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7中国商业魅力城市排行榜report-2017rank(2)

2017中国商业魅力城市排行榜report-2017rank(2)

4
南城
东城
厚街镇
常平镇
大朗镇
黄江镇
樟木头镇
CITIES BEYOND
DATA
数据发掘城市未来
东莞约有80%
的外来人口
●户籍人口●常住人口 (单位:万人)
虎门镇
长安镇
深圳方向
数据来源:新一线城市商业数据库 注:█ 该区域的商业中心,颜色越深代表商业资源越集聚
塘厦镇
200.94
826 .14
数据来源:2016年东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这些城市中,评出15个“新一线” 轻 人。目前 新 一线 城 市研 究 所拥
城市、30个二线 城 市、70个三 线 有基于地理信息和互联网用户数
城 市、9 0个四线 城 市和129个五 据的新 一线 城 市基 础数 据库、新
线城市。其中,15个进入“新一线” 一线 城 市 商业 数 据库、新 一线 城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好
的城市
中国城市的进化并不是只有一条确定的道路, 沿着自己最擅长的轨迹, 才会成为人们心中那个特别的城市。
2O17
中国城市 商业魅力 排行榜
WHAT MAKES A GOOD CITY
东莞成了新一线城市。 当我们完成所有的指标算法 搭建,导入数据后,去年在所有城 市中排 名第2 6 位的东莞,这次位 列第18位。 这个2017年新一线中国城市 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最明显的变化 并没有让我们感到特别意外。2013 年《第一财经周刊》首次提出“新 一 线”城 市 概 念 时,也 提 到了东 莞。从当时东莞拥有的商业资源 看,这个在 传 统 观 念中介 于二 线 城市与三线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城 市距离一线城市有大约6年的距 离。现在,6年快到了。 去年,“华为从深 圳搬到东 莞 ”的 消息让 这 座城 市受 到 关 注。其 实这个 表 述 并不 精准,准 确地说,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 高新区的,是华为的终端总部和 企业数据中心。 但 这仍 然是 一 个标志性的 事件。华为,这家中国最知名的通 讯、电子设备制造商,把重要部门 整 体 放 到了东 莞。这甚至 引发了 有些 耸 动的“ 东 莞 取代 深 圳”的 争 论,让 人 开始重 新 看待 这 座 距 离深 圳6 0 公里的城市。上一次 东 莞 被 那么密 集 地讨 论,还是因为 色情行业。 其 实,东 莞 一直以电子 制 造 业为核心支柱,在手机行业与华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uizhou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uizhou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2018年3月22日2017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综合经省统计局核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3830.58亿元,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99.2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59亿元,增长7.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4.8:40.7。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4.62亿元,增长7.7%。

2017年,惠州人均GDP为8020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9美元。

图1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07亿元,增长10.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4.08亿元,增长8.8%。

其中,教育支出106.86亿元,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80亿元,增长14.3%;医疗卫生支出96.21亿元,增长20.1%。

税收总收入941.81亿元,增长21.5%。

其中国税收入728.35亿元,增长19.5%;国税中的国内税收收入552.12亿元,增长18.5%;国税中的海关代征税收入176.23亿元,增长23.1%。

地税收入213.46亿元,增长28.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4.2%。

分类别看,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6涨2降”:医疗保健类上涨11.7%,居住类上涨2.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食品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

2018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8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04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4027.21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4226.34亿元,增长7.9%。

三次产业比例为0.3:48.6:51.1。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3%,金融业增长6.9%,房地产业下降1.2%,其他服务业增长14.8%。

民营经济增加值4105.49亿元,增长8.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939元,增长6.6%,按平均汇率(6.6174)折算为14951美元。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043.77亿元,比上年增长8.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520.62亿元,增长11.0%。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61.00亿元,增长9.1%。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177.92亿元,增长10.5%。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14.6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4.6%。

其中,企业工商登记50.22万户,增长21.5%;个体户登记64.40万户,增长9.7%。

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22.3%。

从新登记注册情况看,全市工商新登记26.49万户,比上年增长18.7%;新登记企业11.76万家,增长15.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

