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颜色与吸热实验报告单
颜色变化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颜色变化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人员:XXX、XXX、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颜色变化的原理。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颜色变化现象。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颜色变化是化学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pH值等变化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光的吸收和反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化学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来了解颜色变化的原理。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等。
2.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烧杯、酒精灯、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实验药品分别倒入试管中,标记清楚。
(2)准备好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1)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化: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观察盐酸溶液的颜色变化:将盐酸溶液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3)观察氯化钠溶液的颜色变化:将氯化钠溶液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甲基橙指示剂,观察颜色变化。
(4)观察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将酚酞指示剂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5)观察甲基橙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将甲基橙指示剂滴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3. 记录实验现象(1)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蓝色变为淡蓝色沉淀。
(2)盐酸溶液:加入酚酞指示剂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氯化钠溶液:加入甲基橙指示剂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4)酚酞指示剂: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5)甲基橙指示剂:加入盐酸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橙色。
五、实验结果分析1. 硫酸铜溶液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淡蓝色沉淀。
2. 盐酸溶液在加入酚酞指示剂后,由于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为无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因此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实验器材: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 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猜测: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实验过程: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观察室外的情况;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
如右图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明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日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第一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实验过程: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蚯蚓的位置。
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
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
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五年级科学实验单—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观察到的现象: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温度升高快。
结论:我认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指导教师:周敏强
评定等级: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台子小学
年级班试验者Fra bibliotek时间实验名称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实验器材: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我的猜想: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步骤:
1、试验前准备。
2、将温度计插入不同颜色的纸袋。
3、放在阳光下观察记录。
科学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
1、将长方形盒子的一端用线拴好,栓在测力计的挂钩上
2、将砝码4个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和毛巾上拉一拉,比一比
3、将砝码6个放入盒子中,在桌面上拉一拉,与在桌面上拉4个砝码进行对比
观察到的现象:摩擦力的大小由接触面的( )和( )大小有关。
实验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单15
五年级上册
班次
实验组别
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反射的光也是沿( )传播的。
实验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单7
五年级上册
班次
实验组别
时间
实验者
实验名称:光和热
实验目的: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温度计1支,镜子,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
观察到的现象:一次照射的温度比( )照射光的温度低。
实验结论:
1、用橡皮泥将木棒垂直固定在木板上
2、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光)从左、左上、上、右上、右各个方位照木棒
观察到的现象:太阳位置最高时( )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是( )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中午( ),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实验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单5
五年级上册
班次
1、将气球吹气,并用笔棒塞住气球口。
2、将吹鼓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
3、将笔棒取下。
观察到的现象:
小车朝( )相反的方向行驶。
实验结论:
科学实验报告单13
五年级上册
班次
实验组别
时间
实验者
实验名称: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测力计、塑料袋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实验一:测量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材料:400毫升烧杯,100毫升锥形瓶,2支温度计,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实验过程:1、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冷水;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水中。
