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各科室:(一)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院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本方案。
(二)输血反应判断标准:1.发热反应:输血中/输血后1—2小时内,体温比输血前上升1℃者,有时伴头疼、烦躁、皮肤潮红等。
2.溶血反应:⑴急性溶血反应:寒战、发热、腰背痛、恶心、酱油色/茶色尿、尿少、尿闭、低血压→DIC。
⑵慢性溶血反应:输血后2-10天,低热,黄疸、血红蛋白尿3.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哮喘、腹泻、血管神经性水肿。
4.输血后紫癜:输血后一周左右出现全身黏膜点状或斑状出血、血小板减少。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6.非心源性肺水肿:输血过快或过量而出现肺水肿。
(三)急性输血反应应急预案1.医生护士:在输血过程中一旦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⑴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畅;⑵报告主治医生诊断、处理、治疗。
⑶核对血袋标签和受血者姓名、血型等;⑷采抗凝血与非抗凝血各1份、血袋连同输血器一同送输血科;⑸抗休克、扩容、利尿、碱化尿液、透析、预防肾功衰竭;⑹DIC防治;⑺激素、换血治疗等。
2.输血科应做以下工作:⑴核查核对受血者及输注血液有关信息和记录,整个配、发血环节有无差错;⑵肉眼观察患者血样的血浆或血清颜色,最好与输血前对比,测血浆游离血红蛋白;⑶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⑷做血型血清学检查,复查供、受者血型及配血实验;⑸其他试验:尿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血常规等。
3.医务处:负责调查处理。
(四)疑似输血反应的发现、报告与评估1.凡发生与病人输血的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必须被视为疑似输血反应。
2.当出现疑似输血反应时,护士必须立即通知医生和输血科,记录在病历中。
3.由医生和输血科人员进行评估,鉴别输血反应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填写《医院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单》入病历保存,并报医务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血库):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编制人: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
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逐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供血者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 第三条 适用范围。美国血库协会〔AABB〕 将输血反响严重程度分为5个级别,依次为 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致死。本 预案适用于发生3级及3级以上的输血不良 反响事件。
• 第四条 工作原那么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处置、科学标准;反响及时、措施果 断;常备不懈,部门协作、全院参与。
第二章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机构与职责
• 4、4级〔危及生命〕:威胁生命,需要换气支持 ;无循环超负荷或心力衰竭的病症。
• 5、5级〔致死〕:死亡。
六、低血压〔包括ACE抑制素相关的低血压〕
• 1、1级〔轻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 细胞激素病症;不需要介入性治疗。
• 2、2级〔中度〕:血压改变,无其他过敏性和〔或〕 细胞激素病症;需要短暂的〔<24h〕液体补充或其 他疗法。
•
三、成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事件救援专家组
•
组 长:吴健斌
• 副组长:张新高
• 成 员:钟德超 颜 红 刘跃江 李富贵 周利 民 李雪梅 邓治平 焦一伟 周永红 杨明全 黄 忠 李蜀华 徐 俊 殷明刚 马盛余
• 护 理:温晓平 温建军 廖常菊
第六条 职责
• 一、处置控制输血严重危害事件领导小组职责
•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响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
处理及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
与上报。
•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后传染病指标的检 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医务处负责协调 对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第三章 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分级与评 判
•
输血严重危害事件发生后,工作领
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处置,充
输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 (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
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 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 静滴,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
1—0。
3ml 静注。
(4)异丙嗪25mg 加入静脉补液;(5)10%葡萄糖酸钙10mg 加入静脉补液;(6)对反复发生的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 小时后逐渐缓解。
2、治疗: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重者表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严重的不合血输入后,因大量红细胞破坏,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
2、治疗:抢救重点在抗休克、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1)可适当补液,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新鲜同型血浆以增加血容量.(2)使用盐多巴胺、重酒石酸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高血压及扩张肾血管. (3)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等。
(4)出现少尿时在纠正血容量后适当用20%甘露醇、呋塞米促进利尿。
(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 (6)明确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用肝素治疗。
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 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暂存、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SHOT应急预案11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能早期识别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并能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和抢救措施。
一、SHOT主要包括: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输血传染疾病二、临床症状及应急处理(一)溶血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1.临床症状:(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1)早期症状: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剧烈疼痛和心慌胸闷等症状;(2)中间阶段: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浓茶/酱油色),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3)最后阶段: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衰竭症状,可致死亡。
