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路径思考
加快融入长三角的建议和对策
加快融入长三角的建议和对策1.深入研究、精准方向,做到“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对长三角地区的学习研究。
吃透发展思路,及时捕捉政策动向,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尤其加强对苏南、上海各产业园区及功能区的研究,摸清苏南、上海产业转移趋势。
二是加强对自身全产业链研究。
重点瞄准我市正在着力培育的四大产业,细致研究相关产业链条构成和细分方向。
重点加强对已落户本地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和横向协作配套关系的深度调研。
三是加强对自身要素供给情况的研究。
针对“拿什么招商”的问题,进一步盘查资源“家底”,建立全市产业发展要素供给、生产生活配套等资源数据库。
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梳理“兴化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进而形成全方位招商的具体“路线图”。
2.广泛对接,全面融合。
一是部门整体联动。
全市各部门,特别是经济部门要主动对接苏南、上海等地对口部门,学习先进经验、优秀做法,摸清各地区产业布局,产业转移趋势,为招商引资画好产业地图。
二是园区合作联动。
开发区、高新区等“两区三园”要充分利用兴化后发优势,加大与苏南、上海先进园区的合作,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重点以提高吸收利用外资质量、发展现代制造业、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两区三园”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转变,通过园区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共享式发展。
三是借力“资源”联动。
加强与苏南、上海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借力“商会资源”招商,充分发挥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兴化商会纽带作用,拓展项目信息源头,形成更为广泛的合作渠道和产业转移互动机制;借力“顾问资源”招商,加强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各类行业协会的密切联系,聘请热心人士为招商顾问,为我市对接上海、融入苏南招商牵线搭桥。
3.创新方式,激发动力,做好招商“三个精准化”。
一是招商运作精准化。
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业化运营”的市场化招商机制,强化招商力量和队伍建设,激发招商服务团队的活力。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融入长三角。
以下是一些思考:
1. 加强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强各地之间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通讯等各方面。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促进本地区的融合。
2. 提高自身素质:随着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3. 关注政策变化:政策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及时了解各地政策的差异,掌握市场动态,抓住机遇。
4. 深入了解当地文化: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可以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增加社交圈。
5.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更加了解当地的社会风貌,同时也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人脉。
以上是一些如何融入长三角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 -。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
新时代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思考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之一,已成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科技中心。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全球城市层级调整、世界城市格局再塑,上海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地位,我们有必要构建上海大都市圈,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衡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上海市作为国际大都市,与周边省市的联系密切,已形成以杭州、苏州、南京为主,以及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为主要建设范围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因此,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基本前提。
二、完善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大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例如,需要通过加大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空港、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交通的发达程度。
此外,要完善各城市的供水、供电、燃气等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宽带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大都市圈整体的服务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实现高效便捷、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三、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环节。
在这方面,需要推进各城市间优势产业互补、高科技产业发展等。
此外,要推进跨界合作,使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相融合,促进产业的升级。
例如,杭州的电子商务、南京的生物医药、苏州的高端装备制造等,都是各城市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为互联互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四、加强城市空间规划大都市圈的建设,需要有完整的城市空间规划。
要加强长三角地区城市规划的整合,以及推进城市环境、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调建设。
同时应注意区域的特点,避免因功能单一而导致人口过度集中、土地资源消耗严重等问题。
总之,构建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提高各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水平。
要以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
青年节青年应该如何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青年节青年应该如何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这一进程的历史使命。
那么,在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应当如何积极参与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中呢?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体化发展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协同发展、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也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引领。
青年要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立足社会、贡献力量的基础。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创意还是在社会管理等领域,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团队协作和良好的沟通则有助于我们在跨区域的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于青年来说,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是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优越的创业环境,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们可以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长,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业项目。
在创业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政策支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磨练意志。
此外,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青年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学术交流、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增进与长三角地区其他青年的了解和友谊。
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想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政府推进的国家战略之一,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协作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张家港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位于江苏省南部,靠近上海市。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张家港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以便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呢?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张家港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张家港应该加快建设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在交通上与上海紧密相连。
