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到1933经济危机

合集下载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加 深 危 机
胡佛政府
面临这种状况, 面临这种状况,美国人需要一个救星带领他们 走出危机,他们选择了谁 走出危机,他们选择了谁?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 自由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自由的市场经济, 最好的政府是不干 预经济的政府。 预经济的政府。
如果竞选成功, 如果竞选成功, 我保证将为美 国人民实行新 国人民实行新 政!
请问 : 罗斯福是如何应对新政实施过程中所 遭遇的来自于国会和最高法院的阻力, 遭遇的来自于国会和最高法院的阻力, 如何让公众接受自己自己的改革举措 的呢? 的呢?
手段大致有: 手段大致有:
①选择有利的时机; 选择有利的时机; 持续不断地施加压力而又适可而止; ②持续不断地施加压力而又适可而止; 亲自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报告; ③亲自向国会提出国情咨文报告; 让行政部门草拟法案而又由个别议员提出; ④让行政部门草拟法案而又由个别议员提出; 以自己的魅力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 ⑤以自己的魅力亲自说服立法领导人; 巧妙地打出任免职位那张牌。 任免职位那张牌 ⑥巧妙地打出任免职位那张牌。
劳工组织有独立活动权;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依法成立劳工组织; 劳工组织有独立活动权;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依法成立劳工组织; 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保护劳工权利 谈谈这一举措在解决危机中的作用 缓和劳资矛盾
情境五: 情境五: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
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核心思想:利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 核心思想:利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需矛盾
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 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 1933年 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 1933年3月3日,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 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 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 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 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战后的美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发明不断涌现,汽车、电器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消费市场日益扩大。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购买力不足。

其次,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

新兴工业发展迅速,而传统工业则面临困境。

再者,股票市场的投机狂热盛行。

人们盲目地投资股票,股价被严重高估,远远超出了实际价值。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票市场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加,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正式爆发。

股票市场的崩溃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在危机爆发前,股票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依靠投机和信用扩张支撑的,而不是基于企业的实际盈利和经济的基本面。

当市场信心崩溃时,股价一落千丈,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是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

许多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当股市暴跌时,银行资产大幅缩水,出现大量坏账和挤兑现象。

许多银行因此倒闭,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恐慌。

三、经济危机的表现1、生产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大幅萎缩,工厂纷纷倒闭,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钢铁、汽车、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急剧减少。

例如,汽车产量从 1929年的 530 多万辆下降到 1933 年的不足 100 万辆。

2、失业人数剧增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据统计,1933 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 25%,约有 1300 万人失业,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3、贸易萎缩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国际贸易陷入混乱。

世界贸易额大幅减少,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受到严重破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4、影响:加剧了国内社会危机;激化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2009年2月13日,美国通过振兴经济方案,引起 国际公愤的“买美国货”条款也包含在内。反对 人士忧心,人类会再犯1929年大危机中所犯的错 误。当时“所犯的错误”是( )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C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D各国大打经济战
罗斯福:“在美国从来没有一 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有着更坚定的 信仰!”
这些人为什么骂罗斯福?他们与罗斯福有没有根本的利益 冲突?两者分歧在哪里?
2、实施“新政”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2、实施“新政”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为哪些富 人锦上添花,而是看我们为哪些贫民雪中送碳。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不可名状 的畏惧,稀里糊涂的惶恐,莫明其妙的恐慌。
★ 罗 斯 福 名 言 ★
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 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 单纯坐而论道是完全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 行动起来,而且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是的,我们民主国家的决策过程可能非常缓 慢。但是,一旦决定做出,宣告它的就不是一个 人的声音,而是一亿三千万人们的高呼。
有之间的矛盾。
贫富差距过大
过度信贷消费
股票投机过度
生产的社会
经济 危机
化和生产资 生产与销售 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的矛盾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过度的分期付款、股票投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已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因为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而又恐惧的经济现象。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即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及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虚假繁荣,导致企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同时人们盲目跟风纷纷投机股市,最终导致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至此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一、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二、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

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

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三、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供需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表现: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

)直接原因:股市崩溃,股价狂跌。

四、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它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和政治全面危机。

