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视角下的PPP最优控制权配置探讨_张喆
契约理论基础上的财务治理机制研究
契约理论基础上的财务治理机制研究姓名:潘魏灵2.1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
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次n“、威廉姆森、张五常瞪副等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该理论主要观点:一是企业的契约性,即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
契约有两个含义:交易者拥有明确的产权(财产的所有权);企业是由不同财产所有者组成的。
企业的所有权不等同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指的是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而企业所有权是指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市场是与企业相对应的另一种契约形式。
科斯认为,市场与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由非人格化的价格完成,而企业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
张五常认为: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的形式;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仅仅是一种契约取代另一种契约;企业契约是契约选择的结果。
二是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
“完全契约’’是使相关决策取决于所有可证实变量的契约,这些变量包括各方可能的关于他们的价值、成本等的披露。
不严格使用术语,如果像最优契约一样使各方产生相同的支付,人们也会将本来不完全的契约称为完全契约。
“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契约不可能是完善的。
现代契约理论认为所有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
三是由此导致的所有权的重要性。
由于企业契约的不完全性,所有的“收益权"和“控制权"不能全部合同化,必然出现“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问题,即“企业所有权”问题。
契约的不完全性意味着存在一系列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布。
理解契约的不完全性,是认识公司治理进而财务治理的关键环节。
企业契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分支是:交易费用也称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侧重研究诸如企业存在的原因及企业的边界等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产权理论以产权制度为研究重点;代理理论以企业内部结构及企业中的代理关系为研究重点。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札记
《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书籍背景与作者介绍 (2)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3)二、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 (4)2.1 法律形式的经济学分析 (6)2.1.1 规则与产权 (7)2.1.2 市场与政府干预 (8)2.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规制 (10)2.2.1 制度设计与执行 (12)2.2.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 (13)三、法律形式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14)3.1 法律形式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16)3.1.1 信息传递与透明度 (17)3.1.2 风险分配与激励相容机制 (18)3.2 经济行为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0)3.2.1 市场竞争与合作 (21)3.2.2 政府政策与法律变革 (23)四、法律形式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24)4.1 法律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5)4.1.1 保护产权与激励创新 (27)4.1.2 规则制定与市场秩序维护 (28)4.2 经济发展对法律形式的影响 (29)4.2.1 市场需求与法律改革 (31)4.2.2 政府角色与法律制定 (32)五、结论 (34)5.1 研究总结 (35)5.2 研究展望与建议 (36)一、内容概述《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是一本深入探讨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著作。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法律的形式主义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为读者揭示了法律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法律的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合同理论等。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者阐述了法律形式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强调了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本章探讨了法律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现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作者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旨在为法律与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法律与经济学相互影响的关系。
市场分割与盈余管理—基于不完全契约论
市场分割与盈余管理—基于不完全契约论作者:王怡芳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考察市场分割是否会影响其所在地企业的盈余管理。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由于市场分割导致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寻租和博弈行为,会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增强,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关键词:市场分割;盈余管理;不完全契约1 引言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与财务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而盈余管理也是近20年来财务和会计领域的热点,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却是个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
现有的文献主要从内部控制、董事会特征、外部审计意见等角度来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鲜有文献从外部市场环境的角度来研究盈余管理。
会计基础条件与整个经济、法律、政治的基础条件是互补的,经济、法律和政治体系可以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直接影响会计质量。
而市场环境是法律、经济和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推论,市场环境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过程及效果也必定不同。
企业根植于市场的土壤中,是市场的主体,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存在,市場特征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范式,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
而我国的市场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市场分割。
本文认为,市场分割这一外部环境因素会潜在的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执行,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中国地区间存在着市场分割已经成为共识(陆铭、陈钊,2009),市场分割表现为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结合体,地方政府为追求当地经济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的区域之间人为地设置障碍,阻止生产要素、产品、资金的自由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诸侯经济”。
地方政府用市场分割的方式保护本地企业,短期来看可以在博弈中占优,通过将更多的资源留在本地,获得短期的经济增长,但长期来看却损失了国家的规模经济和地区间的分工优势,使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囚徒困境”(陆铭、陈钊,2009)。
不完全契约、控制权与公司治理机制的整合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 3 (0 7 0 - 3 - 1 02 120 ) 1 0 00 0 7 0 4 背后的机理 , 才能有深刻的认识 。
一
近 2 多年来 , O 伴随着 巨型公司的丑 闻与坍塌 、 接管与兼并 、 机构投资者行动主义 ( st i a i i tuo ln ni tn .
制权逐步分裂, 在具有不同目标函数 的利益主体之 间配置 , 由此导致公 司治理的复杂化 , 并产 生多
种治理 目标的相互冲突, 这就使得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出现 , 从而在客观上要求各种公 司治理
机 制 必须整合 。
关键 词 : 完全 契约 ; 制权 ; 司治理机 制 不 控 公
中图分类号 :023 F6 .