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8%,衣着类上涨2.0%,居住类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5.5%,医疗保健类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2%。

此外,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2.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6%。

全年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9.91亿元,增长9.8%。

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5.41亿元,增长14.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3.63亿元,公共安全支出97.11亿元,教育支出155.4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8.21亿元。

202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2024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GDP增长,工业发展,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和环境。

首先,2024年东莞市的GDP总量为7505.0亿元,同比增长7.5%。

这一增长率与前一年相比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然而,东莞市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东莞市的工业发展依然是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277.6亿元,同比增长8.2%。

主要增长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

同时,政府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第三,东莞市的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势头。

2024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为1178.2亿美元,同比增长8.4%。

其中,出口总值为828.4亿美元,同比增长6.7%;进口总值为349.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尽管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不断升高,但东莞市通过加强市场拓展和提升产品质量,依然能够稳定增长,继续发挥外贸的积极作用。

第五,东莞市在教育和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24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数目达到1916所,全市共有在校学生349.7万人。

同时,东莞市还注重环境保护,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和水质状况,加强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2024年东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稳步增长,特别是在工业发展和外贸进出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教育和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和改善。

然而,东莞市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2017年南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南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6.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9.2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9.12亿元,增长6.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22.24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7.70亿元,增长10.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903元,比上年增长6.7%。

图1 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增长速度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1:42.1:35.8调整为20.2:43.0:36.8。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37.7%和48.4%,分别拉动GDP增长1.1、2.8和3.7个百分点。

图2 2013-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初步统计,全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比上年增长13.7%。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8.99亿元,增长33.7%。

“正统网”入驻电子商务企业423家。

2017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19.04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12.02万人,农村户籍人口207.02万人。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8万人,城镇化率为55.8%,出生率13.7‰,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6.7‰。

表1 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数及其构成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2.0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99%以内,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图3 2013-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6%。

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7.7%,医疗保健类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1.2%,衣着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食品烟酒类下降0.9%。

201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

201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

201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201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概述:2017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各城市的GDP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反映了各地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根据官方数据,以下是2017年中国城市GDP排名。

排名列表:1. 上海2. 北京3. 广州4. 深圳5. 天津6. 成都7. 重庆8. 苏州9. 武汉10. 南京详细解析:1. 上海:上海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引擎之一,2017年也不例外。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贸易中心,上海在2017年的GDP达到了2.75万亿元,继续稳居中国城市GDP排名第一的位置。

上海拥有发达的金融、贸易和服务业,同时也是国内外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

2.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北京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2017年,北京的GDP达到了2.68万亿元,位列中国城市GDP排名的第二。

北京有着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此外,北京也是中国文化和教育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高水平的大学。

3. 广州:广州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

2017年,广州的GDP达到了2.15万亿元,位居中国城市GDP排名的第三。

广州在制造业、贸易和物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是华南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

4. 深圳: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2017年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深圳的GDP达到了2.15万亿元,与广州并列第三。

深圳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创业和创新中心之一。

5. 天津: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在2017年的GDP为1.86万亿元。

天津在制造业、物流和金融方面有着显著的发展,并且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核心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6. 成都: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在2017年的GDP为1.53万亿元。

成都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方面发展迅速,同时也是中国内陆城市重要的贸易和物流中心。

2017年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松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5.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7%。

全市人均GDP达到59533元,比上年增长1.3%。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5.8:38.6:45.6。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1%;民营经济收入3737.5亿元,增长4.3%。

图1 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图2 2013—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

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涨一降”。

其中,衣着、医疗保健、教育和其他用品等四大类分别上涨2.6%、12.2%、1.8%、1.5%,食品烟酒类下降1.1%,涨幅最大的是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7.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4%。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78.4亿元,比上年下降4.3%;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47.9亿元,比上年下降5.6%。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84.7亿元,增长22.1%。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4亿元,增长21.9%;医疗卫生支出21.5亿元,下降7.0%;教育支出36.7亿元,增长4.4%。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0%。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62万公顷,下降1.6%。

