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
《论出版自由》读书报告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在我翻开这本薄薄的只有五十几页的著作之前,便对人们对它的评价和它的意义已有所了解——“西方的一切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都是由此而来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也是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著作”……这些评价为我建构了《论出版自由》的崇高无比的形象。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不厚却又意义非凡的书,心中颇有些感慨,我被弥尔顿那种敢于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所折服了。
这本书是作者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
该书主要是针对英国议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中限制人们自由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条款做出的辩驳,凸显出作者对思想解放、反对限制出版自由的诉求。
在书中,他探讨了许多关于自由的问题,如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等。
他还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
他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认为“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
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象。
”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弥尔顿还对严格的审批制和检查员们进行了猛烈的讽刺攻击。
这些都更加突出了他的观点: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阅毕,震撼我的不仅有他卓越的文采,更有他心思缜密的论述,雄韬武略的辩驳和那一颗忧国忧民的社稷之心。
书中用各种论证方法来论述以下几个观点:一、人民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二、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对真理的追求;三、观点需要公开的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
这些观点在当时是先进的,并且一定程度上仍然可以适应于现代社会。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带着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谈及自由,我们都认为“人生而自由”,然后却从未确认过自己拥有这“与生俱来”的自由。
我们在自由面前惴惴不安,企图奔向前去抓住它,却恍然发现它只是个幻影。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这在中国社会之中显得更加符合语境。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出版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它保障了个人和团体在言论和出版方面的自由。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自由显得更加重要。
读完有关出版自由的相关资料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出版自由的重要性,也对其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出版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
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出版自由是不可或缺的。
它使得人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使得人们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没有出版自由,民主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公民的权利也会受到侵犯。
其次,出版自由对于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拥有出版自由的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也能够更加广泛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这种自由的交流和传播,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进步,也有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另外,出版自由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保障。
在一个拥有出版自由的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和阅读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内容。
这种多样性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也有助于社会更加包容和和谐。
然而,尽管出版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实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障碍。
比如,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严格的出版审查制度,限制了出版自由的发挥;一些出版机构也存在着商业利益和政治压力的干扰,限制了真实和客观的信息传播。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出版自由的实现和保障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推动出版自由的实现和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障人们的出版自由权利;出版机构也应该加强自律和责任,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客观。
