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磁共振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科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科学中的应用一、前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以核磁共振现象为基础的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MRI技术因其无创、准确、不放射性等特点而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脑科学领域中,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MRI技术原理、MRI在脑科学中的应用、MRI的临床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MRI技术原理1. 医疗共振成像技术(Medic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MRI)MRI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的。
可将之分为医疗共振成像技术(MMRI)和磁共振波谱学(MRS)。
MMRI是一种利用高能量的影像设备使磁场固定而对人体进行成像的技术。
它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详细的影像结果。
凭借这种技术人们可以看到人的任一部位的X光图像或者断层扫描图像,以及类似各种肝胆、脑、脊椎、骨骼等内部状况的影像结果。
2. 原理MRI利用体内原子核的质子核或电子变换角动量所产生的旋转惯性,在外部强磁场和高频辐射下(称RF信号)发生共振,从而察知体内的构造和功能。
它利用情况静态磁场、梯度磁场和射频场与人体组织发生相互作用,获得水分子的信号。
对此,梯度磁场与射频场的正交的共振场可帮助医生观察、测量并分析组织、器官的解剖和病理学信息,从而得到图像。
三、MRI在脑科学中的应用1. 结构成像在脑科学研究中,MRI技术可以用于大脑的结构成像,提供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结构图像。
通过对结构成像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对人脑的各种区域和组织的位置、连通性、大小、分布等进行详细的研究,还可以进行以脑结构为基础的神经分析和模型的构建。
2. 功能成像与结构成像不同,功能成像能够提供脑活动的图像,包含了高度复杂的数据信息。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则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神经回路和计算架构。
大多数fMRI研究都是瞄准于脑活动方面,通过测量脑部各个区域的信号响应,能够探究各个功能区域的响应情况和功能网络的特征。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沿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沿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项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研究和治疗,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更准确、详细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文将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前沿。
首先,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
脑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创建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定位并识别病变区域,如肿瘤、血管阻塞等。
同时,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脑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其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心脏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诊断和治疗精确度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高分辨率图像,帮助医生评估心脏功能、心脏血流和心脏瓣膜情况。
此外,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并提供冠状动脉疾病的详细信息,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除了神经科学和心血管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肿瘤学、骨科和内分泌学等领域也应用广泛。
在肿瘤学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肿瘤,评估其大小和生长速度,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效果进行监测。
在骨科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骼疾病,如骨折、滑膜囊肿和软骨损伤等。
在内分泌学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定位肾上腺疾病、垂体瘤和卵巢疾病等内分泌腺体异常。
除了传统的医学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前沿还涉及到一些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可以测量人体组织微观结构的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对脑部白质疾病、脊髓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更早、更准确的诊断。
另外,心脏磁共振弹性成像则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评估心脏组织的弹性和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力求提高成像质量和获得更详细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磁共振常用技术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常用技术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
像学技术,通过利用人体组织对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不同响应来获得高
分辨率的图像,被广泛用于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
下面将介绍磁共振
常用技术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磁共振技术分类
1. 结构成像技术:包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FLAIR成像等,用于显示人体不同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2. 功能成像技术:包括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等,用于评估人体器官的功能状态和活动。
3. 成像后处理技术:包括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等,用
于进一步分析和诊断疾病。
二、磁共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1. 提高诊断准确性: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
清晰显示人体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疾病。
2. 无创伤性:相比X射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不使用
放射线,对患者无损伤,适合长期监测和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
3. 多种功能检查: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成像方式,如
