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与方案设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与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e33440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c.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与方案设计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由于地质条件、雨水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山区地表土壤和岩石大规模滑坡并夹带着大量的水和泥沙向下流动。
泥石流具有瞬发性强、破坏力大和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中,工程治理措施与方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断面设计、泥石流控制与泥沙治理、泥石流护岸与排泥设施、泥石流避险场所设计等。
地质灾害调查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系统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和断裂状况等,可以为工程治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考察工程治理措施成效的重要指标。
通过评估泥石流防治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水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既能全面了解工程治理的可行性,又可为工程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工程断面设计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关键环节。
根据泥石流的流量、流速和流高等参数,确定合理的工程断面形式和尺寸,确保工程的通畅性和流动性,以减少泥石流的破坏力。
泥石流控制与泥沙治理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引导泥石流流向、调节泥石流流量和分析泥石流泥沙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挡土墙、拦沟坝和河道疏浚等,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扩大。
泥石流护岸与排泥设施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设置护岸结构和排泥设施,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对河岸的冲刷破坏,提高河道的排泥能力,为工程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泥石流避险场所设计是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关键任务之一。
根据泥石流的特点和发生规律,选择合理的避险场所,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如建设防护墙和逃生通道等,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工程治理措施与方案设计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b7f371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f3.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由于其突发性和强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和财产的危害,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为您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首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之一是“科学性”。
在进行工程勘查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只有在全面了解灾害形成机理、潜在危险区域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规划和设计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其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之二是“综合性”。
泥石流灾害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设计防治工程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材料。
如通过建设拦河堰、引导河道,增加河床沙砾的堆积,减缓泥石流流速,降低泥石流破坏力等方法。
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原则还包括“灵活性”。
由于泥石流灾害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防治工程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即在采取相应措施的同时,要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法,首要步骤是进行勘查工作。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对潜在危险区域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泥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等信息,并通过各类调查手段获取泥石流历史灾害的影响范围、形成机理等数据。
接下来是基于勘查结果进行设计。
根据勘查所得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确定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常见的设计方法包括拦河堰、控制冲沟、加固滑坡体等。
对于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还可以采用分区分级的思路,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风险。
在实施防治工程时,要注重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设相应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泥石流的活动情况,确保防治工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课件
![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26a299f78a6529657d5375.png)
➢ 根据需要控制的泥石流物源总量,采用的固、拦、排工程各自控制的水 沙帐一定要协调,拟定的对比方案(固、拦、排工程可按位置不同、数 量不同、构筑物型式不同等进行优化组合)应具有对等的灾害控制治理 效果(都可以有效的保护对象的安全)。
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
12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对堰塞体应按照堆积体形成的土石坝厚度、高度、堆积物的块度
等特征分析溢流溃决的可能性、溃决流量及危害性,针对性的对
堰塞体土石坝进行加固、导流,防止其溃决。
