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的形貌、结构与组分表征
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颗粒微观形貌与氧化特性分析
㊀㊀收稿日期:2019G06G25;修回日期:2019G07G17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608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9M 651732);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8K J B 470006)㊀㊀作者简介:张宇(1995 ),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内燃机燃烧过程及排放控制;549280982@q q.c o m .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颗粒微观形貌与氧化特性分析张宇,王忠,李瑞娜,刘帅(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江苏镇江㊀212013)㊀㊀摘要:为研究柴油机燃用不同替代燃料排气颗粒的微观形貌和氧化特性,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采集了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㊁0号柴油的排气颗粒,运用透射电镜㊁热重分析仪对3种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的颗粒粒径均小于0号柴油颗粒,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3.65n m ,19.32n m ,26.47n m ;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的计盒维数分别为2.0139,1.9675,1.9902,生物柴油颗粒的计盒维数最大,颗粒堆叠严重;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㊁0号柴油的可溶有机物含量分别为23.4%,12.7%,17.6%,炭烟含量依次为73.4%,84.6%,79.5%.氧化特性的分析结果表明:与0号柴油相比,生物柴油颗粒的起燃温度㊁燃尽温度和活化能更小,F GT 柴油的氧化特性参数更大,表明生物柴油颗粒更易被氧化,而F GT 柴油颗粒不易被氧化.㊀㊀关键词:柴油机;颗粒;微观形貌;氧化特性D O I :10.3969/j.i s s n .1001G2222.2019.06.010中图分类号:T K 421.5㊀㊀文献标志码:B ㊀㊀文章编号:1001G2222(2019)06G0058G06㊀㊀柴油机排出的颗粒物是造成大气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六排放法规对柴油机排放的颗粒个数(P N )㊁颗粒质量(P M )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加装颗粒捕集器(D P F )是目前减少汽车尾气中颗粒物最有效的方法[1],颗粒捕集器的再生效果与颗粒的组分㊁微观形貌和氧化特性等有关.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是替代矿物柴油的清洁燃料,由于燃料来源㊁理化特性与矿物柴油有一定的区别,燃料颗粒的微观形貌和氧化特性也存在差别.开展柴油机清洁替代燃料颗粒特征㊁组分㊁微观形貌和氧化特性的研究,可以为提高颗粒捕集器的再生效率提供依据.柴油机颗粒形成过程中,微小的碳粒子发生碰撞㊁凝并形成大的颗粒群.燃料不同,颗粒的微观形貌㊁氧化特性也不一样.评价颗粒微观形貌和氧化特性的主要指标有颗粒的粒径㊁微观结构㊁分形维㊁活化能等.国内外学者对柴油机颗粒的微观形貌和氧化特性进行了研究.董素荣等[2]对柴油机缸内颗粒的基本碳粒子粒径进行了测量,发现缸内颗粒物的基本碳粒子粒径分布呈高斯分布规律,基本碳粒子粒径在5~60n m ,峰值在20~35n m .张许扬等[3]研究了柴油㊁生物柴油燃烧过程中颗粒粒径和质量的变化规律,得到燃烧过程中生物柴油颗粒的质量浓度㊁峰值粒径一般要小于柴油颗粒的结论.梅丛蔚等[4]应用了分形理论对188F 柴油机颗粒的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油颗粒物的分形维数在1.7~2.0范围内,颗粒的吸附可溶有机物越多,分形维数越大.顾世强等[5]运用电子显微镜对柴油㊁生物柴油颗粒的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柴油颗粒物相比,生物柴油颗粒物的整体排列更紧密,黏结程度更强.燃料的理化性质对颗粒的氧化特性存在一定影响.张健等[6]对生物柴油与柴油颗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柴油,生物柴油颗粒物的可溶有机物增多,平均粒径变小,活化能减小,氧化活性增强.李博[7]研究了燃料对颗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㊁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颗粒的表观活化能在138.1~172.5k J /m o l 范围内,含氧燃料颗粒的含氧官能团含量高,氧化活性强.颗粒物的氧化特性与颗粒物的微观结构也存在一定联系.S h a r m a 等[8]对柴油颗粒物进行了热重试验和氧化动力学分析,并与颗粒物的S E M 图相结合,得出小粒径和高比表面积的颗粒物更易氧化的结论.国内外学者虽对颗粒的微观形貌和氧化特第6期(总第245期)2019年12月车㊀用㊀发㊀动㊀机V E H I C L EE N G I N EN o .6(S e r i a lN o .245)D e c .2019性进行了较多研究,然而,针对生物柴油和FGT柴油这两种来源㊁理化特性不同的柴油机替代燃料进行的颗粒特性研究较少,有必要对生物柴油和FGT 柴油燃烧后产生的颗粒进行研究.本研究在186F A柴油机标定工况下采用MO U D I对燃烧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的燃烧颗粒进行收集,通过J E MG2100(H R)高分辨透射电镜和T G A/D S C1热重分析仪测量生物柴油㊁FGT 柴油燃烧颗粒的微观形貌㊁失重速率,对不同燃料燃烧颗粒的微观结构㊁颗粒粒径㊁分形特性㊁颗粒氧化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为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时提高颗粒捕集器捕集效率和适应性提供依据.1㊀燃料理化特性对颗粒形成的影响表1列出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的主要理化特性参数.生物柴油中含氧,其制备的原料多为动植物油,通过酯化反应和酯交换反应制成,属于可再生资源.生物柴油低热值小于0号柴油,运动黏度和密度相较于0号柴油较大,十六烷值高,着火性好.0号柴油的S质量比和芳香烃含量较多,会导致颗粒物增多,而生物柴油的S含量㊁芳香烃含量远低于0号柴油,因而产生的颗粒物减少.与柴油㊁FGT柴油相比,生物柴油为含氧燃料,燃料本身含氧,燃烧时可以使柴油机内当量比减小,燃烧更加充分,排放污染物降低.方文等[9]对生物柴油燃烧特性与颗粒物进行研究,发现生物柴油颗粒物的排放数浓度㊁平均直径都明显小于柴油颗粒.表1㊀不同燃料的主要理化特性参数燃料生物柴油FGT柴油0号柴油氧质量分数/%1100十六烷值587551S质量比/m g k g-1<1<0.510芳香烃质量分数/%10.111低热值/M J k g-13947.3545.24运动黏度(20ħ)/mm2 s-14.422.133.52密度(20ħ)/k g m-3886760843㊀㊀FGT柴油是煤通过费托反应制成,由煤间接液化而成,其主要成分是饱和烃,S和芳香烃的含量极低,可以与普通柴油以任何比例互溶.FGT柴油的十六烷值比0号柴油高,可以降低N O x排放[10];低热值高于0号柴油,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FGT柴油的运动黏度仅为0号柴油运动黏度的3/5,密度小于0号柴油,因而具有更好的雾化效果,能够与空气混合得更加充分,燃烧充分,生成的颗粒物减少.燃油的S含量是影响颗粒物生成的因素之一,S含量越高生成的颗粒物越多[11],而FGT柴油S含量小于0.5m g/k g,远低于0号柴油,颗粒物生成量减少.芳香烃含量越低生成颗粒物越少[12],FGT柴油芳香烃含量仅为0号柴油的0.91%,颗粒物的排放显著降低.原霞等[13]对FGT柴油的排放进行了研究,与0号柴油相比,FGT柴油的炭烟和N O x排放都减少.2㊀颗粒采集与分析设备2.1㊀颗粒采集试验用机为四冲程㊁单缸㊁非道路用186F A柴油机,柴油机具体参数见表2.柴油机的标定工况是柴油机排放法规重要的考核工况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标定工况可以反映柴油机大负荷㊁高转速的燃烧情况.因此,本研究使用分级采样装置MO U D I,在标定转速(3600r/m i n)㊁100%负荷稳定运行时,分别收集燃用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时的颗粒物.表2㊀186F A柴油机主要参数缸径/mm86行程/mm72压缩比19ʒ1排量/L0.418标定转速/r m i n-13600标定功率/k W6.3最大扭矩转速/r m i n-12700最大扭矩/N m20喷油器喷孔数4喷油器喷孔直径/mm0.24喷油正时(B T D C)/(ʎ)17燃烧室形状ω型2.2㊀颗粒形貌分析试验采用J E MG2100(H R)高分辨透射电镜(T E M)对柴油机燃用柴油㊁生物柴油及FGT柴油排放颗粒的微观结构进行拍摄,J E MG2100(H R)的放大倍数为2000~150万倍,点分辨率为0.23n m,晶格分辨率为0.14n m.2.3㊀颗粒热重分析试验采用M E T T L E RGT O L E D O T G A/D S C1热重分析仪,取2m g的颗粒物进行试验,测试时,952019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宇,等: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颗粒微观形貌与氧化特性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以10ħ/m i n的升温速率,使加热炉内温度从40ħ加热至800ħ.热重分析仪的进气流量设置为50m L/m i n,使用的反应气为O2,保护气为N2,对颗粒物进行热重试验,获取颗粒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3㊀结果与分析3.1㊀颗粒形貌分析颗粒的形成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伴随着各种化学反应以及物理碰撞㊁吸附㊁凝并等过程.图1示出柴油机燃用0号柴油㊁生物柴油㊁FGT 柴油所排图1㊀不同燃料颗粒的T E M图放颗粒物的T E M图,从图1可以看出,0号柴油㊁生物柴油㊁FGT柴油燃烧颗粒的数目依次减少.图1a 中的0号柴油颗粒多而稀疏,柴油中含有S和芳香烃,S和芳香烃的含量增多会导致颗粒物增多.图1b中生物柴油颗粒物少而密集,生物柴油中含有氧,除了空气的氧之外,自身能够提供部分氧,减少了局部缺氧的状况,改善燃烧,同时颗粒表面吸附更多的含氧基团如羟基㊁甲酯官能团等,且生物柴油的芳香烃含量远小于柴油,而多环芳香烃是颗粒物形成的前驱体,前驱体的生成得到了控制,使颗粒物生成减少[14].FGT柴油的密度和运动黏度比生物柴油小,雾化效果好,且FGT柴油的十六烷值远高于生物柴油,易于燃烧,生物柴油的燃烧效果不如FGT 柴油,导致生物柴油颗粒的数量多于FGT柴油,如图1c中FGT柴油颗粒少而稀疏.3.2㊀颗粒粒径及分布从T E M图可以看出,柴油颗粒物由许多基本炭烟粒子堆积而成,生物柴油的基本炭烟粒子粒径小于柴油颗粒但颗粒堆积严重,FGT柴油颗粒比较疏松且颗粒粒径小.图2示出使用N a n o M e a s u r e r 对单位面积内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物的T E M图进行测量统计得出的颗粒物粒径区间分布状况.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燃料的颗粒粒径在10~40n m之间,且基本粒子的粒径分布都满足正态分布.生物柴油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3.65n m, FGT柴油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9.32n m,柴油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6.47n m.FGT柴油与生物柴油的芳香烃以及S含量远小于柴油,减少了颗粒物的生成. FGT柴油和生物柴油颗粒平均粒径均小于0号柴油颗粒平均粒径的原因是:1)柴油S含量多,燃烧过程中硫酸盐的生成量变多,更多的硫酸盐吸附在颗粒物上,使得颗粒粒径增大;2)FGT 柴油几乎不含芳香图2㊀不同燃料颗粒粒径分布06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车㊀用㊀发㊀动㊀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烃和环烷烃,前驱体的生成量减少,颗粒粒径变小;3)生物柴油本身含氧,燃烧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氧,缸内氧增多,减少缺氧区域,在富氧情况下,颗粒表面有机物氧化程度变高,从而减小了颗粒粒径.FGT 柴油颗粒平均粒径小于生物柴油,主要是由于FGT 柴油的密度和运动黏度低,挥发性好,雾化效果好,易于燃烧且十六烷值高于柴油,着火性能好,滞燃期短,扩散燃烧持续时间较长,颗粒物的氧化时间增长,颗粒物粒径减小.3.3㊀颗粒计盒维数排气颗粒由若干个粒径不等的类球形基本粒子碰撞㊁凝并㊁结合在一起形成颗粒群.为了进一步研究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物的结构特征,对3种燃料颗粒的T E M图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出二值化阈值,得到颗粒l g N(r)Gl g r的关系,对其进行拟合得到拟合曲线(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拟合曲线的线性回归系数为0.9982,0号柴油燃烧颗粒的计盒维数为1.9902.用此方法继续对生物柴油㊁FGT柴油燃烧颗粒的T E M图进行处理,计算出计盒维数㊁拟合方程以及线性回归系数,结果见表3.计盒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生物柴油㊁0号柴油㊁FGT柴油.图3㊀0号柴油颗粒计盒维数的拟合曲线表3㊀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燃烧颗粒的计盒维数燃料拟合直线决定系数R2斜率D B生物柴油y=-2.0139x+14.09020.99942.01390号柴油y=-1.9902x+13.81550.99821.9902FGT柴油y=-1.9675x+13.82310.99851.9675㊀㊀生物柴油燃烧颗粒的计盒维数最大,主要是因为生物柴油在缸内燃烧时,颗粒与颗粒之间发生碰撞㊁凝并,结合成颗粒群,一方面由于生物柴油是脂肪酸脂类化合物,含有大量的酯类,燃烧后产生的可溶有机物及其他液相物质增多,另一方面生物柴油含氧,在发动机缸内燃烧更充分,生物柴油颗粒物的粒径小,颗粒物比表面积大,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吸附的可溶性有机物越多[2].生物柴油燃烧后颗粒物的比表面积增大,再加上生物柴油燃烧后生成的液相物质增多,从而导致生物柴油颗粒吸附更多的挥发性物质.