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卡皮 (Robert Escarp it)在《文学社会学 》一书中提出的 ,他 指出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④ 。对此 ,我国著名翻译
中 ,他给比较文学变异学这样定义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 理论家谢天振教授在他所著的《译介学 》中做了深入探究 ,
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 他认为 :“创造性叛逆并不为文学翻译所特有 ,它实际上是
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 ,来探究文学的内在规 律 ”。②他把语言变异 、文化变异 、跨国与跨文明形象变异以
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 。没有创造性的叛逆 ,也 就没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
及文学文本变异等四方面作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的主要 领域 。语言层面的变异主要是指文学现象穿越语言界限 ,
译者在阅读原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虚拟原作 ”,这 个“虚拟原作 ”就是译者在与原作的对话过程中头脑中所 形成的一个近似原作的文本 ,最终在译本中得到体现 。对
O W ild W est W 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 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 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沫若的译本最早 。该诗作是诗人雪莱在漫步树林时受到狂 风暴雨的感染而作的 。全诗共五节 ,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 。 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 ,吹送生命的种子 ;第二节描 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 ,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 ;第三 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 ,摧毁海底花树 ;第四节 , 诗人由写景转向抒情 ,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 胸臆 ,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 界 ,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 。全诗气势磅礴 , 文笔飘 逸 ,意想鲜明 。在形式上 ,诗人采用了莎翁的十四行诗 ,五 节诗句相互呼应 ,穿插了跨行节诗句 。在音韵上 ,环环相扣 的脚 韵 , 五 音 步 抑 扬 格 , 重 读 单 音 节 押 阳 韵 ( masculine rhyme)等方法 ,既体现出诗人澎湃的激情和西风狂放的气 势 ,又彰显出了错落有致的内在节奏感 。在艺术手法上 ,诗 人使用了象征 ,前三节诗三个意境 ,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 树林 、天空和大海之间 ,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形象鲜明 , 想象丰富 ,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 ,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 、 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 。在诗行的最后 ,诗人与西风的对话 , 将西风意化为一个彪悍的精灵 ,高呼革命的力量 。以下是 原诗的第一部分 ,诗人把西风比喻为巫师 ,驾权者和生命使 者 ,引入了“群鬼 、姐妹 、花蕾 ”等意象 ,同时运用色彩的堆 砌 ,使残叶滑落 、花蕾摇曳的景象跃然纸上 。
法之一 。
的变异 。跨国与跨文明形象变异指的是已往文学作品中所
文学的变异十分普遍 ,在文学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 ,除
表现出来的他国形象 ,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③ ,既然是
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因素之外 ,在文化过滤 、译介 、接 想象 ,就必然会产生变异 。而文学文本的变异体现在不同
受等作用下 ,还有许多难以确定的其它因素影响国与国之 国家 、不同文明的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在
了传统的语词翻译研究的范畴 ,所强调的已不再是传统的 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 ”是
“信 、达 、雅 ”,而是“创造性叛逆 ”。它已经从传统的实证性 研究 ,走向了一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学 、文化研究 。也就
绝对的 、必然的 。“这种‘叛逆 ’和‘不忠 ’往往携带重要的 文化意义 ”⑥ 。
比较文学学派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被称为国际文学关系研 话过程中 ,接受者一方因为自身文化背景和传统而有意无
究的两大支柱 ,是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不同国家文学 ,尤其是 意地对传播方的文学信息进行选择 、删改和过滤的现象 。
异质文化语境下各国文学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不可或缺的方 这种文化过滤必不可少的会带来文学的误读从而引起文学
了相通性 ,翻译也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而“好翻译 ”实则是
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肯定 ,因为成功的创造性叛逆 是一种增值翻译 ⑨。
哦 ,不羁的西风呦 ,你秋神之呼吸 , 你虽不可见 ,败叶为你吹飞 ,
下面特以《西风颂 》和《鲁拜集 》的译作为例 ,通过看郭
好象魍魉之群在诅咒之前逃遁 ,
译在音韵 、形式 、意象上的处理 ,来分析郭译诗作的变异 。
特性的传达 ,他的“诗首先应该是诗 ”的理论使翻译文学达 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换而言之 ,郭译在其精华上 ,便突显出 各种相对于原文的前景化 ( foregrouding)的翻译特点 ; 而这 些前景化的翻译特色正是郭译在“虚拟原作 ”中所形成的
The w 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 se w 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 ring shall blow
义是巨大的 ,正是由于它 ,才使得一部又一部文学杰作得到 了跨越时空 、跨越地理的传播与接受 ”⑤。尤其是 20 世纪
通过翻译而在目的与环境中得到接受的过程 ,也就是翻译
60、70年代 ,翻译研究一开始从语言层面转型为文化层面 。
学或者译介学研究 。而当今视野下的译介学研究已经超越 同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分支下的译介学不仅积极肯定翻
黄者 、黑者 、苍白者 、惨红者
《西风颂 》是雪莱名作 ,它在中国至今有多个译本 ,郭
无数病残者之大群 :哦 ,你 ,
123
批 评 与 阐 释 ·当 代 文 坛 · 2 0 0 9 . 4
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 ,
The sultan’s turret in a noose of light
122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以 下 ,本文力图运用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这一新的研 究方法 ,来探索我国著名文学家 、翻译家郭沫若在英诗翻译 中的创造性叛逆 , 并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这些变异的 原因 。