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
13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拦沙工程:根据沟内可转化为泥石流的物源分布位置、数量,采 用拦沙工程控制和拦截输入下游沟道的泥沙量,防止下游沟道淤 积、堵塞形成灾害。
拦沙工程重点论证固源后还需要通过拦蓄进一步控制的泥沙量( 按设计基准期),分析泥石流物质来量和来向,确定需要拦蓄调 节总库容,据此选择坝位,分析建坝处地质地形条件、施工可行 性确定各坝库容和坝高。
坝型可选择实体拦沙坝、格栅坝、谷坊等。
按照泥石流可能的工况,检算坝体抗滑、抗倾、地基应力等稳定 性,按照泥石流正面冲击(流体、巨石)坝体检算稳定性,按照 设计容许过流流量设计泥石流过坝流量,坝下冲刷坑深度。据此 确定坝体尺寸、溢流口断面、坝基础埋深、坝下消能结构物(( 坝高≥3m,且坝基位于松散层中用副坝)。格栅坝除按照拦沙坝 要求检算稳定性外,应检算格栅受力安全性、格栅间距等。
(一)可研方案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图纸设计深度不够:工程治理方案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或对比 方案设计深度不够,对于设计深度不够的方案难以判断其技术可 行性、工程量和投资的合理性。
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acb62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f.png)
第二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元谋县大庆河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三标段位于大庆河治理中游1035米。,古方坝及边墙32#~43#、65#、~69#,挡沙坝5#~10#、副坝5#~10#.3cm厚顶抹灰改为5cm厚C20细石砼顶。
3.水文气象与工程地质
4、模板:面板浇注采用无轨滑膜,其余采用组合钢模板;
(五)建设资源配置
1、劳动力分配
本项目施工作业范围较广,工期较紧,制作过程专业规范,工种重叠要求严格复杂。合理配置现场施工劳动力是保证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关键之一。现场管理团队和操作人员将根据需要配备,相对固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
第三章建设部署
一、建设部署
(1)、施工准备
为确保工程优质、高速、安全、低耗,圆满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根据工程特点,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科学组织、周密安排、谋划,确保建设中各项工作提前顺利开展。
1、施工前,组织有关单位做好现场交接工作,布置施工电气线路、水管及临时施工设施。
2、做好图纸联合评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全面掌握施工图内容,检查多专业管线位置是否到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方便施工。
1、砌筑施工队:主要负责护岸墙、挡沙坝、实心坝、实床坝等施工。
2、土方施工队:主要负责土方施工。
(四)建立现场协调会制度
项目开工后,除参加业主组织的协调会议外,项目管理部还必须每周组织一次内部生产调度会议,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进行安排、检查和协调。业主的安排和现场条件。以及物资供应等事项,及时解决和处理存在的影响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的问题。
附表、主要工程机械表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措施与设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措施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f318f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d.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措施与设计在泥石流频发的山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勘查工作对于工程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够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工程参数,以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设计预案,以避免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过程中,应采取现场勘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面了解调查区域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泥石流活动等情况。
通过对地质体和泥石流运动特点的详细研究,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地质信息,以便确立合理的工程措施。
其次,在勘查工程中,需要进行地质灾害潜在性评价。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的历史资料和发生频率的了解,结合前期的场地调查结果,对工程区域进行潜在性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确定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影响范围,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水土保持措施。
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直接与区域内的水土保持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在勘查阶段需对水毁区土地和植被状况进行调查,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增加植被覆盖、建立保护林带、挖设排水沟等,以增强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对泥石流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泥石流的流动特性决定了其对周围环境和工程设施的影响程度。
通过分析泥石流的流动速度、流量、流态和冲击力等参数,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确定合理的工程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区域,可以采取加固河道、筑堤挡泥、设置滞泥坝等措施,减轻泥石流对工程设施的破坏。
最后,在勘查过程中需要进行工程技术经济评估。
对于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既需要考虑工程的技术可行性,也需要兼顾工程的经济效益。
勘查人员需要对工程的施工、运营和维护成本进行评估,以及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为工程的设计提供经济合理性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原理与设计要点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原理与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0ab0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5.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原理与设计要点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多发性、高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规范原理和设计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规范原理主要包括灾害特征识别、泥石流堆积物特性分析、工程区划和设计载荷确定等内容。