T1、T2、DWI等,可以全方位检查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4. 临床研究应用广泛:磁共振技术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广泛用于临床研究,如神经科学、肿瘤学等方面。
总之,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推动医疗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技术能够更加完善和普及,造福更多的患者。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医学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以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在身体不同部位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研究及评估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MRI的原理、分类和医学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MRI的原理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在磁场中,原子核因为量子力学效应的作用,会产生自旋,这个自旋具有磁性。
若对物质进行放射激发,则原子核将吸收能量并进入激发状态,待刺激结束后,会产生相移,但方向大小不会改变。
在加磁场的作用下,不同位置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共振信号,通过测量这些共振信号,可以得出物质内部的信号强度和空间位置信息。
MRI的成像需要一个高强度静态磁场(通常是1.5T或3.0T)和弱变化的高频交变电场(通常是射频脉冲)。
磁共振信号是由梯度磁场作用下,被激发的原子核沿着空间坐标方向释放的。
梯度磁场的作用是制造空间上的微弱变化,使成像对象内部的原子核可以感受到梯度磁场的方向和大小,从而产生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MRI信号。
二、MRI的分类MRI按成像所需的时间长度可分为快速成像和慢速成像两类。
常用的快速成像技术有短时重复时间(Short Time Repetition,STIR)、体液抑制成像(Fluid Attenuation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等。
慢速成像技术有T1加权成像(T1 Weighted Imaging,T1WI)、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和常规序列成像等。
MRI按成像方式可分为断层成像和三维成像两类。
断层成像(Slice Imaging)是在一个平面内取得的图像,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各组织在某个切片上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在现代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技术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工具。
它能够为医生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帮助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那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它又有哪些广泛的应用呢?要理解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知识。
核磁共振成像基于核磁共振现象,这一现象涉及到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我们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其中,许多原子核具有自旋的特性,就像一个旋转的带电球体。
当这些原子核处于一个外加磁场中时,它们的自旋轴会像指南针在地球磁场中一样,倾向于与外加磁场的方向对齐。
然而,由于原子核的自旋量子化,它们只能以特定的角度与磁场方向对齐,形成不同的能级。
如果我们再向这个系统中施加一个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这个频率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进动频率相匹配时,原子核就会吸收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
当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会逐渐释放所吸收的能量,并回到原来的低能级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发射出一个射频信号,这个信号的强度和衰减时间等特性与原子核周围的环境有关。
在人体中,氢原子是核磁共振成像中最常用的原子核,因为它们在人体组织中的含量丰富,主要存在于水分子和脂肪分子中。
不同的组织中氢原子的密度和周围环境不同,这就导致它们在核磁共振过程中产生的信号有所差异。
通过对这些信号的检测、处理和分析,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人体内部的图像。
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中,有一个强大的磁体产生均匀的磁场,还有一系列的射频线圈用于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用于处理和重建图像。
在实际的成像过程中,为了获得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图像,通常会使用梯度磁场。
梯度磁场可以在空间上改变磁场的强度,从而使得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通过改变梯度磁场的方向和强度,并依次采集和处理信号,就可以获得三维的图像信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NMR)是体内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像技术。
从功能来说,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无放射性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提供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并且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以及该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概括来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的信号,将其转化成图像。
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静磁场存在的情况下,核自旋会沿着磁场的方向偏转。
经过特殊的射频脉冲激发后,核自旋会在特定的频率下吸收或放出能量。
这种频率称为共振频率。
因此,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对这种频率进行检测和记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探头产生一个弱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体轴。
探头发出一个射频信号,使人体组织中的核能够重新排列和旋转,同时向探头处辐射能量。
通过探头接收的放射能量,计算机可以生成一幅图像。
其中亮度和对比度反映了体内各个部位核磁场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为了在体内获得准确的影像,探头选择的位置和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影像的质量取决于体内核自旋密度、回波时间(信号保持时间)和T1和T2松弛时间(核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退潮时间)。
医生和操作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参数,才能确保成像的质量和可用性。
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肿瘤和疾病的诊断,还可以用于体内各种微观病理学研究。
常见病例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用于检测:脑部疾病、骨骼肌肉和关节疾病、心脏疾病、肺炎、肝脏和胆道疾病,以及肾脏和盆腔器官疾病等。
