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病)

合集下载

2023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诊疗指南

2023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诊疗指南

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1概述系统性硬化病(sv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变硬和增厚为主要特征的结缔组织病。

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在 30~50 岁。

依据患者皮肤受累的状况将 SSc 分为 5 种亚型:①局限性皮肤型SSc(1imited cutaneous SSc):皮肤增厚限于肘(膝)的远端.但可累及面部、颈部。

②CREST 综合征(CRESTsyndrome):局限性皮肤型SSc 的一个亚型,表现为钙质冷静(calcinosis,C),雷诺现象(Raynaud’s phenomenon,R),食管功能障碍(esophageal dysmotility,E),指端硬化 (selerodactyly,S)和毛细血管扩张 (telangiectasia,T) )。

③布满性皮肤型 SSc(diffuse cutaneous SSc):除面部、肢体远端外,皮肤增厚还累及肢体近端和躯干。

④无皮肤硬化的SSc(SSc sine scleroderma):无皮肤增厚的表现,但有雷诺现象、SSc 特征性的内脏表现和血清学特别。

⑤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布满或局限性皮肤型SSc 与其他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同时消灭,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或类风湿关节炎。

2临床表现2.1早期病症SSc 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和隐袭性肢端和面部肿胀,并有手指皮肤渐渐增厚。

约 70%的患者首发病症为雷诺现象,雷诺现象可先于硬皮病的其他病症(手指肿胀、关节炎、内脏受累)1-2 年或与其他病症同时发生。

多关节病同样也是突出的早期病症。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烧灼感和吞咽困难)或呼吸系统病症等,间或也是本病的首发表现。

患者起病前可有不规章发热、胃纳减退、体质量下降等。

2.2皮肤几乎全部病例皮肤硬化都从手开头,手指、手背发亮、紧绷,手指褶皱消逝,汗毛稀疏,继而面部、颈部受累。

系统性硬化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系统性硬化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节痛/关节炎
关节疼痛、肿胀,可能导致活 动受限。
肺受累
咳嗽、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 肺功能检查异常。
雷诺现象
遇冷或情绪激动时,手指(足 趾)皮肤出现苍白、青紫和潮 红等颜色变化。
食管受累
吞咽困难、反酸、烧心等食管 症状。
心脏受累
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心 脏症状,心电图或心脏彩超检 查异常。
排除标准
弥漫性硬皮病
01
肢端硬化
开始于手、足远端近掌(跖)背面的皮肤。其主要特点为皮肤变硬、光
亮、绷紧,手指及掌(跖)关节屈曲挛缩。可伴有指端溃疡、甲周毛细
血管扩张、甲营养不良改变等。
02
弥漫性斑块
皮损常常开始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呈对称性分布。在疾病的演进过程中
,皮损的硬度减轻,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沉着,甚至形成典型的象
自身抗体检测
01
抗核抗体(ANA)
02
抗Scl-70抗体
03
其他自身抗体
多数系统性硬化病患者ANA阳性 ,但其滴度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性 不大。
是系统性硬化病的特异性抗体, 阳性率约30%左右,其滴度与疾 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如抗着丝点抗体、抗RNA多聚酶 抗体等,也可见于系统性硬化病 患者中。
组织病理学检查
线状硬皮病
皮损常沿肋间神经或一侧肢体呈带状 分布,可为单条或数条,长短不一。 有的可于前额正中部或一侧向头皮延 伸呈带状分布,如刀疤样,局部皮损 常开始即成萎缩性改变,皮肤菲薄不 硬,可紧帖于骨面上,局部皮温低, 无汗,毛发稀少,数年内可逐渐出现 片状硬化。
点滴状硬皮病
多发于颈、胸、肩背等处,约绿豆至 五分硬币大小,略呈凹陷性,多为单 发或3~5个,表面颜色为淡黄或象牙 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