4、观测两个容器中的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
实验现象: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诼渐下降,直到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为止。
实验结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
实验二:传热比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是否一样实验材料:形状、大小相同材料不同的各种物品(金属棒、塑料棒、橡胶棒、木头棒等),酒精灯(或蜡烛、热水等),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实验过程:1、把三粒豆子分别粘在铝勺、塑料勺、木勺的尾端。
2、把三支粘有豆子的勺子同时放到温度较高的水中。
3、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铝勺上的豆子先脱落下来实验结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一样。
实验三:颜色与吸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能力的大小实验材料:三个形状、材料相同的小瓶,大小相同的黑、红、白色的纸(或布)各一块,三支温度计,台灯实验过程:1、分别用黑、红、白颜色的纸(或布)将小瓶包起来,尽量包严。
2、分别向三个小瓶中各插入一支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并同时将小瓶放在灯光(或阳光)下照射。
3、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用黑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高,用红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较高,用白色纸包起来的瓶内温度最低。
实验结论:不同颜色的材料吸热本领不一样,颜色越深,吸热越快,颜色越浅,吸热越慢。
实验四:风的形成实验目的: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实验材料:试验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实验过程:把一支蜡烛放进试验箱内。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器材:
小铲子1、放大镜1、镊子1、150ml烧1、湿润土壤若干、报纸2张、玻璃搅棒1根
猜测:
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
实验过程:
1,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2,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4、分别缠不同的圈数,进一步观察小车前行的距离。
六、数据记载及结论:
我的发现: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我的结论:橡皮筋缠的圈数越多,拉力越大。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的种类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黑色
24
26
27
28
29
30
粉色
24
25.6
26.2
26.8
27.4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影子的观察
二、实验目的:
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三、实验原理:
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
手电筒、橡皮擦、魔方、瓶子
五、实验步骤:
1、选择背景墙。
2、选择遮光体。
3、打开光源,观察影子的情况,做好记录。
28
铝箔纸
24
25.2
25.4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_年_____ 班第____ 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种子的发芽实验实验器材: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猜想: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实验过程: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向平铺上纸巾;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3粒绿豆;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亦皿里的纸巾不滴水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卜来,填在记录表内.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肩阳光的室内发芽了实验结论:种子的发芽需要f的条件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_年_____ 班第___ 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实验器材:培养皿2只、滴管1支、第一课中已发芽绿豆种子10粒、黑色纸1张、透明一次性饮水杯2个、湿润土壤假设干猜想:条件不同,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会后不同实验过程:1、才EW个培养皿里,分别装上深约2厘米的土壤,2、将上个实验中的已经发芽的绿豆芽, 从纸巾里移植到这两个培养皿里,每个里面种植2--3棵;3、把透明饮料杯,一个罩在培养皿上,另一个用黑纸包严,罩在另一个培养皿上;4、这两盆培养皿里的绿豆芽,放在相同温度的地方,浇上相同的水, 每天定时观察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填入以下记录表:绿豆芽的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阳光下的绿豆芽黑暗处的绿豆芽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绿豆芽在生长时,有阳光照射的,生长情况是正常,茎叶发绿, 没有阳光照射的那么茎叶发黄,生长不旺盛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评定等级:指导教师: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班指导教师年月日一、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仞实验二、实验目的: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三、实验原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空气、水和适宜温度等.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实验器材:绿豆种子、放大镜、银子五、实验步骤:1、取两个一次性杯子,下面放上纸巾2、各放入三颗大小差不多的绿豆.3、一组浇适量的水,一组不浇水.4、定期观察、记录、浇水.结论: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_年_____ 班第____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寻找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小铲子1、放大镜1、银子1、150ml烧杯1、湿润土壤存搅棒1根千、报纸2张、玻璃猜想: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实验过程:1,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2,用银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3,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肉眼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放大镜土壤本身的颗粒也大小小同,有小后子、大小小同的沙粒、黏土微粒、还有非常细小的粉尘颗粒倒入水中土壤颗粒就会沉到水底,可以观察到,泥土是分层沉积的.从卜到上依次是:石子、沙子、黏土、粉砂、植物残体的漂浮物,在搅动土壤时,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含宿空气.实验结论:土壤是风化后的岩石颗粒、石子、沙子、黏土、粉砂、以及动植物残体、空气等具他物质的混合物.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____ 班第____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模拟雨如何影响土地实验器材:长方体水槽2、降雨器〔饮料瓶底部钻孔〕1、混有沙石的土壤、接水盆1塑料薄膜、小铲子1、报纸3张猜想: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改变地形地貌.