在研究方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还应用于神经学、心脏学、乳腺学、肝脏病学、肾脏病学、肿瘤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在神经学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神经病理学研究、脑功能神经影像学、运动神经影像学和脑结构影像学等。
通过对损伤部位和活动部位的扫描和记录,有助于对神经疾病的理解和治疗。
同样,在乳腺学中应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乳腺癌,可以准确性高将乳房内部组织层层透过,发现不易可以发现的肿瘤和对乳腺的感染等。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无创检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上的差异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和内部结构,从而获得有关人体疾病和异常情况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提高了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构成和内部结构。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即在外磁场中,原子核会预先进入能量较低的状态,而外加射频场会引起原子核的能级变化,当射频场停止时,原子核通过释放能量恢复到预先进入的能量状态,释放出的能量被检测器捕捉并转化成图像。
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器官原子核之间的信号强度和特殊性质不同,这种差异通过计算和处理后被显示在成像上。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学、心脏病学、肿瘤学、骨科、妇科等领域。
在神经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对脑部和脊髓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对中风、多发性硬化症、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在心脏病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包炎等疾病,对于评估心脏功能和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重要作用。
在肿瘤学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出较小的肿瘤和癌细胞分布,对于肿瘤的评估和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骨科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出骨折、关节炎等骨骼系统的疾病,对于骨髓炎、软骨损伤和脊柱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妇科领域,磁共振成像能够检测妇女的生殖系统和相关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癌等。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优势。
首先,磁共振成像所用的是非离子辐射,与X射线相比,无辐射危害,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伤害。
其次,磁共振成像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更明确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对于复杂部位的成像有优势,如脑、脊柱等。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从实用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入手,深入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1.1 核磁共振现象在磁共振成像中,利用的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组织置于较强的静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发生共振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
1.2 磁共振成像的成像原理在静磁场的作用下,利用射频脉冲对人体组织进行激发,然后测量组织中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分布,从而获得人体组织的高清影像。
二、实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2.1 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磁共振成像领域的热点之一。
高场磁共振成像可以提高信噪比,提高成像分辨率,对于小病灶的检测有着更好的效果。
2.2 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动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对于心脏、血管等的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手术前后的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3.1 脑部疾病的诊断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展现脑部结构和病变,对于脑梗死、脑肿瘤等的早期发现和定位有着重要作用。
3.2 心脏病的检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心脏的运动情况、心脏壁运动的异常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个人理解与观点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在临床诊断以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精准、高效,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总结通过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意识到其对于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利用强烈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高清晰度的图像。
MRI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节约医疗资源。
本文将介绍MRI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MRI技术是基于磁共振效应的原理设计的。
磁共振效应是指当一个原子核处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产生一个自旋磁矩,该自旋磁矩会和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如果外加一个无线电波,它会使相邻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同步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共振。
当外加的无线电波停止工作时,原子核的自旋磁矩会回到初始状态,这个过程叫做弛豫。
弛豫的速度取决于组织类型和组织状态,不同的组织类型和状态会有不同的弛豫时间。
MRI技术利用磁共振效应来获取图像。
首先,患者被放置在强磁场中的MRI机器里,MRI机器可以产生强磁场。
然后,磁共振成像机器会向患者施加短时、高幅度的无线电波。
这些无线电波会刺激原子核自旋磁矩,在无线电波的频率下发生共振。
当这些无线电波停止工作时,自旋磁矩会返回原始状态,并释放能量。
这个能量被接收线圈捕捉,并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的图像。
这些图像可以显示人体内的不同组织类型,例如脑组织、骨骼、肌肉、心脏等。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1.诊断癌症MRI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对于诊断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MRI技术可以检测患者身体内的肿瘤,判断它们的大小、位置和类型。
这些图像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肿瘤的有关信息,以便确定正确的治疗方式。