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硬化症

的部位可将本病分为两种主要亚型,局限皮肤
型和弥漫皮肤型。
病因学
• 遗传因素
• 病毒
CMV 人细小病毒B19
• 环境暴露、药物和辐射
毒油综合症 嗜酸细胞增多性肌痛综合症(L-色氨酸) 二氧化硅 汞 重金属 有机化学药品(氯乙烯 苯 甲苯) 博来霉素 可卡因
发病机制
• 纤维化病变:
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合成过量的胶原
血管扩张“
消化系统
• 胰腺和肝脏:
不常见,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出现往往都与局限
性皮肤型SSc有关。胰腺外分泌腺受累可引起吸收不良 和腹泻。

• 肺部病变是SSc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主要是肺 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导致通气功能和换 气功能障碍,它是SSc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 因之一。
• 少数患者有胸膜炎。本病合并肺癌的发生率 较高。
• 慢性肾衰竭患者所发生的一种疾病
• 与肾脏替代治疗的类型或路径无相关性,部 分患者未行过透析。 • 特征:皮下脂肪消失、肢体皮肤发紧变硬及 大关节挛缩。皮下组织变硬或似”木棍“状 ,类似于筋膜炎,并在受累区硬斑样皮肤上 有蜡样斑,无雷诺现象和SSc标志性自身抗 体。
肾源性纤维性皮肤病—皮肤增厚和色素沉着
代谢性疾病
粘液性水肿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毒物或药物诱导硬皮病
氯乙烯 有机溶剂和环氧树脂 毒油综合症 博来霉素
嗜酸细胞增多性肌痛综合症(L-色氨酸)
系统性硬化症—概念
•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
皮肤增厚或纤维化为特征,并影响心、肺、肾
和消化道等多器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 在30`50岁。根据皮肤增厚的程度和病变侵犯

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护理

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护理
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摄入辛辣、油腻、生冷等 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增加纤维素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 的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控制饮食量
合理控制饮食量,避免摄入过 多热量,预防肥胖和心血管疾
病。
运动与休息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以增强 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保证充足休息
自我管理技能培训
总结词
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对于系统性硬化病患者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轻病情,延缓病程进展 。
详细描述
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包括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进行皮肤护理、如何进行关节保护、如何调整饮 食等。通过培训,患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能,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
对患者心理社会支持的忽视
心理压力与负担
SSc是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 患者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身体限制和 社会压力,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VS
社会支持不足
许多患者需要面对社会歧视、工作困难和 家庭关系紧张等问题,然而,目前缺乏针 对SSc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计划。
07
前瞻性思考与未来研究方向
护理资源的不足与分配问题
1 2 3
专业护理人员短缺
由于SSc的罕见性,专业护理人员相对较少,这 导致了患者可能无法得到及时和专业的护理。
地理分布不均
在一些地区,可能没有专门的SSc护理中心或团 队,这使得患者需要长途跋涉才能获得必要的护 理。
资源分配不公
在一些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SSc患者可 能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医疗和护理资源。
系统性硬化病(SSc)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雷诺现象、皮肤硬化和 疲劳等,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因此诊断较为困难。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
前体细胞增殖和成熟为内皮细胞的功能缺陷。
发病机制
血管细胞毒性因子 研究发现,某些SSc患者的血清对内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以下抗体、细胞因子、蛋白酶 和补体因子可能导致细胞毒作用: • 20%-30%的SSc患者循环中存在抗内皮细胞抗体。 • 抗TNF-α或抗TNF-β的单克隆抗体可阻断某些SSc患者血清的血管细胞毒性。 • 预先与蛋白酶抑制剂一起孵育可阻断某些SSc患者的血清活性。 • 免疫组化显示,在早期和晚期SSc患者受累皮肤的微脉管系统中,存在补体攻膜复合体
面具脸
SSc分型
主要的疾病亚型 — SSc传统上是根据皮肤受累程度、伴随的内脏器官受累形式,以及是 否存在与其他系统性风湿性疾病重叠特征进行分类。 1.局限性皮肤型SSc
患者通常表现为掌指(metacarpophalangeal, MCP)关节远端的手指肿胀,最终发展成 肘关节和膝关节远端皮肤硬化,脸部和颈部也有较小程度皮肤硬化,而躯干和四肢近 端不受累。 2.弥漫性皮肤型SSc 患者通常表现为手部肿胀,并伴有皮肤增厚向近端扩展至上臂、股部和/或躯干。
(A)近指间关节创伤性溃 疡。
(B,C)继发于小动脉疾
病的缺血性手指末端溃 疡。
(D)继发于血管疾病的手 指坏疽。
201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风湿病联盟制定的SSc分类标准
项目 向掌指关节近端延伸的双手手指皮肤增厚 (充分条件)
手指皮肤增厚(只计算较高分)
指尖病变(只计算较高分)
毛细血管扩张 甲襞毛细血管异常 肺动脉高压和/或间质肺疾病 (最高得分是2分) 雷诺现象 SSc相关自身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anti-Scl-70)抗体、抗核糖 核酸聚合酶Ⅲ抗体(最高得分3分)
雷诺现象 — 超过90%的SSc患者存在雷诺现象,但上述硬皮病样皮肤改变相关的其他疾 病却无雷诺现象