实验过程:1、用混有沙石的土壤在长方形塑料水槽里堆一个斜坡地形, 并用小铲子拍紧,再在土的边缘『个“悬崖〞;2、在一个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钻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在瓶里装满水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或水槽〕放在废报纸上,在报纸上铺塑料膜,并把盒子〔水槽〕的一端垫高;4、把喷水器放到f 的高度,让“雨水〞尽量降落到斜坡的土地上,观察雨水降落到“模拟地形〞时,雨水、径流以及土地的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雨水〞降落到土地上,溅起土壤的颗粒,当雨水流动时,带走了这些泥土的颗粒,原来平整的地面,开始出现了小冲沟,聚集在一起的地面水漫过斜坡,又冲蚀斜坡形成大的冲沟,在接水盆里可以看到是浑浊的泥水.实验结论: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____ 班第____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小:〔〕实验名称探索侵蚀的实验实验器材:水槽2只、铁架台1座、铁划、夹2个、降雨器2个〔底部钻大小、数量不同孔〕、蒸发皿6个、长有茸皮的土壤层2块、纯土壤4块〔分别放置在蒸发皿内〕猜想: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无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坡度大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 坡度小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降雨量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就轻.实验过程:1、组装好铁架台,将铁环夹水平旋紧在立柱上,2、将装好土壤层的蒸发皿水平放在铁环夹中间,一种是有茸皮的, 一种是纯土壤3、用同一个降雨器灌相同多的水,在相同局度淋洒这两个不同的土壤层,用接水的水槽分别接住流下来的“径流水〞,观察水质的不同点;4、换上两个相同的土壤层,用大孔、小孔/、同的两个降雨器,分别灌一整瓶水、半瓶水,也是在相同的高度对这两个土壤层进行各自喷淋, 接住径流水后观察;5、同样的方法,换上另外两个相同的土壤层,进行坡度/、同的侵蚀实验,观察径流水的水质有什么/、同点.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有植物覆盖的要多;斜坡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平地上要多几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的冲蚀得厉害.实验结论:无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严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评定等级:指导教师: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 班第 组 姓名 年 月 日实验 名称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 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水平.目的实验 塑料桶、沙子、水草、浮萍、小鱼、小虾、田螺等.器材步1、2、 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F 分; 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骤3、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4、 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和5、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版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实 制作态版f 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验实验名称:用实验证实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第一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比照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实验过程: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翻开观察蚯蚓的位置.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实验名称:设计生态瓶〔第一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材料: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实验过程:1、先在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结论: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实验名称:改变生态瓶的一些条件、生态瓶里的生物会怎样〔第一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验材料:生态瓶、小鱼假设干条、鱼网实验过程: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 分析原因.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 次〕,分析原因结论: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失衡.实验名称:影子有什么特点〔第二单元第1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实验材料: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实验过程: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3、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分别用电筒照射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在对应的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结论:光照位置不同,影子的位置不同;光照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不同;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不同.实验内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及太阳高度〔第二单元第2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测量影子的长度及太阳高度,知道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实验器材: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太阳高度测量器实验过程: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3、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4、学习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不同时刻太阳高度.5、引导学生分析影子长度的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结论:阳光下的影子在太阳刚出来和要下山时最长,正午最短;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实验内容: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二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实验过程:1、把3张有孔卡纸用票夹固定并排在桌面上,后面再放1张无孔卡纸,用电筒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无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2、随便将一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稍微移动一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无孔卡纸上.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小孔成像〔第二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因.实验器材:蜡烛、火柴、有小孔的长方形卡纸1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2个, 实验过程:1、把有孔子卡纸摆在中间,蜡烛和无孔卡纸分别摆在两边.2、点燃蜡烛,然后调节距离,使无孔卡纸上能出现蜡烛火苗的清楚倒像,再移动距离观察倒像有什么变化.