2.应急处理:(1)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医生;(2)核对:①核对患者信息:呼叫患者姓名,核对腕带、床头卡及发血单、血型单;②核对血袋标签及发血单、血型单(受血者及供血者ABO/RH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③检查血液的质量:血清或血浆是否溶血;④保留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必要时重新抽取血标本,重新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双侧腰部给予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4)碱化尿液:遵照医嘱静脉输碳酸氢钠,以增加血红蛋白溶解度,减少沉积,避免肾小管阻塞;(5)遵医嘱用药,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血钾增高,酌情行血浆交换;(5)严密观察血压、尿量、尿色的变化,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严重贫血者先输同型血);(6)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细菌污染1.临床症状: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阴性杆菌,即使输入10~20ml,其内毒素所致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1)早期表现:神志清楚、剧烈寒战、烦躁不安;继而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痛、发绀;随后皮肤湿冷、恶心、呕吐、血压不稳定、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尿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本方案合用于临床科室、输血科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血液无效输注、输血传染性疾病、输血不良事件等输血严重危害的识别、诊治、调查及管理。
本方案包括以下四个部份:一、输血不良反应控制方案二、血液无效输注处理及控制方案三、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及控制方案四、输血不良事件管理方案一、职责(一)临床科室1.负责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诊断、救治、调查和报告。
(二)输血科(血库)1.负责协助临床科室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2.负责严重输血反应的血液免疫学检查。
3.定期统计、上报输血不良反应。
(三)检验科1.负责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辅助检查。
2.负责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细菌学检查。
(四)医务科1.负责协调各临床科室对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受血者进行联合诊治。
2.负责协调调查和处理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事件。
(五)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讨论、分析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事件,提出改进措施。
二、工作流程(一)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患者发生了不能用原来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 24 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后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如下: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cute 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AHTR)由于 ABO 血型、 Rh 血型或者其他希有血型不合所致,输血开始 5~15 分钟浮现 AHTR 症状及体征,包括呼吸艰难,胸痛,背痛,发热,寒颤、僵硬,不安,心动过速、低血压、少尿、血红蛋白尿,非特异性出血。
2.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源于细菌本身或者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输血后即刻浮现症状及体征,包括高热、寒颤、心动过速、低血压、呕吐,与 AHTR 未浮现血尿前难以鉴别。
3.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TR)常见原因为受血者产生了对供者白细胞的抗体,症状及体征浮现于输血开始30 分钟至输血后 2 小时,包括发热、畏寒、寒颤。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肾内科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全科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4、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个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6、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7、加强科室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8、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9、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主治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历中。
三、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详见《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输血科,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验。
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送予输血科。
3、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保障受血者安全,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特制定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一、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二、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务处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四川华西医院资阳医院)
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的处置规程
04 05
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结果记录及报告
06
07
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处理 程序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表现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
1 2 3 4 5 6 7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 中或输血后患者发生了不能用原来疾 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在输血当 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 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后发生者为迟 发反应。
非溶血 性发热 反应
急性溶 血性反 应
细菌污 染性输 血反应
输血相 关性急 性肺损 伤
过敏反 应
循环超 负荷
步骤一 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临床医师按以下流程调查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核对发血记录单与受血者病历中的患者信息,核对发血记录 单与血袋标签上的血袋信息,查看交叉配血试验记录,确定 是否输错病人或输错血液。