系统性硬化病的临床特征与病程

系统性硬化病的临床特征与病程
病情波动
在病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病情波动,包括病情恶化和 缓解。
内脏受累
随着病情的发展,内脏器官可能受累,如肺、心、肾 等,导致相应症状。
预后因素
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延缓病情进展。
内脏受累程度
内脏受累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患者年龄和性别
年轻女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并发症情况
如合并感染、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预后较差。
03
系统性硬化病的病程
病程分期
早期(肿胀期)
皮肤肿胀,可能伴随关节痛、晨僵、雷诺现象等 非特异性表现。
中期(硬化期)
皮肤逐渐变硬、僵硬和厚实,可能伴随内脏受累 。
晚期(萎缩期)
皮肤萎缩、变薄,可能伴随严重内脏受累和并发 症。
病程特点
病程长
系统性硬化病通常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病程可持 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04
系统性硬化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近端硬皮病,即指(趾)端至掌 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对称性 增厚、紧绷和硬化;可伴有雷诺 现象、关节痛和(或)内脏受累 。
次要标准
指端硬化,皮肤硬化仅局限于手 指和足趾远端;指端凹陷性瘢痕 或指垫变薄或消失;双肺基底部 纤维化。
诊断
具备主要标准或2条及以上次要标 准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病。
开发新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加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和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 量和预后。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系统性硬化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患 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护理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护理

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护理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曾称硬皮病、进行性硬皮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弥漫性结缔组织,以皮肤和某些内脏的小血管壁增生、管腔阻塞而造成皮肤广泛的纤维化和脏器功能不全为特点。

【病情观察】
1、观察皮肤紧张变厚、手指伸屈受限、张口及闭眼困难程度、皮肤表面温度。

2、观察有无关节周围肿胀、肌无力、肌疼痛、肢端硬化。

3、观察各系统症状。

消化道症状:干食吞咽困难、反酸、腹泻便秘交替。

心脏:呼吸困难、心悸、胸痛。

肾脏危象:视力下降、恶性高血压、头痛、呕吐。

【护理措施】
1、肢端保暖,避免外伤,加强皮肤清洁,避免使用碱性清洁剂,可涂甘油润肤。

2、食管硬化患者,饮食少吃多餐,进食后不可立即卧床,休息时采取头高脚低位。

3、防止受凉,避免肺部感染,不能自行翻身者应加强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

4、注意观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5、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吸氧。

【健康教育】
1、本病病因不明,治疗效果不明确,加强心理护理。

2、注意皮肤保护,避免外伤,预防受凉感冒。

3、加强营养,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避免呛咳、吞咽困难。

4、鼓励患者坚持适当的肌力锻炼,防止关节强直。

系统性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病因

系统性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病因

系统性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病因系统性硬化症(即硬皮病)的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纤维化、炎症和免疫过程。

