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如何进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如何进化的
生命何时放弃了永生?
在高等生物的有性生殖中,父母产生子女需经过基因重组,子女无法再延续父母的生命。
因此,从生命选择有性生殖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永生能力。
最早的有性生殖化石证据发现于巴芬岛的岩层中,可追溯至10-12亿年前。
然而,科学家普遍认为,有性生殖的进化和真核生物的产生是同步发生的,这一时间点大约在距今21亿年前。
除了失去永生能力以外,有性生殖的其他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无性生殖中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繁衍后代,而有性生殖中只有一半个体能繁殖,这大大降低了繁殖速度。
而且在有性生殖中,生物只能将自身的一半基因传递给后代,这似乎与基因延续的目的相悖。
这两个“一半”,就构成了有性生殖的“两倍成本”,然而,有性生殖的代价不止这两倍成本。
生物的性行为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能量,这些浪费对生存和繁殖本身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带来麻烦,如招来天敌的捕杀。
然而,有性生殖能在当今生物界中占据主导地位,证明它所带来的适应性优势远远超过了成本。
有性生殖的一个明显优势是阻止有害突变的积累。
经过父母双亲的基因重组,在基因水平上提供了两种容错机制:一是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经过配对和复制,受损伤的基因得以修复;二是在合子形成之后,双方的有害突变彼此掩盖,优势得以互补,这就是我们说的杂种优势。
有性生殖在基因延续上的优势,具体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两个有益突变结合在一个个体身上,使有益性状更广泛地传播。
二是将两个有害突变聚集在一起,将有害基因更快地从种群中剔除。
三是通过基因重组,创造出比以往存在的基因型更加适应环境的新个体。
有性生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性选择,即多个雄性争夺一个雌性。
最终的结果是:优势雄性三妻四妾,留下更多后代,优势基因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而劣势雄性很少或根本得不到交配机会,劣势基因在种群中减少乃至消失。
这是在无性的种群中所不存在的强大进化动力。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20亿年前的原始生命似乎做出了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诗句中的选择。
然而,这里面有个细思极恐的事实——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的延续,而生命体不过是个容器罢了。
对自私的基因来说,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时不时更换新容器,要比长期使用同一种容器,更有利于它们的传播和延续。
真核生物为什么选择了性?
要想知道真核生物为什么放弃永生而选择有性生殖,必须先搞清楚在真核生物产生之际,即距今20多亿年前,地球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正在经历哪些变化。
从原始生命最初产生的距今38亿年前开始,前后持续了14亿年,地球环境没有太大变化。
古细菌和真细菌不断分裂,在浅海中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然而,到距今24亿年前,蓝藻产生的氧气开始在大气中聚集,这就是“大氧化事件”,对厌氧的原始生命来说,氧气是有剧毒的。
同时,氧气消耗掉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甲烷,使地球在几万年间下降了70℃,整个地球被冻住,这就是休伦冰期。
对分裂生殖的古细菌来说,进化的唯一动力是基因突变,况且突变还多是有害的。
它们因无法适应如此剧变的环境而纷纷死亡。
我们今天只能在海底火山喷口等极端环境下,才能看到古细菌的踪迹。
到头来,永生成了永灭。
有一支古细菌活了下来,它们发展出了基因重组机制,每一代的性状都各不相同,总有个体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新环境。
它们的后代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真核生物,这种新的繁殖方式就是有性生殖。
今天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真菌都是这些原始真核生物的后代。
长远来看,有性生殖是生命延续和发扬光大的唯一机会。
尽管有性生殖的生物注定无法永生,但它们的后代却可以活得更久、更精彩。
经过20亿多年的进化大战,裂殖的细菌还是老样子,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却以极具多样化的形态占领地球的各大生态位,还演化出了我们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成为地球的统治者。
细菌和癌细胞在生物学上是永生的,但它们永生的前提条件是环境一直不变、一直适宜——这个前提在瞬息万变的地球上是不可能成立的。
在现实环境中,细菌的一个细胞系能活几年就不错了,终免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海拉细胞系(取自一名妇女的宫颈癌细胞)已经存活68年了,但这是在实验室培养的理想条件下,现实中癌细胞的寿命不会超过宿主,它在杀死宿
主后自己也就死到临头了。
因此,在生物学上永生的生物,在现实中活得更短,这是个相当讽刺的事实。
衰老和死亡是如何进化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生命进化的本质在于基因延续,我们这个容器只要将基因传递给后代,就算完成了任务。
然而,活着是生命的固有属性,我们的永生虽称不上对基因延续有利,但也绝称不上有害,为什么会进化出衰老和死亡呢?
有人说,只有个体生命衰老并死亡,才能给种群新生力量的发展腾出空间,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繁荣。
这话貌似很有道理,但并没有从科学上揭示衰老和死亡产生的本质。
1951年,彼得·梅达瓦尔提出了衰老的突变积累理论。
他指出,自然选择的作用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当有害突变在生命早期表达的时候,由于会对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产生重大影响,自然选择的作用非常强烈,能很快将这些有害突变剔除。
然而,有些有害突变是在生命晚期表达的,尤其是在个体繁殖停止之后,自然选择根本不起作用,因为这些有害突变早就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后代了。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在晚期表达的有害突变会因遗传漂变而积累起来,最终导致生命体的衰老和死亡。
例如,亨廷顿氏病可致患者痴呆,罹患各种并发症并最终死亡,危害极大。
而且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能代代遗传并表达。
但这个病仍然得以流传至今,因为它多在30岁以后发病,患者早就在30岁之前的生育中把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了。
“
为了更好地表达突变积累理论,梅达瓦尔绘制了“选择阴影”模型。
个体生育力在刚成年的时候达到高峰,之后保持不变或下降。
而由于内部(疾病)和外部(意外和天敌捕食)的种种生存压力,个体存活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
二者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生物到晚年繁殖几率很低,自然选择对这一阶段表达的有害突变几乎不起作用。
梅达瓦尔用“选择阴影”概念表示自然选择缺席的年龄范围,这就是生物体的老年阶段。
根据“选择阴影”模型,通过延长生物的生育期,能提高自然选择缺席的年龄,从而促进延缓衰老和长寿的进化。
在自然界,会飞的动物由于天敌较少,生育期也较长,因此有利于长寿的进化。
动物学家发现,蝙蝠的寿命可达30多年,而体型、代谢率均相似的老鼠寿命却只有几年,这一事实证明了突变积累理论的合理性。
然而,生物在晚年的繁殖几率一定低于青壮年,自然选择的阴影必然存在,在阴影区表达的有害基因也将持续传递给后代,使生物世世代代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因此,任何有性生殖的物种都不可能通过自然进化实现永生。
未来要想实现“冻龄”或者长生不老,有赖于人类超越自然的技术。