悲苦1. 颈联抒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直接抒情。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常作客”,羁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这一联包含了八层意思,可谓字字悲苦,概括了诗人一生的境遇。
杜甫的诗歌及赏析5篇
杜甫的诗歌及赏析5篇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的诗歌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前出塞九首朝代:唐朝|作者:杜甫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
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
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小寒食舟中作朝代:唐朝|作者: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杜甫诗歌的赏析
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诗歌的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都让他的诗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一、关注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揭示了唐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例如《关山月》一诗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的“稻花香里说丰年”是对唐代统治者的讽刺,因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战乱和天灾之中,百姓流离失所,但统治者却在宫廷中享受着奢华和安逸。
二、思考人生命运杜甫的诗歌中也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他对人生的悲剧和命运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
例如《登高》一诗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描绘了登高所感受到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而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杜甫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自我价值的思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这里的“谁念西风独自凉”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则是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三、思考人性杜甫的诗歌中还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性本善,而社会却常常扭曲和破坏了人性。
例如《登岳阳楼》一诗中写道:“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见汝天津桥,风雨不改旧时愁。
”这里揭示了官场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杜甫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和担当。
杜甫的诗歌以其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而被人们传颂至今,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个人命运和人性思考等现象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因此,学习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可以启迪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赏析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赏析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盛唐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擅各体,均有开创,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一生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①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南宫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①岳:指东岳泰山。
泰山为五岳之一,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
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
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④造化:指大自然。
⑤曾:通“层”。
⑥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
这里极言睁大眼睛远望。
【名家评测】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
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
(仇兆鳌)题目就是“盼”,不是“尼里”,所以句句从“盼”字著想,存有可望而不可即的观后感。
全诗大意也就在此。
(喻守真)【精品导读】这就是首游览诗,诗歌通过对泰山壮丽的气势和奇妙明丽景色的描写,流露出其正直的心胸和超群单一制、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远望泰山所见到的景色,诗人巧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之情。
在“天道钟戒坛,阴阳割去昏晓”两句中,诗人的观测视角由遥望变成了遥望,侧重于写下自己走进泰山走跌俯视时的亲见所感。
“钟”就是萃集的意思,而“割去”就是分割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并使本来恒定的山峰显得动感出来,为其平添了美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在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站在泰山之上,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山涧深处。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
诗人杜甫的诗歌特点赏析杜甫是唐朝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人民生活、历史、哲学等方面,语言深邃、意蕴丰富。
本文将从杜甫诗歌的主题、艺术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三个方面来分析杜甫的诗歌特点。
一、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分为两大类:一是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二是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
首先,杜甫关心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社会问题主题主要包括反映战争、灾荒和官吏腐败等。
如《兵车行》、《新婚别》、《丽人行》等,这些诗歌描写战争中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对官吏特权、腐败和污染的愤怒。
另一方面,杜甫关注人民的生活问题,如《归田园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汉》等,这些诗歌描写了人民生活贫困、困顿与流离失所的痛苦。
在这些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批判精神。
其次,杜甫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
他坚信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享乐和奢华,而在于亲近自然、崇尚道德、具有品德和人格的完善。
他的“诗以达情志,文以载道义”,如《咏怀古迹五首》、《前出塞九首》、《赠卫八处士》等,这些诗歌体现了杜甫对于人生价值感的反思和对道德修养和风范的追求。
他积极地谴责思想僵化、封建狭隘和怯懦妥协,提倡大志向、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二、艺术表现手法杜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精通古体诗、近体诗和乐府诗,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多样化。
以下是他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写实。
杜甫十分注重传达事实真相的价值,他的诗歌给人一种直面现实、坦诚真挚的感觉。
在《兵车行》中,他描写了烽火连天的战争情景;在《新婚别》中,他描写了战乱中无依无靠的人民;在《春望》中,他通过春天的景色描绘了大唐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氛围。
二是联想。
杜甫的诗歌联想灵活、自然、随意,可谓是杂糅了词、赋、曲、散文的各种文体。
如《登高》、《春夜喜雨》等,他常常借由自身的感受,引出情怀、生命、自然以及历史等多种联想,使诗歌情感更加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赏析
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歌赏析,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杜甫诗歌赏析(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
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
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
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
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
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杜甫诗歌赏析(二)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杜甫诗歌赏析(三)
野望唐代: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
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
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
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
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
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
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