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

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

其中以淳熙十六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名,因此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

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

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明宣德十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

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

传说: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

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

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

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

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

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

”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

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

怎么办?天又快亮了。

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

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石牌坊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缕雕之“双龙戏珠”或“祥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抑柱础,潮州人叫做“亭”。

潮州俗话说:“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面,登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

”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内有97座。

牌坊多为纪念或旌表的作用,大体可分为几类:
一是府治县治的标志;
二是府痒县学的标志;
三是考试中旌表;
四是表彰贤臣名将;
五是褒扬忠烈之士;
六是宣扬节孝贞寿;
七是表彰乐善好施;
八是祠庙、名山、桥梁的标志等。

这些牌坊上的匾额或柱梁,多有题字、记述或诗文,不仅是重要的地方资料,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隶篆,满目琳琅,既是石雕艺术的荟萃,也是书法艺术的宝库。

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座落在湘子桥西端,扼潮州古城东西要冲,是潮州城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它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与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相毗美。

楼分三层,面宽五间,下涵拱门以通内外;仿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配以玻璃瓦红彤壁,朱柱格子窗,画栋雕梁,显得雄伟壮观。

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

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

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

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

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

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

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

暮春三月,登楼眺望,韩江水涨,江面开阔,长桥卧波,烟波浩渺,笔峰如画,行船如梭,别有一番景致,故潮州内八景有“东楼观潮”之胜。

广济门城楼一到三楼都有匾额柱联。

其中一楼有刘炳森题写的匾额“岭东首邑”以及陈景舒书写的柱联“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二楼有饶宗颐书写的匾额“东为万春”及柱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楼有肖娴题写的匾额“广济楼”与卢瑞华书写的柱联“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

牌坊街
牌坊街,所谓坊名,指牌坊匾额文字内容。

因大家习惯以匾额文字指称牌坊,便成为坊名。

1、四进士坊,为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萧与成、陈大器、薛侃、苏信建。

正德丁丑即1517年。

2、文宗方伯、皇命三锡坊,为明福建布政使黄琮建。

文宗—文宗代称督学,黄琮曾任云南督学,故称文宗。

方伯—古代称诸侯中的领袖为方伯,即一方之长,明清时用于代称布政使。

明之布政使为省最高行政长官,全国设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

古文“锡”通“赐”。

三锡,指黄琮三次升迁。

0 0
3、状元坊,为明嘉靖壬辰(1532)科状元林大钦建。

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位于市区开元路中段,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素有粤东第一古刹之称,属于国家级文物。

其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阁、地藏阁、香积橱、方丈厅、神农堂、知客堂等,气势宏伟、古朴端庄,错落有致,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布局,又凝结了唐以后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

此外,寺内还保存了唐代的石经幢、宋代政和年间的大铜钟、元代泰定年间的石香炉、明代的潮州木雕千佛塔和清代乾隆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一批珍贵文物。

天下名寺多是依山傍水,潮州开元寺却居于闹市。

这座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寺庙,至今己有1260多年的历史,守持于闹市中的一片净土,仍像一颗红宝石镶嵌在碧绿琉璃广场的中央。

这印证了丛林偈语:“胸中若得山林气,何妨门前车马喧”。

古昔这里有荔峰佛堂(即今寺内的地藏阁),座西向东,门面临广济渡口(存有大街的石碑),后靠种满荔枝的小丘山。

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年间,因崇尚佛,下诏天下各州郡各建一大寺,用其年号“开元”为名以便百官朝拜,作为“祝圣道场”。

当时潮州地处边陲,财力有限,权宜之计只好以荔峰佛堂为基础,掘井为界,上奏朝廷。

据史载,开元寺之阔现存可查,前为开元路(名开元街),后为西马路(古名开元后巷),左为太平路,右为义安路(俗名仙街头)。

原四至之内皆为寺地,占地100亩。

其四界有四井为记,即开元古井,仙街头井,弥勒佛井,广源街井。

1962年前,广源街内民房墙基尚嵌有“开元寺界”碑两处为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