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出版自由的推动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为出版自由的实现和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出版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它对于民主社会、知识传播和文化多样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出版自由的实现和保障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障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出版自由的实现和保障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出版自由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论出版自由》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出版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情绪仍在激动之中。
约翰.弥尔顿的博才多学,激情慷慨深深的感染了我。
一遍阅读下来,弥尔顿的思想的精髓未完全的消化,但仍颇有感想。
《论出版自由》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64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法案。
该法案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在著作横空出世之前,弥尔顿的一些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多次被检查人员打回,并对他做出了处罚。
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并痛切陈词。
他指出这项法令的订立时诸位不属于承认的。
此外,他还强烈的说明这项法令会使人们的日趋愚钝,宗教与世俗界的学术中的发展也会受到妨碍。
它的存在的唯一的作用只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他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的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
对此,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坏书同坏肉做比较。
坏肉,即使使用最合卫生标准的烹饪方法,他也不能产生什么营养。
而坏书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不同:他对于一个谨慎而明智的人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帮助他善于发现、驳斥、预防和解释。
这样把一切检查员认为不可以出版的书籍扼杀,这着实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被禁止出版的书往往是关于渎神、无神论的,这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与其将它扼杀在摇篮中,还不如拿出来杀一儆百。
雅典普罗塔哥的实例就是很好证明。
普罗塔哥在他的《论神》一书中开头便说他不知道“有没有神的存在”。
于是此书便被阿留坡阁下令焚烧了。
烧掉的不仅仅是他的书,一些蠢蠢欲动的无神论者铤而走险的思想也被禁绝。
他还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
他认为书不是死的,他非但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而且还跟作者一样的活耀。
他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论自由读书笔记(通用6篇)
论自由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自由读书笔记(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自由读书笔记1《论自由》成书于1859年,100多年后再读此书,仍然觉得很有启发,很多观点用在当下也毫不落伍。
如果说,真存在所谓符合社会规律性的言论,那《论自由》中的某些观点应该也可以归入这类言论。
一、第一章内容简单梳理第一章厘清了本书所讨论的自由的范围。
对于自由的讨论,历来是哲学界、政治学界、法学界的热门论题,经久不衰。
本章开始就提到,这篇论文不是所谓意志自由,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所谓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这个前提下,作者又开始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自由。
历史上的自由,是对统治者暴虐统治的防御。
这时候,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给统治者运用权力划定一定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的自由。
谋取这种自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取得统治着对某些自由权利的承认。
另一种是通过宪法。
但是现在(指作者的时代),“人民对于管治者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权力而在利害上与他们自己相反对时,已不复认为是一种自然的必要。
”人们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对国家进行治理,并且可以随时撤换,意义已经大于对统治者权利的限制,“统治着应当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应当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
统治者的权力,就是国族自己的权力。
以此,有人认为“人民无须限制自己施用于自己的权力”,作者对此做了反驳,实际情况是,“人民会要压迫其自己数目中的一部分;而此种妄用权力之需加防止正不亚于任何他种。
”“要限制政府施用于个人权力这一点也仍然丝毫不失其重要性。
”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当社会作为集体而凌驾于构成他的个别个人时,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过其政治机构而做出的措施。
”仅防御官府是不够的,还要防御得势力舆论和得势感想的暴虐。
集体意见对于个人独立的合法干涉,界限在哪里?他首先肯定了舆论的作用,即“很多不宜由法律来起作用的事情,还要由舆论来办。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自由与权威——约翰·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 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三~二○一四学年度第 1 学期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新闻学概论主讲教师黄春平评分学号2012080213姓名兰俊专业年级新闻学教师评语:题目:浅谈我国出版自由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出版自由对社会的利与弊历来是我们讨论的焦点。
客观公正的讲,出版自由是一种权利,也是我们表达观点的工具,他的利弊是共存的,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利用。
