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PPT课件(共38张PPT)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早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 其集锦式的特点。
狮子林
漏窗 为园林装饰小品,是我国独特的建筑 形式,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中装饰着 各种镂空花纹,所以又称漏花窗、花窗。苏 州园林讲究精致小巧,厅堂等建筑多以曲廊 相连,部分曲廊单面或双面均有廊墙。廊墙 上开设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 果,又通风采光,一举而两得。漏窗本身有 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 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 或明朗入目,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 多端,目不暇接。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82021/9/82021/9/82021/9/89/8/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8日星期三2021/9/82021/9/82021/9/8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82021/9/82021/9/89/8/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82021/9/8September 8,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82021/9/82021/9/82021/9/8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十 七 孔 桥
长 廊
9 19不到园林_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2

第十九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一美术鉴赏第19课《中外园林艺术》。
一、教学课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一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拓宽眼界、兼容并蓄,领略外国造园艺术的成就,不能故步自封,这样才能对中外的园林艺术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客观评价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更好的理解民族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况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难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四、板书设计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一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园林的形式、性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二、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三、西方三国古典园林意大利法国英国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乐山的同学应该对乐山中心广场并不陌生,你们平时会经常去游玩么?公园是城市里的大自然,我们身边的园林,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偶尔去公园游玩散步,总会让你们感到轻松愉快,今天就让我们放松心情,一起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二)中国山水园林同学们,你们在乐山广场都看到广场有些什么呢?(园林的构成要素:花、木、石头、水、廊、亭榭等)教师活动:图片展示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等著名园林颐和园(皇家园林)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的西苑,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
颐和园初为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兴建的帝王行宫,明代改名为好山园。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扩建,名清漪园,当时畅春园、圆明园和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并称为“三山五园”,而清漪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独占诸园之冠,曾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之说。
优品课件之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19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与建筑艺术欣赏的内容并列,介绍了中外杰出的园林艺术成就。
园林是单体建筑的环境,又包括在广义的建筑范畴之中,可谓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因为园林的创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动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桥、石级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对于建筑而言可以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因而创作手法极为丰富、灵活,往往营造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的艺术气氛和效果。
因此,在这里极有必要将古今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品位,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园林是人与自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的产物。
人来自于自然,有热爱自然的本性,因此愿意在自己的人工生活环境中引入自然的元素,或在自然环境中加以人工的雕琢,创造赏心悦目的游憩空间,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园林往往比建筑物更多地表达出造园者对优美意境的追求、对内心情怀的抒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与建筑艺术同样,形形色色的园林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
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园林艺术的介绍,可以为大家打开一扇窗,从中窥见它们背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对其中异同的比较与分析,也将是非常有趣而值得探讨的话题。
此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园林的特殊地位。
如果说中国的建筑在古代被视为“匠人之学”,没有被列入高雅艺术的范畴,并且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叠石理水的造园艺术,却被历代文人视为与琴棋书画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他们亲自进行设计、创造,借园林的风格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感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在诗词歌赋中留有大量关于园林的记述,还流传下一些关于造园理论和方法的专门著述。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有趣的是,发源于苏州的昆曲艺术则同时在列。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范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外园林的艺术特色,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中外园林所体现出的不同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鉴赏,感受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外园林的不同艺术特色,培养对园林艺术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园林艺术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及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提问学生曾经游览过哪些园林建筑,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园林图片以及西方园林图片,引导学生讲述最感兴趣的园林。
