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合集下载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2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2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掌握教育
历史必然性,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

容。

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知识界精英人物。

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出现了哪些人物?一、新样?(、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

但仍然局限在“西学大音《屈原》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承下去。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件正式版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件正式版

赵 树 理 《 李 有 才 板 话 》
丁玲,现代女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又 名蒋炜、蒋玮、丁冰之。 笔名彬芷、从喧等。湖 南临澧人。1948年完成 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曾被译成多 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 林文学奖。
丁玲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民国时期进步文学艺术家成就简表 类别 文 人物 鲁迅 郭沫若 学 丁 玲 聂耳 冼星海 代表作 《狂人日记》《孔乙已》 《屈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曲》
导入新课
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北 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 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 重要的大学之一。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新式教育的开端 讴歌光明、鞭笞黑暗的文学家、 艺术家
郭沫若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赵树理(1906—— 1970),原名赵树礼,山 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 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 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 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 的文学流派。
赵树理
赵 树 理 《 小 二 黑 结 婚 》
冼星海,原籍广 东番禺,1935年从巴 黎音乐学院毕业回国, 后辗转来到陕北抗日 根据地。1939年与光 未然合作创作《黄河 大合唱》。
冼星海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 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 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 和“若水”)。四川乐山人。 中共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 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 界权威人士,蜚声国际,致力 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 著名的作家、无产阶级文学家、 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 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和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doc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doc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大家知道北京大学吗?(学生回答)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那么,北京大学是如何创立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二、新课学习(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教师出示图片:举子看榜图。

学生回答问题:该图反映了什么制度?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新式教育开端的原因是什么?3、出示漫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这是鸦片战争后的一张漫画,漫画想说明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传统的经学已经无法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教师进一步提问,面对这种状况。

第21、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讲解1.基础知识:第一:掌握詹天佑和侯德榜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以及魏源和严复两位思想家的典型事迹。

第二: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第三: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重点难点:(1)詹天佑和侯德榜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以及魏源和严复两位思想家的典型事迹。

(2)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对詹天佑和侯德榜两位科学家的典型事迹以及魏源和严复两位思想家的典型事迹需要把握的知识有:第一: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诸于世,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魏源开眼看世界,编纂《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口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严复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的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从时间上,两位思想家活动的时代比两位科学家活动的时代要早。

第二: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在各自研究、工作的领域里,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向西方学习等。

第三:四位中国近代文化名人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但具体表现又是不同的。

如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魏源身上表现为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封建顽固派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在严复身上表现为在翻译《天演论》时,在每章下面加按语,阐述自己的观点,警醒世人,推行维新改革;在詹天佑身上表现为在青龙桥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减缓坡度;在侯德榜身上表现为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科举制的废除。

著名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其主要成就。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学艺术成就,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采用演示图片、播放录音、录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填写《中国近代重要文学艺术成就表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条理清楚。

与学生共同赏析近代著名文学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水平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教育要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中国近代涌现出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和辉煌的文艺成就,不仅在革命斗争中起了鼓舞人民斗志,揭露、鞭挞敌人的作用,而且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有的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重点和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

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难点:郭沫若的历史剧。

鲁迅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近代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詹天佑、侯德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卓越成就填补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些空白,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另一些人为了拯救中国于危难,从思想方面进行了探索。

其中,魏源和严复即是两位突出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近代,还有一些人拿起了文学的武器和画笔,同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今天我们学习新式教育的开端①新式学堂的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教师首先运用电脑演示《大学堂》图片,并概述教材引言)。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诏书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建立京师大学堂的内容。

后来,光绪皇帝又两次下旨,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并把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视为“特例”,凡与此有关的问题,有求必应,大开绿灯。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1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1
反思完善
文学
1.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2.郭沫若:《屈原》等历史剧
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艺术
美术
徐悲鸿:《愚公移山》
音乐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教后反思
优: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发展过程,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科举制
学生欣赏歌曲,思考回答,教师予以评价总结,承上启下导入新课。
播放背景音乐《国歌》,同学们,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总能听到嘹亮的国歌声,你们知道国歌的作者是谁吗?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哪些?他们都为国家作过哪些努力?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②郭沫若的历史剧:
40年代初,抗日战争已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在国统区,它实施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同时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徐悲鸿用手中的画笔来完成历史赋与他们的重任外,还有音乐领域里的聂耳和冼星海.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回答:
缺:知识点杂乱,头绪多。学生对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感觉很难理解.
补: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科举制度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难点知识点杂乱,头绪多;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

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讨论法,活动法。

板书设计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一、新式教育开端1.新式学堂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2.新式教育评价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教学过程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导入新课《考生看榜图》展示:《考生看榜图》,设疑:该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导入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兴趣2’落实课标理解课标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投放课标内容阅读课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解读课标同步探究过程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展示交流作出评价6’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新式学堂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出现: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2.新式教育评价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奏定学堂章程》初、中、高等学段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科举考试1、幻灯片展示:《北大教学楼》《北大校门一角》《北大未名湖》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什么重要意义?2、导思: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为什么创办新式学堂,启动新式教育?它新在哪里?3、展示讨论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①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②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共45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共45