全年粮食总产量744.51万吨,增长0.1%。

其中,玉米产量592.28万吨,下降0.5%;水稻产量112.52万吨,增长2.5%。

图3 2013—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全年猪肉产量19.77万吨,增长1.3%;牛肉产量3.97万吨,下降3.4%;羊肉产量2.24万吨,增长3.7%;禽肉产量6.55万吨,增长1.2%。

年末生猪存栏136.29万头,下降3.9%;全年生猪出栏238.56万头,增长3.4%。

2015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6-04-22 文章点击率3887次东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东莞调查队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列”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5年东莞生产总值(GDP)6275.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50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2902.9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351.59亿元,增长10.0%。

三大产业比例为0.3:46.3:53.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616元,增长8.4%。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99.13亿元,增长8.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05.02亿元,增长12.7%。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3%,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金融业增长8.5%,房地产业增长18.1%,其他服务业增长11.6%。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总数71.33万户,同比增长13.3%。

其中企业工商登记25.64万户,增长22.7%;个体户登记45.61万户,增长8.7%。

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25.3%。

从新登记注册情况看,2015年,全市工商新登记12.30万户,增长7.7%;新登记企业54921家,增长20.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

其中食品类上涨3.8%,烟酒类上涨0.4%,衣着类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0%。

2017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45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6.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89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1734.9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1648.45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50.3:4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金融业增长6.0%。

全市人均GDP达106327元(折15748美元),增长5.7%。

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10.17亿元,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5%。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506.32亿元,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385.62亿元,增长8. 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10.11亿元,增长9.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1.3%。

民营经济增加值1799.82亿元,增长5.7%,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5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9%。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呈“七升一降”态势,其中,医疗保健类、居住类涨幅居前,分别上涨9.8%和2.8%;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上涨1.7%、1.3%、1.2%、0.9%和0.5%;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3%。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61073人,城镇登记失业105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2.73亿元,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220.84亿元,增长13.6%。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23.23万亩,增长3.8%;经济作物种植9.10万亩,下降0.4%;蔬菜种植34.93万亩,增长4. 7%;水果种植8.88万亩,下降6.3%。

粮食总产量14.56万吨,下降8.0%;蔬菜产量50.53万吨,微增0.04%;水果产量17.0万吨,下降6.9%。

2017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3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09%,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2.5万人,出生率17.15‰;死亡人口4.7万人,死亡率6.42‰;自然增长人口7.8万人,自然增长率10.72‰。

初步核算并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定,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4.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30亿元,增长4.5%,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1.9%;第二产业增加值1094.71亿元,增长7.6%,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2.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03亿元,增长7.2%,对GDP 增长贡献率为45.7%。

三次产业结构为18.6﹕38.8﹕42.6,第一产业占比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与上年持平。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5%,金融业增长5.4%,房地产业增长12.0%。

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7.29亿元,增长3.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306.88亿元,增长8.1%。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612.28亿元,增长8.4%。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469.79亿元,增长5.3%。

民营经济增加值1818.22亿元,增长7.7%。

2017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74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5738美元,增长6.4%。

全年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58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税收收入7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

其中,增值税17.44亿元,增长15.0%;营业税及改征增值税11.93亿元,增长17.4%;个人所得税3.25亿元,增长22.7%;企业所得税6.32亿元,增长28.8%。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到201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波澜壮阔又坎坷艰辛的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①,我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7122亿元,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178美元,比1978年的人均不足200美元增长了46倍。

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进入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了大量资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中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为“外围”的典型经济地理发展格局,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新的重大判断,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脉络及其解决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各省区市在经济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建国初期的生产力均衡布局转变为非均衡发展,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进而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包干及分税制等政策对地方政府下放权力,并向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建立沿海多个经济特区和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鼓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东莞生产总值(GDP)75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36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84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964.65亿元,增长7.2%。