2.运动损伤诊断MRI技术可以检测身体内软组织和骨骼的病变,对于诊断运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当运动损伤发生时,MRI可以识别韧带、肌肉和软骨组织的损伤。
MRI还可以确定骨折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
3.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MRI技术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图像,对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诊断脑卒中、癫痫等疾病,MRI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最新发展趋势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在世界科技领域中,有一项技术备受瞩目,那就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在医学、生命科学和物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也是层出不穷。
今天本文将各位读者介绍一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最新发展趋势下的变化。
1. 多方位扫描成像技术传统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只能从横截面上观察身体的状态,但是,多方位扫描成像技术可以让我们从纵向和斜向的方向来观察身体的情况。
多方位扫描成像技术通过改变扫描角度和旋转扫描轴可以产生多方位图像。
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像技术人工智能将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带来不小的变化。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并识别不同的疾病。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3. 超高场强磁共振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也不断地改进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在磁场强度方面也在不断进行突破,现在已经有了7T和9T的磁共振设备,这些设备可以产生更精细的图像,更明确的疾病诊断。
4. 磁共振增强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磁场的作用下进行成像,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而扫描人体的构成和状态,现在,一种叫做纳米粒子磁共振增强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成像。
纳米粒子可以加强磁场,进而加强图像的显示效果,从而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疾病情况。
5.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核磁共振技术也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通过采集疾病细胞的图像,并且对比正常的细胞或组织,进而发现感染的部位,判断感染的情况。
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确诊非常重要,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医生们可以更为准确地诊断病人所患的疾病。
6. 成像技术的精细化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成像技术的精细化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分辨率和显示效果方面逐渐得到了提高,不同的组织和细胞可以更加精细地显示,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
未来,我们相信这个领域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突破,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简介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以物质原子核作为探测目标,观测原子核自旋磁矩在外加强磁场和射频电磁波作用下的共振现象得到的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强磁场和射频电场激发原子核自旋共振,并测量共振信号的空间分布及其强度,进而得到图像。
MRI技术具有无创、无放射性、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
二、MRI技术的研究与发展MRI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9年,美国科学家雷蒙德·达莱尔与保罗·莫里斯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构建了第一台MRI扫描仪,这是MRI技术的开端。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团队首次在人体上应用MRI技术进行医学检测,成功地捕捉了人类体内的第一张MRI图像。
此后,MRI技术的硬件和软件设备逐渐完善,成像速度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三、MRI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1. 诊断肿瘤病变。
MRI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内部的软组织,如肝脏、肾脏、心脏、乳腺等。
对于肿瘤等病变区域,MRI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协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MRI技术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最为重要的影像学工具之一。
对于中风、脑炎、多发性硬化等疾病,MRI技术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图像资料,协助医生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指导治疗。
3. 诊断心脏疾病。
MRI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成像,帮助医生检查心脏的大小、形状、结构和功能。
对于心脏萎缩、心脏瓣膜闭锁、心肌病等疾病,MRI技术可以在早期发现和诊断,提高治疗效果。
4. 检测运动器官病变。
MRI技术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和软组织等结构,可以发现和诊断各种运动器官的病变和损伤。
例如,MRI技术可以检测膝关节、脊柱、肩关节等部位的疾病,协助医生进行术前评估和术后恢复情况的监测。
磁共振成像实验技术的使用指南
磁共振成像实验技术的使用指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诊断技术,它利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获取人体组织的信号产生高清晰度图像,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MRI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向读者介绍MRI的基本原理、操作指南以及注意事项。
一、MRI的基本原理MRI技术基于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内部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进行检测,获取有关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信息。
具体来说,当人体处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在一定范围内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进而产生共振信号。
接下来,通过对这些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就可以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
二、MRI的操作指南1. 预约与准备:在进行MRI之前,需要提前向医院或诊所预约检查。