源也会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 。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
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 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控制机制
两大类 , 内部控制机制着眼于公司内部 的制度设计 , 包括诸如经理激励补偿 、 董事会等治理机制 ; 而外部
控制机制则强调借助外部力量或外部环境在公司治 理中发挥作用 , 包括诸如公司控制权市场 、 法律保护 等治理机制 。在公司治理 的实践过 程中 , 人们逐渐
认识到, 不论是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机制 , 还是公 司 治理的外部控制机制都不可能单独构成一个有效 的 公司治理环境 , 它们必须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实现 降 低代理成本的 目的。亦 即通过不同公司治理机制 的
整合所实现的公司治理效率 比单一的公 司治理机制 更有效 , 关于这一点, 我们需要从公 司治理产生的根
就为通过某种形式 的“ 治理” 实现帕累托改进提供 了空间。根据威廉姆森 ( lne ) Wi sn 的划分 , l a 传统新 古典经济学 中描述 的只是一种“ 准化的” s n ・ 标 (t d a a i d 交易。这种交易能够使交易双方有效地分 rz ) de 配由交易带来 的好处 , 不会发生利益冲突。然而, 现 实经济 中的许 多交易都无 法达到这种标准 , 由于资 出现不同的治理 问题 , 治理 的侧重 点也 各不相 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价值超越性——基于共同富裕和优绩主义的比较研究
第!"卷第#期$%$!年&%月西安财经大学学报'()*+,-(./0!,+1+023*4056(.70+,+83,+9:8(+(;084<(-=!" >(=#?85@$%$!专题栏目 共同富裕收稿日期"$%$$A &&A &V #修回日期"$%$!A %"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精准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宣传教育研究%&$%'G E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路径研究%&$!E D a _$I !'作者简介"张瑾&&B B !A '(女(陕西洋县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燕连福&&B I "A '(男(甘肃甘谷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价值超越性+++基于共同富裕和优绩主义的比较研究张 瑾&燕连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I &%%F B'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充分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优绩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相适应(这种现代化在资本主义制度困境和内在矛盾的制约下(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作用下(必然加剧贫富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和优绩主义有相同点(二者均奖励优绩(充分肯定效率和增长的重要性(尊重公平竞争和市场择优的结果*但优绩主义把获得优绩的原因绝对化(完全归功于个人努力和自我创造(无视自然差异和人为因素对机会公平的制约(个人对社群的依赖性(使优绩主义成为贫富两极分化的辩护利器(其中的不健康成功文化和政治情绪(成为诱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与优绩主义相比(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立足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既发挥资本和市场的积极作用(做大$蛋糕%(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又通过构建$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兼顾效率和公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公平公正地分好$蛋糕%(具有摒弃资本的社会分化逻辑(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摒弃物质主义膨胀(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摒弃$公平陷阱%(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摒弃社会动荡(有效助推社会和谐稳定的特点*关键词"共同富裕#优绩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图分类号 7&$F @I 文献标识码 H 文章编号 $%B "A I F #F &$%$!'%#A %%$#A &&引用格式!张瑾&燕连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价值超越性+++基于共同富裕和优绩主义的比较研究$'%@西安财经大学学报&$%$!&!"'#(!$#J !#@!"#$#"%&'%()!`_H >a'0+&K H >c 0,+.)@]N 32,-)34)P 3*0(*056(.5N 3;(93*+0U ,50(+(.8(;;(+P *(4P 3*056.(*,--!,8(;P ,*,502345)96Z ,439(+5N 38(;;(+P *(4P 3*056.(*,--,+9;3*05(8*,86$'%@'()*+,-(./0),+)+023*4056(..0+,+83,+938(+(;084&$%$!&!"'#(!$#J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比较叙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叙事逻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优绩&;3*05(8*,86'一词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1扬在$%世纪#%年代末提出*优绩主义认为(社会应该给予在择优过程中产生的能者和精英更多的奖赏(这种奖励优绩的社会#$西安财经大学学报$一方面与强大的自由观契合(另一方面也给予他们因为自身努力应得的东西%+$,$F而让人充满向往(优绩主义的理念也在现代国家受到认可和提倡*但是(优绩主义信奉市场的自发秩序(以理想化的观念看待自由市场(否认个人成功对社群的依赖性(不在乎贫富差距有多大(也不认为不平等有错(使得优绩主义看似公平的成功观中隐藏着阴暗面*这种社会思潮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较分析优绩主义和共同富裕(也为深刻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提供了很好的论域*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摒弃资本的社会分化逻辑&坚持共享发展的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着现代性的社会分化逻辑*现代社会的分化逻辑表现在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和社会地位划分的精细化这两个方面*%+!,优绩主义受资本逻辑支配(站在少数成功者的立场上(为不平等辩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则站在为全体人民谋福祉的立场上(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 优绩主义为少数人的独享辩护&@优绩主义在归因上坚持个人责任原则优绩主义相信($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我们努力了(我们就能做到%+$,$##(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我努力和个人实力取得优绩(实现阶层跃升和向上流动(这种自我赋能的理念有利于打破封建等级特权产生的不公平(用基于才能和美德的$自然贵族%战胜建立在血统和出身基础上的$人造贵族%+$,&I B(能者多得的优绩理念也为大多数现代国家接受*但是(这种对个人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信仰(在强化个人掌控权&43-.J;,453*6'的同时(也带来一种个体责任感&P3*4(+,-*34P(+40Z0-056'(强调$每个人都对自己负责"因其才能和努力而赢得成功(同样(因其不具备相应才能和不努力而不能取得成功%+F,*按照这种逻辑(富人富有(穷人贫穷(恰恰反映了他们应得的东西(是他们个人能力和努力的反映*这种观点和自由主义者罗纳德1德沃金对不平等的归因具有一致性*在德沃金看来(不平等$也与人的选择有关(在许多场合(个人的努力和抱负是更高地位和更多收入的原因%+#,(而不仅仅受罗尔斯强调的社会文化条件和自然天赋因素的影响* $@优绩主义忽略优绩对其他因素的依赖性优绩主义对优绩的赞扬和肯定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却把获得优绩的原因绝对化(完全归功于个人努力和自我创造(忽视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等对优绩的影响(这种观念使优绩主义看似公平的成功观中蕴含着不公平(这也是迈克尔1桑德尔批判优绩主义的重要基点*在桑德尔看来(优绩的取得尽管与个人努力密不可分(但个人是社群的一部分(并不能自给自足)离群索居地存在($我们的成功依赖于所栖身的社群%+$,&F#*此外(拥有过人的自然禀赋)先天优势具有偶然性和任意性(并不受个人控制*因而(优绩者并不能对他们的成就独揽全功(相应地(在分配过程中(成功者也不能独占依据优绩获取的财产分配*桑德尔对优绩主义的批判援引了罗尔斯的观点*罗尔斯认为(社会是一个互惠合作的体系($每个人的福利都依靠着一个社会合作体系(没有它(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个满意的生活%+",I B*因而(应当通过再分配解决不平等问题(对由于自然资质而产生的不平等进行补偿*$补偿原则就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I I(其中蕴含着互惠合作的价值取向*!@优绩主义为不公平辩护&而不是补救不公平优绩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富分配原则相适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一般来说(拥有资本越多越有利于提高效率(越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获利*%+I,这种按资分配)效率优先的内在逻辑和市场竞争规则(不可避免地产生$马太效应%(带来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优绩主义认为($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是正当)可辩护的%+F,(它并不认为贫富差距拉大有什么错(不考虑市场机制中的机会和竞争是否真的公平(以及无法由个人控制的家庭因素和自然资质对个人才能和命运的影响*这种对自由市场的迷信(对不同市场主体社会起点的理想化设定(忽视了前提条件存在的不公平(却$"张 瑾(燕连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价值超越性要让人们相信分配结果具有公平性(这显然是在为不平等辩护*正如桑德尔所说"$尽管与世袭等级制度对立(但这是基于能力而流动的社会*流动并不是不平等的对立面#相反(社会流动让因才能而不是出身而产生的不平等正当化*%+$,&I B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全民共享为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F"J F I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鼓励勤劳致富(同样地尊重优绩(奖励优绩*但是(与优绩主义为少数群体独享发展成果辩护不同($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V,(我国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涵盖全体城乡居民在内的富裕城市和乡村代表着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明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城市的比重在上升(乡村的比重在下降(但二者长期共生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影响深远(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B,(没有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也就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BV B B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V!