近年来,我会经常听到媒介审判这个词,以前还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
在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对这个词逐渐地有了认识。
在如今我们熟知的李天一案件中,媒介审判也是存在的。
在案情曝光的那一天起,在被贴上“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等标签的李天一就被媒体一致认定为罪魁祸首。
案件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这只有当事人知道吧!媒介引领着舆论的潮流,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论出版自由》最核心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是:“让我凭着良知自由地认识、自由地发言、自由地讨论吧”。
“让我们凭着良知”这一点有多少可以做到,又有多少人是做不到的呢?这要求发表言论的人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道德素养。
在如今的舆论界,试问有多少人是这样的呢?近期在媒体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事件,让我们体会到了是非黑白的顷刻颠倒。
随着事件的后续报道,我们对事情的真相更加的怀疑。
这也体现了媒体的复杂性,以及媒体做关联的政治、经济的复杂性。
在这个事件中,陈永洲只是一个小角色,说他收了钱,那么他的领导一定收到了更多的钱,为什么他会被抓,而他的领导却可安坐家中。
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也不得不让我们这些未来的媒体人感到寒心。
我不得不问,出版自由在我国到底还有没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三中全会期间,我国的各个电视台必须直播会议。
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打开电视每天面对的都是党得方针政策。
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2019
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2019《论出版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创作的政治学著作,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800字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史精选5篇(一)《论出版自由》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民主斗士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词,被誉为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
我所阅读的版本是由吴之椿翻译,商务印书馆在第四次增印的繁体版。
全书不足60页,但作为一篇演说词却是长度惊人。
坦白说,第一遍读完非常迷糊,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事例,句式复杂甚至有时重复强调,加上翻译沿用了很多英文的表达习惯,阅读中很容易走神。
于是又通读了一遍,并且搜寻了一些读者的读后感,才觉得略有心得。
彼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刚取得初步胜利,革命内部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于是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会制定了《出版管执法》,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弥尔顿通过《论出版自由》论述了他反对《出版管制法》的理由,严肃地抨击了当时的出版审查制度,并详细地阐述了要求出版言论自由的思想。
弥尔顿引经据典、逻辑推演反证、严密分析,论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时政,不得不叹服他的雄辩和博学。
书中重点论述三个观点:人民有出版自由的权利;人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即对真理的追求;观点是需要公开的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思想。
弥尔顿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要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禁止好书出版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这一段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
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
不仅如此,它还象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起来,我知道它们是非常活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出版自由”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和抽象的概念,会如此深深地触动我的内心。
弥尔顿在书中的论述,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言论与思想自由的全新认知之门。
他那犀利而坚定的言辞,就像一道道明亮的光线,刺破了当时黑暗的思想禁锢之幕。
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出版受到了严格的管制,各种思想被束缚,真理仿佛被深埋在黑暗的角落。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时刻。
比如说,在学校里,有时候老师会因为某些原因,限制我们表达一些独特的观点;在家庭中,父母可能也会因为传统观念或者他们的固有思维,不太愿意倾听我们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想法。
这就好像是给我们的思想戴上了无形的枷锁。
但当我深入去思考出版自由的意义时,我想到了一次特别的经历。
那是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大家在讨论如何改善小区的环境和设施。
一开始,气氛还算和谐,每个人都按照常规的思路提出一些中规中矩的建议,比如增加垃圾桶的数量,修缮一下小区的道路等等。
然而,当我提出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在小区里开辟一个小型的公共花园,并且允许居民自由地在里面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草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有人立刻表示反对,他们觉得这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可能会引发居民之间的纠纷。