SSc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

SSc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遗传因素似乎会影响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表达和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模式。

某些环境因素可诱发SSc样疾病,以及SSc与环境暴露的可能关联,提示某些触发因素可导致遗传易感宿主出现差异性的疾病表达。

遗传因素与SSc相关的最强遗传因素是MHC。

存在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与HLA单倍型DQ7、DR2(DRB1*1602)密切相关。

其他风险等位基因为DQA1*0501和DQB1*0301 HLA与某些SSc特异性自身抗体间也存在关联。

这些抗体包括:抗(核仁)纤维蛋白抗体、抗RNA聚合酶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PM-Scl抗体和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与SSc相关的非MHC基因遗传多态性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与抗原受体相关的B细胞表面蛋白(CD19)和PTPN22 最大型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评估了2753例SSc患者(主要是欧洲血统)和5171例对照者,识别了一些易感基因位点,包括HLA位点及CD247、干扰素调节因子5( IRF5)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STAT4)基因区域。

这些SSc易感位点都参与了免疫识别、固有免疫或免疫细胞信号传递。

GWAS发现IRF8基因多态性对SSc疾病易感性具有保护作用PTPN22基因多态性与SSc患者体内存在抗着丝点抗体和抗拓扑异构酶抗体有关TNFAIP3基因多态性与dcSSc有关,从而进一步与间质性肺疾病和肺高压相关BANK1是一种在B细胞上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底物,BANK1、STAT4和IRF5等位基因的组合与dcSSc的关联更紧密GWAS发现,参与T细胞活化的CD247基因多态性与SSc有关与肺高压和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有关的IL-23受体多态性NIP-1基因–GWAS发现TNIP-1基因(该基因编码NTFAIP3相互作用蛋白)多态性与SSc有关感染性因素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可能引发遗传易感宿主出现级联事件,进而导致SSc和相关自身免疫。

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生物制剂
如抗TNF-α药物等,可针对特定炎 症因子进行治疗,降低疾病活动度 。但价格昂贵,且需定期注射。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
物理治疗
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 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康复训练
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 、平衡训练等,可改善关节功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与支持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命。
消化道并发症
食道受累导致吞咽困难,胃肠道 受累引发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 良综合征等,影响营养摄入和吸
收。
预防措施与建议
早期识别与治疗
对系统性硬化症进行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监测与评估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
生活调整与自我管理
鉴别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进行鉴别。 此外,还需排除因药物使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XX
PART 03
治疗方法
REPORTING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充足睡眠和避 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
避免寒冷刺激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充足休息等。避 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
处理方法与注意事项
心肺并发症处理:根据病情给予吸氧 、呼吸机辅助通气、药物治疗等。对 于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可能需要考 虑手术治疗。
肾脏并发症处理:积极控制血压,保 护肾功能。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可 能需要采取透析等替代治疗措施。

系统性硬化症培训演示ppt课件

系统性硬化症培训演示ppt课件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 ,以改善身体状况。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
关节僵硬和疼痛
由于皮肤变硬和紧绷, 可能导致关节活动受限
,引发僵硬和疼痛。
吞咽困难
食道受累可引起吞咽困 难,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和体重下降。
肺部受累
肺部受累是系统性硬化 症最常见的内脏受累表 现,可导致呼吸困难、
心脏受累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 可进行心脏康复锻炼、药物治疗等。
05
生活质量改善措施
皮肤护理和保湿
温和清洁
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摩擦或刺激皮肤 。
保湿滋润
定期涂抹保湿霜或乳液,保持皮肤水分,防止干 燥和龟裂。
避免过度曝晒
减少在强烈阳光下暴露的时间,使用防晒霜保护 皮肤。
营养饮食调整建议
体重下降。
处理方法指导
关节僵硬和疼痛处理
吞咽困难处理
可采用物理治疗、按摩等方法缓解疼痛和 僵硬,必要时可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调整饮食结构和 进食方式,如采用软食、半流质食物等, 同时可进行吞咽训练。
肺部受累处理
心脏受累处理
肺部受累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 可进行呼吸锻炼、氧疗等辅助治疗。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局限性硬皮病
与系统性硬化症类似,但病变局限于 皮肤,无内脏受累。
弥漫性筋膜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 官和系统,与系统性硬化症有重叠症 状,但皮疹类型和内脏受累情况有所 不同。
一种以筋膜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疾 病,与系统性硬化症有相似之处,但 内脏受累较少见。
多学科协作的加强

