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知识: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

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捕食与种内斗争要区分开

大鲈鱼吃小鲈鱼,这属于种内斗争。捕食属于种间关系

精品课件:

教案: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演替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学生无法亲历完整的演替系列,又因城市学生对地衣、苔藓等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对演替的理解往往是静态而模糊的,阐明群落的演替也变得困难重重。

学生的概念学习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感性到理性、理性到实践的过程。本节课以“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弃耕农田中的物种取代过程,逐步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最终抽象概括出演替的概念与机制,之后借助各种直观素材及学生活动突破思维障碍,分析归纳出两种演替类型的异同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最后,鼓励学生探讨演替理论

在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深化核心概念,将新课程理念中的STS思想落到实处。

由图1可知,本节课增加了研究方法的教学。当学生对演替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一个新问题:“这么漫长的演替过程,人们是怎么研究的呢?”,而其方法早已蕴含在各种文字、图片素材中,将其提炼出来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明确了知识学习与研究方法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领悟到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理科教学的特点。

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化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桥梁和支架。首先,以资料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沿着问题串的思路建立演替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使生成概念与阐明机制变得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而后通过2人一组的计算机模拟活动,将抽象、漫长的演替过程压缩虚拟化,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演替的动态发展性,又能作为评价的依据,之后再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及生活环境等活动,扫清思维障碍,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最后,在探讨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工和运用新概念,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从群落水平阐述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情分析:我校属于北京市示范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较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已学习了动植物的个体水平调节及种群的群体水平调节。城市中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等缺乏感性认识,虽然知道一些演替现象,但没有建立现象与概念间的联系,对演替的概念比较陌生。

3.教学条件分析:本校学生能制作简单的ppt演示文稿,其作品可通过数字互动平台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提前采集的地衣、苔藓等实物可供学生2人一组进行观察。此外,还有视频、图片等资源。

4.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成演替的概念,区分演替的类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2.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及机制。

3.阐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小组合作,尝试利用计算机模拟构建初生演替的各阶段。

2.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3.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资料,实现演替概念与机制的一体化教学。

2.通过2人一组的计算机模拟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演替的动态发展过程。

3.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及其生活环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先锋生物在初生演替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

讲解

1.演替的概念与机制问题1:(展示弃耕农田图)如果人们不再种

植庄稼,这块农田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问题2:这些生物从何而来?(展示相关数

据)

问题3:显然,早期的时候,这块农田里有很

多植物的种子,而研究结果显示,在某农田

在弃耕的第一年就有多达31种草本植物出现

和定居。为什么先定居下来的是草本植物

呢?(图2)

图2

问题4:既然草本占了优势为什么还会给灌

木、乔木可乘之机,而且先增

加的为什么不是乔木而是灌木呢?

补充说明:草本、灌木、乔木间的复杂关系

(图3)

回答:长草

回答:动物

散布、土地

里本身就

有、风吹

等。

回答:生长

快。

从事实出

发,建立

现象与概

念间的联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