同时,该市还应该加强能源、水源等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和应急能力。
其次,张家港应该促进产业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家港应该加快生产力和供应链的整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新兴产业,例如科技和创新等,提升城市生产力和竞争力,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
第三,张家港应该加强人才引进。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家港应该促进高校、研究中心等人才集聚机构,吸引高素质人才、青年人才和海归人才到该市工作和创业。
同时,该市还应该提高教育、医疗和居住环境的质量,增加人才的留存率。
第四,张家港应该加强与上海的互动与合作。
张家港与上海之间的距离很近,两地的经济等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
因此,张家港应该加强与上海的协作和合作,共享资源和市场,形成良性竞争。
同时,张家港还应该加强与相邻地区的互动,形成协同发展,融入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综上所述,张家港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加强人才引进和加强与上海的互动与合作。
只有这样,张家港才能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与其他城市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推动整个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包括安徽地区)共同推进经济一体化、产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著称。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深有感触,下面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突出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吸引全球优质资源,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在全球化经济格局下,长三角地区更加重视与境外经济主体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创新驱动的核心地位。
长三角地区拥有众多优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人才聚集优势。
在推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城市群聚区,长期以来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地区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推进绿色发展,构建美丽长三角。
总的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也坚信长三角地区将在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整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不仅仅是长三角三省市的发展,更是全国的繁荣与发展。
希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指沪浙皖苏四省市围绕上海,以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人文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机遇。
以下是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产业协同,实现高效发展。
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效发展。
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省市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创新高地。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互联互通。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但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可以实现更紧密的区域互联互通,促进经济一体化。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的建设和改造,使得各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加速了人员流动和物资流通。
这种互联互通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加强生态修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四、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感情认同。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通过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认同,为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推动力。
例如,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艺术交流和大学生互访等形式,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增进友谊和合作意愿。
这种人文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地区内的共同发展,也为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文化力量。
综上所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产业协同、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和深化人文交流,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增进感情认同的目标。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最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各地加快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长三角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贸易,可以在一个大国内部获得巨大的规模经济红利。
因此,需要通过城市、地区间的资源再配置,充分利用大城市对于经济增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从全球站位来看,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对比全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发现,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需要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联系起来,形成城市集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分工,使之成为发展质量和效益最高的地区。
世界级城市群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国际化视野与创新功能区兼备的核心城市,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统一的区域治理机制。
从区域发展来看,经济地理和集聚效应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离不开城市群的建设。
创新发展上,人力资本积累引发知识溢出,而人才向城市集中,使城市群成为创新的空间载体。
协调发展上,运输网络加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导,非中心城市通过有效利用中心城市的正向外部性实现协同增长。
绿色发展上,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和完善共建共享的区域环境治理机制,保护好绿水青山。
开放发展上,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规模效应的发挥。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心得引言概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此主题的座谈会。
通过与各界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深入交流,我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座谈会的心得体会。
正文内容:1.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1 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城市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规划和政策,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可以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方式实现。
1.2 优化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这可以通过加强产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
1.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这可以通过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1 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交通运输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这可以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缩短城市间的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2.2 完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供应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实现一体化发展,需要完善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
