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 (6)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优质课教案
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P14~1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一:比较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飞机、汽车、轮船、快艇、自行车和高铁的图片。
)大家都乘坐过这些交通工具吗?(预设:都坐过;有一些没坐过。
)你们认为哪种交通工具运动得最快,哪种最慢?(预设:飞机最快,自行车最慢。
)其他交通工具呢?我们应该如何比较?2.活动:出示教材P15“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图表,指导学生根据图表将交通工具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序,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3.小结:六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的运动得快,运动距离短的运动得慢。
【设计意图】用图表直观地呈现六种交通工具在1个小时内通过的距离长短,调动学生原有经验,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探索二: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1.提问:如果让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你们能比较出他们运动的快慢吗?(预设:比一比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走得更远。
)2.追问:如何保证他们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么知道他们运动的距离呢?(预设:可以让他们听指令同时开始运动,并同时停止运动,然后用软尺测量他们行走的距离。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4.小结:如果从不同地点出发,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距离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设计意图】两次口令,用于保证两名同学运动的时间相同;软尺分开摆放且方向不同,既能使两名同学从不同地点出发,又保证不能直接比较出他们运动距离的长短,同时也方便学生走直线和测量距离。
探索三: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两名同学运动的快慢1.过渡:如果让两名同学都沿着直线行走,从不同地点出发,而且出发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2.提问:这个情景和上一次活动的不同之处在哪里?(预设:上一次活动两名同学的出发时间是一样的,这个情境中他们的出发时间和地点都不相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6课时动物乐园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六课时动物乐园〖教学内容〗动物乐园〖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的“动物乐园”真热闹,快来看看,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件。
(教材第16页情境图)学生可能回答:•有2只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
•有3只小猴子在一起荡秋千。
•有4只小兔子在大树下玩耍。
……师:同学们的观察可不够仔细,老师可是发现了许多问题的,今天就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1、出示“动物乐园”图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师:你看到了些什么?各有几少?(学生:4个篮子,4只小白兔,5个萝卜,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2)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4、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1)认识同样多和“=”(兔子和篮子比)咱们先把兔子和篮子做比较,那么这两种东西,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科学】【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了解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3.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4.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重点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难点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猎豹追击羚羊视频资料。
观看视频。
激发兴趣,感受新知。
讲授新课聚焦: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我们知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这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比如上图中的羚羊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得足够远,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运动的距离不同:猎豹在追捕启动前,肯定和羚羊有一段距离。
运动的时间相同:羚羊很机敏,会随着猎豹追捕的启动而立刻逃跑,直至被捕到。
探索: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6种交通工具排序。
(活动手册)学生交流发言。
学生根据信息排序。
聚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发现:6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
根据课文图表中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将其编号和通过的距离排列名次。
①喷气式客机(900千米)②汽车(120千米)③快艇(100千米)④轮船(45千米)⑤自行车(15千米)⑥高速列车(300千米)名次记录表:相同时间内(1小时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B Let’s learn Let’s play
教学目标
1、 能够听、说、认读以下短语:Stop at a red light . Wait at a yellow light. Go at a green light。能够听、说、读、写短语和单词:stop wait traffic lights traffic rules
4、巩固和延伸
完成作业本中的相应的作业。
修改意见
教学感受
课题
UNIT ONE How do you go tht’s read C Story time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Let’s read部分,并能判断短文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2、能够理解C Story time 的故事。
教师用简笔画呈现两个情境:Bob家住在山上,山脚有一条河,河对岸有公交车站通向学校。 May家离学校很远,家附近有个地铁站,她的学校附近虽然没有地铁站,但有一条公路直通地铁站。
根据这种情况,让学生看图设计最佳上学路线,注意连词first next then 的运用。
请同学来说说他们的路线。
(2)朗读课文对话
(2) 利用上面的句子编一首chant.