三次产业比例为0.3:47.4:52.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8%,金融业增长3.9%,房地产业增长2.0%,其他服务业增长12.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329元,增长7.5%,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3527美元。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67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292.23亿元,增长15.0%。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403.32亿元,增长8.6%。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64.14亿元,增长7.7%。

民营经济增加值3739.48亿元,增长9.0%。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00.0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1%。

其中,企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含快递)收入33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邮政发送信函9429万件,邮政快递包裹2161万件,邮政汇款金额11.50亿元。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44.6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80.9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5.89万户。

年末互联网用户175.67万户,减少3.14万户;宽带接入用户172.50万户,减少2.27万户。

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33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4家。

全市有旅行社133家,全年接待国际及港澳台游客40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

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12.54万人次,增长1.7%;接待港澳台游客291.13万人次,增长0.8%。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5.96亿美元,增长2.7%。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738.18万人次,增长10.2%。

旅游总收入488.90亿元,增长9.6%。

2017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9
4.9
鲜菜
92.7
-7.3
在外餐饮
104.0
4.0
二、衣着
100.0
持平
三、居住
103.3
3.3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100.6
0.6
-2-
其中:家用器具 五、交通和通信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七、医疗保健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95.6
-4.4
101.6
1.6
103.6
3.6
107.0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 2.3%,其中,消费品价 格上升 1.6%,服务项目价格上升 3.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 升 2.3%,其中,能源类上升 1.5%,高技术类上升 1.5%;轻工 业上升 1.4%,重工业上升 2.8%;生产资料上升 3.8%,生活资 料上升 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升 8.8%,其中,燃料、动 力类上升 13.7%,黑色金属材料类上升 12.7 %,有色金属材料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 5947.00 亿元,增长 14.0%。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 3812.00 亿元,增长 21.0%;地税部门 组织收入 1465.00 亿元,增长 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533.06 亿元,可比增长 10.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185.99 亿元,增长 1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 5459.69 亿元,比上年增长 5.2%。 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6.2%,其中,医药 制造业增长 3.5%,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长 4.5%,电子及通信设
7.0
102.4
2.4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33.35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117.3 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20.9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 2.40%,同比下降 0.01 个百分点。全年帮助城镇登记失业人 员实现再就业 15.3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 73.27%。 年末,全市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共 1026 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资助劳动力 技能晋升培训 4.85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4.66 万人。

2010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东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突出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稳增长,加力调结构,积极优环境,全面强管理,继续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成果,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格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初步核算,2010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4246.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4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2183.1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2046.43亿元,增长3.9%。

三大产业比例为0.4:51.4:48.2。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0.9%,金融业增长4.5%,房地产业下降1.1%,其他服务业增长3.4%。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78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77.84亿元,增长20.2%。

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62.63亿元,增长17.2%;营业税45.87亿元,增长2.6%;企业所得税 24.80亿元,增长40.3%;个人所得税11.04亿元,增长26.5%;城市维护建设税11.38亿元,增长23.6%;房产税9.27亿元,增长 22.3%;契税18.70亿元,增长18.7%。

全年全市工商税收总额688.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其中国税439.44亿元,增长 29.8%;地税249.29亿元,增长19.3%。

全年地方一般财政支出3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77亿元,公共安全支出28.86亿元,教育支出41.30亿元,科学技术支出8.60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21亿元,环境保护支出12.2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19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9.86亿元,交通运输支出26.17亿元。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uizhou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uizhou

2017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2018年3月22日2017年,惠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的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综合经省统计局核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为3830.58亿元,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099.22亿元,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59亿元,增长7.6%。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4.8:40.7。

民营经济增加值1684.62亿元,增长7.7%。

2017年,惠州人均GDP为80205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9美元。

图1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07亿元,增长10.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4.08亿元,增长8.8%。

其中,教育支出106.86亿元,增长4.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5.80亿元,增长14.3%;医疗卫生支出96.21亿元,增长20.1%。