液相物质越多,颗粒间的黏附力就越大,颗粒与颗粒之间发生碰撞㊁凝并的概率也随之增大,从而造成生物柴油颗粒与颗粒之间变得更加紧密,计盒维数增大.0号柴油由于不含氧,燃烧时部分区域缺氧,导致颗粒物氧化程度变低,颗粒物粒径增大,且0号柴油燃烧后产生的可溶有机物比生物柴油少,从而导致0号柴油颗粒之间的黏附力减小,颗粒间的黏度下降,颗粒变得松散,计盒维数减小. FGT柴油有较好的蒸发㊁雾化效果和良好的燃烧性能,颗粒粒径小,颗粒物数量也少于0号柴油,降低了颗粒间的碰撞概率,同时FGT柴油生成可溶有机物少,颗粒相互间的黏附力变小,降低了颗粒物相互碰撞之后凝并的概率,FGT柴油颗粒物变得稀疏,计盒维数减小.3.4㊀颗粒氧化特性图4a示出O2作为反应气,N2作为保护气下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物的T G曲线.从图4a可以看出颗粒物的T G曲线有两个明显的失重阶段.第一阶段的失重主要是因为颗粒物中的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在O2氛围下发生氧化反应,同时也有部分可溶有机物在受热后蒸发析出,其发生温度一般为120~300ħ;第二阶段失重是由于颗粒物中的炭烟氧化,发生燃烧,质量发生变化,其对应的温度在400~650ħ.在第一阶段中,生物柴油㊁FGT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物质量损失的百分比分别为23.4%,12.7%,17.6%,第二阶段中生物柴油㊁FGT 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物质量损失百分比为73.4%,84.6%,79.5%.不同颗粒物的可溶有机物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柴油㊁0号柴油㊁FGT柴油,FGT 柴油颗粒所含的干炭烟最多,0号柴油颗粒次之,生物柴油颗粒的干炭烟含量最少.图4b示出颗粒物的D T G曲线,从图中可以获得颗粒物的特征温度.表4列出颗粒物的特征温度和活化能,T i为起燃温度,即颗粒炭烟燃烧失重阶段失重速率为-0.001/ħ时的温度;T m为质量损失峰值温度,即颗粒炭烟燃烧失重阶段失重速率最大时的温度;T e162019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宇,等: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颗粒微观形貌与氧化特性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为燃尽温度,即颗粒失重末期速率-0.001/ħ时的温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生物柴油的起燃温度㊁质量损失峰值温度㊁燃尽温度都最低,F GT 柴油各项特征温度最大,0号柴油处于两者之间.活化能是颗粒物再生时的一项重要参数,是反应物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反映了颗粒物再生时再次氧化的程度,活化能越小,表明颗粒越容易氧化,化学反应越容易发生.为研究生物柴油㊁F GT 柴油㊁0号柴油颗粒物的氧化特性,根据热重曲线,使用C o a t s GR e d f e r n 法对颗粒物的活化能进行计算.生物柴油颗粒的活化能最小,最易被氧化,F GT 柴油颗粒的活化能最大,氧化难度最高,0号柴油颗粒的活化能处于两者之间.图4㊀不同燃料颗粒物的T G /D T G 曲线表4㊀不同颗粒的特征温度和活化能燃料T i /ħT m /ħT e /ħ活化能/k J m o l-1生物柴油425.1564.6607.4139.690号柴油491.2617.3654.2150.33F GT 柴油517.5644.2677.8166.36㊀㊀结合表4中不同颗粒的特征温度对颗粒的氧化特性进行分析.生物柴油颗粒粒径比0号柴油颗粒明显降低,比表面积增大,颗粒物与氧气接触的区域更多,质量损失最大速率所对应的温度降低;柴油颗粒的粒径最大,比表面积最小,与氧接触的区域减少,导致质量损失峰值温度有所增大.研究表明,不同燃料在添加醇类后燃烧得到改善,且颗粒物排放降低,颗粒的可溶有机物增多,炭烟减少,反应活化能降低,说明氧含量增多可以降低颗粒的反应活化能[15G16].生物柴油含有11%的氧,可以提高颗粒物的氧化活性,而F GT 柴油㊁0号柴油均不含氧,活化能大.F GT 柴油颗粒粒径最小,比表面积最大,质量损失峰值温度本应最小,但在图4中,F GT 柴油颗粒的质量损失峰值温度最大,主要是因为F GT 柴油主要由饱和烷烃构成,燃烧后产生的有机官能团少,需要较高的能量来进行反应,氧化所需温度提高.相较于F GT 柴油,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为长链脂肪酸脂类化合物,含氧,燃烧后产生较多的脂肪族C H 和羧基C =O 等有机官能团,研究表明,具有羰基官能团的含碳物质需要较低的能量来生成C O 或C O 2[17],而柴油含有较多的芳香烃,芳香烃的含量增多可以提高炭烟的氧化活性,使得活化能降低.所以F GT 柴油的质量损失峰值温度最高.4㊀结论a )0号柴油含有一定量的S 和芳香烃,生成颗粒物的平均粒径最大;生物柴油主要成分为酯类,且含氧,颗粒物平均粒径减小,平均粒径降低了约10.8%;F GT 柴油颗粒粒径更小,相较于柴油颗粒降低了约27%;生物柴油颗粒计盒维数最大,颗粒的堆叠最严重,0号柴油颗粒次之,F GT 柴油最小;b )生物柴油颗粒中可溶有机物最多,约为总质量的23.2%,炭烟含量最少,约为73.6%;F GT 柴油主要成分为饱和烃,可溶有机物少,颗粒物所含的可溶有机物占颗粒总质量比例最低,约为总质量的12.7%,炭烟所占比例最高,约为79.5%;0号柴油颗粒居于两者之间;c )生物柴油颗粒的起燃温度㊁质量损失峰值温度㊁燃尽温度和活化能较低,再生时反应所需能量少,再生所需的温度低,颗粒再生容易,0号柴油次之,F GT 柴油颗粒活化能最高,颗粒的热化学反应不易进行,再生时需要的温度高.参考文献:[1]㊀蒲云飞,孟忠伟.灰分沉积对D P F 内颗粒沉积影响的试验研究[J ].车用发动机,2018(6):50G54,59.[2]㊀董素荣,宋崇林,张国彬,等.柴油机缸内微粒粒数粒径 26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车㊀用㊀发㊀动㊀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6期分布规律的研究[J ].内燃机学报,2008(1):24G28.[3]㊀张许扬,卫将军,吕刚,等.柴油㊁生物柴油后喷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粒数粒径及质量的变化规律[J ].燃烧科学与技术,2017,23(3):261G267.[4]㊀梅丛蔚,梅德清,陈鬃,等.基于分形理论与碳分析的柴油机颗粒物特性[J ].内燃机学报,2017,35(2):131G135.[5]㊀顾士强,王忠,毛功平,等.生物柴油的碳烟形貌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127G130.[6]㊀张健,王忠,瞿磊.地沟油生物柴油排气颗粒氧化活性分析[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6,32(4):823G829.[7]㊀李博.燃料特性对柴油机颗粒物表面官能团及氧化活性影响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3.[8]㊀S h a r m a H N ,P a h a l a g e d a r aL ,J o s h iA ,e ta l .E x pe r i Gm e n t a l s t u d y of c a r b o nb l a c k a n d d i e s e l e ng i n e s o o t o x Gi d a t i o nk i n e t i c su s i n g th e r m o g r a vi m e t r i ca n a l y s i s [J ].E n e r g y Fu e l s ,2012,26:5613G5625.[9]㊀方文,苏欣,马文晓,等.生物柴油发动机燃烧特性与超细颗粒物排放特性[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5):249G256.[10]㊀K a i n a rP a z yl z h a n ,王铁.柴油机燃用0#柴油㊁F GT 柴油㊁生物柴油的燃烧和排放差异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8):203G208.[11]㊀刘双喜,邵忠英,包俊江,等.燃油硫含量对国Ⅳ柴油轿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J ].汽车工程,2011,33(3):194G197,202.[12]㊀N i s h i g a iH ,K o n d oK ,Y a m a g u c h i T ,e t a l .M o r ph Go l o Gg y o f J I S #2a n dF i s c h e r GT r o ps c hD i e s e l (F T D )S o o t i nS p r a y F l a m e s v i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E l e c t r o n M i c r o s c o Gp y (T E M )[C ]//8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o n M o d e l i n g a n d D i a n o s t i c sf o r A d v a n c e d E n g i n eS ys Gt e m s .M e i j i u n i v e r s i t y:C OMO D I A ,2012:464G469.[13]㊀原霞,王铁,谷丰收,等.F GT 柴油与正丁醇混合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J ].车用发动机,2017(1):54G58.[14]㊀肖九长,姜水生,胡琦山.生物柴油抑制多环芳香烃生成的机理分析[J ].车用发动机,2014(5):12G16.[15]㊀瞿磊,王忠,胡慧慧,等.正丁醇对柴油机颗粒组分与形貌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518G1523.[16]㊀叶丽华,孟望喜,郑庆明,等.柴油机燃烧正戊醇/F GT柴油尾气颗粒物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1(3):1G4,10.[17]㊀L i a t iA ,D i m o p o u l o sE g ge n s c h w i l e rP ,S c h r e i b e rD ,e t a l .V a r i a t i o n si nd i e s e ls o o tr e a c t i v i t y a l o n g t h ee x Gh a u s t af t e r Gt r e a t m e n t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m o r p h Go Gl og y a n dn a n o s t r u c t u r eo f p r i m a r y so o t p a r t i c l e s [J ].C o m b u s t i o na n dF l a m e ,2013,160(3):671G681.A n a l y s i s o n 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O x i d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P a r t i c l e s f o rD i e s e l E n gi n eF u e l e d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F u e l s Z H A N G Y u ,WA N GZ h o n g,L IR u i n a ,L I US h u a i (S c h o o l o fA u t o m o t i v e a n dT r a f f i cE n g i n e e r i n g ,J i a n g s u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j i a n g㊀212013)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 t os t u d y t h e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o x i d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e x h a u s t p a r t i c l e s f o rd i e s e l e n gi n e f u e l e d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a l t e r n a t i v e f u e l s ,e x h a u s t p a r t i c l e so fb i o d i e s e l ,F GTd i e s e l a n d0#d i e s e lw e r ec o l l e c t e dt h r o u g hd i e s e l e n gi n e b e n c ht e s t .T h e p a r t i c l e s o f t h o s e f u e l sw e r e a n a l y z e d b y m e a n s o f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e l e c t r o nm i c r o s c o p y (T E M )a n d t h e r m o gr a v i m Ge t r i c a n a l y z e r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o f b i o d i e s e l a n dF GTd i e s e lw a s s m a l l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0#d i e s e l .T h e a v Ge r a g e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o f b i o d i e s e l ,F GTd i e s e l a n d0#d i e s e lw a s 23.65n m ,19.32n ma n d26.47n ma n de a c h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bo x Gc o u n t i n g d i m e n s i o nw a s 2.0139,1.9675a n d1.9902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b i o d i e s e l p a r t i c l eb o x Gc o u n t i n g d i m e n s i o nw a s t h e l a r Gg e s t a n d s ot h e p a r t i c l es t a c k w a ss e r i o u s .T h es o l u b l eo r ga n i c m a t t e rc o n t e n to fb i o d i e s e l ,F GT d i e s e la n d0#d i e s e lw a s 23.4%,12.7%a n d17.6%a n de ac hc o r r e s p o nd i n g s o o t c o n te n tw a s 73.4%,84.6%a n d79.5%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 a n a l y s i s r e Gs u l t s of o x i d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s h o wt h a t t h e ig n i t i o nt e m p e r a t u r e ,b u r n o u t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a c t i v a t i o ne n e r g y o fb i o d i e s e l p a r t i c l e s a r e s m a l l e r a n d th eo xi d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a r a m e t e r so fF GTd i e s e l a r e l a r g e r c o m p a r e dw i t h0#d i e s e l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o r d e r o f o x i d a t i o n f r o me a s y tod i f f i c u l t i sb i o d i e s e l ,0#d i e s e l a n dF GTd i e s e l .K e y wo r d s :d i e s e l e n g i n e ;p a r t i c l e ;m i c r o Gm o r p h o l o g y ;o x i d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编辑:李建新]36 2019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宇,等:柴油机燃用不同燃料颗粒微观形貌与氧化特性分析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碳烟的微观形貌及分析
