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器意象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
——以胡琴琵琶与羌笛为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授
学科专业: 汉语言文学 专业
学 号:
学习中心: 贵州威宁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奥鹏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2 年5月
注:此页均需学生及指导教师本人填写
摘要
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唐代诗歌中最富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诗歌题材。而乐器意象作为唐代边塞诗意象群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将从唐代边塞诗乐器的特质、情感文化因素入手,通过对极具代表性的唐代边塞诗的分析来阐述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所独具的美,并试从音韵美、悲壮美、动态美、含蓄美四个方面来把握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所独具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美学特征
前言
边塞诗是指以描写大漠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征战、行旅、离别、贬谪等生活为主要题材的一类诗歌。《诗经》中的《采薇》、《无衣》等对战争征戍进行记录的诗歌,一般被认为是边塞诗的滥觞之作。边塞诗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得以较充分的发展,唐朝时达到辉煌的顶峰,晚唐至两宋趋于衰落,但在明清时期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若论边塞诗所取得的成就,当属唐代最为繁荣,初唐时即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盛唐时边塞诗臻于成熟达到了顶峰,晚唐时渐渐衰落。但从总体上来说,唐代边塞诗创造出了无比悲凉壮阔的意境,展现了恢宏壮阔的气象,古往今来,一直为人所推崇。唐代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边塞诗人,如杨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和崔颢等,他们在边塞诗的创作上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创作出许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优秀边塞诗。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它的古义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①意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边塞诗也不例外。其中以黄河、大漠、山脉、明月等为代表的自然意象,以宝剑、烽火、狼烟、战马等为代表的战争意象和以琵琶、横笛、胡笳、羌笛等为代表的乐器意象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群。此外,还有一些边塞所特有的意象群,如征衣、陇头和玉门关等。本文就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展开论述,结合具体的极具代表的边塞诗作品,试从中挖掘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
一、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
(一)唐代边塞诗中所出现的主要乐器意象
唐朝时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一时期各民族间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不断得到融合。琵琶、羌笛、胡笳、角等几种常见的胡地乐器也随之流入中原地区,
意象具有不可忽视的美学特征。
二、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美学特征
(一)“气韵生动”:音韵美
“气韵生动”是乐器意象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唐代边塞诗中使用了诸多的乐器意象,乐器作为乐曲的载体,不同的乐器体现出不同的音色,不仅使诗歌语言具有音韵美,而且使诗歌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具有不尽的韵味。
乐器意象的音韵美首先体现在乐器的名称比较容易入韵,它们押的一般都是常见的韵脚。例如,琵琶是唐代边塞诗常见的一个乐器意象,从这个名词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双声叠韵词,押的是“十三韵”中常见的“发花”韵,是唐代诗人作诗的主要韵脚之一。因此在边塞诗诗句中使用乐器意象不致突兀,反而使诗句音调和谐悦耳,极富音韵美,吟诵上口,便于记忆。其次,我们看到唐边塞诗诗句中出现乐器意象很自然就会联想起其相应的音色,产生其他意象所没有的音响效果。它们在字词之间碰撞发出旋律与回响,写的虽然只是乐器名,却仿佛用字词把它们吹奏起来一般,使诗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自然气韵,颇有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之感,从而体会出唐边塞诗乐器意象的音韵美。最后,乐器上凝结了乐曲的旋律,正是乐器意象这种独有的特性,使它具有了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韵。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为人所称颂的名句,描绘的是在军中主帅的营帐里宴酒饯别的场面,胡琴琵琶与羌笛共同演奏出了一曲热闹欢快的送别之歌。诗中没有对演奏的场面和乐器的音色加以详细描绘,只是简单的列举了几个乐器的名称,但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音韵上看,音调流畅,韵律和谐,音乐感强,节奏明快,顿挫起伏,和谐优美。乐器意象的使用,使得这一诗句具有了抑扬顿挫的旋律美和韵味无穷的音韵美。
(二)“深邃苍凉”:悲壮美
在唐代边塞诗的描绘中很少提及乐器意象清亮、悠扬的一面,而大多时候是
将这些意象与诗人自己悲凉寂寞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唐代边塞诗所独具的悲壮苍凉的美学特征。
唐代边塞诗人在乐器意象中注入了身世之感、愁苦心境和对人生世事的理性思考等等悲凉的情绪,使得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也因此具有了深邃苍凉的审美特征。例如笛子的音域宽广,有清亮而圆润的一面,也有深厚而悠远的一面。但在唐代边塞诗人的笔下却很少见其欢快、悠扬,而更多的是借笛抒发离别、思乡怀人等细腻哀婉的内心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诗作中的乐器及其音色通常是清冷、寂寥、哀怨,乐器意象作为诗人寂寞悲凉心境的载体,“其悲壮苍凉的冷色调弥漫在唐代边塞诗中”。
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一首抒发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边塞诗,在凄清苍茫的月夜里不知何处传来了芦管凄凉幽怨的声音,触动了诗人和戍边将士内心思乡怀人之情。芦管在诗歌中不复清脆悠扬,而是以愁苦冷寂的形象出现,由芦管这个乐器意象引起的视听感受,让闻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汹涌而出,全诗弥漫着苍凉愁苦之感。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乐器意象本身的音质特点和长期积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因素,使其一般出现在唐代边塞诗悲壮苍凉的背景环境下,与边塞大漠萧索荒凉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奠定悲壮苍凉的抒情基调。一方面读者在看到这样的唐代边塞诗时哀婉清寂的乐器声就会在脑海中回响,另一方面诗歌中的乐器名营造出了荒凉清冷的氛围,从而从整体上展现出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独有的悲壮之美。
(三)“气势飞腾”:动态美
乐器意象不同于一般静态的诗歌意象,它通常是与吹奏和乐曲联系在一起的。提起某一乐器意象自然而然的就会联想到它的音色及其相关的乐曲,这是乐器意象所独具的特色。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也大多是与乐曲和吹奏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使诗歌具有了动态美,给人以气势腾飞、身临其境之感。
作为乐曲载体的乐器具有动态的特性,这使得唐代边塞诗中的乐器意象表现出不断变化发展和流动的动态美。唐代边塞诗乐器意象的运用使其具有一种飞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主要来源于吹奏乐曲的动作以及乐器所演奏乐曲中情感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