首先,需要对泥石流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和研究,以了解泥石流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通过分析泥石流堆积物的粒度、含水率、密度等物理力学性质,可以评估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和冲击力度,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此外,对于泥石流频发区域,还需要进行工程区划,确定不同区域的防治措施和设计要求。
最后,设计过程中,需要准确确定各种荷载的作用范围和设计值,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要点主要包括工程类型选择、排洪和岩体加固等方面。
首先,在面对不同规模、特征的泥石流灾害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程类型,包括重力式挡土墙、挡水坝、检测系统等,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泥石流对工程和人类的影响。
其次,对于泥石流堆积区的排洪工程设计很关键,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排洪沟和排洪管的位置、尺寸和排水能力,确保泥石流水易于排除,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同时,对于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岩体加固工程,要采用合理的加固措施,如锚索加固、爆破拆除等,以加强岩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和崩塌的可能。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和设计要注意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气象、土力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此外,勘查和设计过程中需要保持与相关专业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遥感、GIS等,为工程的勘查和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为了进一步完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规范与设计要点,还需要加强科研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深入研究泥石流的成因、发展规律和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不断提高预防和防治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效果。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462cefc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5.png)
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突然发生和迅猛的流动性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泥石流防治成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任务。
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过程中,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是确保工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首先,在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勘查过程中,工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特征和泥石流的运动特性。
勘查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泥石流的起源地、运动路径和流量,以便在工程设计中合理预测泥石流的规模和运动方向。
此外,还需了解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和土壤类型等因素,以帮助选择合适的工程措施和施工方法。
其次,工程设计应根据泥石流的规模和运动特性,确定合适的防治措施。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导流堤、护岸工程以及减灾空间规划等。
导流堤是指利用自然堤坝和人工构筑物将泥石流引导到预定区域,减轻其对人类活动区的影响。
护岸工程是通过在泥石流流经区域建设护岸,以减少破坏和损失。
减灾空间规划旨在将泥石流活动区划分为安全和危险区域,并在危险区域内制定合理的居住和安全规定。
在工程设计的基础上,施工过程中的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
根据不同的泥石流特点,选择合适的施工机械和设备,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其次,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应做好道路、施工平台和临时设施的搭建,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监督和质量控制。
及时检查和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质量问题,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此外,在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中,还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勘查人员需要充分了解工程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敏感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施工废弃物和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和湖泊中,以免对水生生物造成污染。
此外,还应注重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工程完成后进行生态修复。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设计与优化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设计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648b31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7.png)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程治理措施设计与优化泥石流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工程治理措施的设计与优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特性出发,探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工程治理措施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泥石流是由于山地降雨引起的,陡坡地区的土石流失去了质量稳定的能力,在山坡上迅速流下,有时带有大量的岩石。
