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哲理

成语中的哲理

成语中的哲理.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6、"望梅止渴"说明了: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意识的作用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意识不能代替物质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1、"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18、"尽力而为"符合体现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19、"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物质决定意识20、"杞人忧天"错在: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21、"人定胜天"思想: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22、"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4、"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2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27、"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8、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沧海桑田;唇亡齿寒;覆巢无完29、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刻舟求剑;断章取义;墨守成规;浅尝辄止;固步自封30、"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31、"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32、"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3、"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34、"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35、"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36、"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37、"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3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39、"怨天尤人"错在: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40、"实事求是"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1、"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42、“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1、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

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

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

”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

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

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

”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

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

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

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

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

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

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

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

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

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

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

成语诗词俗语讲哲理

成语诗词俗语讲哲理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 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 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 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 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
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 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央及池鱼: 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 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 到达 一 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
61.孟母三迁: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4.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5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
鸭先知:
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 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
输梅一段香:
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
头活水来: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常识丨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常识丨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常识丨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全凭主观臆想,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性。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指将秧苗拔高,帮助其生长。

然而,这样做反而会让秧苗枯萎。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庄子》,讲述了一个农夫因偶然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而不再耕种,结果再未捡到兔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指在船上刻下记号,寻找丢失的剑。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它强调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遵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成语出自毛泽东的《矛盾论》,形容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或全部。

它揭示了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7.“白马非马”这个成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表示白马并不是马,揭示了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8.“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0.“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IL“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指在做事和研究中,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缩小,真实地反映情况。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和把握。

12.“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指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目塞听。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画饼充饥——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催——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关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以相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相关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开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刻舟求剑——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关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成语、俗语中的哲理

成语、俗语中的哲理

成语、俗语中的哲理成语、俗语中的哲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不具体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一一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成语中包含的哲理(最全)

成语中包含的哲理(最全)

1、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

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

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

”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

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

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

”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

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

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

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

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

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

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避免这种思维方法。

2、荆人循表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和宋国作战。

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

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

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

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计划,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doc

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doc

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2017国考即将来临,常识题目中比较喜欢用诗词、成语、俗语等考查相关的哲学原理,华图教育专家特整理部分高频成语俗语的哲理,以飨考生。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全凭主观臆想,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性。

马哲常考的50个成语哲学原理总结

马哲常考的50个成语哲学原理总结

马哲常考的50个成语哲学原理总结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然联系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微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在行测备考中,常识题目中比较喜欢用诗词、成语、俗语等考查相关的哲学原理,中公教育专家特整理部分高频成语俗语的哲理,以飨考生。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全凭主观臆想,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性。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7.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28.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3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3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4.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