目录
I. II. III.
目的 范围 职责
IV.工作流程Fra bibliotek职责1.负责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诊断、救治、调查和报告。
临床科室
1.负责协助临床科室输血不良反应调查; 2.负责严重输血反应的血液免疫学检查; 3.负责管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输血科
1.负责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辅助检查; 2.负责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细菌学检查。
观察血袋剩余血液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浑浊、膜状物、絮状 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 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为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发生,积极救治患者,制定本方案。
1组织机构LI成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处处长任副组长,输血科与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任组员。
1.2制定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
1.3定期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生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培训。
2汇报与告知义务2.1经治医师发现患者因输血疑是导致输血严重危害(SHOT)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实施治疗,同时应汇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2.2经治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近亲属或相关陪同人员。
3血严重危害的临床特点3.1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ABO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迟发性溶血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lC等。
4.2细菌性输血反应临床的特点:(1)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
(2)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剂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粘膜充血、烦燥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
亦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3)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
(4)在全麻下作手术的病人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4,输血严重危害的处理程序4.1输血严重危害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4.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
XXX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1、输血严重危害定义: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等。
2、各科室职责:(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及处理。
(2)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协助诊断和协助处理及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进行统计及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3)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4)医教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院内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3、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措施(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等法规要求,对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2)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6)贮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7)输血前必须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
(8)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9)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10)加强医院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
(11)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预案
1制定目的
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2适用范围
全院临床输血科室
3主要内容
3.1定义:输血严重危害(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SHOT)包括输血传染病、输血不良反应和输注无效。
3.2输血危害控制措施:
3.2.1血液: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自行采血,自体输血除外。
3.2.2输血器:输注血液一律使用一次性带过滤装置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
3.2.3医护人员:
3.2.3.1培训: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需经过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3.2.3.2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
3.2.3.3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应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肝功能、乙肝两对半、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为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根据医院情况建立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方案。
一、各科职责(一)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二)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三)医务部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四)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一)发热反应输血开始后短时间内出现发热,体温升高1~2℃以上,可出现畏寒、寒战、抽搐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应急措施:暂停输血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报告值班医师,肌肉注射异丙嗪25~50mg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同时口服镇静药、解热镇痛药可减轻寒战后的发热。
(二)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关节痛等。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应急措施:对于轻度过敏反应,(1)减慢输血速度;(2)抗过敏治疗: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组胺药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对于重度过敏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2)抗过敏治疗: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3)解痉平喘治疗:静脉滴注氨茶碱,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四)溶血性输血反应1、急性溶血性(速发型)输血反应:(1)起病情况:多数起病急,在输入10~30ml异型血即可出现溶血表现;少数也可以在输血24h内出现溶血表现。
(2)溶血的症状、体征:典型的溶血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头痛、腰背痛、腹痛、胸前压迫感、呼吸困难、紫癜、血压下降及酱酒样尿等。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方案与流程
精品课件