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硬化症

建议结缔组织病患者长期服用帕夫林
帕夫林是从中药白芍中提 取出的植物药。其他药与 帕夫林联用,一方面可以 增强疗效,降低其他药物 剂量,减少副作用;另一 方面,可以防止药物对肝 脏的损伤。 属于慢作用药物,起效需 要40-60天,一般连续服用 3个月以上,可以明显观察 其疗效。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中间型
CREST综合征
①钙质沉着②雷诺现象③食管功能障碍 ④指端硬化⑤毛细血管扩张
重叠综合征
硬皮症与诊断明确的类风关、SLE、多发 性肌炎/皮肌炎同时出现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
雷诺现象伴硬皮病的临床或血清学特点, 但无硬皮病的皮肤增厚和内脏异常
临床表现
1
早期症状:最常见 为雷诺现象和隐匿 性指端和面部肿胀, 伴有手指皮肤逐渐 增厚。
系统性硬化症
Logo
Contents
1. 定义 2. 临床表现 3.治疗 4. 护理措施
定义:系统性硬化症又名硬皮病,是一种 原因不明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 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除皮肤受 累外,它可影响内脏。
说明:硬皮病是一组病谱性疾病,局限性硬 皮病的病变主要在皮肤,内脏不受累,位于 病谱的一端;硬皮病中的弥漫性硬皮病,伴 有多系统受累,位于病谱的另一端,;在两 极之间,可见一些中间类型。
2
3
皮肤
多系统受累
皮肤病变分期
分期 表现
水肿期 非凹陷型水肿,触之有坚韧的感觉
硬化期 腊样光泽,紧贴于皮下组织,不易捏 起 萎缩期 浅表真皮变薄变脆,表皮松弛
骨和关节
心脏
消化系统
多系统受累
肾脏
肺脏Biblioteka 其它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青霉胺
帕夫林

第八章 系统性硬化病

第八章 系统性硬化病

(二)次要指标 ①指端硬化:硬皮改变仅限于手指;
②指端凹陷性疤痕或指垫变薄:由于缺血性指端有下陷区,
指垫组织丧失;
③双肺底纤维化:标准X线胸片双下肺出现网状条索、结节、
密度增加,亦可呈弥漫斑点状或蜂窝状,并已确定不是由原 发于肺部疾病所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鉴别诊断 (一)局部硬皮病 特点为皮肤界限清楚的斑片状(硬斑病)或条状(线状硬皮 病)硬皮改变,主要见于四肢。累及皮肤和深部组织而无内 脏 和血清学改变。
二、局限型 特点为皮肤病变局限于手指、前臂远端,可有颜面和颈部受 累。内脏病变出现较晚。CREST综合征指手指软组织钙化、 雷诺现象、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硬指及毛细血管扩张,为本 病 的一种特殊类型。抗着丝点抗体(ACA)阳性率高。预后相 对 较好。
三、重叠型
特点为弥漫型或局限型系统性硬化病伴有另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其他结缔组织病。
第八章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SSc) 曾称硬皮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小血 管功能和结构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免疫系统活化和自 身免疫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 30~50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 病理 受累组织广泛的血管病变、胶原增殖和纤维化是本病的病理 特点。
实验室检查
◇血沉:正常或轻度升高 ◇高丙球蛋白血症(50%) ◇类风湿因子:阳性(50%) ◇Scl-70:弥漫型的标记性抗体(50%~60%) ◇ACA:多见于局限型,尤其在CREST综合征中多见。 ◇抗RNP、抗PM-SCl、抗SSA抗体可阳性
诊断 诊断标准(美国,1980) 具备下述主要指标或≥2个次要指标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硬化 病。 (一)主要指标 近端硬皮病: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趾跖近端皮肤增厚、紧 硬,不易提起。类似皮肤改变同时累及肢体的全部、颜面、 颈部和躯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性硬化病诊治指南(草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年06期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

