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 加深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 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 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 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 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 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 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 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 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 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 五首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 是汉魏以来继承抒情言志传统 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 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 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 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 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 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中的“见”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就没有 这种效果,为什么?
这两句把诗人的心境与环境融为一体,是 “心与境合”的高度概括。当诗人采菊与篱 下时,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山上的气息非常 怡人,飞鸟结伴相还,环境优美宁静,与诗 人乐于隐居而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吻合。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 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 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 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 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 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 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 起学习《诗词五首》,与众多大师 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 的风采。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 却。 车马喧: 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 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 诗人自称。 尔: 如此,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 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 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 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容不经意的样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 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 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 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 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 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 ,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 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 五言律诗--《春望》。
按节奏诵读诗歌: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
结庐:建造、构筑。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 “人境庐”诗集为《人 境庐诗草》,即取陶渊 明诗意为名。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 山间的云气。
日夕: 傍晚。
相与: 结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 生活。 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 别,说明。 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 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 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参考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 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 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 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 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
杜甫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 朝代 老
唐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 作品风 主;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 格 变化过程,被称为“诗史” 《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 代表作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品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源自文库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浮阳柴桑 (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 的抱负,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 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四十一岁时弃官 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 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 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 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 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 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 有《陶渊明集》。
主题概括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 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 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淡 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
结构图示
而无车骊喧 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
生活宁静 内心恬淡 情物 景我 相两 融忘
采取东篱下
热爱自然
人生真谛
日夕佳、飞鸟还
总 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 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 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 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 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 《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 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