(5)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 病因 献血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抗HLA和抗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如将含有 此抗体的全血或血浆输给病人,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发病机制 抗体(供者)+抗原(受者)、激活补体 中性粒细胞肺血管内 聚 集释放 蛋白酶、酸性脂质和氧自由基 肺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 ↑ 肺水肿或ARDS。
精品课件
(5)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
➢ 临床特点 输血后1~6小时,突然发热、咳嗽、气喘、紫绀、血压↓、两肺
细湿罗音(但无心力衰竭)。X线示双肺浸润。 如输血量不大或速度不快而发生酷似心衰伴急性肺水肿的表现,应 怀疑本病。 ➢ 治疗
对症治疗:地塞米松、抗组胺药物、利尿剂等。 ➢ 预防
妊娠3次以上的女性不宜作献血者。(采出的血应去除血浆,如洗涤 红细胞)
精品课件
分类:
时
病
间
因
即 发
输血期间或 输血后24小时内
迟 发
输血24小时后 ,甚至十几天
精品课件
免 疫
发病与免 疫因素有关
非 免 疫
发病与免 疫因素无关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 病因
致热原:主要由污染热原质的非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引起,现已少见。 免疫反应:为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体内逐渐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 再次输血时,可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发热. ➢ 症状与体征 发热反应指患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1-2h,体温升高≥1℃,往往先有发冷或 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 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方案
为有效预防与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防止输血传染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追溯疾病源、减少与预防血液输注无效。
根据医院情况建立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疾病、输注无效)方案。
一、各科职责
(一)输血科负责输血不良反应、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与上报,并反馈给血站。
协助医院对输血传染疾病的调查与上报。
(二)检验科负责对输血前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并做好质控工作。
(三)医务科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对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处置与鉴定工作。
(四)感控科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标准和应急措施
(一)发热反应
输血开始后短时间内出现发热,体温升高1-2°C以上,可出现畏寒、寒战、抽搐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应急措施:暂停输血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报告值班医师,肌肉注射异丙嗪25-50mg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同时口服镇静药、解热镇痛药可减轻寒战后的发热。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轻度过敏反应:全身皮肤瘙痒、红斑、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关节痛等。
2.重度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应急措施:对于轻度过敏反应,(1)减慢输血速度;(2)抗过敏治疗: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组胺药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对于重度过敏反应,(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通畅;(2)抗过敏治疗: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3)解痉平喘治疗:静脉滴注氨碱,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4)出现过敏性休克,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
1.急性溶血性(速发型)输血反应:(1)起病情况:多数起病急,在输入10~30ml 异型血即可出现溶血表现;少数也可以在输血24h内出现溶血表现。
(2)溶血的症状、
体征:典型的溶血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头痛、腰背痛、腹痛、胸前压迫感、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及酱样尿等。
当患者处于全麻状态时,患者可能表现为不能解释的手术区严重出血。
(3)溶血并发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溶血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起病情况:起病较慢,多数在输血1天后至数天内出现溶血表现。
(2)溶血的症状、体征:一般来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较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可以表现为血管外溶血,也可以表现为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黄疸及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血管内溶血表现为:畏寒、寒战、腰痛及血红蛋白尿等。
(3)溶血并发症的表现:少数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也可以出现DIC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溶血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疑诊患者出现ABO或(和)RhD血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应急措施:
(1)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及上级医师、输血科值班人员、输血科主任与医院相关部门,患者必须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四)细菌性输血反应
通常在输血30分钟后出现症状,重者输入10~20ml后即刻发生输血反应。
主要症状包括寒战、高热、烦燥不安、呼吸困难、干咳及面色潮红。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及DIC。
在全麻状态下的患者可能仅出现血压下降、手术创面渗血不止等体征而不表现出寒战、高热。
疑是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应急措施:
(1)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及上级医师、输血科值班人员、输血科主任与医院相关部门,患者必须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详细记录。
三、输血不良反应监控、调查及处理程序
(一)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似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通知输血科对原血液标本进行复
检、不完全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
抽取剩余血液送输血科重新进行血型检定和交叉配血;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5.如怀疑由细菌污染引起的,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取剩余血进行细菌培养鉴定;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三)输血科在接到发生严重输血溶血反应的报告后,应迅速进行调查,以确定原因,结果要及时通报临床科室,汇报科室领导,并书面报告医务科。
(四)输血完毕,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主管医生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24 小时内送输血科保存。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五)输血科在接到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血站,并协同医务科、临床科室等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
四、输血传染疾病处理程序
(一)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二)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三)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四)具体流程如下:
输血传染疾病处理流程
(五)传染疾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五、血液输注无效预防处理措施
(一)选用单一供者血制品,尽可能减少患者与多个供血者抗原接触。
(二)采用自体输血。
(三)去除血制品中的白细胞。
(四)尽可能避免在受血者存在脾肿大、感染、发热、药物反应、急性失血、DIC、溶血等因素时输血。
(五)紫外线照射灭活抗原提升细胞功能。
(六)采用配合型血液成分输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