Hans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18, 8(5), 297-300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hjcethttps:///10.12677/hjcet.2018.85037Microstructure of Soot and Its AnalyzingFeifei LiChemist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PF,Xi’an ShaanxiReceived: Aug. 10th, 2018; accepted: Aug. 24th, 2018; published: Aug. 31st, 2018AbstractSoot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les, primarily comes from biomass and fos-sil fuel burning. By the observation of TEM, we analyzed microstructure of cotton straw and saw dust soot and configuration changes, and most of the soot particles are like capsule and sphere. So higher temperature and oxygen level are beneficial to the volatilization of organic carbon and dehy-drogenation reaction, which would make soot diameter smaller; the collision and coagulation of fin-er soot would turn the single particle into chains and nets, so the arrangement would be in order.KeywordsSoot, TEM, Microstructure碳烟的微观形貌及分析李斐斐武警工程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18年8月10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4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31日摘要碳烟是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生物柴油的碳烟形貌及影响因素分析
生物柴油的碳烟形貌及影响因素分析
顾士强;王忠;毛功平;许广举;黄慧龙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0(33)3
【摘要】使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了5种生物柴油和0号柴油在常温常
压状态下燃烧产生的碳烟照片,分析了碳烟粒子的形貌及影响形貌和生成量的因素。
研究表明,碳烟粒子多呈球状,平均直径在35~75nm之间,粒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
总体排列呈现链状或者块状;碳烟形貌及生成量与火焰温度、燃料的氧含量、芳香
烃含量、硫含量以及十六烷值等因素有关,与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燃烧火焰温度高、
含氧量高、芳香烃和硫含量少,十六烷值高,使生物柴油的碳烟粒径普遍较小,整体排列更紧密,粘结程度更强。
【总页数】4页(P127-130)
【关键词】生物柴油;碳烟;电子显微镜
【作者】顾士强;王忠;毛功平;许广举;黄慧龙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84;TK464
【相关文献】
1.丁醇柴油喷雾火焰碳烟颗粒采样与形貌分析 [J], 颜方沁;成晓北;黄荣华;邱亮;黄
胜
2.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烧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J], 陈晖;黄豪中;梁源飞;王雪强
3.柴油高压喷雾燃烧火焰碳烟颗粒形貌及其纳观结构分析 [J], 韩笑; 王怡峰; 姜浩; 李铁; 贺鹏飞
4.EGR对不同生物柴油/柴油掺混比下碳烟前驱体形成的影响 [J], 吴旭东; 王忠; 刘帅; 李瑞娜; 瞿磊
5.进气压力对柴油机缸内碳烟颗粒微观形貌的影响 [J], 张荣鑫;范晨阳;吕刚;李亚松;张伟;宋崇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见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根据外形尺寸,致密生物质颗粒可分成颗粒与压块两类。
颗粒是指压缩而成的圆柱状生物质小段,其最大直径一般是25mm。
压块可以是圆柱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或者其他形状的,其直径应大于25mm,长度不能超过直径的5倍。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介绍生物质能源指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链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形态,经过加工为社会生活提供原料的能源。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以木屑、竹屑、树枝等为原料,经过专业机械、特殊工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高压低温压缩成型的颗粒状燃料。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热量高,清洁无污染,是替代化石能源的高科技环保产品。
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CO2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所以生物质颗粒的温室气体CO2为零排放。
生物质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只要有阳光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就不会枯竭,温室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没有任何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加工程序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筛选–烘干–高温压制成型–冷却–包装。
生物质颗粒燃料结合我公司研发的生物锅炉或燃烧器可替代现有煤、油、气、电等化石能源和二次能源,为工业蒸汽锅炉、热水锅炉、室内取暖壁炉等提供系统改造工程。
在现有最节能的前提下,为使用单位节约能源消耗成本30%以上。
服务对象有:有供热需求的工厂企业(电镀、五金、喷涂、陶瓷、制衣印染、铝型材加工、制鞋底厂等)、星级酒店宾馆、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档写字楼、大学等的锅炉改造。
根据原材料不同,目前颗粒产品分为:杉木颗粒、松颗粒和秸杆颗粒。
经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公司专业检测,木质颗粒燃料全部产品所有指标均达到欧洲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最高标准。
DIN检测结果见表1:深圳市奥格林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7月1日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乙醇对丁酸甲酯扩散火焰碳烟颗粒形貌演变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乙醇对丁酸甲酯扩散火焰碳烟颗粒形貌演变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刘春鹏;高展;朱磊;黄震【摘要】在层流扩散火焰燃烧器上探究掺混乙醇对生物柴油参比燃料丁酸甲酯火焰中碳烟颗粒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在燃料路分别通入28.36 mL/h的纯丁酸甲酯燃料以及27.59 mL/h的乙醇-丁酸甲酯混合燃料,在氧化剂路通入14.8 L/min 的空气形成稳定的层流扩散火焰;利用热泳探针取样(thermophoretic sampling particle diagnostic,TSPD)和总体采样系统从不同高度火焰轴心处对碳烟颗粒样品进行采集;对碳烟颗粒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检测和拉曼光谱检测.结果表明:在掺混乙醇可以使火焰中的碳烟颗粒基本粒径减小,抑制了碳烟的表面生长;掺混乙醇使得颗粒物的ID/IG值增大,说明掺混乙醇会使碳烟颗粒结构更加无序化,即石墨化程度更低,更有利于被氧化.【期刊名称】《内燃机与动力装置》【年(卷),期】2018(035)002【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扩散火焰;丁酸甲酯;乙醇添加;TEM;拉曼光谱【作者】刘春鹏;高展;朱磊;黄震【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428.9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
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会导致诸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
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呈文中表明,人类排放的CO2对于气候改变有很大的影响,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构成损害[1]。
这些CO2排放大部分来自于石化燃料的燃烧。
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将达到180 TW·h/a[2]。
生物质燃烧碳烟的物化特性及生成机理研究
生物质燃烧碳烟的物化特性及生成机理研究吕建燚;石晓斌【摘要】以棉花秸秆和木屑为研究对象,设定不同的燃烧工况,在管式炉中进行燃烧并采集碳烟物质,采用TEM、EDS、GC-MS等检测方法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生成碳烟的物化特性进行研究,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碳烟生成机理进行分析和推测.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碳烟颗粒典型形貌有胶囊状、球状、链状、网状等.燃烧工况影响燃烧过程使碳烟颗粒表现出不同的微观形貌.碳烟生长过程中伴随着颗粒的碰撞和凝并,形成形貌复杂的链状或网状颗粒聚团.生物质燃烧中碳烟主要由纤维素热裂解生成,成分包括糠醛类、酚类、醛类、呋喃、烷烃、烯烃等含碳化合物.推测碳烟生成机理为,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纤维素发生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排,生成CO、CO2和残炭分子碎片等,而残余碳基再通过重整、脱水、碳化、断键等反应生成各种醛类、酮类等产物,醛类、酮类化合物之间通过缩聚、环化反应生成苯环结构,再进一步转化为苯酚、甲苯等化合物.【期刊名称】《燃料化学学报》【年(卷),期】2013(041)010【总页数】7页(P1184-1190)【关键词】生物质燃烧;碳烟;物化特性;生成机理【作者】吕建燚;石晓斌【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16;X513碳质颗粒物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由于不完全燃烧而排放出来的碳烟[1]。
碳烟除了降低能源利用率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其不良的环境效应[2~5]。
尽管研究者对碳烟作了很多的研究,但对燃料燃烧过程中碳烟生成的环节却知之甚少,此过程表现出的大致特征为,碳烟颗粒首先是由燃料在热化学处理过程中断裂生成的脂肪族、芳香族小分子物质通过结合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反应生成分子量较大的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气态前驱体在凯尔文效应下转变为粒径为1.0~2.0 nm的核态粒子,初生碳烟颗粒形成后通过与乙炔、多环芳烃及其一些自由基等的气相物质反应而进一步生长,在碳烟颗粒质量生长过程中,颗粒物质相互碰撞而进行凝并,进一步增加了颗粒物的尺寸并减少了其数量。
钙盐清净剂对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分散性影响