自“五四 ”运动以来 ,由于大量外国文学的传入 ,文学 家们开始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兴趣 。郭沫若先生便是其中最 具代表性的一位 。郭沫若先生的翻译与他的文学创作几乎 是同时起步的 。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 ,他前后翻译了数十 种外国学术理论和文学作品 ,其译作范围之广 、持续时间之 长 、所涉及的流派之多 ,在现代翻译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 。 对于翻译思想 ,郭沫若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这些 观点与其旅日时所受的西方文学创作流派理论影响 ,特别 是浪漫主义诗作理论 ,有很大的关系 。从译者的角度出发 , 郭君的思想观点可反映在其为翻译雪莱的诗作所写的译序 中 。他说道 :“男女结婚是先要有恋爱 ,先有共鸣 ,先有心声 的交流 。我爱雪莱 ,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 ,我能和他共鸣自 己的诗 。我译他的诗 ,便如像我自己在创作一样 。”⑦郭沫 若先生此种“生活体验 ”论强调译者主观感情自然而然的 参与和融入 。
不羁的精灵呦 ,你是周流八垠 ;
(黎明还在黑夜笼罩之中 ) ,也没有“stone”(石头 ) 和“the
你破坏而兼保护者 ,你听哟 ,你听 !
hunter of the east”(东方猎人 ) 。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
“stone”所暗喻的初升的太阳点出 , 体现了创造性的叛逆 。
对比原作 ,在形式上 ,我们可以看出郭译在形式上虽保 留了十四行诗句 ,但莎翁十四行诗体中三行体 ( terza rima) 的韵脚 ( aba, bcb, cdc, ded, ee)却不见了 ,从而 ,原诗中各种 音韵也跟着产生了变异 。这是由于在英语诗歌创作理论
Destroyer and p reserver; hear, oh, hear!
自由移易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 ,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⑧。
郭君认为此番风韵译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文学创作已具有
下面看看郭沫若先生的翻译并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叛逆 。郭译如下 :
各种经验和翻译观点 (或翻译策略 )的体现 ;而正是这些翻 译策略和情感经验才得以使原作在译入语中彰显出创造性
Her clarion v’er the dream ing earth, and fill
的客观叛逆 。
(D 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冷冷沉沉的去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 ,
醒呀 ! 太阳驱散了群星 ,
如象 ———死尸睡在墓中一样 ,
暗夜从空中逃遁 ,
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 ,
灿烂的金箭
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 ,
射中了苏丹的高瓴 。
吹放叶蕾花蕊如象就草的绵羊 ,
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 :
显然 ,郭译中没有原诗的“m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rning in the bowl of night”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责任编辑 杨梅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 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王鹏飞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近年来提出 是说 ,它已将文学的变异现象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 。文化
的 ,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它和早期法国 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过滤 ”,指的是文学交流和对
于原作而言 ,译者首先是位读者 。对于郭君而言 ,“读者 ” 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角色 ,“虚拟原作 ”便是心灵共鸣的最 佳宣泄场所 ,从而展现在译作中的即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 ,实践各种观点 、经验的结果 。郭先生注重诗歌艺术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W 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间文学的交流与联系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朗松说 :“真正的 文学的接受层面产生的变异 。
影响 ,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 ,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
“创造性叛逆 ”最初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罗伯特 ·埃
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显现出 来的那种情状 ”。①曹顺庆教授在所著的《比较文学教程 》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 ,郭沫若主张“风韵译 ”,即指“原
W ith living hues and odors p lain and hill:
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
W ild Sp 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后 ,或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
注释 :
①刘士林 :《中国诗学精神 》,海南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3页 。 ②⑤⑥⑦⑨⑩瑏瑡瑏瑢瑏瑣杨吉成 :《灵心诗性 ———诗性的中国文化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 18页 ,第 76页 ,第 77页 ,第 78页 ,第 81 页 ,第 101页 ,第 103 - 104页 ,第 301页 ,第 311页 。 ③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 》,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第 74页 。 ④陈延杰 :《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版 ,第 23页 。 ⑧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
批 评 与 阐 释 ·当 代 文 坛 · 2 0 0 9 . 4
取 向 时 ,作者对东西建筑的某些观点就显得过于武断 ,中国 目前树林稀少 ,并非全因建筑是土木结构之故 。而土木结 构的房屋坍塌了 ,也并非是因为建筑技术不够先进 ,事实 上 ,发源于河姆渡文化的卯榫构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 更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瑰宝 。由此发展起来的华夏木构造建 筑技术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深刻影响了东南 亚地区的民族建筑样式 ,是持续时间最久 ,影响范围最广泛 的建筑形式 。然而瑕不掩瑜 ,该论著在研究角度 、理论视野 和语言风格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仍留给文化研究者众多 的启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