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角度
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
•
——11年南京一模
• 4、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 (动静相生,流红叶匆匆,点白云悠闲)
• 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 对白鹭作动态描写。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江苏
•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 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 艰难的忧虑。
渲染气氛; (2)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结局; (3)对人物,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4) 对主题,突出、深化主题等。
提问方式
•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
•
——06江苏第14题
•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
——11年扬州冲刺卷3、
鉴赏景物描写
考点解读
1、鉴赏古诗文的表达技巧 2、注意散文运用描写手法的灵活性; 3、注意小说中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
有关(环境景物)描写的分析:
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描,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虚实,哀乐,远近,
感觉(听视触嗅味觉,或绘声绘形绘色)等; 手法:修辞、表现手法及效果 顺序:时空远近点面; 作用: (1)对环境,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 ,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 “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 ,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2.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4.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
5.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语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时空角度。
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层次分明。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形象也会呈现千姿百态。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诗歌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角度
1、内容角度: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可以从情节、主题、意象、抒情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2、形式角度: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可以从格律、结构、押韵、修辞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形式。
3、意境角度:从诗歌的意境来看,可以从诗歌的气氛、情绪、色彩、空间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意境。
4、思想角度:从诗歌的思想来看,可以从诗歌的主题、观点、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来分析诗歌的思想。
二、诗歌鉴赏的方法
1、细读法:仔细阅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思想等要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
2、比较法:将诗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优势。
3、对比法:将诗歌中的某些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综合法:将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思想等要素综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整体意义。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写景角度
写景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通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者人物场景。
写景诗以
景物为载体,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表达。
从写景的角度来
鉴赏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美和内涵。
从自然景物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敏感感受。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山水、花草、天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展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比如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披云峰下转烟波,
簇画楼台高凤池。
万里阴山一半雪,三更归火一条龙。
”诗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
了苏轼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的追忆之情,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然景
物的敬畏和感怀。
从人物场景的角度来鉴赏诗歌,可以解读出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悟。
在古典诗歌中,人物场景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人生、对情感、对道德的思考。
比如
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对人物场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沉浮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坚韧和执
着。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
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需要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感悟。
因此,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首先,全景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从一个全景的角度去描写一个地方,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丰富的形容词来让读者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气息、风景和人文特色。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全景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楼前的水、远处的山和城市的人文景观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其次,局部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的描述来让读者感受到它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一首局部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雨点和春花的细节来表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喜悦和敬畏之情。
再次,意象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以意象为核心来描写景物,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首意象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对大海、春天和花开的意象进行组合,来表达作者对于生命、自由和美好的追求和向往。
最后,综合式描写。
这种描写方式通常会综合以上三种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对全景、局部和意象进行有机的结合和调和来呈现出一幅全面、深刻和富有内涵的描写画面。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综合式描写的诗歌作品,通过描写大草原的全景、野花的细节和生命的哲理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生命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对不同诗歌作品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意义,也可以更好地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 合,扩大意境,深化离别〔感主客伤移位的〕 情绪。
方法探究
五、远与近的结合
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上下、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清楚。
色彩清楚 画面美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 维?田园乐? 红绿相映,色彩清楚,让人联想到一夜 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 覆盖在假设有假设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
方法探究
〔2〕声色结合〔视听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 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 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 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突出了雪之大。
鉴赏诗歌写景角度,除了色彩角度、声色结合外,还要注意嗅觉〔气味〕 触觉和通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视觉 嗅觉 通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村居书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视绝觉句?嗅觉 触觉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 由高到低
由上而下 由内而外 俯视仰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清楚
方法探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点与面的结合
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 物周围的联络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饱满,更有特色。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
诗歌的写景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远近结合:写景时既有远处的视角,又有近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层次感和空间感。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远望长城,千山万水,如龙盘旋,如蛇蜿蜒”和“近看古道,青苔满地,石径依稀,人迹罕至”,通过远近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丽的长城和荒凉的古道。
2.高低结合:写景时既有高处的视角,又有低处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深度感。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通过高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壮阔的草原和悲伤的人情。
3.上下结合:写景时既有上方的视角,又有下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立体感和生动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万山磅礴来势如山倒,江水翻腾空凌空腾跃”,通过上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4.前后结合:写景时既有前方的视角,又有后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连贯性和变化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通过前后结合的方式,展现了黄河奔腾不息的雄伟景象和饮酒作乐的情趣。
5.内外结合:写景时既有内部的视角,又有外部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景色的
多样性和丰富感。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宫廷女子的闲适和孤寂。
总之,诗歌中的写景角度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表现方式,可以展现
出诗人眼中的美丽和情感。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
二、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高中语文古诗写景: 诗歌写景角度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方法复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诗歌景物描写方法题的答题规范。
3.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一)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
②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四、虚实角度: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 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 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 化主题,使诗歌更加精彩。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 把不同色 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 中有 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 写景特色。例如:王维 《田园乐》中“桃 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红绿相 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春 雨过后鲜艳的 桃花盛开, 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水烟之中的迷 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七、正侧角度: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 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 入手,而是 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 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 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 运用,可以使 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例: 蜀道难 李白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三、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 们在赏析时, 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 析到位。 例: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多感觉角度结合,突 出了雪之大。
五个鉴赏写景的角度:
六、点面角度: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 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周围的景物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 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 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 结合, 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词鉴赏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反复、设问、反问……2、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映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意象叠加(意象组合)、白描、工笔、细节……3、多角度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多种感官结合(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诗歌鉴赏中“写景特色”题答题结构:常见的写景手法(术语)+结合诗句解说+融情入景+表达的情感★答题注意:①分条作答②总+分★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用典、想象、联想、起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以景作结、顺叙、倒叙插叙等。
③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过渡)、呼应(照应)、伏笔、铺垫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场所。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为下文作铺垫。
3、交代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4、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5、暗示社会环境、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等。
6、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诗词鉴赏中写景的角度:①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等的变化及其结合。
②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绘形、绘声、绘色。
③其他角度:虚实结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等。
诗歌写景的角度
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
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2)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视与听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