钙盐清净剂对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分散性影响刘天霞;宋汝鸿;刘一鸣;徐玉福;胡献国【摘要】Soot dispersity is one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detergent. It was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kinds of calcium salt detergents on the dispersity of the biofuel soot (BS) in liquid paraffin (LP, simulant of base stock) by means of viscosity, spot experiment, sedimentation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simulation method. The calcium salt detergent included higher total base number synthesis calcium sulfonate T106, alkyl calcium salicylate T109 and higher total base number sulfuration calcium alkylphenol T115B. The disperse mechanisms of calcium salt detergent to B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persed systems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BS presented obvious phenomenon of shear thinning, which was similar to that of non-Newtonian fluid. Adding T109 to the LP contaminated with BS, the disperse system showed the minimal dynamic viscosity, the maximum sludge dispersion threshold, the largest drop ratio of supernatant liquid height, the minimum aggregate particle size range and the average particle size in n-heptane. T109 was the excellent additive to disperse BS in LP. The mechanism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O-containing polar groups (such as carboxyl or hydroxyl) on the surface of BS were liable to adsorb calcium salt detergent through hydrogen bond or acid-base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lipophilicity of non-polar chain alkane group of calciumsalt detergent formed steric hindrance in the oil and impeded BS particle aggregation. Consequently, the calcium salt detergent can disperse the BS particle in the oil.%碳烟分散性是清净剂的主要功能之一,采用黏度法、斑点实验法、沉降法及粒径分布法4种模拟实验考察3种钙盐清净剂(高碱值合成磺酸钙 T106、烷基水杨酸钙 T109、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 T115B)对生物质燃油碳烟(BS)在液体石蜡(LP,基础油模拟物)中分散性能的影响,并借助 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钙盐清净剂对 BS 的分散机理。
常见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根据外形尺寸,致密生物质颗粒可分成颗粒与压块两类。
颗粒是指压缩而成的圆柱状生物质小段,其最大直径一般是25mm。
压块可以是圆柱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或者其他形状的,其直径应大于25mm,长度不能超过直径的5倍。
根据瑞典的标准,生物质颗粒被分成3级,其中第1级最好。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介绍生物质能源指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链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形态,经过加工为社会生活提供原料的能源。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以木屑、竹屑、树枝等为原料,经过专业机械、特殊工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高压低温压缩成型的颗粒状燃料。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热量高,清洁无污染,是替代化石能源的高科技环保产品。
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CO2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所以生物质颗粒的温室气体CO2为零排放。
生物质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只要有阳光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就不会枯竭,温室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没有任何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加工程序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筛选–烘干–高温压制成型–冷却–包装。
生物质颗粒燃料结合我公司研发的生物锅炉或燃烧器可替代现有煤、油、气、电等化石能源和二次能源,为工业蒸汽锅炉、热水锅炉、室内取暖壁炉等提供系统改造工程。
在现有最节能的前提下,为使用单位节约能源消耗成本30%以上。
服务对象有:有供热需求的工厂企业(电镀、五金、喷涂、陶瓷、制衣印染、铝型材加工、制鞋底厂等)、星级酒店宾馆、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档写字楼、大学等的锅炉改造。
根据原材料不同,目前颗粒产品分为:杉木颗粒、松颗粒和秸杆颗粒。
经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公司专业检测,木质颗粒燃料全部产品所有指标均达2014年7月1日。
生物质燃烧碳烟的物化特性及生成机理研究
MS等 检测方法 对生 物质燃烧 过程 中生 成碳 烟的物化 特性进行研究 , 并根据检测结果对碳烟生成机理 进行分析 和推 测。检测 及分 析结果 表明 , 碳烟颗粒典型形貌有胶囊状 、 球状 、 链状 、 网状等 。燃烧工 况影响燃烧过 程使碳烟颗粒表 现出不 同的微 观形
貌。碳烟生长过程 中伴随着颗粒 的碰撞和凝并 , 形成 形貌复 杂 的链状 或网状颗 粒聚 团。生物质燃烧 中碳烟 主要 由纤 维素热 裂解生成 , 成分包括糠醛类 、 酚类 、 醛类 、 呋喃 、 烷烃 、 烯烃等含碳 化合物。推测碳烟生 成机理为 , 在生物质燃烧 过程 中, 纤维素
发生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排 , 生成 C O、 C O 和残炭分子碎片等 , 而残余碳基再通过重整 、 脱水 、 碳化 、 断键等 反应生成各种醛 类 、 酮类等产物 , 醛类 、 酮类化合物之间通过缩聚 、 环化反应生成苯环结构 , 再进一步转化为苯酚 、 甲苯等化合物 。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 碳烟 ;物化 特性 ; 生成机理 中 图分 类 号 : T K1 6 ; X 5 1 3 文献标识码 : A
常见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规格参数及性能指标根据外形尺寸,致密生物质颗粒可分成颗粒与压块两类。
颗粒是指压缩而成的圆柱状生物质小段,其最大直径一般是25mm。
压块可以是圆柱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或者其他形状的,其直径应大于25mm,长度不能超过直径的5倍。
根据瑞典的标准,生物质颗粒被分成3级,其中第1级最好。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介绍生物质能源指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链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形态,经过加工为社会生活提供原料的能源。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以木屑、竹屑、树枝等为原料,经过专业机械、特殊工艺,无任何化学添加剂,高压低温压缩成型的颗粒状燃料。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热量高,清洁无污染,是替代化石能源的高科技环保产品。
生物质颗粒燃料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CO2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所以生物质颗粒的温室气体CO2为零排放。
生物质燃料属于可再生能源。
只要有阳光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就不会枯竭,温室气体保持动态平衡。
没有任何的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加工程序如下:原料粉碎–原料筛选–烘干–高温压制成型–冷却–包装。
生物质颗粒燃料结合我公司研发的生物锅炉或燃烧器可替代现有煤、油、气、电等化石能源和二次能源,为工业蒸汽锅炉、热水锅炉、室内取暖壁炉等提供系统改造工程。
在现有最节能的前提下,为使用单位节约能源消耗成本30%以上。
服务对象有:有供热需求的工厂企业(电镀、五金、喷涂、陶瓷、制衣印染、铝型材加工、制鞋底厂等)、星级酒店宾馆、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档写字楼、大学等的锅炉改造。
根据原材料不同,目前颗粒产品分为:杉木颗粒、松颗粒和秸杆颗粒。
经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SGS公司专业检测,木质颗粒燃料全部产品所有指标均达到欧洲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最高标准。
DIN检测深圳市奥格林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7月1日。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
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中国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质能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溶胶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
本文对中国大气中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及灰霾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重要性、源追踪方法以及灰霾形成的机理。
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以及农田剩余物大量产生,因此生物质燃烧成为了中国的一种常见能源转换方式。
然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溶胶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对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源追踪和灰霾形成机制的研究日益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重要性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主要包括颗粒物和有机碳。
这些气溶胶对于大气的辐射平衡、云的形成以及能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还包含了多种有害物质,如颗粒物,重金属以及有机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三、生物质燃烧源追踪方法为了了解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贡献,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源追踪研究。
其中,基于化学组分分析和同位素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气溶胶中元素的含量以及同位素比值,可以确定气溶胶的来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颗粒物的组分特征以及烟雾示踪剂进行源追踪。
四、灰霾形成机制灰霾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主要形式之一。
灰霾的形成涉及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首先,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会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细颗粒物。
然后,这些细颗粒物会通过大气扩散、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较大尺寸的灰霾。
此外,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综合影响也会对灰霾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气溶胶是中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生物质燃烧的源追踪和灰霾形成机制对于了解大气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质颗粒燃烧及燃气化性能研究