因此,工程治理措施的设计应从防止泥石流发生、减轻泥石流威力、隔离泥石流路径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工程治理措施的设计应从防止泥石流发生入手。
这可以通过改善山体地质条件、增加植被覆盖、加强水土保持和防洪工作等手段实现。
在勘查中,必须对泥石流发生的潜在危险区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潜在的灾害源,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治理措施。
例如,可以在潜在灾害源区加固山体,设置护坡结构或建设拦挡水库等。
其次,减轻泥石流威力也是工程治理措施设计的重要内容。
泥石流的威力往往源于其冲击力和破坏性,因此,勘查中应选择适合的工程措施来降低泥石流冲击力和破坏性。
例如,可以采用消能排泥槽、护坡、集水设施等措施来控制泥石流的流动速度和冲击力,减少对周围建筑物和人员的破坏。
最后,隔离泥石流路径也是工程治理措施设计的重要方面。
泥石流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有时会沿着特定路径流动,导致更大范围的破坏。
在勘查中,可以通过设置挡方墙、挡土墙、排泥沟等隔离措施来改变泥石流的路径,将其导引到安全区域或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等因素来改变泥石流路径。
在工程治理措施设计与优化中,需要综合考虑降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因素,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泥石流特点,对工程措施进行精确的设计。
此外,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理方式,并合理利用资源,保证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在实际勘查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技术,结合现代地质探测和遥感技术,对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特性进行研究和预测分析。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01246d55acfa1c7ab00cc03.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2000.10.28目录前言本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符号1 总则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2 荷载分析与计算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6.1 一般规定6.2 排导槽6.3 拦砂坝6.4 谷坊6.5 格栅坝6.6 停淤场6.7 渡槽6.8 沟道整治工程6.9 坡面治理工程6.10 生物工程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单位起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防治措施设计要求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防治措施设计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ab48bd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9.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中的防治措施设计要求泥石流灾害是指在山区或河流附近,由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土石松动、崩塌、泥流等现象,并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为有效减轻和避免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和设计提出了要求。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规范中,防治措施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践经验,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的设计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设计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防治工程的设计。
设计者需要详细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状况,包括地层分布、岩性特征、构造情况等。
通过地质勘查和工程地质调查,确定泥石流泛滥区、滑坡体和发源区等危险地带,为后续的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防治措施设计要合理选择治理方式。
泥石流防治方式通常包括导流、拦截、导洪和提升等。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和泥石流特征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治理方式。
例如,在导洪工程中,可以通过设计泥石流隧道、洪水引导河道等方式,使泥石流在高速度冲刷下导流,减少其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而对于泥石流的发源区,可以通过挡土墙、防护沟等工程措施,有效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同时,防治措施设计要考虑流域治理。
泥石流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整个流域来思考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林地恢复、生态修复等多种因素,减少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
例如,通过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增加泥石流防治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降低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
此外,设计者还需要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涉及到大规模的土石方工程和水资源调度等问题,对设计者的技术和经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在防治措施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资源投入和工程可行性,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和设计方案。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分析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9719c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3.png)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分析泥石流是一种由雨水、融雪、地震或人类活动等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由于其巨大的破坏力和难以预测的特点,泥石流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泥石流带来的伤害,各国都制定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泥石流预测与监测、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等。