$个贫困县全部摘帽(&$=V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在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国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促进城乡共富奠定了重要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考虑现实基础和客观事实*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上(我国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进行具体的权衡和处理($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能够提高总产出以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效率(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公平和效率的均衡度逐步提升%+&&,*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不是不管不顾后富群体(最终是要通过发挥先富群体和先富地区的带动示范作用(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并强调$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作为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重要举措(是对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生动践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期间($东部B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万多亿元%+&%,(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东西部协作帮扶模式(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基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富裕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资产阶级才能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劳动力平等买卖的掩盖下(占有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无产阶级则处于受剥削被奴役的悲惨境地*随着资本积累的加剧和垄断局面的形成(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无产阶级虽然创造了辉煌巨大的物质文明(却饱受贫穷和强制劳动的折磨($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不同(我国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强调要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他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认识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I!(强调改革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I$西安财经大学学报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摒弃物质主义膨胀&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优绩主义受$以资为本%的增长逻辑支配(将效率和增长放在首位(掏空了古典优绩主义对德性和至善的追求*共同富裕同样强调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性(认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所依赖的发展并不是唯增长论或者唯效率论(而是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一 优绩主义以追求经济效率为最高准则&@优绩主义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必然加剧两极分化优绩主义主张对竞争中的优胜者给予更多的奖赏*如何确保优绩能够得到应有的奖赏3优绩主义的回答是市场机制(认为市场会确保分配结果和个人成就的一致性*$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被视为一个机会之地#也就是说(提供可让人提升自我和获得个人物质上成功的机会*%+&F,#$市场除了在增长领域发挥作用(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助推经济繁荣的优势外(还具有财富分配的功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信奉的涓滴经济学看来(经济增长会自动通过市场平衡机制(达到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目的*$其背后是市场0无形之手万能!的观念范式在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拓展和运用(核心理论则是自由市场机制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是发展成果惠及普罗大众的扩散器*%+&#,但是(涓滴经济学忽视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分配关系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受$发展为了资本%的增长逻辑支配(沿着自下而上的负向涓滴路径(必然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大卫1哈维指出"$如果资本要维持自身的再生产(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必须是不平等的*分配平等与资本是不相容的*%+&",托马斯1皮凯蒂在-$&世纪资本论.中(依据$%多个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居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翔实数据(证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自从$%世纪I%年代以来(收入不平等在发达国家显著增长(尤其是美国*%+&I,&"事实证明(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使财富增长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反而会加剧不平等(带来周期性经济动荡* $@市场优绩坚持经济利益至上原则&抽空了古典优绩的道德内涵优绩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素来有$选贤举能%的传统(但古典优绩主义与现代版的市场优绩主义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儒家思想中的$贤能%和$君子%要遵循$君子之道%$厚德载物%$养浩然之气%(符合$德才兼备%的标准(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希腊政治思想同样重视对德性和善的培育($在柏拉图那里(所谓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实现了或体现了至高的0善!的城邦%+&V,!%*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所谓三种0善业!(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其中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最具本质性的%+&V,F%(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世纪I%年代末(随着新自由主义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均把市场机制当作实现公共利益的主要工具(市场思维和资本逻辑得到极大的扩展(触角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绩的评定标准日益受到市场交换和金钱力量的影响(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条件也被重新界定(赚钱最多的人被认为是作出最大社会贡献的人*但在桑德尔看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的价值可能是他的市场价值以外的东西%+$,&#&($他们贡献的价值取决于他们所服务的目的的道德重要性(而不取决于他们如何有效满足消费者需要%+$,&#F(而这恰恰被以经济效率为衡量标准的市场优绩主义所忽视*!@优绩主义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准则&加剧社会生活的二律背反西方作为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实践的肇始地(创造出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和体量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现代化进程中衍生出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也带来人的异化状态(产生物质富足)精神匮乏的二律背反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的革命性作用的同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社会关系和全面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指出"$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22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F%!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金钱至上价值观)趋利主义处事态度)工具理性和伦理失灵等问题(也引起西方学者的批判性反思*$%世纪初(格奥尔格1齐美尔分析了资本主义都市文明对都市人精神生活产生的影响(认为虽然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快速发展(物质工具变得更为精密(客观存在的知V$张 瑾(燕连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价值超越性识材料得到极大地扩展($而实际浓缩在客观存在的知识材料中的思想并没有展现给具体使用者%+&B,(现代文明与其创造主体之间的疏离感反而更强*大都市高度发达的货币经济和社会分工(也催生出精于算计的交往态度)傲慢冷漠的心理状态*乔尔1科特金指出"$新型的工业社会可能创造史无前例的财富(但是(这是以牺牲基本的人类价值为代价的*%+$%,米歇尔1鲍曼认为(物质增长对人类价值和社会关系的摧毁体现为"$社会共同体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崩溃(它容许毫无感情的0异化了!