生物质颗粒燃烧及燃气化性能研究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当前的能源转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生物质颗粒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种形式,具有燃烧和燃气化两种利用途径,因其高效清洁的特性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生物质颗粒燃烧及燃气化性能的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能源利用中的应用潜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生物质颗粒燃烧特性研究生物质颗粒作为一种固体生物质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性。
首先,生物质颗粒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含有较高的固体碳和挥发性成分。
在燃烧过程中,这些有机化合物经过热解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同时产生固体残留物和气体产物。
燃烧反应不仅与生物质颗粒本身的理化性质相关,还受到燃烧工艺参数如温度、氧气浓度和混合度等的影响。
2. 生物质颗粒燃烧过程模拟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质颗粒的燃烧特性,研究学者常常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
通过建立合适的燃烧模型和参数,可以模拟生物质颗粒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特性,如燃烧速率、温度分布和气体产物组成等。
这些模拟结果有助于优化生物质颗粒燃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 生物质颗粒燃气化性能研究除了燃烧外,生物质颗粒还可以通过燃气化技术转化为可燃气体,如合成气和甲醇等。
生物质颗粒燃气化是一种高温热解反应过程,在高温条件下生物质颗粒被裂解为气体和灰渣。
燃气化过程不仅可以提取生物质颗粒中的化学能,还能获得高品质的燃气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 生物质颗粒燃气化过程优化为了提高生物质颗粒燃气化的效率和产物质量,研究者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引入催化剂等方式进行优化。
在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中,常常采用流化床和固定床反应器进行生物质颗粒的燃气化试验。
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压力和气氛等参数,可以优化生物质颗粒的燃气化过程,提高产物气体的质量和产率。
5. 生物质颗粒燃烧与燃气化的比较生物质颗粒的燃烧和燃气化是两种不同的利用途径,各具特点和优势。
八种生物质颗粒燃烧特征分析
八种生物质颗粒燃烧特征分析任敏娜;崔永章;李晓;曲云霞;张林华【期刊名称】《山东建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27)003【摘要】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具有易储存、运输及使用方便、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等优点.本文通过实验得到八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工业分析值,结合傅—张着火指标和缪岩燃烧特性指标分别计算出FZ和ZM值,得出装饰纸的着火温度最低,稻壳的着火温度最高.通过观察燃料燃烧后焚烧灰的形貌,指出在740~920℃温度范围内,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后的灰颜色由黑逐渐变白,硬度由软逐渐变硬,甚至结焦渣.【总页数】4页(P298-301)【作者】任敏娜;崔永章;李晓;曲云霞;张林华【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山东建筑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山东建筑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6【相关文献】1.生物质颗粒燃烧机在丰都烟区的应用研究 [J], 赵龙杰; 罗钧钊2.生物质颗粒悬浮燃烧锅炉设计研究 [J], 赵建红3.多功能生物质颗粒燃烧炉 [J], 孟庆福4.生物质颗粒与煤粉耦合燃烧热态试验研究 [J], 顾玮伦;孙锁柱;王静杰;翟胜兵;徐彦辉;王明昊;宋欣;闫燕飞5.水葫芦和大薸的生物质颗粒在O2/CO2气氛下燃烧的烟气排放特性 [J], 岳涵鸿;饶月;张霞;孟俊全;孙高凯;陈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宁市生物质锅炉排放的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
南宁市生物质锅炉排放的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马彤;陈家宝;韦进进;田瑛泽;陈刚;史国良;冯银厂【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7(037)001【摘要】针对生物质锅炉排放的颗粒物,分别采集了PM10和PM2.5,主要研究了颗粒物中碳组分特征、粒径分布等.采用热光反射法(TOR)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得到char-EC和soot-EC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除尘方式对生物质锅炉排放颗粒物中的OC和EC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作为识别源的指标OC/EC值和chart-EC/soot-EC,测得布袋除尘样品中,OC/EC和char-EC/soot-EC 在PM10中分别为1.4±0.4和35.7±16.5,在PM2.5中分别为2.2±1.3和15.5±10.3;旋风除尘PM10样品中OC/EC值和char-EC/soot-EC分别为6.1±1.9和5.2±2,5,旋风除尘PM2.5样品中6.5±2.0、2.5±2.3.对8个碳丰度分析可知,布袋除尘样品中EC1在TC中的占比最高;旋风除尘样品中OC 1~OC3在TC中占比较高.此外,OC2、OC3和EC2主要富集在PM2.5中,OC4、EC1和EC3主要富集在PM10中.【总页数】6页(P21-26)【作者】马彤;陈家宝;韦进进;田瑛泽;陈刚;史国良;冯银厂【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南宁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西南宁530012;南宁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西南宁530012;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3【相关文献】1.南宁市区交通环境空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分析研究 [J], 唐利利;郭昆兴;陈家宝;肖徐成2.生物质锅炉与燃煤锅炉颗粒物排放特征比较 [J], 耿春梅;陈建华;王歆华;杨文;殷宝辉;刘红杰;白志鹏3.生物质锅炉与燃煤锅炉颗粒物排放特征比较 [J], 陈跃飞;陈凯清4.生物质锅炉排放细颗粒物质谱特征研究 [J], 张金文;李梅;成春雷;程鹏;白莉;刘军;周洋;黄渤5.安阳市燃煤源颗粒物及碳组分排放特征 [J], 燕丽; 杜小申; 贺晋瑜; 王克; 王丽娟; 张瑞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用燃料燃烧碳质组分及VOCs排放特征
民用燃料燃烧碳质组分及VOCs排放特征刘亚男;钟连红;闫静;韩力慧;薛陈利【摘要】选取北京市地区典型生物质燃料(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松木、栗树枝、桃树枝)以及民用煤(烟煤、蜂窝煤)在实验室内进行了模拟燃烧实验,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气体样品进行采集,采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中的有机碳、元素碳进行测定,采用Agilent GC-MS 5977/7890B气质联用仪对燃烧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蜂窝煤OC、EC的排放因子在2.5~10μm粒径范围内达到最大,其他8种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OC、EC的排放因子最大值均在0~2.5μm粒径范围内.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和民用煤(蜂窝煤、烟煤)3类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物种分类差异较大.薪柴和民用煤燃烧排放的卤代烃以及含氧有机物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秸秆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类别中VOCs物质分布趋势一致.3种薪柴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2g/kg,4种秸秆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6.89g/kg,2种民用煤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为2.03g/kg,秸秆类的排放因子最大.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和草梗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而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烟煤以及蜂窝煤的臭氧生成潜势较低,且分布类似.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是固体燃料燃烧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物质.【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7页(P1412-1418)【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子;臭氧生成潜势【作者】刘亚男;钟连红;闫静;韩力慧;薛陈利【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24;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1生物质是所有能源中地位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1],由于成本低廉,在采暖季,生物质燃料是农村地区家庭炊事和取暖的主要能源,露天焚烧也成为过剩秸秆的主要处理方法.张宜升等 [2]、李云婷等[3]通过研究得出生物质燃烧是大气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排放源.碳组分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生物质燃烧烟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组分主要以有机碳(OC) 和元素碳(EC)形式存在.沈潇雨等[4]对生物质燃烧产物中OC、EC的排放因子和浓度进行了计算和测定,并对元素碳EC的组分进行了分析.刘海利等[5]收集了小米秆、豆秆、玉米秆、树叶和草叶5种农林生物质进行燃烧模拟实验,对其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以往对不同粒径段颗粒物的研究较少,且没有将生物质与民用煤进行对比.鉴于此,本研究在实验室内模拟民用燃料燃烧过程,分别对PM2.5、PM10、TSP三级颗粒物的OC、EC浓度及排放因子进行了测定和计算.Wei等[6]研究表明居民生物质燃料燃烧对非甲烷挥发性有机物(NMVOC)的贡献高达18%.由于其显著贡献,本研究测定并计算生物质燃烧产生的VOCs种类及排放因子.崂应3012H型自动烟尘/气测试仪(青岛崂应);IV501型双极虚拟撞击颗粒物采样器(北京科领奈尔);Agilent GC-MS 5977/7890B气质联用仪(安捷伦);Model 2001A 热/光碳分析仪(DRI,美国沙漠所).在北京地区采集7种当地典型的生物质样品,包括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松木、栗树枝、桃树枝.并选取2种民用煤(蜂窝煤、烟煤)进行燃烧实验,实验用的煤种煤质检测结果见表1.国内外对民用燃料燃烧排放污染物的检测主要采用烟罩法和烟道采样法[8].本研究基于稀释通道原理建立了民用煤污染物检测平台,平台包括集气罩、稀释管道、阀门、过滤设备、风机和排气筒等,分别对7种生物质样品和2种民用煤进行室内模拟燃烧实验,如图1所示.通过风机的引风作用将洁净空气与高浓度烟气一同吸入烟气集气罩中,使其在烟道内混合均匀,并在监测段进行采样.采用民用炉具对7种生物质、2种民用煤样品分别进行模拟燃烧实验.在监测采样段使用崂应3012H型自动烟尘/气测试仪测试烟气流速;调节双极虚拟撞击分级采样器的相关参数,选取相应采样嘴对烟气颗粒物样品进行采集,粒径范围分别为:0~2.5,2.5~10,10~100μm;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使用崂应3072型智能双路烟气采样器及Tedlar气袋均匀地采集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采样及存储期间注意避光.使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DRI,美国沙漠所)测量颗粒物样品中的OC 和EC含量;使用美国安捷伦公司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分析气体样品中VOCs组分.经实验测得的不同固体燃料各粒径范围内 OC、EC和TC的排放因子如表2所示,从不同粒径范围来看,在0~2.5μm粒径范围内,9种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碳质中OC 排放因子范围是0.03~31.47g/kg, EC排放因子范围是0.01~1.66g/kg, TC排放因子范围是0.04~32.59g/kg,平均值分别为11.61,0.74,12.36g/kg;在0~10μm粒径范围内,OC排放因子范围是0.07~ 34.46g/kg,EC排放因子范围是0.04~1.79g/kg,TC排放因子范围是0.11~35.77g/kg,平均值分别为12.26,0.82, 13.08g/kg;在0~100μm粒径范围内,OC排放因子范围是0.1~36.27g/kg,EC排放因子范围是0.05~1.90g/kg, TC排放因子范围是0.15~37.76g/kg,平均值分别为12.67,0.90,13.57g/kg.由图2可知,秸秆类OC、EC排放因子较其他燃料偏高.从燃料类型来看,由图2(a)所示,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中玉米秆在各个粒径段OC的排放因子均为最高,在0~2.5,2.5~10,10~ 100μm粒径段内的排放因子依次为31.47,2.99, 1.81g/kg;其次为黄豆秆,OC在不同粒径段的排放因子依次为27.66,1.21,0.83g/kg;玉米芯和草梗OC的排放因子最低,其在不同粒径段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5.43,0.88,0.48g/kg和11.84,0.28,0.17g/kg.