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和文化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农业科技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和作用,识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成就,“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3课时)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223填写,侧重各项成就时间和成果)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2、载人航天技术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发展【知识拓展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原因、表现和影响(资料P225)【知识拓展二】现代科技策略和方向调整材料1: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四、高考导航1、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与民主政治的联系;雅典城邦及其民主政治、商品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希腊公民的素质;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3、罗马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及意义;从公民法到万民法;自然法精神;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世界史时间范畴:476年 14、15世纪 1917年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十月革命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476年(1)古代时期(古典时代) 封建社会:476年——14、15世纪(中世纪)世界史 (2)近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17年(3)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并存——1917年以来(二)专题框架条件(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奠基:梭伦改革典型(雅典民主政治)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古希腊民主政治 顶峰:伯里克里改革 意义 (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 局限 形成与完善:习惯法 成文法、公民法 万民法 古罗马的法律 积极(对当时、对后世) 评价(三)知识梳理Ⅰ、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1、地理环境:海洋文明(1)位置:地中海东部,三面环海,良港众多——利于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以工商、航海为主,商品经济发达);处于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有利于吸收先进文明。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原始民主制,禅让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2)奴隶制社会: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对应井田制);(3)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应小农经济)(4)近代社会:①康有为为代表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推行百日维新,失败;②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仿效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但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名存实亡。
③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根据地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
(6)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未能建立的原因:(1)双半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阻挠;(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共和国史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课型分析:1.课型:复习课2.复习课的特点,有以下三项具体教学任务:第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掌握各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第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或各种史观等的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从中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姊妹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何谓民主革命?• 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 以五四运动为界,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近代中国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5.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6.主要阶段: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失败)----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二)专题框架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各种救国方案的曲折发展历程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才能就中国Ⅰ.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五课导学案(教师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五课导学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读准字音雕琢.( ) 感慨.炫.酷( ) 挑.剔精湛.( ) 造诣.铸.魂( ) 臻.于至善不懈.追求( )2.认清字形疆yù( ) yōng( )肺fǔ( ) zhuó( )浮zào( ) 强jī出类拔cuì( )3.根据词义,补充词语⑴: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⑵:一寸见方的意思,形容可操心。
⑶: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⑷: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
⑸:相传道家炼丹,到炉里发出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⑹: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⑺:不断探索,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方寸之间 (3)(5)炉火纯青(8)出类拔雷打不动 (ll)指精密细致,可形容人。
“精②他遇事冷静,考虑问题特别。
两者都有所包含的内容的意思。
“内涵”是一个逻辑学概念,与“外延”相对,也指(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也指内在的涵养;“内含”是内心所具有的、内部所包含之意,偏重于内容所指。
[辨析小练]①尝以为游记一体,应该具有以下几种:一、有怀古的幽思;二、有临民的热情;三、有高尚的寄托;四、有优美的文字。
②在苦难中长大的梁生宝是个很深厚的人,这小伙的才能和德行是轻易不外露的。
【答案】(1)①精致②精细(2)①内含②内涵【追溯背景】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制造业”追求,意义。
【探究讨论】“怎么办”的角度,读。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答案】运用了排比论证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或: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手法,论述了工匠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强调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通过阅读文本,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人民版必修1高中历史《专题五第2节外交关系的突破》导学案
高中历史《专题五第2节外交关系的突破》导学案人民版必修1【预习培训】1.利用20分钟时间根据导学案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扎实掌握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完成知识框架构建和问题引导.2利用剩余20分钟完成预习自测与探究案。
并记下预习中存在的疑问。
【课标要求】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日建交的史实,并探讨改善的原因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通过回忆联合国成立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必然。
通过材料归纳分析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
【预习案】一、重返联合国1、背景:从三方面分析——美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中国。
(在教材上勾画)2、经过:①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周恩来拒绝。
②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二、中美关系解冻1、原因:(1)根本原因:(2)中美两国双方国家利益共同需求。
2、经过:中美建交过程。
时间事件意义1971.41971.71972.21978.121979.1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1)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2)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3)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积极推动。
2、标志:1972,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正式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义。
人教必修一Unit 5 课文理解导学案
必修一Unit 5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Activity 1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th your partner.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2. Do you like Chinese calligraphy? If so, what attracts you most about Chinese calligraphy?Activity 2Look at the picture on p.62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 Where di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rite down the symbo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How did ancient Chinese people write down the symbol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an you recognise the characters on the upper left side of the picture? Wh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tivity 3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its corresponding paragraph.Paragraph 1 A.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eveloped into different forms.Paragraph 2 B. The earliest written Chinese was a picture-based language.Paragraph 3 C. As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s having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Paragraph 4 D. Emperor Qinshihuang united the seven major states and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eveloped in one direction.Paragraph 5 E.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China is widely known for its ancient civilisation.Paragraph 6 F. Written Chines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necting China’s present andits past, especially Chinese calligraphy as an art form.Paragraphs 1-6 ____________________Activity 4Choose the right content from the box to complete the summary of the text.A. as an art formB. consisting of symbolsC. through its amazing languageD. as well as their writing systemsE. leading to different dialects and charactersThousands of years ago, written Chinese was a picture-based language 1. __________ carvedon animal bones and shells called longgu.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it developed into different forms as people were divided geographically, 2. __________. Emperor Qinshihuang of the Qin Dynasty changed all that when he united the seven major states 3. __________ so Chinese couldbe read by all Chinese people. The high regard fo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an be seen today i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4. __________ called Chinese calligraphy. As China becomes a greater global player, man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beginning to appreciate China’s culture and history 5. __________.