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础。
通过对潜在灾害点的调查和评价,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和地形特点,确定泥石流的潜在危险性和发生可能性。
这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减少泥石流带来的损失。
其次,泥石流预测与监测是保障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
通过安装预警系统、监测站点等设备,可以及时监测地下水位、雨量、土壤湿度等指标的变化,预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时间。
这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核心。
根据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的结果,结合泥石流的特点和规模,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的防治方案。
这包括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如护岸、截流堤等,通过改变地形和水流路径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还包括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如植树造林、人工草皮等,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来稳定土壤,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在工程建设阶段,泥石流防治工程需要遵循相应的建设规范。
建设过程中要确保施工质量,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保护独特的生物种群和自然环境。
在工程建成后,运维管理是确保泥石流防治工程持续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定期巡视和维护工程设施,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要加强与当地居民的联系,提供防治知识和紧急救援培训,提高居民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总结来说,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泥石流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课程设计--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及防治措施实例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课程设计--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及防治措施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9b03cba5f121dd36a32d8244.png)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课程设计课程名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课程设计题目: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及防治措施实例学生姓名:学生班级:学生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泥石流的危害 (3)二、泥石流防治 (3)2.1 防治目的 (3)2.2 防治原则 (4)三、泥石流防治具体措施 (4)3.1 预防措施 (4)3.2 预警报措施 (4)3.3 土建工程措施 (5)3.4 生物工程措施 (5)四、泥石流综合治理方案 (6)4.1 全面进行的综合治理方案 (6)4.2 以治水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6)4.3 以治土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6)4.4 以排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7)4.5 以生态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7)五、泥石流防治措施实例 (7)5.1下岸溪泥石流 (7)5.1.1工程简介 (7)5.1.2 防治措施 (8)5.2庐山疗养院山坡型泥石流灾害 (8)5.2.1工程简介 (8)5.2.2防治措施 (9)参考文献: (9)一、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根据不同的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表现为多种形式。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淤埋。
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
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
2.冲刷。
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
3.撞击。
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
4.堵塞。
泥石流堵塞自身流路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位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没;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6cbd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6.png)
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危害,需要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本文将详细阐述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要点,并介绍其具体的施工方案。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要点1.确定施工目标和原则。
在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首先需要明确施工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减轻灾害风险、修复受损区域等,并制定相应的施工原则,如安全第一、高效节约等。
2.调查与评估。
在施工组织设计前,需要进行地质调查和灾害评估,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灾害范围和规模,以及潜在的灾害风险。
通过评估,确定施工的重点区域和措施。
3.施工环境的选择和准备。
施工环境的选择和准备包括场地选择、施工道路的规划以及材料设备的准备。
需要选择适宜的场地进行施工,并规划施工道路,便于运输材料和设备。