还有人说这根本不现实,小区没有那么多的空地。
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的想法就像是一本被禁止出版的书,还没来得及展示它的精彩内容,就被无情地打入冷宫。
但是,我并没有放弃。
我详细地阐述了我的想法,我说这个花园可以成为大家交流和放松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认识不同的植物,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宁静的时光。
我们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来保证花园的有序管理,比如划分区域,定期组织居民共同维护等等。
慢慢地,一些原本反对的声音开始沉默,有几个人甚至开始表示支持。
最后,经过大家的进一步讨论和完善,这个方案居然被采纳了!从那以后,小区里真的有了一个美丽的公共花园,大家在里面一起劳作、交流,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论出版自由》:一部激荡人心的言论自由之辩《论出版自由》不仅是英国历史上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经典辩护,更是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为自由主义观念发出的响亮呼声。
在那个时代,书籍、报纸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常常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而弥尔顿则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扼杀了理性本身。
开篇,弥尔顿便明确地阐述了他的立场和目的。
他强调,真正的目的是要开明地听取人民的怨诉,并深入地考虑和迅速地改革。
这样的立场不仅展现出弥尔顿对人民权利的深切关心,也预示了他对言论自由的热切追求。
他进一步指出,出版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言论自由,这种自由的目的在于启发民智、汇集民意。
这正是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对于长老派控制的国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弥尔顿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他明确表示,这种管制法不仅不能清除恶行,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恶行。
因为善与恶本是一体,消除其中之一,便会把另一个也一起消除。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在弥尔顿看来,书籍就像一个宝瓶,保存着创作者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
他进一步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一个理性的动物,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
这样的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出版管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它不仅剥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权利,更严重的是,它扼杀了人们的思考和理性。
在深入探讨了出版自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弥尔顿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他认为,应该通过制定法律来保护出版自由,而不是限制它。
法律应该是保护人民权利的工具,而不是剥夺人民权利的手段。
这样的观点,无疑是对法律的本质和功能的深刻理解。
在当今社会,虽然出版自由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保护,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网络平台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许多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出版自由的同时,又能够有效地管理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论出版自由》不仅是一部关于言论自由的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权、民主和理性的深刻思考。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论出版自由》的作者弥尔顿沿用的是希腊大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斯的一篇呼吁雅典人恢复旧民主制度和阿留波阁来反抗马其顿人的演说名“阿留帕几底卡”作为自己这篇演说的名字。
由此结合《论出版自由》是弥尔顿在1644年针对英国议会制定的《出版管制法》中限制人们自由发表言论表达思想的条款而做出的辩驳演说词的写作背景来看,可以得出这整本书是弥尔顿以争取人们的出版以及言论自由为中心来展开的一系列论述。
(1644年英国正处于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于是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
)在展开具体的阐述之前,弥尔顿首先表达了关于赞扬的三个主要条件:1、被赞扬的事情必须是确实值得称赞的;2、必须尽最大可能证明被称赞的人确确实实具有被称颂的优点;3、赞扬人的人如果说明他对被赞扬者确实具有某种看法时,便必须能够证明他所说的并非阿谀。
通过对这确定赞扬是否为谄媚和奉承的三个条件的提出,清晰地表述出了弥尔顿发起这个演说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就是为了让议会重新审议限制人民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出版管制法》,使之成为确确实实能够为人民所赞扬的条例。
在这里他提出了“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你们已经完成的高尚事业坦然地加以赞扬,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对于你们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的问题同样坦然地表达意见,那么他便已经向你们最可靠地保证了自己的忠诚,并且用最诚挚的爱戴和希望,来拥护你们今后的行动。
他最高的赞誉并不是谄媚,而他最平凡的忠言却是一种赞誉。
”这充分表达了他并不是对议会有所意见,而仅仅是公正客观地表达自己对于议会所颁布的一条法例其中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阐述,并且他相信能够听取意见的政府才是真正的好政府,而他所提出的这些意见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对于政府的赞誉,赞誉他们温文仁厚、谦恭下人。