为了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守以下准备措施:- 根据医生建议,避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尽量保持空腹,以防止食物残渣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确保身上没有金属物品,如钥匙、手机、手表等;- 在穿着舒适的衣物之前,可能需要将硬币、银行卡等金属物品取出。
2. 检查过程:MRI检查通常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操作,而你则需要遵守以下指导:- 在进入MRI室之前,可能会被要求更换医疗服装,并佩戴金属探测器过检;- 耐心等待并听从技术人员的指示,保持身体静止,不要随意移动;- 在检查过程中,你将躺在一张宽敞的的床上,床会进入一个长方形的封闭空间,身体的一部分会进入磁场中;- 在进行图像采集时,需要静止不动,尽量放松身体,以确保图像质量。
3. 注意事项:在进行MRI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如果你对封闭空间有恐惧症或患有重度焦虑症,应提前告知医生,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不适感;- 如果你患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心脏瓣膜或其他植入物,应提前告知医生,以避免潜在风险;- 孕妇在进行常规MRI检查时并无明显危险,但原则上尽量避免在怀孕早期进行检查,以免对胚胎造成不良影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疗诊断方法。
它通过利用物质中的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在医疗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本文将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
在原子核中,存在着原子核自旋,它类似于一个带电的小磁铁。
当这些自旋的核在外加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会受到一个力矩,它们会围绕磁力线旋转,频率与外加磁场的频率相同。
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当这些自旋的核共振时,它们会产生一个磁信号,这个信号可以被接收器接收并转换为图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入一种含有氢原子的液体或气体,然后再将患者置于强磁场中。
因为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分中的氢原子会释放出磁信号。
这个磁信号会被共振频率与之匹配的电磁波激发并放大,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并转换为图像。
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被用于检查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例如:头部、胸部、腹部等部位。
以下是该技术的主要应用:1、检查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脑部,包括颅内结构和血管疾病。
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区分正常的脑部组织和肿瘤、感染等异常情况。
2、检查胸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肺结构、心脏等胸部内部器官。
同时,医生还可以使用这种技术来诊断心脏病、冠状动脉疾病等疾病。
3、检查腹部和盆腔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腹部和盆腔器官,包括肝、胆、胰、脾、肾、泌尿道、生殖器等。
这些器官都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检查。
4、检查四肢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四肢的软组织和骨骼结构。
医生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查看肌肉、韧带、关节等组织状态,如发现软组织损伤、肿物等。
三、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缺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它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和X射线。
同时,它能够提供非常详细的影像信息,能够诊断出很多其他诊断方法无法检测到的疾病。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检查。
它具有非侵入性、不放射性的特点,成为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诊断工具。
本文将对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
一、原理MRI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相互作用的原理,可以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非侵入性的成像。
磁共振成像的核心是利用人体组织中水分子的自旋运动,通过感知和记录水分子周围电子云环境的变化来生成影像。
当人体放入磁场中时,水分子的自旋将会与磁场方向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磁化强度。
然后通过外加一系列无线电波脉冲,使得水分子的自旋发生共振,此时可以感应到恢复的无线电波信号,进而构建出人体内部的三维结构。
二、应用1. 临床诊断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神经学中,MRI可以清晰可见脑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辅助诊断脑卒中、脑肿瘤等疾病。
在心脏学中,MRI可以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病变的情况。
此外,MRI还能用于诊断乳腺癌、肺部疾病、骨关节损伤等。
2. 科学研究磁共振成像不仅在临床诊断中有广泛应用,还在科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MRI技术可以观察大脑活动、神经连接等,探索人类认知、情感等复杂心理过程。
此外,MRI还被用于研究动物行为、植物生长等不同领域的科学问题。
三、发展前景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正不断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可以观察更微小的结构和病变。
今后,随着硬件技术和算法的提升,MRI的分辨率将进一步提高。
2. 功能成像除了观察静态的解剖结构,MRI还可以实现功能性成像。
通过观察特定信号变化来研究大脑功能活动及异常情况。
这使得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更为重要。
3. 快速成像目前MRI成像需要较长的时间,容易受到运动伪影等因素的影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_MRI
主磁体〔Magnet
• 主磁体是MRI的核心部分,它提供一个具有一定场强的均匀稳定的静磁 场.磁体性能的优势取决于其磁场的均匀度、稳定度和磁场强度.
• 永磁体使用磁性材料产生磁场.不用液氨液氮冷却,也无逸散磁场,系统 构造简单,运行成本低,不产生热,维护费用低.安装场地小、寿命长.场 强一般只能达到0.3T,且磁场均匀度受一定限制,稳定度受环境影响较 大.
• 超导型磁体是利用超导现象产生一个稳定的均匀的静磁场.在相应低的 温度下呈现超导现象,可允许通过非常大的电流而耗电极小,一般2T稳 定均匀的磁场强度在超导条件下很易实现.超导型磁体是目前最先进的 设备.
• 特性:高磁场、稳定性好、均匀性好
利用超导构成的磁共振可进行单核 成像〔氢核密度像,也可进行人体组 织多核成像.还能对人体组织进行功 能性诊断和生理生化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XX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其利用核磁共振对人体采集信号并给出二维或三维的重建图像,在临床医学诊
断上有独特优点.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又一重大进步. • MRI对比度高于XCT,而空间分辨率一般来说低于新型XCT,但对于中枢神经系
低.高强度的磁场MRI设备空间分辨率高,但图像对比度分辨率较低.对 于中强度磁场的MRI设备各项性能介于两者之间.