结论:由于光是没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的光通过小孔传播过去之后,上下左右方向都反了,而且像的大小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实验内容:照亮目标〔第二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照亮不同位置的物体.实验器材:手电筒、书、一个小物品实验过程:1、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用电筒直接将它照亮.2、电筒不动,把书立起来,用一面镜子反射光照亮书.3、电筒不动,在书的后面放一个物品,用两面镜子反射光将它照亮.4、画出每种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线图.结论: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内容:光的强弱与温度上下的关系〔第二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实验器材: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实验过程: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拟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拟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A、1注息: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由于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结论:光越强、温度越高.实验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二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物体颜色、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实验器材:白色、粉色、、黑色蜡光、铝箔纸袋各1个,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支实验过程:实验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拟一次.3、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实验2——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根据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拟一次.3、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实验内容: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第二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实验器材: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假设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假设干.实验过程:1、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原理2、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根底上完本钱组的设计和制作;3、升温举措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反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4、保温举措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实验内容:光的色散实验〔第二单元资料库〕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实验器材:三棱镜实验过程:将三棱镜的侧面对着太阳光,然后慢慢旋转,使阳光出现七种色光.结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实验内容: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三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温度变化、流水等会使岩石破碎、变形.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最好是板岩〕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镣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假设干.实验过程:实验1——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1、点燃酒精灯,用镣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实验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局部,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3、取出石专块观察,并与原石专块进行比拟.结论:温度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实验内容: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三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实验器材: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枯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镣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 根.实验过程:1、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2、用牙签将干土按颗粒大小分类,看书了解各种颗粒的名称及特点.3、把新鲜土壤放入水中,先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再将土壤搅散、静置.4、观察沉淀后水面和杯底能发现什么.结论: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实验内容:雨水如何浸蚀土地〔第三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雨水及雨水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改变地表形态.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梢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假设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实验过程:1、在塑料水梢底部一角钻一个孔,在水梢中装一些湿土,做一个斜面,在离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成悬崖、用小铲拍紧.2、用洒水瓶在一定高度往斜面上喷水,小孔下面用盆接水,注意观察土壤和水的变化.结论:雨水的重力和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并破坏地表形态.实验内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浸蚀〔第三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梢2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假设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假设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实验过程:1、在一个水梢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另一个水梢中装上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坡长、坡度一样.2、分别往两个斜面上洒水〔高度、水量一样.〕,下面用盆接水,3、观察比拟两个水梢中土壤及水的变化.结论: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实验内容:河流对土地的浸蚀和沉积作用〔第三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梢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假设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2个、木块1块实验过程:1、在水梢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注意空出盒子的三分之一不要装土〕做成一个斜面,稍微拍紧,然后在斜坡上挖一个宽、深都约一厘米的“河道〞. 