接下来是弥尔顿本人对于反对《出版管制法》的一系列论述,他谴责出版审查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一一进行详细的分析。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范文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论出版自由》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出版自由》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1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情绪仍在激动之中。
约翰。
弥尔顿的博才多学,激情慷慨深深的感染了我。
一遍阅读下来,弥尔顿的思想的精髓未完全的消化,但仍颇有感想。
《论出版自由》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64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新的法案。
该法案规定:凡书籍、小册子或论文必须经过主管机关或至少经主管者一人批准,否则不得印行。
在著作横空出世之前,弥尔顿的一些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多次被检查人员打回,并对他做出了处罚。
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并痛切陈词。
他指出这项法令的订立时诸位不属于承认的。
此外,他还强烈的说明这项法令会使人们的日趋愚钝,宗教与世俗界的学术中的发展也会受到妨碍。
它的存在的唯一的作用只是破坏学术,窒息真理。
他提倡说:书籍不应该在出版之前就被秘密的扼杀,而是在出版之后再对其审查。
对此,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坏书同坏肉做比较。
坏肉,即使使用最合卫生标准的烹饪方法,他也不能产生什么营养。
而坏书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不同:他对于一个谨慎而明智的人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帮助他善于发现、驳斥、预防和解释。
这样把一切检查员认为不可以出版的书籍扼杀,这着实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被禁止出版的书往往是关于渎神、无神论的,这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与其将它扼杀在摇篮中,还不如拿出来杀一儆百。
雅典普罗塔哥的实例就是很好证明。
普罗塔哥在他的《论神》一书中开头便说他不知道“有没有神的存在”。
于是此书便被阿留坡阁下令焚烧了。
烧掉的不仅仅是他的书,一些蠢蠢欲动的无神论者铤而走险的思想也被禁绝。
他还说明了书籍的重要性。
他认为书不是死的,他非但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而且还跟作者一样的活耀。
他像一个宝瓶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
《论出版自由》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出版自由的重要论文,作者通过对出版自由的定义、历史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意识到出版自由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对出版自由进行了定义,指出出版自由是指在法律和政府干预之外,个人和机构在出版、发行和阅读出版物方面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它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制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还回顾了出版自由的历史,指出出版自由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但是,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它为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如促进知识的传播、激发思想的碰撞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文章强调了出版自由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出版自由不仅是个人表达思想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在出版自由的保障下,个人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出版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出版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维护出版自由而努力。
只有在一个充满出版自由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出版自由,努力为它的实现和保护而奋斗。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论自由》读后感为您整理编辑论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自由读后感(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论自由读后感。
———卢梭。
在现今这个“自由”泛滥的时期,自由已经被高度的抽象化,然而自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对它的争论没有定论,而且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
关于这个话题,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也表达了他的独特的观点。
在此书里,密尔探讨了自由的涵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个性自由、社会权威的限度以及个人自由不受政府干涉等问题。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仍有绝大部分的内容至今仍会对我们产生启迪。
说到自由,让人不禁会想到这个问题: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是什么?自由有很多种涵义,但密尔关注的是公民在国家中和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即所谓的“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在引论中,密尔有一个生动的比方:“在一个群体当中,为着保障较弱成员免遭无数鸷鹰的戕贼,就需要一个比余员都强的贼禽受任去压服它们。
但这个鹰王之喜戕其群并不亚于那些较次的贪物,于是这个群体又不免经常处于须要防御鹰王爪牙的状态。
因此,爱国者的目标就在于,对于统治者所施用于群体的权力要划定一些他所应当受到的限制;而这个限制就是他们所谓自由。