(3) 各种形式读chant
(4) 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句子回答。
3、练习
(1) 听录音。
(2) 出示单词卡片,让学生根据单词卡片组织对话。
4、作业
(1) 英语作业本。
修改意见
儿歌导入
解释课题
3、帮助学生建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并了解不同国家交通规则的异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句型:In China/the US, drivers drive on the …of the road.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校园里的植物【教材简析】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样三种现象。
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一一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那么不能。
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
考虑到“溶解” 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
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
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能用“溶解” 这个科学词汇来初步谁认识生活现象。
[科学思维]用比拟的方法,结合现象能区别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O[探究实践]在实验中学会借助放大镜和搅拌的方法来观察和描述物体水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认识到可以用比照的方法观察现象;并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从结绳计数说起》示范课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第6课时从结绳计数说起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阶段认识自然数的最后一个内容,主要是结合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形成过程,了解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对自然数的意义与特征进行总结与概括,为后续系统地学习小数和分数奠定基础。
教科书编排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呈现了数的发展的三个阶段,首先介绍石子计数到结绳计数再到刻痕计数,了解计数方法逐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次介绍了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和中国算筹数码,了解符号表示数逐渐从具体到推象的过程;最后介绍了用印度-阿拉伯数字表示数。
这样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从计数和符号两个层面的1/ 7抽象过程认识自然数,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
第二个问题是对自然数的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
2.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计数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数的特征和认识十进制。
教学过程:2/ 7(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十、()、()、万、()、百万和()。
(3)720000 =()万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课件演示。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从结绳计数说起(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生2: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生3:72万。
环节二探究新知1.读一读。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计数的吗?读一读。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结绳或刻痕等方式计数。
师:请观察上面图片,说一说远古时代是如何计数的?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反馈,课件演示。
学生同桌交流,思考并回答。
生1: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结绳或刻痕等方式计数。
生2:石子计数:为了记录捕获猎物的多少,将石子和猎物一一对应的摆放,石子的个数就是猎物的只数。
生3:结绳计数:为了记录捕获猎物的多少,每打到一只猎物,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用来统计猎物的总数量。
人教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6 我看 教案(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6 我看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春天,万木发芽吐蕊,百花争相竞放,处处莺歌燕舞,令人陶醉。
诗人笔下的春天,更是千般妩媚、万种风情,既有“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灿烂,亦有“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暖,还有“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活力,更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希冀。
诗人穆旦笔下的春天,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全新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我看》。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读出音乐美。
◎读准韵脚。
快速圈出这首词的韵脚,体会声调的和谐。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ɑ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第二、四句又换韵为ɑ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韵;第五节又换韵为iu韵和i韵。
◎读出节奏。
边读边在书上划分朗读停顿。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2.探究活动二:感受图画美。
◎朗读诗歌,找出诗歌意象,概括意象特点,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茂盛、生机盎然②深邃、厚重③树木、花朵◎感受意境。
诗歌中选用的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诗人选取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等意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 圆的面积(一) 教案
第6课时圆的面积(一)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第14页)二、教学目标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估算和小组操作、讨论等探索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推导圆面积公式时的探索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PPT、被8等分的圆形纸片、被16等分和32等分的教具模型、剪刀学生准备:被8等分和16等分的圆形纸片、剪刀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什么叫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形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二、学习新课1.估算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指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面积(一)] 师:怎样知道一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下面两幅图,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派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根据第一幅图只能求出圆内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剩下的面积只能估算出来。
②根据第二幅图可以数整方格,但不是整格的就只能估算,这样圆的面积也只能估算出来。
教师归纳: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只能估算出圆的面积,根本不能知道圆的实际面积。
所以要想知道圆的面积,我们应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才比较准确。
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师:猜一猜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并说说这样猜想的根据。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①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因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②圆的面积可能与直径有关,因为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2)师:我们之前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都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那么能否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呢?(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问题2中被8等分的圆形纸片,再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图的过程。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教学设计教案实验步骤:(1)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30毫克),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
(2)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实验结论是什么呢?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拌有关。
温度能否加快溶解呢?2.探究温度能否加快食盐溶解实验目的:检验温度能否加快溶解。
实验材料:烧杯2个、食盐、冷水、热水等。
实验步骤:(1)取大约30毫克热水(60℃)填写实验记录表得出实验结论做温度能否加快食盐溶解实验通过填写实验记录表,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通过动手得到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拌有关。
通过实验验证温度能否加快食盐溶解和冷水各一杯。
(2)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两个杯子中,都不搅拌。