4.施工方案的制定。
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涉及到施工的方法、技术和流程。
需要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5.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
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需要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巡检和培训,并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器材,如安全网、安全绳等。
6.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
施工期间需要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监测和评估施工进度,确保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并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达到设计要求。
二、施工方案的具体设计1.清理和疏导。
施工开始前,需要对泥石流堆积物进行清理和疏导,以减少坡面和堆积区的积水堆积。
可以采用机械清理和人工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将泥石流堆积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坡面加固。
为了减少潜在的泥石流堆积物的形成和滑移,需要对坡面进行加固和防护。
可以采用土工材料、钢筋网、钢筋混凝土护面等方式进行加固,提高坡面的稳定性。
3.河道治理。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b0abce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c.png)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是为了保障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防止泥石流灾害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导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和防治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泥石流的特点和危害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坡面的土石松动、滑动或崩塌等原因,形成大量混合水、泥、石等物质的急剧流动现象。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冲击力强等特点,对水电工程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泥石流的流动会冲刷河床、损毁河岸和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泥石流勘查的内容和方法1. 勘查内容:泥石流勘查应包括泥石流形成的地质背景、泥石流危害程度评价、泥石流发生概率评估、泥石流运动特性等内容。
2. 勘查方法:泥石流勘查可以采用现场调查、地质勘测、遥感技术等方法。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流域地质条件、河道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三、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原则和内容1. 防治设计的原则:泥石流防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防治设计的内容:泥石流防治设计应包括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泥石流河道治理、泥石流坡面稳定等内容。
其中,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流速、流量和流向等参数,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泥石流河道治理可以通过加固河床、修筑防护墙等方式,减小泥石流对工程的冲刷和破坏。
泥石流坡面稳定可以通过进行植被恢复、加固山体等措施,提高山体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四、泥石流防治设计的技术要求1. 技术要求:泥石流防治设计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设计要点:泥石流防治设计应充分考虑泥石流的流动特性、流域地质条件和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和工程布置方案。
同时,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工程的可维护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确保长期有效地防止泥石流灾害。
五、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实施和监督1. 实施过程:泥石流防治设计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组织专业的勘察设计团队进行方案设计和工程施工,确保设计方案的准确实施。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https://img.taocdn.com/s3/m/7443b4ed58f5f61fb73666d6.png)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中国地质调查局二○○四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1总则1.1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
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工程勘查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
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
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工程施工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竣工验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第1.2.1条非标准设计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
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
![泥石流防治与工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f6e515f12d2af90242e621.png)
(二)可研设计中的泥石流灾害地质资料复核:
治理方案应建立在对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水源、沟道地形条件、 堆积区保护对象、大河输移能力和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准确把握 上,因此必须对勘查资料进一步复核,主要有:
➢ 1、复核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是沟内物源分布地段、物源总 量、设计基准期内可转化为泥石流的物源量、泥石流下游沟道的 自然排泄能力;结合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内的保护对象,明确工程 治理范围和部位;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 2、停、排组合方案:
对于上游沟道纵坡陡,固源、拦蓄泥沙工程施工困难或工程效益 差,而下游山口有停淤地形、也有一定排导条件的泥石流沟可采 用停、排组合方案。
治理思路是利用出山口变缓、宽阔的地形条件修建停淤场,使泥 石流水沙分离,携带的泥沙主要停积于停淤场内,流出停淤场的 主要为洪水。从而使下游沟槽或排导槽能够接纳洪水并顺畅排入 主河,不使泥石流淤堵沟槽或造成洪水泛滥,进而防止泥石流危 害保护对象。
滑坡、崩塌堆积物分布密集段、沟床易揭底段、沟岸易塌岸段一 般采用潜坝、谷坊群进行防冲护岸、固床、稳源,注意各单体工 程的上下衔接布局。
对堰塞体应按照堆积体形成的土石坝厚度、高度、堆积物的块度 等特征分析溢流溃决的可能性、溃决流量及危害性,针对性的对 堰塞体土石坝进行加固、导流,防止其溃决。
《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
![《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4fd0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b.png)
《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要点》咱都知道,泥石流这玩意儿可不好惹,一旦发作起来,那真是威力巨大,能把好多东西都冲得稀里哗啦的。
我记得有一回我去一个山区考察,就亲眼目睹了泥石流过后的惨状。
那原本好好的村庄,道路被冲断,房子也倒了好几座,田里的庄稼更是被埋得没了影儿。
看着村民们那无助又悲伤的眼神,我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儿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泥石流的治理,让这样的悲剧少发生一些。
要说泥石流治理工程的设计,那可有不少要点得注意。
首先,咱得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摸清楚。
一般来说,陡峭的地形、丰富的松散物源和大量的水源,这三个家伙凑一块儿,就容易搞出泥石流来。
所以在设计治理工程的时候,就得针对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比如说地形这一块,如果山坡太陡,那咱们就得想办法给它“削削坡”,让它变得缓一些。
这就好比一个人脾气太冲,咱得给他降降火,让他温和点儿。
具体咋操作呢?可以采用修建阶梯状的护坡,或者打上一排排的锚杆,把山体给固定住,不让它那么容易松动。
再说说物源。
那些容易被冲走的沙石、泥土啥的,就是物源。
咱们得想办法把它们管住,不能让它们随便跟着泥石流跑。
可以在山坡上种上树,树根能把土抓住,就像给大地长了好多小手,紧紧地拽着。
还可以修建一些拦挡坝,把那些松动的石头、泥土拦住,别让它们往下冲。
水源也是个关键。
要是雨水太多,或者山上的冰雪融化太快,水一下子多起来,就容易引发泥石流。
这时候,咱们可以修一些排水渠,让水顺着咱们设计好的路线流走,别到处乱跑。
就像给洪水修了一条专门的高速公路,让它规规矩矩地走。
还有啊,在设计治理工程的时候,可不能只看眼前,得把眼光放长远点儿。
要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降雨量可能增加,或者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更高。
所以咱们的工程得有一定的冗余度,能承受更恶劣的情况。
另外,工程的质量也得严格把关。
不能说设计得挺好,结果施工的时候偷工减料,那可就白搭了。
就像盖房子,设计得再漂亮,要是砖头水泥用得不好,一刮风下雨就塌了,那不是瞎折腾嘛。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57cd6d79b89680202d82510.png)
第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防治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泥石流防治工程与自然地质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复杂变化,包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因兴建工程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而引发新的灾害。同时,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第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泥石流体及工程岩图体多是非均质、多向异性介质,其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防治设计时不仅应掌握岩土性质及其概率分布,而且要了解测试方法及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
第应充分收集场地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泥石流,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应注意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参数测定的方法及测定条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参数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以及工程实施后可能的变化等,合理的选用岩土参数。
Z
滑坡或崩塌后缘裂缝深度;
Zw
滑坡或崩塌后缘裂缝水柱高;
H
排导槽安全超高,防冲肋板安全超高、泥石流冲起高度;
Hw
排导槽弯道超高;
折减系数、坡角;
滑面倾角;
第n块、第n-1块的滑动面倾角;
、
桩比变形系数、渡槽断面宽深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初步设计图纸为基础 进一步深化、细化设计
➢ 深化设计:综合考虑工程有效性、安全性、造价、施工可行性
完善设计方案,使治理方案能够落地。
因受流域和河沟条件控制故治理方案应以沟域统筹、因 势利导、以疏为主、上下兼治,通过工程控制泥石流一 次最大冲出量或流量或约束泥石流的路径,使其不至于 造成灾害为目标;
综合考虑拦沙、固源、排导、停淤措施组合多个方案, 经比较及优化,推荐最佳治理方案。
11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二)可研设计中的泥石流灾害地质资料复核:
治理方案应建立在对形成泥石流的物源、水源、沟道地形条件、 堆积区保护对象、大河输移能力和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准确把握 上,因此必须对勘查资料进一步复核,主要有:
➢ 1、复核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是沟内物源分布地段、物源总 量、设计基准期内可转化为泥石流的物源量、泥石流下游沟理范围和部位;
施工图设计说明(或设计报告)主要是对施工图设计图纸的总说 明及设计思路、依据的阐述。内容包括:
1、前言:
• 工程由来、工程区概况、可研初设治理方案、审查意见及修改情况、施 工图设计方案优化调整说明等;
2、灾害体概况:
• 灾害体所在地交通位置(附图),按灾害体类型分述其空间分布(附全 景照片)、变形等特征、灾害体规模、稳定性评价,特别是要列出设计 所需的由勘查提供的灾害体作用力、地基岩土等特征参数;
一、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
3、施工条件复核: •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永久和临时占地、施工用电、用水
、原材料来源、施工弃渣堆放及相关费用、价格等进行 调查,并与县国土资源局、当地乡镇政府沟通、会商、 协调,形成《施工图设计踏勘会商记录表》(附表), 记录表附在施工图设计文件扉页后,作为施工图设计成 果送审的要件。
➢ 根据需要控制的泥石流物源总量,采用的固、拦、排工程各自控制的水 沙帐一定要协调,拟定的对比方案(固、拦、排工程可按位置不同、数 量不同、构筑物型式不同等进行优化组合)应具有对等的灾害控制治理 效果(都可以有效的保护对象的安全)。