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组成
• 主磁体
——Magnet
• 梯度系统
——Gradient system
• RF系统
——RF system
• 计算机系统
——Computer system
MR工作流程图
统诊断,MRI无论在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都超过XCT. • 基本原理: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穿透,而中波成分紫外线、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导言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作为一种无创伤、高分辨率的检查手段,MRI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MRI技术,我们推出了《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医学从业者和学生更深入地了解MRI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1.概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和器官进行成像的高端医学影像学技术。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人体组织水分子中原子核自旋的共振吸收、辐射进行检测,再经过计算机重建,形成人体内部断面的生物医学影像。
2.技术原理MRI技术是利用RF脉冲和梯度磁场对人体内原子核的自旋状态进行干扰,然后根据原子核自旋状态的不同,生成不同的信号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
通过对成像过程中的信号采集和处理,可以获取不同组织的代谢情况和生理结构信息。
3.影像优势与传统的X射线、CT等医学成像技术相比,MRI成像具有无辐射、高对比度、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等诸多优势,特别适用于对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二、《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内容1.课程介绍本系列课程将全面介绍MRI技术的原理、操作技巧、影像解译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MRI技术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技能。
2.课程大纲(1)MRI技术基础知识(2)MRI影像操作技巧(3)MRI常见病症影像解译(4)MRI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案例分析3.特色与优势本系列课程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借助图文并茂的讲解,结合临床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MRI技术,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从而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和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学习评台。
三、对《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的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医学影像科学的从业者,我对《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非侵入式、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该技术利用电磁波与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特性,通过探测原子核的信号产生影像,从而得到对人体内部结构和病理状态的详细解剖和功能信息。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核心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原子核会对该磁场的方向产生定向排列,形成一个磁矩,这种过程称为磁化。
然后,通过向人体施加一组与磁矩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使原子核的磁矩产生翻转。
当停止射频激发后,原子核会逐渐恢复到初始的排列状况,发出一系列的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检测和分析后,可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X射线和CT扫描等影像学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MRI不使用X射线,避免了放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其次,MRI可以对人体组织进行分层扫描,可得到不同层次的解剖结构信息,精细度高于CT扫描。
此外,MRI对软组织和液体的对比度较好,能更好地显示脑部、脊柱和盆腔等关键部位的异常情况。
最后,MRI还可以通过改变扫描参数,获得不同类型的图像,包括T1加权图像、T2加权图像和MR血管图像等,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
首先,它被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
例如,通过MRI可以检测和评估脑卒中、脑出血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有助于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MRI还可用于诊断和观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此外,MRI在骨科、妇产科、神经科和肿瘤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限性虽然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MRI设备庞大且昂贵,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
其次,由于术前准备工作的复杂性,MRI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如清空肠胃、取出金属物品等。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