这可以通过建设更多的能源基地、加强能源互联互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3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迈出重要一步
山, 和谐美 好 的家 园”为展 示 主题 , 中展示 了黄 山 集 新年伊始 ,杭州交通 基础设施 建设 亮点不断 、 捷 市 的过去 、 现在 和未来 , 并大量 运用 了多媒 体及 幻影 报频传 。 为杭州连 接上 海的全线六车道高速公路 杭 作
晦 件专利限补助在两个 国家 ( 或地区 ) 的发明专利] 。
杭州市政府专利资助政 策 : 1发明专利 : 、 ,
通 将 为 驱 车 其 是 上 海 浦
● ■●●
国内职务发 明专 利授权 后每件资助人 民币 5 0 前 往 上 海 尤 0 0
元, 非职 务发 明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人 民币 1 0 元 。 0 5
美 国、 日本和欧洲专利局授 权后 的发 明专利每件 东 国 际 机 场 资助人 民币 5 万元 , 其它 国家或 地 区授权后 的发 明专 的 市 民 提 供 利 每件资助人 民币 1 万元 。 每件专利限资助在两个 国家 ( 或地 区 ) 。
2 实用新型专利 : 、
一
条 更 加 便
■
每件专利限资助在两个 国家 ( 或地 区 ) 。
3 外观设计专利 : 、
据 里 程 总 长
国内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人民币 5 0 ; 0元
获f } 设计专 陵汉后每件 匀 民币50 0 己 导 夕 周夕 见 ^ 0
和时速设计 , 常行驶约一个半 小时便可抵 达上海浦 正 东 国际机场 。 与走沪杭高速公路相 比, 要节省 3 0至 6 0 分钟 时间 。
知识 产权 , 台了许 多专 利资 助政策 , 企业 在发 展 福 建南 平支 线 ( 通一杭 州 )的重要 组 成部分 ,浙 出 使 南
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上海大都市圈的地位日益凸显,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向这一区域聚集。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张家港面临着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新机遇和挑战。
如何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为了张家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张家港的地理位置优势张家港地处江苏省,位于长江口的长江北岸,东临上海市,北接苏州市,南濒长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地理位置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使得张家港有望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张家港的交通优势也不可忽视。
张家港市境内有沪宁、通盐两条高速公路,与上海、南通、苏州等地交通便利。
随着高铁和城际铁路的不断完善,张家港与上海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二、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1.加强与上海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上海的交流合作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基础。
张家港可以通过加强与上海的产业合作,共同发展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共赢。
在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上海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2.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要加强与上海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接,积极打破地域壁垒,促进张家港与上海之间的联动发展。
要注重规划的统筹布局,兼顾生态环境与城市功能的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
同时要适应上海大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城市新型规划和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
3.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支撑。
张家港可以通过加大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同时要加强与上海的人才流动与交流,促进双向流动,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张家港位于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心得体会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构成的长三角区域,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由城市化、高铁、互联网等因素促发的同城化、流动性,迫使三省一市主动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共建跨省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大都市圈”,这是全球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在2018年11月5日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一体化被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借此机会全面树立跨界理念,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治理新格局,构筑跨界融合共享的大都市圈,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金钥匙。
一、大都市圈经济:中国“行政区经济”演化升级的新经济形态在我国,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与相对落后的区域交通体系和社会联络方式相适应,中国的区域经济呈现独特的“行政区经济”格局(20世纪90年代由刘君德教授提出),显著特征就是政府承担区域经济的利益主体、政府对微观经济具有显著的干预或控制、行政区边界对要素自由流动及共同市场的形成具有刚性约束。
封闭的“省区经济”、“市域经济”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和常态。
实践表明,作为特殊时期的行政区经济,它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竞争活力、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也不可否认,它带来了资源过度集聚于高等级行政中心城市、横向行政割据加剧、跨省市交界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格局。
全球化发展表明,尽管行政边界具有政治控制功能,但在商贸业跨边界发展的内在需求前面,地缘政治地理必然让位于跨界互联互通的功能性地理,特别是在区域交通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巨变的时候,在超大城市地区,将会率先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新型经济功能区,例如,当今的全球经济竞争主要在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为核心的几大巨型城市区域之间展开。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途径与措施一、概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涉及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的合作与协调。
其目的是加强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联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路径与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1. 城市化发展差异明显。
区域内的城市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地位强劲,而其它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2. 制度瓶颈阻碍发展。
区域内的各城市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体系和互信机制,缺乏人才、资源、服务等方面的共享平台。
3. 各城市间竞争激烈。
由于缺乏制度性管制,各城市间竞争尤为激烈,致使资源抢占、恶性竞争等负面行为层出不穷。
三、路径与措施1. 建立多层次协同制度体系:制定区域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度,从多个方面打破过去致使发展停滞的制度瓶颈。
2.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实质性的合作与协同,从而促进城市化的企稳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加强区域内的科研和创新力度,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吸引国际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投资和落户。
4. 确定发展优先序列和重点领域:建立发展优先序列、严控投资和资源的总量,挖掘区域内营商环境优势,将精力等等投入到具有较为广泛的空间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优势领域。
5. 完善区域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城市间的物流和基础设施联通,打通区域内交通瓶颈。
四、结语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宏观引导,加强合作与协同,同时要突破制度瓶颈,进一步拓展内部市场和开放五港口的外部市场。
(本文所提出建议不具备一定普适性,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呈现新格局——浙江省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新进展
第一层 次 ,长三角两 省一市 主要 领
维普资讯
调 研 世 界
月浙江 主持召开 的第 四次 “ 苏浙经济 沪
立协调工 作机制 ,支 持和配合 洋山深水 港 区 和洋 山保 税港 区及 相 关项 目的建
游联 合执法体 系 ,实 现 了导 游人员 和管
维普资讯
调 研 世 界
浙江接轨上海 、 参与长三角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 初步形成了全方位 、 宽领 域、 多层次的合作新格局, 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 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打下了 扎实的基础 。
■文 / 浙江省接轨办 浙江省发改委
1 4浙江经济 2 6 4 0 . 02
格局初 步形成。三年来 , 浙江接 轨上海 、 参与 长三 角合作 取得 了 阶段性 成果 , 初 步形成 了全方位 、 宽领 域 、 多层次 的合作