除皮肤受累外,它也可影响内脏(心、肺和消化道等器官)。

本病女性多见。

发病率大约为男性的4倍,儿童相对少见。

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情况变化较大,从伴有迅速发展且往往为致命的内脏损害的弥漫性皮肤增厚(弥漫性硬皮病),到仅有少部分皮肤受累(通常只限于手指和面部)等均可见到后者进展慢,在内脏典型病变充分显露之前可长达数十年之久。

被称为局限性硬皮病或cREsT(calcin0sis,Raynaud S phenomenon,Esophageal dysmotility,clerodactyly,Telan —giectasia )综合征(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功能障碍、指端硬化和毛细血管扩张)。

此外还有重叠综合征(如硬皮病和皮肌炎重叠)以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等。

系统性硬化病有多种亚型,它们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各不相同。

一般以皮肤受累范围为主要指标将系统性硬化分为多种亚型。

本文主要讨论弥漫性硬皮病(diffuse scleroderma)。

系统性硬化病的分类如下:①弥漫性硬皮病:除面部、肢体远端和近端外,皮肤增厚还累及躯干。

②局限性硬皮病(1imitedscleroderma):皮肤增厚限于肘(膝)的远端,但可累及面部、颈部。

③无皮肤硬化的硬皮病sine scleroderma):临床无皮肤增厚的表现.但有特征性的内脏表现和血管、血清学异常。

④重叠综合征(in overlap syndrome):上述3种情况中任一种与诊断明确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同时出现。

⑤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ndifferentiat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雷诺现象伴系统性硬化病的临床和(或)血清学特点,但无系统性硬化的皮肤增厚和内脏异常。

1 临床表现1.1 早期症状:系统性硬化病最多见的初期表现是雷诺现象和隐袭性肢端和面部肿胀,并有手指皮肤逐渐增厚。

约70%的病例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雷诺现象可先于硬皮病的其他症状(手指肿胀、关节炎、内脏受累)1-2年或与其他症状同时发生多关节病同样也是突出的早期症状。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烧灼感和吞咽困难)或呼吸系统症状等,偶尔也是本病的首发表现。

患者起病前可有不规则发热、胃纳减退、体重下降等。

1.2 皮肤:几乎所有病例皮肤硬化都从手开始。

手指、手背发亮、紧绷,手指褶皱消失,汗毛稀疏,继而面部、颈部受累。

病人上胸部和肩部有紧绷的感觉。

颈前可出现横向厚条纹,仰头时,病人会感到颈部皮肤紧绷,其他疾病很少有这种现象。

面部皮肤受累可表现为面具样面容。

口周出现放射性沟纹,口唇变薄,鼻端变尖。

受累皮肤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

皮肤病变可局限在手指(趾)和面部,或向心性扩展,累及上臂、肩、前胸、背、腹和腿。

有的可在几个月内累及全身皮肤,有的在数年内逐渐进展,有些呈间歇性进展。

通常皮肤受累范围和严重程度在3年内达高峰临床上皮肤病变可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水肿期皮肤呈非可凹性肿胀。

触之有坚韧的感觉;硬化期皮肤呈蜡样光泽,紧贴于皮下组织,不易捏起;萎缩期浅表真皮变薄变脆。

表皮松弛1.3 骨和关节:多关节痛和肌肉疼痛常为早期症状。

也可出现明显的关节炎。

约29%可有侵蚀性关节病。

由于皮肤增厚且与其下关节紧贴,致使关节挛缩和功能受限。

由于腱鞘纤维化,当受累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时,特别在腕、踝、膝处,可觉察到皮革样摩擦感。