由图2(b)可知,黄豆秆和玉米秆EC的排放因子较高,其在0~2.5,2.5~10和10~100μm粒径段内的排放因子分别为1.66,0.13,0.12g/kg和1.12,0.17,0.18g/kg;其次为草梗,EC在不同粒径段的排放因子依次为1.05,0.08和0.07g/kg;玉米芯EC排放因子在各粒径段内均为最低,其值依次为0.86,0.03,0.02g/kg,与沈潇雨等[4]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中桃树枝在0~2.5,2.5~10和10~100μm粒径段内OC排放因子依次为9.29,0.09,0.15g/kg;松木在不同粒径段中OC的排放因子依次为5.81,0.15,0.10g/kg;而栗树枝在各个粒径段内OC的排放因子均为最低,其值依次为0.97,0.03,0.03g/kg.3种薪柴EC排放因子相差不大,其中栗树枝在0~2.5μm 粒径段内的排放因子较高为0.74g/kg.民用煤中,蜂窝煤各粒径段的OC、EC排放因子均远低于烟煤,在0~2.5,2.5~10,10~100μm粒径段内的排放因子分别为0.03,0.04,0.02g/kg和0.01,0.03,0.02g/kg;烟煤在各个粒径段的OC、EC排放因子分别为2.05,0.13,0.11g/kg和0.31,0.02, 0.02g/kg.刘源等[9]对民用煤燃烧产生PM2.5中的OC、EC排放因子进行了研究,其中烟煤OC、E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5~5.39,0.02~3.51g/kg,蜂窝煤OC、EC的值分别为1.24,0.03g/kg与本实验研究结果相似.本实验所选生物质燃烧产物中,无论是OC还是EC,排放因子最大值都出现在0~2.5μm粒径段内,且在此粒径段,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和草梗这7种生物质燃烧产物中OC占TSP中OC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4%、97%、96%、92%、87%、93%、96%;0~2.5μm的粒径段内EC占TSP中EC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5%、65%、80%、94%、75%、87%、88%,这也表明本实验中秸秆和薪柴燃烧产物中的碳质主要集中在0~2.5μm的粒径段上.将9种固体燃料在整个燃烧过程中的烟气进行取样与检测,检测VOCs的种类及含量,并按照化学结构,将VOCs分为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卤代烃、芳香烃、含氧有机物,各燃烧过程排放的VOCs种类及各类所占质量分数如图3所示.将每一种固体燃烧排放的各类VOCs物质的排放浓度除以总的VOCs 排放浓度,归一化得到各物种的质量分数,各物质的分布如图3所示.从图3 中可以看出,薪柴类(栗树枝、桃树枝、松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VOCs中,烷烃的质量分数基本相同,分别为27.3%、31.2%和33.2%;栗树枝的含氧有机物质量分数高达52.7%,远高于桃树枝的15.3%和松木的16.5%;桃树枝和松木的烯烃质量分数分别为38.0%和29.1%,而栗树枝的烯烃质量分数仅为8.2%,差异较大.在4种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燃烧排放的VOCs中,烷烃的质量分数均为最高,分别为81.7%、63.7%、46.3%、73.6%;其次为烯烃,其质量分数分别为16.5%、27.6%、32.5%、19.6%.民用煤(烟煤、蜂窝煤)燃烧排放的VOCs种类分布较为相似,烟煤的烷烃和烯烃的质量分数均高于蜂窝煤;而蜂窝煤含氧有机物的质量分数含量较高,为28.8%.由图3知,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和民用煤(蜂窝煤、烟煤)3类物质VOCs的物种分类差异较大.薪柴和民用煤燃烧的卤代烃和含氧有机物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秸秆;在同一类别中VOCs物质分布趋势一致. 在薪柴、秸秆及民用煤排放的含氧有机物中,含量最为丰富的物种为乙醇和丙酮,二者含量占含氧有机物的80%以上.薪柴、秸秆以及民用煤排放的芳香烃类化合物中苯和甲苯含量较为丰富,两者含量占芳香烃类化合物的20%~90%;苯与甲苯的比值(B/T)经常用来指示VOCs的来源[10-11].高的B/T值(>1)可能是来源于生物质燃料燃烧、木炭或煤燃烧.在本研究中,B/T值均大于1.如表3所示,给出了固体燃料燃烧VOCs分类物种的排放因子结果.薪柴中,3种燃料燃烧排放的VOCs中不同物种的排放因子差异较大,栗树枝的含氧有机物排放因子最高,为1039.03mg/kg,其次为烷烃、烯烃/炔烃;桃树枝的烯烃/炔烃排放因子最高,为479.40mg/kg,其次为烷烃、含氧有机物;松木的烷烃、烯烃/炔烃排放因子相差不大,分别为973.92mg/ kg和968.69mg/kg.秸秆中,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燃烧排放的VOCs中不同物种的排放因子分布类似,烷烃的排放因子均最高;其次为烯烃/炔烃;然后为卤代烃和含氧有机物,芳香烃的排放因子最低.民用煤中,烟煤燃烧排放的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因子均高于蜂窝煤.3种薪柴、4种秸秆和2种民用煤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02,6.89,2.03g/kg,总体来说,秸秆类的排放因子最大,而煤中挥发分含量是影响煤燃烧排放有机污染物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煤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和煤种挥发分含量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达到0.999)[12],有机污染物排放总量随着挥发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煤中挥发分含量越高,在高温燃烧条件下产生的有机自由基数量也越大,从而导致燃烧排放的有机污染物总量也越多.上述研究结论可以解释本研究中,烟煤挥发分含量较高,因此其VOCs含量及排放因子也高于蜂窝煤.李兴华等[13]测试我国几种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的VOCs,其中4种秸秆平均总的VOCs排放系数为(4.37±2.23)g/kg,木柴总的VOCs排放系数为(2.12±0.77)g/kg;Wang等[14]测试我国几种民用生物质燃烧排放的VOCs在0.18~26.57g/kg范围,本研究结果均在上述范围内.VOCs是生成臭氧的重要前体污染物,OFP可反映各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相对贡献,进而可以确定臭氧的关键源和关键物种.目前对大气中VOCs化学反应活性进行探讨的研究都是以Carter的研究结果为基础[15-17],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主要集中于烷烃、芳香烃和烯烃这 3类.本文结合实测数据和相关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值分析这3种VOCs的OFP,公式如下:式中:MIRi表示某VOC化合物在臭氧最大增量反应中的臭氧生成系数(g/g);[VOC]i为实际观测中的某 VOC浓度(g/m3).由图4可知,玉米芯、玉米秆、黄豆和草梗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而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烟煤以及蜂窝煤的臭氧生成潜势较低,且分布类似.虽然烯烃的浓度在3类VOCs中低于烷烃,但烯烃的 MIR值最高,达到3.3g/g,故烯烃的OFP最高.因此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是固体燃料燃烧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物质.3.1 除蜂窝煤OC、EC的排放因子在2.5~10μm粒径范围内达到最大,其他8种民用燃料燃烧产生的OC、EC的排放因子的最大值均在0~2.5μm粒径范围内.3.2 秸秆和薪柴燃烧产物中的碳质主要集中在0~2.5μm的粒径段上.3.3 薪柴(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秸秆(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草梗)和民用煤(蜂窝煤、烟煤)3类物质燃烧排放VOCs的物种分类差异较大.薪柴和民用煤燃烧排放的卤代烃以及含氧有机物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秸秆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类别中VOCs物质分布趋势一致.3.4 3种薪柴、4种秸秆和2种民用煤平均总VOCs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02,6.89,2.03g/kg,秸秆类的排放因子最大.3.5 玉米芯、玉米秆、黄豆秆和草梗的臭氧生成潜势较高,而栗树枝、桃树枝、松木、烟煤以及蜂窝煤的臭氧生成潜势较低,且分布类似.烯烃类、烷烃类、芳香烃类是固体燃料燃烧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VOCs物质.[1] 田贺忠,赵丹,王艳.中国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1,31(2):349-357. Tian H Z, Zhao D, Wang Y. Emission inventorie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discharged from biomass burning in China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1,31(2):349-357.[2] 张宜升,张厚勇,栾胜基,等.生物质露天焚烧及家庭燃用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35(2):387-395. Zhang Y S, Zhang H Y, Luan S J,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Hs from open and residential biomass burning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35(2):387-395.[3] 李云婷,王占山,安欣欣,等.2015年“十一”期间北京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36(11):3218-3226. Li Y T, Wang Z S, An X X, et al. Analysis on a heavy air pollution process in Beijing during National Day holiday, 2015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6,36(11):3218-3226. [4] 沈潇雨,郭照冰,姜文娟,等.生物质室内燃烧产物的碳质特征及EC 同位素组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37(10):3669-3674. Shen X Y, Guo Z B, Jiang W J, et al. Carbon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al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biomass indoor combustion products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 37(10):3669-3674.[5] 刘海利,彭林,张腾,等.农林生物质燃烧尘中碳组分与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布特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3(11):1672-1676. Liu H L, Peng L, Zhang T, et 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components and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in biomass burning dust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7,3(11):1672- 1676.[6] Wei W, Wang SX, Chatani S, et al. Emission and speciation of non- 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42(20):4976–4988.[7] DB 11 /097-2014 低硫散煤及制品[S]. DB 11/097-2014 Low sulfur coal and its products [S].[8] 张琦,李庆,蒋靖坤,等.一套民用固体燃料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的搭建和评测[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36(9):3393-3399. Zhang Q, Li Q, Jiang J K, et al. A measurement system to characterize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solid fuel combustion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6,36(9):3393-3399.[9] 刘源,张元勋,魏永杰,等.民用燃煤含碳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测量[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27(9):1409-1416. Liu Y, Zhang Y X, Wei Y J, et al. Measurement of emission factor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from residential coal combustion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7,27(9):1409-1416. [10] Barletta B, Meinardi S, Sherwood Rowland F, et 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43Chinese citi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39(32):5979-5990.[11] Liu Y, Shao M, Zhang J, et al.