的经济关系取代传统价值如爱)家庭或者个人荣誉而作为人与人之间仅存的纽带*%+$&,二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V与唯经济增长论不同(高质量发展具有人民性)全面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有量的合理增长(还要有质的有效提升(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旨归*&@超越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 兼顾效率和公平西方经济学家中存在着将市场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私有物的观点*米瑟斯认为(市场及其价格形成机制不可能同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功能分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制度下(资本家和企业家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停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赢利前景是维持市场及其价格形成机制的动力*$这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是可能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对它进行0人为的!模仿*%+$$,事实上(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不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反而可以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I!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不忘$社会主义%这个定语(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将$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弊端(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超越 以资为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价值增殖和实现资本利润最大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属性($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必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宣扬资产阶级和工人利益的一致性(用$三位一体%公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作辩护*透过古典政治经济学(可以清晰地看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属性*斯密和李嘉图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对矛盾的经济根源的探究(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走向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也客观评价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乎接触到事物的真实状况(但是没有自觉地把它表述出来*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F,马克思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劳动价值论揭示出0劳动创造财富!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论揭示了0资本掠夺财富!的隐藏奥秘(社会主义本质论描绘了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三者共同构成了共同富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超越 单向度 的发展 推动物质和精神 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I,&F$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V,&#!在实践路径上(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B$。
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两种分析方法的一个比较
担 心对这 些 资产 的投资 带来 的剩余会被 对方
一 23 一
窃取 , 将 对这 些 资产 投 资不 足 。 这 也 就 是 著
名的 “ 敲 竹 杠 ” 问 题 ( ho ld uP pID b le m ) 。 由 此 带 来 了 对“ 产权 ” ( por ep yrt ir hg st ) 的 强 调 。 格
越来越 成 为企业理 论 ( het
ht ,
yr
of
if
mr
、
)
公司
~ 金 融 ( c o 叹” ar te if
e
、
)
公
司治
理
( CO耳刃 ar
te
即 v e m acn e )等 领 域 的 基 础 工 具 , 掌 握 这 一 方
法 已 是相关 领域研 究者 的客 观需要 了。
鉴于 国内对 于完全 契约理 论 已 经有 比 较
表 明委托代 理模 型 是一个 比较 极端 从 而 比较 脆弱 的模 型假设 。
三 、 不完全契约理论
契约 是完 全 的 , 这显 然是 一个 很 强 的假
设 。 因为这 意味着影 响 契约关系所 有 的相机
情 况 ( c on it n g e n c ies ) 都 被 考 虑 在 契 约 中 。 而 在 现实中 , 就一个 契约 进 行谈判 显然 是 件很费 力气 的事情 。 因此 , 很 可 能 出现 把 一 些 相 机
讨 价还 价能 力 的一方提 出一个对 方要 么 接 受
要 么离 开的 契 约 , 而 对方 则没 有 提 出 另 一 契 约 的 自由。 这样 一来 , 从博 弈论 角度来 看 , 委
托 代理 模 型实 际上相 当于 一个斯 塔克 尔伯 格
参照点契约理论_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行为与实验拓展_徐细雄
5 2
外国经济与管理 ( 第3 4 卷第 1 1 期)
前沿 。 基于此 , 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内涵和 面临的挑战 , 以及参照点契约理论的基本思想 、 简 化模型 、 最新拓展 和 实 验 证 据 等 方 面 阐 述 哈 特 等 以期厘清参照点契约理论的演 人的开创性贡献 , 进、 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 。 二、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内涵与面临的挑战 一)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内涵 ( o a s e 学者们很早就注意到契约的不完全性 。C ( ) 在其开创性论文 “ 企业的性质 ” 中最早谈及 1 9 3 7 “ 他指出 : 由于预测方面的困难 , 契约的不完全性 , 物品或劳务供给 契 约 的 期 限 越 长 , 契约得到全面 执行的可能性就 越 小 , 买方也就越不愿意明确规 ” 第一个关于不完全契约的正 定对方应该做什么 。 式模型则由 S 提 出, 他在考察雇员和 i m o n( 1 9 5 1) 雇主之间的权威 关 系 时 指 出 , 由于未来面临各种 不确定情况 , 绝大 多 数 雇 佣 契 约 对 雇 员 责 任 的 规 定比较宽泛 , 而具体到某项任务时 , 雇员责任则由 、K 雇 主 裁 断 。 之 后 ,W i l l i a m s o n( 1 9 7 9) l e i n ( ) 等也都明确提到了契约的不完全性 。 一般 1 9 8 0 导致契约不完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来 说, ( , , : ( 无法 T i r o l e 1 9 9 9; M a s k i n和 T i r o l e 1 9 9 9) 1) 契约主体无法预见所有或然事 预见的或然事件 : ( ) 件; 契约撰写 成 本 高 : 即使能够预见所有或然 2 ( 但将其详尽写 入 契 约 的 成 本 过 高 ; 契约 事件 , 3) 执行成本高 : 即使能够将所有或然事件写入契约 , 但为了强制执行 , 法院必须完全理解契约条款并 证实或然事件是 否 发 生 , 而这会产生过高的契约 ( ) 则指 出 , 环境的复杂性是 执行成本 。S e a l 1 9 9 9 g 导致契约不完全的根本原因 。 契约不完全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学者们从 不同方面研究了不完全契约会导致无效率投资的 问 题 。G 以及 H r o s s m a n和 H a r t( 1 9 8 6) a r t和 ( ) M o o r e1 9 9 0 分别从合作博弈 和 非 合 作 博 弈 角 度 。 其基本 给出了严格证明 ( 下文简称 GHM 模型 ) 逻辑是 :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 、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环 境的复杂性 , 契约当 事 人 和 仲 裁 者 ( 法 院) 都无法 预见或验证所有 或 然 情 况 , 因而事前签订的契约 缔约双方 条款是不完 全 的 。 当 发 生 或 然 情 况 时 , 需要再谈判 , 在科斯范式下 , 这可以实现事后有效 当事人已经投入了 率的产出 。 而为 了 履 行 契 约 , 专用性人力资本 , 再谈判必然形成双边垄断 , 这会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控制权配置: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
委托代理理论的完全契约理论强调契约的完备性并
排 除 或然 情况 。而不 完 全契 约理 论则认 为 由于有 限
和 M as en所声称的那样分散 ,而是多数公司普遍存
在着一 两个 持股 比例 较大 的股 东 。股东 可 以采取 代 理 权 竞 争 、敌 意 收 购 等 方 式 重 新 获 得 公 司 的 控 制 权 。因而认 为 ,公 司的最 终控 制权仍 然 掌握 在股 东 手 中 。 后 来 , S lfr Vsiy( 8) Lpr he e和 i n 1 8、 a oa r h 9 t
个企 业组 织 同样 交 易 的成 本 为止 ” ( 科斯 ,19 90 o 后来 ,阿尔钦 和德 姆塞 茨 、麦 克林 与詹森 、格 罗斯
曼与哈特 、张五常等从契约角度对企业的本质做出 进 一步 的研究 ,形 成 了现代企 业理论 的一 个基 本命
题 :企业 是一 系列 契约 ( 同 )的组合 。企业 作为 合 “ 契约 ”其本 质 在于它 是一 种不 完全 的契 约 。
一
与约束的平衡 。公司治理结构是这样一种机制 :它 ‘ 定着 企 业 内部 不 同 要 素所 有 者 ( 东 、债 权 人 、 规 股 经营者等) 的关系 ,特别是通过显性和隐性 的合同 对于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进行分配,从而影响企业
家和 资本 家 的关 系 ”( 张维 迎 ,19) 9 8。公 司治 理结 构 表 现 为所有 者 、董事 ( 事) 含监 与经 理 人 员之 间 的
代的手段 。在市场上 ,资源的配置 由非人格化 的价 格来调节 ,是 由一系列短期契约来完成。而在企业 内部 ,相 同 的经济 活动 可 以通 过建 立较少 的长 期权 威关系契约来完成。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 企业 将倾 向于扩展 到在 企业 内部组 织一 笔交 易 的成 本等
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合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财产权或(剩余)控制权的最佳配臵为研究目的。
是分析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的配臵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的最重要分析工具。
GHM模型直接承继科斯、威廉姆森等开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发展。
其中,1986年的模型主要解决资产一体化问题,1990年的模型发展成为一个资产所有权一般模型。
GHM模型与供需曲线图像模型、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的重叠代模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对称信息模型、)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一起,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五大标准分析工具。
