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热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热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2009年间国内外热舒适性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对于热舒适性的认识以及今后的可能发展趋势。
关键词:热舒适性;室内空间环境;材料热舒适性能
引言
热舒适是指大多数人对客观热环境从生理与心理方面都达到满意的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尤其是室内环境热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室内环境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人体对冷热应力的生理反应是区分环境的舒适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不同材料的热舒适性也不尽相同,如细羊毛絮料、纯毛织物和轻质陶瓷等,对这些材料热舒适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
1热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热舒适性的研究工作始于国外,最早是建筑领域的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于各种环境下的热舒适性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调查,在这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其中包括室内热舒适性研究、不同材料热舒适性能研究以及人的生理系统对热舒适性的反应等等方面。
关于室内热舒适性,对国内的某些城市进行了调查测试。例如,兰州市81%的办公人员对室内19.5℃的平均温度表示接受;深圳市80%的人群可接受的热环境有效温度上限为29.5℃,远高于ASHRAE推荐的舒适温度上限值27℃。
在对火车站和汽车站候车厅调查测试中发现,不同规模的车站应该有不同的热舒适标准;大部分火车站候车厅的舒适度得到乘客的认可;非空调火车站乘客满意度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车站候车厅的热舒适性,不仅与室内热环境参数有关,还与车站等级、人员停留时间有关。
在室内通风方面,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空气流动及其对热舒适性的影响是住宅设计的重要因素。不同送风角度,室内温度分布差异很大,人员不满意度区别明显,对室内热舒适性影响很大。综合比较得出向上15O、向右15O的送风角度为最佳送风角度。
在研究材料的热舒适性能方面,选取了几种不同材料进行研究。例如,通过分析物体的传热及热性能,并通过SEM、热模拟等方法,对比轻质陶瓷晶立方砂岩及人然砂岩、瓷砖等几种不同材料的热性能,指出其不同的热性能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及比热是影响几种材料舒适性的主要原因。另外,通过对细羊毛以及细羊毛与鸭绒的混纤絮料热湿性能的测试比较,发现细羊毛絮料的保温性能与木棉絮料相当,在鸭绒絮料中混入一定比例的细羊毛不影响其保温性能,并且能有效阻止鸭绒絮料内对流热的加剧。细羊毛絮料的吸湿性比木棉絮料好,透湿性比木棉絮料差。将一定量的细羊毛纤维加入鸭绒絮料中能够改善其吸湿性但对透湿性有一定影响。在对纯毛织物的静态热舒适性和厚度进行的测定中,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研究纯毛织物的热舒适性与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织物的热舒适性与厚度相关程度较大。
人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人体生理系统和新陈代谢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例如,研究发现,常压和低压环境中,男性和女性的热中性温度不同。但压力越低,受试者热中性温度值越高。但是截至目前,对人体热舒适和热感觉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单个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叠加的多元素的研究也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到日前为止还没有针对性的、成熟的热舒适标准,而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办公楼和居住建筑的热环境。相比之下,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则相对比较成熟。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出版了《人居热环境舒适水平标准》(2004-55),这个标准对影响舒适性热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说明。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人的活动以及衣着。这个标准包含一个可预测结果的计算方法PMV,用这个方法用户可以计算出不同居住环境的舒适等级水平。这个标准还包括一个在空调空间里确定可接受工况的新的可选择的方法。
英国CASELLA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用环境界领先的技术研究完成的成熟的产品MICROTHERM室内环境监测仪,能够测量所有评估热压和热舒适度的物理参
数,评估供热系统和通风系统的工作性能,计算PMV、PPD、DR等舒适指数,还能够计算热压指数WBGT。属于先进的建筑室内热舒适度仪器。
2认识和展望
1对环境的适应会改变人们的心理期望和热感觉,现有的热舒适标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修正。
2人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多种因素叠加的多元素的研究将是未来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3对于不同等级的车站候车厅、船舶舱室等室内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影响热舒适性的主要因素,设定不同的热舒适性标准。
4根据不同材料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的技术,使材料的热舒适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5人体热舒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低气压条件下人体热舒适的研究,还有待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及现场调查研究。
6我国在热舒适性方面的研究应更具有系统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成熟的热舒适标准,研究范围也不要只局限在室内,应该更宽、更广、更具有整体性,
向国外借鉴,跟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孙立,余南阳.火车站热舒适性的调查研究,制冷与空调,2009,23(1):39~42.
[2]张绍昌,郑庆红.冬季空调置换通风与热舒适性初探,建筑节能,2009,37(2):
21~24.
[3]闫凤英,王新华,吴有聪.基于CFD的室内自然通风及热舒适性的模拟,天津大学
学报,2009,42(5):407~412.
[4]唐奇.轻质陶瓷“晶立方砂岩”的热舒适性研究,佛山陶瓷,2009,(7):19~21.
[5]马高祥,丁秀娟.新陈代谢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建筑节能,2009,37(7):37~
38.
[6]袁磊,余南阳.现代铁路客运站候车厅热舒适性的分析,制冷与空调,2009,23
(1):43~46.
[7]陈常念,韩吉田,陈文文.小型热电装置制冷热性及人体热舒适性研究,节能,
2009,(2):14~16.
[8]于学智,吴世刚.纯毛织物静态热舒适性与厚度相关程度的探究,化纤与纺织技
术,2009,(1):49~51.
[9]鲍海阁,吴昊,施红旗,姜勇,冷文军.船舶舱室环境热舒适性控制新技术综述,
船舶工程,2009,31(2):69~72.
[10]张宇明,邹高万,董惠.利用FDS软件预示风口布置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建筑热能
通风空调,2009,28(2):70~73.
[11]崔鹏,曹继刚,王府梅.细羊毛絮料的热湿舒适性,毛纺科技,2009,37(6):
5~9.
[12]陈矞.房间热舒适性个体调节方法的探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5):152~153.
[13]管勇,张金萍,胡万玲.兰州市冬季办公房间热舒适研究,建筑科学,2009,25
(8):94~97.
[14]银桂华,彭小勇,左振海,李梅芳.柜式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角度对室内热舒适性影
响的数值分析,制冷与空调,2009,23(2):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