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Beijing City, Chi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05,40(10): 1843-1860. [12] 范志威.煤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赋存及排放特性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05. Fan Z W. Study on forms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pollutants during coal combustion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5.[13] 李兴华,王书肖,郝吉明.民用生物质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J]. 环境科学, 2011,32(12):3515-3521. Li X H, Wang S X, Hao J M. Characteristic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Emitted from Biofuel Combustion in Chin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32(12):3515- 3521.[14] Wang S X, Wei W, Du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eous pollutants from biofuel-stoves in rural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9,43(27):4148-4154.[15] Carter, W P L. Development of ozone reactivity scales f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J]. Journal of the 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4,44:881-899.[16] 胡高硕,徐永福,贾龙.烟雾箱模拟丙烯-NOx的大气光化学反应[J]. 化学学报, 2011,69(14):1593-1600. Hu G S, Xu Y F, Jia L. Smog Chamber Simulation of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of Propene and NOx [J]. Acta Chimica Sinica, 2011,69(14):1593-1600.[17] 苏雷燕,赵明,李岩,等.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光化学行为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13,11:178-182. Su L Y, Zhao M, Li Y, et al. Progress in photochemistry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n ambient air [J].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11:178-182.【相关文献】[1] 田贺忠,赵丹,王艳.中国生物质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J].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2):349-357. Tian H Z, Zhao D, Wang Y. Emission inventorie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discharged from biomass burning in China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1,31(2):349-357.[2] 张宜升,张厚勇,栾胜基,等.生物质露天焚烧及家庭燃用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35(2):387-395. Zhang Y S, Zhang H Y, Luan S J,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PAHs from open and residential biomass burning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5,35(2):387-395.[3] 李云婷,王占山,安欣欣,等.2015年“十一”期间北京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36(11):3218-3226. Li Y T, Wang Z S, An X X, et al. Analysis on a heavy air pollution process in Beijing during National Day holiday, 2015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6,36(11):3218-3226.[4] 沈潇雨,郭照冰,姜文娟,等.生物质室内燃烧产物的碳质特征及EC 同位素组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37(10):3669-3674. Shen X Y, Guo Z B, Jiang W J, et al. Carbon characteristics and elemental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biomass indoor combustion products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 37(10):3669-3674.[5] 刘海利,彭林,张腾,等.农林生物质燃烧尘中碳组分与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布特征[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3(11):1672-1676. Liu H L, Peng L, Zhang T, et 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components and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in biomass burning dust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7,3(11):1672- 1676.[6] Wei W, Wang SX, Chatani S, et al. Emission and speciation of non- 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n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8,42(20):4976–4988.[7] DB 11 /097-2014 低硫散煤及制品[S]. DB 11/097-2014 Low sulfur coal and its products [S].[8] 张琦,李庆,蒋靖坤,等.一套民用固体燃料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的搭建和评测[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36(9):3393-3399. Zhang Q, Li Q, Jiang J K, et al. A measurement systemto characterize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solid fuel combustion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6,36(9):3393-3399.[9] 刘源,张元勋,魏永杰,等.民用燃煤含碳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测量[J].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9):1409-1416. Liu Y, Zhang Y X, Wei Y J, et al. Measurement of emission factor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from residential coal combustion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7,27(9):1409-1416.[10] Barletta B, Meinardi S, Sherwood Rowland F, et 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43Chinese cities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32):5979-5990.[11] Liu Y, Shao M, Zhang J, et al.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Beijing City, China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2005,40(10): 1843-1860.[12] 范志威.煤燃烧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赋存及排放特性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05. Fan Z W. Study on forms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pollutants during coal combustion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5.[13] 李兴华,王书肖,郝吉明.民用生物质燃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特征[J]. 环境科学,2011,32(12):3515-3521. Li X H, Wang S X, Hao J M. Characteristics of Volatile OrganicCompounds (VOCs) Emitted from Biofuel Combustion in Chin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32(12):3515- 3521.[14] Wang S X, Wei W, Du L,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eous pollutants from biofuel-stoves in rural China [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43(27):4148-4154.[15] Carter, W P L. Development of ozone reactivity scales for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J]. Journal of the Air and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994,44:881-899.[16] 胡高硕,徐永福,贾龙.烟雾箱模拟丙烯-NOx的大气光化学反应[J]. 化学学报,2011,69(14):1593-1600. Hu G S, Xu Y F, Jia L. Smog Chamber Simulation of Atmospheric Photochemical Reactions of Propene and NOx [J]. Acta Chimica Sinica, 2011,69(14):1593-1600.[17] 苏雷燕,赵明,李岩,等.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光化学行为的研究进展[J]. 绿色科技, 2013,11:178-182. Su L Y, Zhao M, Li Y, et al. Progress in photochemistry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n ambient air [J].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11:178-182.Carbon compositions and VOCs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combustion fuels.。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特性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综述
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特性及其污染物排放情况综述宋姣;杨波【摘要】对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特性及燃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燃烧过程、点火及燃尽特性和结渣特性;着重探讨了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及氯化物、二噁英、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提出了降低各污染物排放量的可行性方法;并根据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特点,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生物质化学工程》【年(卷),期】2016(050)004【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生物质颗粒;燃烧特性;污染物;综述【作者】宋姣;杨波【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5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化石燃料被大量消耗,人类面临能源短缺、污染严重等威胁[1]。
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显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因其广阔的科学前景受到广泛关注[2]。
生物质能是指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后以有机质形式固定和储藏在生物体内的能量,可实现CO2近零排放[3-4],且生物质中氮、硫含量较低,其燃烧后NOx 、SO2等污染物排放量比煤小。