”我认为,这就是公民在国家中的自由,即政府统治下人们的政治自由,自由是一个抽象的含义,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或者几个字就把它的全部内涵与外延概括出来,因此只能用一种现象来表述,密尔将自由分成“自然的自由”与“规则性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或者也可以称为“最原始的自由”,这种自由i普遍存在于原始社会中,以强力为后盾,充满血腥与残暴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不是平等的享有的,由强力的大小决定,只要你拥有绝对的强力,凌驾于其它强力之上,你将拥有绝对的自由。
而所谓的“规则性自由”也可以称为“制度下的自由”这里的“规则”包括了“法律、道德”等等,人们的自由首先就是必须符合规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自由的思想,同时这种自由在整个社会中应该是平等享有的,并且相互不能侵犯的。
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
专业:09广告学学号:1106060104 姓名:唐尚校《论出版自由》读书笔记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躍。
——书籍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倾注了作者心血,把创作者活生生的智慧中最纯净的菁华保存在其中。
如果一个国家对书籍有着各种禁令,将会阻断文化的有效传播,书籍不能自由出版的话对作者、对书籍、对学术的庄严与特权,都是一个莫大的侮辱。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不特别小心的话,误杀好人和误禁好书就会同样容易。
——米尔顿认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相比之下,没有了出版自由没有了言论自由将是多么残忍的事。
许多人的生命可能只是土地的一个负担;但一本好书则等于把杰出人物的宝贵心血熏制珍藏了起来,目的是为着未来的生命。
——好的书籍能给人带来好多好多,能滋润许多生命,而且是用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最为珍贵的东西,谁也不应该去扼杀这么珍贵的东西,应该让它自由流动、传播。
在这种屠杀中,杀死的还不止是尘凡的生命,而是伤及了精英或第五种要素——理智本身的生气。
——各种书籍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而有选择的控制和否定一些书籍的出版,控制出版言论的自由将,最后只能是资本家们相互竞争,争取利益,而以牺牲人们的言论自由为代价的产物,而这是不能被广大人们所接受,也不是一个自由、进步的国家所应该有的。
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
以往书籍和偿灵一样,可以自由进入这个世界,心灵的生育受到扼杀并不比身孕的生育受到的多。
——书籍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既是对理性的藐视,又是对人权的践踏。
表达了弥尔顿对当时实行的制度的不满,一本书在出生到世界上来以前,就要比一个有罪的灵魂更可怜地站在法官面前受审。
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制度,没有了出版的自由社会难以和平。
只要心灵纯洁,知识是不可能使人腐化的,书籍当然也不可能使人腐化——如果一本坏书对读书者是不宜的,那么就可以信有权利判定这本书好坏的人不被腐蚀吗?书不在于好坏,而在于读者。
《论自由》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9篇)
《论自由》读书笔记《论自由》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自由》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自由》读书笔记篇1《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
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个人和社会意义深远,思想自由能发展人的个性,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反,如果用一种外在的标准或通过权威的力量去限制或压制人们的各种意见,将会妨碍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书中有言“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后代和对现存的一代都是一样,对不同意于那个意见的人比对抱持那个意见的人甚至更甚。
假如那意见是对的,那么他们是被剥夺了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意见是错的,那么他们是失掉了一个差不多同样大的利益,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
”也就是说,在密尔看来,即便一个错误意见全部错误,正确的意见包含了全部真理,那么,不允许人们讨论和提出挑战,就意味着持有真理的人们实际上会不再思考以至于成为一种偏见,也就不会对这个道理的理性依据有领会和认知。
而作为正确的真理,由于这样也会出现逐渐丧失其真理地位的危险,也阻挡了这个真理实际上的效力。
因此,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永远不窒闭他人的意见和思想,不干涉他们的思想和讨论,而且要欢迎任何形式的讨论,才能让社会整体更加接近真理。
人们拥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后,因为思想的不同,个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于是便谈到了个性自由的问题。
密尔调发展个性是个人独立、个人解放的根本要求:“凡是听凭世界或者他自己所属的一部分世界代替自己选定生活方案的人,除需要一个人猿般的模仿力外便不需要任何其他能力。
【读后感】《论自由》_411111
《论自由》读书笔记说实话,《论自由》这种类型的书我并没有接触过,因为自由这个话题太大,而且这本书也是偏向于哲学思想的。
自由,什么是自由?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自由是个体的一种自主性行为,而自由,从词典的意义来说,也是一种随性向往的追求。
对于自由,无数的人为他而献出自己的精力和生命,也有无数的人在自由的名义下横行无忌,自由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卢梭说道,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我们不是处于老子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而是在一个相互交往的社会中,所以绝对的,不受限制的自由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自由是要有限度的,问题的关键是把这条线划在哪里?密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则,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的什么人的利益,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若为着自己的好处而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对他忠告、指教、劝说以至于远而避之,这些都是社会要对他的行动表示不喜欢和非难时所仅能采取的正当步骤。