长期慢性指(趾)缺血,可发生指端骨溶解。

X线表现关节间隙狭窄和关节面骨硬化。

由于肠道吸收不良、废用及血流灌注减少,常有骨质疏松。

1.4 消化系统:消化道受累为硬皮病的常见表现。

仅次于皮肤受累和雷诺现象。

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受累,其中食管受累最为常见(90%),肛门、直肠次之(50%~70%),小肠和结肠较少(40%和10%~50%)。

①口腔:张口受限,舌系带变短,牙周间隙增宽,齿龈退缩,牙齿脱落,牙槽突骨萎缩。

②食管:食管下部扩约肌功能受损可导致胸骨后灼热感、反酸。

长期可引起糜烂性食管炎、出血、食管下部狭窄等并发症。

下2/3食管蠕动减弱可引起吞咽困难、吞咽痛。

组织病理示食管平滑肌萎缩.黏膜下层和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呈不同程度变薄和糜烂。

食管的营养血管呈纤维化改变。

1/3硬皮病患者食管可发生Barrett化生.这些病人发生狭窄和腺癌等并发症的危险性增高食管功能可用食管测压、卧位稀钡钡餐造影、食管镜等方法检查。

③小肠:常可引起轻度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由于肠蠕动缓慢,微生物在肠液中过度增长所致,应用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常能奏效。

偶可出现假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和呕吐。

与食管受累相似.纤维化和肌肉萎缩是产生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肠壁黏膜肌层变性,空气进入肠壁黏膜下面之后,可发生肠壁囊样积气征。

④大肠:钡灌肠可发现10%一50%的病人有大肠受累,但临床症状往往较轻。

累及后可发生便秘、下腹胀满、偶有腹泻。

由于肠壁肌肉萎缩,在横结肠、降结肠可有较大开口的特征性肠炎(憩室),如肛门括约肌受累,可出现直肠脱垂和大便失禁。

(~)CREST综合征:患者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1.5 肺部:在硬皮病中肺脏受累普遍存在。

病初最常见的症状为运动时气短、活动耐受量减低;后期出现干咳。

随病程延长,肺部受累机会增多,且一旦累及,呈进行性发展,对治疗反应不佳。

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动脉血管病变常同时存在,但往往是其中一个病理过程占主导地位。

在弥漫性硬皮病伴抗Scl一70阳性的患者中,肺间质纤维化常常较重;在CREST综合征中.肺动脉高压常较为明显。

肺间质纤维化常以嗜酸性肺泡炎为先导。

在肺泡炎期,高分辨cT可显示肺部呈毛玻璃样改变。

支气管肺泡灌洗可发现灌洗液中细胞增多。

X线胸片示肺间质纹理增粗,严重时呈网状结节样改变,在基底部最为显著。

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障碍,肺活量减低,肺顺应性降低,气体弥散量减低。

体检可闻及细小爆裂音,特别是在肺底部。

闭塞、纤维化及炎性改变是肺部受累的原因。

肺动脉高压常为棘手问题。

它是由于肺间质与支气管周围长期纤维化或肺间小动脉内膜增生的结果。

肺动脉高压常进展缓慢,除非到后期严重的不可逆病变出现.一般临床不易察觉。

无创性的超声心动检查可发现早期肺动脉高压尸解显示约29%--47%患者有中小肺动脉内膜增生和中膜黏液瘤样变化。

心导管检查发现33%患者有肺动脉高压。

1.6 心脏:病理检查80%病人有片状心肌纤维化。

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心悸、水肿。

临床检查可有室性奔马律.窦性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超声心动图显示约半数病例有心包肥厚或积液,但临床心肌炎和心包填塞不多见。

1.7 肾脏:硬皮病的肾脏病变以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及小动脉最为显著,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叶间动脉。