1929-1933经济危机

1929-1933经济危机

1、发展经济要以市场为导向。要扩大内 需,规范股市,要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 使经济发展健康、良性的运行。
2、居安思危,适时调整国家政策, 防患于未燃。 3、要注意国际合作,以邻为壑的 自保政策不可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美国,胡佛政府无力扭转。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 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 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同时也采取一 些有利于小生产者和工人的措施,以缓和 国内的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直接影响: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 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 的恢复;
对美国的影响:缓和阶级矛盾,遏制了法西斯 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 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深远影响: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 新模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 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影响 各国状况(局部):
社会危机:政坛丑闻、阶级矛盾尖锐、 法西斯
世界局势(整体):经济上加强干预,设置 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加紧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另一方面 加紧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民族解放运 动高涨。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启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最早的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 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 最早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1857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 具体原因: 市场危机 直接原因: 股市崩溃

第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问题探讨]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①都利用了经济危 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都是受到本国军 事、封建主义历史 传统的影响 ③国际关系中不利 地位的影响(对凡 -华体系极度不满, 都极力想打破) 德国 以纳粹党为核 心通过选举途 径,合法取得 政权利用民族 复仇情绪,进 行欺骗和煽动 手段先掌权再 发动战争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危机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 (1)贫富分化严重限制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生产和市场的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又盲目 扩大生产加大供需矛盾 (3)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供需矛盾,增加金融市场不稳定性。 3)直接原因: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2、危机的过程:银行→工商业→农业 3、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群众听希特勒演讲
(2)德国法西斯 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 出任德国总理
——世界大战的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3)德国法西斯 的内外政策: A.德国法西斯对内 恐怖独裁
1933年“国会纵火案”
迫害犹太人
B.德国法西斯对外 政策
1)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2)扩军备战
★对外政策:
讽刺德军开进 莱茵非军事区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2.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建立原因
※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过程 ※九一八事变
※标志:广田组阁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统治政策:
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 华战争)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危机的爆发及其特点:
1929年10月29日(星期四),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 似地跌落。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特点:
①生产降幅大,危机范围广,失业 率高,持续时间长。
②农业危机、货币信贷危机与工业 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③危机结束后,不见经济复苏。

美 工业下降/﹪ 46.2 外贸缩减/﹪ 70
1929年—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历史学一班
赵杰
危机前美国的繁荣:
一战后,美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 速的发展。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黄金 时期,恰巧在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 文· 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 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 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又因 为爵士乐的兴起而被成为“咆哮的 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 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 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 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 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 界”。
⑤德日法西斯的借机上台。德意日的法西斯在危机期间都 出现了对外扩张以转嫁危机的构想。
德 50.6 69.1
英 28.4 50
法 16.5
日 8.4 50
意 33.1
世界 1/3 2/3
失业人数/万 1700
600 近300
85
300
300
危机的影响: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明显衰退。世界国际贸易额下降 了2/3。
②大规模的失业降低了各国的生活水平,激化了资本主义 社会的矛盾。 ③“经济民主主义”发展到妨碍国际关系的程度。 ④各国将越来越多的力量用于重整军备。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大萧条
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33年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epression,含有“萧条、沮丧、绝望”的 含有“萧条、沮丧、绝望” 含有 意思,这时期, 意思,这时期,经济活动远远低于正常水 社会陷入悲观绝望的情绪, 平,社会陷入悲观绝望的情绪,持续很长 时间,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 时间,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 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
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怎样的危机? 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怎样的危机?
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 财富高度集中到资本家手里
贫富悬殊
消费能力不足
?
产品相对过剩
20年代产品 20年代产品 严重过剩
分期付款
20年代的美国盛行分期付款, 20年代的美国盛行分期付款,用这种方法 年代的美国盛行分期付款 来刺激消费市场。汽车、收音机、电冰箱、 来刺激消费市场。汽车、收音机、电冰箱、洗衣 钢琴、 机、钢琴、电唱机以至结婚戒指都可以按月分期 付款。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 付款。有的农场主赊购的拖拉机已经用坏,还没 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对年青的新婚夫妇说: 付清赊购的钱。有的家具店对年青的新婚夫妇说: 分期付款,你负责打扮姑娘, “分期付款,你负责打扮姑娘,我们来布置新 房。”后来殡仪馆也登起广告:“分期付款,人 后来殡仪馆也登起广告: 分期付款, 死了,我们来负责料理后事。 死了,我们来负责料理后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
特 点 波及范围 特别广 持续时间 特别长 破坏性 破坏性 特别大
史 实
席卷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 席卷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 商业和货币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 1929年到1933年 前后共5 年到1933 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 1/3 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2/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 薄弱。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也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动 的结果。同时,日本发展经济有着先天缺陷:国内市场狭 小,资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商 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因此,当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使货币贬值,大打贸易战,对日 本的打击就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了日本经济。资本家为转嫁危机 ,大量裁减工人,并降低 在业工人工资,这又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进而引发政治 危机 。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魏玛政府 无力解决
1929--1933 危机
统治阶级 要建立独裁政府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勾结
讨好军队
欺骗
人民
国会第一大党 1933.1.上台组阁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政治 国会纵火案
种族灭绝政策
国民经济军事化 法西斯说教
经济 文化
洲 战
一党专政