格局。
( 长率 队参加 的座谈会 上 , 定 明确 市) 商
下一 年的合作课题 和重点任务 ,并形成 纪要 , 推动各专题组l 。如 20 T作 04年 1 2
20 0 3年 , 江省 委 、 政府 作 出 了 浙 省 “ 主动接轨上海 、 积极参 与长三角合作与
委、 省政府 将接轨上海 、 与长三角合作 参 与交 流作 为 “ 八八战略 ” 的重要 组成部分 来部署 和实施 。 同时 , 全面推动这项 工 为 作 , 专门召开工作会 议 , 台相关 文 省委 出 件 , 立 了由省政 府领导挂 帅的领导小 成
一
领域 , 完善合作机制 , 着重在推进区域科
技创新体 系建设 、 升 自主创新能 力 , 提 共 同构建交通 网络 、 打造长三角 物流 中心 , 合作 发展 服务业 ,建立 长三角 “ 环保联 盟 ” 方面加 大力度 , 等 深化 合作 , 促进共 同发展 。三省市领导共 同达成 的共识 为 三省市合作指 出了方向和重点。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概要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困境与路径选择[摘要]长三角区域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举措与行为。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开始逐步生成。
文章以长三角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政府合作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困境,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问题凸显出来。
各地方政府深刻意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整体竞争力达到共赢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潜在利益的刺激下,一种由地方政府自发倡导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形成是区域内各政府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所达成的一种共识,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看,这种合作的生成是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即各地方政府在长期的经济来往中逐渐意识到,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已无法实现区域利益的帕累托改进,而区域合作的潜在预期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彼此都意识到必须打破现有的制度均衡,进行制度创新以获得潜在的制度收益。
在这种条件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无疑是一种适应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而生成的新的制度安排。
一、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现状长三角由于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均质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的产业集群等众多因素,近年来经济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区。
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已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从企业层面发展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部门及个人等各个层面;从单向往来提升到双向、多向的互动合作,初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局面,并确立了高层领导的会晤机制,就一些政府间的合作进行磋商。
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现实路径研究
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现实路径研究近年来,盐城市在国家“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领下,积极响应政策,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上海全面接轨的目标。
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中心城市,盐城市在与上海全面接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并积极寻求与上海的深入合作。
本文将结合当前盐城市的发展现状和上海全面接轨的意义,分析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现实路径,旨在为盐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盐城市与上海全面接轨的意义盐城市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与上海全面接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面接轨上海有利于盐城市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借助上海的龙头地位,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盐城流动,助力盐城经济的快速提升。
与上海全面接轨也有利于盐城更好地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而且,在城市间全面接轨的过程中,盐城还可以借鉴上海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城市规划理念,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盐城全面接轨上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促进盐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实现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过程中,需要找准合适的路径,因地制宜地推进。
具体而言,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现实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
盐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相对薄弱,这给与上海全面接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在推进盐城全面接轨上海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
具体而言,可以加快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盐城与上海的快速联通,为双方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2. 建立产业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盐城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而上海则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具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在全面接轨上海的过程中,盐城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合作机制,与上海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盐城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向上海市场输出优质产品,同时吸引上海的投资和技术,推动盐城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近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一体化发展,交通是基础。
要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交通为纽带,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在这方面,三省一市毗邻区是重点,要做好省市间交通互联的共同规划,协调施工期,打通断头路。
不久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备忘录,提升长三角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
随着交通一体化各项举措的落实,将更好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就业等协同发展,让“近邻,,变,,紧邻”o 一体化发展,产业是关键。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产业协同和互补,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集群。
积极促进各个城市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
特别是在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
一体化发展,创新是动力。
长三角高校和大院大所集中。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一体化发展,绿色是底色。
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还需建立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毗邻地区接轨上海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以昆山市为例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提升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与科技创新等城市功能,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促进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打造大上海都市经济圈”。
上海周边从南到北有平湖市、嘉善县、吴江区、昆山市、太仓市、海门市、启东市7个毗邻县区,这些地区在推进与上海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通过对昆山这一地区的发展进行经验总结,以期为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增加空间范围,促进城市空间合理布局提供参考,同时为全国相关毗邻地区实现跨区域合作提供借鉴。
一、昆山接轨上海发展工作的历程回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昆山历来把融入上海、配套上海、服务上海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理念,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上海的溢出、辐射和带动。