(3)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实验结论是什么呢?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想一想:什么是对比实验呢?两组实验中,除了一个需要研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余条件都相同。
上面探究搅拌和温度能否加快食盐溶解的两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
食盐可以通过上述两个方法加快溶解,那么怎样能加快水果糖的溶解呢?填写实验记录表得出实验结论学习什么是对比实验通过填写实验记录表,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通过动手得到实验结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水果糖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怎样选择实验材料?用多少水进行实验?(1)确定实验项目利用“活动一”中的结论进行对比实验,探究水果糖的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做搅拌是否影响水果糖的溶解实验。
做温度是否影响水果糖的溶解实验。
做颗粒大小是否影响水果糖的溶解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水果糖的溶解与哪些因素有关。
交流下实验结果是什么呢?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和将水果糖碾碎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6课。
总共由四部分组成:聚焦部分,由不接触小车使小车被吸引或者被推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探索部分,引导学生讨论汇总,形成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的四种情况,通过重复实验,发现并记录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研讨部分,学生结合实验记录表,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找出条形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再次通过实验发现其他形状的磁铁磁极间也有这样的规律。
拓展部分,通过“磁铁总是能够指示南北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磁场间的相互影响。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己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
有部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现磁极相互靠近有不同的作用力,但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较弱,无法概括总结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规律,因此,本节课学生对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模糊认识将作为本课教学的起点,使学生初步了解“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知道磁铁的“相同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磁极相互吸引”及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分析、发现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
[探究实践]能从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会通过重复实验来收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证据;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态度责任]在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中,表现出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能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干扰下的磁铁无法指示南北方向”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小车、条形磁铁、塑料支架、线[学生]1.每组提供、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磁铁小车、包有纸条的条形磁铁1.出示磁铁小车,我这里有一辆听话的小车,只要我用“魔盒”一指挥,就能让它听我的话。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验切入,引发有关光的反射规律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光的反射现象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研讨汇报。
3.讲解:我们将光源发出的光称为入射光,经物体反射后的光称为反射光。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入射光和反射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而且反射光会随着入射光的变化而变化。
探索与研讨4.小结: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
通过不断重复实验,使学生发现光的反射规律,从而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
探索二:光的反射规律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根据活动帮助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课堂活动记录。
2.交流: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将所完成光的反射路线图进行交流展示,通过对比多组光的反射路线图,引导学生总结正确的画法。
3.提问:你们成功地用镜子照亮阴影里的小球了吗?(预设:成功了。
)4.追问:回想调整镜子的过程,结合你们画的光的反射路线图,你们认为光反射的角度有什么规律?(预设: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有多大,反射光与镜面的夹角就有多大。
)5.讲解:如果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镜面的虚线,那么入射光线与这条虚线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这条虚线的夹角,我们把这两个夹角称为入射角和反射角,即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试着画出光反射的路线图,通过对比多组光反射的路线图,结合小组探讨,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拓展与小结1.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拓展部分内容,根据课堂时间酌情讲解利用光测距离的原理。
2.提问: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预设: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活动意图说明:唤起学生对校园植物的记忆,打开学生的思维。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和描述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有什么注意事项呢?学生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活动21.教师板书学生交流结果。
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活动31.教师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
2.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的安全。
3.注意倾听学生的交流,及时记录有意义的信息。
4.观察学生的记录情况,可以适当的进行指点。
活动意图说明: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41.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我观察的植物叫……,它生活在……,它的特征是……2.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问题?教师活动41.展示学生的记录结果。
2.还有什么新发现或新问题?3.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
第一单元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导学案学习内容校园里的植物学习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完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获得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主动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
2.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独立思考,解答一些问题,进一步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护。
学习资源铅笔、橡皮、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随堂记录学习过程学生活动12.说一说校园里都有哪些植物他们的特征是什么?学生活动21.讨论交流1.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和描述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有什么注意事项呢?学生活动31.在学生手册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6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并联系后项是100的比,体验了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了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尤其是百分数与小数的相互改写,为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必要的准备;还教学了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初步应用了百分数。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包括四个内容,依次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根据已知的税率求应缴纳的税款以及根据已知的利率求应得的利息,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编排了六道例题、四个练习,把全单元的内容分成四段教学,最后还有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1.以现实问题中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通过推理分析数量关系,探索算法。
解答例1的关键是理解问题的具体含义,教材借助直观的线段图,让学生思考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个问题是求实际造林面积超过原计划的公顷数相当于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产生先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4公顷,再求4公顷是计划造林面积16公顷的百分之几这样的思路。
或者先算出实际造林面积是原计划的125%,再得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5%的结论。