第二,关于对他人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或是法律的惩罚,假如社会得意见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他自己的话。
在这本书当中,有个很有趣的观点,作者认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应该限制“非主流”的思想。
因为首先,我们并不能完全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思想就一定是错误的;其次,即便这个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压制它也是错误的。
然而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不包含错误的“真理”。
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真理”往往包含着错误的因子。
而那些错误的因子也时常包含着正确的因子。
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允许、鼓励不同思想的交流,从而各取精华,同去糟粕,以得出真理。
还有一个观点,“一个人的行为的任何部分一到有害地影响他人的利益的时候,社会对它就有了裁判权”,反之,如果“当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影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的利益,或者除非他们愿意就不需要影响到他们时(这里所说有关的人斗志成年并具有一般理解力的人),那就根本没有蕴蓄任何这类问题之余地。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今天和朋友聊到怎么在毕业后还能静下心读书,就我而言,其实看书是做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过程,在学校有老师督导,到了职场,在熟悉了职场规则后,愈发厌恶职场的一些潜规则。
当一个人看书的时候,自我的调整和反思往往是一个停止“内耗”的方式。
我很少是读完一般书再去做感想笔记,当然了,小说类除外,而且往往书中的点睛之笔,不是书中的ending,今天看到这么一个故事,令我郁愤难平
一位60多岁的河南老太太为了儿子上北京寻求法律援助,她的儿子是一个油漆工,两年前来京打工,一天深夜里提着桶和笔往家里赶被几个巡逻的警察二话不说,来不及申辩就押进了监房,事情经过20多天后,清白得到了证明,但是人出来的时候手指受伤,精神崩溃。
之前罗翔老师在书中提到过应然正义(应该如此)与实然正义(实际上),应然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现实生活里,一个打工者,因为穿着寒酸被怀疑是嫌犯,而一些开着“大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背地里干着违法勾当的人,享受这社会的优质资源和尊重。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遇见老太太的时候是罗翔老师还是学生的时候,在罗翔老师想陪老人家进援助中心时,老人家说他还年轻,不要介入这种可能影响未来前途的事情。
我感慨的是,老人孩子已经这样的情况下,老人还在寻求法律援助,我感慨的是,老人家徒步4个小时到了援助中心门口还在替别人考虑
我也很敬佩当时还在学生时代的罗翔老师,原因去主动的帮助老人,及时是可能会影响到他后来生涯的情况下。
我们谈勇敢坚强,大多是呈口舌之快,事到临头,确是个息事宁人的态度草草了事,如果实然的正义不得到正面的声张和结果,我们去追求什么应然正义,那又什么意义呢?
希望自已将来的某一刻,能为自己感到骄傲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论出版的自由》读书笔记
广播电视新闻1103班杨琪 1703110607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自由”的三个定义,天然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
人作为自然人,在天然的状态下,服从于自然法则:自爱和怜悯,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成为了人们情感的任意性表达载体,这只是一种在平等状态下的自由,不存在自主意识。
而社会的自由则增加了社会契约的制约,人的理性在社会中得到发展和磨砺,在种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精神的不平等打造下,再通过建立一种以法律形式制定的社会契约而形成的。
如果说天然的自由是人性的释放,那么社会的自由就是理性的约束。
社会自由使人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却没有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道德的自由在这一时刻便发挥了作用,嗜欲的冲动使人回归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于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古以来,自由便是人们所渴望追求和获得的事物,人们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人,而不是被压抑被控制只能道路以目。
弥尔顿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弥尔顿,是英国的诗人也是政论家,他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竭力奋斗,他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通过强调自由的重要性来反对封建专制下的出版管制制度,并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
“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
止好书则是扼杀了真理本身,破坏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
”弥尔顿在他的政论文《论出版的自由》一文中如是说道。
弥尔顿提出的“新闻自由观念”为近代自由主义报业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论出版的自由》被誉为时代的分水岭,他也被称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奠基人”。
在施拉姆所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有一段对于《论出版的自由》的评价:“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的论点。
”施拉姆认为,虽然这篇政论并没有全面论述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原则,但也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和追求新闻自由的口号,影响了后来的新闻事业的发展。
“让我们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知作自由的讨论,这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
