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
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解析与答案近年来,考研政治的复习备战工作已经成为了许多学子备考的重要环节。
而政治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其深入理解和掌握在考研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进行解析,并提供相应答案,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考研政治。
I. 真题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2024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
本次真题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具体从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等方面展开。
下面将对真题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解析:1. 认识论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类认识过程、认识规律以及认识方法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出现了对认识的本质和认识方式的提问。
考生需要从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反射性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这一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思辨和实践经验进行回答,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辩证法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事物发展和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思维方法以及辩证法的实践意义等方面。
考生需要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在本次考题中,考生需要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历史进程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考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应用例子来加深自己的回答。
4.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面,是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主张历史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在本次考题中,涉及到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关系等。
考生需要明确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并能够分析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II. 答案解析在面对以上的问题时,考生需要在回答中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系统性理解和深入思考。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重点知识解答(一)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不是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识起源于经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
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
(2)关于“世界的可知性”命题,唯物主义者和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虽然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看作是精神活动,使认识脱离了客观现实。
例如,认为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是上帝赋予的观点,虽然也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这种认识是脱离客观现实的。
(3)对于“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
但对于经验来自何方,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首先产生的是感性经验。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认识起源于经验。
唯心主义则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的经验和感受,或是上帝赋予的,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
(4)“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
有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也论述了思维运动的辩证过程。
(5)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和一部分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都接受“认识起源于经验”,也都认为“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所以,以上三方面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主体和客体是指什么?主体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现象和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由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2.案例或记忆方法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都属于外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歪曲的还是真实的,都是对本质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假象,透过假象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二)一、选择题Ⅰ1.【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上的根本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反映论是所有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共同的观点,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本题中"建构论"、"内省论"、"选择论"作为认识的本质均是唯心主义的。
在这里,承认认识有建构、内省和选择的能动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把认识的本质归结为建构、内省、选择,就变成了唯心主义的观点了。
2.【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理解。
陆游的诗句反映了正确的认识要来自于实践即"躬行"。
选项A本身表述是错误的。
C、D是正确的,但与本题题干内容无关。
3.【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准确理解。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它的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不断发展的。
依据对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所以本题选A。
4.【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A。
5.【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真理的含义与特征。
真理具有三个特性,即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所以我们又说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和客观真理,这样的表述不能理解为有三个真理,真理只有一个。
就真理的绝对性我们说有绝对真理,就真理的相对性我们说有相对真理,就真理的客观性我们说有客观真理。
所以本题选择命题C,即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特征的把握。
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的人,它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就是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
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 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 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 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
33
5、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 认识论基础。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 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34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 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 和直觉(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 类似于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 它们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5
2、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 控制等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 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
13
பைடு நூலகம்
综上所述,可以 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 于首要地位,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它是认 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 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 活动,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 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 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识过程中存 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 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8
3、在世界怎样被正确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 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 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感性认识 割
裂 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检验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1)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超前与落后。
(2)认识指导实践的两方面效果:正确认识的指导和错误认识的指导的根本性不同。
二、认识的本质1、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错误:(1)唯心主义先验论(2)不可知论的怀疑论(3)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2)它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1)现象与本质的含义(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①两者相互对立;②两者相互联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形式①感性认识②理性认识(2)两者的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上升发展的条件:①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循环上升。
1、从认识到实践的意义:(1)检验认识的正误;(2)指导实践的目的。
2、认识是不断上升的运动:(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第三节真理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相互对立:正确与错误之分(2)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内容的客观性(2)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3、真理的基本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绝对真理: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的内容②任何真理都反映了世界的可知性(2)相对真理①任何认识在广度上都有待于扩展②任何认识在深度上都有待深化(3)两者的辩证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4)真理的辩证法对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态度的指导意义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的本性决定(2)实践的特点决定2、实践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标准性(3)割裂两者的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不可知论。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再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摹写性)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能动创造性)第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 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