在企业理论、融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
不过,GHM模型本身也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受到许多质疑、挑战和批判;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地推广,所谓“知识经济”地来临,传统的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得到增强,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物质资本所有权至上的主流企业理论受到了新的考验。
GHM模型以合约的不完全性证明物质资本所有权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和逻辑自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由于这一模型的这一特殊地位和影响,加之对其存在不同的理解,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并厘清其渊源和发展趋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
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所有权就不能以传统产权理论那样以资产这一通常的术语来界定。
因为,在契约中,可预见、可实施的权利对资源配臵并不重要,关键的应是那些契约中未提及的资产用法的控制权力,即剩余控制权(residualrightsofcontrol)。
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内部控制理论问题探讨
不完全契约视角下内部控制理论问题探讨
华中科技大学
内部控制一直是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领域。目前有关内 部控制的研究, 主要来自审计学、 管理学与经济学三个视角。 基于 审计学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以财务报告客观性为目标,基于管理 学视角的内部控制理论则认为内部控制是以业务标准化控制、 程 序控制、 观念控制、 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为内容。 这两个视 角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基于内部控制应用理论 的研究。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进行探 讨,包括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探讨内部控制 的本质、 性质与目标等内部控制的基础理论问题 (杨雄胜、 2006; 蔡 吉甫、 ) 经济学视角下对于内部控制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 2007 。 无 疑为研究内部控制的本质、目标等基础理论问题开拓了很好的视 野。 本文将在现有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不完全契约视 角下内部控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二、内部控制目标
在1992年著名的COSO报告中, 给出的内部控制定义为: 内部 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 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共同设计和实施的, 为 营运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现有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 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界定了内部控制的 主体、 目标, 并明确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种过程, 突破了以往对于 内部控制在手段、 措施以及政策层面的限定。 但是, 这一定义虽然 说明了内部控制是什么, 却没有解释内部控制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内部控制目 标、 框架等其他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空间 的变迁, 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有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而内部控制 的本质将始终是这些改变发生的原始作用力,因此有必要先对内 部控制的本质进行研究。 在已有的研究中, 诸多学者对于内部控制的本质做出解释, 但 观点略有差异。 林钟高和郑军 (2007 认为内部控制的本质属性是 ) 一种持续均衡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是企业内部各个控制主体之 间为实现作为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是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 合约安排。 张宜霞 (2007 认为企业在不完备契约以及各参与主体 ) 效用最大化的选择之下之所以能够有效运转和发展,就在于企业 内部的控制机制,因此在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 本质就是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实现企业内部的均衡与有效 运作。 蔡吉甫 (2006 从产权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 ) 认为在现代企业 不完全契约的特征下,内部控制实际上是为了弥补企业契约不完 全性而产生的一个控制系统, 是企业契约本质的实现机制。 谢志华 (2009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由企业组织关系决定, ) 由于企业 组织关系中存在平等契约关系和科层等级关系,因此内部控制本 质是在这种企业关系中的制衡与监督。虽然学者们对于内部控制 本质的认识有所不同, 但是在进行内部控制本质的研究中, 却具有
不完全契约理论综述
不完全契约理论综述作者:高东方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第07期摘要: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这两名经济学家对契约理论做的研究为很多领域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制定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文章对不完全契约理论做了综述,剩余控制权的提出对企业一体化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不完全契约理论还对我国近期开展的企业降杠杆,银行“债转股”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利契约理论是把所有的交易和制度都看成是契约。
日常生活中夫妻结婚就是一种契约,房屋买卖也是一种契约,法律也是一种契约。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把制度看作是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一种契约。
契约理论假设所有的交易和制度都是契约关系,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当事人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比如有人会敲竹杠,有人会偷懒,有人会撒谎。
契约理论就是要通过有效率的机制设计,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但是哈特的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其理论贡献被称为不完全契约理论。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概述哈特认为不完全契约形成的原因:第一,不确定的存在使人们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第二,即使能够预测到未来的情况,也很难准确地将所有细节写入合约;第三,即使能够达成合约,产生纠纷时诉诸第三方的成本也很高。
哈特提出的企业产权理论的基础是不完全契约理论,企业产权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也可以被称为产权理论(PRT),格罗斯曼(Grossman)、哈特和莫尔(Moore)三人共同搭建了产权理论的框架(以下简称GHM)。
假定交易的买卖双方签订了某物品的买卖协议,交易的物品形态在投资建厂之前无法预知,即买卖双方签订的契约是不完全的。
在一系列简化的假定下(风险中性,交易成本为零,生产此物品的投资具有专用性),投资生产后的结果假设有N种不同的物品,只有一种物品被交易。
PPP项目公司中一票否决权的效力及优化路径
PPP项目公司中一票否决权的效力及优化路径作者:张盼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10期摘要:PPP模式是指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建设的一种开发机制。
PPP模式的实际运转需要依托PPP项目公司,政府部门多通过向社会资本提供特许经营许可加部分出资的方式取得PPP项目公司的股权,由社会资本负责对PPP项目的融资及运营管理。
PPP项目合同和PPP项目公司章程中可能约定一票否决权事项,以保障政府主体在重大事项上的管控权。
本文围绕一般多数决事项、特别多数决事项和股权对外转让事项分别讨论“一票否决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并思考PPP模式下一票否决权制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PPP模式;一票否决权;特许经营;单独表决权;累计投票权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0-0073-03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是指政府方(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与社会资本方(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签订合约共同完成公共服务项目开发的一种长期合作机制。
我国于1990—2012年逐步推行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确认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或其他公益项目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仅2020年上半年净增入库项目482个、投资额7 935亿元[1]。
PPP项目公司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主经营实体。
以政府部门是否实际出资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PPP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政府部门并不实际出资,而是与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PPP项目公司签订PPP项目合同,约定项目开发的具体事宜。
另一种模式是政府部门出资(或由政府部门指定某代表公司出资)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PPP项目公司,则政府方取得PPP项目公司的股东身份,并可凭借股东身份参与公司决策和项目管理。
不完全契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不完全契约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完全契约理论被广泛应用。
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了契约的不完备性,即无法事先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到并写入合同。
