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特点:

1. 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明显降低,感染人数显著减少

2、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在部分省区明显上升

寄生虫的类型

专性寄生虫

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活,如蛔虫。

兼性寄生虫

既能自生,又能寄生,如粪类圆线虫。

偶然寄生虫

偶然侵入非正常宿主,如犬钩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如肺孢子虫。

宿主的类型(宿主是指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

(1)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有些寄生虫有一个以上的中间宿主,则依其寄生的顺序分别称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2)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期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又称储蓄宿主。某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这些脊椎动物是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这些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或Transport host):是幼虫所寄生的非正常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虫状态,当此幼虫期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后,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宿主的特点:

(1)特异性一种寄生虫只能与某种或某些宿主建立寄生关系,这称宿主特异性

(2)宿主转换与世代交替寄生虫的生活史,除一部分寄生原虫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传代外,大多有宿主转换和/或世代交替(有性与无性)。大多数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转换宿主和世代交替。

寄生环境

寄生虫可在脊椎和无脊推动物的各种系统、器官和组织寄生,具体寄生部位因虫种而异。人体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可粗分为血内(包括淋巴管内),细胞内,组织内和呼吸道、胃肠管及其他管腔内。

在宿主体内、有的寄生虫的寄生部位比较专一,有的则可在多种器官或组织中寄主。这种现象是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与宿主之间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的代谢可简分为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

能量的来源主要为糖,其代谢大概分为同乳酸酵和固定二氧化碳两种类型。前者见于血液和组织寄生虫,后者见于肠道寄生虫。

固定二氧化碳是在糖酵解到磷酸烯醇丙酮酸(PEP)时进行的这个过程与通常的三羧酸循环相比较是个逆过程(正常过程是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生活史类型包括:

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如蛔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如血吸虫。

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媒介或传播途径,易感者

传染源分类:

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经过土壤,如人钩虫,(第3期感染期幼虫分布于泥泞土表面,人下地劳作,动接触感染)。

水源性: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经过水体,如日本血吸虫感染期尾蚴漂浮于水面,人接触疫水感染);棘阿米巴(滋养体游离于水体中)。

生物源性:寄生虫的感染途径经过生物媒介传播,如:疟原虫经按蚊传播),丝虫(经蚊子传播),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等。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病,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雨量、光照与地理环境等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医疗设施和卫生保健等。

寄生虫病的防治1.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防治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措施,群防群治。加强监测,制止疫情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掠夺营养,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防御作用,也就是免疫应答反应,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的反应。

寄生虫感染免疫类型: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伴随免疫,带虫免疫),无效免疫

寄生虫的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解剖位置的隔离,抗原变异,抗原伪装,免疫抑制

变态反应:宿主感染寄生虫后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一方面可表现为对再度感染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也可诱导宿主病理性免疫应答,导致宿主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宿主感染寄生虫以后可发生对宿主有害的可分为Ⅰ、Ⅱ、Ⅲ、Ⅳ四型,分别称为速发型,细胞毒型、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或细胞免疫型。

原虫

生理特点:运动:伪足运动,鞭毛运动,纤毛运动,滑行运动或扭动

营养:能量主要来源于无氧糖酵解

生殖方式:

1.有性生殖:接合生殖(纤毛虫),配子生殖(疟原虫)

2.无性生殖:多分裂,二分裂,出芽生殖

原虫的分类:

根据运动细胞器分类

根足虫纲:阿米巴

鞭毛虫纲:阴道毛滴虫

孢子虫纲:疟原虫

纤毛虫纲:结肠小袋纤毛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基本生活史过程: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致病阶段:大滋养体

感染阶段与方式:四核包囊,误食感染

寄生部位:回盲部、结肠粘膜皱褶处

生殖方式:二分裂

防治原则:同消化道传染病

治疗药物:甲硝唑,大蒜素

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

繁殖方式:二分裂

感染阶段:滋养体

感染方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致病阶段:滋养体

致病机制

1.与乳酸杆菌争夺糖原,破坏阴道的“自净作用”

2.致病细菌的协同作用

3.机体生理机能失调

杜氏利什曼原虫

生活史

鞭毛体:节肢动物白蛉消化道

无鞭毛体:人和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刚地弓形虫:广泛存在于人与多种动物有核细胞内,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性原虫吸虫

种类及寄生部位

裂体科:日本血吸虫:肠系膜门脉系统

后睾科:华支睾吸虫:肝脏及胆管

并殖科:卫氏肺吸虫:肺脏及脑部斯氏狸殖吸虫:皮下或肺部

片形科:布氏姜片吸虫:小肠肝片吸虫:肝胆管

棘口科:日本棘隙吸虫:小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