学生通过欣赏进行简要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进而揭示课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二)形式分析中国山水园林教师展示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著名园林的图片,并提出问题:(1)中国园林大致分为那两类?(2)它们在造型上分别有什么特点?(3)苏州园林和皇家园林相比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对课本内容回答进行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进行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寄情山水的艺术特色。
(三)总结领悟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东京龙安寺方丈园,提示学生观察欣赏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请代表进行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日本枯山水的园林艺术是与宗教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善用沙石创造氛围。
教师讲授,阐明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渊源。
(四)比较鉴赏西方三国的古典园林教师展示图片,分别是意大利的“法尔奈撕庄园”、法国的“维贡府邸花园”、英国的“布伦海姆风景园”。
并且提问学生:他们与中国古典园林相比有何不同?学生独立思考后总结出:三国均有不同的造园风格,英法两国的古典园林很多都出自大师之手。
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_漫步中外园林艺术_教学策略_罗国章

外
策略二:从学生生活入手、联系相关学科知识 从学生生活中熟识的天府广场、人民公园、青城山、颐和 园、苏州园林导入,使学生对园林的种类有所认知,让学生说 出园林的构成要素。联系学生语文、历史课加深对颐和园、苏
下接64页
65 ASIA一PACIFIC EDUCATION
教育 教研
教育科研
2014.12
我游过九寨沟的自然美景,写生过祖国北方皇家自然园 林,我欣赏过颐和园、苏州园林、外国园林的丰富图片与视 频,再熟识了课文中那些洋洋洒洒的中外园林的字句,虽图并 不尽精美,但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惊梦》 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幽思缠绵却让我沉醉,我 自愿梦想穿行在古典与现代园林的精神世界里,让自己自在心 安、快乐舒畅。
策略四:比较、归纳做为练习 学生练习体现为课堂问答与感受交流,体现为感性到理性
的渐进,实质是园林艺术鉴赏的方法练习。以天府广场、北京 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园、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为例,请学生 按鉴赏要点回答。
策略五:课文拓展,经典小结巩固知识 在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家园,无论老的小区还是新的楼 盘,都注重园林的营造,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是自由的 栖息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西方园林的互补,古典 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结合是当今人充分发挥创造的时代。园林谐 趣,春色如许,曲亭听泉,生活家园,在幸福与理性中实现人 生的价值,实现天人合一的梦想。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摘要】园林与春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在园林中,春色以繁花盛开、绿树成荫的景象展现出来,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画卷之中。
园林中的春色不仅仅是一种美景,更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向往。
通过园林,人们可以感受到春色带来的愉悦和惊喜,同时也能体会到生命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园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春色也随之在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和传承。
园林中的每一片春色都是历史的痕迹,是文化的沉淀。
园林与春色相辅相成,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为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正是因为园林才让春色如此绚丽多彩。
【关键词】引言:园林与春色的关系正文:1. 园林中春色的表现2. 园林中春色的意义3. 园林的历史与春色结论:园林与春色相辅相成1. 引言1.1 探究园林与春色的关系园林与春色的关系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联,园林的存在为春色提供了得以展现的平台,春色的美丽也为园林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园林中的春色,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湖泊小桥,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着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在这个季节里,园林中的春色仿佛是大自然对我们展示的一幅美丽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仙境中。
园林中的春色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人们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美好的重要场所。
园林与春色的关系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丽景致,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通过探究园林与春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体会到园林所代表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深入探讨园林与春色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园林文化的魅力所在,体会到园林与春色相辅相成的美好关系。
2. 正文2.1 园林中春色的表现园林中春色的表现有不同的方式,包括植物的生长、花朵的开放、树木的繁茂等。
在园林中,春天的色彩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各种花卉竞相绽放,绿色植被生机勃勃。
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教学设计导入:展示三个别墅的图片,由于各个别墅的园林绿化效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居所,学生的选择是通过直观感性的审美标准来判断的。
新授:一、明确概念:园林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了一个供人们观赏、休憩和居住的环境。
二、园林艺术学习1、中国的园林艺术(1)、从江南园林入手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取法自然,讲究“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建筑与花木融合为一体,景色与意蕴因四时而迥异,或银装素裹或绿茵蔽日,各有一番情趣。
在中国古代造园被认为是同书法、绘画一般的艺术,深得文人学士钟爱。
因此园林艺术始终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古典文学的渊源深远,并且深受写意山水的影响,处处步移境迁,使人入园如入画图之中。
并结合图片和视频,介绍苏州园林的造园要素和造园手法以及其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
中间穿插学生对图像识别和问题判断的讨论和回答。
(2)、对比小巧玲珑、以小见大的江南园林,重点介绍皇家园林中的规模最大的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海淀区的西苑,有中国古典园林之首的美誉,是世界著名园林景观之一。
颐和园是人工创造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它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000 多亩,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积是湖泊——昆明湖。
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约3000 余间。
山水。
花木,亭阁,桥榭融为一体,和谐自然。
2.日本——枯山水园林(1)与中国园林的渊源——早期受中国文化影响,精巧,诗意(2)发展演变——枯山水庭院多布置于寺院中,微缩景观有僧侣设计,具有恬淡的气氛。