它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备,契约无法完全准确地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不完全契约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首先,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了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当各方相互信任、遵守契约,共同追求企业的利益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合同的不完备性。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需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任机制,以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不完全契约理论提醒企业管理者注意契约的灵活性。
由于契约无法对所有情况进行详细规定,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来应对未预料到的情况。
灵活性可以体现在合同中留有回旋余地的条款,也可以是管理者在实际执行契约时的决策灵活性。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在一些情况下,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此外,不完全契约理论也提醒管理者关注信息的获取和共享。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合同不完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需要尽可能获取和共享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和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合同的漏洞。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信息的获取和共享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最后,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了契约的执行和监督。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不能依赖契约本身让各方履行约定的义务。
管理者需要建立有效的契约执行和监督机制,保证契约的有效执行。
这可以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设置激励机制、加强监督等方式实现。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有效的契约执行和监督是保障合同权益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需要加强对契约执行和监督的重视。
基于博弈论的PPP模式下政府与企业的契约关系研究
基于博弈论的PPP模式下政府与企业的契约关系研究作者:刘隽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0期摘要:融资约束是制约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障碍,PPP融资模式是突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的最佳选择。
PPP模式的运行涉及复杂的契约关系,其中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最为关键,双方在PPP项目运行过程中目标导向存在差异且都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契约治理问题在PPP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更好地在PPP模式下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博弈论;PPP模式;契约关系;基础设施一、引言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五大国家级新区之一肩负着打造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使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布局、产业结构发展。
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城镇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长、投资收益间接的特点,因此融资约束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障碍。
合适的融资模式是突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的关键,PPP融资企业——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承担贵安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直管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资本运作,创新设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投资基金、创新项目基金运行机制、创新构建开放的产业投资平台等路径。
然而,PPP模式的实际运行涉及复杂的契约关系,其中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最为关键,由于双方在PPP模式中的目标导向差异和可能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凸显出严重的契约治理问题。
二、文献综述从理论角度看,PPP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率先提出,认为PPP模式是一种多个部门利益联盟的行动策略,在公共事业中私营组织参与到投资建设之中。
联合国发展计划属指出PPP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形成的相互合作、改善经营的一种形式。
不完全契约理论下PPP项目风险分配研究
不完全契约理论下PPP项目风险分配研究摘要:公私合作(PPP)项目一直是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的有效方式,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经常会面临风险分配不合理导致项目失败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出发,对PPP项目风险分配进行研究,分析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如何合理分配风险以实现合作共赢。
引言不完全契约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和本杰明•克莱因(Bengt Holmström)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合同是不完全的,即无法消灭一切不确定性。
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合同无法完全规定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因此会存在合作双方的风险。
本文将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视角出发,对PPP项目风险分配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合同无法完全规定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因此会存在合作双方的风险。
在PPP项目中,政府和私营部门作为合作方,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风险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作为PPP项目的实施方,往往会面临着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
政府通常会承担一些特定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这是因为政府有责任保障公共利益和安全,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承担。
而私营部门作为PPP项目的运营方,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同样会面临着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各种风险。
私营部门通常会承担一些特定的风险,例如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这是因为私营部门有利润追求的动机,因此愿意对这些风险进行承担。
在实际执行中,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风险分配往往是不合理的,导致PPP项目不顺利进行。
如何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政府和私营部门可以通过合理的博弈和谈判,确定合理的风险分配方案。
政府和私营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地分配风险,从而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促进PPP项目的顺利进行。
产权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企业治理效率优化
产权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企业治理效率优化现代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为最有效地激发贡献率自愿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契约形成经济组织。
是要素所有者达成的契约安排。
行为的不确定性、信息非对称、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各要素在企业中的相对地位不断的变化,决定了不完全契约成为普遍的现象。
现代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委托代理关系的契约,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信息的非对称性导致了企业治理问题的产生。
钱颖一教授认为:“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股东和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
”这个定义包括两层含义:1、企业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利益团体以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要素的投入者有权平等地从企业获取收益,这要求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2、各利益团体的偏好是不同的,在追求剩余最大化的过程中,各方力量不停地进行博弈,我们必须设计出一种制度约束和激励各方力量,以达到新的均衡。
治理结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地配置产权未能明确界定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协调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与权力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一、我国国企治理结构的产权契约不完备性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合理地界定产权,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形成一种对企业相关利益者激励和约束相容的机制。
由于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的残缺性和产权主体虚置化,使得国企治理结构中来自股东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没有形成,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法人治理效率的提高。