答案Activity 1略Activity 2略Activity 3Paragraphs 1-6 EBADFCActivity 41-5 BEDACActivity 51. picture-based2. Shang3. characters4. direction5. writing6. means7. calligraphy 8. global affairsTips:Scan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寻读(Scanning)又称查读,是一种从大量的资料中迅速查找某一项特定信息而对其它无关部分略去不读的快速阅读方法。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角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高考导航1、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五、课时安排:4课时(姊妹课)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专题综述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瓦解的过程: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使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专题框架(三)知识梳理Ⅰ、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形成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概念:二战后,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基础:美苏均势(3)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4)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拉开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初步形成——两大阵营的出现(1)原因:①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②战时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③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根本原因)【合作探究】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外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一、课题:必修二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课型分析:专题复习课(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重点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和影响。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突出考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抢夺海外利益及争夺殖民霸主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着重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对生产力、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及对中国近代影响等)。
三、课时安排:姊妹课(5课时)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原因和条件(学生资料103)【合作探究1】材料1:在社会分工扩大的基础上,欧洲的城市和城镇日益增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4、15世纪先后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地和一些城市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首先在商品生产竞争中,手工业者中分化出富裕的手工业作坊主,成为资本家。
他们雇佣劳动者。
在欧洲城市中,封建主各等级间的附庸关系逐渐被资本家和工人间雇佣关系所取代。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逐渐发展起来。
商人阶级的出现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1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2 几个世纪以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其中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法与之竞争的,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实物,如糖,尤其是香料……当时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
它们(香料)能使在没有冷藏设备下容易变质的新鲜肉类和其他食物更为可口。
——A.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上册原因2西方对东方黄金、香料等贵重商品的需求材料3《马可.波罗行游记》中说:东方某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原因3《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搞(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教学目标: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四、考向瞭望1.英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2.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对中国近代政体的影响。
3.由法国的艰难共和之路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深刻性。
4.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民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要追溯民主政治文明的源头,我们就要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
雅典给后世留下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民主政治。
它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其开创的民主运行制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三)知识梳理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光荣革命1).背景(1)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壮大。
(3)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2、过程:1)、确立:《权利法案》【探究活动】结合材料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立法权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征税权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司法权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军事权《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力?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马
万民法
法
自然法
第三部分
持久统治的维系
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 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 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 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的征服。”
——[德国]耶林格
罗 马 法 的 影 响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 新局面。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
《标准》基本上按照这三个阶段的线索,要求学生 了解或掌握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史实: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新中
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及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这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历史知识
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 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 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 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本单元围绕着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所 取得的成就为核心,着重介绍古代希腊的民 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 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基本条件。
高中语文学科人教版必修一导学稿《阿房宫赋》教师版
三元整合教学模式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阿房宫赋》二、单元课型:文言文阅读课。
课型说明:本课属于文言文阅读课,教学的关键是在阅读体验课文情感中,揣摩文言词句意义和用法,领会韵散结合的韵律美和骈散结合的句式美。
学习结果的类型为基本阅读技能和高级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
因此,要求本单元的教学:(1)采取自上而下的阅读加工方式,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思考推求文本情感,揣摩领悟作者思想;(2)强调诵读,在诵读中明了词句意义,了解文体特征,掌握文章层次,发现背诵线索。
三、教学目标:1、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
2、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3、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
四、学与教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阿房宫赋》3课时。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阿房宫赋》一、课题:《阿房宫赋》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根据注释,能说出其生活的时代,及主要艺术成就。
2、了解赋体文章,能找出具体段落,领会散赋的韵散结合、骈散结合、铺陈夸张的特色。
3、熟读背诵课文,能准确默写全文。
4、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句中虚词“焉”、“之”(作动词)、“而”(表承接和转折)的意义用法,能从语境等角度推断多义、活用实词词义,能识别并正确翻译省略句。
5、探究文章思想感情,能找出议论文段,体会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结合注释①的背景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教学目标说明:目标3、4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贯穿教学全程;目标5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具有理解、记忆、背诵的线索作用,是教学的基础,应作前置处理。
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
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5。
第二、三课时完成教学目标2、4、3。
四:学习过程:(一)回忆原有知识1、以下两首诗歌是初中学习内容,对了解作者、理解课文有帮助,请阅读并回顾诗意。
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必修1第五单元导学案
【课标解读】
1.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结合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过程和意义;培养运用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疑自探】
知识点
问题
【探究解疑】
自探解疑
合探解疑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经济、阶级、思想、实践)
2.标志及内容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二、黎公社
1.背景
2.成立
3.措施
4.失败原因
5.历史意义
自探解疑
合探解疑
三、十月革命
1.历史条件(经济、社会、阶级、政党)
2.过程: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2)《四月提纲》
(3)七月事件
(4)十月革命
(5)巩固政权的措施
3.历史意义
质疑再探
【课堂总结—自编思维导图】
【应用拓展—自编练习】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导学稿(学生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学生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_________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及成因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的进步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
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二)专题框架(三)知识梳理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①国际背景:世界高涨;以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A)有利形势:a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b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c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d 新中国的成立(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②国内形势:(A)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B)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外交政策:【合作探究】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精品导学案:第5课