血管内膜有成纤维细胞增生、黏液样变、酸性黏多糖沉积及水肿。

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透明变性。

血管外膜及周围间质均有纤维化。

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及劈裂。

硬皮病肾脏病变临床表现不一,部分病人有多年皮肤及其他内脏受累而无肾损害的临床现象;有些在病程中出现肾危象,即突然发生严重高血压,急进性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处理,常于数周内死于心力衰竭及尿毒症。

虽然肾危象初期可无症状,但大部分病人感疲乏加重,出现气促、严重头痛、视物模糊、抽搐、神志不清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发现肌酐正常或增高、蛋白尿和(或)镜下血尿,可有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肾危象的预测因素有下列几点:①系统性硬皮病;②病程<4年;③疾病进展快;④抗RNA多聚酶IⅡ抗体阳性;⑤服用大量激素或小剂量环孢霉素;⑥血清肾素水平突然升高。

2 诊断要点2.1 实验室检查:①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血沉可正常或轻度增快。

贫血可由消化道溃疡、吸收不良、肾脏受累所致,一般情况下少见。

可有轻度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②免疫学检测示血清ANA阳性率达90%以上,核型为斑点型和核仁型。

以HEP一2细胞作底片。

在CREST综合征患者中,约50%~90%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在弥漫性硬皮病中仅10%病例阳性。

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患者往往倾向于有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皮下钙质沉积,比该抗体阴性者的限制性肺部疾患少,且它的滴度不随时间和病程而变化,有助于硬皮病的诊断和分类。

约20%~40%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清抗Scl一70抗体阳性。

约30%病例类风湿类子(RF)阳性.约50%病例有低滴度的冷球蛋白血症。

③病理及甲褶检查:硬变皮肤活检见网状真皮致密胶原纤维增多、表皮变薄、表皮突消失、皮肤附属器萎缩。

真皮和皮下组织内(也可在广泛纤维化部位)可见T淋巴细胞大量聚集。

甲褶毛细血管显微镜检查显示毛细血管袢扩张与正常血管消失2.2 诊断标准: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的系统性硬化病(硬皮病)分类标准,在保证临床研究病例的一致性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以此分类标准作为诊断标准但应注意到,不是所有系统性硬化都满足这个标准.另一方面,其他疾病也可有近端皮肤硬化,该标准不包括嗜酸性筋膜炎及各种类型的假性硬皮病。

ARA系统性硬化(硬皮病)分类标准如下:A主要条件:近端皮肤硬化:手指及掌指(跖趾)关节近端皮肤增厚、紧绷、肿胀。

这种改变可累及整个肢体、面部、颈部和躯干(胸、腹部)。

B次要条件:①指硬化:上述皮肤改变仅限手指。

②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消失:由于缺血导致指尖凹陷性瘢痕,或指垫消失。

③双肺基底部纤维化:在立位胸片上,可见条状或结节状致密影,以双肺底为著。

也可呈弥漫斑点或蜂窝状肺。

要除外原发性肺病所引起的这种改变。

判定:具有主要条件或2个以上次要条件者.可诊断为系统性硬化。

此外雷诺现象,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食管蠕动异常,皮肤活检示胶原纤维肿胀和纤维化,血清有ANA、抗Scl一70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均有助于诊断。

2.3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硬肿病(scleredema)、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及硬黏液水肿病(scleromyedema)相鉴别。

3 治疗方案及原则本病尚无特效药物。

皮肤受累范围和病变程度为诊断和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而重要脏器累及的广泛性和严重程度决定它的预后。

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阻止新的皮肤和脏器受累,而晚期的目的在于改善已有的症状。

3.1 一般治疗: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总的说来糖皮质激素对本症效果不显著,通常对炎性肌病、间质性肺部疾患的炎症期有一定疗效;在早期水肿期,对关节痛、肌痛亦有疗效。

剂量为泼尼松30~40 mg/d,连用数周,渐减至维持量l0~15 mg/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