契约的不完备性和动态特性,要求契约签约方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修订自己的利益目标,与此同时约束其它签约方。
然而,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的所有者是国家,政府集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于一身,具有双重的目标,同时实际行使国有产权的官员自身也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决定了其做出的决定很难出于企业的有者权益最大化的考虑。
不完全契约理论
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合约的不完全性为研究起点,以财产权或(剩余)控制权的最佳配臵为研究目的。
是分析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中控制权的配臵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的最重要分析工具。
GHM模型直接承继科斯、威廉姆森等开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发展。
其中,1986年的模型主要解决资产一体化问题,1990年的模型发展成为一个资产所有权一般模型。
GHM模型与供需曲线图像模型、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的重叠代模型、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对称信息模型、)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一起,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五大标准分析工具。
在企业理论、融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
不过,GHM模型本身也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受到许多质疑、挑战和批判;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信息化和知识化地推广,所谓“知识经济”地来临,传统的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得到增强,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物质资本所有权至上的主流企业理论受到了新的考验。
GHM模型以合约的不完全性证明物质资本所有权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和逻辑自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
由于这一模型的这一特殊地位和影响,加之对其存在不同的理解,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并厘清其渊源和发展趋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不完全契约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晰所有的特殊权力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
由于不完全契约的存在,所有权就不能以传统产权理论那样以资产这一通常的术语来界定。
因为,在契约中,可预见、可实施的权利对资源配臵并不重要,关键的应是那些契约中未提及的资产用法的控制权力,即剩余控制权(residualrightsofcontrol)。
论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合约的不完全性
许经营合约必然带有不完全合约特 征。因此, 完全性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是政府把基础设施项 “ 完全合约’ ’ 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是有 限的 , 我 1 、合 约标的及 其 长期性 .世 界银 行在
、
引言
目 过特许授权私营 部门在特许期 内进 行项 们 必须在 承认特许经营合约的不完全性 的基 19 年以 通 94 基础设施为主题的发展报告中, 所指 目 融资、 开发建设、 管理 , 经营 特许期满后将项 础上 , 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 基础设施主要是经济基础设施,其概念是: 永 目移交给政府 的经营模式 , 是基础设施建设运 二、 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合约不完全性成因 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 设备、 设旅, 以及它们
论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合约的不完全性
口文 / 任 密 王涯茜
然状态做出全部界定;二是缔约成本, 即 并写进合约条款 的自 提要 基础设施特 许经营 被认为是通过 方 的权利义务作 出详尽安排,
然状态, 但以一种双方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来提升公共服务 之中。这是基于理性人和完全市场的条件假 使当事人可以预见到自 或者 设, 理性的交易双方可以根据现有的完全信息 没有争议的语言写进合约也是很困难的, 水平 的重要模 式.本文从 不完全合 约视 角出
的资金需求 , 增强 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 措 施 如 下 : 销售 发 票 、 销售 合 同、 售 收款 标 , 销 严格执行 , 做到 自己监督 自己; 次, 其
运 能 力 , 能充 分 利 用 资金 进 行 再投 资 。 又 单 据 、 账 凭 证 、 售 明细 账 及 总账 稽 查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记 销 企业应按 实际执行情 2建立定期盘点制度 . 、 定期盘点制是 核对 : 购货 发票 、 货合 同、 货付款单 况编制 月度 、 购 购 年度预算分析报 告, 对差 异
PPP项目融资三方博弈分析及最优契约设计的开题报告
PPP项目融资三方博弈分析及最优契约设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PPP项目的逐步推进,PPP项目融资逐渐成为制约PPP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环境下,PPP项目融资的问题更加突出。
PPP项目融资通常涉及到公共部门、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三方,且各方面对PPP项目融资的意见、利益往往存在矛盾。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PPP项目融资中涉及到的三方博弈,找出三方博弈中的冲突点和瓶颈,进而设计出最优的契约机制,以实现PPP项目融资各方利益最优化、风险最小化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PPP项目融资的三方博弈分析、契约设计及实证研究。
1. PPP项目融资的三方博弈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梳理PPP项目融资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取向、意见冲突点,阐明PPP项目融资的三方博弈特点和规律。
2. 最优契约设计: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借助于机制设计理论,设计出最优的契约机制,旨在实现PPP项目融资各方利益的最优化。
3. 实证研究:以某PPP项目的融资为案例,利用实证研究方法,评估最优契约机制的实施效果,验证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将运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证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借鉴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风险管理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构建、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旨在为中国PPP项目融资提供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具有以下意义:1. 为提高PPP项目融资的成功率,促进PPP模式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2. 为政府、企业等PPP项目融资中的各方提供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大化各方利益;3. 为提高中国PPP项目融资的实效性和效率性,推动中国PPP项目融资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9卷第8期)第29卷第8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 129No 182007年8月Foreign Economics &Management Aug.2007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视角下的PPP 最优控制权配置探讨张 喆,贾 明,万迪昉(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收稿日期:2007Ο05Ο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公司治理中控制性股东、董事会及经理层关系的行为实验研究》(编号:70572039),西安交通大学“985工程”二期研究项目(编号:07200701)作者简介:张 喆(1981-),女,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贾 明(1981-),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万迪昉(1954-),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摘 要:公私合作(PPP )被认为是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模式。
本文对现有PPP 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强调了PPP 的契约本质,指出合作方性质不同、产品公共化程度较高以及合作期较长是PPP 区别于传统的企业间合作模式的三大特点。
文章从契约视角出发,指出影响PPP 效率的关键是控制权的最优配置,并提出了“从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两个方面研究PPP 合作模式中控制权最优配置问题”这一研究PPP 合作效率的新思路。
关键词:PPP ;不完全契约;关系契约;控制权配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7)0820024Ο06一、引 言 公私合作模式(PPP )①被认为是政府通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合作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模式。
1992年,为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解决公共服务资金匮乏和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等问题,英国财政大臣克拉克率先提出了PPP 的概念。
目前,英国共有近700个公共服务项目签署了PPP 协议,合同金额高达450亿英镑。