将禅宗语园林艺术结合,把写意,抽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这时日本园林的成就。
(3)意大利——人文主义受古罗马思想影响“美来源于和谐” 园林广阔,开敞,与周围自然景物相互渗透,是人工美自然美的结合的典范。
(4)法国——驯服自然有组织、秩序的古典主义风格园林。
大自然仿佛被驯服,风景成为人工艺术品如凡尔塞宫整座花园雄浑的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另法国骄傲。
高中美术《19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九课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知道苏州园林的具体知识点,让同学们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美,提高对美的认识2重点难点在讲述中,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想象苏州园林之美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值14—15岁,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过渡的关键期,心理发展不稳定,波动性很大。
思想敏感,争强好胜,活泼好动,兴趣转变迅速。
初二的知识点相对初一来说更加繁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部分同学会产生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
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常常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对于说明性文本这种相对较为枯燥的文本的学习,他们显得较为“麻木”,不排斥,但也不感兴趣,只是觉得可有可无,很枯燥无聊。
英国学者库伯等人提出实验性学习模型,也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我体验和本体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植根于生活世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观察和自我反省,在反省的基础上提升抽象的、概念化的知识和文化。
这种观点可以有效地运用在说明性文本教学中。
学习《苏州园林》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一点简单的说明性文本,对说明性文本的基本知识点都有初步了解。
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为了走出说明性文本一些特有的框架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方式的结合:首先,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同时,可设置情境,赋予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去解说苏州园林,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锻炼。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范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主题和寓意。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园林春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阅读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3 课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园林春色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2 口头表达: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口头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的写作练习。
关注学生的写作内容、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写一篇关于园林春色的作文等。
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钱学森《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钱学森当我们从昆明湖东岸的知春亭西望群峰,会觉得全园的布置很像把本来不在园内的西山也吸收进来,作为整体景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种雄伟的气概在全世界任何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吧。
我国园林的特点是建筑物有规则的形状和山岩、树木等不规则的形状的对比;在布置里有疏有密,有对称也有不对称,但是总的来看却又是调和的。
也可以说是平衡中有变化,而变化中又有平衡,是一种动的平衡。
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用我国的园林比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花卉画,其妙在像自然又不像自然,比自然有更进一层的加工,是在提炼自然美的基础上又加以创造。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园林,大多以建筑物为主,树木为辅;或是限于平面布置,没有立体的安排。
而我国的园林是以利用地形,改造地形,因而突破平面:并且我们的园林是以建筑物、山岩树木等综合起来达到它的效果的。
如果说:别国的园林是建筑物的延伸,他们的园林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附属品,他们的园林学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那么,我们的园林设计比建筑设计要更带有综合性,我们的园林学也就不是建筑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与它占有同等地位的一门美术学科。
话虽如此,但是园林学也有和建筑学十分类似的一点,这就是两门学问都是介乎美的艺术和工程技术之间的,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术学科。
要造湖,就得知道当地的水位,土壤的渗透性,水源流量,水面蒸发量等:要造山,就得有土力学的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形下需要加墙以防塌陷;我们要造林育树,就得知道各树种的习性和生态。
总之,园林设计需要有关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知识。
我们也许可以称园林专家为美术工程师吧。
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
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中也包括了不少人民文化休息的场所:旧有的园林也有部分在改建。
怎样把这一项工作做得好,就要求我们研究并掌握我国园林学,把它应用到这项工作里来。
所以整理我国园林学也是一种实际上有需要的事。
况且我们现有的几位在传统园林设计有专长的学者又都不是年轻的人了,再不请他们把学问传给年轻的后代,就会造成我国文化上的损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③. 用绘画、语言等方式描述、分析、评价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实地考察、用美术作品,照片或文字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②.通过网络、图书馆或博物馆,收集美术相关学习资料,学会学习。
③.对如何协调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提出解决的方法,献计献策。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建立对园林艺术概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在园林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
难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发展脉络,从而学会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教学流程示意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本课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有了一些想法和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注重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相结合。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新教材中为了适合学生自学的需要,容量比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教学备课中进行合理灵活的处理。我的感受是要抓住每一课的副标题,它就是这一课的灵魂,并且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如果把地方美术资源引入到课堂,学生会更加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效果好,首先,欣赏作品时,运用音乐、文学与绘画等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感知与体验的目的。 其次,通过对大师作品的仔细分析,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即兴创作体验等环节,循序渐进的理解掌握了相应的表现方法。总之,紧凑合理的内容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c、 内容丰富。