德国

法西斯专政
源 地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只是依靠美英 对它的贷款和援助,才使经济在20年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 展。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 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使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 此起彼伏,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 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 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工农运动 1929-1933
矛盾激化
危机
军部 法西斯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高中历史_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历史

高中历史_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历史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 危机爆发的原因 (二) 危机的开始和扩展 (三)经济危机的特点
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点
(四) 经济危机的影响
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大量封建残余,缺乏民主传统
1历史原因
《凡尔赛和约》激发德国民族复仇情绪
2 现实原因:
3 直接原因:
学生时代的 希特勒
希特勒父母 少年希特勒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一)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二)建立过程 (三)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政治上:A 、 B 经济上 1 对内措施 文化上 军事上 2 对外措施:A、B、C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一)新政的历史背景 (二)目的: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三)新政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个别银行进行审理, 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成立联邦储 蓄保险公司,对5000元以下的小额存款实行保险; 宣布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约30%。


卡尔文·柯立芝

·


“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 工人锅里有只鸡,每间车库里 有辆汽车。” ---—胡佛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特点: 1923—1929年: 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1929--1939年:走向战争的十年
基本特点: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三)新政的主要内容
(四罗)斯特福点新:政国之家前全,面资干本预主经义济国家的统治政 策以提倡自由经营为主要特点,而罗斯福政府 则运用政权力量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对 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2、人民对胡佛政府不满,要求改革 3、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1933年 入主白宫
思考:
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方面各 有哪些举措?如何鼓励出口?如何解决工人 失业问题?
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 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 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 ①直接影响: 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 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 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 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思考题: 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的打击
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 罗斯福新政。产生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及两 种不同选择产生的影响 1、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美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健全完善。 德日封建残余浓厚,缺乏深厚的民主政治基 础。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思考:
美国为什么没有像德国那样走上法西斯专 政道路? 1、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有民主传统 2、政治制度比较完善,如三权分立能有效 防止独裁出现。 3、经济实力强大,国家干预经济可行 4、罗斯福的个人作用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 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B.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需矛盾尖锐 C.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D.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
3、内外政策:
1)对内:禁止„„限制„„加紧„„ 2)对外: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积极准 备扩大侵略战争 4、影响:
日本法西斯专政的背景
1、客观: 1)经济危机的打击,阶级矛盾尖锐 2)日本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集权统治 2、主观: 军部法西斯推动 1)对内: 制造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 (二二六兵变) 2)对外: 疯狂扩张 (九一八事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

A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
1、背景: 2、建立: 1)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 大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3、内外政策: 4、影响: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背景
1、客观: 1)经济危机的打击 2)德国资产阶级的要求 2、主观: 纳粹党的大肆活动,扩张势力 1)得到中下层民众的支持 2)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
D
4、20世纪20-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 机措施的相似之处是: A.加紧扩军备战 B.实行极权主义 C.加强国家干预 D.坚持自由放任
C
5.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 拒绝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 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 主秩序的新应用”。文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 用”是指: A.美国政府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B.美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加强掠夺 C.美国政府仍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美国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美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2、人民对胡佛政府不满,要求改革 3、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1933年 入主白宫
思考:
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方面各 有哪些举措?如何鼓励出口?如何解决工人 失业问题?
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 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 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 ①直接影响: 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②间接影响: 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 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 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 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D
6.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最能充分体现其特点 的是 A.金融方面的改革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一) 原 因
1 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劳动人民相对贫困。
2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3 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 4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根本原因
二) 特 点
1 范围特别广 2 时间特别长 3 破坏性特别大
地域范围广 经济范围广 达四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 贸易额减少2/3
例答:“不应消灭”指:保留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作用: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美国克 服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经济复兴起来 ,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实 质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下对生产关系作出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涉
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建立垄断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
2、这次危机与1857年经济危机相比, 其不同之处是
A、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B、先从美国,后蔓延到欧洲
C、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 矛盾激化
D、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3、罗斯福说:“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的经济制 度中的严惩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 的新应用”。这句话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是
第三节
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者 : 张 敏 芝
思考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 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探讨?
一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原因探讨?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 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 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 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 元。