同卢梭一样,弥尔顿对于自由也十分重视,他甚至将自由提到了一个无法触及的高度上。
他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从天赋人权、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教育自由、婚姻自由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自由的重要性。
他强烈地抨击了英国现存的书籍出版的审查制度,他说:“书本不是完全没有生命的东西,它是蕴含了生命的。
让这些书活跃的就像那个他们的作者的灵魂一样。
”他认为,书籍的内容不分好坏,无论是内容丰富的好书还是应该被控制的危险书籍,评价和控制它的永远都不能是出版管理人员的审核制度,而应该是读者的评论,是读者的态度。
人们的自由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因此他反复强调了英国出版审查制度,认为这是一种反对真理、阻碍资本主义文化传播的专横行为,这种扼杀真理的做法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由于
受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强烈影响,他一生都在追求实现人的权利和人的利益,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是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自由,并不是不分阶级和等级的自由,这也是他的局限所在。
恩格斯说过:“出版、结社和集会的自由——这些权利本身是资产阶级为了它自己的统治必须争取的,出版自由是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的。
”《论出版自由》出现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却被封建主义强力打压的矛盾时间点上,资产阶级竭力寻找一切机会让民众听到自己的声音并传播自己的思想,而在这种情况下,弥尔顿所倡导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也是为了资本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而提出的。
封建统治压迫着人们思想的传递,它是专制的、压迫的;而资产阶级领导下的思想自由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有限制的。
弥尔顿所提出的出版自由,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有。
人们生活在以法律作为限制法则的契约社会中,人的理性控制人们,人的本性引导人们,二者相互制约并相互引导,人们可以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
我们的行为被法律所限制,被道德所引导,我们的行为控制着自己也影响着别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由限制条件——法律就显得必不可少,它限制的是人们愿意交出来的一部分自由,却换来了社会运转的平衡和稳定。
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弥尔顿在倡导自由的同时,也提出了对自由应该加以限制的思想。
虽然他并没有指出这种限制的原则或者尺度,但是这种“有限制的自由”的思想却是十分理性的、先进的。
新闻发展史上著名的“黄色小报”时期让大家印象深刻,在市场自发性主导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一味的放纵,给与
了非常高的新闻自由后会出现新闻内容混乱、无法辨别新闻本质的情况。
因此,对于新闻自由是否应该增加限制,怎样确立这个界限和尺寸就成为了执政者需要仔细考虑的重中之重了。
自古以来,无论在什么类型的国家,新闻自由都是一个敏感而模糊的存在,就如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那四种理论的交替,也能够看出在理论指导下的新闻自由的发展轨迹。
从无自由到过度自由,再到限制性的自由出现,这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路程。
弥尔顿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任何学说都要被人知晓的权利,他反对事先检查的制度,更反对政府的干涉。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这一阶段的思想是偏激进的、有失偏颇的、是典型的矫枉过正。
中国古代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互相学习相互争论,共同存在于同一时期,而思想家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打动当时的统治者,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而统治者也应该学会如何理性的选择某一种或几种思想,不是任凭思想肆意流淌,更不是一味的压制。
弥尔顿所处的时代,英国的资产阶级刚刚兴起而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硬,人们的思想备受控制,难以抒发内心想法。
作为传播公共言论的载体除了书籍之外,仅有处于幼稚状态的报业,在这样一种矛盾尖锐的局面下,“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弥尔顿在这一方面对人们的思想启蒙作用,核对日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理念的形成的推动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
但是,米尔顿的思想仍旧有许多局限,只能被看做是一种不具备
实践性和建设性的略显浅显的思想意见。
就如同他将出版自由寄托在长老派把持的国会上,寄托在议员的“仁厚宽宏”和政府的“富于人到精神上”一样,他最终还是没能将新闻自由最深刻的一点揭示出来。
在读这本书前,我刚刚拜读完《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于这四种理论的交替发展过程仍然印象深刻。
无论是理论的交替,还是对自由的追求过程都符合了哲学中事物发展的轨迹。
在哲学观念中,事物的发展轨迹都是呈抛物线式的发展,从起点发展到高潮,再逐渐回落。
就如同这篇政论中,弥尔顿对于自由的追求过程一样,人们在封建专制压迫下,对于自由过度渴望,一旦得到了就想要将这种好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发挥得漓淋尽致,遵循内心的欲望与私欲,最后导致的是自由的过度泛滥。
然后人们便会再度开展思考,重新审视自由,最终在一致协商下共同对自由加以限制,从而得到平等条件下和社会稳定发展条件下的“不完全自由”。
就像这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情一样,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不受约束、毫无联系的存在,自由也是、思想也是、行为也是,只要我们还生存于集体社会之中,那么规则与法律就是我们所遵循的,那么我们得到的和享受的就是我们心甘情愿献出一部分自由后得到的平稳生活。
就如同卢梭的那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枷锁是世界赠与我们的,更是我们自愿低头戴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