高中历史必修1导学案(人民版)编号:编写人:审核人:使用时间:【专题二学习导读】1、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
2、注意联系世界形势,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
3、注意将各次侵略战争联系起来,通过比较明确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如何一步步加深的。
第5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重点】列举历次列强侵华战争、条约、政策的史实。
【难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生存带来的危害性的分析。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读课程标准,带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习课文,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3、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课前预习案一、问题导学①什么叫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②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知识梳理(一)国门洞开1、鸦片战争⑴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⑵过程:时间起止⑶结果: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口岸协定关税⑷影响:①社会性质变化②主要矛盾变化③革命任务变化④经济结构变化⑤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了解一下)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4)影响:政治上: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②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经济上:①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经济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精品]5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导学案
课案(教师用)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新授课)海安县实验中鲍林【论支持】美国教育心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知识范畴相对较小的多种智能。
这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观,做到因材施教,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以瑞士儿童心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习论认为,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因此,教必须以生为中心,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与合作者。
叶澜教授“课堂生命说”认为课堂教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把课堂教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充满生命活力的教上,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教目标】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重难点】1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设计】课前延伸【知识梳】一、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显现。
2思想基础: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论为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一定思想基础。
3阶级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进一步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逐渐觉醒,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但是由于缺乏论的指导,运动都失败了。
但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另一方面吸收了人类思想三大论成果分别是德意志的古典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能说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记住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记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胜利的伟大意义。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及成因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的进步恶化。
原因是双方意识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
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
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二)专题框架(三)知识梳理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①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A)有利形势:a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b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c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d 新中国的成立(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②国内形势:(A)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B)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外交政策: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区别: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旧中国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3、新中国原因: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
4、认识:(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第一次建交高潮: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日内瓦会议:①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会议: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④内容: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⑤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5)万隆会议:1955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特点: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影响:A、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C、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作)。
【合作探究】“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是什么?1、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自主学习检测一】1.(2011·临沂调研)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
”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D 比较不同方针的内涵,理解材料内容可知是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方针,应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 (2009·深圳模拟)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边倒”的政策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企图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 新中国以安理会五个成员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D.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解析:C 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故C项说法错误。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3. (2009·江苏模拟)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几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
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中的发言( )A. 亚非万隆会议B. 日内瓦会议C. 布雷顿森林会议D. 第26届联大解析:B 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Ⅱ、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1、重大突破一——重返联合国(1)原因:①亚非拉发展中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力量的壮大,大力支持中国②美国:美国霸权地位衰落,孤立中国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根本)(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意义: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重大突破二——中美关系解冻材料一:1971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作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
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这一切使中国人感到苏联已经蜕变为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比美国更富有侵略性。
材料三:7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增长趋于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迫于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阅读以上三则材料,思考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1)缓和原因: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陷入侵越战争泥潭;②中国——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利于解决台湾问题热潮。
②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
③国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④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3、重大突破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标志: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义。
【合作探究】近代以来中日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演变:①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新中国成立后,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
③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
(2)影响因素:①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文化差异;领土、领海纷争,特别是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东海问题;中日历史问题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等。
②经济方面:两国以互补合作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两国在能源、制造等领域竞争的趋势也在日益加强。
③美国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自主学习检测二】1.(2011·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这个消息使我又惊又喜。
我从来未料到对华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的形式得到实现。
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
”这表明中美关系改善的特点突出表现为( )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解析:C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我们立即批准接受了邀请”,乒乓球队访华属于民间交往。
2. 1971年7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影响到中美关系的改善B. 继日本之后,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结束了对中国的敌对态度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影响世界格局的调整D. 不同意识形态的两个大国外交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解析:D A说法不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10月;B不正确,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美关系就已经开始走向正常化了;C不正确,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