两条思路、两种算法都是把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看作单位1(即100%),在线段图上能清楚地看到,两种解法最终都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部分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练习一第1题利用已知的是百分之几求增长百分之几,或者利用已知的增加百分之几求是百分之几,通过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转化,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还带出了下降百分之几这个概念。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与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相比,后者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与实际造林公顷数相比,解决两个问题的算式中,被除数的意义不同,除数也不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精品教案(6课时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精品教案(6课时含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第1课时:中学序曲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探究中学时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2.认识中学生活对个人一生的重要性;3.了解中学生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4.提高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5.感受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体味角色变化的意味;6.体会成长的程度和价值连续性,感悟不同人生阶段的独特价值和意义;7.珍惜新生活,发展新观目标自我,确立新目标,开始新行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机遇不断成长;教学难点: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2.齐读教材序言中的文字——中学时代。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我们的中学时代更加精彩、更加阳光呢?今天,让我们共同研究第一课第1课时《中学序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的起点1.角色扮演——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对话(教材P2—3)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中学生与小学生两种身份的思考,带领学生发现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体味成长的意味,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
1)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学生和中学生,现场演绎对话,可以适当增加对话和旁白。
(提醒:需要教师澄清学生的真实身份,避免对扮演者造成影响)2)即兴采访: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了没有?为什么?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你对自己有哪些期待?提示:上了中学,我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身体会长高,会出现第二性征,心理也会逐渐成熟,但中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所以从身体的变化来看我们是长大了,但从心理变化上看,我们还没有完全长大。
总结提升:不管我们想不想长大,时间的指针不会倒转。
今天,我们已经从小学生长成了中学生,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新的生活和研究之中。
2.中学生活之初体验、初发现(教材P3—4)1)创设情境:播放舒缓的音乐,或者多媒体配上画面,比如校园风景、社团活动、师生风采等。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用6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实用6篇)供大家参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案序号:课题: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了解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3.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4.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教学难点: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观看猎豹追击羚羊视频资料。
二、探究新知聚焦:比较不同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我们知道,在相同距离内,可以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这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可以分别测出两个物体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比如上图中的羚羊和猎豹,在相同时间内,只有羚羊跑得足够远,才能避免被猎豹捕杀。
运动的距离不同:猎豹在追捕启动前,肯定和羚羊有一段距离。
运动的时间相同:羚羊很机敏,会随着猎豹追捕的启动而立刻逃跑,直至被捕激发兴趣,感受新知。
聚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到。
探索: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下面6种交通工具排序。
(活动手册)我们发现:6种交通工具都运动1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
根据课文图表中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将其编号和通过的距离排列名次。
①喷气式客机(900千米)②汽车(120千米)③快艇(100千米)④轮船(45千米)⑤自行车(15千米)⑥高速列车(300千米)名次记录表:相同时间内(1小时内),喷气式客机通过的距离最远,是第一名。
自行车通过的距离最近,是最后一名。
按从快到慢的顺序排名: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6课《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第一单元第6课《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6课的内容。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以及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进行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时,可能会对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有所混淆,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培养学生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2.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3.教学用具(如分数计算器、纸张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兴趣。
例如:“小明有2/3的苹果,他又得到了1/4的苹果,请问他现在有多少苹果?”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展示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计算。
操练(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个别辅导。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分数混合运算问题。
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的理解。
新教科版2021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6光的反射现象》教案
6.《光的反射现象》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6课。
在前几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始研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当光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本课教学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即探究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
本课利用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进行归纳概括。
不断重复实验,发现反射规律,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并试着在活动手册上画出光反射的平面路线图并可得到光的反射规律:光遇见镜子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入射光在镜面发生反射;入射光是直线传播,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拓展部分通过“科学家测量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光的反射原理不仅广泛运用在生活和生产中,甚至还能解决高科技领域的问题。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对于光的反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其含义,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
学生经常玩这样的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
学生在这些游戏中,已经对光的反射规律有初步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
●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与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1课时2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教材第2页的例1、第3页的“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1、第2、第3、第6题。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画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感受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形状及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每组一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课件、投影等。
老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物体。
1.画一画,揭示概念。
(1)出示长方体积木。
提问: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长方形老师用长方体积木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
