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注释、分析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xi);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三)艺术分析
1、语言形式上,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三 、 《 蒹 葭 》 赏 析 适应口头文学记忆和传播方便的需要; 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 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仅仅几个字的变换使用,体现了——
时间的推移: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 空间的变换: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坁、水中沚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四)《诗经》的特色及影响
一 、 《 诗 经 》 简 介
• • • •
现实主义传统。 抒情诗传统。 确立了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 赋比兴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学 习借鉴的典范。
《蒹葭》赏析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一 、 《 诗 经 》 简 介


雅:多为朝会宴飨的乐曲。分为大雅和 小雅,105篇。
周王朝所在地(镐京、洛邑),今西安和洛阳。
颂:祭祀时颂赞的乐曲。40篇。
《周颂》(陕西西安) 《鲁颂》(山东曲阜) 《商颂》(河南商丘)
(三)艺术表现手法

一 、 《 诗 经 》 简 介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四、五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 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 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 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 而增强。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知识点总结

蒹葭2021版一.文学常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二.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三.知识点1、主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露浓霜重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烈的萧瑟凄迷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向往之情。

2、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画面。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皑皑的浓霜。

3、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③营造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凄婉惆怅之情。

4、从炼字角度说说“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妙在何处?“宛”是宛如、仿佛的意思。

它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情景,突出了主人公的深情执着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赏析《蒹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

②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③显示出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6、《关雎》和《蒹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①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⑤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1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出自《国风·秦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不舍。

这首诗以蒹葭为象征,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是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形象,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蒹葭》中的主要意象有:蒹葭: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形容伊人美丽而清纯。

白露:一种秋天的气象现象,形容伊人珍贵而难得。

水:一种流动的自然物,形容伊人难以捉摸而令人向往。

这些意象都寄托了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尽追求。

《蒹葭》中的语言特色有:平仄对偶:每句六个字,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形成对偶的韵律。

叠词排比:每节开头都用“蒹葭”、“白露”、“所谓伊人”等叠词,增强了节奏感和表现力。

比喻拟人:用“蒹葭苍苍”、“白露未晞”等比喻伊人的美貌和珍贵,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等拟人诗人的追寻之情。

这些语言特色都突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结构分析是指诗歌中的结构组织和布局安排。

《蒹葭》中的结构分析有:三段式:这首诗分为三段,每段四句,共十二句。

每段都以“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开头,形成一种对称和循环的效果。

递进式:这首诗从第一段到第三段,伊人的位置由“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宛在水中坻”,越来越近;诗人的追寻由“溯洄从之”到“溯游从之”,越来越努力;道路的困难由“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越来越艰险。

这些都形成了一种递进和高潮的效果。

对偶式:这首诗每句都是六个字,前后两句都是平仄对偶,形成了一种整齐和和谐的效果。

这些结构分析都显示了诗歌的规整美和层次美。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意思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意思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意思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意思《国风·秦风·蒹葭》现在一般认为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诗经《国风·秦风·蒹葭》意思,仅供大家阅读,希望帮助到大家。

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意境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

诗经蒹葭鉴赏分析导语:《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下面由为大家的诗经蒹葭鉴赏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诗经《蒹葭》原文带翻译我爱古诗词

诗经《蒹葭》原文带翻译我爱古诗词

诗经《蒹葭》原文带翻译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附原文和创作背景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附原文和创作背景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附原文和创作背景《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

那么你对于蒹葭的理解是什么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蒹葭》原文及注释.doc

《蒹葭》原文及注释.doc

《蒹葭》原文及注释《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蒹葭》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蒹葭》原文及注释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蒹葭》全文与注释

《蒹葭》全文与注释

《蒹葭》全文与注释《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诗歌。

全诗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面我们来对这首诗的字词进行逐一注释。

“蒹葭”:指芦荻,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

这里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冷、凄迷的氛围。

“所谓伊人”:那个人,指心中所思念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追寻她。

“溯洄”:逆流而上。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又漫长。

“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宛在水中央”: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宛”:仿佛,好像。

“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露水还没有干。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陡峻。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众多的样子。

“白露未已”:露水还没有完全消散。

“已”:止,完。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这首诗以蒹葭起兴,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氛围。

诗中的主人公为了追寻心中的“伊人”,不管道路如何艰难险阻,都不断地上下求索。

然而,“伊人”却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一种缥缈、虚幻的感觉。

整首诗意境优美,韵味悠长。

它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追求的过程中,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同时又有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蒹葭》运用了反复咏叹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不仅描绘了芦苇的不同形态,也在回环往复中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同时,通过“溯洄”“溯游”的动作描写,以及“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地点变化,展现了主人公追寻的艰难与执着。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诗经·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艺术特色句式特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xi);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蒹葭》诗歌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

《蒹葭》诗歌赏析《蒹葭》诗歌赏析【原文】《蒹葭》年代: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

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

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

宛:宛然,好像。

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陕西.眉县.蒹葭台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

《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蒹葭》注释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

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讲解、注释解释及赏析《蒹葭》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中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古诗《蒹葭》的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解释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蒹葭先秦·无名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解释】1.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2.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3.葭:初生的芦苇。

4.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5.为:凝结成6.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7.伊人:那个人。

8.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9.溯洄(sù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10.溯洄:逆流而上。

从,跟随,这里指“追寻”的意思。

11.阻:险阻,难走。

12.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13.宛:仿佛。

14.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15.晞(xī):晒干。

16.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17.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8.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1]《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

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4]。

溯洄从之[5],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6],宛在水中央[7]。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8]。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9]。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0]。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1]。

蒹葭釆釆,白露未已[12]。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3]。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4]。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5]。

【注释】[1]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

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迫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蒹葭(jiān jiā):芦荻。

[2]为:凝结成。

[3]伊人:这个人。

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4]一方:那一边。

[5]溯洄:逆流而上。

从之:追寻她。

[6]溯游:顺流而下。

[7]宛:宛然,真好像。

[8]曦( xī):干。

[9]湄: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10]跻(jī):升,高。

[11]坻( chí):水中小块高地。

[12]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13]涣(sì):水边。

[14]右:迂回曲折。

[15]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国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除《蒹葭》外,还有《车邻》《驷驖》《小戎》《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为秦地民歌。

秦本为周的附庸。

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从③之,道阻且长。

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⑤,白露未晞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⑪。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⑫。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⑭。

【作品注释】
①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洄:逆流而上。

洄:弯曲的水道。

从: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萋萋:茂盛的样子。

⑥唏:干。

⑦湄:岸边。

⑧跻:高,升高。

⑨坻:水中的小沙洲。

⑩采采:茂盛的样子。

⑪已:止,干。

⑫涘:(si)水边。

⑬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⑭沚:同“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
主人公寻觅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

《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

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先以苍苍的蒹葭起兴,再写男子追求意中人,所追的人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里,似见非见,时隐时现。

这首诗用反复重章来表现悬念迭起。

“苍苍”“萋萋”“采采”近义;白露“未霜”“未晞”“未已”,内容也差不多。

总之,这首诗的重章整齐、浅显,读起来节奏明快、动听。

【思考与练习】
1.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结构特点。

2.试分析《蒹葭》一诗体现了《诗经》的那些艺术风格。

【链接】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解玉佩而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川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唐·李商隐《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明·朱熹《诗集传》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

然不知其所指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

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高亨《诗经今注》
这篇似是爱情诗。

诗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

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
《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