《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系列课程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一、引言在现代医学领域,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且重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MRI技术可以产生高质量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信息。
然而,尽管MR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其原理和技术仍然是许多医学从业者甚至普通民众感到神秘和陌生的领域。
深入了解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MRI技术的基本原理1. 核磁共振现象在进行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静磁场的作用下,原子核产生共振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这一现象是MRI技术能够成像的基础。
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了解了核磁共振现象,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信号,通过梯度磁场和射频脉冲来激发和采集信号,并通过计算机重建图像。
三、MRI技术的影像与应用1. MRI图像的特点通过了解MRI技术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MRI图像的特点。
MRI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对软组织具有优秀的成像能力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MRI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
2. MRI技术的应用领域MRI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神经科学、肿瘤学、心血管病学等领域。
通过MRI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患者的内部结构,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进行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的过程中,我对MRI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MRI技术的发展为医学诊断与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我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将会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总结实用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技术解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课程,通过对核磁共振现象、MRI技术原理、MRI图像特点及应用领域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医学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血容积指特定区域脑组织的血容量,通常用 ml/100g。 2、脑血流量:每单位时间内通过指定区域脑组织 的血液体积。ml/100g*min 3、平均通过时间:血流通过一个特定区域所需的 平均时间。 4、团注到达时间:团注对比剂团到达一个指定区 域脑组织所需的时间。 5、对比剂应用:GD-DTPA从扫描第4-5层起,注射 0.1-0.2mmol/kg,3-5s团注完毕。团注方式、速度、 用量以及患者全身血容量、心输出量影响血液动 力学参数。以正常侧为标准自体同次比较。
两种质子相位一致
反相位
同相位
(二)化学位移成像技术的实现 同相位TE=1000ms÷[147 HZ/T×场强(T)], 1.5T TE=4.5ms,反相位TE=同相位TE/2 =2.2ms, 选用双回波。 (三)临床应用 1、反相位图像的特点: (1)水脂混合组织信号明显衰减;水70%,脂 30%。 (2)纯脂肪组织的信号没有明显衰减。 (3)勾边效应:反相位图上,周围含有脂肪组 织的脏器边缘会出现一条黑线,把脏器的轮廓 勾画出来
3、主要意义 (1)减少伪影; (2)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 (3)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 (4)鉴别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 (二)与脂抑制技术相关的脂肪组织特性 1、脂抑制技术的机理: (1)脂肪和水的化学位移 (2)脂肪与其它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 2、化学位移现象:同一磁性原子核如果在不同分 子中,即便处于同一均匀的主磁场中,其进动频率 也存在差别,这种现象称为 ~。
2、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腹部脏器 (1)肾上腺病变的鉴别诊断,肾上腺腺瘤中常含 脂质,反相位图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 (2)脂肪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脂肪肝的诊断 优于常规MRI。 (3)判断肝脏局灶性病灶内是否有脂肪存在。 (4)肾癌和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
三、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一)扩散的基本概念 1、扩散:是指分子热能激发而使分子发生一 种微观、随机的平移运动并相互碰撞,也称分子 的热运动或布朗运动。 1)自由扩散运动。 2)限制性扩散。 DWI是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运动受 限制的方向和程度等信息,间接反应组织微观结 构的变化。
(一)对比剂首次通过法PWI的基本原理 团注对比剂(Gd-DTPA)后,血流首次通 过组织时引起T1或T2*弛豫率发生变化,导致组织 信号强度的变化。检测对比剂首次流经组织时引 起的信号强度变化,计算出组织T1或T2*弛豫率的 变化,该变化代表组织中对比剂的浓度变化,浓 度变化代表血流动力学变化,通过计算可获得组 织相对血流量(rCBV)、血容量(rCBF)和平均通过 时间(MTT)。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常用序列为 GRE-EPI T2抑制技术 (一)MRI检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1、脂肪组织的信号特点,有利于病变 的检出。 2、脂肪组织的信号特点,也可能降低 MR图像质量,影响病变的检出。 (1)脂肪组织引起的运动伪影; (2)水脂肪界面的化学位移伪影; (3)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了图像的对比, 如肝、骨髓; (4)脂肪组织的存在降低增强扫描的效果。