税收总收入941.81亿元,增长21.5%。

其中国税收入728.35亿元,增长19.5%;国税中的国内税收收入552.12亿元,增长18.5%;国税中的海关代征税收入176.23亿元,增长23.1%。

地税收入213.46亿元,增长28.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4.2%。

分类别看,居民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6涨2降”:医疗保健类上涨11.7%,居住类上涨2.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6%,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食品烟酒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

雨花台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雨花台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雨花台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雨花台区统计局201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抓产业发展、促城市建设、补民生短板“三个主战场,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2017年,全区完成考核口径地区生产总值511.17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5亿元,比上年下降8.7%;第二产业增加值79.26亿元,比上年增长0.5%,其中工业增加值52.52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43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三次产业比重为0.1:15.6:84.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图1:2012-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幅图2:2012年和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二、农业2017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28亿元,比上年下降15.4%。

其中,农业产值完成2251万元,下降0.6%;林业产值完成9642万元,下降4.3%;由于2016年年底起南京市实行城市全面禁养政策,我区不再允许畜牧业养殖,所以2017年起畜牧业产值为0;渔业产值完成895万元,下降0.7%。

三、工业和建筑业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家,累计完成总产值90.7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4亿元,同比增长8.1%;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亿元,同比增长14.4%。

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3亿元,同比增长51.8%;通用设备制造业11.8亿元,同比增长67.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10.4亿元,同比增长0.4%;专用设备制造业10.1亿元,同比下降6.9%;纺织服装、服饰业9亿元,同比增长1.4%。

这五大行业合计完成总产值55.6亿元,总量占比达61%。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14个品种(详见下表)。

2017年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兴市统计局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96亿元,同比增长7.0%(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4.9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40.22亿元,增长4.6%。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8.0%、43.3%和38.7%,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0.3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65.3%和25.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738元,增长5.7%。

图1:2013年—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图2:2013年—2017年三次产业比重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4.96万人;常住人口15.9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4万人,人口城镇化率70.6%,比上年末提高0.74个百分点。

年度内人口出生率13.8‰,死亡率3.3‰,人口自然增长率10.6‰。

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890人。

年末登记失业人员286人,比上年减少1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13.16亿元,下降10.6%。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5亿元,下降15.7%,其中,税收收入6.54亿元,下降17.3%;非税收收入4.01亿元,下降13.0%。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50亿元,下降7.4%。

二、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30.67亿元,增长3.3%。

其中,农业产值3.98亿元,增长1.0%;林业产值0.42亿元,增长5.7%;牧业产值1.88亿元,下降1.6%;渔业产值23.89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9亿元,增长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日期:2018-04-12 文章点击率4937次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着力抓好倍增计划、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扶持次发达镇加快发展等全市重点工作,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全市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质量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再创佳绩。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7年东莞生产总值(GDP)75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36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3593.84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964.65亿元,增长7.2%。

三次产业比例为0.3:47.4:52.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8%,金融业增长3.9%,房地产业增长2.0%,其他服务业增长12.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329元,增长7.5%,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3527美元。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67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292.23亿元,增长15.0%。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403.32亿元,增长8.6%。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2064.14亿元,增长7.7%。

民营经济增加值3739.48亿元,增长9.0%。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00.0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1%。

其中,企业工商登记41.33万户,增长25.7%;个体户登记58.69万户,增长14.9%。

私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较快,增长27.1%。

从新登记注册情况看,2017年,全市工商新登记22.31万户,比上年增长28.3%;新登记企业10.15万家,增长23.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4%。

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0.3%,衣着类下降0.8%,居住类上涨2.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7%,医疗保健类上涨4.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5%。

此外,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7%。

11.2%。

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1.20亿元,增长10.0%。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7.12亿元,公共安全支出91.23亿元,教育支出130.7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57亿元。

全年全市税收总额2010.57亿元,增长16.6%。

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37万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4%。