并用笔记录好河道的形状、深度宽度.2、在河道上方用木块固定一个漏水的瓶子〔剪去底部〕,让水流进河道,上面不断加水.3、观察水流速度及河道的变化.4、根据实验结果画图.结论: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实验内容: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四单元第1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拉力大、小车就运动得快.实验器材: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假设干、秒表1个.实验过程:1、用线拴住小车,另一端捆一个挂钩,确定小车的出发位置.2、在挂钩上不断增加垫圈,看要挂多少个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3、测出挂不同数量的垫圈时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至少重复3次〕4、比拟垫圈数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厂注息: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拟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结论: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实验内容: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第四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能比拟准确地估测,会用弹簧测力计正确地测量力的大小.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假设干.实验过程:1、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 0〞位置,不准的请教师调整.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拟.3、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到达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4、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实验内容: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实验过程: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 读数、记录、比拟.注意:比照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异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实验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拟.结论: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大.实验内容:滑动、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滑动时摩擦力比滚动大得多.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 盒、胶带. 实验过程: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拟.结论:滑动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创新“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设计
创新“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设计作者:***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1期在教科版小學科学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教学中,“物体颜色与吸热”是重点实验。
该实验的有无、成败与优劣,不仅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正确科学观念的形成。
因此,做好该实验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可靠性思考课本中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所用材料贴近生活实际,也便于操作。
但仔细观察、思考,会发现还存在许多疑问:色泽不同而材质相同的纸袋材料是否便于寻找?(至少笔者所在地的大型文具店很难找全)纸和空气都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它们是否影响实验效率?纸袋的形状不尽相同会不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细细想来,就单独某个因素而言,可能影响不大,但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实验的可靠性便值得怀疑了。
如果是阴天,实验又该怎样进行呢?二、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制作“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器”,有效开展分组实验1.设计思路给材质、规格相同的金属管粘贴不同的颜色,将金属管等间距固定,把温度计插入其中并置于阳光下,通过对比温度变化来发现规律。
2.制作方法首先,网购Ф1cm的薄壁铝管,截取4cm长的五段;其次,用薄塑板分别将五段铝管的一端堵住,然后分别用哑光黑、浅粉、银色、亮光黑、白色等广告帖纸进行粘贴;最后,找一块25cm×25cm的柜体板,将五段铝管均匀分布且开口向上,固定在木板上。
这样,就做成了“物体颜色与吸热实验器”(图2所示)。
制作这种装置12套,可以满足全班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3.实际应用第一步,将实验器平放在阳光充足的地面上;第二步,将同规格的温度计分别插入实验器的铝管中(图3所示),读取并记录初始温度;第三步,每过2分钟读一次温度,并记录数据;第四步,组织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该装置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符合预期规律且稳定可靠,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与教材实验相比,实验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明显增强,而且能长期重复使用,为以后开展该实验带来了许多便利。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5-教科版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
钩码挂在不同的位置上杠杆有时平衡,有时不平衡。
通过实验知道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之点的距离×钩码数
3)将两块泡沫塑料放在阳光下。
4)过一会,观察记录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
黑纸覆盖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快,白纸覆盖的温度计温度上升得慢。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能力强。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五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杠杆的平衡
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活动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尺、钩码
实验过程
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班级
五年级
时间
实验名称
颜色与吸热
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活动比较白纸和黑纸吸热能力。
实验器材
两个大小一样的泡沫塑料、两支温度计、小刀、两张大小一样的白纸和黑纸。
实验过程
1)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槽内分别放入一支温度计。
2)在一块泡沫塑料覆盖黑纸,在另一块泡沫塑料上覆盖白纸。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物体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与吸热
3.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各温度计的温度后把温度计继续放入纸袋中,共记录6次。
观察到
的现象:
黑色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最高,铝箔纸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最低;