【史料及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史料及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财富分配和人们争逐股票利润的情况在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产确实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里。

1925年,美国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

国民收入分配日益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整个20年代,占美国总人口5%的大富翁攫取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

1929年时,大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能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一年2 000美元)或在这一水平之下。

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不足24%。

更为严重的有21%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不到1 000美元,他们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4%。

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20年代,购买股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投机而不是投资。

操纵股市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他们通过抬高股价而获取高额利润。

例如,有一家证券公司,即美国与国际证券公司,用每股20美分的价格购买了某家公司的股票,然后让这种股票上市,在此期间,这家证券公司故意在股市上抢购自己的股票,哄抬股价,最后以52美元的高价抛出,大赚一笔。

有些银行家为股票的利润所吸引,他们常常不顾风险,利用储户的存款炒股,谋取厚利。

当时,纽约的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股市,许多外国人把数亿美元投到这里进行炒股。

因此,当1929年10月,股市崩溃时,一些银行在股市投下的巨额资金失去,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美国老百姓也大多认为股票投机能赚大钱,这是因为那些在幕后操纵股市的大投机商告诉他们,任何人只要每星期节省几美元,购买股票就可以有发大财的机会。

这些加入股市的平民百姓,他们在股市兴旺时用自己的几乎全部积蓄购买股票。

通常,他们在花100美元购买的股票涨到值1 000美元时,并不急于抛出,还等着再涨。

但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有1 000元储蓄了,因而可以分期付款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了,如汽车、家具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问题一: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问题二:危机首先从哪一领域开始的?
⑴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华尔街股 票市场崩溃。 ⑵开始领域:金融领域。
⑶过程:
银行倒闭
工商业大量破产
失业人数大增
农产品价格下降
人民消费水平下降
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
3.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一,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 德 、日、 英、 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而席卷了整 个资本主义世界,并且波及到殖民地 、半殖民地和不 发达国家;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 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持续久。 第三,破坏性特别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 产下降l/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失业人数更是 高达 3000 万以上。甚至在危机过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一蹶不振。
——胡佛
㈠、国家干预经济:美国 1、背景
罗斯福新政
⑴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胡佛政府自由放任 的经济政策无力扭转经济颓势。
⑵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1933年入主白 宫。 2、目的 ⑴直接目的: 摆脱困境,实现经济振兴
⑵根本目的: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3、措施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项 目
整顿财政 金融体系 对工业加 强计划指导 调整 农业政策
二、危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击下各国的选择
一次危机
两种典型应对途径
预国 经家 济干 斯建 政立 权法 西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的背景
“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工人锅里 有只鸡,每间车库里有辆汽车。”
美国在这次危机的打击下损失最为严重。但当时的胡佛政府对此一 筹莫展,只是坚持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 致使危机更加严重。到1933年初,美国已有半数银行倒闭,13万家 以上企业破产,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民的不满情 绪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力的 政策,迅速改善经济状况。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以主张加强政府 对经济干预的竞选宣言,赢得绝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击败胡佛,当 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②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③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
④遭受灾难的人数特别多:全世界失业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
5深刻影响国际关系
编辑本段对美国的影响
①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②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倒退;③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④国民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⑤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
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指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1929到193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它表现为产品大量积压,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混乱和瘫痪。1825年,经济危机第一次在英国爆发一后,每隔 8~10年重演一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空前的大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加强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的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参考资料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柯立芝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
美国罗斯福的新政整顿银行业、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恢复工农业生产、保护劳工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得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有了更加稳定和更加快速的发展。这种完善后的金融体系最终为美国铺好了通往世界顶端的道路。
编辑本段对世界的影响
①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
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引起社会动荡
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美国还发生失业工人罢工游行、退伍军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社会动荡;德国接连发生大规模工人罢工。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趁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Blue Eagle),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25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时代周刊》在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蓝鹰。]
“新政”是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凯恩斯主义)[2]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它们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编辑本段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1]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减少失业(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回收大企业、银行:《全国工业复兴法》(National IndustrialRecoveyAct)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设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
《国家工业复兴法》作用
《国家工业复兴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为消除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重大破坏,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新政的中心是对工业的调整。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指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编辑本段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新政并没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因经济危机的根源还存在.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供求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1945)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New Deal)救治经济危机,并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他的“大胆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