二、农业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其中农业产值28.21亿元,增长5.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2.2%;林业产值0.32亿元,下降2.4%,占0.8%;牧业产值2.78亿元,下降14.0%,占7.1%;渔业产值6.70亿元,下降4.2%,占17.2%。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34万亩,其中水果种植面积19.62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26万吨,下降0.1%;水产品总产量5.14万吨,下降9.2%;蔬菜产量39.44万吨,下降2.5%;生猪出栏8.39万头,下降27.0%;家禽出栏372.96万只,下降6.4%。

2017年新增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9家、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12家,国家级3家)、有效期内的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达51个(含林业、渔业)。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1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044.27亿元,增长12.8%,占61.6%;轻工业增加值1272.70亿元,增长5.7%,占38.4%。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2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工业四个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321.37亿元,增长5.6%。

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医药制造业下降3.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差距进一步缩小。

从收入构成上看,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401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4.8%,是居民收入的首要来源;其次是人均财产净收入,达7713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7%。

居民生活消费呈现多样性,2017年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849元,比上年增长6.5%。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498元,增长5.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090元,增长7.2%。

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32.4%,农村为37.4%。

在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中,居住、交通通信及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幅较大,分别达6.1%、8.3%和11.7%。

十二、社会保障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总人次为2561.28万人次,其中基本医疗保险566.09万人次,失业保险404.01万人次,工伤保险430.55万人次。

全年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22.54亿元,保险基金总支出220.96亿元,年末保险基金累计余额1747.95亿元,上年保险基金结余1446.37亿元。

年末全市有收养类福利事业单位42个,其中社会福利院1个,社会福利中心1个,敬老院38个,敬老院供养老人3773人。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收养2913人,全年社会救济1.26万人。

全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9732.8万元,慈善基金结余32858.12万元。

全市纳入“五保户”对象有764人,“五保户”费用支出1370.7万元。

十三、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11.31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4.71万人,出生率为22.22‰;死亡人口1.03万人,死亡率为4.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38‰。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34.2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9.66万人。

人口城镇化率为89.86%。

全年水资源总量20.98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8.4%。

日供水能力427万立方米/日。

我市共有10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其中东江北干流-大墩、珠江广州段-莲花山、观澜河-企坪、茅洲河-共和村、东江北干流-石龙北河、东江干流-东岸这6个断面为跨市河流边界断面,东莞运河-樟村、东江南支流-沙田泗盛、东江南支流-第六水厂和石马河-旗岭为市境内河流断面。

2017年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优良水质比例(达到或者优于Ⅲ类)为40.0%,Ⅳ类水体比例为20.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40.0%。

全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01天,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82.5%,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0.051毫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值达0.037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八小时超标率13.4%。

全年雨日天数178天,日照时数1883小时,平均气温23.2摄氏度,相对湿度78%,降水量1769.4毫米。

年末全市森林公园达22个,新增森林公园配套设施一批。

林业用地面积72.93万亩,生态公益林32.94万亩,林木积蓄量281.26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5.34万立方米。

年末全市建成区土地面积988.89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49.25平方公里。

全市建成区绿地率为42.46%,绿化覆盖率为46.98%。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465起,死亡315人,受伤684人,直接经济损失3328.44万元。

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471起,比上年下降4.9%;死亡483人,下降0.6%;受伤3631人,下降7.5%;直接经济损失657.65万元,下降19.2%。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83人。

注:1.本公报中2017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2012-2016年数据为年报数;最后统计数据以《东莞统计年鉴-2018》“第二部分统计资料”相关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3.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由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起点由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速为可比口径。

4.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四个特色产业包括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业)、包装印刷业。

先进制造业包括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先进轻纺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5.阅读本公报时,请注意统计指标的时间、口径和计算方法等。

6.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局;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及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数来自市农业局;进出口、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通车里程、及交通运输、公路、水路相关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电业务收入、邮政发送信函、电话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邮政、电信、移动等相关运营商;星级酒店及旅游情况来自市旅游局;年末各类金融机构数据来自金融工作局;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来自市人民银行;股票总成交额及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