12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固源工程:固源重点论证泥石流沟内集中性物源类型、分布位置 、启动参与泥石流的方式(塌岸冲刷、揭底冲刷等),确定需要 稳定的物源量,针对性地采取稳固堆积体的工程措施,比较不同 治理部位、治理长度及采用工程构筑物型式。
21
22
一、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
(二)施工图细化深化设计
• 在初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施工图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现场条件、 环境限制因素、原材料来源及实际价格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方法、 工艺,合理安排工序及工期。
• 施工图设计应以图纸为主,分为治理工程布局设计、各类工程结构 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监测设计等进行细化、深化设计。
• 评估治理工程施工可行性和治理预期效果。
• 复核基准点、地形图、剖面图与实地的吻合性,必要时应修测或补测 。
• 对存在异议或疑问的应及时与勘查(可研、初设)成果编制人员沟通
。
19
一、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
2、施工图设计定测: 现场查看工程布置位置的施工可行性,对各工程构筑
物中轴线两端点、中心点等固定工程位置的测量关键 点必须打桩标识(埋木桩或水泥桩并编号、补测其坐 标、高程); 测桩和测量数据表作为设计交底资料之一。 补测施工图设计所需的各分部工程、结构变化部位、 连接处等控制部位的大比例尺地形地质断面图。 20
对进入大河的出口端应按照出口与大河连接的水流组合分析检算 结果;做好防范大河的顶托、侧向冲淤变化等的设计;
对排导槽、防护堤的边墙,按照浸水挡土墙检算稳定性,按照流 速检算槽底冲刷深度,考虑基础埋置深度或护底结构及厚度。开 挖新排导槽段尽量挖填平衡,减少借土或余土外运量。
15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 2、复核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参数:进一步分析各拟建治理工程沟 道断面的流量、流速、泥位、冲淤深度、泥石流流体及块石冲击 力、弯道超高等参数,为拦沙、固源、排导、停淤治理工程设计 提供依据。
10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泥石流治理方案应以保护对象的安全为治理目标,按照 泥石流的活动和成灾规律,防治对策:减沙、减势;
停淤场工程:在有条件的开阔地带,可圈定一定范围建造有进口 和出口的半封闭区域形成人工停淤场,通过缓流、散流作用使大 量泥沙停淤,达到减势(削弱泥石流的强度和规模)和土地整理 的双重作用。停淤场设计要注意:
➢ (1)进、出口位置的选择和结构形式、防冲措施; ➢ (2)停淤量和出口流量的计算; ➢ (3)周边拦挡墙(围堤)的稳定性检算和防冲措施; ➢ (4)场内散流工程如:分流墩、不连续的铅丝笼堤和临时土石
• 施工图应能够充分反映治理工程构筑物的位置、尺寸、结构和施工 方法。
• 图纸数量能够满足不同部位施工用图和较准确计算工程量的要求。 要避免因施工图设计缺陷(或漏项)造成施工中工程量增加过大、 使工程费用超过施工图预算。
23
一、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
(三)施工图设计文件组成 • 由施工图设计说明(或设计报告)、施工图纸、设计
平面图应反映坝体、溢流口、副坝、护坦、边墙等各构筑物的外
轮廓线、各材质结构分界线等特征线条。标明基坑开挖范围界线
、库区回淤范围界线。标明反映坝体、溢流口、护坦、副坝、边
墙等各构筑物的剖面线及编号。
14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排导工程:根据上游固源、拦蓄部分泥沙后的泥石流(或洪水) 下泄流量,充分利用天然沟道自身排泄能力,对有威胁对象又不 能满足或完全满足的地段,采用排导槽加以改造,增大其排泄能 力;对沟岸一侧有威胁对象的可只采用单边防护堤分段设防,以 防止泥石流(或洪水)溢出危及保护对象安全。
(一)可研方案审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图纸设计深度不够:工程治理方案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或对比 方案设计深度不够,对于设计深度不够的方案难以判断其技术可 行性、工程量和投资的合理性。
4、设计计算书内容不全:未提供各方案完整的设计计算书,包 括泥石流各类参数的计算、治理工程主要构筑物结构计算等。
9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1、固、拦、排组合方案:
➢ 对于多数泥石流沟的治理常常采用,治理思路是对集中性物源(滑坡、 崩塌堆积物、堰塞体堆积物、沟道堆积物)采取潜坝、谷坊、挡土墙、 脚墙等工程原地稳固物源,不让其集中启动参与补给泥石流;在有拦蓄 地形条件的部位设置拦沙工程拦截部分已启动泥石流,使其携带的泥沙 停积,减少下泻泥沙量,调节下泻泥石流流量,减轻对下游沟道淤堵和 泥石流或洪水泛滥,在沟道下游段结合要保护的对象,对因泥石流(或 洪水)过流时可能淹没、冲刷的地段采用排导槽、防护堤引导泥石流归 槽,防止泥石流危害保护对象。
坝型可选择实体拦沙坝、格栅坝、谷坊等。
按照泥石流可能的工况,检算坝体抗滑、抗倾、地基应力等稳定 性,按照泥石流正面冲击(流体、巨石)坝体检算稳定性,按照 设计容许过流流量设计泥石流过坝流量,坝下冲刷坑深度。据此 确定坝体尺寸、溢流口断面、坝基础埋深、坝下消能结构物(( 坝高≥3m,且坝基位于松散层中用副坝)。格栅坝除按照拦沙坝 要求检算稳定性外,应检算格栅受力安全性、格栅间距等。
(三)治理方案选择与比较:
拦沙工程:根据沟内可转化为泥石流的物源分布位置、数量,采 用拦沙工程控制和拦截输入下游沟道的泥沙量,防止下游沟道淤 积、堵塞形成灾害。
拦沙工程重点论证固源后还需要通过拦蓄进一步控制的泥沙量( 按设计基准期),分析泥石流物质来量和来向,确定需要拦蓄调 节总库容,据此选择坝位,分析建坝处地质地形条件、施工可行 性确定各坝库容和坝高。
2、工程治理方案缺乏针对性:拟定的工程治理方案未充分认识泥石 流的成灾机理和保护对象的关系,治理思路和保护目标不明确,采取 的拦、固、排、停工程依据不充分;对拦沙坝等工程缺乏足够的论证 ;可研方案对拦、固、排、停工程组合方案不合理或各方案间技术上 不对等、无可比性。
8
四、泥石流治理方案设计应注意事项
➢ 细化设计:工程间的衔接、工程分部结构、特殊部位
施工做法、不同地段开挖断面、外观要求等。
18
一、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
(一)施工图设计现场踏勘复核要求
施工图设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复核与设计有关的工作。
1、现场复核:
• 地质灾害治理范围、灾害体基本特征、明确保护对象;
• 治理工程布置地段和位置、工程结构形式;
计算书(另册装订)、施工图预算书(另册装订)等 四部分内容组成,不得缺项。 • 施工图设计说明(或设计报告)与施工图纸可合订, 扉页责任栏签字齐全,加盖公章,并附设计资质证书 、委托书、勘查可研专家评审意见及修改说明、本单 位专家组内审意见、施工图设计踏勘会商记录表等。
24
一、施工图设计基本要求
(四)施工图设计说明(或设计报告)编制内容
排导槽或防护堤应有分项工程平、纵剖面布置图,进、出口及各 特征断面结构细部图;排导槽(或单边防护堤所在沟段)断面应 尽可能按水力最佳断面设计,且能满足排水、排沙的设计流量和 不冲刷流速要求;
做好与既有道路、桥、涵建筑物的连接,公路桥涵(等级公路应 按公路桥涵相关规范与具备资质的单位联合或委托设计),简易 人行便桥、过水路面应有结构设计图;
堤等。 排导工程:根据上游停淤场水沙分离后的泥石流下泄洪水流量,
充分利用天然沟道自身排泄能力,对有威胁对象又不能满足或完 全满足的地段,采用排导槽加以改造,增大其排泄能力;对沟岸 一侧有威胁对象的可只采用单边防护堤分段设防,以防止泥石流 (或洪水)溢出危及保护对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