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初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
为适应对外开放,昆山根据自身紧邻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抓住上海产业升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以及部分内地三线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机遇,适时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通过横向经济联合,自费兴办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乡镇工业小区,从而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
2.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末)。
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昆山开发区进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序列,与沿海14个港口城市经开区组成“14+1”格局。
为此,昆山市委、市政府抓住浦东新区开放、开发区升格的机遇,从交通通信、项目开发、金融、商贸、信息、技术、人才、政策、产业、旅游等10个方面主动与浦东接轨,积极吸收其辐射,经济建设步入以外向为主的新时期。
3.拓展阶段(21世纪初~2012年)。
按照“新城市、新产业、新人才”的要求,昆山充分发挥沿沪的独特优势,突出各类载体功能建设,形成重点园区功能突破、资源整合和政策共享发展的格局,着力打造形成与上海有所区别、互有侧重、合作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层次。
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
长三角一体化下张家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对策研究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这一大背景下,张家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县级市之一,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张家港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的对策,以实现良性发展和持续增长。
一、张家港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张家港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江苏省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乡镇之一。
市区近邻上海,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2. 挑战: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压力,与上海大都市圈接轨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城市人口规模和对外交流互动水平相对不足,需要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和资源。
二、对策研究1. 优化产业结构,与上海大都市圈形成协同发展张家港可发挥自身在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基础,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与上海大都市圈产业链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发展。
2. 加强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增强吸引力。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落户。
3. 加强交通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与上海的交通联系,改善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积极构建高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缩短上海与张家港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双城融合发展。
4. 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与上海的产业互动和资源共享。
通过开展出口型经济、拓展海外市场和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国际资源。
5. 加强人才培养,塑造人才优势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外部人才,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注重教育和科研力量的发展,构建人才创新体系,打造人才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路径思考
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而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
一的上海更是被誉为中国经济的引擎。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无疑是为了进
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将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
挑战。
那么,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如何与上海对接,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成为了一个
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思考,提出一些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路径思
考。
一、加强产业融合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
而上海作
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更是拥有发达的金融、航运、科技等产业。
其他城市要想融入长三
角接轨大上海,就必须加强产业融合,与上海的产业进行深度对接,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要实现产业融合,首先需要建立起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各地之间的产业合
作与交流。
要优化产业布局,通过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等方式,将各地的产业进行整合,
形成完整、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以保障人才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使用,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其他
城市而言,要想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就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确保各个城市
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无障碍交通。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构建起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实现地铁、高铁、公路等交通方式的
无缝衔接。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
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政策协调
长三角地区由于地域辽阔、城市众多,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经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和难题,要想实现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还需要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各地之间的政策
衔接和互惠互利。
要建立起长三角地区的政策协调机制,推动各地之间的政策协同,确保政策的执行效
果和协同效果。
要强化政府协同合作,推动各地之间的政府协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
势互补,提升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要加强政策宣传和交流,推动各地之间的政
策宣传和交流,提高各地对于长三角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同度,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
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撑。
四、加强人文交流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经济大区,更是文化大区,各个城市之间的人文交流更是十分重要。
要想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必须加强城市之间的人文交流,实现城市之间的心灵契合,
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融合和共同发展。
要建立起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交流机制和平台,推动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
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与发展,
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动力。
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长三
角地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实现文化的自主发展。
要想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各个城市必须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优化城市的产业布
局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人文交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相
信随着各方的共同努力,长三角地区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