黑色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比黑色蜡光纸纸袋中温度计的温度高。
结论:
物体表面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就越强,吸热能力就越弱。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
东华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东华小学
年级
五(1)
实验名称
物体颜色、粗糙程度与吸热的关系
时间
10.28
实验者
实验
器材:
1.温度计5支。
2.下列颜色或材质的纸袋:黑色、粉色、铝箔纸、黑色蜡光纸、白纸。
3.手表,表面粗糙的物体吸热能力强。
实验
步骤:
1.把5个纸袋全部放在室外光照强烈的地方,摆在同一平面上(方向、角度一致)。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实验器材: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 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关系 实验过程: 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 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 么不同。
实验现象:颜色深的升温快,表面粗糙的升温快
实验结论:颜色越深吸热月强,越粗糙吸热月好。
新编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年级班姓名:成绩:实验组别:实验合作者:给读者的一封信你好!读者朋友。
本文档是本人精心为您准备的,用于我们彼此交流、探讨,希望你有用的到的地方。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妥或许改进之处,请您在下方留言栏告诉我。
我收到你的信息之后,我会尽快进行更新优化。
希望通过你我的共同交流、共同探讨,以促进我们共同提高的目的。
俗话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有您的帮助,我会进步更大,提升更快。
在此非常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
祝:生活安康、学习进步、工作顺利。
课外延伸--------------------------------------------------每日提醒励志名言:1、不读书则愚,不思考则浅;不多练则生,不巧用则钝。
2、学问靠点滴积累,聪明靠思考练就;博学靠学习成就,创造靠实践成功。
3、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4、要获得辉煌的成就,必须坚持「我也可以这样做」的信念,如果不能勇往直前,绝对不会达到胜利成功的境界。
——詹姆斯?吉本斯5、读书长知,思考长智,虚心长识,应用长技。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实验过程: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蚯蚓的位置。
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
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
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材料: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实验过程:1、先在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
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
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
结论: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验材料:生态瓶、小鱼若干条、鱼网实验过程: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结论: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失衡。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实验材料: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实验过程: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2、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用电筒在同一个方向照射(侧面或底面),位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
不同颜色对吸热的影响研究
不同颜色对吸热的影响研究研究背景:“妈妈,今天我想穿黑色的舞蹈服。
”妈妈坚定地说:“不行。
今天温度高不适合穿黑色衣服,找一身浅色的衣服穿吧。
”我摸着脑袋不解的问:“这是问什么呀?”妈妈说:“颜色深的吸热,颜色浅的不吸热。
”“真的吗?颜色的深浅(或不同)对吸热有影响?”带着疑问开始了我们的小研究。
研究目的: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季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合适,也可以更好地知道颜色的深浅对吸热的影响。
研究材料:烧杯、温度计、颜料(黑色、朱红、钛白、钻蓝、翠绿、橘黄)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过程:第一步:在准备好的烧杯中倒入等量(150ml)的冷水,接着再把准备好的同样多的颜料分别放入烧杯,然后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最后测量不同颜色的水在常温下的温度分别是多少(如下图示)。
第二步:将带有不同颜色的烧杯放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暴晒一个小时后,再测量每种颜色烧杯里水的温度。
(如下图示)研究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同等条件下,经过一个小时暴晒后,黑色的水温度上升最多,其他颜色的水温度上升比较多,钛白的水温度上升最少。
实验证实,妈妈说的是真的。
我们便得出下面结论:颜色深浅决定吸收热量的多少。
颜色越深,吸收的热量多;颜色越浅,吸收的热量少。
“太阳不仅给我们带了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
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我们要穿浅色衣服,象白色、灰色、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光线和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深蓝色衣服最好,它们能吸收光和热量,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颜色的吸热状况,制造更多有利于人类生活的所需品。
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科学实验报告【热门】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实验报告1实验内容 6改变生态瓶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生态瓶、小鱼、水草实验步骤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仪器管理员签字科学实验报告2x班x组组长:xx实验时间:x年x月x日实验名称:吹纸片(奇怪的纸片)实验目的:空气是否有压力。
所用器材:2张条形纸片(约30cm#40cm)。
(装置)实验步骤:1、准备2张纸片。
2、用两手分别捏住纸片的一端,让它自然下垂,使两纸片间的距离约2厘米。
3、用力向纸片中间吹气。
4、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只听“哧”的一声,那两张纸合起来了。
认识结论:空气中有压力,当我们吹气时,就把纸中间的空气吹跑了,两与旁的空气向内挤压,两张纸就合起来了。
科学实验报告3实验内容 7阳光下的影子实验地点室外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实验器材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自己弄好)
实验报告1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猜想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水。
实验材料:大豆种子、培养皿、布、烧杯、筷子、细线、土、纸盒、水等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逐渐萌发。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渗水比赛提出问题: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弱?猜想假设: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好,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差。