六、功能成像 MRI对组织磁化高度敏感的特点被用 来研究人脑的功能,特别是大脑各功能区 的划分,这就是磁共振功能成像,即fMRI。
1、生理学基础: (1)人脑可划分为许多精细功能区域,能设 计各种激发方案分别进行研究。 (2)在生理性脑活动与脑血流、脑血流容积 和能量代谢之间有着直接联系。fMRI就是通 过检测上述神经活动的伴随现象来建立脑功 能图像的。磁共振的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 辨率、无电离辐射可对脑的特性进行反复研 究。
二、化学位移成像 也称同相位/反相位成像,基于化学位移效应, 脂肪质子进动频率略低于水质子,进动频率差别 是恒定的147HZ/T。 (一)原理:钟表效应:激发→水与脂肪中 的质子12点相位相聚→关闭RF →相位离散, 6点 采集到的信号,相当于两种组织信号相减的差值, 图像为反相位图, 12点同相位。
2、b值及其对DWI的影响 b值:施加的扩散敏感梯度场参数称为b值 (扩散敏感系数)。b值越高对水分子运动越敏感。 b值增高带来的问题: (1)信号衰减明显,信噪比↓; (2)延长TE,进一步使信噪比↓; (3)梯度脉冲对周围神经的刺激。 小b值: (1)SNR高; (2)水分子运动不敏感; (3)其它运动使组织信号衰减。脑组织DWI,b值 800-1500 S/ mm2。
3、DWI的方向性:DWI只能反映扩散敏感 梯度场方向上的扩散运动,其它方向上则不能测 出。若在多个方向上施加梯度场 (6个以上方 向),则可对每个体素水分子的扩散各向异性做 出较为准确的检测,称为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可以很好的 反映白质纤维走向。
限制性扩散是对称的—各向同性扩散;限制 性是不对称的—各向异性扩散。白质纤维束。 (二)DWI的原理 RF → 相位一致,关闭RF →质子失相位,宏 观 横向磁化矢量衰减;施加梯度场→失相位, 致质子宏观磁化矢量衰减,MR信号下降。 SE-EPI180°RF两侧各施加一个梯度场,称其为扩 散敏感梯度场。失相位分两种情况:(1)无位移 的质子:无信号衰减;(2)位移的质子:失相位 使信号下降。 水分子经历磁场变化越大,则信号衰减越明 显,信号衰减越明显,说明其扩散越自由。
(二)临床应用 (1)脑组织PWI:缺血性病变、脑肿瘤。 (2)心肌灌注:心肌缺血、心肌灌注储备。 (3)肾脏血流灌注; (4)肝脏血流灌注等。
五、磁化转移技术 (一)原理: 施加偏离中心频率1000-1200HZ 的 饱和脉冲, 自由水质子不能被激发 ,蛋 白质分子和 结合水质子被激发,获得能量 传给自由水,这种能量传递称为磁化转移。 RF激发未饱和的自由水,而饱合者不能激 发。
1)优点: (1)少量增加扫描时间 (2)一次激发可完成三维容积内的脂肪抑制; (3)几乎不增加人体对射频能量的吸收。 2)缺点: (1)低场强机上不能进行; (2)对磁场均匀度要求高。 一般用于三维快速GRE序列,STIR序列采用 180°反转脉冲可增加STIR T2WI技术的特异性。 4、预饱和带技术:该区域的任何质子的信号 都受到抑制,主要用于抑制腹壁运动伪影响。
(二)MT技术的临床应用 1、TOF-MRA:抑制静止组织信号,但对血流信 号抑制少,小血管显示清楚,但扫描时间延长。 2、增强扫描:未增强组织信号抑制,增强组 织信号衰减不明显,增加对比。
3、磁化转移率的应用:MT与非MT扫描, 对同一感兴趣区进行信号强度测量,可计算磁化 转移率(MTR)。 MTR=(SI-SIMT)/SI,也可通 过计算机获得MTR图像。 多用于多发性硬化(MS)和阿滋海姆氏病 (AD)的研究。
4、扩散系数和表观扩散系数:DWI测出的不是真 正的扩散系数,因此把检测到的扩散系数称为表 观 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 ADC)。 ADC=In(SI低/SI高)/(b高-b低) SI低:低b值 信号强度,SI高:高b值信号强度(b值可为零)。 In表示自然对数,要计算组织ADC值,至少需要2 个以上不同b值。不施加梯度场,获得T2WI;施加, 获得DWI, TR无限大,TE 50-100ms,单层图像的 TA 10-100ms。 ADC 值越高, DWI图信号越 低。
水与脂肪进动频率差1.5T 220Hz,1.0T 147Hz, 0.5T 73.5Hz 2、脂肪与其它组织的纵向弛豫差别 (1)脂肪纵向弛豫速度最快,T1最短; (2)场强不同,T1值不同,1.5T,T1值约 250ms。 (三)MR常用的脂肪抑制技术 同一场强的MR机可因检查部位、目的或 扫描序列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脂肪抑制技术,不 同场强宜采用不同的技术。
2)缺点: (1)场强依赖性大,0.5T以下不宜采用; (2)对磁场的均匀度要求高; (3)大FOV时,周边区脂抑效果差; (4)增加了人体吸收射频的能量; (5)扫描时间延长,减少采集层数; (6)影响图像对比度。
2、STIR技术:常用的基于脂肪组织的短T1 技术。TI是T1值的69%,场强不同TI不同,1.5T TI=140-175ms ;1.0T TI=125-140ms ; 0.5T 85-120ms 0.35T 75-100ms 0.2T 60-80ms 1)优点: (1)场强依赖性低; (2)磁场均匀度要求较低; (3)大FOV扫描也能取得较好的脂抑效果。 2)缺点: (1)信号抑制的选择性较低; (2)SNR 低,TR延长,扫描时间延长; (3)一般不能用于增强扫描。
DWI通过测量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前后组 织发生的信号强度变化,来检测组织中水分子扩 散状态 (自由度及方向),可间接反应组织微观 结构特点及变化。 (三)DWI技术要点 1、DWI组织信号衰减的影响因素: (1)扩散敏感梯度场的强度:越大,衰减越明显; (2)持续时间:越长,衰减越明显; (3)两个梯度场的间隔时间:越长,越明显; (4)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自由度:越自由,衰减 越明显。
左手屈伸运动 (简单)
左手对指运动 (复杂)
(四)单次激发SE-EPI序列
(五)DWI的临床应用 1、脑:(1)超、 急、亚急性脑梗塞 DWI细 胞毒性水肿,高信号,较T1、T2早;(2)多 发性硬化活动期;(3)肿瘤、血肿、脓肿等。 2、其它:肝、肾、乳腺、脊髓、骨髓。 3、DTI:白质纤维束。
四、MRI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 PWI) 反应的主要是组织中微观血流动力 学信息。 方法:(1)对比剂首次通过法; (2)动脉自旋标记法。
3、频率选择反转脉冲脂肪抑制技术:特 点是即考虑了脂肪组织的短T1特性,又考虑了 脂肪的进动频率。 在RF前,对三维容积进行预脉冲激发,带 宽窄,中心频率为脂肪的进动频率,仅有脂肪 组织被激发,预脉冲略大于90°,因此从反向 到零所需时间很短,选择很短的TI(10-20ms) 则仅需一次预脉冲激发就能对三维扫描容积内 的脂肪组织进行很好的抑制,因此采集时间略 有延长,GE称为SPECIAL(Spectral inversion at lip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