考研政治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第四章一、实践的性质和基本形式 1、定义: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的两大优点第一,普遍性第二,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2、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4、实践是整个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首先,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从而逐渐改变和完善了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使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18马原判断50 解析版(订正版)
18马原判断题: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答案:对解析: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3.1848年2月,《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答案:错解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答案:错解析: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答案:对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全部问题。
答案:错解析: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答案:错解析: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是主观内容和客观形式的统一。
答案:错解析: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14.意识活动内容具有客观性,只能如实反映客观事实,不具有创造性。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考研认识论考点概括之认识的本质原理
认识论考点概括
⼀、认识的本质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①任何认识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②客体是认识的出发点。
没有客观对象就不能产⽣认识。
客体规定着认识指向和内容。
③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反对了唯⼼主义和不可知论。
2.反映是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①认识包含主体对客体的作⽤。
主体具有复杂的认知结构。
必然会运⽤其所有功能,对对象信息进⾏选择和重构。
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种创造性的反映。
不仅直观,⽽且抽象;不仅反映当下,⽽且反映未来;不仅是“摹本”,⽽且是“蓝图”。
③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受反映制约。
3.能动性与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统⼀
①实践是能动性与反映性统⼀的基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通过实践实现的。
②实践是联系主客体的真正中介。
通过实践,主体借助⼯具与客体发⽣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
③实践把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起来。
实践把客体提供给主体作为认识内容;实践⼜为主体提供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
恩格斯指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所引起的⾃然界的变化,⽽不单独是⾃然界本⾝。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四章疑难点答疑
马哲的第四章讲的是“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章中,历年试题主要考核考⽣的分析事物的能⼒,故本章历年来年年必有题,并且多数命制主观题。
本章的重点是“认识发⽣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及意义”、“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意义”、“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及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意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及意义”、“价值、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
认识论部分可扮演“理论重点”和“命题热点”兼于⼀⾝的重要⾓⾊。
考⽣在备考过程中要着重复习本章。
万学.海⽂针对本章的重要性,对部分考点、疑点进⾏精解。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具有相对性,⼈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有两⽅⾯的涵义:⼀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或⼈类的客观内容。
⼆是指⼈类能够正确认识⽆限多样的有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通常⼜称作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完善的特点。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者是辩证统⼀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在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的、永远不会被*的客观内容。
在绝对之中有相对,⼀切带有绝对真理性的认识,总是通过⽆数相对真理性的认识⽽表现出来。
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限过程。
割裂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会导致两种错误,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夸⼤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则⽚⾯夸⼤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容易导致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认识的本质 马原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马原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一本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反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自觉性。
因此,我们不能把认识简单地等同于感觉,也不能把认识简单地等同于直观的感性经验。
主体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不仅认识客体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主体还能够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认识,使认识更加符合客体的实际情况。
认识的本质还表现为它的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实践的水平、范围和方式不同,主体的认识水平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某一历史阶段的认识套用到其他历史阶段,也不能将某一学科的认识机械地应用到其他学科。
总之,认识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只有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为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解读: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级阶段,是⼈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的,两者统⼀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调查,获取⼗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第⼆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定的条件:
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性统⼀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觉⾏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四章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认识在主体改造 一、客认体识的的实主践体中、发客生体和本质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谁认识? 认 识 主 体
认识什么? 认 识 客 体
被动的、机械的、一次性的反映 能动反映论
意识反映客体,是积极的、能动的、 具有创造性的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要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 反映有所差异。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主观因素的构成
肉体 状况
生理器官
精神 状况
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实践是反映的基础
在主体改造客体的 实践中,作为主体的人 接触客体,于是产生反 映客体的认识活动。
结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二、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可知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一、认识的主体、客体和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客体是第一性的 主体的认识是第二性的 主体的认识依赖于客体一、认识的主体 Nhomakorabea客体和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被动反映论(或机械反映论) 认识就象“照镜子”一样,是消极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
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
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并不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
然而,就是在这种研究中,人们仍然重视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何种实际的意义。
实际上,大多数科学研究课题,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研究、认识和解决,从而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此,实践的发展就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生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客体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8. 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
实践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观因素,又具有客观的物质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能够使主观客观化、现实化,因而是认识客观性的基础和准绳。
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导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 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
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5.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选项。
28.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
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表达了他对感性和理性关系的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证人”这句话的含义。
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
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
其次,要正确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
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进行正确地评价,既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在认识过程中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2. 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
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觉、观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观自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真理,甚至还强调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为观念上的真理也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具有客观性。
但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客体,并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精神世界。
这种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神秘化、绝对化、客观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物。
所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仍然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鼓吹从主观到主观的主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