B、法国古典园林:驯服自然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范文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园林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观念;(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诗歌情感的体会和传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园林春色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相互交流感悟。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短文;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解析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美术_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切领会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拓宽眼界,感受园林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掌握园林的定义,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了解园林的审美追求、造园手法和艺术风格,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观。
(三)、学习过程:1、导入:(1)让同学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视觉感受园林美景(4副园林图景);(2)学生朗诵昆曲《牡丹亭》游园中一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同学们朗诵的非常好,下面猜猜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主人公杜丽娘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感叹声漫步中外园林。
2、教学内容:(1)看图理解园林的构成元素、功能等,得出园林的定义。
园林:通常是以花、木、石头、水、廊、亭榭等为主要元素,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局,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休憩、居住的环境。
刚才我们看到了是这两种园林形式:欧洲园林和中国园林,根据图片进行比较。
1、看图认识中国园林a、提到中国园林,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园林?(颐和园、苏州园林…….)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看图说明现存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看图说明现存的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
寺观园林:川峨眉山、四川青城山等。
b、在对现存的南北园林的欣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体会两者间的特点差异。
教师小结: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私家园林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赋予诗情画意。
(让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2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由浅入深,层层欣赏。
a、苏州园林形式美的运用(看图说明)(1)亭台轩榭的布局(2)假山池沼的配合(3)花草树木的映衬(4)近景远景的层次b、学生边欣赏边回答苏州园林“景”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文美?
•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
拓 •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 谈谈你对苏州园林的感想! 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14年中国文化 展
遗产日主题和口号。 • 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口号:保护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传 承文化遗产添彩美丽中国;用心灵感悟 文化以行动保护遗产。
细心感悟: 观视频,你发现园林中有哪些景物蕴含了
文人丰富的审美情趣呢?
细心感悟: 观视频,你发现园林中有哪些景物蕴含了
文人丰富的审美情趣呢?
绘画 历史典故 笔墨情趣 匾额题名 植物寓意
图案雕刻
疏朗平淡,以水为主,近乎自然 吴门画派代表人物——
文徵明
• “灌园鬻(yu)蔬,以供朝夕之 膳,…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 句意是什么?
黑格尔哲学思想 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与改造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
漫步中外园林
——
苏州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点:
闹 市 夏荷艳 春柳轻 而 朝晖 有 灵 泉 之 因 致 明月 秋水明 水 朱自清先生说: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 冬山静 日光 成 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可以轻轻的 山水相依 流水 花遮柳护 园 留得残荷听雨声 晚霞 挪移了。……
园林的其他艺术形式
中国皇家园林 ——颐和园
古巴比伦 “空中花园” 英国古典园林 日本“枯山水”式庭园 法国古典园林——凡尔赛宫御花园
课外作业:游览三国赤壁古战场,并写一 篇游记。
邮箱:tianhuan2014@
“轩楹高爽,窗户 邻虚,纳千顷之汪洋, 收四时之灿烂”。
——引自明人计成的《园冶》
–
务必使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一幅完美的图画。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叶圣陶《苏州园林》
–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 造园家常用的几种造园手法:
利用门框,窗框,树框等 作为 形成美丽诱人的画面 。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昆曲
《牡丹亭》
中外园林
什么是园林?
• 园林:利用并改 造天然山水地貌 或者人为开辟山 水地貌,结合植 物的栽植和建筑 的布置,从而构 成一个供人们观 赏、游憩、居住 的环境。
欧洲古典园林 几何图案式 人工美
中国古典园林
自然山水式 意境美
代表园林:凡尔赛宫
代表园林:苏州园林
西方哲学思想体系
框景 的画框,
把一片风景用长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分隔 成几个部分,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 使人产生不同情调。
分景
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
• 随堂小测试:分别指出各自的造园手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的是( A ) A、障景 B、分景 C、框景 D、借景
• 立意深远,意境含蓄,寄寓志向。
自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贵品格。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 》
赏风姿
闻花香
听天籁
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溢清”的名句。
笔墨情趣
《 枫 桥 夜 泊 》 诗 碑
留 园 内 二 王 书 法 条 石
身 月 居 影
看到面前的这座山水 , 你会联想到你曾 • 如何理解中国园林的自然美? 经见过的大自然中的哪处山水呢?
源于自然, 而超越自然。
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 体的画,轻描淡写, 空灵秀美,本来小房 间和外部都是隔离的, 但经过窗子又和外界 联系起来,形成隔而 未隔的空间之美。
•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 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 它是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