除英国以外,PPP 模式在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荷兰、爱尔兰等国家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1]据测算,我国到2010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将高达7500亿美元,面对这样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公共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有必要积极动员包括私人部门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创造新的合作模式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推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不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首先对现有的PPP 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在视角、方法及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
基于现有研究,本文探讨了PPP 的契约本质,指出合作方性质不同、产品公共化程度较高和合作期较长是PPP 合作模式区别于传统企业间合作模式的三大特点。
从契约视角来看,影响PPP 效率的关键是控制权配置。
本文从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两个方面探讨了PPP 合作模式中控制权配置问题的研究途径,为PPP 合作效率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完全契约及关系契约视角下的PPP 最优控制权配置探讨25 二、传统视角下的PPP 研究及PPP 的契约本质 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解释PPP 概念的层面上。
目前,对PPP 概念的理解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三种:(1)从产品的公共化程度与可度量程度看,PPP 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就基础设施进行合作而采用的各种契约的总和,其中包括SC 、OMC 、CBO 、B TO 、TO T 、BO T 、WA 、BBO 、BOO T ②等多种契约形式及其任意组合。
(2)从基础设施的可经营程度看,PPP 是关于基础设施合作的一种特定契约形式,这种契约形式要求双方的合作始于项目的确认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并贯穿于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
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双方共同对项目负责。
(3)PPP 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共同参与生产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签订的各种协议。
前两个PPP 定义的不足在于,没能涵盖很大一部分用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价值难以度量的(准)公共品(如绿化、环保、人员培训等)的生产问题,因而不利于将私人资本引入更为广阔的公共服务领域,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第三种定义指出了PPP 的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合作双方的性质不同,分别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③,性质的不同导致双方在所关注的利益和合作动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其次,通过PPP 方式生产的产品通常为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因此,这种合作方式与以往合作生产私人物品有着显著差异。
此外,产品的公共化和可度量程度也会对控制权的最佳配置产生影响。
最后,PPP 通常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双方的相互信任和协作机制也会对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目前的PPP 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模型等方法来考察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的必要性和实用性,而未能抓住公私部门之间的控制权分配这一影响合作效率的实质问题。
综观PPP 的三种定义,不难看出PPP 的契约本质,即PPP 是一种基于契约的合作,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控制权配置的角度来研究PPP 的效率问题。
但由于PPP 在参与主体特征、产品属性和合作强度等方面均明显有别于私人部门间的合作,因此不完全契约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PPP 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新的理论来指导PPP 合作中的控制权优化配置问题。
本文运用不完全契约理论探讨了影响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持续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基于动态契约视角提出了构建我国公私部门合作控制权配置机制分析框架的思路。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对PPP 模式下控制权分配问题的研究 在过去的20年里,对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谁应该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世界银行在其1995年的年度报告中就曾指出,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缺点越来越明显,私人部门应该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
[2]但现实中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公共品生产模式?通常的公私合作模式是政府将公共产品和服务外包给私人部门,但仍旧保留对公共品的所有权。
这种模式所涉及的焦点问题就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分配问题。
以Shleifer (1998)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只能由公共部门拥有”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便是在考虑社会目标的前提下,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也未必只能由公共部门拥有,私人部门也可以拥有公共产品的所有权。
[3] (一)私人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生产私人物品情形下的控制权配置问题研究———GHM 理论 继Coase [4]在他的开创性论文中第一次谈及契约的不完全性之后,Williamson (1979)[5]、K lein (1980)[6]、Shavell (1980)[7]和Dye (1985)[8]等很多学者也都探讨了契约的不完全性问题。
Grossman 和Hart (1986)[9]以及Hart 和Moore (1990)[10]的两篇奠基性论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正式提出了不完全契约理论(即GHM 理论,GHM 是三位作者姓氏的首字母)。
由于契约是不完全的,因此除了契约中事前可以规定的具体权利之外,还有事前无法规定的剩余权利,这部分权利就是所谓的“剩余控制权”。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框架下,所有权是控制权的基础,所有权的配置与控制权的配置是一致的。
GHM认为,应该通过资产所有权或者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来确保在次优条件下建立能够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最佳所有权结构,这就要求把所有权安排给投资重要或者不可或缺的一方。
近来,Hart和Moore(2006)考察了更为一般的情况,指出松弛型契约更具有事后灵活性,但会妨碍事前专用性投资激励,而紧密型契约虽然能够激励事前投资,但可能事后效率较低。
[11]最佳的契约应能在事前效率和事后效率之间实现最优平衡。
总之,Hart等人断言“均衡状态下的所有权结构是能够产生最多社会剩余的所有权结构”,[12,13]因此主张“由提供重要投资的一方拥有所有权”[12]。
正是因为契约是不完全的,所以Hart和Moore (1999)认为“剩余控制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而且理所当然地应该归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
他们强调,资产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因此理所当然地应该获得经济剩余。
他们认为在契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拥有物质资本所有权将导致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控制。
[14] GHM理论研究的是私人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合作生产私人物品时的控制权配置问题,它首次系统地从控制权分配的角度阐述了同一类型组织之间,即私人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控制权配置问题,但也为研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采用PPP模式合作生产公共品时的控制权分配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然而,必须指出,由于GHM理论仅仅针对私人部门之间合作生产私人物品的情况,因此在探讨最佳控制权配置方式时仅考虑了双方投资的重要程度,而没有考虑PPP合作模式下合作方(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不同特征以及产出的公共品属性等因素对控制权配置的影响。
所以,这一理论在分析PPP模式下的控制权配置问题时存在局限性。
随后,有学者沿GHM理论的分析思路,将研究扩展到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合作生产公共品的情况,从而更加贴近PPP模式下的合作特征。
(二)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生产纯公共品情形下的控制权配置问题研究———对GHM理论的扩展和B G理论(指Besley和Ghatak提出的理论) GHM理论后来又被应用于公共部门采购和公用事业私有化问题。
在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 Hart、Shleifer和Vishny(1997)在一个不完全契约框架中讨论了公共部门的最佳边界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有关公共部门所有和私人部门承包问题的理论模型(即HSV模型)。
[15]该模型从不完全契约和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公共部门所有和私人部门承包两种情况对产品和服务成本及质量改进投入的不同影响。
关于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最佳范围问题,他们认为,当产品和服务成本的降低对质量的不良影响可以得到控制,或者公共部门的雇员对利益集团的庇护问题很严重时,就应该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采取私有化措施;反之,公共产品和服务则应由公共部门提供。
在此基础上,Hart(2002)和Marti2 mort等(2005:149~180)进一步讨论了公共部门和私有化问题,对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理论思考。
HSV理论首次从理论上将不同的合作方类型引入到模型中,指出合作方类型同样会对控制权的配置产生影响,但是HSV理论并没有指出产出品的属性对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因而不完全适用于研究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采用PPP合作模式合作生产公共品时的控制权配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