(2)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物学具,照老师的样子沿着物体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
(3)把小组中画得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投影展示,并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
(4)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并按顺序板书它们的名称。
2.仔细观察,感知特点。
(1)自己观察,两人互说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2)汇报交流:长方形是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正方形是4条边一样长。
三角形有3个角,三条边。
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
圆是没有角的……学生如果还说出其他特征要给予肯定。
如: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一样……(3)重点区分圆和球。
当学生把圆说成球时,老师马上拿出准备好的球,沿横截面切开,让学生感受到球的横截面是一个圆。
圆和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出图形。
课件显示“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形。
用同样的方法抽象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记忆想象。
①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贴在黑板上。
②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这四种图形的样子。
(老师说图形名称,学生想)③让学生闭眼,然后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图形,由学生判断它的表面的形状。
④出示大小和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让学生辨认。
(3)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物体。
先两人一组说,再集体交流。
1. 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可在小组里说说。
老师巡视指导。
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
如有的学生经常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
”或者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体。
”老师要及时纠正,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利用所学的图形画他们想画的东西,老师不要干涉。
最后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交流,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都用了哪些图形。
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先让学生自由观察画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然后老师提要求把图中的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涂成下面各自对应的颜色(或涂你喜欢的颜色,注意相同的图形涂相同的颜色)。
4.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 )里。
先让学生自己填,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5.练习一的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蜻蜓图,自己完成。
然后老师组织检查交流。
6.练习一的第6题,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1)老师说要求。
(2)学生动手圈。
(3)集体交流。
如哪个题争议较大可拿实物亲自画画。
1.连一连。
2.○○▭△▯○△▱▱□▭△▽○△▭(1)○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有( )个。
(2)( )最多,( )最少,( )和( )同样多。
(3)△比□多( )个,○比△少( )个。
课堂作业新设计1~3.略4.长方形:①、⑤正方形:②、④平行四边形:③5.长方形:1个正方形:4个三角形:2个圆:5个平行四边形:4个6.略思维训练1.2. (1)4142 5(2)△□○▭(3)4 1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有4条边,每条边都相等。
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圆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封闭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平行四边形也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对角相等。
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陌生。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
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
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
2.借“交朋友”的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生动、有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第2页,先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借助立体图形作为工具描画出平面图形;再分类整理,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抽象出其平面图形,给出名称;然后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平面图形,并能进行表述。
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结合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通过拿实物来画一画,引导学生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
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教材第3页的例2和“做一做”、第4页的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4、第5题。
1.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
2.认识七巧板,并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3.在认识、拼组图形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和七巧板,能创造性地拼组图形。
每一组一袋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一幅七巧板、课件、投影等。
1.老师出示右图。
提问: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分类方法一:把由线段围成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分一类,把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分为另一类,共分成两类。
分类方法二:共分为五类,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五大类。
2.按序号分别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这几个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正方形,它就是七巧板)3.老师谈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和这些平面图形做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
老师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拼组1.教学例2。
(1)用图形摆一摆。
你能用手中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些更大的三角形或其他图形吗?用长方形呢?老师提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如果这两个三角形不是完全一样的,还能这样拼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2)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
学生可以按老师提供的图样,也可以自由想象、自主探究。
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教学例3。
(1)出示七巧板课件,老师指七巧板上的每个图形,学生说出它的名称。
老师总结七巧板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和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2)用七巧板上的图形拼三角形,可以怎样拼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七巧板进行拼摆。
集体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用4个◣和4个◢拼一拼。
2.练习一的第5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1.略2. 8思维训练图中共有7个长方形。
教材习题练习一 4. (1)对折后形成的两个图形完全相同。
(2)略1.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晰,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
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合力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拼图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师生一起拼图形(用三角形),在拼的过程中,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二是按要求进行拼图比赛,学生“玩”得很开心,拼组出来的图形五彩缤纷。
学生在拼组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了,这里主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的延伸,同时也是后面要学习的内容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创境引入)1.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计算机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
图形王国有许多有趣的图形,你们想去那里玩吗?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生1:平面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生2: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五种平面图形)2.揭示课题: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用这些学过的图形,可以拼组成许许多多漂亮的图案(课件出示:汽车等图形),同学们也想试试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