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水、渗水比赛演示器实验过程:1、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三个烧杯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实验名称: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提出问题: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猜想假设:豆苗在壤土中长得好器材试剂:沙质土、黏质土、壤土、花盆、3株绿豆苗实验过程:把三株绿豆苗分别栽在盛有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三个花盆里,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条件都相同,看哪个花盆里的豆苗长得好。
实验现象、数据及结论:豆苗在壤土里长得好。
实验名称: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提出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猜想假设: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器材试剂: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小学《科学》实验计划实验报告(五年级上册)2012.09新编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①单元1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①单元3-1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①单元3-2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①单元4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①单元6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1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2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3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4-1学校 小学年(班)级 年级 1 班实验者 【学生姓名】时间 月 日星期实验名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4-2制作潜望镜实验器材: 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 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 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观察室外的情况;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我的猜测: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步骤: 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 观察到的现象: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明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
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
如右图: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指导教师: 李大敏 评定等级: 优秀结论:我认为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5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6-1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6-2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7学校 小学年(班)级 年级 1 班实验者 【学生姓名】时间 月 日星期实验名称实验器材: 上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计时器,记录表我的猜测:制作材料的选用,结构的不同,摆放方法的差异等,都影响太阳能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②单元8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比较我们各自的太阳能热水器,研究一下,集热效能好的原因是什么,升温 不快的问题出在哪里。
热水器的集热效能步骤:把装好200毫升凉水的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放到阳光下,调整好角度,每隔 5分钟测量一次水温,如实记录测量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 有的热水器集热效能好,保温时间长;有的升温却不快、保温也不好结论:我认为要制作一只功能好的太阳能热水器,要从制作材料的选用、结构、摆放方法、 应用的集热、保温原理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探究黑色、白色材料吸热能力的创新实验
探究黑色、白色材料吸热能力的创新实验《衣服的颜色》是五年级上册第15课内容,本课主要探究黑、白颜色的材料吸热本领。
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是将材料相同、颜色分别为白色和黑色的两个塑料袋同时套在左、右两只手上,在阳光照射一段时间后,两只手分别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只是让学生用手感受一下黑色与白色材料吸热能力,不能用视觉感知材料相同的黑色与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实验也只能在气温较高的晴天和室外做,很不方便。
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下面的创新实验:实验材料:白炽灯(100瓦)、输液瓶(形状、材料相同,一个涂黑色、一个涂白色)、两支带胶塞的温度计、输液管、滴管、红水等。
实验方法一:1、把白炽灯装置放在实验桌上。
2、把两个输液瓶分别放在白炽灯的两旁(瓶与白炽灯的距离和高度相同,距离大约为15cm左右)。
3、把两支带胶塞初始温度相同的温度计,分别同时插在两个输液瓶上。
4、打开白炽灯开关,让灯亮起来。
5、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的变化,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初步结论:相同材料的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
这个实验的效果特别明显,在实验中会看到黑色瓶中的温度上升较快,白色瓶中的温度上升较慢,五分钟后两瓶的温度差为5℃以上,学生亲眼看到了实验现象,真正信服实验结果,并得到正确结论。
实验方法二:1、把温度计换成输液管,事先向两支输液管内滴入一滴红水,记下红水的位置。
2、这时再把两个瓶放在白炽灯旁边照射。
3、观察管内红水的上升情况。
在实验中学生会看到瓶中水柱会慢慢上升,五分钟后黑瓶中水柱上升很高,白瓶中水柱上升距离很短。
这是因为瓶内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使管内水柱上升,黑瓶吸收热能力强,水柱上升比白瓶高,这样学生较容易得到相同材料的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的结论,同时这个实验又能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这两个实验的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可以在室内进行,不受天气限制,直观性好、实用性强,有一物多用价值,体现了实验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十分钟后,观察它们温度的变化。并记录到下面的表格中。
4如果这名同学站在同心圆的外侧继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
容器外塑料袋的颜色
初始温度
10分钟后的温度
温度差
黑色
15度
23度
8度
红色
15度
实验报告单
学科科学实验名称颜色与吸热
实验班级
五
实验时间
2014年11月19日
开出组数
6
实到人数
36
缺课人数无Biblioteka 实验名称颜色与吸热
实验目的
颜色与吸热的关系
实验器械
3个形状,材料相同的烧杯(50ml)大小形同的黑红白色的塑料袋各一个三支温度计竹筷三支
简要过程
1分别用黑色红色白色的塑料布把三个烧杯包裹严实。
20度
5度
白色
15度
18度
3度
实验现象或结论
三种颜色上升的温度分别为8度5度3度。事实证明黑色的吸收热量最快,其次是红色,最后是白色。
颜色越深吸收热量最快。
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