所以,利用生物质能既可解决能源问题,也可以解决环境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供热方式。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一种高效、环保、方便储存与运输、易燃的成型燃料[5],可代替传统燃料应用于取暖、发电等领域[6-7],但存在易结渣和腐蚀等缺点[4]。
目前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还面临着发展瓶颈,存在着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排放标准等问题,因此,了解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燃烧特性和燃烧过程中污染物释放水平及规律十分必要。
笔者在本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特征分析
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特征分析王丽娟;吴大磊;张智胜【期刊名称】《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05【摘要】在广州城区夏秋两季采集分粒径颗粒物样品,通过分析获得其中多种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LG)、甘露聚糖(MN)和水溶性钾离子(K~+))以及有机碳(OC)等含碳组分资料,进而探讨广州城区生物质燃烧颗粒类型及生物质燃烧源对有机碳的影响。
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均在0.44~1.00μm粒径区间占比最高。
细颗粒中呈现出高LG/MN和K~+/LG比值特征,与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源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一致。
广州秋季LG/OC比值与国内其他城市在生物质燃烧影响严重季节的水平相当。
利用受体模型估算出生物质燃烧源对广州夏季和秋季OC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0.8%和28.1%,说明秋收时期周边区域农作物残余物燃烧是广州城区不可忽视的大气污染源。
据此,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总页数】6页(P567-572)【作者】王丽娟;吴大磊;张智胜【作者单位】[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510635;[2]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5106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3【相关文献】1.生物质燃烧颗粒物有机示踪化合物的测定和应用 [J], 张烃;刘咸德;董树屏;祁辉;Hélène Cachie r;Magda Claeys2.广州城区大气细颗粒物粒谱分布特征分析 [J], 黄祖照;王杰;刘建国;桂华侨;伍德侠;李铁3.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中典型生物质燃烧示踪物特征分析 [J], 王丽娟;吴大磊;张智胜4.沧州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J], 马翠萍5.2020年徐州市新城区大气细颗粒物组成及污染特征分析 [J], 李昌龙;李克诚;饶永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的形貌、结构与组分表征张斌;胡恩柱;刘天霞;胡献国【摘要】通过微乳化工艺分别把不同含量的精制生物质裂解油与柴油进行混合(micro-emulsified biomass fuel, MEBF),研究了该类燃油碳烟颗粒的形貌与结构,并对其组分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该类燃油碳烟的一次颗粒形貌均为球形,而且一次颗粒之间互相连接构成链状团聚物。
同时,精制生物质裂解油含量为20%(质量)(BS20)的混合油碳烟颗粒的平均粒径最小,约为32 nm,其他含量混合油碳烟颗粒的平均粒径均在38 nm左右。
BS30石墨化程度高于其余碳烟,且BS20颗粒表面C O和C—O—C基团含量较高,可能归因于混合油燃烧过程中复杂含氧组分的氧化程度不同。
%Emulsified biomass fuels were prepared via micro-emulsified technology. The morpholog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soot particles formed from combusting three kinds of micro-emulsified biomass fuel (MEBF) BS10, BS20 and BS30 in which the content of refined biomass oil were 10%(mass), 20%(mass) and 30%(mass) respectively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a series of surface analysis tools, and compared with diesel soot particles (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y of primary soot particles for all three kinds MEBF is spherical and their aggregates are all chain-likes. The average primary particle diameter is smaller for BS20 (32 nm) than for DS (38 nm), BS10 (39 nm) and BS30 (37 nm), while the graphitization degree of soot particles is higher for BS30 than for DS, BS10 and BS20. Besides, the contents of C O and C—O—C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surfaces of BS20 particles are higher than thoseof others. These phenomena possibly were ascribed to the variances ofoxidization degree of fuels which involved different oxygen-rich components.【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8页(P441-448)【关键词】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显微结构;表面;组分【作者】张斌;胡恩柱;刘天霞;胡献国【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38.7引言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科学家们纷纷投入到新能源燃料的研究当中[1-5]。
生物质燃油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化石燃料替代品之一。
快速热裂解获取的生物质原油因其含水量高、酸值大和热值低等缺陷,不能直接用于柴油机中,需经物理化学改性方可应用于柴油机当中[3-5]。
其中,微乳化生物质燃料是目前生物质原油应用于柴油机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众所周知,发动机碳烟是发动机工作当中不可避免的产物,绝大部分以尾气的形式排出;一小部分进入润滑系统中,引起润滑油变质,加剧摩擦部件的磨损。
发动机碳烟颗粒形貌、组分和结构与发动机中积炭、润滑油功效的发挥以及尾气排放特性存在着一定关联性。
为此,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Park等[6]考察了柴油机尾气中碳烟颗粒的团聚物,并测得其一次颗粒的平均直径约为 31.0 nm。
Clague等[7]指出尾气碳烟颗粒与发动机内部碳烟颗粒在化学成分、表面官能团和表面吸附的润滑油组分上有着明显差别。
但是,两者的初级粒子形貌有极高的相似性。
迄今为止,对于混合燃料碳烟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生物质裂解燃油制备的微乳化燃油碳烟颗粒的形貌、组分和结构的研究甚少。
本课题组已对 5%(质量)乳化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形貌、结构、组分及其摩擦学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8-11]。
发现生物质燃油颗粒表面存在着C—OH,且生物质燃油碳烟表面酸碱位点明显多于发动机碳烟模拟物炭黑(R660)。
生物质燃料碳烟颗粒表面酸碱位点和官能团 C—OH易于吸附于摩擦副表面,参与润滑膜形成。
本文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获取生物质裂解原油中轻质组分,采用微乳化的方法与市售0#柴油进行混合,配制出3种微乳化生物质燃油(其中精制生物质裂解油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10%、20%和30%)。
所得微乳化生物质燃油的理化性质几乎接近于0#柴油[12]。
微乳化油中精制生物质裂解油的配比上限为 30%(质量),主要考虑在尽量不影响燃烧效率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掺混精制生物质裂解原油,以达到节约柴油的目的。
该研究不仅为微乳化精制生物质燃油在发动机中的应用做好辅垫,而且也为充分理解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在润滑油中的摩擦学行为以及生物质燃油的尾气控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探究碳烟功能化转变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1 实验部分1.1 实验原料及仪器生物质裂解原油(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提供),Span-80(AR,上海申宇医药化工有限公司),Tween-80(AR,无锡市展望化工试剂有限公司),庚烷(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0#柴油(市售,中国石化)。
高剪切实验室乳化机(SG400型,上海尚贵流体设备有限公司),电子天平(FA2104B,精度为0.1 mg),数显恒温水浴锅(HH-S2,金坛市金南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1.2 乳化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制备采用实验室自搭建简易减压蒸馏装置进行精制生物质原油轻质组分的收集,工艺参数为:温度控制在78℃,压力为−0.1 MPa。
按照文献[12-13]中的方法,制备不同含量的微乳化精制生物质燃油。
乳化工艺参数为:温度65℃,搅拌速度 1500 r·min−1,时间为 60 min。
表1 油样物化参数Table 1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oil samples① RBO—refined biomass oil.Items 0# diesel 10%(mass)MEBF 20%(mass)MEBF 30%(mass)MEBF RBO① Test methods ash content/%(mass)copper corrosion(100℃,3 h)/grade water content/%(vol)acid number/mg KOH·g−1 mechanical impurity/%(mass)kinematic viscosity(40℃)/mm2·s−1 condensation point/℃density(20℃)/kg·m−3 closed-cup flashpoint/℃sulphur content/%(mass)calorific value/MJ·kg−1 0.022 1 trace0.12—2.58−6 737.8 55 0.05 42.18 0.016 1 trace 2.21 1.73 3.33−5 775.0 45 0.171 41.69 0.012 1 trace 2.68 1.78 3.91−5 818.5 48 0.372 39.50 0.01 2 trace 2.87 1.82 4.06−2 825.2 50 0.390 35.20 0.004 3 2.74 12.36 3.24 5.82−5 862.6 35 0.512 19.14 GB/T 508 GB/T 5096 GB/T 260 GB/T 258 GB/T 511 GB/T 265 GB/T 510 GB/T 1885 GB/T 261 GB/T 380 GB/T 384各种微乳化生物质燃油的基本理化性能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微乳化生物质燃油的理化性质较精制生物质裂解油的多项性能均有提高,尤其是酸值、水分及热值均有明显改善,微乳化油基本物性已经与柴油相接近,但酸值、机械杂质和硫含量偏高。
取一定量0#柴油倒入空的酒精灯中,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燃烧1 h,待酒精灯不再燃烧灯芯后,在铁架台较高处夹一块表面洁净的玻璃板,使玻璃板中心位于火焰正上方约10 cm高度处,燃烧2 h后,用药勺将玻璃板上沉积的碳烟刮下,放入真空干燥箱中120℃烘干3 h,取出烘干后的碳烟,置于玛瑙碾钵中,碾磨成均匀粉末,制得0#柴油碳烟(DS)。
把3种不同的微乳化精制生物质燃油倒入空的酒精灯中,以同样方法分别制得BS10,BS20,BS30。
1.3 分析方法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TEM,SU8020,日本日立)观察生物质燃油碳烟颗粒形貌。
通过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TRISTAR Ⅱ 3020-M,美国Micromeritics)了解BET比表面积信息。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JEM-2100F,日本电子公司)观测碳烟一次颗粒形貌及其结构,随机选取50个颗粒测出其直径大小,求其平均值即为一次颗粒平均直径。
利用拉曼光谱(Raman,Evolution,HORIBA JOBIN YVON)对碳烟颗粒结构做进一步探究,分析碳烟颗粒的石墨化程度。
另外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D/MAX2500V,Rigaku)分析碳烟颗粒中存在的主要物相。
使用元素分析仪(Vario EL c,德国elementar)定量分析碳烟颗粒中各种元素。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Nicolet6700,Thermo Nicolet)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ESCALAB250,Thermo)分析碳烟颗粒表面存在的官能团、元素原子含量以及元素化合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