势力
天演论的作用
• “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 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二、为国争光的科学家
詹天佑:铁路工程师
主要贡献:修筑了中 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 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 张铁路
二、为国争光的科学家——詹天佑
二、为国争光的科学家——侯德榜
制出纯碱 写成《制碱》 发明“侯氏制碱
法”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 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 以制夷而作。”
•魏源说:“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 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师夷长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清政 府建立起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影响:中国近代 化学工业奠基人。
活动与探究
• 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有什么共同点? 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说得对吗?除他们说的 以外,还有哪些异同?
他们都是中国 人,他们都生 活在近代
他们都去外 国留学过, 他们生活的 时代不同
四位人物的成功共同之处
• 崇高的爱国精神 • 强烈的创新意识 • 良好的道德品质 •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美术大师:徐悲鸿 《愚公移山》 《田横五百士》
人民音乐家: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田横五百士
愚公移山
1、这两幅画的作者是谁?介绍一下作者。 创作于何时?
2、它们分别取材于什么故事? 表达了 画家什么感情?
3、还知道哪些其他作品?
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从徐悲鸿的话里看到了 他什么精神?我们从中学到 什么?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说课稿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几方面进行说课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掌握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著名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其主要的成就。

能力目标:分析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2、教学重、难点因为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才能有起伏而不至于平淡。

教师才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因为本课比较特殊,它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另一个是民国时期的进步文学艺术家。

这两方面内容基上没有什么联系,又都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所以它们都是重点。

掌握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

本课知识点多,而且同等重要,学生记忆、掌握不容易,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怎样教: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在确定了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后、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又因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应用。

所以这一节课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小组协作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教学法。

主要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认识,明确教与学的关系,教为学服务,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三说学法教法指导学法,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我本堂课指导学生的方法是:以预习提纲指引学生阅读课文,分学习小组合作解决个别问题。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2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2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掌握教育
历史必然性,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

容。

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知识界精英人物。

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出现了哪些人物?一、新样?(、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

但仍然局限在“西学大音《屈原》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承下去。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1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教案01
缺:知识点杂乱,头绪多。学生对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感觉很难理解.
补: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反思完善
文学
1.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
2.郭沫若:《屈原》等历史剧
3.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
艺术
美术
徐悲鸿:《愚公移山》
音乐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教后反思
优: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于是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教育的主张。
认识到《奏定学堂章程》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
(最好课前布置学生予以准备)。
师生共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体会他的绘画技巧和精神。
欣赏《黄河大合唱》,体会其在当时发挥的激励作用,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1)1862年洋务派成立了京师同文馆,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2)开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西方书籍等。
(3)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和维新人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填表:
文学
1.鲁迅:
2.郭沫若:
3.赵树理:
4.丁玲:
艺术
美术
徐悲鸿: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互对探究的结论,同学之间进行互助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歌颂祖国B.追求理想C.抗日救亡D.抨击时弊
8.阅读下图,回答问题。(3分)
(1)图一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图二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3)图一的宗旨是什么?
(4)图二的创办有何意义?
(5)说明两学堂的共同作用。
(2008·广东汕头)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的有()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②其建立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③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④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三、系统建学
(三)课堂限时作业(评学阶段)
(3)它蕴含着怎样的民族精神?
4、中考链接.(2008·福州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台唱》
C.《国际歌》D.《英雄交响曲
(2008·广东汕头)右图为“科举考生看榜图”,这样的场景最终消失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末
3、着重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预习重点】1.科举制度的废除。2.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
【学习难点】1.郭沫若的历史剧;2.鲁迅的文学成就。
【预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我国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课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7分)
1、上书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官员是()
A康有为B、林则徐C、左宗棠D、张之洞
2、科举制被废除的时间是()
A、1860年B、1903年C、1905年D、1910年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有傲骨。”是谁的名言?
A齐白石B、徐悲鸿C、顾炎武D、文天祥
二、局部揣摩
1、清朝沿用的教育制度,学校以为教材,国家通过
选拔人才。这样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
2、时期,创办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时期,创办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府。它的创办表明中国近代迈出了重要一步。
3、洋务派大臣奏请停止科举,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1)该歌曲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2)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4、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
A北京大学B、京师大学堂C、时务学堂D、清华大学
5.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最早出现在( )
A.辛亥革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洋务运动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
6.上书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的官员是( )
A.康有为B.林则徐C.左宗棠D.张之洞
7.20世纪30年代传唱的许多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其共同的主题是( )
,建立起包括、、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清政府于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
四、预习质疑
(二)课堂实施
集体设计
个人修订
一、交流展示
二、拓展深学
1: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2.:迫于形势,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你如何看待这一文件?
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你最佩服谁?你八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课时(总第课时)
主备教师:郭霞执教教师:备课组长签字年级主任签字(一)自主学习(自学阶段)
【预习目标】
1.掌握京师大学堂,科举制度的废除,文学、艺术家们的成就。
2.分析近代文学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所起的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